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外部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本文拟就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进行探讨。

第一篇:外部审计论文范文

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关系

摘 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两者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协调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双方协调发展,是我国审计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特点;协调合作

审计在现代企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的现代化企业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开拓新领域,创新审计方法,是摆在现代财会人员、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概述及特征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专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定,目的在于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

1.审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财经秩序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审计的对象相同,都是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3.执法的标准相同,都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对监督对象进行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

1.设置的法律依据不同

审计机关是根据宪法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法律(审计法)设置的。审计事务所是依法批准组织成立的。

2.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

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审计事务所是具有集体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

3.任务或者业务不同

审计机关的任务,是代表国家实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任务,是对本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审计事务所的业务,是向社会承办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

4.在审计监督性质不同

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5.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不同

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

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熟知组织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并能清楚地揭示会计分歧。另外,内部审计还能提供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线索,加快外部审计审查速度,节约外部审计的费用和时间,提供外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调合作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相互协作的依据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指出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此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将协调两者的关系列入章程,并将协调工作视为内部审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指出内部审计主任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并指出内部审计主任有责任监督所有内部审计工作,不管这些工作是与外部审计师协作,还是为外部审计服务。

(二)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以实现以下目的

1.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

2.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3.共享审计成果,降低审计成本;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

5.维护组织利益;

(三)外部审计借助于内部审计的可能性

1.内部审计的蓬勃发展为外部审计借助于内部审计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审计法》和有关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更使内部审计工作日臻完善,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蒸蒸日上,无疑为企业进行外部审计时能够充分借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提供了前提条件。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范围上具有重叠性

内部审计的工作是由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而外部审计则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后独立提供审计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范围上会出现重叠现象。

3.内部审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上受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直接领导,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责,要业务上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并对其进行资格认证,考核和监督。这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四)进行外部审计借助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就需要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处。

3.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4.减少审计摩擦

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充分尊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建立起一种牢固的正常工作关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5.内部审计是外部监督的基石

内部审计工作做好了,制度、管理规范健全了,外部监督的工作才能更轻松,并且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监督监管。

(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调的措施与建议

1.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交流与合作

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提高专业水平、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对外部审计人员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对于外部审计人员而言,信任内部审计人员,赢得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合与支持,以减少审计重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企业内部应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有效机制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应该有企业相应的机制提供保障,并行之有效地落实相互协调工作。

(1)由审计委员会或者相应机构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沟通。

(2)由总审计师或审计部经理具体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所需要的定期或者不定期会议安排,协作计划的制定以及相互协作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需要有专人负责。

(3)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会议有效落实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会议至少保证召集两次,一是在审计开始时商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计划的制定、总体范围的确定,便于审计过程比较及时有效地沟通;二是最终审计成果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交流与长期合作。

(4)企业管理者应该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给予高度支持

除了有上述机制的运作作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的保障之外,企业管理者应该对相互合作给予支持。

3.外部审计寻求内部审计直接帮助

外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配合审计工作,利用内部审计中有价值的部分,促进组织目标的成功实现;外部审计师自己要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判断,并最终对审计意见正确性承担责任。

4.内部审计有效利用外部审计的结论达到审计目标

由于外部审计是站在更加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在内部审计计划阶段,先检查内、外部审计工作可能出现的交叉职责。特别是在影响会计报表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报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报表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工作。

5.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实务指南

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与目前《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以及《注册会计师申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等具体准则相对应的实务指南或实务公告,并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后续教育培训专题等方式加强审计职业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执业技能教育。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叶陈刚,李相志.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梁红霞.审计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王国杰

第二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本文拟就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

所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社会审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特征突出、自成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 在审计性质上。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只对本单位负责;外部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

2 在审计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受到局限;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 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是根据本单位的安排进行审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外部审计大多则是受委托施行的。

4 在工作范围上。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外部审计则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5 在审计方法上。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多样的,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也可以包括外审的一些程序;外部审计的方法则侧重报表审计程序。

6 在服务对象上。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负责人;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各相关利益方。

