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024-04-10

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共14篇)

篇1: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

南靖县长教小学

魏雪琴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习惯完全是后天的产物,但不一定是有意识地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但当它一旦形成后,就难以改变,在一定的情景的条件下,会自然得表现出来。人的习惯显然有好坏之别。凡是在适当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习惯倾向,称优良习惯,反之称不良习惯。优良的习惯使人一生受益无穷,反之则阻碍人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把“养成良好胡习惯”作为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1.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亦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叶圣陶先生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一开始说话到写话到写作文,虽然从教学的安排上来看,是循序渐进的,可是,这个过程无疑是飞跃。到了三年级常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也有很多家长说,小孩写作文不知道写些什么,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写话时就应该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不一定是练习中的图片,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或者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图片,让学生看到的说一说,说详细;提高点,可以作一些评价,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说话了。而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假如老师在一二年级一直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话,我想到三年级写作文就得心应手了。而在中年级写得最多的,就是看图写作,有的是童话,有的是几幅画发生了一件事情,这其实就是考学生的观察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善于观察的学生,作文总有话可写。二.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丰富写作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中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同学写不出文章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好。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素描”。

1坚持每天写日记。笔者觉得这个训练很好,坚持每天把你认为感兴趣的或者厌烦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最后可以写上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字数可根据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拿给老师点评。在笔者看来,这种训练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发挥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把课堂内外沟通起来,而最重要的是,每一篇日记都可能是他们将来写作的良好素材。

2.坚持做好采蜜本。让每位同学准备一本“采蜜本”,即完全不用学生动脑去创作,只需要摘抄好词好句、好的文段,甚至好的文章,可以从报纸、文摘甚至作文选中抄录,也可以直接从报纸等资料中剪接下来,进行粘贴。但是,因为内容不用自己费心思了,所以在书写上和字数上要严格把关,一旦出现不合格的,要打回去重写。这本采蜜本完全是为了写作文而准备的素材积累,一旦要布置作文了,就请同学从采蜜本中寻找可用的素材,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无米下锅”的现象。这一点其实也告诉学生们写好作文并不难,只是良好习惯、扎实基础和丰富素材的积累和搜集。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大的改观了本班学生对作文课的态度,都喜欢上作文课了,在作文课上再也不会听到学生哎声叹了。

3.坚持每天阅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大量的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准确、完整的说话能力,同时也是写作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重读、跳读、精读、猜读的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的信息交流,加快阅读吸收,交流积累方法,推广成功经验。被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语言生动形象、文笔优美的范文,学好这些范文,掌握他们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仅仅阅读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工具,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4.学会善于观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作文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有了深刻的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逼真、感情真实丰富的好文章来。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2: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父母应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他的良好习惯,无论是玩耍、看“小人书”,还是学习、做事,都要有始有终,养成习惯。如孩子要学洗自己衣服,不能让他学一下就放弃,一定要让其坚持下来,慢慢地就会习惯成自然。“坚持”也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了。

2. 让孩子吃点苦

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基本上都会缺乏毅力,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日本的家长很注意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再富也要苦孩子。日本的小学生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物南生活十分富裕的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吃苦”锻炼,以培养他们的毅力。

3. 从自信增毅力

由于自信仍是毅力的“精神基础”,自卑者往往难有毅力。因此,父母应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来培养孩子的毅力。

4. 一心一意去做

孩子的兴趣广泛,也容易转移,如今天喜学跳舞、绘画,明天又爱学钢琴、学电脑,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好。心理学家指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毅力往往起负面作用。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和鼓励孩子一心一意做好某件事。

5. 加强体育锻炼

在平时,父母应多让孩子参加适宜他们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6. 遇到苦难多鼓励

篇3: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鲁迅认为:“如要创作, 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 必要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观察就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一篇文章, 如果把材料比作它的“血肉”, 那么主题就是它的“灵魂”“生命线”。主题有正确、错误之分, 也有深浅之别, 提炼主题要力求正确、深刻。要想从材料中提炼出正确深刻的主题, 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反复思考, 深入挖掘, 这样提炼出来的主题, 才能给人以真正深刻的启发。因此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 多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 积极开放各种感觉器官, 眼观、耳闻、鼻嗅、舌品、体触、心思, 投入对人物、事物、景物的观察中去, 养成观察的习惯。然后我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 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更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这些人、事、物, 让我感悟到什么, 明白了什么;最后每一周我让学生进行一次观察日记的展示交流, 看看谁的日记版式设计更精美, 内容更丰富, 思考更深刻。这样的评比, 让学生对观察和写日记兴味盎然, 持久不消, 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而且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思考生活, 这对写作主题的提炼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丰富生动的思想内容需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去表现。丰富生动的语言从何而来?一是在日常生活中, 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到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去汲取。这第二条途径就得靠阅读。

