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2024-04-15

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从“找工荒”到“用工荒”,揭露我国社会问题

——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引 言

用工荒就像“狼来了”的预言,已经喊了多年。但自从2011年春节过后,这只狼似乎真的来了。有媒体报道,今年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就不得不放下身段,由过去坐等正月十五以后上门求职的农民工,变为不惜千里迢迢跑到中西部去请工。但是即便诚意如此,不少企业忙活半天,却仍招不到几个工人。

根据调查数据,目前我国城镇农民工“80后”比重大约在50%左右,这意味着以“8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这一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而“80后”、“90后”一代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在学历、思想和职业诉求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对这群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作的诉求已不仅限于赚钱,他们会考虑到福利,会考虑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渴望被肯定,被认可。

新生代农民工平等意识比较强,要求平等就业、平等的待遇、平等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是比较强的,要求有所发展,希望获得成功。但同时,不能吃苦耐劳也是这代外来工的一个劣势。

中国人向来有吃苦耐劳的品德,由于中国过去是个农业社会,吃苦耐劳的名声更多的指向中国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转向工业和服务业,被称为农民工或外来工的他们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品性,甚至更加体现出这种品性。在生产线上、在矿山里、在建筑工地上、在餐馆里,到处有着他们辛劳工作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勤劳,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作出巨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身的命运。

二、调查个案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个叫陈晨的外来沪务工人员,她先是在一家制衣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的加班,去了一家熟食品专卖店做营业员,几个月后工资达到了2500元。陈晨说“我在工厂如果要拿到2500元,每天至少要加班3个小时左右,而在专卖店,只需要工作8个小时,而且环境更好。”报道称,东部沿海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宁做服务业,不做生产工,因为服务工作轻松一些,工资也更高。有专业人士认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重体力劳动,现在已很难吸引80后的年轻人。

另一方面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实质上也表现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张扬。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时,他们就“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找到有权利保障的企业。前面说老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其实也包含不少农民工忍受劳动者基本权益被侵害,在工作时间超长、在工作中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时受到威胁等状况下依然坚持工作,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还宣扬吃苦耐劳的美德,实在是一种罪恶。

老一代农民工辛勤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至今未能融入城市社会,其权利也未得到周全保障,这是我们的亏欠。如今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成长起来,我们期望他们的梦想成真,这既需要他们自身积极争取,也需要社会的开放容纳,而这首先需要社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的不能吃苦耐劳未尝不是他们自身的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广州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80%至90%的老一代农民工将打工收入寄给家里,而65%至70%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收入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徐皓说,他基本不攒钱,除了每个月支付房租、电话等固定费用,他还经常会和同事、朋友一起下馆子,去KTV唱歌或者到无锡周边的小镇旅游。春节前夕,他还花了1800元买了一个数码相机。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与父辈“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截然不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三、“用工荒”深层次原因分析与探讨

当我们了解了外来务工的基本状况之后,“用工荒”深层次的原因就不难发现:1.外来务工人员心里期望值与实际相差甚远,他们大部分的人都渴求到大城市打工能获得更多的薪酬或提升空间,而工厂的环境、薪酬、空间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完美。2.在这个国际金融大都市里,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社会对较底层的人的生活工作不太重视,特别是外来务工这块,很少资源能提供给他们,这就引出了我们小组的想法:建设飞信平台。3.因为自身有限的知识,他们空间并不大,工厂也并不会给他们提供好的培训机会,这就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停滞不前,只能呆在工厂里,久而久之,就没有外来务工人员愿意去工厂工作,而自身的条件别的地方又不太可能,于是就出现了“用工荒”——工厂没有工人可以干活,外来务工人员找不到干活的地方。5.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根本没有办法享受到城镇员工所享受的福利和优惠,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保缴纳、子女教育就学无法获得强力保障、健康生命安全遭到漠视、户籍二元制造成的巨大隔阂、工头拖欠工资都成了常见的问题,根本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话,“用工荒”问题将继续持续。

