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2024-05-14

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共12篇)

篇1: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为方便广大成人高考考生,我中心特意总结了考生复习历史科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考生不按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复习

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是历史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有的考生不顾及这些特点,不按复习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而认为孤立地押几道题就能取得好成绩,背离了考试对考生的要求。

二、对基础知识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只去死记硬背

由于考生在复习中没有牢固地掌握历史基本线索和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不能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联系,因此,考试中就不能对试题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充分利用,即使背诵了一些和答案有关的知识,也和答案要求相差甚远。

三、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把握不够

仅靠临时突击死记硬背了一些孤立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因而也就不能形成能力。没有实战能力,当然不符合大纲中着重考查考生能力的要求。

四、对各类试题考查的目的、试题特点不了解

一部分考生回答问题时,不知道答什么和怎么答。有的考生审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功底不足,都影响到考生成绩。

历史考试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建议考生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考生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近年成考历史考查的多是基础知识。因此,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是历史考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成考历史试题中没有深层次的、难度较大的试题,考生万不可按普通高考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复习,否则会浪费精力、事倍功半。基础知识的记忆一定要准确、扎实,增强知识的区分度,不能模棱两可。

考生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学会答题方法。历史学科能力是多方面的,大纲提出了五种能力的要求。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要通过较长期刻苦、科学训练才能掌握。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学练结合,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适当做些练习,提高答题能力。

考生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成功的信心。每年成考中都发现一些平时用功、基础知识掌握不错的考生,由于成绩不佳而落榜,其原因是这些考生临场心理失衡,影响了水平发挥。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还应明确考试目的,清除杂念,加强心理锻炼,增强必胜信心。

复习的最后阶段,考生还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将大量历史基础知识归类梳理,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历史知识的记忆,又可减少同类知识的混淆,有助备考。

希望大家在复习时避免以上错误方法,真正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篇2: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高考复习注意事项之二:主线复习进度未能紧跟老师的复习战略。

在高三总复习中,完全撇开老师的复习安排独立搞自己的复习计划,这是一种最容易步入歧路、多走弯路的短视行为,这方面惨重失败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自学能力极强、思维素质扎实全面的高考状元们都以亲身的经验再三告诫同学们:自己的复习小计划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大计划,千万不要甩开老师另搞自己的一套。

高考复习几大误区之三:眼高手低,不愿意亲自动手进行各科复习内容的自我整理、自我归纳、自我梳理。

许多同学总以参考资料上面已有整理好的系统化的复习内容为借口,不愿意自己动手做扎实有关整理复习内容的工作。

篇3: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一、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要求:

1.以周计划为单元, 周日不在计划之列, 留作调控。

2.越临近考试, 历史学习时间越应适当增加, 可以每15天为一复习阶段调时。第一天预习, 第二天精习, 第三天复习, 这种方法大大优于在一天中三者连续并举。

3.每天要保证有5~10分钟的时间回头复习近来复习过的内容, 逐渐加快回顾速度, 进行“滚雪球”式学习。

二、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求:研读目标:知晓了解、归纳、理解、分析、评价等行为动词的操作含义, 细化背景、原因、内容 (过程) 、影响 (结果、作用、意义) 的知识层次。

三、采用实用的学习操作方式

(一) 会看课本

我们每天都要读书, 怎样读才能记得更多的东西, 记牢更多的东西,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对于学习效率, 读书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不起决定作用, 读书是心灵与文字的沟通、交流过程, 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怎样读书, 下面有一些好的建议, 你不妨参考一试:

1. 看书要眼到 (注意力) 、口到 (念念有

词) 、心到 (集中精神) 、手到 (划划、圈圈、标标 (1) (2) (3) ……, 原因、目的、性质、内容、结果、作用、……不动笔不看书) 。

2. 注意:

课本中每一目 (或每一自然段) 都有一个“中心”, 抓住“中心”, 并归纳多角度说明这一“中心”的知识点是我们读书的基本任务。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中心包括 (1) 背景; (2) 目的; (3) 建立过程 (有什么特点?) ; (4) 内容 (两个组织及区别) ; (5) 作用。看书应做到条分缕析, 标点划线。先一块一块“雕刻”, 去粗取精, 再组合起来, 回应笔记中的知识体系, 就能点面兼顾了。

