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5

【摘要】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研究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从高校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法案进行研究,提出了干预研究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策略与措施,以促进研究心理健康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择业、生活等方面压力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从而使研究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面对人生,这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1.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1学业和科研压力。

大部分院校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发表论文数量、级别做了硬性规定,凡未能达标者不能按期毕业。许多院校将硕士研究生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或两年半,意味着研究生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完成论文选题、开题、撰写和答辩,并发表论文,就业,等等。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研究生由于学习和科研任务较重、难度大,娱乐放松时间较少,势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研究生如果不能尽快适应,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1.2就业压力。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现在普遍存在“找工作不是太难,而是找好工作很难”的现象,很多研究生深感当前的就业压力,很早就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就业,为了能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筹码,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参加各种考级考证,心理上担负巨大压力,很容易产生沉重的压抑感和抑郁、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容易造成心理疾病。部分研究生读研期间忙于兼职和个人感情问题而无暇顾及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加上个人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失利,产生挫败心理,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1.3经济压力。

近年来物价上涨,直接导致了大家消费心理的紧张。研究生大多是全脱产全日制的学生,由于公费名额有限,自费研究生比例相当大,高昂的学费对于自筹经费且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他们还要承担住宿费及日常生活费。大部分在读研究生是本科毕业直接读研,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能力,即使是公费研究生,每月也只能获得两三百元的研究生补贴,难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部分已婚研究生肩上有家庭的重担,这迫使他们在学习之余外出兼职,如果处理不好学习和兼职的关系,就会影响到学习。因此,家庭生活困难的研究生承受的压力更大,如果不善于自我调适,就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1.4复杂的人际关系。

一些研究生从小“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疏于人际交往,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到了研究生阶段,该群体结构相对大学前的学习较为复杂,虽然他们渴望交往,却不知该如何处理协调好,时间久了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不愿与人沟通,加之学业等方面的压力,有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从而陷入苦闷、焦虑、烦恼;少数研究生与同学发生争执后不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随着矛盾深层次的积累,一旦爆发就可能引起一些恶性事件;有的研究生交际范围较窄,需要拓宽;一些研究生急于在导师面前表现自己,同门师兄弟间相互产生不良好的竞争心态,产生妒忌心理,关系紧张;一些研究生缺乏沟通意识,遇到误会等方面问题不愿甚至不敢主动与导师交流,处于被动状态,和导师间产生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的不理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障碍。

1.5婚恋方面问题突出。

研究生年龄已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婚恋方面问题凸显。有些研究生只注重学习,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与异性交往不是那么如意;有些研究生年龄较大,为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烦恼;有些因为考上研究生,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使他们对自己的婚恋有了新的思考;有些研究生对失恋挫折的接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情感上的波折;有些研究生已结婚,但不得不两地分居,家庭的影响分散了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在性的关系上,部分研究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自我调节和控制力不是很强。如果婚恋问题处理不好,研究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轻则情绪低落,重则自控能力减弱、言行怪异,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1.6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

人们总是将研究生看成佼佼者,误认为他们每个方面都很优秀,认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人认为,研究生已是成人,个人心理品质已基本定型,较难抓出成效;有时将一些心理异常的状况误认为是“思想问题”;一些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人员懂得心理学的人不多,以致很难及时发现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更谈不上进行心理疏导了。

1.7研究生自身成长的缺陷。

研究生都是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拥有一定的实力的,平时深受家长的宠爱、老师的疼爱、别人的羡慕,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在学习、婚恋、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问题,就往往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研究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大多数生活经历单调,这种状况显得越来越严重。

2.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

有效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关键要靠研究生群体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较高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

首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是远离心理问题的第一步,正确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量力而行,准确定位自己,为实现自我努力。一些研究生对自己不能合理认识和评价,不是悲观就是好高骛远,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其次,完善自我。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让自己适应社会,达到理想的自我。最后,正确对待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要采取积极态度勇敢正确对待挫折,不能悲观厌世。

