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2022-04-20

综合上述比较,新兴技术和产业几乎都是最初发展于美国、英国,步入成熟期后才在日本、德国取得广泛成功,日本和德国似乎更擅长学习和推广成熟技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比“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保持产业结构动态优化上更为成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篇1:

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增长

摘要:基于2001—2012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金融发展在具有不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地区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渠道,对促进地区贸易增长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融资渠道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不同的地区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地区经济越是依赖外部融资,金融发展对该地区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关键词:融资依赖;金融发展;出口增长

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的研究表明,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来看,金融发展对贸易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都是积极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外部融资依赖角度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贸易增长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大部分都是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出发,而没有区分外部融资的资金来源。然而从融资渠道来看,不同类型的外部资金,例如银行信贷、FDI、股票与债券以及其他来源的资金,很可能通过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对一国贸易水平产生差异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资金来源出发,讨论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作用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在一个系统框架下考察外部融资依赖度、金融发展和地区贸易增长三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关系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文献综述

研究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众多,大部分文献强调金融部门在动员储蓄、重置资金、转化资本、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功能,并重点论述这些因素对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Kletzer & Bardhan (1987)指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被视为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一样的比较优势决定因素。[1]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在金融体系完善的国家更具有贸易比较优势。他们的结论在Raja & Zingales(1998)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Raja & Zingales的检验结果从行业层面证明了金融体系能够通过便利资产交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外部资金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将发展更快,出口份额更高,贸易获利更大。[2]Beck(2000,2002,2003)从金融市场的动员储蓄功能角度分析了金融部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规模经济,采用多国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规模收益越高的制成品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越强,规模收益与外部融资需求具有正相关关系。[3] [4] [5]金融发展对贸易的影响在于,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Svalery &Vlachos(2005)和Manova(2008)通过实证检验也证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部门的出口份额较大。[6] [7]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朱彤等(2007) 使用中国23个行业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比较优势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外部融资支持并提高外部融资依赖较强行业的比较优势。[8]谈儒勇(2007)选取31个省份20个行业的1860个样本,通过在模型中引入金融发展与外部融资程度的乘积项发现,金融发展对不同省份不同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影响会随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不同而不同。[9]在金融相对发达的地区,适合引导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发展,而对外部融资依赖度低的行业则宜于到金融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发展。朱彤和曹珂(2009)基于行业外部融资依赖视角,采用中国制造业部门2001—2006年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针对金融发展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行业因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差别将导致资金获取规模的不同。[10]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容易通过金融发展而得到丰富的资金支持,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李连发和辛晓岱(2009)通过分析33个国家非上市企业的数据得出结论,企业的外部融资依赖性越强,融资成本就越低,金融发展对企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大。[11]高玮(2010)通过构建PR模型考察了银行业竞争程度对不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得出了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类型的制造业发展的结论。[12]

上述文献对金融发展作用于对外贸易机制的研究大多从微观的行业层面出发,考察由金融功能体现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的影响,没有区分外部资金的融资渠道差异性特征。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分别考察地区经济对两种主要的外源性资金——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融资依赖程度,并分析金融发展水平通过不同的外部融资依赖度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Raja & Zingales(1998)指出,在微观机制和影响渠道的作用下,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2]据此,本文预期得出以下结论:在外部融资依赖性较强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就外部资金融资渠道而言,即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将在具有较高外部融资依赖性的地区产生更大的贸易推动力。

(一)计量模型

本文借鉴Raja & Zingales(1998)的模型构建方法,使用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交互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考察金融发展和外部资金依赖度的联合作用对各省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构建了如下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EXPORTit=α0+α1INDit+α2INDit×FINit+α3CVit+μi+γt+εit

上式中,等式左边的被解释变量EXPORTit表示出口贸易额,采用各地区当年出口额(按照年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并用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度量。