3. 看书要做到“全”“细”“准”。例如:

一战时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迎来“春天”的原因

“全”———指各方面原因都能知道: (1) 辛亥革命推动作用; (2)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3) 爱用国货运动; (4) 实业救国思潮; (5) 民族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 (6) 利润的刺激。

“细”———如: (1) 中具体化还有:a.推翻帝制;b.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c.民国政府采取了发展实业的措施;d.华侨投资;e.实业团体纷纷建立。

“准”———如: (2) 准确掌握是“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欧洲的”“暂时的”“经济的”。

4. 要养成“回忆”的习惯。

看了一课或一单元, 规定自己在某个时间闭目回忆。“短路”了就及时去翻一翻, 再接着去“回放历史”。直至能将课本所归纳的 (或笔记) 内容“刻”在脑中。

5. 学会变换花样学习。

如专门看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比较看容易混淆的历史内容;纵向看某一国家的历史 (在三本书中的体现) , 如英国、美国、俄 (苏) 国。

(二) 会看错题

从每次做错的选择题, 综合题的某一问中, 针对性地具体地反思总结, 从知识掌握角度 (反馈到看书出了什么问题) 、审题技术角度, 写出10条8条, 引以为鉴。

(三) 抓点理线, 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抓点:在夯实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要点。

理线: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 形成链条, 复习便可“顺藤摸瓜”。

例:《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线 (藤)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辉煌、衰落。

点 (瓜) ———城邦建立、梭伦改革 (内容、影响) 、克利斯提尼改革 (内容、影响) 、伯利克里统治 (表现) 、民主制度的作用和形成条件、民主制度的局限。

(四) 概括综合, 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系统化

概括: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剪去枝蔓, 拧干水分, 析出学习内容的精华。用点时再舒张开来。

综合:把分布在不同章节、不同课本, 互有联系的知识点混合聚拢,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概括:击匈奴、平南越、订秦律、一币制、一文字、统车轨, 度量衡, 修驰道, 凿灵渠、筑长城、大移民。

综合:“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涉及3节内容, 可分为“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内容) ;“地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内容) 。

(五) 联系比较, 将历史知识网络化、深刻化

联系:以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有横向 (中外) 联系和纵向 (远近) 联系。例:阅读必修 (一) “编者的话”第一段文字, 明确政治 (必修一) 经济 (必修二) 思想文化 (必修三) 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揭示同类历史事件的异同, 有效避免知识间的相互混淆, 答题时的张冠李戴。

如美国议会与德国议会的比较, 雅典公民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篇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法初探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数学、外语成绩还可以,却似乎非常重视的要经常“补课”,而历史学科成绩一直很差,却从来没考虑要“补课”。更有很多学生,课外基本都被所谓的“正科”占满,历史学科只安排一些“边角”时间或根本无法安排时间,结果历史成绩上不去影响了总分。

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复习规划

从初中到高二,历史学科一直被视为“副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这种“副科”思想往往会延续到高三。

(1)转变传统的“副科”观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分数比例看,文科综合总分为300分,相当于数学、外语两科分数之和。试问一下自己,你花在文科综合三科的学习时间,有数学、外语两科所花的学习时间多吗?我想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出否定回答的。你把历史当成“副科”,历史就让你“挂科”。这点道理同学们应该理解的。

(2)明确复习考试的范围与内容。首先要明确哪些才是考试要求的学习内容。几年来的新课程福建高考历史学科均严格依照国家“考试大纲”和甘肃省“考试说明”要求来命题。甘肃省“考试说明”每年的变化非常少,第一轮复习时可先依据上年度的“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的知识范围;等到下学期新“考试说明”出来,再做细微调整。通常调整内容不到二十分之一。

(3)初步制定复习计划和目标。通常老师都会制定一个或详或简的教学进度计划。目前省内各校一轮复习进度各不相同。开始时间有的是高二期末,有的是暑假补习,有的是高三期初;结束时间有的是上学期末,有的是下学期的第一次市质检或省质检前。无论怎样安排,在复习进度上,同学一般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或适当超前预习。

