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保障

2024-05-14

外部保障(精选六篇)

外部保障 篇1

(一)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诸多理解

1. 过程说

班主任专业发展是关注班主任成长, 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追求。班主任专业发展是个“过程”, 是个渐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2. 动力说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方面的推动:外部给予的就业、升职、评价、家长与学生的期待等压力;自身蕴含的学习、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3. 对象说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象有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群体的专业发展;二是班主任个体的专业发展。

4. 目标说

专业发展进程中, 班主任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目标、精神目标、情感目标、智慧目标、共进目标、创新目标、责权目标。

5. 教师素养说

班主任专业发展应包含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之中。班主任的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6. 特殊类型教师说

班主任是特殊类型的教师, 班主任专业发展是种特殊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班主任主要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 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就有不同的理解。现实中提出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管理难度的加大, 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需求很强, 另一方面又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班主任专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具体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实际上班主任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

(二) 班主任专业发展现实问题的反思

1. 班主任专业发展缺乏独立的法律、制度、政策的保障

专业是个社会学概念, 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 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法》对教师工作的性质、社会地位、报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在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仅仅规定:“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当给予奖励。”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班主任是特殊类型的教师, 他的工作是一边承担教学工作, 一边承担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特殊就在于它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或称为副业) , 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就是希望班主任从副业走向主业, 现实中班主任可以聘任但无编制, 可以奖励但没有固定报酬, 要成为主业没有制度、政策的保障是不可能的。班主任奖励部分的投入目前规定由当地政府解决, 若当地政府没有拨款, 只能是校长自己想办法解决。学校若存在专职的班主任, 如心理健康教师, 问题就来了, 编制、报酬从何而来?因此, 提倡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首先需要建议修改《教师法》和相应的德育工作规程, 要有独立的法律 (或者法律中具体条文) 和相关的政策、制度, 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才能具体操作。

2. 班主任专业发展缺乏衡量的基本标准

成熟的专业应该具备六大特征与标准: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班主任专业发展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需要明确班主任具备的基本素养, 即有没有做班主任的资格。学者的研究论述, 班主任的基本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班主任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⑵班主任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⑶班主任角色丰富, 需要有广博的知识,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⑷班主任应多才多艺。⑸班主任应具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要研究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⑹班主任应该具有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⑺班主任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等。二是需要考虑班主任是否有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工作能力, 即会不会做班主任的问题。没有具备以上这两个基本条件, 班主任专业发展是不可能的。

3. 班主任专业发展缺乏根本的动力

想不想做班主任, 愿不愿意做班主任, 即态度问题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在许多学校, “班主任荒”已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尤其在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里, 班主任的工作非常辛苦、压力大、报酬低、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来要求教师做班主任, 如评职称要求有从事几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等来对教师提出要求。这样一来, 教师就会有敷衍、应付、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一方面是社会对班主任要求很高, 另一方面班主任专业服务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社会价值又不被社会所承认。一般说来, 教育行政官员与学校管理者所做的决策总是站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出发, 对班主任群体提出种种要求;而班主任为自身职业能力投资无法取得合理回报的意识正在日益觉醒, 在被动接受要求的前提下, 学校的决策经常被班主任采用各种方式抵制。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提法是希望教师要有内在的、主动的专业发展动机, 然而, 在现实中班主任选择这个岗位是被动的, 在这个岗位上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偏好和相应的利益追求, 所以班主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感兴趣, 无法维持发展的永久动力。

二、制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制度安排的缺位

我们当下所看到的中国教育的诸多矛盾和困惑, 大多都可以从与教育相关的制度安排的缺位、错位乃至不和谐中找到直接原因。比如, 我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发展中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差距问题, 区域内教育发展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说, 差距问题都是制度安排的派生物。同样, 如果没有明确的保障班主任发展的一系列制度, 要实现班主任专业发展是很困难的。

“教育制度安排”是指通过立法和行政权的运用, 对于教育重大问题的制度性规范。教育制度规范与约束着教育个体的行为, 同时又为个体创设行为自由的空间。教育制度可能会抑制教育个体发展的机会, 也可能会为个体发展带来更大的预期效应。教育制度总是起着“双刃剑”的功能, 让人们既敬畏它, 又离不开它。[1]教育制度的实质, 就是制定教育服务交易的基本规则。每一个进入教育服务领域的个体, 不管是教育服务的供给者, 还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 都必须接受教育制度的引导和规范。因此, 教育制度的核心不是约束教育个体之间的交易, 而是降低教育个体之间交易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服务交易的顺利进行, 必须把更多模糊的东西予以制度化, 让大家去接受它。[2]

