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2022-07-18

第一篇: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影响银行信贷安全的外部因素

影响银行信贷安全的外部因素:银企关系

很大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例如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一.政府行政干预贷款,理论上银行应该是资金配置的主体,但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淡化,这样就会造成一些项目投资效益不高,加剧信贷风险。 二.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企业造假现象时有发生,逃债现象层出不穷,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逃债成本较低,加剧了信贷风险。

三.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效率低,对银行形成了资金需求压力,影响银行信贷安全运行。 四社会信用缺失的影响。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呈蔓延之势,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已成为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诱因。企业的信用缺乏,使得银行对贷款越来越谨慎,甚至“惧贷”,存贷差不断扩大,同时不良资产不断增多

五.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分析 。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银行信贷交易中,借款企业是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对于资金的实际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贷款偿还概率、贷款还款意愿、财务状况等情况,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不能直接参与和彻底监控资金的实际运作,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虽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督促授信管理部门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就客户调查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建立相互沟通机制。对从其他商业银行获得的授信信息,授信工作人员应该保密,不得用于不正当业务竞争”。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各商业银行都把客户授信、贷款等信息作为重要的商业秘密,不愿意与同行实现信息共享。而借款企业往往利用商业银行之间信息的这种不对称性,在多家银行之间进行谈判与博奕,尽量压低贷款利率,并要求一系列优惠待遇,致使部分银行间恶性竞争,银行贷款利率不能有效全面地覆盖风险,从而增大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一旦贷款出现风险信号,借款企业不能还款时,各家贷款银行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采取简单的资产冻结、处置等资产保全措施,这种各自为政的行为实质上将给银行信贷资产整体上带来更大的损失。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经济学中,一般将信息占有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信息占有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经营管理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是“代理人”,而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是“委托人”。因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对于信贷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借款人的偿还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等具有较完全的信息,而作为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则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由于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天生的利益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商业银行所有者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函数是保持股东权益的保值与增值,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管理者更多的是追求自身收入、福利、政绩等自我效用的最大化。正是因为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特别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资产所有权虚置,产权所有者人格的虚有化,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有效监督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银行经营管理者会利用其“代理人”的信息优势谋取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出现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特殊现象。但当二者利益存在冲突时,还将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情况,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如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为了自己的私利,违规放贷,到处“寻租”等行为。商业银行上下级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与信用中介评级机构间信息不对称

此外,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信贷契约的完善度等

第二篇:浅析外部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提纲

导言

一、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志向和信念

(一)社会对英语的认识过程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二)社会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社会的意志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志向与信念

二、家庭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家庭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

(二)家庭情感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效果

三、同伴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众多方面的影响

(一)同伴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补偿作用

(二) 同伴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补偿作用

(三)同伴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同化作用

(四)同伴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激励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浅析外部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导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显得极为重要。世界各国人民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尤其是英语,它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是其它语言不可替代的,成了母语非英语国家人民的首选外语。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活动,受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过程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此,笔者就外部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志向和信念

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青少年一代直接和间接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社会教育。英语学习既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进行教育之前、之时、之后社会必定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就是心理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些心理过程对学生英语学习会产生影响。

(一)社会对英语的认识过程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社会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过程是指社会在认识英语学习的性质及其规律时产生的心理活动。社会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过程包括社会对英语学习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如:英语是一门怎么样的课程,这是感觉;听到别人是用英语谈话,这是知觉;揭示英语学习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思维;英语在未来使用范围、所起的作用等的形象,这是想象。

英语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由英语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动机;二是广泛的社会动机;三是狭隘的个人动机。

社会对英语学习的最初认识使学生产生由英语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动机。当社会最初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感知时;当社会最初接触英语时,社会对英语学习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对学生英语学习注重的往往是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表象的模仿,而忽视了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偏重英语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的模仿,并对英语与母语在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活动的本身的兴趣。在我国,英语课程开设的越来越趋向低年级,课程内容越来越接近实际运用、口语化,就是为了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本身的兴趣。

