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

2024-05-12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共5篇)

篇1: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等。大多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等等。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趋于外向和富有情感变化,更具依赖性。而男生则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果断性。他们往往更有魅力,更有维护团结的精神[4]。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中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合群,开朗,更加敢为,而世故性和紧张性的得分则更低[5,6]。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偏外向,富有热情,而农村大学生偏内向,但更容易在专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新环境中成长。这说明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在某些方面受到地域的影响[7]。

学生本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乐群,外向,但不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高年级学生处世更为精明,冷静和理智,只是有时有些固执己见,低年级学生则更坦白,率真,具有更强创造力,只是尚显幼稚,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8]。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而大学生因失恋,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而自杀的现象,更是让各大高校防不胜防[9]。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大学2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5年级再次升高。对于1年级的新生来讲,大学生活要比高中生活丰富精彩,新鲜轻松,主要面临对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应,心理问题相对较少;2年级是大学生重新调整自我的时期,经历1年的大学生活的磨合,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失落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3年级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是他们进入专业课学习时期。进入高年级后,因面临就业,考研压力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所回升[8]。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优于男生;女生恐怖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男生敌对性,强迫性和偏执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10,11]

在对贫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偏高。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有较多的不适应,加之自卑感和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容易发生冲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经历着更多的矛盾与困惑[7]。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5,6]。

还有研究表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他们可能存在更深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恐怖情绪[12]。

(三)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从整体看来,我国大学生中有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13,14]。

有研究发现,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样的。低兴奋,低实验,高怀疑,低有恒,高紧张,低自律,高忧虑者遇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明不良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15,16]。

在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SCL-90和EPQ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中情绪越不稳定和精神质越明显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越内向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SCL-90对学生个性特征E分,N分的影响都较大,且EPQ的N分与SCL-90各项指标呈正相关。[17-19]

在对同一样本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学四年级与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比较,54.5%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发生变化。同时人格特征的良性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者的比例从大一新生时的64.4%上升至毕业时的83.6%[20]。

三、研究不足

在这次文献资料查阅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以本校学生为样本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样本的来源不同,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混杂的样本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多样化。

这些文献中有些常模还是建立于80年代,如今已是21世纪,不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急需建立和应用新的常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比如,西方的人格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测量工具能否直接用于中国人。最近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无论是因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都与西方的理论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专门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对于特殊专业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对象是那些遭受了严重挫折和冷遇歧视的内向学生,以及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同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他们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要及时帮助他们,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2]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2.[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25.[4]杨雪花.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1,15(1):1-3.[5]齐平,张瑛,项中,等.某药学院本科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38-339.[6]张艺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 110-113.[7]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25(5):632.[8]李晶,李波,周存良,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4):32-33.[9]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5).[10]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62.[11]牛,陈春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6):137-139.[12]邓香兰,肖三蓉,李文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8-19.[1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14]李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69-71.[15]邵晓顺,倪晓峰,邵晓枫.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26-127.[16]范妮,肖丰,杨少文,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0-382.[17]王安辉,孙长生,刘芳娥,等.军医大学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38.[18]蔡太生,肖琳琳,向延娥,等.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91-92.[19]李俊丽,梅清海.军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208-209.[20]马燕,刘爱书,杨平,等.青年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51-853.

篇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比例非常高;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障碍最为突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下降,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下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贫困大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特别是结合作者大量的咨询工作实际,谈谈贫困大学生心态的几个典型特点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特点。

1 “自卑”贫困大学生普遍的内心特点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拈据,因此他们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在阿德勒看来,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自卑感也会释放出一种积极的能量,这种能量具有“补偿”和“超越”的功能,因此,瞎子往往听力过人,逆境常常玉汝于成。所以,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建立一种心理“转化”平台,一面帮助贫困大学生宣泄其自卑心理,一面将其中“补偿”性的积极因素充分

