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

2024-05-06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精选4篇)

篇1: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

高考复习: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

人物简介:郭子其,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主讲教师。国培计划国家级培训主讲教师,四川省教育厅推荐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库历史学科审查专家,四川省历史教学专委会理事,四川省教育管理学会会员,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标准审读专家(历史学科审读组组长),四川省教学名师培训导师。现为成都树德中学历史教师。

所谓观点论证评价题,就是试题注重考生对所给现象与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认识与评价(或评述),注重史论结合与连贯表述成文的试题。观点论证评价题注重考生开放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注重考查考生深广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这种题型将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本文试对这一高考题型的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反思复习策略,以助于高考备考。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开放性与人文性

观点论证评价题一般来说,需要考生对所给内容或观点进行自由选择,然后围绕所选观点或角度进行论证评价,试题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由于试题所给内容主要是一些观点或角度,考生如何调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考生选择怎样的思维模式组织内容,都由考生自己选择,给各位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这种形式由于限定较少,问题暗示(或控制)较少,内容开放度高,利于考查不同层次考生的能力。

常见的高考试题答题角度明确,答案具有确定性,这种试题过于注重牵制学生的理解与思想答题。观点论证评价题却可以兼顾不同考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考生可以依据自我选择自由作答,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思想见解答题,有效彰显考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观点论证评价题从形式与内容都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人文性。

2.注重探究性与思维深广性

观点论证评价题由于只有总的答题观点,有利于考生依据自我的理解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有利于考生见仁见智,进行历史探究,试题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层次考生的探究水平,包括如何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如何依据情境性问题自觉迁移运用所学思维模式形成论证评价的角度,综合构成论证评价的要素,形成丰富的答案。

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考生答题将会出现思维模式是否完整恰当,认识问题是否具有深度等问题,考生因受知识面与视野的影响,还会出现思维广度的问题,除去这些情况考生还会因答题丰富性差异,出现能否比较完整地解答较为复杂的认识观点的问题。事实上,优秀的考生回答观点论证评价题思维灵活,能够有效地调动所学知识,很好地利用历史思维模式组织答案,认识问题很有深度,常常还会出现鲜明的独到见解,很好地考查出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反之,思维素养较差的考生思维狭窄,运用的知识较少,证据与观点缺乏联系,不能合理推理,缺乏足够的论证评价能力,一些考生论证评价角度单一,几乎答不出什么内容来。总之,观点论证评价题有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较好反映考生历史认识的不确定性,促进考生进行灵活思维,避免考试的模式化与程序化。

3.注重学科的史证素养和语言素养

历史学科最为重要的素养就是进行史论结合诠释历史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观点论证评价题一是直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考生要有效答题,就需要理解观点含义,围绕观点寻找有效证据,思考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意义联系,如何进行自圆其说。二是考生还需要怎样利用语言进行表达,形成表达清晰、层次清楚的答案,有利于克服高考试题评卷注重采点给分而忽视意义联系与语言表达的弊病。三是试题在给予考生自由发挥空间的同时,也考验考生怎样调动知识组织内容,怎样进行深度思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素养。而且,试题提供了新的观点,这本身就为考生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考生选择史学观点为我所用的素养。这些都取决于考生的素养,也是考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的文科素养与历史专业素养。总之,观点论证评价题体现了考查历史学科素养的趋势,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的选择性与深广性,试题有利于反映考生是否具有高阶思维的潜在素质。

4.注重课程观与新情境

观点论证评价题常常选择史学新观点,试题及时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体现了课程观的命题思想;选择多样化的新观点,试题形成了新情境与新问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考生展现思维过程;试题促进考生利用多角度观点理解历史,促进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史学观点多种多样,也为命题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答题对策

观点论证评价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历史思维素养,需要考生关注史观、史法、史证与史识等历史学科素养,注重考查生成思维与深层思维。

1.注重利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培养问题解决素养,提升思维水平

学生问题解决素养就是注重形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问题能力。考生应注重利用新视角与新信息开阔视野,围绕新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应利用信息与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相互讨论,通过质疑解难,达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做到在面对观点评价论证题时有据可说,有法能说,有思想深说,避免泛泛而论,甚至是不着边际地游离答题。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历史的内在因素。例如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在原因上,就应注重西欧文明的开放性,意识上的世界性,因素上的复杂性,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对货币的需求,由于亚洲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优势,导致欧洲货币短缺,加之对亚洲香料的需求,欧洲开辟新航路具有经济动因。例如,1476年哥伦布因海难来到葡萄牙,与葡萄牙前圣港岛总督的女儿结婚,又得到在里斯本的许多热那亚人的帮助,在大洋上广泛航行。他利用他的岳父留下的资料与自己的航海实践,掌握了大西洋上的航海技术,他是西欧特别是里斯本航海文化的产儿。从中可以看出其文化性与复杂性。在开辟新航路过程中,注重复杂性与艰辛性。包括哥伦布计算出从非洲西海岸边的加那利群岛往西航行2400海里,就可以到达日本,到杭州只有3550海里,实际上,空间直线距离到日本是10600海里,到杭州是11766海里。这一美丽的错误促成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以及哥伦布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圣菲协议书》,哥伦布的航海理想,25岁来到当时全欧最先进的航海中心里斯本,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磁力现象,与他的弟弟一起精心绘制了马可波罗想描绘而未能绘出的到中国与日本的地图等等。