社会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广泛的社会动机。过去社会脑力、体力倒挂现象比较明显,正所谓“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就是学生最熟悉的到城里打工的邻里乡亲,一月挣一千的大有人在,更不说那些工头老板们了。这种现象自然导致社会对英语学习不重视的心理,在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就谈不上有什么广泛的社会和良好的英语学习动机。现在,由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脑力、体力倒挂现象在逐渐消失,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这为学生英语学习广泛的社会动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社会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有着积极社会学习 动机的学生正渐渐增多。加上大众媒体有意识地通过广播、电视、专题讲座文化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社会生产、科学技术、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加深与巩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逐渐懂得英语学习不单是个人的事情,更是社会责任。因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必须懂得英语,而要懂得英语就得学习英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

2 与引进。社会和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这些认识,促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的广泛社会动机,并逐步形成社会责任动机。

学习动机是人的行为动机之一。正确的动机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励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高尔基所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的了。”雅克博茨(Jakobovits)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英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十分大。学习动机是社会生活和教育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学习中进行的,也受到社会认识心理的影响。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来自英语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动机起初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加深,这种来自英语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只能退居第三位,而学生的广泛的社会动机占第一位,狭隘的个人动机占第二位。正因为在众多的英语学习动机中,广泛的社会动机占首位,而属于社会动机中的社会责任的动机又出现的较晚,所以社会对英语学习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动机中尽早形成社会责任动机。

(二)社会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指学生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英语和参与英语学习的心理倾向。林格伦(Lingdren)(1984:437)调查对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得出结论: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对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影响更大。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25%,智力的影响占15%,缺乏兴趣对失败的影响占35%,智力的影响却等于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兴趣与英语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英语学习本身发生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英语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而对英语学习的结果产生兴趣。根据兴趣的效能来分,兴趣可以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积极兴趣是对英语学习感到有趣而采取积极行动的兴趣。消极兴趣是只对英语学习感到有趣而不采取行动。

社会在认识英语学习的时候,是有主观态度的,会表现出社会的意志,如是欢迎还是拒绝,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等。这种态度的内心体验就是情感过程。

社会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是否有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由于民族情感,对说英语的国家采取敌视的态度,它就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学习英语。反之,对待说英语的国家采取友好的态度,或有密切的接触联系,就会喜欢和有兴趣去学习英语。这种社会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可以在我国英语教学历史中见到。1953年中学里“英语受禁”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所出现的学习“英语热”就是再好不过的例证。

社会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直接和间接兴趣。现在,我国社会群体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英语学习是欢迎的。它们为学生英语学习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组织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写作竞赛、 英语辩论赛、英语角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英语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城镇和部分农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程,学生在儿童时开始接触英语,受到英语氛围的熏陶。这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也积累了语音、语调、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元素,感受到了英语与母语的区别,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直接兴趣。社会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如今,人人说寻找工作难,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寻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且工资相对较高。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对英语人才的欢迎。使学生英语学习的间接兴趣更加高涨。

(三)社会的意志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志向与信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该目的来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志向是指个人力求自我实现的有目标的意向。它是尚未成为现实的一种意愿,是理想的初级形式,是人类分工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

社会的意志因素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志向与信念的建立。建国初期,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诞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在经济上进行封锁、在外交上进行孤立。我国人民立足国内、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在这种相对闭关自守的社会意志影响下,学习英语成了崇洋媚外。造成学生头脑中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未来职业的需要中几乎没有了英语的影子,也不会建立英语学习的志向和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各国与我国的关系逐步得到了缓和与改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交流与合作。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成了社会的意志,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也是社会的要求。因而,学生头脑中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未来职业活动的需要有了英语的位置。英语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英语也成了部分学生的志向。英语学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国家间的交流频繁,显得更为重要,迫在眉睫。不懂英语和电脑,是二十一世纪的文盲,这已被世人认同。这坚定了更多学生学好英语的志向和信念。

社会的意志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志向的实现途径和意志力。当前,在我国英语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着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这种倾向部分原因是当今社会部分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重文凭不重能力,重证书不重运用导致的。例如,有的单位不管招聘职位是什么,一律要求应聘者要有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这倾向是一种歪曲了的社会意志。它使学生英语学习志向的实现途径变得单纯。那就是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争取高分,取得各种英语等级证书,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成了哑巴语言。一旦取得证书后,学生英语学习的意志力就减弱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转引自英语参考,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http:///article/274/Article11181_1.htm)因此,英语教育也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据此,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语音语调,一定量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言语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记忆、思维等智力,使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及培养自学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这一目的的确定,体现了社会的意志,也使学生对社会在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的需要和意志方面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为自己实现英语学习志向找到了途径。