全中国所有的学校都要编班, 所有的班级都要配备班主任, 我们无法计算全国的班主任究竟有多少。班主任如何选拔, 选拔的条件是什么, 如何服务于学生, 他的地位、待遇如何确定, 对班主任工作如何评价等, 许多模糊的认识都需要明确。目前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学校内部的管理班主任的具体制度, 对外部的教育制度安排缺位研究不够, 班主任当然只能是定位在副业, 报酬也只能定位在奖励。外部教育制度安排的优势在于, 它往往与学校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 对学校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志和实施强制的权力。因此, 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理解学校内部的各项制度的安排, 还要理解约束与规范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外部的教育制度的安排, 强调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制度。外部的教育制度具体的说有教育法律、教育政策和教育指示等。教育制度在特定时间点上是静态均衡的, 但随着教育环境与教育功能的变化, 都是可以变更与创新的。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动态变化, 教育行政管理决策部门就要考虑班主任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缺位, 对教育、对学生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 就必须优化与创新教育制度, 使班主任工作能够适应今天教育的变化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班主任专业发展外部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班主任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我国教师队伍管理日趋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然而, 专门与中小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相适应的班主任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职级制度、薪酬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的不完备, 又制约了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的进程。完善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制度包括专业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评估制度以及专业资格标准和审定制度、专业水平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专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专业发展的资格制度等相关法规。要通过加强对专业发展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建设, 切实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发展水平。

制度对政策是制约关系, 是真包含关系, 政策从属于制度, 在制度框架中生成与运用。[3]教育政策总是与解决教育问题分不开, 它由问题产生, 又为解决问题而定。有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制度, 政府就有了解决特定问题的意图和计划, 而政府的决策往往又要靠教育工作者前期的研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 首先要能吸引、鼓励优秀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 让班主任感到自己的劳动受到了尊重。其次要建立一种关怀体制, 多方面地关怀班主任, 因为班主任工作动力不仅来自学生, 也来自其他方面,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果一味要求班主任奉献, 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要使班主任的待遇、工作、生活、专业发展等都有所保障, 使之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 做班主任是值得。

(二)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规范化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标准

美国学者赛克斯认为:“专业化依赖于两大策略:筛选和吸引。”前者是指严格依据专业标准筛选优秀人才;后者是指“运用报酬和激励手段吸引并留住”求职者。为此, 必须制定规范化的专业标准, 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及科学依据。在班主任选拔上, 要严格执行专业标准, 建立“准入制”, 把好“入口关”, 坚持贯彻“德才兼备、择优选拔”的原则, 通过综合考核, 把政治素质好、道德水准高、思想作风正、知识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爱德育工作的优秀教师及时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 确保班主任队伍的高标准、高起点。

(三) 尊重班主任自身成长规律, 构建与班主任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模式

班主任专业化的实质就是班主任专业社会化, 是指班主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主动学习, 逐步达到班主任专业标准, 成长为专业人员, 并获得社会认可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 “班主任专业发展”与“班主任专业化”是相通的, 均指加强班主任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讲, 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别。“班主任专业化”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班主任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班主任专业发展”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强调班主任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这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是随着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明晰的。2 0 0 6年8月, 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从2 0 0 6年1 2月起, 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 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 0学时的专题培训。”这份计划主要是针对班主任群体而言的, 赋予了“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形象。

从班主任群体被动专业化到班主任个体主动专业发展, 这是质的转变, 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一个专业教师的主动发展过程, 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 最后才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一个班主任的发展过程, 是经历了从适应期 (初任期) 到成长期, 再到骨干班主任期这样几个阶段的, 需要有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相适应的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针对适应期的培训, 实现班主任在职业角色、管理能力、知识体系上的转化, 以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二是成长期的培训, 使班主任在适应职业角色的基础上, 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积累工作经验, 胜任班主任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三是骨干期的培训, 鼓励骨干班主任要更新、拓宽知识面, 在班主任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和服务模式, 探求改进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 成为研究型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2]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62、274.