2.2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

学校须建设或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第一,需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突发事件或心理危机能够做到及时了解、有效预防、重点干预。第二,通过举办或开设心理卫生和健康、人际沟通等系列讲座或课程,加强心理卫生教育,使研究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增强心理调节的基本能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研讨、交流等机制,促使研究生在研讨或交流中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第三,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建档,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监控管理体系,为研究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第四,及时掌握研究生入学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测。第五,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做好咨询和指导工作。

2.3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

研究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等压力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如办理助学贷款,积极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机会。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特长的一些岗位,通过特定岗位锻炼,他们一方面能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

2.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舒缓心理压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氛围,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才华得到展示,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培养人的兴趣、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充实生活,使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健康。另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高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接触、了解、认识社会的同时,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其心理得到锤炼并趋于成熟,有助于形成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

2.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各学院研究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为研究生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和帮助,根据市场需求,使研究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加有目的地学习。第二,积极收集有效的就业信息并及时发布,使研究生及时掌握就业动态信息,促进学生就业。第三,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开设校友论坛;邀请企业家、工程师和人力资源专家到高校做就业指导讲座。

2.6加强研究生导师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导师及管理人员与研究生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多,学校对导师及管理人员应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在他们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适时对研究生进行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江立成,杨峰.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31-34.

[2]林莺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3-145.

[3]罗斐悦,宋官东.我国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59-60.

[4]魏晓慧,李欣.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20-121.

[5]郑霞,苗元江.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J].企业家天地,2007,(10):177-178.

作者:缪小青

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研究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

【摘 要】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研究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从高校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法案进行研究,提出了干预研究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策略与措施,以促进研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素质;干预措施

一、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一)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扩招,研究生就业采用比较灵活方式,在一都能够程度上打破研究的就业机制,而且现在社会上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也在不断的向研究生转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研究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的岗位与容量影响着研究生就业,同时研究生就业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使得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选择”的现象,而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是存在诸多的歧视现象,如年龄、性别、地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着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学业压力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

在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一般是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学业的要求,还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而且学校对研究的科研成果要求也比较严格,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成为研究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果研究生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不能顺利毕业,让研究生感觉到学业的压力十分巨大。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显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但是用人单位一般需要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就造成学校的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这种培养方案不足的情况,导致研究生对自身的学业情况认识不足,一方面,研究生会因为科研能力的不足而感到学习压力增大,影响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研究生会因为学习的内容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感到心理焦虑,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影响。

(三)经济压力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研究生也开始收取学费,这样就会增加研究生上学的成本投入,预期的经济效益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而产生收缩,对于农村家庭的研究生,特别是自筹经费的研究来说,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压力或者经费压力,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从目前的学校的各种经济压力源(学校学费、生活补贴、科研经费)来看,学校给予研究的补贴在200~300元之间,而自筹经费的研究生还没有这项补贴,这样研究生除了上繳学费,加上日常的生活开支、通讯费用、个人消费、家庭的生活等费用,远远超出了研究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得研究生心理感到焦虑,进而会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四)其他因素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

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在26~30岁之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时候的爱情婚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据调查,有80%以上的研究生对自己的爱情婚姻表现的非常焦虑,一个原因是年龄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经济收入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的爱情婚姻的压力上升,也对研究的学业产生重要影响。人际关系的压力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研究生的教育机制来看,一般认为研究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拥有美好的生活地位与经济实力,但是人们都忽略了研究生是学生的身份,相应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都不强,使得研究生承担着社会地位不对等人际关系的压力,这样也会对研究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影响着研究心理素质的发展。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期望值与要求,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过低也会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而且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发展。

二、研究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干预措施

(一)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成立的心理咨询中心,不仅要为本科生服务,更应该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研究生新生入学前,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要对新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要求新生填写心理问卷调查,建立新入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为日后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基础,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接待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成立相应心理咨询热线,方便学生能够以个人、团体的形式咨询问题,在咨询机构与研究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设立相应的危机干预机制,对研究生就业、学业、婚姻爱情、经济等压力过大的情况造成的心理障碍等及时干预、排解,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处理研究生因为心理压力的问题而出现的突发事件,保证研究的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生的心理平衡发展。学校也应该为研究生举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心理知识,辅导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培养研究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的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心理抵御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二)为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