激活。

大学生的自卑,往往是和周围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落差,比如衣着寒酸,阅历浅薄,在经济弱势的前提下,更容易看到自己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因而无法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周围同学”事实。往常无论是心理健康体系还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都是引导这些学生“自强自立”,但更重要的一种心理解压方向则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接纳,接纳自己没有别人穿得好、吃的好,接纳自己因为经济条件所限而无法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告诉自己贫穷确实是自己的事实,但贫穷不代表自己这个人出了问题,对一个贫穷的自己并不感到紧张或者自卑,这种心态也许会帮助贫困生获得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在追求进取的路上更轻松。

2 “追求完美”是贫困大学生典型的内部心态

一般来说,贫困给人带来的影响,从表面上来看可以催人奋进,通过克服自己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缺点或短处来获得个人的成长,进而通过这样的长处在吞噬内心的自卑。但这样就有一个可能就是,因为内心的严重自卑,导致外在的高标准和高期待,同样是取得好成绩,但贫困生对此的期待和渴望要超过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这份看起来非常积极向上渴望正是束缚贫困生内心自由的绳索。他们越努力,内心地语言越明显的是“我自己不够好”。为了改变“自己不够好的事实”,贫困的大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走上“追求完美”的独木桥,成绩不是第一不满意,偶尔放松一下,自己一些会内疚。

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放掉一些期待,跟学生探讨这种高的期待似乎会激发自己更多的努力,但更重要的却是让学生屡尝失败的滋味,很难发现自己的优点,期待越高,疲惫的身心就越容易罢工,所以很多贫困的学生都表示“我很想努力、很想学习,但我却没心情努力,什么都不想干,每天都觉得非常压抑。”所以引导贫困的学生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对结果不要那么看重,坦然的承受失败,在帮助贫困生真正解放心灵的主要

做法。

3 沉重的“家庭责任感”是贫困大学生压力重重的主要原因

贫困大学生往往是带着家庭的很多期待来到学校的,他们的父母付出了家庭的全部,把孩子送入大学,进而也自然而然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大出息,可以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贫困大学生背负着很多的家庭的内容来到学校,他们身在校园,心理却充满家庭的苦难和艰辛,父母辛苦的劳动、家庭经济的窘迫、经济上的困境,让贫困生的心理不轻松。在笔者的咨询工作中,经常有贫困的学生每天担心自己的家怎么样,比如长期卧床的父母,怎么支付每天的医药费,也有的学生在内心要求自己必须优秀,必须靠自己改变家庭的现状。

针对这样的状况,贫困生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界限的问题,即哪些是家庭的期待、家庭的问题,需要父母来担负责任,又有哪些是属于自己的问题和责任,很多同学觉得自己从家庭中走来,自然就要帮助家庭改变命运,结果把父母对生活的期待混淆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贫困的家庭也许更多的是父母的人生,贫困与富贵是他们担负的责任,不要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承担不可承受的重负。所以在心理咨询中,通常都是做这样的引导,引导贫困学生把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分开,知道自己可以为家庭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进而为贫困生的心理减压。

4 “讨好”是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姿态

心理学上,对讨好的解释是: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就会讨好。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讨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这全是我的错”。

由于贫困生内心深处的自卑,导致他们的内部语言更多的是“去讨好吧,讨好才能生存,才能被人认可”,特别是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贫困生往往是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习惯于顺从,结果导致很多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委屈、愤怒往往是他们与人接触后的常见感受。

这种情况下,要引导贫困生学会“表里一致”的沟通,让他们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即应该有别人,更应该有自己。表里一致的沟通就是在沟通中,让自己、他人和环境都得到尊重和理解。能够在尊重他人的情况下,不失去自我,进而提升贫困大学生内心的“弱势”。

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6-002

一、引言

大学期间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在不断发展着。为了解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大一新生的健康状况,研究通过横向及纵向的数据分析,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首先对大学生整体以及各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对大学生的性别进行差异性分析。接着通过三个年级的比较以及研究生、在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比较,得出大学生独有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方法

2. 1研究对象

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获得1910个样本,去除38个无效样本,得到的有效数据共有1872个。其中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教师,其中男性728名,女性1144名。详细的被试情况见表一。

