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日月)》教学设计

2024-04-11

《短文(日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短文(日月)》教学设计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

第1课时

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D( )谷 ( )娥 皓( )月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D谷: D: 娥:

2.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3.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概括回答下面问题。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二)文本探究

仔细研读课文,交流探讨,说说你的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日》,分小组探讨问题: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3)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D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4)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6)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第2课时

2.自由朗读课文《月》,分小组探讨问题:

(1)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三) 写法借鉴

1.本文运用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娥”等的象征意义?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哪些深一层的理解?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篇2:《短文(日月)》教学设计

1、了解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2、理解短文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培养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D( )谷 ( )娥 浸( )在油中 瞬( )间 皓( )月 撮( )2、了解作者

巴金 原名( ),字( ),现代著名的(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 》、《 》、《 》)《爱情三部曲》(《 》、《 》、《 》) 《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 3、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写作时间,谈谈当时中国的局势,、、、、、、

自主学习

一、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 1、在《日》一文中,作者通过( )( )事例,赞美他们( )的精神,表达作者自己( ) 2、《月》主要通过我对冷月的( )写现实世界的( )赞颂了( )精神。 合作讨论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D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

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拓展理解

7、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8、“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10、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娥”等的象征意义?

总结理解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D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拓展积累

积累写日和月的诗词名句。

作业与预习

你喜欢满月还是残月?仔细观察一下其情景,将其描写下来。

教师寄语

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美国总统 罗斯福. F.)

阅读练习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

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

溪流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⒈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⒉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⒊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⒋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 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

篇3:《日月潭》教学设计

《日月潭》是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 《日月潭》一课描写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从周围环境、日月潭的形状以及清晨与中午, 晴与雨等不同方面展现了日月潭的美。课文的语言优美, 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 也是一篇适合指导朗读的好教材。在学习课文时, 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优美词句, 在朗读中感悟日月潭的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段特点

二年级学生, 由于年龄偏小, 有效注意的时间短, 知识储备少, 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所以, 学习本课应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 唤起学生的热情, 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

本课文质兼美,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设计这一课, 应遵循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规律, 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 以情感为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 让学生自主发现, 主动探究, 力求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词句, 体会日月潭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自然段。

3.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之情, 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寓情导学

1.师:新疆的吐鲁番瓜果飘香。首都北京车如水, 人如潮, 繁华而热闹。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 我们的家乡多么可爱!今天, 老师要带同学们一同走进祖国的宝岛台湾, 来欣赏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2.播放日月潭的风光短片, 提问:看了刚才的短片, 你们感觉怎样?

3.小结:短片中的日月潭很美, 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日月潭的吗?

[点评:从本单元的导语入手, 以饱含激情的话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再让学生观看日月潭的风光短片, 情由景生, 由此产生对日月潭的兴趣和向往, 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和兴致。]

(二) 初读感知, 自主探究

1.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进行字词教学, 并检查朗读情况。

3.谁来说说课文中描写的日月潭, 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4.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带着问题读书, 通过读读、想想、画画、练练, 进行自主探究, 真正做到自读自悟。]

(三) 品词析句, 引导感悟

1.先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再跟同桌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或体会。

2.结合学生反馈的句子相机点拨, 进行朗读训练指导。

▲那里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引导学生结合画面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的意思, 感受日月潭周围的美)

▲日月潭很深, 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 叫光华岛。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碧绿”“美丽”来体会湖水美、小岛美的特点, 并读出这种美)

▲这个岛把湖面分为两半,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 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 叫月潭。所以人们称它为日月潭。 (首先让学生弄清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再让学生比较句子:

北边像太阳, 叫日潭;南边像月亮, 叫月潭。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 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 叫月潭。

抓住“圆圆的”“弯弯的”来体会日月潭的形状美, 并练习用“……像……”的形式说句子)

▲清晨, 太阳刚刚升起, 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 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结合画面感受日月潭的清晨美景, 理解“隐隐约约”, 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给背诵的方法)

▲中午, 太阳高照, 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 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 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 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结合画面说说, 中午阳光照耀下的日月潭和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阅读, 感受清晰美与朦胧美, 让学生想象蒙蒙细雨笼罩在日月潭上, 就像一位仙女披上轻纱, 犹如仙境一般的美)

[点评:阅读教学, 既要体会课文情感, 又要落实语言训练。因此, 在学生交流反馈对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悟时,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比较句子, 用词造句, 练习背诵。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训练中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四) 抒发感受, 朗读深化

1.大家欣赏了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现在你最想说什么呢?