由于研究生就业市场有买方向卖方转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应该积极的因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指导,开展多渠道的研究生就业方式,转变研究生的就业观念,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多渠道的就业方式,为研究的就业、顺利毕业提供保障,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的调整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端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转变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对在校的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研究生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还可以为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毕業生,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就业计划,提高研究生对就业的认识,拓宽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三)完善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减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平的、具有约束力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为研究提供多样化的资助,减轻研究生上学期间的经济压力。首先,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生奖学助贷机构,对研究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体系进行集中管理,要能够明确研究奖学助贷的理念及目标,提高研究对资助体系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的减轻研究生奖学助贷的压力;其次,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制度,在国家给予资助的研究生奖学金之外,高校可以通过募捐制度,邀请社会上的团体、企业、名人等向学校捐款,成立研究生助学机构,增加研究生资助的奖项与研究生的资助范围;此外,还要在高校内部为研究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要为研究生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等。

(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研究生群体在学校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高校需要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对研究生的爱情婚姻问题,高校应该成立研究生爱情婚姻咨询机构,并设立专门的婚恋指导老师,为在校的研究生提供婚恋咨询服务,解决研究生在爱情婚恋上的困惑,并定期不定期的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其次,帮助研究树立自我调适的能力,要求研究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出来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念,学会多种学习策略,正确的面对学习研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作者:王征 马晓倩

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某高校医学研究生UPI人格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大学1949名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UPI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第一类为19.75%,第二类为27.14%,第三类为53.10%。其中,选第8题者占10.47%,第16题占13.13%,第25题占3.39%,第26题占7.80%;(2)选第16题和第25题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25题选择率随着年级升高而增高(r=0.057,P=0.01);(4)二年级躯体症状和神经分裂倾向得分高于一、三年级;(5)女生一类阳性率(22.41%)高于男生(16.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4,P=0.002);(6)不同专业一类阳性率存在差异(X2=16.15,P=0.013),口腔医学专业阳性率高于其他专业。结论:该校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教育。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心理健康 UPI 因素分析

醫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首先,他们有双重的身份:学生及医生/实验员(虽然他们属于在校学生,但是在读研期间,大部分医学研究生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医院或实验室进行临床轮科或科研学习)。其次,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如包括应届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以及工作后读研的;已婚的、未婚的;年龄参差不齐);第三,他们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包含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系统的医疗技能和扎实的科研水平;第四,他们的学习任务逐步转化,必须要将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相结合。

近年来,面临着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以及高校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张,医学研究生承受着主要来自学业、就业和生活等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其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和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也较为激烈。为了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某高校的医学研究生进行UPI人格状况调查及其心理压力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此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6年11月,整群抽取某大学研究生院1978名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测试,资料完整者1949名,其中男生905名,女生1044名;硕士研究生1786名,博士研究生163名。

1.2方法

1.2.1 UPI量表介绍

量表共64题(其中4个是测伪题目),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法、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由60个项目构成,第1-60题,其中有4个测伪题(第5、20、35、50),其余56个项目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及与身体有关的症状。这60个题基本概况了大学生的各种烦恼。第三部分是婚恋观测试题,第61-64题。第四部分是附加题,第65~68题,主要是了解被试者对身体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当有咨询要求时,可以直接写出要咨询的问题。

1.2.2 UPI量表评分标准

肯定选择记1分,否定选择记0分,测验完毕后,标出总分。根据筛选标准将被试分为3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归为第一类(即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者) :①总分在25分及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③第8、16、26题中有2题及以上做肯定选择者;④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2题做肯定选择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归为第二类(即应引起关注者) :①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②第8、16、26题中有1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只有1题做肯定选择者。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归为第三类,即比较健康者。

1.2.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49份,其中男生为905人(46.43%),女生为1044人(53.57%);各年级人数分别为2014级602人(30.89%),2015级641人(32.89%),2016级706人(36.22%);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以学术型为主,占55.57%。

2.2分类情况

1949名研究生中第一类检出人数为385人,检出率为19.75%,第二类检出人数为529人,检出率为27.14%,第三类检出人数为1035人,检出率为53.10%。

其中,选择8题者共204人,占10.47%;16题共256人,占13.13%;25题共66人,占3.39%;26题共152人,占7.80%。

在关键项目16题、25题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显示一年级在16题上的选择率明显低于二、三年级的,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5题选择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增高(r=0.057,P=0.01)(详见表1)。