2.2仪器

本心理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心理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此量表采用五分制。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2.3 程序

调查采用 SCL - 90 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施测时, 对他们讲明调查目的, 打消同学们的顾虑, 让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待同学们都完成了测试后,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电脑筛查和分析。

三、结果

3.1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SPSS19.0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及中度以上症状者所占比例见表2。

从表2中看出: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次是敌对、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得分最低的是恐怖,其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焦虑。不过总体上在1210名个体中中度以上的症状者并不多。

3.2 本科生SCL—90 阳性项目数(有症状项目数)的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绘图,本科生阳性项目数的情况见右图。

从右图可见,被调查者的阳性项目过半的约占34%,而完全没有症状的只有七个人,结合表2可见,虽然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3.2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被调查的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科生的所有因子都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

3.3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SPSS19.0软件包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九个因子中,本科生明显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特别是在敌对因子分上,男生的平均分远高于女生,其次是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3.4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通过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各个因子分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大一(N=137)、大二(N=175)、大三(N=438)和大四(N=460)在各因子间有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各种因子分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此外,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3.5 本科生和硕士生及老师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科生、硕士生和教师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在SCL—90的各因子中的差异极其显著,而且在各因子中本科生都明显高于老师和研究生。

四、讨论

4.1 本科生整体状况的结果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本科生都会有各自得以交流的朋友以及解决心理烦恼的小经验,所以心理问题虽时常有,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然而正是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及价值观等都与常模时期展现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本科生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当然也有很少的因素是由于本科生自己错估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对于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男生被社会给予了坚强等形象,致使他们很少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集腋成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总是可以寻求倾诉对象,甚至哭诉等。这有利于快速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男生的攻击本能远高于女生,再加上遇到一些矛盾、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2 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结果分析

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远离了父母家人以及以前的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校和人群,他们总会有一定的适应阶段。在这期间大一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三的学生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选择压力最重的时期,因为大一我们可以懵懵懂懂,大二我们依旧糊涂,但大三我们必须考虑将来,考虑大四我们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因此本科生在大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正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上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

4.3不同学历中本科生的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篇4: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

关键词:留守背景;心理健康;贫困地区

所谓“有留守背景大学生”,指在学生上大学之前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经商、学习,曾与其分居1年及以上的大学生。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而早期的留守儿童目前都已经步入标志着独立与成熟的大学生活,这些有留守背景的大学生却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已出现就业率低、人际关系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各自的家庭,而且影响到未来的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了解乐山贫困地区留守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留守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访谈调查与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运用访谈和调查法得出乐山高校大一新生中来自乐山贫困地区(沐川、马边)有留守背景的学生共350人,随机抽取样本121人,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67%。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rogatis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也称SCL-90项症状清单,是以五点计分的量表,共包含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从无症状(用数字1来代表)到极端严重(用数字5来代表)来估计,数字2-4代表中间程度。量表共包含9个主要的症状维度和1个其他维度,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参照国内大学生常模标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调查的81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发现,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人群,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躯体和敌对两个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常模人群,具体见下表。

三、结果分析

根据SCL-90评分标准,乐山地区高校有留守背景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这四项分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并且有统计学意义。而躯体和敌对两个因子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说明在这两个方面留守背景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常模,其他因子与常模数据无显著差异。

强迫症因子分数过高可能是因为被测学生有完美主义倾向,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可能对自己、对他人、对事都要求过多,并且要求过高,细节之处也不放过,给自己与他人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留守背景的学生一般家庭较为贫困,但是又不甘于被别人看低,因此希望自己和别人在经济上保持平等,这一情况可能导致强迫症状因子分数较高。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数过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不良的自我暗示,消极期待,以及可能伴有某些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通过对留守背景大学生访谈了解到:在遭遇重大变故时,虽然有好朋友,但他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独自承担,因为对人际关系不抱太大期待,觉得自己才是最值得依赖的人。