等式右边为解释变量,第一项是常数项,第二项IND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第三项是地区i在第t年的外部融资依赖度与该地区同期的金融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项,用来具体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作用是否对出口贸易增长产生影响,如果这一指标的系数显著,则表明金融发展在外部融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其中,FIN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金融发展水平。CVit 表示控制变量,μi、γt、εit 分别表示截面特定效应、时期特定效应和残差项。

在所有的待估系数中,α2为本文实证检验的关键。如果α2的符号为正且显著不为零,则可以说明地区经济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具体就不同融资渠道而言,地区经济对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融资依赖度越高,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二)变量说明

1.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已有文献中用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Raja & Zingales(1998)等研究中采用了资本化比重、会计标准等作为刻画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但中国不存在地区性的股票流通市场,各省份的上市公司均在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的发行与交易。[2]商业银行及其各级分支机构均接受央行管理,执行统一的贷放标准,也不存在会计标准上的差异。考虑到金融机构在外部融资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选择的金融发展水平代理变量为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2001)编制的金融发展程度指标体系中与金融机构相关的指标之一,金融发展规模(FINit),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表示。[13]这一指标着重刻画金融部门信贷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金融发展深度。信贷比重越高表明金融机构(银行)投放贷款量越大,越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

2.外部融资依赖度指标

Rajan & Zingales(1998)、Beck(2000, 2002,2003)、Svaleryd & Vlachos(2005)、谈儒勇(2006)的相关研究中,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指标的测量均以行业数据为基础,以检验不同行业由于各自的行业特征差异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2] [3] [4] [5] [6]与以上着重微观层面的行业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考量不同地区对不同融资渠道的依赖程度。鉴于这一考虑,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INDit)的度量我们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区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用INDLOANit表示,采用国内贷款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外部资金①①本文将除自筹资金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金,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主要为FDI)、债券、其他来源,统一界定为外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度量;二是地区经济对FDI的依赖程度,用INDFDIit表示,采用利用外资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外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度量。

3.控制变量

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变化除了可能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诸多地区特征的影响。为了进行更有效的分析,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以下控制变量:

(1)人力资源禀赋:包括就业人数(LABit)和高等学校在校人数(EDUit)。分别采用各省份当年年末就业人员总数和当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度量。

(2)物质资源禀赋:包括农业禀赋(DENARGit)和自然资源禀赋(DENINit)。分别采用各省份当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度量。

中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出口商品中资源丰富程度和劳动力密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3)政策性因素:包括政府支出(GOVit)和外资比重(SHFDIit),分别采用各省(直辖市)当年财政支出额和外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度量。其中,GOVit指标可以反映地区经济的政策导向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SHFDIit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外资企业的所占份额,还能够间接体现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从事出口贸易,FDI对地区的出口贸易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4)制度性因素:包括国有化程度(SOEit)和信贷偏向(BIASit),分别采用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比重度量。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相对高效的非国有经济在国内信贷市场受到融资约束限制,这种信贷资源的偏向性供给可能会对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三)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包括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重庆)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有些省份某些变量的数据区间小于2001—2012年,本文保持原数据区间不变。计量所用数据均采用CPI指数消除了物价因素,并将相关数据单位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进行折算。同时,各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以增强数据测量的平衡性。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估计方法,即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随机效应进行估计,并由Hausman检验结果决定最终采用固定效应或是随机效应的计量结果。通过检验结果的对比可知,本文的待估模型均应该选取固定效应的形式。由于文中采用的数据是面板结构,因此我们使用GLS方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异方差。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1.0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表2的(1)、(2)列分别列出了采用“信贷依赖度”(INDLOAN)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解释地区出口贸易增长的估计结果,(3)、(4)列分别列出了采用 “外资依赖度”(INDFDI)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解释地区出口贸易增长的估计结果。