2.3不同年级在躯体症状、精神分裂、抑郁症因子得分情况

经秩和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在躯体症状、精神分裂、抑郁症因子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统计量和P值分别为(Z=10.472,P=0.005),(Z=9.703,P=0.008),(Z=6.930,P=0.031)。

经秩和检验两两比较发现2015级的躯体症状和精神分裂得分均高于2016、2014级的,抑郁症因子得分两两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主要心理症状

为了进一步探究困扰医学研究生的主要心理症状,我们将选择率排在前15位的项目进行了分析(详见表2)。

2.5不同性别第一类结果情况

被调查对象中,女生第一类阳性率(22.41%)高于男生(16.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4,P=0.002)(详见表3)。

2.6不同专业第一类结果情况

不同专业第一类结果阳性率存在差異(X2=16.15,P=0.013),口腔医学专业UPI阳性率高于其他专业(详见表4)。

3讨论与建议

3.1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三类学生的筛选率分别为19.75%、27.14%和53.10%。其中,第一类学生的检出率为19.75%,有轻生者为3.39%。姜伏莲调查发现,其中大部分学校有自杀意念均在2%~3%之间,第一类检出率均为10%左右,。尚金梅、冯俊调查发现,第一类检出率为14.1%,有自杀意念学生在3%左右。与以上结果相比,此次调查的筛选率偏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表明某高校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6.89%的医学研究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2不同年级在6题和25题的得分,以及在躯体症状、精神分裂、抑郁症因子得分上差异

本研究显示一年级医学研究生级在第16题(是否经常失眠)上的选择率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医学研究生。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5题(是否有轻生的想法)选择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增高(r=0.057,P=0.01)。同时,研究显示二年级医学研究生的躯体症状和神经分裂倾向得分均高于一、三年级医学研究生。杜婷通过对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也得出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等7项因子上,二年级的得分最高。这原因可能是:

一年级医学研究生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成功“脱颖“而出,心理处于较自豪、满足和放松的状态,面对的压力较小。二年级医学研究生虽然已经过了大半年的临床或科研工作的适应和锻炼,但是,相对于三年级的师兄师姐来说,他们的阅历和经验还是不足。同时他们还兼顾选题、开题和为论文发表的关键时刻。另外,他们对现实有了更深的体会,开始思考择业问题,为将来的走向进行谋划。因此,他们会比三年级师兄师姐更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焦虑、不安等神经分裂倾向症状。

而三年级医学研究生已经适应了高强度的临床或科研工作,同时临近毕业,临床或科研工作的压力较小,重心转移到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求职准备。因此,三年级医学研究生与二年级医学研究生相比,两者的压力来源不同。所以,二者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也不同,如二年级医学研究生主要表现在躯体症状(如身体不适)和神经分裂倾向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思想不集中、缺乏决断能力、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而三年级医学研究生主要表现在失眠和情绪困扰,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三年级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3困扰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选择率排名前15位的题项按照神经症、抑郁症以及神经分裂症倾向、躯体症状4类指标进行统计,发现目前医学研究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情绪和意志问题,如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思想不集中、缺乏决断能力、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等;②强迫症状,如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对脏很在乎等;③人际关系困扰,如在乎别人视线等;④自信心,如缺乏自信心、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⑤身体困扰,如脖子、肩膀酸痛,身体卷乏,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⑥家庭困扰,如父母期望过高。

通过与张明亮、覃干超、姜伏莲、冯俊等研究进行对比,发现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因素的较一致,这说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是情绪和意志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强迫症状和自信心缺乏。然而,医学研究生除了存在以上共性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身体困扰和来自家庭的困扰。这主要是,一方面,高强度的临床轮转工作和高脑力的科研工作使得医学研究生经常都是实验室、医院科室和宿舍“三点一线”的日常作息,最终导致他们的身体吃不消,出现脖子、肩膀酸痛,身体卷乏,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另一方面,作为高学历高知识分子,医学研究生自然肩负着父母的期望,都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3.4不同性别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差异