因此我从初一开始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摘记成语、名言警句, 记录精彩的段落, 以丰富语言积累。开始我不做任何指导, 就发现许多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摘抄, 只不过是把那些文字抄到笔记本上, 以应付我的检查, 自己却可能连一遍都未真正读过。后来我就根据涪陵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喻飞宇老师所写的《有趣的积累——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一文, 对学生进行了标题设计、版式设计、记录方式、记录内容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的兴趣来了, 开始喜欢上读书笔记了。我又因势利导, 开展各种活动, 保持学生的兴趣,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以至形成习惯。例如, 开辟班级一角, 作为“最佳展示栏”, 展示学生上交的最为精美的读书笔记, 每周一换;又如, 在家长会上让家长欣赏自己孩子的读书笔记本, 并写上鼓励的话语。

三、构思和修改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应抓住各个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每次作文之前, 我都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一个整体规划, 构思, 列个写作提纲:首先根据写作要求, 确定中心;接着根据中心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材料, 一个两个或三个;然后安排体式结构, 设计好开头结尾, 详略, 过渡, 照应等;最后动笔, 一气呵成, 这样的文章就会有一贯到底的气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于是我要求学生先自改自评, 再互相评改。评改步骤如下:1.修改语言, 把语言改通, 做到文从字顺, 把语言改美, 更有感染力;修改标点, 使之学会准确使用标点符号。2.从主题、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写上评语, 与他人交流讨论。

四、认真书写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因此, 我对学生提出书写的三大要求:写规范字、写工整字、写美观字, 并督促学生练字。练字方法:用钢笔, 不用签字笔;选择自己喜欢或行家公认的优秀字帖, 先摩后临;平常的作业也尽量写练习的字体。这样持之以恒, 书写水平也就与日俱增了。

篇4: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习惯有三个特性:一是后天性,不受先天遗传影响,完全是在后天环境中锻炼而成的;二是稳固性,习惯一旦形成,较难改变,即使刻意掩盖,慢慢也会暴露出来;三是自动性,一旦养成习惯,不需要专门思考和强制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会自动出现。结合语文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说理教育。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教师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比如,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2.榜样教育。模仿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广泛的,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还可以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仪式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让每个学生都记忆深刻,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充分重视。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学生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常规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抓住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和年龄、性别特征等,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践和探索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不一致的现象,在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应经常开展集体活动,如讲名人故事等,并在班级表扬那些言行一致的学生,让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教师还应经常在班级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度,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常规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

3.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给学生当好示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典范。

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

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一部分学生会马上向老师请教,这时我们不要马上为其讲解,而应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会使其领悟到教师的关怀、尊重、理解和希望,从此悄悄改正自己的错误。

2.培養学生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写作业时,学生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阅读耐心仔细,并自觉养成检查的习惯。

3.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学会积极与人相处,提高适应能力,并提供机会消除部分学生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教师要做好家长联系工作,让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人督促,自然而然地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期是形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抓起,坚持不懈,他们才能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后天获得的趋 于稳定的动力定型。

习惯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链索系统。

习惯的意义:

小学低年级做根本的任务:习惯和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习惯是在一二年级形成的,以后如不给于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 改进。

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越早,也越容易纠正。

犯了改,改了犯,需长期意志锻炼,有时很痛苦——对于孩子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到自我否定。

所以,那种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放纵些,到了高年级再来培养的做法是 不正确的„

一年级的适应程度,三年级习惯的养成程度,六年级冲刺是小学阶段孩子拉 差距的时候。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标准:

1、动作的速度,经反复的练习,动作敏捷性日益提高

2、动作的质量。精确性协调性

3、学习者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是不段维持相对平衡

习惯养成的心理发展规律:

外部支配到内部调控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低年级上课注意听,积极思考问题及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外力,很少 有内自觉

到了高年级和中学,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把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转化为 自己的内部动力,趋于自觉性。

有简单习惯到复杂习惯的过程:

低年级:简单的,具体的,易行的高中段:抽象的复杂难做的,应用系统学习方法的习惯等良好在学习活动中日益 得到巩固

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十次有九次做的好,一次不好,不是批评而是提醒小声说话比大声吼叫 的效果更好

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

克服坏习惯:

1,知道他的坏习惯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危害,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和决心。发 脾气定钉子,拔钉子。钉眼的伤害是消除不了的的故事。

2.锻炼孩子与坏习惯斗争的意志

3.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哪些生活习惯做基础:

规律生活很重要

遵守常规要知道

积极参与热情高

独立完成少烦恼

文明礼貌重在教

清洁卫生自己搞

与人合作信誉好

收拾整齐能做到

幼儿园为小学奠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一个习惯都会向学习迁移

家庭中的积极参与。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举手多次没叫到,就不举手,而是 应该有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

写完作业检查。因为有依赖性,告诉他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一年级作业有错误,家长不能告诉,让他自己找。

二年级当孩子的错误被老师批评,孩子埋怨妈妈没给他检查好时,告诉孩子 X在你本上,妈妈不承担责任。

策略:每天错误积累起来,一周一次秋后算账。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挫折教育

家庭责任感。饭后分工。妈妈洗碗,爸爸收拾碗筷,孩子擦桌子,做点家务 就给钱,很糟糕。

再穷不穷孩子,再富不富孩子。

孩子小学入学后,家长与有何不同:早起做早饭,一下班回家陪孩子读书勤劳的孩子,家庭教育懂事的孩子不得不让老师心生怜爱。

25个好习惯之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关心时事:每天读报看新闻

爱护文物:旅游观光不留名

遵纪守法:走路靠右。自觉排队

依法行事:用法律保护自己

举例:

一问孩子时事,什么都不知道,悲哀!!

慢步轻声,上下楼梯靠右二、三年级: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挑战权威。

撒谎、拿别人东西、捣乱、翻白眼。孩子用家长压老师,回家用 老师压家长。该出手时家长一定要出手

25个好习惯之二:明理诚信

礼貌待人:与人见面微笑,问声好

文明赛场:加油鼓励不骂人

实事求是:不“添油加醋“

珍爱生命:关心他人,保护动植物

遵守规则:不玩“赖皮”

25个好习惯之三:团结友善

善于合作:在互惠中求双赢

学会商量:有话好好说

尊重别人:耐心听人说完话,不动别人东西

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公共场合低声

利己利人:

25个好习惯之四:勤俭自强

合理消费:每一分前不乱花破财免灾的观念

惜时如金:每天时间有安排

注重健康:天天锻炼身体,不吃零食

乐观豁达:遇到事情积极选择

讲究清洁:干干净净每一天

25个好习惯之五:敬业奉献

责任为重敢于负责敢承担

毅力顽强

热心公益

追求效益

终身学习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减少差错,赢就赢在学习习惯好

1.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的习惯

不要给于答案,而是给于方法

2、在规定时间里学习的习惯

孩子回家八部曲:

放好书包换鞋衣

讲究卫生把手洗

一定喝水吃东西

赶紧坐定先复习

再做作业心有底

检查对错需仔细

每天学啥先预习

收拾准备好欢喜

3、戒拖延和磨蹭

表现:规定时间不专注

学习的时候摸摸这

迟迟不到学习状态

学习时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

貌似学习,不在学习

名磨——名留——名补——名250

家长检讨:

A自家遗传“慢性子”

B提前入学能力不足或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不成熟)

C小学一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D孩子睡眠不够(大脑兴奋程度不够)

E家庭环境过于复杂(干扰因素太多)

F总不断的催促和提醒(不如规定时间)家庭分数管理制度

G过细过问与监测(破坏情绪,形成依赖)

*接无关话头(分心)

*随问随答(依赖、磨蹭)

*添加额外(消极怠工)