(一)回归估计结果

1.采用“信贷依赖度”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的估计结果

使用“信贷依赖度”(INDLOAN)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1)—(2)列。表2中(1)列为仅加入IND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信贷依赖度”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INDLOAN变量显著为负。同时加入INDLOAN变量和INDLOAN与FIN交互项的结果见表2中(2)列,数据显示INDLOAN对出口增长的作用仍显著为负,但INDLOAN与FIN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因此回归结果表明,信贷资金依赖度与出口贸易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地区经济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出口增长。

对于信贷资金依赖度与出口贸易存在反向作用不难解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有所不同,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压制或制度偏向特征(黄玖立、冼国明,2010)。[14]由于证券市场发育迟缓,大量外部资金以信贷方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而银行贷款的发放带有强烈的选择性,其主要依据不是投资项目的潜在获利前景,而是制度特征,即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Huang,2005)。[15]制度上的偏向使得低效率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长时间依赖银行贷款这种最为廉价和便捷的融资方式,以优先获得连续、丰富的资金供应。这意味着,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其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越大。而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非国有经济贡献的,也就是说,相对效率较高的非国有经济并不能从信贷渠道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以支持其出口比较优势。控制变量中的两个制度性因素——国有化程度(SOEit)和信贷偏向(BIASit)也支持了这一判断。这两个指标的估计系数均为负,其中国有化程度指标更是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国有经济集中和信贷资金流向国有经济较多的地区,银行信贷对出口贸易没有正向助推作用。也就是说,国有化程度越高,信贷资金越集中供给国有经济的地区,出口贸易发展越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2)列结果显示INDLOAN的系数为负,而INDLOAN与FIN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表明信贷资金依赖度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详见表3。

从表2中(2)列可见,信贷依赖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如果为正,则要求金融发展水平必须满足一定临界值,该临界值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超过304%。低于304%时信贷依赖度的增加对出口贸易将会产生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信贷集中程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通过信贷投放为地方企业提供资金,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反地还可能因为滞后的经济环境减少对信贷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结合INDLOAN和FIN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的信贷资金依赖程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大于304%)的地区,较高的信贷资金依赖度更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小于304%)的地区,过高的信贷资金依赖度将直接通过FIN变量对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2.采用“外资依赖度”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的估计结果

使用“外资依赖度”(INDFDI)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中(3)、(4)列。表2中(3)列为仅加入INDFDI变量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外资依赖度”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INDFDI变量显著为正。同时加入INDFDI变量和INDFDI与FIN交互项的结果(见表2中(4)列),数据显示INDFDI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显著为负,但INDFDI与FIN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因此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依赖度与出口贸易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资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出口贸易增长越明显。

与INDLOAN作为外部资金依赖程度指标的估计结果类似,表2中(4)列结果显示INDFDI的系数为负,而INDFDI与FIN的交互项系数为正,这说明FDI依赖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INDFDI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是-866+816×FIN,这表明,FDI依赖度对出口贸易的作用如果为正,金融发展水平必须满足一定临界值,该临界值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超过106%。低于106%时,FDI依赖度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信贷集中程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缓解企业融资面临的信贷资金需求,更不能实现信贷资金替代FDI满足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需要,减缓出口贸易增长。结合INDFDI和FI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的外商直接投资依赖程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大于106%)的地区,较高的外商直接投资依赖度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小于106%)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依赖会给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表2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以信贷依赖度作为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指标还是以外商直接投资依赖度作为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指标,都可以体现出金融发展水平在外部融资依赖作用出口贸易增长过程中具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表2的估计结果中,外商直接投资依赖度与金融发展水平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大于信贷资金依赖度与金融发展水平交互项的估计系数。这表明相比信贷资金而言,金融市场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更强。

3.控制变量的估计

控制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的基本一致,表示人力资源丰裕度的变量(LABit)和表示技术水平的变量(EDUit)系数在表2中均显著为正,且显著程度较高。这两个指标结果一方面揭示我国充实而又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才是构成现有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根基所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力资本的技术水平也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对外贸易不可缺少的必然因素。