焦虑因子分数过高则是由于被测个体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管外界的压力大小,他们都感受到较大的内在压力,从而导致躯体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等其他躯体症状。这些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和学习压力,怕被别人笑话,自然就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恐怖因子表明出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者压力大的状态下,个体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出现恐怖排他的一些异常情绪行为表现。有留守背景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支持,当有压力时不易找到排泄不良情绪的途径,从而导致恐惧排他等异常情绪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有留守背景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偏高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社会支持,不能及时有效排除不良情绪;留守背景正向引导不足,负面影响过度放大。

四、对策研究

一是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正向引导。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留守背景确实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在目前形势下,我们的新闻媒体往往只是关注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基于此情况,一方面,新闻媒体应端正对留守群体的看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在对有留守背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并发挥留守经历对其正向的作用。

二是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从本次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有留守背景的大学生认为周围的人比较关心自己,且从小到大有若干的知心朋友,他们在遇到困难会选择性地寻求帮助。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独自解决问题,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并且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些不愿主动求助的学生,学校及家庭应该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情绪疏导,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情绪的积压。

三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当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

[2]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25-29.

[3]牛慧明,裴根祥,龚成太.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106-107.

项目基金: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L2015 C41)。

篇5: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关键词: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朱佳隽(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孙颖娟(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

师范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未来教师职业所连带的巨大社会责任,他们的个人素质显得更加重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师范专业大学生面临着未来职业抉择的不稳定性和艰难性,在学业和择业等方面面临着新变化、新问题和新局面,身心承受着更大压力,加上自身成熟程度、适应能力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目前关于各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国内外均有研究,但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尚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揭示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分析其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的采取干预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某大学2947名师范专业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为703名、女生为2244名;同时抽取1492名非师范专业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为545名、女生为947名。

(二)研究方法

以学校为单位,整群抽样。填表前给被调查者统一的指导语,并嘱其独立完成,为填写真实,保护隐私权,问卷采用自愿,无记名形式。

调查工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译本。该量表由10组症状群组成。每组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1=无(自觉没有症状);2=轻度(自觉有点症状);3=中度(自觉有症状);4=重度(常有症状);5=极重(症状频度和强度十分严重)。因子分<2时计为第一类无心理问题、3>因子分≥2时计为可能有轻度心理问题,因子≥3时计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应用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9项因子中至少有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小于3者1612人,占45.3%,即有45.3%的师范专业的学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者259人,占8.79%,即有8.79%的师范专业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反映心理健康程度的9项因子状况看,强迫症倾向居于首位,其次是抑郁,其三是人际关系,其四是偏执,其五是敌对,其六是精神病性(见表1)。

(二)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根据往年师范专业学生基本信息显示,师范专业大学生生源结构与其他院校不同,女生越来越多。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把性别作为一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表2我们发现:9项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因子分均值女大学生大于男大学生,即M>M,经t检验我们发现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P<0.05达到显著性差异,抑郁、恐怖P<0.01达到极其显著性差异;9项因子分均值女大学生小于男大学生即M男,为躯体化、敌对、偏执,经t检验我们发现:敌对因子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师范专业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表3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因子分均值比较,只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分均值高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水平,经t检验我们发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维度上,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均值低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水平,经t检验发现躯体化、敌对因子均值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1。说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

(四)师范专业大学生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模比较

师范专业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值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值均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差异极其显著,P<0.01,说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见表4)。

三、结论与建议

经过统计分析,从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显示,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及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進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师范专业大学生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者259人,占8.79%,即有8.79%的师范专业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9项因子中至少有一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小于3者1612人,占45.3%,即有45.3%的师范专业的学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目前处于轻度心理问题部分学生未来受到潜在诱因影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对第Ⅲ类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对她们进行心理矫正和辅导,促进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并指到他们应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认识自我、重塑自我解决心理问题。对第Ⅱ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服务,指导那些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中有多种烦恼、有明显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新生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对第Ⅰ类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那些心理健康,无明显心理矛盾和冲突新生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扬长避短、开发潜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永明.98级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4).

[2]单茂洪.正确使用scl-90,UPI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

[3]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1998,(12).

上一篇:走进童话王国下一篇:天真妈妈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