外部保障 篇2

【摘要】我国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战略,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探索来自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给予民办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保障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 新创业教育 部实施保障体系

在当前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下,民办高校既有灵活的办学机制优势,也存在“产学研”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缺陷。民办高校要响应国家“十三五”“双创”号召,配合推进协同创新战略,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积极寻求来自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外部保障措施。

一、政府政策支持保障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发展依然是以公办院校为主,民办高校与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亲疏,对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政府需要给民办高校提供良好的相关政策支持及外部保障,合理地推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度,有效地落实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条件。政府应积极探索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挥者转变为合作者,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合理介入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发及内容研究,切实参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施效率及相关项目内容的实效性。

政府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提供外部保障,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对于公办高校在服务本地区域经济、培养地方型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各地政府应积极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努力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和创业项目,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政府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政府应主动调整自身功能定位,从以往的相关政策的供给方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推动者及保障落实相关政策实施的护航者,使得民办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好理解和更快适应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有效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切实强化政府核心的服务功能。

二、校企合作机构保障

民办高校应当立足于促进地方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敏感识别和快速反应,将准确传递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的市场需求相关信息给高校,引导高校理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构建企业与高校的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实体机构,共同探索和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企业参与到民办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中,促使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民办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效率,是一个较为合理和高效的方式。民办高校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实体机构有较为明显的体制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条件。一方面,校企合作实体机构将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术及专业人才优势为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企业也将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定向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学生实习与就业的稳定平台,在减缓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为民办高校合作单位向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转型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应明确认识到建立与民办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将带给企业长足的发展动力,校企合作实体机构将促使企业方加大对合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比重,拓宽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产学研”项目经费来源途径,从而在资金上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多样化应用型研究项目,向企业与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社会文化氛围保障

对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社会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文化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政府通过出台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相关公共政策措施,结合公共舆论宣传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支持,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支持。

外部保障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发展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保障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除高等学校自身之外的其他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必要的外部保障,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为了较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我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与整合。

一、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保障始于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此次会议确立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其中《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和《专科学校暂行规程》是类似于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基本法规,对大学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入学、课程、考试、毕业、教学组织、行政组织、社团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此后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其中以以下几个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主要标志:1.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决定提出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规定扩大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体制、经费使用、干部任免方面的办学自主权。2.1986年6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特别是在联合办学、招生、分配、专业调整、科研开发、人事任免、教师晋升、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这种放权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并在深层次上赋予了高校更多的质量控制权、审核权和责任意识,为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3.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次明确地从法律上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并对高等教育各相关活动的内容、规则及其主体方的合法地位、权益、责任等进行法律界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此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4.2003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定期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正式确立。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有利于政府借助制度平台来引领、规范、支持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活动,并借此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外部保障。

二、组织机构不断健全

组织机构的不断健全明显表现为评估组织机构的不断健全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相应的政府机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成立了负责监督和领导全国本科教育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专门机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两机构共同负责研究生教育评估,并于2002年4月20日启动学科评估试点工作。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负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高职高专教学评估、独立学院教学评估并会同有关行业协会联合开展专业评估。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负责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二是培育了社会中介机构,如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三是涌现了一批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的民间机构,如目前以大学排名为主要评估项目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网大(netbig.com)等民间评估机构;四是成长了一批高等学校内部的评估研究与实践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成立了专门进行评价理论研究与评估实践的机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专门机构日益多样、不断健全。

三、以评估为主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不断发展

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以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评估为重点的高教评估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此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全面展开。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和《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使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正规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开始对新建院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评估方案包括综合大学、工科院校、民族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等10个合格评估方案;之后,对上述10个方案进行研究,发现不少指标带有共性,在吸收各方案优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三个评估方案,即合格评估方案、优秀评估方案和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1996年至2000年,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按照优秀评估方案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至2001年,对介于上述两类评估学校之间的高校按照随机性水平方案进行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将合格评估方案、优秀评估方案、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合并为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决定按照评优秀(A)、良好(B)、合格(C)和不合格(D)四级指标对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定位。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五年一轮的教育评估制度正式确立。

四、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历了六十年的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热潮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理论研究的深度也还不够,现有的理论还不成熟、不完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还未形成气候;政府在外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社会力量的作用显得十分微弱,政府、社会的功能耦合亟待加强;保障重点突出,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投入较多,其他层次、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薄弱环节,亟待重视和加强;评估手段运用频繁和广泛,缺乏多种保障手段的综合有效运用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问题与不足,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切实有效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怀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现状、问题与新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5.