农业禀赋(DENARGit)在表2中系数显示为正,但稳健性不强,表明农业资源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但各省份之间的禀赋差距不大;自然资源禀赋(DENINit)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从而揭示出自然资源禀赋的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但是并不能在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形成贸易出口优势。

政策性因素中政府支出指标(GOVit)显示为正,表明政府政策的干预与调节是地区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有限。这一结果也符合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般预期。外资比例指标(SHFDIit)的稳健性不强,显示出这两个指标对贸易出口的影响并不明确。就整个经济发展而言,外资企业比例的提高没有对地区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外资企业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生产所需原材料大多通过进口贸易提供,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不高,大多数国内企业无法直接参与到外资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因而对当地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

制度性因素变量国有化程度(SOEit)和信贷偏向(BIASit)的估计系数均显示为负,其中国有化程度指标在各方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显著性较高。这基本反映了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偏向低效国有经济的事实,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困难阻碍了地方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取金融相关率(FIR)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由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之和与当地GDP之比表示,这是衡量金融市场规模的最广义指标(马智利、周翔宇,2008)。[16]我们使用金融相关率重新估计金融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的联合效应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果和显著性重复了表2的模型回归,将结果列于表4,其基本结论与之前分析基本一致。这些估计结果再次表明,外部融资依赖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对外部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文的判断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四、结论

现有研究成果对金融发展作用于对外贸易的影响刻画得越来越精细,但对金融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渠道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研究金融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渠道方法之一是发现两者之间联系的微观机制和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根据Rajan & Zingales(1998)关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增长的理论,本文运用中国29个省份2001—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各地区经济的外部资金依赖程度、金融发展、出口增长以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述。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地区经济越是依赖外部融资,金融发展对其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也就是说,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与外部融资成本的降低有关。但就融资渠道而言,金融发展通过不同融资渠道对出口贸易产生的推动效应存在差异。与信贷融资相比,对外商直接投资依赖度的增强更有利于地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体现,金融发展对其产生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本文直接使用了中国的数据情况,所得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首先,对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金融部门可以帮助这些地区的企业解决外部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外部融资成本,促进企业的增长,进而实现地区贸易增长。其次,调整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和配置效率,满足各类出口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各出口企业,特别是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企业能够获取更有效的资金支持,实现出口增长。再次,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匹配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样本,从融资渠道角度实证研究说明了金融市场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1对于融资渠道的度量并不全面,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只是金融市场的两条主要融资渠道,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资金来源并没有在文中涉及,在以后的研究中,随着数据可得性和可操作性的增强,对其他融资渠道的研究可以被研究讨论。2.本文的样本区间仅为2001—2012年的数据,研究区间较短可能会影响对某些变量的说明及其显著性的讨论。3.本文采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样本数据,后续研究可以考虑行业、产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进一步研究融资渠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Kletzer, K., Bandlhan, P. Credit Markets 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7(27): 57-70.

[2]Rajan R. and Zingales L.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559-586.

[3]Beck T.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261-300.

[4]Beck, 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re a link?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 (1): 107-131.

[5]Beck, T.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11): 107-131.

[6]Svaleryd, H. and Vlachos, J. Financialmarkets,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5 (49): 113-144.

[7]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 Equity Market Libe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76):33-47.

[8]朱彤,郝宏杰,秦丽.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经验分析——一种外部融资支持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 (3):124-131.

[9]谈儒勇.外部融资依赖度与增长机会:金融发展效应行业差异探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23-27.

[10]朱彤,曹珂. 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基于中国制造业部门的行业分析[J]. 上海金融,2009 (12): 17-21.

[11]李连发, 辛晓岱. 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非上市企业的证据[J]. 金融研究,2009 (2):73-86.

[12]高玮. 外部融资依赖度、银行业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 当代财经,2010 (4): 79-86.