二、优化知识结构,巩固学科基础

第一轮复习在知识方面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形成主次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体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1)重新梳理知识,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最大特点是从“回归教材”开始。“回归教材”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要对照“考试说明”要求,在全面阅读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可以大胆的舍弃那些“考试说明”不要求的内容,重新理清必考知识线索,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识体系。通过第一遍梳理,需要阅读记忆的知识量就减少的大半,大大减轻了识记负担。

(2)精确理解历史基本概念,保证判断清晰。对历史概念的精确理解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对一些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要分析清楚不同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相似概念“封建统治、君主制度”,组合概念“民族、民主”等。复习中可以借助数学的“集合”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和区别。

(3)务实的分配识记内容,好钢用在刀刃上。从高考历史命题要求层次看,对识记能力要求可分为“再认”和“再现”两个层次。选择题除分析能力要求之外,对识记的要求基本上是“再认”,即只需要凭记忆的“印象”判断是正误,无需完全表述出来。文字解答题中的“结合所学知识”部分就需要“再现”,即要把识记的知识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归纳整合。

(4)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防止知识遗忘。要学好历史,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就历史学科特点而言,坚持每天课外抽出半小时左右时间复习,效果就相当不错。

(5)尝试不同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知识成分(如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名词、概念等)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这也是不同版本教材差异的重要因素。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区分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可采用其他多种方法如: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三、精练有效习题,探索解题规律

创新是高考试题的生命。从近年福建文综历史试题看,与平时所做的练习试题完全相同、相似的部分极少。要提高练习效率,不能依靠“题海战术”来实现,而是通过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达到提高解题能力效果。

(1)读与练结合,制定切合实际的练习计划。选择配套练习最好是完全由本省老师编定的,其它出版机构专门针对本省高考复习编定的版本也可适当考虑。通常各校练习均由老师统一征订,负责任的老师会严格把好关,精选出一套最切合本校学生和高考实际的教辅练习,学生只要按老师要求,做好相应的同步练习。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依据上述原则再自己选择一两套教辅练习,进行补充训练。

(2)“精练”与“泛解”结合,提高练习效率。“精练”与“泛解”是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学习效率的有效性途径。高三复习接触的习题繁多,可精选出部分较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动手练习,即“精练”。大多数练习题,特别是一些耗费大量时间的主观题,则不是直接进行完整的解题,而是多看,多了解、多感悟。通过对题目设问、答案的对比,感悟解题方法,并进一步模仿和提高,即“泛解”。

(3)“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做到举一反三。首先,同一题目可以尝试多种解法,如选择题的直选法、排除法、迁移类比法、常识判断法等。知识丰富的同学可以运用知识直接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知识模糊的情况下,通过推理判断。其次,一个题目可以尝试通过变动材料、选项或问题,重新分化、组合,演变出不同知识、能力层次要求的新题目。“一题多变”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解题训练,熟悉各种条件下的不同解题过程与方法。最后,通过对一个题目的多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可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答其它新试题,达到“一解多题”。

篇5:成人高考历史复习五大方法

1、历史标题复习法。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组成这项工程骨架的是教材里的大小标题。考生要把教材里的`“编”、“单元”、“章”、“节”等标题按教材编排体系整理出来,编成多杈树状历史标题网,用其把历史内容从古至今、自宏而微、自高而低连成一个有序的复习网络。

2、历史串线复习法。

历史串线记忆方式有两种,一是纵向串线记忆,一是横向串线记忆。纵向串线复习是按时间、朝代、年代的演变,对纷繁细碎的历史史实进行记忆,如以重大事件为线索,以近代外交为线索等,将历史知识织成完整的历史记忆之网。

3、历史对比归纳复习法。

对比与归纳是复习历史最常用的两把历史“思维之剑”,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时间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演变对比、民族对比……正是在这一连串史实对比中才能比较历史进程的异同,归纳总结历史规律,评论分析历史史实。史实对比就是历史事件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中才能产生历史思维的火花。

4、历史小专题复习法。

小专题复习法是提高历史应考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成人高考卷面上,专题考查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说是“无历史专题不成卷”。通过精心拟定某一特定专题将中外古今有关史实梳理归纳在一起,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应考,还可提高历史辩证思维水平。