[2]余小波, 王志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社会的作用及其实现[J].科学.经济.社会, 2006, 3.

外部保障 篇4

国有森林资源产权改革是关系到林区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一件大事, 是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和森林资源培育进程, 创造性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举措。因此政府对国有林权改革应给予引导宣传, 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国有林权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其相关的政策、法规, 使林区内外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国有林权改革,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在对国有林权改革的宣传上, 应着重宣传国家政策的不变性, 还要使人们意识到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可以进入市场流动的, 比如国有林地所有权是不变的, 但国有林地使用权是一种商品, 当国有林地的经营者想放弃林地使用权时, 完全可以自由地通过市场转出手中的国有林地使用权, 使他们排除后顾之忧。因此, 引导宣传国有林权改革, 使大家在意识中明确国有林权改革的真正含义, 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完善国有林权改革的有效对策。

2 完善信贷扶持政策

在“三林流转”中, 资金是限制“三林流转”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由于长期的“经济危困”广大林区职工苦于无钱投资, 因此应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着重扩大面向个人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金融服务, 使想流转国有林地使用权的经营者能够在资金保证的前提下去努力经营国有林地。具体做法可以允许流转国有林地使用权的个人以所要经营林地上的林木及其它有价值的生长物作为抵押, 向有关金融部门取得贷款。如果这种信贷政策能够实行, 无疑是解决国有林地流转中资金限制的最有效对策。

3 放宽“三林流转”后的采伐限额

“三林流转”后, 政府应充分考虑生产者的经营目的和市场因素, 放宽林地流转后的采伐限额。政府可以简化采伐的管理手续, 赋子国有林地经营者对活立木自主采伐的权利, 并通过限制采:伐方式, 或者限制皆伐的而积, 特别是重点监督伐后及时更新情况, 来缓解商品林采伐可能对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第一, 政府可以允许国有林地经营者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 对商品林林地的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按照经济成熟或工艺成熟自主编制森林经营预案, 并作为政府编制采伐限额的依据。第二, 对流转的公益林林地, 在流转后的经营过程中, 在按照公益林经营目标进行经营的基础上, 可以对一需要抚育的公益林进行适当的抚育采伐。第三, 政府应变过程控制为结果控制。即对囚有林地流转后进行的间伐材不列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范围, 只纳入资源消耗总量, 并实行指标单列。

4 引导林主协会的成立

林主协会是不同林地经营者之间的一种相互联合, 这种联合是优化林地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例如, 在国外, 瑞典组成了林主协会, 目的是观摩交流, 改善森林经营, 他们的活动包括经销木材、提供服务、组织协作经营工业等。在日本一些地区形成了森林组合的类似联合组织, 负责造林, 森林保护及相关事宜的处理。随着国有森林资源产权改革的深化, 森林资源产权主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成立林主协会有助于使多元的产权主体参与到林业的政策制定过程中, 从而更好地整合他们自身的利益需求, 因此如果通过政府的引导来建立这种林主协会, 必然能促进国有森林资源产权改革。

林主协会的成立适应林地经营管理内涵, 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政府在引导林主协会成立时,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a.自愿性。这种协会是同行业或企业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 其成员有自由加入和退出的权利。b.行业性。这种协会的组建以行业为基础, 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c.中介性。协会组织在整个行业管理体制中起着政府和经营者或企业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但它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协会不会用行政办法和行政手段进行活动, 而是以服务于会员和本行业为根本宗旨。d.非营利性。协会组织不是经济实体, 不以营利为目的。工作原则是指导而不干预, 协调而不强制, 服务而不争利。e.规范性。协会组织代表本行业的利益, 为了实现其目标, 特别注重本行业的行为和专业操作规范, 各协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 以规范成员的经营行为。