四、“用工荒”应对方案

对于“用工荒”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对应分成几类:1.工厂可以用“权利”留人,可以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把薪酬开的更高一点,虽然工厂可能比之前的收益会少一点,但从长远来看,招收工人一多,生产力大大提高,减少的收益就会慢慢消失,销售额就会迅速上升。

2.对于所空缺职位,在外来务工人员春节集中返乡的时候,公司或工厂完全可以向大学生求职者抛出橄榄枝:明确表示利用寒假兼职的大学生,其在工作期间的待遇与正式员工基本相同。3.对于急需要工作人员的公司,可以走进招聘会招人。4.法律保障工人权益也是重中之重,它并不是增加用工负担,因为企业用工要有长远眼光,要认识到劳动力成本提高并不是因为实施劳动合同法造成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特别是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还很低,尽管从国内看,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步提高。但应该说这些年在这方面提高得还不够,所以中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发展企业、解决就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目前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太低,收入不高。5.结合上条所提到的,公司遵守劳动合同法就是一切的基本,劳动合同法不只是在保护劳动者,实际上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比如其中对员工培训后员工的服务期、竞业限制的规定,另外还赋予了企业经济性裁员权利等等。法律的根本目的是创建和谐劳动关系。遵守劳动合同法,从刚性的方面讲是法律要求企业必须这样做,从柔性的方面讲则有利于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有利于企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如果企业想明白了,就会知道,劳动合同法实际上是在挽救企业,现在法律强制企业善待工人,长远来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的经营利润要从技术、质量和管理中来,而不是靠廉价劳动力,更不能靠克扣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来获得。企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形势,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这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张世诚认为,劳动合同法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功不可没,法律的实施,使得企业裁员更加谨慎,被欠薪的农民工得到了法律上的大力支持,维护了社会稳定。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不仅使劳动者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失业率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应该说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平稳过渡。

对于常说的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方法就是涨工资,而这个方法也只是第一步,敞开城市胸襟,树立居民人本意识,或许比涨工资更能留住人。很明显,长期形成的企业的极端强势,工人的绝对弱势,这两者之间力量的的过于悬殊。关键还是要企业来做这件事。那就是放弃中国的劳动力都天经地义是廉价劳动力,对待他们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老观念,给他们比较合理的报酬;按照法律法规,让他们享有的基本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在管理上真正体现出一种比较切实的人性化的做法,真正将他们当人,特别是当成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由于企业的“势单力薄”,在破解今天面临的“用工荒”,以及要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政府要出力,社会也要伸手,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企业的态度与动作。

同时,在用工短缺的背后,也有值得思考与总结的地方。一方面要从教育制度上着手,不光培养普通教育人才,也需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中国高级人才之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将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也要善于利用现在的信息发布平台。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上讲,现在企业需要花力气培养人才,不能全指望现有的招聘人才,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完善相关的法律、用工制度等。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五、飞信平台的初步构思

我们当代大学生本着服务社会,关心外来群体的一颗志愿者之心。对于这些外来务工青年给予我们尽可能多的关注,一方面对于他们是一种帮助;对于我们是尽到了我们服务社会的义务,也实现了对于我们自身能力的锻炼,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同时也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弥补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可以弥补大学三大职能中服务社会不足的长期缺陷,寻找到了高校与社会有效结合的有机载体,所起到的社会效果明显,对当地建设和谐社区、形成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对于现如今存在的沿海地区用工荒的现象,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外来务工青年自身的素质还没有到达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水准,但自身对于薪金的期盼却超过了企业对其的估计。从而导致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体现在现实中就变成了,一方面企业的“用工荒”、一方面却出现了大批的失业青年。这些问题是需要政府和企业调整的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用工荒”的成因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外来务工青年的求职手段单一。他们更加倾向于熟人介绍和社会中介的手段来获得求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相对比较被动和有限,无法做到时刻的与时俱进。而互联网上的求职并没有在外来务工青年中普及开来。