例如:可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用图表形式梳理成近代侵华小专题,把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内容整理成农民战争小专题。每一个小专题就是历史知识经纬之网中的一颗彩珠,先结网后育珠。做过的试卷、订正过的错题,也要分类剪辑成历史小专题保存下来。

5、其他历史复习方法。

如“六要素”复习法、图表复习法、关键词复习法等。

篇6: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疏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暴十寒,许多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突击完成。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务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1)通过主动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

(2)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

(3)其他几种方法。联系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⑴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⑵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⑷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⑸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琴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提供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时期先秦时期

第二时期秦汉时期

第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时期隋唐时期

第五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六时期明清时期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第一时期国门初开和中国社会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

第二时期侵略深入和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80年代至五四运动前)

第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争(五四运动至1949)

第四时期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1949年以后)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

第一时期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14世纪至19世纪前后)

第二时期工业化初期(19世纪前后至19世纪70年代)

第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初期(19世纪70年代至十月革命)

第四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五时期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世界和精力,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邻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到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到的分而捶胸顿足。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计划。考虑到文综考试是在,因此做题时间最好安排在训练,并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文科,要死去活来。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4)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相反相成是一切书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5)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6)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7)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8)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中考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9)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0)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1)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2)复习中也要培养对材料兴趣。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13)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4)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15)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新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和要求精举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文科,要死去活来。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4)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相反相成是一切书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5)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6)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7)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8)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中考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9)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0)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1)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2)复习中也要培养对材料兴趣。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13)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4)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15)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政治史的复习,要在识记各专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专题的目标和内容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等专题,复习时应当注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能够理解制度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均为体现我国民主进程的专题内容。其复习目标,应当着眼于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从而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把握复习的内容,才能使复习的知识有强烈的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

经济史的复习要从经济要素入手认识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知识结构的方式了解组成专题经济现象的要素,并能够对相应的内容层层分解,理清经济史专题内部各种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经济史考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其次,要善于运用有关要素与整体关系的知识分析和综合相关的历史问题。

思想史的内容,古代时期的重点是了解不同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近代时期的重点是理解思想解放运动的社会影响及其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科技史的内容,重点是要理解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艺术史的内容,重点是要理解其时代特色。在复习古今中外文化史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类思想文化所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以及多元化的特征,理解和尊重世界和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要注意那些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现象,注意分析其过程和表现以及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对照考试说明典型例题,教学和复习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拘泥教材,一方面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呈现多样而相应的研究资料(实物证据、文献史料、后人记述及当代史家的观点等),在为考点作注解或引出考点(史实史论)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质疑设问、辨析真伪、运用资料来探究学习,初步懂得运用史料、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形成学科素养。如收集资料、编写纪实报道或调查报告、根据信息绘制图表等。另一方面可适当组织1~2次研究性学习或社会调查之类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操作步骤、结论呈现方式要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题目的创设和选择要考虑现实社会的借鉴需求和现代公民的价值观期待,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复习时要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复习时要做好专题性的整体框架与时序框架的建构。专题性整体框架可在教材列出专题的基础上根据考点重构。也可在原来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其特征、规律、影响等形成系列性、问题型小专题。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根据其特征形成小专题:西汉--神学化、宗教化、孔子教主化;宋朝--理论化、思辩化;明朝--由外到内化。

篇7: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几大误区

对于历史学习过程,其实在上课过程中才是我们历史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会将历史内容来拆分融合,转换成同学们可以理解的知识来针对性传授,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需在保持专心听讲的同时,多多的记录相应笔记,毕竟知识点的结合与应用不是那么块就能快速吸收理解,在课后复习中,将上课笔记比对课本内容,结合历史年代的内容来联系记忆,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应该做到,可以了解他们的意义、影响与作用,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二、课外

历史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多阅读一些相关课外书,做到可以理解相关基本知识,多多阅读历史课外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拓展,思路理解等辅助因素来进一步的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三、规律