[13]Beck, Thorsten; Demirguc-Kunt, Asli and Levine, Ross.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Database,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1:323.

[14]黄玖立, 冼国明.金融发展、FDI与中国地区的制造业出口[J]. 管理世界,2010(7):8-17.

[15]Huang, Yasheng.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191.

[16]马智利,周翔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 2008(2):18-21.

作者:曾璐璐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篇2:

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

综合上述比较,新兴技术和产业几乎都是最初发展于美国、英国,步入成熟期后才在日本、德国取得广泛成功,日本和德国似乎更擅长学习和推广成熟技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比“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保持产业结构动态优化上更为成功。

二、金融体系与技术进步:基于产业特征和风险管理的分析

为什么技术进步容易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取得创新性突破,而一旦技术趋于成熟,则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容易学习和推广?我们的分析从比较金融功能的视角进行,即金融体系如何促进不同特征的产业技术发展,如何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经济风险。

(一)金融体系与产业技术发展

1.金融体系与不同特征产业的发展。金融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是近一百年来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问题。至少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的“非常信用理论”。后来的文献发现在金融因素和产出之间存在大略关联。McKinnon是划时代的研究,他强调金融部门可以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来增加储蓄规模并提高投资数量和质量。之后的众多文献大多表明: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然而,上述研究方法和结论面临诸多质疑:二者间的相关性能否表明因果关系?King and Levine开始涉及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他们发现:预先确定的金融发展可以很好地预测其后10到30年的经济增长,当然这仍未很好地解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Rajan and zingales另辟蹊径,从产业层面较好地推进了因果关系研究,而非笼统分析金融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

Raijan and zingales具体测算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36个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性支出规模和对外部融资、权益融资的依赖程度,并对每个产业分别测算了全体公司、成熟公司(已上市10年以上)、年轻公司(上市时间不超过10年)三组数据。结果表明:(1)某些行业非常依赖外部融资,尤其是权益融资。这些行业往往是技术创新含量较高、企业风险较高、研发费用较高、投资者缺乏共识的产业,例如:药品、办公计算机、无线电、专业产品、电动机械等。对这些产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促进其快速成长并形成规模,它们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发展得更好。(2)某些行业比较依赖外部融资,但是更依赖于信贷而非权益融资。这些行业往往是成熟产业,技术创新含量不高、企业风险不大、研发费用不高、投资者容易取得共识的产业,例如:轮船、机械、汽车、石油/煤产品、食品、钢铁等。对于这些产业,银行体系能够很好地提供金融支持,它们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发展很好。(3)某些行业不需要外部融资支持,这些行业往往营运现金流非常好或资本性支出规模小,例如:烟草、陶瓷、皮革、纺纱、鞋袜等,在金融体系欠发达国家里也能发展很好。(4)总体而言,年轻企业的外部融资比重和权益融资比重较高,而进入成熟期后(营运现金流状况好转),这两个比重都大大下降。

2.金融体系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分析了金融体系对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业的作用差异。

图1显示,企业对外部融资尤其是权益融资的依赖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截然不同。IPO后最初10年内,制造企业一般都需要通过外部融资尤其是权益融资来满足其资本性支出。大约在IPO之后10年,企业外部融资降到零左右,权益融资也变为零左右,这意味着营运现金流量已经可以满足资本性支出需要。大约在IPO之后20年,权益融资甚至降为负数。

图2显示,计算机产业的资本性支出规模较大,由于营运现金流很小,外部融资率和权益融资率都很高,并且高的外部融资率和权益融资率会持续较长时间(8-9年)。图3显示,钢铁产业的资本性支出规模较小,其外部融资率和权益融资率在IPO之后迅速下降为零(4年左右时间),换言之,该产业的营运现金流能较快满足自身资本性支出的需要。但是作为大规模制造业,在钢铁企业的后续发展年份里可能还会出现对外部融资和权益融资的需求,这也与银行体系能较好地支持钢铁产业发展的事实吻合。