2.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仙女, 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展现着她的美。她就像花儿吸引蜜蜂蝴蝶一样吸引谁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让我们美美地读课文, 再次感受日月潭那迷人的风光。 (配乐朗读课文)

[点评:通过相互交流读文的感受, 让学生产生美妙的遐想、向往和去看看的欲望;采用打比方帮助学生理解日月潭吸引游客的原因,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 再次感受日月潭的美, 巩固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五) 学以致用, 争当导游

1.大家都想去日月潭游览, 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谁愿意当导游, 介绍那儿的风光呢? (出示日月潭风光图片,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介绍)

2.课后请同学们给家人当导游, 介绍日月潭的风光。

[点评:这一训练旨在为学生搭建创造性发挥的平台, 既着眼于引导孩子学习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又着力于让孩子灵活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从而做到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有机结合。同时, 把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日月潭的美在孩子心中驻足。]

总评:

1.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 能够把握教材特点, 紧紧抓住课文内容, 把引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整个设计突出了一个“情”字, 体现在四个层面:短片、图片展现日月潭的美, 词句理解体会日月潭的美, 朗读背诵感悟日月潭的美, 抒发感受、争当导游体验日月潭的美, 这四个过程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境界, 使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浓厚, 并由此产生对台湾日月潭的向往之情, 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2.在教学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努力追求“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朗读、思考、感悟和体会, 从而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过程。在孩子们的反馈交流过程中, 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语言训练, 使认知学习活动得以进一步延伸, 使自读自悟的效益得到了提高。

篇4:《短文(日月)》教学设计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则传说故事的情节是围绕这几个词语展开的,你们能把它们填出来吗?

( )( )一团 一筹( )( )

( )( )而出为民( )( )

永远( )( )

2. 大家一起读一读,通过这些词语回忆一下故事的情节。

二、 感知形象

1. (出示)“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什么叫“挺身而出”?谁来做个动作?通过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什么呢?

2. 大尖哥和水社姐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你能在书上找出个词语吗?(一筹莫展)

3. 什么叫“一筹莫展”?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人们“一筹莫展”的?

4.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人,天地间漆黑一团,你心里有什么感觉?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话。

5. 如果让你去面对两条能吞食日月的恶龙,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话。

6. 是啊,此时的人们就是这样的无助、害怕、担心和焦虑,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片段吧。

7. 此时此刻,大尖哥和水社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8. (出示)“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读了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9. 请你来猜测一下,他们会遇到什么危险?

10. 你们觉得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为民造福)

11. 你能读出这种为民造福的英雄气概吗?

12. (出示)“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点红)“纵身”这个动作让你体会到什么?(这一“纵身”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拯救日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13.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大尖哥和水社姐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配乐朗读。

三、 深化理解

如果你有机会到台湾旅游,站在日月潭的岸边,你会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并练写短文)

篇5:日月短文教程课件

文件类型:ppt

内容简介:

短 文 两 篇《日》《月》

巴 金

巴金,生于19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文坛巨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

补充说明:难点突破

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日》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

《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重点分析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

篇6:初中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自读,掌握生字词。

2、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3、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夸父逐日:夸父不自量,逐日,渴死隅谷。

嫦娥奔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初读感知

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来讲述“飞蛾扑火”“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放开课本,追本溯源,看看“飞蛾”“夸父”“嫦娥”这三个意象的最初形象是怎样的?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嫦娥奔月——自私自利

3、巴金先生在《日》《月》中赋予这三个意象以怎样的新的形象呢? 带着这个疑问,诵读课文。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研读赏析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光和热)

2、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3、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4、在《月》一文中,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

5、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7、两文的主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有什么启示?