5 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产评估体系和流转办法

由于现行“三林”的定价行为人不具备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定资质, 造成了己流转的“三林”只有合同的契约力, 没有市场交易的法定效力, 导致己流转给经营户的“三林”不能转为资本进行运营, 致使转让、保险、贷款等无法正常进行。对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是合理确定森林资源产权交易的前提, 只有规范这些评估才能确保国有林地以合理的价格流转。目前对于国有林地流转的评估还没有统一的机构来完成, 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国家成立专职评估机构或授予其他能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有关机构以专业资格, 由他们来完成专业的评估。此外在进行国有林地流转评估时,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技术规章, 并在法律中赋予产权评估以相应的地位, 从而提高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权威性。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聘请一些有关专家、学者作为顾问, 帮助林地流转机构和评估机构解决一些实际评估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争取做到准确、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估。

6 减轻森工资源型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

解决林业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 关键在政府, 重点在上层, 根本在政策。在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而, 应当区别情况, 分类指导, 不宜“一口清”或“一刀切”。对能交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 要尽快划归当地政府或移交社会, 企业不再负担:对能够附带条件分流的, 可以附带条件移交出去;对一时交不出去的, 要精简机构, 转变职能, 并积极做工作, 争取早日移交出去;对不适宜分流的单位, 如职工医院、商店、粮店以及水、暖、电、浴等后服务单位, 也要全部推向市场, 面向社会经营, 企业不再包亏, 也不再补贴。同时, 还要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外部环境, 在落实现有林业优惠政策的前提下, 对林业企业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多种经营和家庭经济给予减免税照顾, 扶持林业企业生产转向;从林业立法的源头抓起, 堵住地方一些部门到林业企业乱收水土保持费、公路运营费、土地使用费等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采取有力措施, 自上而下解决欠拔林业企业养老保险统筹款问题, 努力在足额返还养老统筹保险金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为企业减轻负担。企业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 加强服务, 帮助企业研究问题、解决困难,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摘要:国有森工资源型企业产权改革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就是在坚持林地国家所有不变的前提下, 针对目前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产权不明晰、产权缺乏有效保护、产权的市场化运行受阻等问题寻找突破口。即进行相关国家政策和职能行为的调整, 加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的有效保护, 建立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三项主要改革。满足市场经济、森林可持续经营对国有林区林区林权制度设计的要求。

外部保障 篇5

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职业分化越来越细, 对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硕士专业学位就是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学位,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如何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较小, 比例偏低,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2 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带来的新问题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2009年3月2日,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等问题, 会议提出, 要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 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0.03万, 到2009年发展到了11.74万。从2010年开始, 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面, 不仅从数量上增加, 从招生范围上也扩大了, 即体育硕士除竞赛组织方向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专业学位外,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三个方向要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是大力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的机遇, 同时也对各培养单位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源背景复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需求迥异, 面对这样的学生情况, 如何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社会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世界高等教育就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质量第一”、“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的理念。近年来,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2005年4月14日, 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会上指出,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 要尽快构建立体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2006年3月22日, 在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上, 她又指出:要把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予以重视, 要把专业学位作为学校的重要品牌来建设;要在制度上对专业学位予以确立和保障, 不断推进专业学位的规范化发展, 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而且,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2005年开始, 相比其他专业而言, 起步晚, 经验少, 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都还有待加强。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图书馆索引、网上中英文期刊检索以及引文追踪的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广泛搜集、筛选和分析。运用比较、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在分析的过程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3.1.1 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全方位、全员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过程。它分为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保障。这里的外部质量保障是指以高校的自我保障为基础, 由专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的一些同行专家对高校或专业进行质量审计与评估的活动。

3.2.2外部保障体系的结构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由教学资质保障和教学水平评估两部分组成, 每部分又分别由具体的制度构成。见下图。

3.2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资质保障

3.2.1 认证制度是保证高校教学资质的重要制度

所谓教育认证 (Accreditation) 是指某个权威组织或机构承认或评价一所学校或学校的某一学科是否符合要求的教育质量标准, 即资格认证,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认证, 才有资格办学。以美国为例, 通常一所高校的认证地位, 是决定高校存在合法性的前提。认证主要分为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部分, 高校一般既要接受地区机构的院校认证, 同时又要接受专业认证机构的专业认证。