二、家庭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青少年的教育被认为是由三部分组成。这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除了学校之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场所。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新一轮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如何调动家庭力量参与学校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都关注的话题。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开展,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样,在英语学习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方式、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家庭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 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学习动机

4 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同一个目的,它的动机在不同的学生背后可能各不相同。同是学好英语,有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夸奖,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有的是为了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有的可能是为了考个好学校,有的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

家庭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对学生英语学习是否有明确、正确的目的有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家长没有学过英语,根本不知道英语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学习英语有什么用?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不是读书的料,没有升学的希望,将来不是出去做工,就是自己做生意或在家务农,只要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已经不错了,英语学得好与坏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认识和心理会导致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有些家长只是简单地知道:学好英语对孩子的升学有着重大的关系。却不知道学好英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将来工作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些家长关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英语分。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一种应试式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高分,考上好的学校。一般在城市里,当然,也有些农村的家长,由于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比较深的认识,懂得学好英语既是考上好学校的需要,更是将来能更好地工作的需要。虽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社会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足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有责任的社会动机的形成,为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积极、主动地努力学好英语。

(二)家庭情感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效果 人的情感与其它心理活动一样,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情感反映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家庭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很大程度表现在家长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上。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类在探究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转引自《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

有的学生家长自己懂英语,对英语学习是欢迎的、支持的,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平时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比较关心,并能给予孩子适当的辅导。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英语。这就是家庭情感因素所起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英语学习的方法。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父母的指导,从众多方法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必然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更加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的家长虽然对英语学习比较重视,能支持孩子的英语学习,但由于他们自己不懂英语,只重视学生的英语成绩,不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由于这种情感因素偏离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流沟通,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导致学生为争取高分、应付考试而成了学习的机器,常以死记硬背、重复训练为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对英语学习有着这样那样的消极看法, 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由学生自己摸索着学习。这种看似“宽松”的学习环境其实对学生英语学习是十分有害的,孰不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种家庭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往往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好奇或一时热情,没有英语学习的任命感和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他们的英语学习常常受不稳定情绪的支配,学习热情冷热无常,更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也取不到什么好的学习效果。

三、同伴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众多方面的影响

同伴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身份、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极为接近的人

5 所组成的群体。同伴群体是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在学生们的世界里,这种以情感成份为主要调节机制自发形成的群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对个体有极大的相互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在教育上有重要意义的态度起源并扎根于这些同伴群体内。调查(潘月俊等)发现,60.1%的学生觉得他有好多困难时能够谈心的朋友,38.4%的孩子经常和同学们把书刊等交换看,33.3%的孩子经常与同学们交谈学习问题等。他们在学习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同伴的帮助。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我们也看到16.5%的孩子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在班上显得很孤立,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的学习效率是不高的。更令人吃惊的是12.5%的孩子说有些同学经常会排挤他们,甚至有16.7%的孩子因讨厌某些同学而不想上学。毫无疑问,这样的同伴关系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同伴群体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同伴群体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同伴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补偿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根据马斯诺的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是生理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是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同伴群体是在班集体和其他正式群体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认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时,解决障碍的需要使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能够谈心的朋友。因为同伴群体成员之间情趣相投,条件相当,有类似的经验和共同的语言,说话投机,易产生共鸣,使自己有归属感。如果同伴群体对英语的认识是正确的,情感是积极的,意志是坚强的,那么同伴群体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补偿作用是积极的。例如,学习方法上的取长补短,学习上的互相监督等。还能帮助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英语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英语学习志向和坚强的信念,并在学习中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动,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奋发进取,去达到自己英语学习的目的,并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学习目的的行动。当同伴群体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以消极的情感对待英语学习时,就会缺乏坚强的英语学习意志,个体在英语学习遇到障碍时,同伴对个体的补偿作用就是消极的。不仅不能帮助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英语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还会阻碍个体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甚至导致已初步形成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英语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消退,阻碍个体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二)同伴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补偿作用 同伴群体内部往往会自发形成不具有正式形式、没有明文规定、直接制约个人行为的行为标准。这种行为标准是群体约定俗成的,对成员发挥着心理约束力的作用。对成员的言行有着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群体内心想着一定要学好英语,那么群体成员之间就会互相督促,使个体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积极主动地探 求英语知识,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又如,群体内心没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个体在英语学习中的认真与努力、坚持与奋斗就可能遭到同伴的非议,在同伴舆论的压力下,个体很可能会放弃英语学习的努力,导致作业马马虎虎,上课不专心听讲。