上述研究表明:(1)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初期的企业需要较高的外部融资和权益融资,但随着产业成熟,营运现金流逐渐增长,对外部融资和权益融资的依赖会逐步下降并趋于零。因此“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能为处于生命周期初期的产业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2)高技术产业(例如计算机)需要更长时间的外部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支持,而传统产业(例如钢铁)需要外部融资和权益融资支持的时间较短。但是传统产业成熟后仍需要外部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支持。因此,此类产业技术成熟后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能发展得很好。

(二)金融体系与风险管理

1.信息技术时代的风险管理特征。现代金融体系建立以后的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前的特征,通过表2可以看出,现代金融一方面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杠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波动乃至危机的源泉。在现代金融体系建立之前,经济危机的起因往往在实体部门,再波及到资产价格和金融部门;而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后,经济危机可能首先由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开始,再波及到实体部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新技术转化为产业的速度在加快,新技术的产业生命周期在缩短。与此同时,随着国民财富规模和收入水平增长,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表现为金融工具形式,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证券化趋势。实体经济结构和居民财富形式的这些演变,意味着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和金融本身的脆弱性都在不断加强,这在客观上对金融体系分散风险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金融体系不仅要很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还要不断地将金融体系内部风险流量化、分散化,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

2.银行中介与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比较

(1)金融市场在总体上具备风险管理的优势。银行中介进行风险管理的特点是“风险内部化”,即将金融风险直接转化、沉淀为自身所承担的存量风险,难以及时分散,因而呈现累积性,直至某一临界值后出现爆发性金融危机。而金融市场虽然会出现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金融危机,但只要资产价格波动不致影响到信贷的剧烈扩张和收缩,则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得到有效分散和配置。换言之,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是在某一时点上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与对冲,将“风险流量化、分散化”。投资者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证券价格预测,决定交易策略,承担一定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应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市场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银行中介在风险管理的某些方面具有优势。Allen and Gale(2000)将金融体系分散风险的功能区分为横向风险分担(cross-sectional risk sharing)和跨期风险分担(inter-temporal risk sharing)。所谓横向风险分担是指在既定时点上,不同投资者可以通过风险互换实现有效分担;而跨期风险分担是指通过不同时期均衡投资得失,来防止金融资产价格过分波动的危害,达到在不同期限内平滑投资收益的目的。总体上,“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金融工具,因而提供了很多横向分担风险的机会。而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内,大量金融资产表现为形式单一的银行存款,横向风险分担难以实现。但是,银行中介在分散跨期系统风险上有其优势。具体策略有二:一是代际风险分担,即把与一组给定资产存量相关联的风险在长时期内分摊;二是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风险低、流动性强的资产(例如准备金)来减少跨期风险。

三、结语

动态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处于快速变化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金融市场化趋势”。我们基于比较银行中介和金融市场对技术进步作用差异的视角,得出了金融的市场化趋势有其内在必要性的结论。全文主要发现是:

1.金融市场在支持创新性产业成长和为处于生命周期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融资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在技术创新的初期阶段具有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处于较好的动态优化状态,而银行中介在学习和推广成熟产业技术方面效率更高。

2.伴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积累,经济体系不确定性和金融本身的脆弱性不断增强,这在客观上对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市场对横向风险分担具有优势,而银行中介则能有效实现跨期风险分担。但是银行中介在风险管理中承担了风险存量化和沉淀化,金融市场则使得风险流量化、分散化,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基于全文研究,一个结论性的观点是:金融市场是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并有效管理经济体系风险的关键所在,未来的中国应构建一个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责任编辑:单丽莎]

作者:李 悦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篇3:

对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早已进入新常态,对现代化企业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融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乎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应对融资问题的策略措施,意在推动企业高效健康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融资渠道单一