美国在体育方面的认证机构有运动训练教育认证委员会 (the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Athletic Training Education, 简称CAATE) 、全国运动与体育协会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n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简称NASPE) 。认证委员会的使命和任务有两个, 一是为拟开设运动训练相关专业的学术机构提供认证;二是评估已认证的专业培养情况, 看其是否达到一定的专业教育标准。认证机构的认证和评估是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认证和评估有效结合发挥作用, 高校在经过认证后的七年中, 认证机构还要对其进行持续地质量评估, 直到进入下一轮的认证过程。美国这种别具特色的认证制度, 有效地保障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值得借鉴。

3.2.2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

学位授权审核是指向学位申请人授予学位的资格和能力的审核, 包括学位授权单位的审核以及学科、专业点的审核。它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制定统一的学位授予标准, 国务院授权给有关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 由这些单位来行使学位授予权。学位授权审核遵循职能管理部门宏观指导与专家同行评议相结合、学术评议与行政审批相结合的审核办法。我国学位授权审核按照“坚持标准, 严格要求, 保证质量, 公正合理”的原则与方针, 审定各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学科、专业是否具备授予单位的条件。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对高校和学术机构是否具有授予学位资格的一种审查、批准制度, 它是一种对高等教育学位质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

3.3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水平评估保障

3.3.1 基准水平评估是统一高校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制度

经过授权的培养单位, 就有按要求培养相应人才的资格。为了保证不同类型的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则, 有利于统一高校质量保证工作。英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英国拥有专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简称QAA) , 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校层面和学科层面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的办法是检查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 包括评价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标准, 评估完成后将审核和评价报告公之于众。

QAA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中, “资格框架 (qualificationnframework) ”和“学科基准 (subject benchmarks) ”是最重要的两种标准, 前者是全国学位与学历的标准, 后者是全国学科的教育标准。资格框架明确界定了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学历和学位标准, 各高校的培养工作要以此标准为指导进行。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是一个授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学术资格框架, 见下表:

这五项级别的学习成果在资格框架中都有一定的资格要求, 同时针对不同级别资格之间所应达到的能力程度和特征也有一定的说明。

学科基准, 就是以不同的学科门类为制定标准的对象, 对各学科制定的基本教育要求, 作为各学科的教育标准。英国的学科基准针对具体的某个学科给出一个教育标准, 明确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智力水平以及应掌握的方法技能。各高校中的每一个专业都分属某一个学科。各校都要以相应的QAA学科基准为准, 按照QAA关于制订专业规格的指导文件, 为本校的各专业制订自己的专业教育计划。学科基准给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 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适应性, 也为教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制度保证。

除此之外, QAA还制订了专业规格编写指南和实施准则, 前者是一所学校里某一个专业的学术标准和质量准则, 清楚地描述一个专业的教育目标, 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评估目标是否达成的方法;后者是为了指导高校在遵照资格框架、学科基准、专业规格三种文件进行更好地管理, 包括学校应该掌握的工作原则, 以及如何实施这些原则等[3]。

总之, 学术资格框架、学科基准、专业规格编写指南和实施准则在英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标准”入手, 不仅为高校教学指引了方向, 也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供了依据。

3.3.2 定期水平评估是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资格认证或批准授权, 只是取得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学术资格框架、以及学科基准的制定也只是给各个高校提供了开展培养工作的参考, 这只是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第一步, 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为了持续地保证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定期的采取对学位授权专业点进行质量水平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是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重要举措, 它是对每个学位授权点每六年进行一次评估, 评估的内容主要围绕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生源、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进行, 根据各学位授权点的实际情况, 客观地给出评判等级。持续地进行水平评估, 有利于促进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专业学位教学的特点, 对各高校专业学位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也是保障专业学位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以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方案为例 (见表2) , 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有效地保证了MPA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

上述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100分, 根据具体的评分标准和权重计分, 按优良程度不同分四类。A类:90-100分;B类:75-89;C类:60-74;D类:60分以下。合格的标准为加权总分≥75分, 且得分大于75分的单项指标个数≥15个。通过这种评估, 不仅有利于保证MPA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 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 从而使专业学位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持续的改进教学质量。