因此,我们的项目针对这些外来务工青年建立一个提供第一手的企业求职资料与实时的求职信息和相关专业培训的平台。为此,我们借助当今高度发达的手机飞信平台,将我们收集的社会招聘信息汇总并经过筛选和整理,将有用的信息发给有需求的那一部分人,并在合适的企业定期开办相关职业的培训。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青年团体,如何在庞大的人群中迅速建立起他们的信任,将他们的个人信息收集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为此,我们制作相关活动的宣传单,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工厂附近、小商品市场、菜场等地方做广泛的宣传,争取现场拉到第一批人员参与我们的平台,相信在这一批元老级的人员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青年加入我们的平台。再通过他们的人际关系将我们的平台传播下去,以此达成一个良性循环。但不排除因外来务工青年人员流动性太大,我们的第一批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这样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得我们的平台良性的运转下来。在获得这些资料之后,适当的整理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我们按照他们求职的需要和自身条件分成几个不同的组,每次通过他们的分组来选择适合他们的就业信息,完成信息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就业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我们要求做到每日一更。密切注意各大求职网站上的就业信息,做到细致、迅捷。运用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些行动为他们换来职场上的更多的选择。

当我们的平台每完成一个就业之后,都要将他汇总到专门的手册中,并安排专员对这部分人进行追踪关注。对于他们的就业情况多加关心,解决职场中遇到的困难。

六、结论

中国经济市场发展至今,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这2大看似矛盾的问题。这2大问题都是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工的劳动力,但如今的农民工不再是以前的“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储蓄的第一代农民工了。他们要求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中国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要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

篇2: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大学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攀升,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教育以基本从“精英型”教育转为为“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同时,沿海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节后用工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沿海许多企业的正常运转。

(一)大学扩招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下是2000年以后各年毕业生人数:

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8万人。

根据国家2009年统计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7000万,累计到2011年7月,中国历年已毕业大学生总人数预计达到8400万,占中国人口的7.4%,再过几年大学生将完全“平民化”。

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总体上超过70%。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全国其他多个省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今年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高达54.9%,比去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上海今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此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广东超78%,云南超过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

(二)沿海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层出不穷,用工荒的问题登上各类媒体节后头版。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吃苦耐劳,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创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超级生产规模,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进入2010年后,85后、90后登上时代的舞台,他们基本上是纯独生的一代,没有吃苦的习惯,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大学扩招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回头成为农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护和所处时代形成的性格特点,大多宁可在家游荡也不愿进入制造型企业。另外,随着中国商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不少“农民工”二代选择了环境相对宽松的商业服务行业。

加上近几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沿海企业的内迁策略,形成了中西部与沿海争夺劳动力的局面,客观上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的主流结构——劳动密集型。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高端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产业的相对落后。

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又决定了中国的科研人才素质总体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反过来又制约高新尖产业的发展,这是社会悲哀。

而真正需要人才的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在少数环节需要少数的大学生。这个特点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冰火两重山——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

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可能会为了2000元工资的一份工作挤破头,与此同时是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开出3000元的工资却招不到农民工,真是冰火两重山。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2.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企业实际要求不匹配,培养了大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半成品和废品;

3.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有一定的限制; 4.受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虚荣,很多大学生还自视为“天子骄子”,放不下身段。

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逐年升高,工资上涨相对缓慢,减少了农民工到沿海打工的欲望;

2.内地经济的发展、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沿海与内地工资差距的缩小,让许多原来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有了新的就业途径;

3.农民工结构的转变,85后、90后独生“农二代”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他们的观念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宁可进商业服务等环境宽松舒适行业或在家游荡也不愿到艰苦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工作;

4.农一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大学扩招导致升学率的提升、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群转向高等教育,以不大可能回转到产业工人岗位。

以上诸原因,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两难的局面。

(五)未来大学生的趋势分析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状况看,中国的大学招生录取率将会进一步扩大,大学教育将彻底“平民化”,也即大学只是多读了几年书而已,并不能把学历和身份、能力、待遇挂钩。未来的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只是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从事一切目前看似不应该是大学生该干的行业将越来越司空见惯,大学生农民、大学生屠夫、大学生商贩、大学生清洁工将成为正常现象,一切光环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六)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近二十年来,我们亲历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出现了“国进民退”,中国的现状和危机,很多方面是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的,这里就不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欧美国家都中国出口的抵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提高、用工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压力,中国以出口为经济增长支撑的模式将越来越难维持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反复提倡并践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原因。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预测:

1.沿海地区将被迫首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为不升级面临的将是倒闭;

2.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地和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诸国、非洲等国家转移,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维持企业的利润;

3.中国将由外向型经济逐步向内向型经济转变,生产制造型企业将依托资源优势、用工优势、物流优势在内地蓬勃发展。

4.出口市场的除欧美外,也将开拓其他市场,同时竞争将会逐步加剧。

中国的经济在未来20年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机会的市场,未来的经济走向必将是全面的、纵深的发展。

篇3: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一、“用工荒”与“求职难”的深层次原因

“用工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入总量明显下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是东南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南巡和设立经济特区绝大多数都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东南部地区的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形成了人才、农民工“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动局面。近年来,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大量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崛起,特别是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当地由于自身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从而导致流入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总量明显下降。

二是薪酬待遇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沿海地区的吸引力已不再明显。根据江苏、浙江、江西、青海4 省统计部门公布的2012 年度全省制造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来看,江苏省为42 096 元/ 人、年,浙江省为40 270 元/ 人、年,青海省为42 633 元/ 人、年,江西省为39 445 元/ 人、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的民工工资收入并不比中西部地区工资高许多,个别地区还不如当地工资高;而在10年前,东部地区的工资比西部地区工资平均要高15%。相较于东部地区高昂的生活成本,目前,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已经失去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吸引力,直接的后果是外地民工不愿外出打工而是主动选择在当地就业。

三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招工难。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腾笼换鸟”,将大量中低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保留的和正在引进的都是高端产业和朝阳产业,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该区2012 年全年新批注册外商投资企业133 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4 个,产业涉及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科技、航空物流、汽车制造等行业,而该区工业产值增长绝对额排在第一位的是汽车制造业,当年净增产值327 亿元。这些高新产业需要的劳动者普遍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而这些恰恰是农民工最缺乏的。东部地区企业的“用工荒”主要体现在招收高级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难。

“求职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农民工文化和技能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产业调整。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有现象,专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他们除了工资以外,什么保障都不需要,就工资而言也是最低的。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农民没有进行太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如农村没有良好的教育机构,农民自己也没有经济条件和机会接受较高等的教育。而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政策,企业为了产品能在国家市场上保持低价格优势,大量使用廉价的农民工。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外国投资企业将工厂迁至人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而一些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服装、玩具产品实行反倾销政策,导致了东地沿海地区一大批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关门停产,原先使用的大量农民工由于缺少技能,不能适应当地企业的招聘要求,不得不返乡重新就业。

二是求职者想找到体面的高工资工作难。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第一代农民工目前已逐步到达退休年龄,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农民工从小随着他们在城市里长大,适应了城市的繁华生活,不愿意随父母回老家,农村老家对于第二代农民工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希望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他们中的很多人接受了高学历教育,高学历的人认为高学历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投资,投资就应有回报,这种回报不仅要体现在高工资上,而且工作还要体面、风险少福利好。他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高学历就应该有高报酬,不愿从基层做起。正是这种思维造成了一部分高学历的求职者“求职难”问题。