被调查对象中,女生第一类阳性率(22.41%)高于男生(16.69%)。男女研究生同样面临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但调查发现女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感高于男研究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生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第一,女生较男生思想成熟早,考虑的事情会更长远和全面,且更渴望稳定。第二,目前适逢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个别企业为了规避女性入职后的结婚、生育等实际问题,而拒绝招录女生,这种就业压力会导致在读女研究生产生焦虑情绪。第三,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差别对待使她们感受到更多压力,同时女性感性理想化的特点也造成她们职业期望上的较大压力。第四,女研究生的适应能力较男研究生弱,当遇到学业、生活等压力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3.5不同专业第一类结果比较的原因分析

被调查对象中,不同专业第一类阳性率存在差异(X2=16.15,P=0.013),口腔医学专业UPI一类结果的阳性率最高,最低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原因可能是:

第一,目前我国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专业水平迅速发展,而其基础研究水平,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相对较低。同时,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对从事基础研究缺乏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口腔医学研究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医学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但是,我国各大高校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视度愈来愈高。因此,口腔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和临床工作的高压力下,尤其在科研工作方面缺乏规范指导的情况下,会出现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现象。

第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公共课程结束后,大多在学校做课题研究,或到医院的行政部门实习,而不需要面对高强度临床和科研任务。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他们的压力是最轻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

3.6做好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此次调查的筛选率偏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表明某高校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46.89%的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需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第一,结合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进一步建立五维心理健康关注网络,形成“辅导员—导师—二级培养单位负责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专家—家长”的五维心理健康关怀网络,把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关怀延伸到他们临床工作、实验研究、人际交往、生活、恋爱等各个方面。

第二,建立和完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定期检测。对于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尽快通知其导师、所在单位科教科老师和家长,让其导师面谈,了解其是否真的存在心理困扰,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其中,对于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较严重的,比如想轻生者,应尽早转介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专科医院,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而对于,目前不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需要积极保持关注,且半年左右再追踪调查一次,以防其心理困扰转化为心理问题。

第三,创新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其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新建立交叉和开放式培养模式。比如,采用合作导师培养模式,通过与基础研究的导师进行交叉学科合作。既全面提升本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又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合作导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另一方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多与各高校的口腔专业实验室进行导师资源、课程资源和科学研究试验的整合和交流。同时,给研究生更多国际学术交流、讲座和合作科研等机会,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不可或缺的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另外,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对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视,扭转“重临床操作,轻基础研究”的传统观念。树立对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兴趣和爱好。

第四,加強医学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针对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繁重导致无固定课余活动时间的特殊性,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在线上为研究生营造沟通、交流和咨询的活动平台,同时在线下通过开展研究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研究生单调的学习生活模式,促进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同时,还使研究生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提高心理素质。例如组织研究生学术演讲大赛、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或者组织高校之间大型的研究生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开展研究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研究生单调的学习生活模式,促进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学研究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期产生新问题,面临新问题要积极研究新对策。综上所述,不仅需要辅导员、导师、二级培养单位、学校、家庭和学生全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努力为医学研究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同时还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最终才能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有力的建设者和高素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兴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结构与调适[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

[2]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 (02) :483-486.

[3]冯俊,尚金梅.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03) :14-18.

[4]杜婷.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87-91.

[5]李献斌,李阿特.农业院校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4,(03) :168-170.

[6]覃干超,欧阳丹.高师院校新生UPI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6,(04) :148-150.

[7]张明亮,朱晓文.1087例大学新生UPI人格健康评价效应[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07) :1093-1095.

[8]胡秋琼,成云. 研究生新生UPI测量结果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06) :38-41.

[9]辛彗,郭黎岩.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6) :1-4.

[10]李昂,魏虹,高歌,周洪.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 :608-610.

[11]徐辉,周新文,厉松.浅谈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03) :485-486.

[12]汪全胜,陈光.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导师”模式析论[J].高校教育管理,2013,(02) :101-105.

[13]鲁娟,刘斌.研究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60) :856-858.

[14]张欢,龙霖,胡可芹.医学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03) :363-366.

作者:练雯 陶涛 苏恒

上一篇:农民制度性政治参与论文下一篇:研究性学习认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