4、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不能埋怨,斥责

*鼓励提出不懂及原因,启发帮助,切忌急躁。有问题不过夜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5、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系统的学习方法

6、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7、良好的休息习惯

学生的上学学习比大人的工作还累

小学生睡眠不少于10小时

五、怎样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开宗明义

让孩子明白这些习惯对他意味着什么,对他的生活、未来能带来什么,坏的习惯 会带给他什么坏处。

价值引导:

好的行为习惯要给于奖励

不良的行为习惯要矫正和约束

错误的行为习惯要给于惩罚

身边的现象需要您给他评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循序渐进

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要分主次难易有计划有步 骤扩展

3.具体指导

读书七步:看、查、划、读、摘、想、记

孩子在家读书,家长不能让孩子盲目的读书,要给于指导。

看:看第几期,看目录,喜欢的可以先读

查:具体到一篇文章,要查字典、词典弄明白意思

划|:对写的好的进行勾画

读:放开声音来读,通过语言的表达感悟文章

摘:准备摘抄本或周记本,读书需要积累

记:背诵记忆积累

*具体的指导方法:

看待问题,对事不对人

孩子的优点缺点都要看到

尽力避免说“总是”和“从不”

喋喋不休指责孩子缺点。超过三次就是折磨

4、反复实践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允许孩子犯错误。

5.通过惩戒:

皱眉谴责、撇嘴谴责、瞪眼谴责、言辞谴责(风和日丽循循善诱法和劈头盖脸暴 风骤雨法)

剥夺心爱:剥夺他的喜欢的玩具、食品、活动。

忽视:置之不理(因为对父母的依恋性,孩子就会感到自己错了)

隔离:墙角隔离、椅子隔离、禁闭隔离(因为孩子需要群聚性,所以更容易意识 到)

取消特权

体罚:责打(打前打后做工作)

家庭教育传承:八荣

热爱祖国:从爱爸妈开始

服务人民:从自理和做家务开始

崇尚科学:从小马过河开始

辛勤劳动:从认真作业开始

团结互助:从关心同伴开始

诚实守信:从说话算话开始

遵纪守法:从走路靠右走开始

篇6: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卫生习惯是人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而且还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气质,影响着将来的整体素质。因此,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显得特别重要。要怎样在班级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组织活动,树立意识。

在全校学生中,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我每天督促学生打扫教室和公共场地,并有专人检查教室内外的卫生和公共场地的卫生。还有每天早上由校值周生检查每个学生的个人卫生,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四勤: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气。加强检查、督促,每天卫生检查员进行检查登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充分发挥实验主体——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坚持做一样事,强迫和命令往往是不能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明白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事,他们才会愿意并持续地做好它。对此,我是通过问卷调查活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渗透良好习惯的行为。

二、制定制度,培养习惯。

在两操中,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在这方面,平时不但要求学生做好,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我们将通过检查及经常性的卫生宣传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三、树立榜样,带动整体。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我经常带着学生扫地、拖地,我总说:“我喜欢地面光亮亮的,我在家里还爱用布来抹地呢!”我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拖地的方法,坚持每星期拖两次。现在同学

们把教室地面总是拖得干干净净的呢。

其次树立学生榜样,带动班级整体。

篇7: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问她有什么诀窍,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我们每天工作之余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质量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妈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

许多家长很重视家庭智育,在这方面不惜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收效甚微,问题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把握住家庭智育的方向和重心。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习惯成自然”,一辈子受用不尽。

家长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他去观察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家长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家长可要求孩子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合作交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学习, 教师可以付诸的行动有:读书背书有习惯, 课前准备好, 上课发言快, 合作交流科学合理, 细心作业习惯, 检查验算习惯, 合作学习习惯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比较力, 观察力, 动手力, 激发学习兴趣。笔者累积工作经验, 从以下行动中积极落实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重视观察思考的作业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 理解并运用数学规则, 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告诉同学们坏的学习习惯的危害, 对身体的伤害, 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科学合理的持续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作业习惯的时刻提醒, 并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 对学生做作业中容易出错, 注意力不集中, 听讲不够专注的情况, 教师都要加强督促与指导, 重视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 全面重视优化学生写作业的质态。