二、“用工荒”与“求职难”带来的挑战

企业“用工荒”和求职者“求职难”现象的本质反映出两种信息,一种是劳动力供给预期价格已经提升,而劳动力需要价格仍维持较低水平;另一种是劳动力需要层次提高,而劳动力供给没有达到要求,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从微观上来说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劳动者个人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宏观上来看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一是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总量仍然巨大,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虽然,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在减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的总量仍然很大;同时计划生育形成的家庭4:2:1 格局,家庭供养压力较大,一个年轻人能否就业,能否取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年轻人的收入不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父母就会出来继续工作,以补充家庭支出。而年长劳动力的用工成本肯定会较年轻人低,企业从成本上来说更愿意雇佣年长者,从劳动力供给来说,求职的人越多,工资水平就会越低,全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二是企业职工数量的长期不稳定,生产经营易被制约。过去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产品低价优势,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走高,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逐渐不再持续优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大批依赖对外出口贸易的服装、玩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员工失业后由于技能单一又不能被当地其他类型的企业迅速录用,造成一边职工失业一边企业招工不足的现象,职工数量的长期波动,会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是青年人的就业难,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第一代农民工的辛苦积累,一大批第二代农民工得以受到高等教育,进入求职队伍。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家庭无力承担失业成本,许多年轻人只能接受随意的一份工作,往往报酬低、稳定性差,这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得贫困的家庭条件得不到改善,陷入持续贫困。而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成本,青年人上了大学后出来找不到工作,有的虽然找到工作,但收入还没有自己父辈高,在我国有些地方已经有新的“读书无用论”现象出现,一些孩子放弃上大学,初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青年人失业尤其是高学历的青年人失业,会影响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三、破解“用工荒”与“求职难”的方法

1.企业要发挥用工主体的作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一个经济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没有错,但企业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时,要遵循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和市场平均工资水平,而不能仅仅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基本工资,迫使劳动者要取得较高收入只能通过加班来挣加班费。在企业效益增长时,也应制定出本企业的职工工资增长标准,并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予以确定,从而稳定企业职工队伍,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工荒”。现实中,有的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意提高职工工资水平,造成本企业劳动者不断流失,企业只好不断再招聘新人再重新培训上岗,花费了大量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如位于南京市的某电子公司,该企业规模大、效益好,发展快,但多数求职者并不愿意到该企业工作,经过调查,虽然由于该企业总的工资水平在当地企业中位居中上等,但该企业的基本工资只是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原先企业职工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太长,虽然职工通过加班能够拿到加班费,但是老职工仍不断离职,新员工不愿意前往;后来由于当地劳动监察机构的介入,企业缩短了工作时间,但是同时提高了劳动定额标准,工人的劳动强度变大,职工反映现在干满8个小时比过去加班还累,后果仍是职工不断辞职,并且由于离职职工口口相传,企业多次开展招聘会都难以招到新员工,只能通过外地劳务公司进行劳务派遣用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该企业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劳动者的权利没有充分尊重,在企业效益增长时没有考虑到职工对工资报酬增长的合理需求和对休息休假的诉求,而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最终人为地造成本企业“用工荒”的现象。

2.劳动者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技能水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告诉我们: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应当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方式创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是靠力气、靠吃苦就业,那么,第二代农民工就要靠知识、靠技能就业。既要破除“读书无用论”思想,也要脚踏实地地学习技能,掌握一门技术从基层做起,有时反而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可喜的是,很多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代农民工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带着从沿海发达地区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勇敢的回乡创业。如贵州省贵阳市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高建华,带着从浙江义乌多年打工学来的技术与资金回到家乡,看到家乡自然生态条件好,发展中草药、大棚菜、生态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承包了500 亩田地,聘用了60 多名本村的农民,其中约40 名有外地打工的经历。由于返乡农民工相对年轻,思想新,对新技术接受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很适应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聘用的农民工参加了职业技术培训,迅速掌握了蔬菜育苗、移栽、管理和大棚保温、控制湿度等实用技术,现在棚菜市场俏、价格高,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致富的梦想。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西进的调整,一些在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压缩的产业在西部地区仍有广大市场,返乡农民在当地创办同类企业前景广阔。如江西省南昌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代玉林,以前在广州服装厂的打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也懂得了服装厂各个方面的运作。由于2008 年金融风暴的原因,许多企业被迫关门倒闭,自己家乡的很多人南下务工人员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都返乡了。代玉林筹资50 万在创办了南昌豪萱服装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招募了许多优秀的返乡农民工进厂,劳动部门还主动上门免费培训员工,企业第一年的产值就达到了700 万元,目前已带动当地280 名农民工就业,年生产总值达4 000 万元。