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四、布置作业

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篇7:《短文(日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结合历史背景,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了解文中的神话传说,了解这些神话在文中的深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了解文中的神话传说及在文中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安排: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太阳和月亮是显示生活中最常见的两样事物,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产生想

象与联想的两样事物。从古到今,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故事不可胜数。面对普照大地万物的太阳和夜撒青辉的月亮,你产生过什么样的遐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老人所吟咏的太阳和月亮,看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

作者介绍: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 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 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 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背景介绍: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二.朗读课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探讨交流: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仇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炀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明确: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的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做铺垫。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而人也象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才不写日,不写月,而写这些看似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3. 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章里哪些描写体会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月光是冷的。“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上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

4.月的光是死了的光,既然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恒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冷光”“死了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恒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上文)可以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恒娥奔月”的传说是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某某人”究竟是指什么人? 明确: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同时提到了光和热,如何理解?

篇8:《短文(日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爱祖国, 爱家乡。《日月潭》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课文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美丽风景;然后介绍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分别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不同秀丽风光。文章篇幅短小, 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 既是一篇学生阅读、品词析句的好文章, 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本课, 除了让学生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外, 还要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环、绕、茂、隐等9个生字, 会写岛、展、建、纱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 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 老师带你们观看日月潭, 请你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和相关图片, 对照课文, 思考问题。

1.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出示中国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省。板书:日月潭)

2.日月潭周围环境怎样美?

(指导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等词语。)

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 理解内容, 给五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4.学生交流小标题。 (预设: (1)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2) 为什么叫日月潭。 (3) 晨星和灯光, 倒映湖中。 (4) 童话中的仙境。 (5) 风光秀丽, 游客不断。

二、仔细观察, 体会景美

(一) 学习第1自然段, 整体感知。

我们要去日月潭, 先要去什么地方, 谁能在地图上找出来?你怎么知道日月潭在台湾省呢? (第1自然段:“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请同学读出日月潭特点的句子。 (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我们杭州的同学都游过西湖, 日月潭比西湖还要大一些, 比西湖深10多倍, 所以称为潭。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 东临太平洋, 西隔台湾海峡, 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台湾是一个物产丰富, 风光美丽的宝岛。又是旅游的宝岛。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

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找出词语做小标题。 (板书:群山环绕树木茂盛)

(二) 学习第2~5自然段, 具体领悟。

1. 为什么叫日月潭。

日月潭的名字怎么得来的? (阅读第2自然段。)

请一位学生将日月潭的轮廓和光华岛画出来, 并给日潭和月潭标上名称。 (“日”圆圆的, 光芒四射;“月”, 弯弯的, 温柔皎洁。“潭”指很深的水域。)

关于日月潭的来历,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哩。 (教师讲故事, 加深学生对日月潭的印象。)

师:请用波纹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并填写:日潭像_____的太阳;月潭像_____的月亮, 合起来称为_____潭。

2. 晨星和灯光倒映湖中。

天还没有亮, 日月潭的景物怎样?轻声读第3自然段。 (板书:薄薄隐隐约约)

3. 童话中的仙境。

仔细看图, 中午太阳高照, 日月潭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板书:整个清晰展现)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 日月潭又是怎样的? (板书:蒙蒙轻纱朦胧仙境)

4. 风光秀丽, 游客不断。

日月潭不仅神秘, 而且美丽。课文第5自然段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板书:风光秀丽)

因为日月潭风光秀丽, 所以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想象一下, 同学们到了日月潭, 热情好客的台湾人民和小朋友会怎样欢迎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插图, 演示课件, 想象旅游, 朗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宝岛台湾省日月潭真是风光秀丽, 感悟日月潭的形状和不同时间的风景美, 品味和积累语言, 受到美的熏陶。)

三、拓展练习, 延伸课堂

1.用“风光秀丽”和“许许多多”造句。

上一篇:2024年李俊小学卫生工作计划下一篇:英国留学申请金融会计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