3.3.3 学科排名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制度

如何不断地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 世界各国的经验是通过选优评估来实现。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学科排名。我国从2002年启动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项目, 目前已进行了两轮, 体育学学科评估就是在第二轮中进行的。在2009年公布的学科排名中, 北京体育大学名列第一。不过我国实行的这种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多是以学术研究方面的指标为主, 是从宏观上进行审计和评估, 采用收集客观数据与主观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声誉四方面进行评估, 依据总体得分排名。名次的排列反映了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 有利于其持续地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科水平排名的大学排行, 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学科水平的排名结果, 不仅能给公众提供选择的信息参考,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美国, 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产出的评估主要从知识、思维、实践能力三个领域来进行的, 知识领域指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智力水平, 思维领域强调专业思维方法和能力, 而实践能力领域包括做决定的能力和技能运用的能力。

4 结论

1.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外部保障主要是在保障培养单位学位授权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制定一定的质量标准, 运用评估的方法和手段, 从宏观上控制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资质保障制度包括认证制度和学位审核制度, 它们是保证高校教学资质和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

3.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包括基准水平评估、定期水平评估和学科排名制度。它们的作用依次是统一高校质量保证工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 我国在授权单位审核和水平评估方面做了很长时间的尝试和探索, 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外部保障制度, 只是在学科基准的制定上还处于薄弱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科和专业基准上的规格要求还有待明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快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EB/OL].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090303/t20090303_362148.shtml.

[2]毕家驹.进入21世纪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4) :10-13.

[3]QAA.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program specification[EB/OL].http://www.qaa.ac.uk/academicinfrastructure/program Spec/default.asp.

外部保障 篇6

关键词:设计教育,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建立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设计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随之日益扩张,由此引发的设计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呈现出日益下滑的迹象。有的院校甚至出现,不管学生以往所学专业,只要英语过关就能读研的现象,为了提高我国高校设计类研究生的质量,各个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大都从建立和完善内部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发力,评价培养质量几乎千篇一律的以研究生所发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作为主要的依据。通过这种手段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如果就职于科研院所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事实是大多数设计类研究生毕业后将进入市场,经历市场选择人才的洗礼。因此,合理的构建市场参与下的设计类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使得高校教育与市场检验相结合,三者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提高设计类研究生质量的目的。引入市场参与下的设计类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的大趋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对于提高设计类研究生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设计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设计类研究生外部评估行为几乎都为政府教育部门参与的行为,政府教育部门评估的结果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评估的尺度相对单一,不利于高等院校培养个性化、创造性的设计类人才。大部分设计类研究生,最终将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市场说的算。因此,只有政府引导、高校培养、市场检验,三者相互契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才能保障设计类人才的质量,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基于市场参与下的设计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原型

基于市场参与下的设计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得高校、政府教育部门、设计类企业机构、毕业生甚至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设计类研究生的专业建设,通过网络信息化渠道、访谈、走访渠道、调研渠道收集市场对设计类人才教育的反馈信息,从而重新指导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等内容。形成一个不断更新、循环往复的闭合系统,从而促进高校设计类研究生质量不断提高、日趋完善。

四、基于市场参与下的设计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步骤

(一)建立设计类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

根据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立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参与的成员包括政府教育部门供职人员、企业高级设计师、高校教育专家、毕业生甚至学生家长。针对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讨,组织机构设立有各类部门及负责人,各司其职,研究设计类研究生保障体系的推行程序、推行手段和管理制度等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设计类研究生保障体系各个环节的阶段性任务。

(二)推进设计类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毕业生参与高校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的“校友建言网”和企业参与高校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的“企业建言网”,并且实现PC端与移动端同步响应的效果,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及时、准确、动态的了解毕业生就业的近况,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且追踪企业发展的步伐,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内容,制定相应的专业发展计划等,并且开放信息化平台,让企业、毕业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设计类研究生教育评估。通过信息平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评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等,并且面向社会公开设计类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从而实现外部力量参与设计类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的目的,保障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收集、整理、公开设计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反馈信息

通过对企业高级设计师、教育专家、毕业生、家长的反馈信息的整理,使得政府主管部门、高校设计类研究生部门调整相关的教育决策、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等等内容。使得政府、高校在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上受到社会的监督和舆论的影响,促使我国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健康、持续、稳健的向前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部保障】相关文章:

外部数据05-07

建筑外部05-26

外部绩效06-04

外部保护06-08

外部培训机制05-08

外部培训总结05-09

外部因素影响05-09

商业外部空间05-31

外部信息环境06-01

外部不经济06-02

上一篇:公路交通噪音下一篇:激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