7 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8 在审计对象上。国家审计以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资金运作情况为主;社会审计对象则包括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

9 在审计权限上。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既有审查权,也有处理权;社会审计只能对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内部审计有审查处理权,但其内向服务性决定了其强制性和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弱,其审查结论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社会权威性高。

10 在审计监督的性质上。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社会审计属于社会监督,国家法律只能规定哪些企业必须由社会审计组织查账验证,而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11 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上。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二、明确协调目的,讲究协调方法,注重协调效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基础在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提高审计效率,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协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甚至可以与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审计机构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大对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外部审计可以向内部审计了解情况,在工作中得到内部审计的配合与支持,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它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一是知识沟通,注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讨论管理薄弱环节,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外部审计机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双方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必要的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量,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沟通,外部审计通常就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五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沟通;内部审计应与外部审计探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缺陷,并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审计风险。

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注意加强合作。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控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需要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受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共同关注,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提供内部控制健全性的保证时,外部审计可以据此决定审计程序和重点范围,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二是在揭示和防止舞弊方面,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防止和发现舞弊。这方面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有着更宽的角色,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像考虑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考虑舞弊的风险,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误报的风险,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三是在改进建议方面,提供整合治理报告内容方面的保证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同时内部审计还可能对整合治理的程序进行检查和报告;外部审计则需要对整合治理的报告中有关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的陈述进行检查。因此,内部审计在编制整合治理报告中所起的作用和其关于整合治理方面的控制系统的意见,都会被外部审计在执行检查中加以考虑。四是相互利用审计成果方面,外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内部审计要向外部审计提供所需要的审计成果,及时沟通情况,做到信息共享,扩大审计影响。

作者:秦原娜 张 铭

第三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何不同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部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基因”联结,这种先天上的亲缘关系使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时而面临着被外部审计“弱化”和“边缘化”的挑战。

那么,内部审计如何从“弱化”发展为“强化”,如何从“边缘”走向“核心”,其关键是要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何不同”这一事关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有清晰的理解。

审计目标视角

委托代理理论告诉我们,为防范因代理关系产生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等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寻求公司治理(所有者角度)和内部控制(经营者角度)。而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通过审计系统提供的防护性服务(preventive services)和建设性服务(constructive services),检查督促企业不同主体间受托责任的如约履行。就整体而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与这两种基本服务内容都有联系。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观察和判断内部审计在两者之中更侧重哪一方面,是防护性服务,还是建设性服务?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U)在1990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修订版)定义,“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与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履行职责。”在此基础上, 1999年6月该协会通过了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新老定义对比,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老定义强调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功能,新定义更为凸现其“增值”功效,为内部审计彰显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前景。(见表1)

现实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在过去倾向于防护性服务,把审计重点放在检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与业务程序、验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发现欺诈舞弊行为等方面。但是现在愈来愈多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倾向于建设性服务,认为如果继续把防护性服务看作惟一的职责,就会使本组织失去各种改进的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为其审计部门制定了创造性的工作目标:“超越账本,深入业务”。在审计工作中,内审人员首先从查账入手,但不止步于单纯的财务审计,认为以财务为主线的审计,其审来审去终究审的是一种结果,是以既定的事实、无可弥补的损失为代价的,因而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可能蕴藏更多矛盾和更多问题的企业管理环节,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也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最糟糕的境遇是现有制度既不执行也不废止,看不见的各种力量在系统内钻空子,打时间差、空间差、制度差,造成整个组织管理的混沌和失控。这一系列领域广泛、内容深入的具体内部审计的运用,帮助他们在检查和改善下属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保证投资效果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方面开创了极为成功的范例。

GE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再大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内部审计的核心功能不是“查核”,而是公司价值的“增值”;其次,内部审计是专业性管理控制活动,内审人员不是传统意义下以检查财务核算为主业的“算死数的人”;第三,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企业内外部条件的耦合状况,但不能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才开始关注,“未雨绸缪”优于“亡羊补牢”。