在意义分析上,应注重资本主义文明的开放性与掠夺性,注重海洋文明的外向性,将认识提升到海洋民族国家的崛起高度,这样才会看到其文化内核,当然,需要注重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初具规模。在具体分析意义时,应依据原因关注经济根源与社会根源对价格革命的影响,商业危机对商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宗教因素与人文精神对文化科学的影响等,注重史论结合与意义联系。因此,历史学习必须注重内在的文化因素与社会因素,利用复杂的信息与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这样才会有效解答观点论证评价题。学生如果一味运用该种试题的解题技巧,而考试结果还是反复出错,说明学生没有利用历史的内在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形成评价能力。

2.注重学科的史证思维与生成思维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选择那些与主干知识有关的史学新观点和新信息的材料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加以论证评价,培养史论结合的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言简意赅,清晰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上例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案例就有利于学生评价新航路开辟。丰富的角度与信息,深层次的历史内在因素,有利于提高史论结合论证问题,形成开放性思维水平。考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解与解释能力,才会形成史证意识,不断丰富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历史。

3.注重历史方法思维模式与问题中心思维模式

复习时应注重形成历史思维方法模式以分析与认识历史(见下图),学生有效利用这一思维方法模式,形成整体性认识,也就是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历史因素说到现实因素,再说到未来影响;现实因素还要注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方面展开分析;在分析未来影响时坚持双重性,既要注重积极性,还要注重消极性;整个分析要注意世界因素,关注时代背景与阶段特征;在叙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避免说空话与大话,缺乏史实依托。而且,在分析每一个因素时要注意大的角度下的具体史实要点。

练习知识整合运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篇2: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

观点论证评价题一般来说,需要考生对所给内容或观点进行自由选择,然后围绕所选观点或角度进行论证评价,试题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由于试题所给内容主要是一些观点或角度,考生如何调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考生选择怎样的思维模式组织内容,都由考生自己选择,给各位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这种形式由于限定较少,问题暗示(或控制)较少,内容开放度高,利于考查不同层次考生的能力。

常见的高考试题答题角度明确,答案具有确定性,这种试题过于注重牵制学生的理解与思想答题。观点论证评价题却可以兼顾不同考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考生可以依据自我选择自由作答,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思想见解答题,有效彰显考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观点论证评价题从形式与内容都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人文性。

2、注重探究性与思维深广性

观点论证评价题由于只有总的答题观点,有利于考生依据自我的理解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有利于考生见仁见智,进行历史探究,试题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层次考生的探究水平,包括如何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如何依据情境性问题自觉迁移运用所学思维模式形成论证评价的角度,综合构成论证评价的要素,形成丰富的答案。

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考生答题将会出现思维模式是否完整恰当,认识问题是否具有深度等问题,考生因受知识面与视野的影响,还会出现思维广度的.问题,除去这些情况考生还会因答题丰富性差异,出现能否比较完整地解答较为复杂的认识观点的问题。事实上,优秀的考生回答观点论证评价题思维灵活,能够有效地调动所学知识,很好地利用历史思维模式组织答案,认识问题很有深度,常常还会出现鲜明的独到见解,很好地考查出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反之,思维素养较差的考生思维狭窄,运用的知识较少,证据与观点缺乏联系,不能合理推理,缺乏足够的论证评价能力,一些考生论证评价角度单一,几乎答不出什么内容来。总之,观点论证评价题有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较好反映考生历史认识的不确定性,促进考生进行灵活思维,避免考试的模式化与程序化。

3、注重学科的史证素养和语言素养

历史学科最为重要的素养就是进行史论结合诠释历史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观点论证评价题一是直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考生要有效答题,就需要理解观点含义,围绕观点寻找有效证据,思考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意义联系,如何进行“自圆其说”。二是考生还需要怎样利用语言进行表达,形成表达清晰、层次清楚的答案,有利于克服高考试题评卷注重采点给分而忽视意义联系与语言表达的弊病。三是试题在给予考生自由发挥空间的同时,也考验考生怎样调动知识组织内容,怎样进行深度思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素养。而且,试题提供了新的观点,这本身就为考生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考生选择史学观点为我所用的素养。这些都取决于考生的素养,也是考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的文科素养与历史专业素养。总之,观点论证评价题体现了考查历史学科素养的趋势,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的选择性与深广性,试题有利于反映考生是否具有高阶思维的潜在素质。

4、注重课程观与新情境

篇3: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

1.依托考试大纲,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和指明了高考的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是高考的“指挥棒”。近几年历史高考都是依托考试大纲来命题的,着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主干知识主要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主要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近代科学技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等等。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0题分别从李龙乾《明清经济史》和《康有为全集》等文献中摘编成材料,考查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属于古代中国的经济这一主干知识。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从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摘编成材料考查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2.突出能力立意,考查学科素养