(三)同伴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同化作用

同伴群体中的成员各自在对待英语学习的心理有着差异,这种差异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有关。同伴对英语学习的心理差异可表现在对待英语学习的认识、态度、目的、方法上。同伴在英语学习上的差异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学习活动后,由于同伴对个体的认同或反对、效仿或摒弃等心理因素,会使学生对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语言、习惯、行为进行反思,使之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使英语学习的共同语言、共同习惯、共同行为有所增加。

6

(四)同伴心理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有激励作用

同伴群体常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自己的成员的行为给予鼓励或惩罚。同伴对英语学习的心理反映可以表现为赞许与反对、支持与批判、欢迎与摒弃等。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同伴的赞许、支持和欢迎是学生学习的极其强大的动力,反对、批判与摒弃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因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常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个体要得到同伴对自己的认同,以满足自己自尊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或努力解决英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从同伴的反映和评价中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学得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进而改进英语学习。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英语学习是学习者复杂的心理过程。既受到学习者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社会、家庭、同伴)心理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处理好学习者外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能够为英语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社会的积极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转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志向和信念;通过家庭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来转变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通过同伴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来转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通过这些来加强外因与内因的相互促进,以达到英语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政策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2001,《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林格伦,1984,《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第437页。 [3]朱纯,1994,《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岑冲,浅谈非智力因素和英语学习:http://bsxx.cixiedu.net/bsxx/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62。 [5]潘月俊等,影响学生学习因素面面观: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98。 [6]于梅芳,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培养:http://rsyzcz.whedu21.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15。 [7]英语参考,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http:///article/274/Article11181_1.htm。

第三篇: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论文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流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

1、 转移服务需求分析

1.1自身方面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

1.2 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

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蔡昉将其称为“一项战略,三驾马车”)

1.3 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

1.4此外,那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转移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 1

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2、保定市工商业发展对用工需求有多大

调查组对本市目前二三产业招用工市场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用工需求主要分布为:

2.1重点建设项目用工

2007年,全市竣工项目预计需求劳动力约4600余人,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用工需求将逐年递增;

2.2现有企业扩建扩招用工

全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对“蓝领”技术工人每年需求约在2000人左右;

2.3各类商贸服务业用工

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走在本市街面上,“诚招服务员”,“诚招实习生”等字样常年,随处可见。每年用工需求约在1000余人(如便宜坊,美味超市,泰和商贸楼的改扩建,对理货员,营业员等需求较大):四是各乡村小项目用工。各乡镇,街村的小项目,小企业,农村自办小门店等,大体每年需要3000人左右。

综上,辛集市每年工商业发展增加用工岗位约在1万个左右。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用工需求有两个共性:一是年龄段要求以青年为主。无论是重点建设项目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还是商贸服务业的服务人员需求,年龄段上多集中在16至30岁的青年。二是岗位需求以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如皮革鞣制,机械加工,车床等专业技能人才(申科仪表厂表示,只要是技术工,该厂常年随来随收)。

3、我国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

3.1对迁出地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没有为农村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返乡农民工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建设然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对迁出地也有一些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抛荒;二是育龄妇女大批外出使计划生育变得困难;三是大量乡村精英的转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外出者会给家庭留守人员带来情感压力。

3.2对迁入地的影响

多位学者分析新增劳动力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积极评价占主导:新增劳动力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总之,在宏观环境上,不管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等发面都起了促进作用。

3.3对迁移主体的影响

迁移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决策,转移成本与收益的矛盾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到时不管对错,迁移都不可逆转,否则成本更高。而且,迁移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多种影响,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本人认为,适度的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已经出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现象,即劳动力转移过度。这使我国本来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愈加严重。这种极度不均衡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4、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前景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必然会实现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民也会转向非农民,至少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也需要经过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专家、学者为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总结一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开展农民工培训

开展引导性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4.2消除体制障碍

全面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方面的障碍,使农村人口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上都不至受到歧视。

4.3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力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

一、

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4走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的程序一般是农村农业—乡村农业—城市非农产业。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吸收能力远强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着重发展这些中小企,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4.5