3.政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破解两难问题。破解企业“用工荒”与农民工“求职难”这个两难问题,单靠企业和农民工自身肯定是不可能,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企业和农民工做好服务。一是适应市场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农民工的技能素质要提高,政府部门要及时为他们提供专业对口的培训服务,目前,大部分省市针对返乡农民工均提供免费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服务,如针对农业为主的省市免费提供种养殖业培训、插花培训等,对技能输出为主的省市免费提供厨师培训、茶艺师培训等,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的就业成功率。二是开展对口招聘服务工作。针对东南沿海地区对于第三产业人员的需求,及时组织对口招聘活动。如江苏南京举行的宁扬服务人才对口招聘活动,将扬州地区培养的“三把刀”服务人才引入苏南地区,全面提升苏南地区第三产业服务水平。人社部门要积极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多渠道、多岗位的采集企业缺工信息,围绕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针对苏南地区用工缺口,将安徽、江西等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予以引入,弥补当地劳动力不足。积极在当地开展就业援助送春风招聘月活动、送岗位进社区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三是实施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如江苏省南京市实施的《市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初始型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降低创业准入限制,减免相关税费,落实创业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鼓励扶持政策。政府部门积极为返乡农民创业提供指导、咨询,开辟登记注册的快速通道并实施跟踪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创业成功率。工商部门给予3 年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劳动保障部门对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成功后,一次性给予4 000 元创业补贴;对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且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本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 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新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等各类自主创业实体,可根据社会保险补贴规定,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仅南京市江宁区当年就培育自主创业465 人,其中农民工自主创业403 人,带动当地农民3 556 人就业。四是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很多人都是高校毕业生,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采取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如江苏省南京市《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对有创业意愿且符合要求的的大学生,由政府部门在创业园区连续3年提供30 平方的免费创业场地,不在创业园区创业的,给予每年5 000 元场地租金补贴;符合小额贷款申请条件的青年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合伙创业的,最高可分别申请小额担保贷款10 万元和50 万元。对大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并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的,给予2 000 元/ 人的一次性带动就业奖励,同时按照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对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积极实施财政购买实习岗位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活动,如南京市在2012 年通过政府购买实习岗位1.2 万个,为大学生提供3 个月的实习机会,同时每月给予大学生684 元的实习补贴;南京市江宁区连续3 年累计拿出基层劳动保障、社区民政、卫生服务类共90 个公益性岗位为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提供3 年的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4: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问题;思考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在社会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者能否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新的职业大量出现。新的职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技术复杂性,智能化程度比较高。因此,只有具备了综合素质与多样化能力的劳动者,其职业选择成功的可能性才可以提高。

(二)在高校方面。现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設置上都是以学术理论性为主,在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最终逐渐被淘汰。并且一些大学生也只关注对自身学术知识的培养、提升,没有关注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校也逐渐取消实践性课程,慢慢地变成传授学术知识的课程,这让一些大学生心理更加不重视实践操作,实际动手能力越来越弱,而去钻研学术知识了;还有学校没有传授正确就业知识给学生,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养成心高气傲的心理,好的工作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用人单位不予录用,基层单位因为地位低,自己又看不上,最终导致毕业时“就业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从劳动者本身来看。因为学生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形势不了解,导致刚出校门找工作,就有一种心高气傲的态度。学校这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不清楚就业形势。招聘的时候一味看重公司现有的福利和薪资待遇,而不去在意公司的发展前景。工资低的单位自己看不上,工资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对实践经验要求过高,自身不能满足,导致很多学生刚入社会就不断地被打击,丧失对工作的热情。

(四)从就业的单位来看。基层的劳动者离职的原因主要和用人单位的薪酬、管理、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等原因挂钩。当然,缺乏或没有足够的发展前景和薪酬的公平性、劳动者人格受尊重程度等问题,也是影响员工离职的一重要因素。但从企业的管理层方面来讲,除了我们常说的薪酬水平之外,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员工自身所能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有关。