二、重视严格要求认真检查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的长久的过程,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学习品质, 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质量, 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格式, 对作业好的要及时表扬肯定。教师要积极牵引学生朝着学习好的方向去发展, 并鼓励性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克服学生作业中的坏习惯, 在教师的持续性鼓励之下, 学生的学习呈现飞跃, 并带来了学习品质的全面塑造, 成为了学习型的小人才。

三、重视改进学习方式, 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识, 让学生自己要学。教师可以创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养成听讲的习惯, 重视课堂教学的特点, 选择优秀的方法, 塑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 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 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数学课堂可以活跃, 可以趣味盎然, 可以学生积极雀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实现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 玩得愉快, 学得投入。因此, 实现了课前预习, 课前准备好, 上课充分调整自己到最佳状态, 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师做好自己的表率作用

教师职业伟大, 崇高, 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表率作用, 在板书中, 在批语上, 在课堂评价语言中, 在作业辅导时, 教师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言传身教, 发挥楷模作用。从细节抓起, 从态度抓起, 细心认真累积, 不断加以引导。

五、重视习惯恒久性的塑造和保持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及时家访, 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高标准, 严要求, 从点滴落实抓起, 重视课堂教学效率, 突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铸造, 落实每一个学习习惯, 实现课堂教学活跃而有序, 学生学习高效而优秀。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14天,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并在教学过程中, 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重视好习惯的塑造和改进, 突破与创新。

六、注重培养创新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创新力是思维的核心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作业题的解答, 能够创生一题多解的多种解题方法, 拓宽思维路线, 创造多种解题方法, 理解不同的解法, 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呵护学生数学学习的自尊心, 重视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 思维碰撞, 善于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探索, 积极钻研, 实现一题多解, 实现兴趣高涨, 深入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实现学生学习心理的满足感。

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教师要启迪学生的心志, 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从书中、演示中、分析错误的数学实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克服困难, 全面思考, 并勇敢地质疑、追问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抒发数学学习的心得和经验。在课堂学习中, 在解题、合作探讨、交流讨论中, 都要克服一切条框的约束, 能从不同角度实现问题的突破, 生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勇于克服困难, 争着解决难题, 做思维的数学体操, 实现数学思维品质的创新。

此外, 数学老师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书本和课外书籍的习惯, 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数学思维, 完成好预习复习的工作, 解决难题, 在思辩中完成数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和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学习阶段重点需要塑造和培养、锻炼的重点任务, 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指引和帮助。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 都在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水平, 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落实, 实现提问的最佳效果, 并实现学习的最大化超越。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思维训练, 学生的思维习惯肯定得到塑造, 思维过程一定实现了优化, 思维水平一定得到提高。学生拥有了好的思维质量, 就能轻松战胜数学学习难题, 实现思维的飞跃, 从站在新的高度, 领略数学学习的山川, 实现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并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学生在小学阶段, 身心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教师要全面充分认识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会让学生心灵成长, 内心强大, 能力提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 将培养学习习惯的工作持续落实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处细节,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会持续受用学习的一生, 并帮助学生不断攀登学习的高峰, 实现学习质态的全面提升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孙艳玲.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

[2]贺福祥.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J].今日中国教研.2009 (07) .

篇9: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分类号】G61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既然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引导,反复练习

良好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养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如:在人来送往中,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孩子就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能养成勤快的好习惯;在公共场所中,教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孩子就能养成有公德心的好习惯等等。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的好环直接影响孩子习惯的形成。幼儿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中国有句古语叫“上行下效”,如果父母有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例如有个小朋友,他爷爷来接他,他对老师说“老师,老头子来接我了。”事后经了解才知道,他妈妈背后就是这样喊他爷爷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做家长的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张口要说粗话时,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时……请记住有双小眼睛在看着你。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无意中被孩子效仿,你与人交往的原则被孩子借鉴,¨¨¨