经过近些年的改革,高考历史命题为有效考查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历史命题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渗透到了每一个试题当中。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选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采用概括、比较、说明、简评等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作用,评价历史现象,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提出了四项能力要求,它们分别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该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

近年来,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越来越注重引进和运用各种史学思想和方法。如运用了比较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带动了高考的命题改革。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考历史命题引进了许多新的史学观念。新的史学观念能够给我们提供多种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视角,让我们能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把握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演变规律。高考历史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史学观念有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

例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提供有关西方崛起的材料,让考生阅读材料后分析材料中有关西方崛起的观点。该题就非常明显地考查了全球史观。

二、复习策略

1.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范围一般是不会超出高考考试大纲的。所以,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应注重对高考考试大纲中主干知识的复习。

2.注重对材料的解读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材料所占文字数量比较多,设问一般根据材料设置的。可见,材料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的重要性。所以,正确地解读材料,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就成了关键。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应注重提高和培养阅读材料的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在专题的基础上按通史方式进行复习

篇4:历史论证题解答方法与技巧浅探

一、历史论证题考查的必要性

论证思维是历史学科较高层次的一种思维,论证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论证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观点、资料等提出自己的判断和价值标准,它是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的某种组合。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论证思维,用论证型题目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

一是重视学生阐述的能力,有利于避免通常踩点得分的缺陷。当前历史考试中的非选择题,无论是参考答案还是实际阅卷操作,都以关键词作为得分点,这对于学生答题思路的整体性、逻辑性关注不够。论证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表达成文,注意学生的答题思维,这样能纠正材料解析题踩点给分的弊端。

二是重视学生的论证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论证题要求学生把答案阐述成议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答案,形成序列化、体系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

三是重视学生的说理能力,提高沟通能力。论说能力是现实生活中说理能力的基础。说理的技巧和能力体现了—个人社会沟通的水平,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应该重视的一项基本素质。对历史论证题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适应社会沟通的需求。

二、考查历史论证能力是对学科的基本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命题更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除了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更加注重对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尤其注重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请看例题,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的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1947年)

请回答:

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该题的解答首先找材料的观点,学生往往在材料中找,却怎么找不出正确的观点,其实该题的观点隐藏在背景信息中——“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只是这个观点的论据。本题解答时要对观点进行概括破析理解,其观点应是两方面:一是美国工业化受欧洲影响,二是美国工业化对欧洲产生影响。观点理解后再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找出论据找准角度进行论证。

论证题有直接论证、直接反驳、反证等,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直接论证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观点,有些观点在材料中明显找出易论证,但我们有时更多看到的是观点隐藏在材料或问题题干、背景信息中。直接论证题的论证需要将材料知识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反驳论证题设问方式会使很多学生将其当做一般问题来答,使学生的回答没有紧扣论点进行驳斥,章法错乱缺乏答题智慧。

三、论证题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

学生面对论证题无法答对的原因如下。

一是缺乏审题的能力,不能辨清题意。学生不会找论证题的理由或根本就是把论证题当一般问题来答。

二是缺乏材料分析能力,找不准论证的核心。学生到材料中或问题中找论证理由往往找不对或不完整,不能对材料的理由进行有效分析整合或分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是缺乏史证意识,历史基本功不扎实。学生不能有效地去寻找合适的论据,论证回答无力,而论据的寻找要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学生要根据材料的角度或部分知识再联系所学知识,充分论证观点或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有效地反击。

四、论证题答题的方法探讨

将历史论证题的发现方法与解答策略提升到—个新台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以上几个例题的探讨,我认为要答好历史论证题重在把握以下环节。

一是先对题型类别进行确认,看是论证题还是普通类题,这是答好试题的前提。正面论证题一般会指出论点去论证,而驳论题在试题的驳论词中往往含有“不”之类的否定词。读题时要审慎对待否定词,尽量将失误降到最低。

二是对历史材料的信息进行处理,找准论点和论据。试题会给出好几段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的信息中去寻找有用信息,概括其观点。答题时需要识别导言部分的背景信息,把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学生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整理,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能从有效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注意透过材料的现象去看其本质;要运用历史学科的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进行概括。抓住关键信息和有效信息以确定论点和论据。有时材料不完整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论点来思考论据。

三是备论据。将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充分结合,备足论据知识,证据确凿、充分有力是论证取胜的关键。

四是分析评论。对观点评论时要能够史论结合,首先要运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使论证更完善有力。最后要注意运用科学适合的史观,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等,或对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充分的论证。

五是答案表述。学生要能够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历史学科语言,紧扣需要论证的观点并找寻与之相关的史实依据,能够准确、简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体现一定逻辑性的进行表述。

因此,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信念,文化基础越深厚,学科基本功越扎实,对信息感受越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越深刻,判断事物也越准确。

上一篇:汽车英文缩写及汽车品牌标志下一篇:德育工作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