篇8:走出高考复习的误区

一、重视做题而轻视阅读

有的教师认为复习就意味着做题, 因此复习课就成了师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课, 传统的“题海战术”往往是“水过地皮湿”, 学生整日泡在题海中疲于奔命, 过后却收效甚微。课外阅读因为做题的时间不够而被挤掉。其实, 复习不仅仅是指做题, 课外阅读还是很必要的, 因为阅读水平的高低和阅读量的多少, 直接关系到学生文化积淀的深广以及语文素养的高下。阅读与语文永远不会矛盾, 况且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试卷规定经典名著阅读考测占到20分, 而且作文要高分也与课外阅读有直接联系, 这些因素都说明学生要重视课外阅读。高考复习阶段由于其特殊性, 读哪类书比较适宜呢?我认为, 一方面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名著篇目;另一类是报刊, 如《青年报》《杂文报》《考试报》《语文报》等这些报纸。学生抽空去阅读不仅能调节生活而且还能增加知识, 了解高考的动向与复习的方向,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此外, 还有一类是短篇美文, 如余秋雨、林清玄、毕淑敏等作家的文集和《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这类作品篇幅短小, 语言优美, 内容隽永而丰富多彩, 每日读两三篇不仅能给紧张的复习生活带一丝忙里偷闲的乐趣, 而且还荡涤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渐渐地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复习阶段, 各门功课都抓得很紧, 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 数理化练习卷就像雪片似的纷纷飞到学生的眼前, 如何让学生从题海中抬起头主动进行阅读, 这就得讲究方法, 同时也需要学校的配合。学校应开放学生阅读让学生到阅览室及图书馆, 使学生有阅读的场地及材料。另外, 年段各课组可开设阅读课 (两周一次) , 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 做好读书笔记, 摘录精美词句, 早读列下阅读篇目, 主要是古典诗词与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课前五分钟可安排“美文大家赏”这一节目, 由学生上台朗读一段文质兼美的文字, 供大家鉴赏,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因此, 高三各科复习虽然紧张, 但每日还是有新鲜的血液在补充, 阅读成了大家最好的调节形式。

二、重视资料而放弃课本

语文课本在前几年的高考中得到了认可,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之并不重视, 一上完新课就把课本束之高阁, 而费尽心思寻找各类资料或花大把金钱去买各种参考书。我们都知道课本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复习的依据, 离开了课本复习只能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课本中的古文, 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历年中高考中的一些实词考查都离不开课本。因此, 教师在

三、重视讲解而忽视教学艺术

有很多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教师“满堂灌”的课, 一节课由教师拿着一份试卷从头讲到尾, 一学期由教师拿着一撂试卷从开学校对答案到期末, 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一到语文课就提不起精神, 语文课成了他们的休息课或自修课, 在课上埋头睡者有之, 做其他作业有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用不着去讲究教学艺术, 让学生弄懂试卷上的题目, 记住有关知识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 这是对复习课的一个误解, 复习课学生不喜欢, 不能全怪学生, 还要从教师自身找问题,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还必须开动脑筋。首先, 在上课前我们应该切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不论什么课教师都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 要讲究课堂艺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复习课上应该讲重点、讲思路, 讲规律和方法, 而且必须是精讲, 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让他们收获自己解题成功的喜悦。另外, 教师还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轻松中记忆。质疑法、点拨法等多管齐下, 让不同类型学生潜能都能得到开掘。总之,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对复习课感兴趣并深深地爱上它, 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才是成功的。

四、重视练习而无视作文教学

由于高考提前, 复习时间减少, 因此有不少教师在复习中把作文教学放到了最次要的地位, 想当然地认为, 作文是高一高二就打好基础的, 复习阶段多讲也不会提高多少, 甚至还有人认为在紧张的复习阶段进行写作、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在浪费师生的时间, 还不如要学生多做几份练习来得合算。其实, 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首先, 从作文地位来说, 70分的比例不容我们忽视它;其次, 从学生的水平来说, 更要我们重视;再次, 从作文发展趋势来说, 我们不得不去研究它, 教师忽视了作文教学, 无形之中给学生们造成了这样的印象, 作文并不重要, 从而懒得去动笔, 事实上重视作文教学从来没有跟总复习相对立, 相反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重视课堂而忽略课外生活