马卡连柯说得好:“你们(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

三、顺应天性,科学施教

教育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或老师很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怎么还谈得上孝敬老人呢?再如,对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一味地指责、批评,结果不但没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还使此习惯得到消极强化。其实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是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有自觉地行为,这就要求父母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中,家长不妨选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游戏法。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萌发幼儿健康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接受。比如在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开始训练时,家长可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瑞瑞玩累了,玩具也想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这样孩子收拾起玩具来就会乐此不疲,如果这时家长再给予正确强化,说:“宝宝真能干。”孩子受到了鼓励,下次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二)故事法。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孩子不太讲卫生,不喜欢洗澡,家长可给孩子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让他知道小猪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毛病以后,大家都喜欢和它一起做游戏,从而让孩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如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可以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引导他等等。

(三)儿歌法。在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习惯方面,可以把生活技能的有关内容编成儿歌,一边说儿歌一边让孩子操作。如:教孩子叠衣服时可边示范边说儿歌:“衣服摆整齐,左右伸伸臂,胸前抱一抱,向下弯弯腰,衣服叠好了”。穿裤子时可边说儿歌:“两座山洞两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边穿裤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动手去做。

在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家长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习惯的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估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都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时候反而更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就像滴水穿石一样,都是一点一滴,积年累月培养起来的,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比如孩子玩过的玩具丢了一地,开始可以帮助他一起收拾,以后就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他,要他自己动手,直到放整齐为止,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

五、多方配合,正面强化

多方配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家园共同配合。有不少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按时睡午觉,自己整理书包,可回到家里却什么也不干,摆出一副小皇帝的架式。这主要是家园教育的不一致造成的,所以家长要主动同幼儿园配合,经常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需要配合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要把孩子在园的表现,主动向老师汇报,使双方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好习惯。二是家庭内部的成员要统一思想,相互配合,一致教育孩子。如乐乐生活在奶奶家,妈妈要求乐乐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看完书,画完画要收拾好。一天,乐乐正在画画,隔壁的悠悠喊他去骑车玩,乐乐对奶奶说:“我和悠悠在院子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乐乐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可见乐乐的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这样是不会形成好习惯的。所以家庭内部成员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分歧,也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尽量求同存异。

篇10: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力,是一种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确实存在,确实在起着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英国哲学家绋郎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能够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就应透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潜力。”

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构成、潜力的发展等都具有个性的作用。学习,为什么?回答是:学惯了,不学习觉得难受。而坏习惯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散,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样做?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拖拉惯了,懒散惯了,干扰惯了,不这样做觉得难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习惯总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而存在“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现象的学生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构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构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惯。因此,从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治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就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怎样培养呢?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和各位作一个交流。

一、课堂中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简单,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升。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美术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找,有的家长还说美术课要什么预习呀,上课学就行了。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我们能够利用精彩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和这节课有关的资料,让其他学生也能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利用学生明白的展开交流,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彩笔、胶棒、剪刀学具等放在课桌必须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尽管我每次都提醒同学们带什么工具,但是到上课时还是是否有带工具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明白不带工具找别人借很尴尬,还有就是让同学们学会交流,让学生学会帮忙别人。对几个个性调皮的,每次都不带工具的学生,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半年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职责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不见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也个性喜欢上美术课,早早的就在教室等着我了。

第二、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师生关系要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才不会“怕”老师。学生才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资料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记得去年周老师来校园听课,二年级的学生唐天瑞就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二十几位,学生胆量个性大,学的个性投入,在课上,就主动给我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敢于向老师挑战,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他很聪明,思路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能很全面的看问题。课下,周老师就说,那个学生不错,他敢于向老师挑战,当时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别他吸引了,还替你捏一把汗呢,但是,学生说的那个方法确实不错。学生既要学,还要敢问,既要学,又要问。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

第三、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持续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在我的美术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讲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很认真,但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上,就不行了,好多学生开始讨论了,他根本不听别人是怎样回答的,和自己的是不是一样?对于这种状况,我经常采用复述的形式,让孩子说说刚才听到的发言,也能够复述教师的语言,这样能够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