本人认为,促进劳动力的转出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去激活当地经济,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把现代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的现状,当代中国人口;

[2]蔡承荣,农业剩余劳动力,宏观经济;

[3]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2008.10;

[4]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182期;

[5]张晓莉、李辉,从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看劳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85。(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第四篇: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2、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 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 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 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在城市 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 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质污染严重;三是每日三餐中的果蔬食品,由于施用化肥农药及激素类所产生的毒害;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器类的污染。上述诸种因素造成了人体的生理平衡失调~~~~~~~ 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

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 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也有报告指出有少数人会对阿斯巴甜

不耐,可能会引起头痛、抽搐、恶心、过敏反应的症状。有了这些不利的因素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果冻、八宝粥、水果罐头等食品里加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食品中存在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容易肥胖;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害人的健康,它会为人们带来很多方便。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

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多的使用,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使用过度,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上述所说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适中,适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也就越多。

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份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比如:人类食用的动植物,有些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物质;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用于生产食品的油脂、调味品、面粉等原料本身就已经含有合成防腐剂;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合成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在面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们,合理、合法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由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强了监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预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以更好的解决。

第五篇: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1、设计思想

认知信息加工论告诉我们认知是对信息的加工工程。该过程中,思维通过现有水平的习得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可以达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主动性。教学需要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知识经验生长新知识经验。这与“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通过课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着眼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试题创设情境,对知识模型进行复习分析,然后根据已有的结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交流探讨问题的看法,相互学习评价,学以致用,达到知识的复习调整与运用转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分析: 2.

1、教材分析

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在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为发展要求,在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程度为Ⅱ,即理解这些因素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尤其是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是历年来高考中的热点和重点知识司。这一知识在非选择题中较多的以实验结合曲线图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体现了高考以能力立意的要求。

2.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教材中的文字知识,至于图表题则是在教师讲的时候觉得很清楚,但一旦自己做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解决,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因此,引导学生立足知识,结合试题去发现和归纳整理学科知识是本课时教学目的之一。

学案设计中单因素曲线坐标图主要以实验试题为依托使学生亲历建立曲线模型的过程,重视曲线模型中坐标含义,掌握坐标图的特点。课堂上则对单因素曲线图通过试题进行图形分析复习旧知,指导学生掌握曲线中关键点的含义及变化趋势,再利用试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注重生物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会正确解释分析生活现象并能解决生产问题。三个单因素的综合影响依然通过习题为依托和延伸、能力强化训练绘图、析图能力,获得解题经验。

在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学案部分练习,完成预复习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一课时,主要完成对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三个环境因素的复习。

3、教学目标

①通过构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体会模型构建过程,理解光照强度是如何影响光合速率的。通过习题,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条件下的图形信息含义。

②通过读题、识图、析图,获得解决坐标图的解题经验,培养从坐标图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问题的解答等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坐标曲线相关信息分析和应用

5、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6、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试管苗移栽到大田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大规模育种中常要做的工作。2010年我省的高考试卷中就出现了与此有关的试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高考题,看看它考查的学科知识。(题目切入)

从题目中解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光合速率?

二、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通过练习1(侧重实验步骤)引入光照强度的研究,提醒学生注意无关变量的控制。由(3)小题引入温度的研究,利用练习4复习温度对表观光合速率的影响、作图题的解法,并对温度的曲线模型进行知识的复习。 通过设问“这是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得出的实验现象,那么是否光照越强的条件下对植物的光合速率越好呢?练习1有没有告诉我们呢?”由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通过光照强度单因素曲线模型的建立过程,加深学生对曲线模型图的认知(横、纵坐标的含义,点的确定,连线),并对建立的曲线模型进行分析复习单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通过(2)(3)小题提示学生解题时注意细节及相关学科思想。利用曲线分析单因素与单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入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通过学生自主建立CO2浓度单因素曲线图复习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练习3探究CO2浓度与光照强度相互之间的影响。由此可知,光合速率是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综合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相对复杂的情况需要针对实际问题利用这些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采取实际措施。如开课是我们说到的高考题

三、多因素综合影响解决实际问题——10年高考题29

四、小结:综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三个环境因素,在生产可以有哪些措施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

五、练习

上一篇:舞蹈队招新宣传语下一篇:微博营销推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