经济新常态下,不少企业在这一时期面临转型升级,这将会加大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信贷融资成本较低,而且能够发挥税盾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外部融资时更倾向于信贷资金,但是信贷市场的资金有限,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资金能够回收,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会提出更严格的信用政策,甚至还要求企业提供资产抵押,这将会加大企业的借款成本。此外,信贷融资还会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使企业资金结构失衡,加大财务风险,而且企业借入信贷资金时,需要定期还本付息,又会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

(二)企业内部治理环境不佳,加大了外部融资难度

企业的治理水平较低时,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还会加剧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当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外部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为了降低风险会减少投资力度。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内部治理环境欠缺,会计制度不完善,经常会出现财务信息造假或者不透明等现象,这样将会加剧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

(三)企业的资金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企业在融资时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利用信贷融资,虽然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财务控制权,但是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极高,严重影响企业的再融资能力,还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种是股权融资,利用所有者权益进行投资、经营活動,虽然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但是分散了企业的控制权,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执行。综合来看,股权融资和信贷融资各有利弊,企业需要在融资时根据自身经营管理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否则会使得企业资产结构严重的失衡,加大资本成本。

(四)融资担保措施较少

企业要想在外部资本市场中进行筹资,不仅要拥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稳定的盈利能力,还需要对筹资金额进行担保。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各行业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行业来说,开始向轻资产化发展,由于轻资产的价值较少,因此这些轻资产企业在没有相应的抵押物进行抵押的情况下,很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五)缺乏融资风险管控

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使得企业在外部融资时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国家经济政策造成的企业借贷风险加大,为了稳定市场经济,国家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进而会影响市场资金供应量,尤其是在资金收缩时期,企业的外部融资难度增加,很可能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最终造成企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的融资违约风险加大,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加剧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一旦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将难以到期还本付息,会带来破产威胁。三是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融资风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内部资金来缓解外部融资压力和融资风险,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内部资金管控的重要性,不关注资金的预算管理,无法合理预估资金需求量,所以在外部筹资时常常出现融资不足或者融资过度的现象,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融资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资本市场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加大了企业外部融资难度,所以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内部资金管理来缓解外部融资压力。首先,企业应该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因为当营运资金周转较快时,企业的外部资金缺口较小,会降低外部融资压力。其次,企业需要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因为营运资金的流动性极强,并且流转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中,容易被挪为他用,且不易被察觉,所以企业要想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性。最后,企业需要做好资金预算管理,通过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找出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减少资金的浪费,并且通过资金预算还能预测下一期间的资金需求量,提前做好融资安排,缓解融资约束程度。

(二)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当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不了解,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潜在投资者将会要求企业给予更高的资本回报,所以会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过高时还会造成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信息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及时向外界传递相关信息以降低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融资

企业多元化融资不仅可以优化资金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满足外部融资需求,所以企业需要积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具体而言,企业应该做到:1.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当企业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时,该企业能够以优惠的条件获得一定的资金,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还会降低融资成本;2.发展供应链融资,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而且企业间的联系加深,为了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企业可以联合上下游企业发展供应链融资,不仅能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3.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尤为重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这类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企业可以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通过租借设备的方式来维持生产或扩大发展。

(四)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管理层在思想上重视融资风险,才会自觉完善风险管理平台,改变原有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并引导财务人员正确认识并提前防范融资风险。其次,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如设定合适的资产负债率,一旦超过该指标,企业需要控制负债额度,降低资产负债率。最后,企业要制定完善的融资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全方位地控制融资风险,并且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结语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稳步发展,必须要抓住市场机会及时投资,而如何融资一直是企业投资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内部资金管理,通过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来降低企业的资金缺口,此外,企业还需要降低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外部融资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当企业无法按时还本付息时,将会带来破产威胁,因此,企业在融资时还需要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利与弊,合理规划资本结构,并树立风险意识,将融资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作者单位: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王小平

上一篇:车险营销模式问题论文下一篇: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