二、作业时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有这样的现象,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作业还没画好,下死命令下课务必交。下课交上来的作业一塌糊涂。这时我们就疑惑了:是要质量还是要速度?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能够用“干净整齐、突出主题”、“认真”、“金点子”三个层次来进行衡量。“干净整齐、突出主题”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把主题突出了,作业干净整齐,总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认真画”,有的学生确实在造型方面有一些欠缺,但是他认真画了,他达不到那些好学生的水平,但是他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堂课,我觉得他做的很好,我也是以为他是好学生,我会在课下教他一些技法,让他能画出更好的作品。“金点子”是对作业目的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的学生总是跟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的想法个性好,总是能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不会提太多的要求,我怕限制他的想象力,我会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构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结合潜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一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一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整体发展,互相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构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校园、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杜绝“5+2=0”现象。5天校园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不见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忙。对于这一点,我想作为家长来谈,因为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平时在校园表现的都不错,但是到了周末,一切规律都打乱了,他完全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我一般是让她到了周五晚上就将进入状态,重新收拾自己的思路,把该记得、改写的都整理一遍,防止周一时什么也不会了。所以,家长必须要配合老师,在校园好不容易改掉的坏毛病,不要让他轻易的丢掉。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篇11:怎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这个问题回答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问题,要是几话有说清,那人人都把孩子教育好了,每个孩子都成总理了。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各家各人根据孩子的不同的情况,教育方法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这一点对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很重要,别的孩子不会的事你孩子会做,别的孩子不能干的事你家孩子会干,这就比别的孩子强了一步。这一点,要做的事很多,比如让孩子洗锅、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床、打扫自己的房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能让别人来代替。如果你一味地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你代替了他,表面看来,让孩子小吃了苦,但孩子却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可能从小笨手笨脚,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干。还有,尽可能早地分床睡觉,别让孩子十几岁了还和大人一起睡觉,养成依赖思想。

二、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孩子多数都从小爱玩,不爱学习,这种情况多数大人都非常担心,所以,越是这样,你越不能着急,不要动不动就强迫孩子学习,要注意方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只要爱学习了,不用你督促,自己会努力的。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对家人、对朋友、对同学,要多施爱心,乐于帮助别人,这对孩子将来处世很有帮助,如果

有好吃的、好玩的一味地私心用在自己身上,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不会有大作为的。

四、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一定要做到。要为孩子树立表率,当孩子的老师,不要以大人的身份,动不动就训孩子,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专门和你对抗。

五、要和孩子交朋友。放下身份,在和孩子交谈中,尽量以朋友的身体和孩子交谈,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话,很乐意告诉你,这样,你就掌握了孩子平时的情况,以便 及时采取方法应对。

六、多鼓励,少批评。孩子的每一次成功,你都要120%的鼓励,让孩子感觉到成功的喜兑。平时尽量不要苦口婆心地教育,一旦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指出错误所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七、延时满足。孩子想要的东西,一般不马上满足,让他知道来之不易,明天要的,后天或者大后天再满足他。

八、周六周日多和孩子出去郊游。这样就有更多 的时间和孩子交流勾通了。

九、轻易不要向孩子许愿,一旦许下的愿,就一定要兑现,说话算数,让孩子从小养成说话算数的好习惯。

篇12:怎样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培养一定的活动习惯,因此,从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坚持听说先入为主。

在入门阶段尤其要加大听说训练的比重。除了仔细听懂老师(或磁带录音)的英语并认真模仿外,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课本中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

2、要养成开口的习惯。

从学习第一个字母起,就要乐于开口。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大声朗读单词,朗读句子,朗读课文。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朗读,学习开始感到吃力时,更要坚持朗读。学习课文时,尤其要把好开口关。每天早晨或晚饭后要坚持课文的朗读训练。较短课文要在朗读基础上进行背诵。较长课文要坚持学会改写成短文,并在写好短文的基础上口头转述这类课文。要养成在课堂上大胆回答老师提问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养成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良好习惯。还要养成在课内外说英语的好习惯。每天早上用20分钟到半小时朗读课文,记句子、单词、词组。语言学家指出,为了有效地学习外语,每周平均时数不得少于10—12小时。我们每天上课一小时,就要复习一小时,复习的一小时中应包括早晨的朗读。朗读、背诵、口头转述课文,口头回答问题,课内外坚持学说英语等口头学习方式有利于脑、眼、口的高度协调,对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切忌只用眼与手的哑语学习方法。不乐于开口,不勇于开口是学不好英语的.。

3、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朗读背诵课文、上黑板做练习。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或翻译句子时,你应当在心中默答、默译,验证一下你的句子是否正确。不要等老师叫到你,你才参与课堂活动。不要当哑巴,不应当学习哑巴英语。