审计环境视角

一般认为,“独立”是外部审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样它也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过分强调,把“独立”凌驾其他原则之上的做法,常常束缚了企业去思考和决策谁来完成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的想象空间。在既有观念下,内部审计相对外部审计来说,一定处于更为不利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再怎么独立,至多是一种“功能独立”(functional independence);外部审计再怎么不独立,至少是一种“组织独立”(organizational independence)。

自觉不自觉中,人们时常混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虽然目标和手段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将手段作为目标往往会导致目标的异化,手段也随之失去意义。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倡导的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模式,由于一味以规则为重,最终导致不少企业钻规则的空子,爆发了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企业丑闻。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方向错了,手段再完善也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更快地偏离目标;方向对了,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因此而获得发展。

如前内部审计新老定义的对比所述,本质上看,“客观”应是内部审计一个更为根本和更为适用的特征。独立是为了客观,客观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试想,即便一项审计活动是独立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反映事物的客观全貌,那这项活动不仅谈不上效率和效果,甚至可能会造成领导决策上的失误。反之,只要保证了客观,就没有必要咬住独立不放。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审计,但如果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如外部审计,甚至应被外部审计取而代之,难免有失公允。“组织独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独立”。内部审计之所以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就是因为其对改进企业经营与控制的分析与建议是客观公正的。

由海湾加拿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的控制自我评价(control self-assessment)理念,构筑了一种新型的内部审计环境,使传统的内审人员独自检查单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在内审人员指引下,由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探讨,提出最佳改进措施的工作氛围。由于任务实施中有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同步参与,控制自我评价理念拓展了内部审计的业务空间,使其与被审单位的主客关系演变为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内审人员在开放环境下更易收集真实、充分的审计证据,在更高层面上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做到对“控制的再控制”,成为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良医”和“顾问”。目前控制自我评价理念正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极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审计方法视角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教授提出“人的有限理性”观点,认为现实中的人处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有限理性可具体划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程序理性是指,如果行为是经过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其理性取决于产生的过程,即行为程序要符合规范的标准;结果理性是指,当行为在限定条件和约束范围内有助实现既定目标时,该行为就是结果理性的。按照西蒙的理论,程序理性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理性,而不注重行为结果本身,只要保证了行为过程的理性,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而结果理性强调行为结果要符合目标要求,而不注重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过程。

如前所述,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降低委托代理风险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外部审计侧重“组织独立”下的防护性服务,内部审计倾向“功能独立”下的建设性服务。在防护性服务目标下,外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程序理性行为,只要外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符合相应的《外部审计准则》,其审计行为就被认为是合理的,审计结论也是相对真实和可接受的。一旦一个外部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被最终确定,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会发生大的变动和修改,“以不变应万变”是业内一个约定俗成的普遍做法。但对内部审计来讲,由于其定位是为企业自身“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建设性服务,因此在性质上,内部审计是追求“结果理性”的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碎条条框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应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行为准则,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降性为指导内审工作的参照性标准,与《外部审计准则》的强制性标准有着本质不同。一定程度上说,内部审计发展到今天,永恒不变的是目标和定位,持续变化的是手段和方法。

以上,从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方法三个视角,以内部审计为主体,初步论述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不同。(见表2)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也不同于西方,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日益暴露出不足或疏漏之处,观念上滞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组织上偏离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方法上沉浸已有外部审计经验的积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内部审计工作为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要求,也要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努力构建一套符合现代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高效内部体系。

在审计指导思想上,努力从宏观层面把握企业活动的内在经济管理规律,科学确定审计重点,提出更加符合实际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深加工”建议;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审查现在扩展到预测未来,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由着重检查会计证、账、表等相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采购、销售、工资、研发等各方面资料,全面分析评价整个企业的综合效益;在审计工作方式上,防范胜于查处,审计寓于服务,通过"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共同分析企业的症结及其潜在影响,充当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好参谋和好助手。

(作者单位: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稽核审计部)

作者:林 淼

上一篇:金融工具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