高考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 高考语文复习绝不是“做题———讲评———做题”这一条路。广大学生必须关注现实、关心了解当代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前沿知识, 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关注时代和人生,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多一点自由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从凝重的复习氛围中解脱出来, 接触火热的社会生活,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对世界大势、社会焦点、身边变迁进行深刻讨论。很多学校开辟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生活, 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批判能力, 而且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大大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这也是值得推广的做法。

篇9:高考历史高效复习方法略谈

一、高考历史高效复习的具体方法

1.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知识总结和联想。

要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在课下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抓好课堂的几十分钟,紧跟教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毕业班的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备考经验,他们依据以往的高考经验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和引导,因此学生要好好听每一节课,要听好课。而听好课并不是说在整个课堂上都只听教师讲话,一个会高效学习的学生会跟随教师的步伐,通过教师的分析理清复习思路,并进行逻辑思维的转化,抓住课堂复习的重点,同时依据相关内容进行主次定位,进行恰当的复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知识联想,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对关联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复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述某一个时期政治状况的时候,可以将民族、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等知识联想起来。在讲述某一改革的时候,可以自主想象改革之后的影响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改革模式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习或复习效率的提升。

2.加强记忆,学会背诵。

记忆是基础,要想提高高考历史成绩,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还要对各个章节中的重点进行记忆。因为第一轮复习是以后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学会背诵非常重要。当然,这里说的学会背诵,并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而是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和规划,进行理解式的记忆。

历史学科内容具有较多的细节,在进行第一轮记忆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理解,通过诵读和理解大脑中会呈现一个章节大致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知识的罗列)。例如,进行章节性的罗列,将第一章整体的内容整理出来后,就可再整理第一节、第二节的重要内容,这样每一章节都罗列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章节中的内容进行联想,提高对其他知识点的记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轻松有效。

3.学会比较,分类整理

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可知,越来越多的历史试题是将不同时期人物和事件的比较作为突破口的。因此,在看书的时候要保持头脑灵活,在看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要进行快速思考和过滤,想象一下历史上有没有和此人物相似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就要进行细致的比较,作全方位的总结和区分。例如,在古代史中,可以对隋炀帝、汉武帝、秦始皇进行细致比较,还可以对几次变法、农民战争进行比较等。

另外,分类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整理,理顺其中的继承关系、勾稽关系等。例如,各个时期的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变迁以及重要人物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类,我们会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考历史高效复习的注意事项

1. 夯实基础,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做综合题时就应该准备两套好的复习资料,一套优质的综合卷用于自我检测,另一套优质的专项汇总训练用于检测后的相应强化。

按高考时间做综合题,发现哪个部分的问题,就做重点复习。这样一测一补,会有更好的提高。资料要配有详解和思路,便于对答案的理解。到5月中旬以后,重点在回归课本,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对课本的重点章节要关注,以清理知识点和注意事项为主。

2.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文综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文综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切不可重题目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政治体系,培养政治思维;要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工具性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基础的巩固和能力的发挥。

3.史论结合

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不能只是罗列事实,要注意对教材上对某些事件的评价,同时要注意历史的课外阅读。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如果只是单纯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那只能获得简单的史实,所以在熟练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这对提高历史成绩是有好处的。

篇10:高考历史复习方法总结阅读

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4.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

5.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篇11: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常用方法技巧

作为一门纯文科类学科,背诵的确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学习方法。因此,对于课堂上老师划出来,对于老师重点强调的考试大纲必考的一些历史知识点,那是必须要背诵下来的。当然,为了帮助记忆,同学们在中考复习阶段,可以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同学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性的方法去进行记忆。

第二:适当的做一些历年历史高考真题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虽然是纯文科学科,但必要的习题训练还是必要的,历史类的习题训练至少也应该达到理科类的一半,因为通过习题的训练,同学们不但可以积累的做题的经验,能够了解一些解题模式,而且可以通过做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针对一些高考大纲历史必考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高考都是存在侧重点,高考历史题目就那么多,肯定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会涉及,肯定不会每个历史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分值,因此同学们需要对历史高考大纲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高考考试大纲指出的重要知识点,那么同学们就需要去做一个重要突破了。

第四:在老师上课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必须认真去听,认真去做笔记划重点。

篇12: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范文模版]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上一篇: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实习总结下一篇:封闭阳台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