4、做课堂笔记。

老师讲课时,你要尽可能记下老师说的内容,使自己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转。上课时老师讲的都是语言规则、重点和难点。你一方面紧跟老师,不致走神,另一方面又练习了写的能力。

5、定时复习。

篇1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激发写作兴趣, 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 要让学生有话说, 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1. 先观察后作文。

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 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 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 或者指导学生参观, 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 学生很有兴趣, 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 有真情实感。例如二年级的静物描写《我喜欢的一种水果》, 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出示水果实物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味道、营养四方面进行有顺序的写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好词、好句, 这样会使写话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 先实践后作文。

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 编导小品, 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 往往津津乐道, 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 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 增长见识, 提高认识能力, 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 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 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例如五年级的习作, 写一次参观记, 可以先让学生外出参观公园等地的花坛, 通过写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围绕中心有顺序地写出花的颜色、姿态、形状变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使景物更富有生机。

3. 抓时机写作文。

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 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 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 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 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 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 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 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 “难”字似乎不翼而飞, 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4. 创设情境写作文。

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三年级的习作《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 是针对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作文, 从学生兴趣出发, 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其自由发挥, 使这篇作文不局限于介绍动物, 而是采用一种新颖的形式——设计名片, 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 进行加工、处理。扩展学生习作练习的空间,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会学生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引入写作的活水

俗话说, 没有米做不出饭来, 没有豆子榨不出油。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同学写不出文章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 不知道写什么好。针对这个现象, 我们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和搜集。

1. 坚持每天写新闻。

笔者觉得这个训练很好, 坚持每天回家和同学们一起收看新闻, 把你认为感兴趣的新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最后可以写上自己的一段心得体会, 不可少于80字, 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交流。其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古今中外的各项大事。在笔者看来, 这种训练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既增加了课外阅读, 又发挥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把课堂内外沟通起来, 而最重要的是, 每一篇新闻都可能是他们将来写作的良好素材。

2. 坚持每周做好摘录。

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作文札记本”, 即完全不用学生动脑筋去创作, 只需要摘抄好词好句、好的文段, 甚至好的文章, 可以从报纸、文摘甚至作文选中抄录。但是, 因为内容不用自己费心思了, 所以在书写上和字数上要严格把关, 一旦出现不合格的, 要打回去重写。这本札记本完全是为了写作文而准备的素材积累, 一旦要布置作文了, 就请同学们从札记本中寻找可用的素材, 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无米下锅”的现象。这一点其实也告诉学生们写好作文无他, 惟习惯、基础、素材而已。

3. 坚持每天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可见, 大量的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准确、完整的说话能力, 同时也是写作的基础。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语言生动形象、文笔优美的范文, 学好这些范文, 掌握它们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 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仅仅阅读书本知识还不够, 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 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把知识形成能力, 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增长见识, 提高认识水平, 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4. 学会善于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作文源于生活, 丰富的生活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 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通过观察, 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 有了深刻的感悟, 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逼真、感情真实丰富的好文章来。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写作的源泉就会长流不息。

三、要抓准时机, 好好的鼓励学生

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好的作文未必是老师指导出来的, 但肯定是老师鼓励出来的。其实, 写作文虽然不能说是一件苦差事, 也是一项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 面对孩子们历尽“千辛万苦”写出的一篇并不咋样的文章,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笔者觉得应该持一种重视的态度, 这种态度应该不亚于母亲在鼓励哑哑学语的幼儿, 不亚于父亲在搀扶蹒跚学步的孩童, 面对学生在文章中稚嫩的模仿, 不太恰当的评论, 或者是夸大其词的描写, 都要发掘其中蕴涵的闪光之处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即使是一篇失败的文章, 其中偶有佳句也应加以圈点, 及时表扬, 如果是一篇好的作文, 一定要敢于打高分, 甚至张贴展览或摘抄在黑板报上以作鼓励。

篇1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良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8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这一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就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儿子三岁大时,他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他到幼儿园,他就开始闹,无论你怎样哄他他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他带到幼儿园,他就立即转怒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并肩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做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上一篇:芜湖市十二五规划思路下一篇:离子反应的复习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