二、对解决“用工荒、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一)在社会方面,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切实解决企业与劳动者分配不公的问题,使一线产业工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得以提高。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解决老百姓最后怕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才能给全社会的民众以安全感。

(二)在高校方面,学校应该多多设置和就业相关的学术性和实践操作性课程。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学生对社会,对自己以后需要从事什么工作,对怎么才能把自己在学校里所学习的只是运用到工作中都是很迷茫的,这时候需要学校提前让学生了解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也需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对各个岗位的正确理解看待。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摇篮,是向社会输送各型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只有高校在基础方面做好,社会才不会出现人才脱节,就业难现象。

(三)在劳动者自身方面。劳动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即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学习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学习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又要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劳动者不仅要求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而且要求从基层做起,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从就业单位方面来看,用人单位要根据市场的波动与劳动者的能力综合决定劳动者的薪酬待遇,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说,现在一些企业在员工福利与保障方面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留不住人,老员工不断跳槽,招就也困难;一些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偏高,利润逐渐缩水,于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这样工资待遇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不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盲目招人、用人,导致高学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让毕业生们大大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所以,用人单位需要主动参与到学校进行长期合作,让学生持续不断地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让高校为企业培训急需的各种人才。

总之,在缓解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之间的矛盾方面,社会、高校和企业的努力是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问题的外在条件,劳动者自身的状况是解决其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需要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输出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赢。

三、总结

在现在市场发展需求情况下,各大高校不仅仅是需要以教书育人为主,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会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且要养成关注就业形势的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从基层做起,累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竞聘优势,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莹. 试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与对策[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6)

[2] 王秀岗. 新型“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 袁霓.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11(01)

[4] 王树岩. 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6)

[5] 王运启. 企业“用工荒”的管理警示[J]. 公关世界. 2012(08)

[6] 赵永智. 走出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困局[J]. 工会信息. 2014(04)

[7] 柳博隽. “用工荒”不慌[J]. 浙江经济. 2014(06)

[8] 谢樱,姜刚,李金磊. 当“用工荒”遭遇“求职难”[J]. 时代风采. 2014(03)

[9] 肖洋. 节后“用工荒”来袭,破解需用“心”[J]. 印刷经理人. 2014(02)

篇5:广东问题之用工荒与找工作难并存

乍看起来,这两个词好像是不可能并存的。但是如今,广东这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并存的尴尬局面。

用工慌指的是包括广东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在春节过后,工人并没有预想的回流,导致企业严重缺乏劳动力。仅广东一地制造企业就出现200万的用工缺口。而找工作难则是大学毕业生在广找工作难。

广东作为一个劳动力聚集的制造大省,为何会出现如此局面?以我看来,最大的因素便是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生活成本不断增高。

近年物价水平的疯狂增长大家也是感同身受,据国家数据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CPI达到5.9%。但是郎咸平说,他认为中国的CPI指数达到20%都是保守估计。而国家的统计数据只是形式而已。

近年来虽说工资一直在涨,但是其涨幅同物价涨幅比起来那可是小巫见大巫。同时,房价的不断攀升,导致居住成本的巨额增加。这一切导致工人们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人们更愿意留在生活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

而广东面临如此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在街头经常能看见招工的牌子,而且有很多都写着,包吃包住,工资面议。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是黑心企业主不舍得工资,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主也是有苦说不出。(当然,如国企央企等,则不必理会这些小case,背会有国家撑腰,就算负利润都 不会倒闭,更何况有这么多的油水。)在经过金融危机,以及用工荒,物价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一系列问题之后,小型企业已经是自身难保。想要靠企业单纯的提高工人工资来吸引工人是行不通的,只会进一步加重中小型企业的负担,使其慢慢走向破产。

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政府支持。

政府进行投资,而这个钱应该全数用在民营经济,只有民营经济赚了更多的钱,才能升级。它们负担了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雇佣量,才能够消化大批农民工,而不是投入建富丽堂皇的高速公路体系。

产业升级并不是指都去搞高科技。国家强大真正的来源是企业利润,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世界工厂,但是这大工厂的现状却令人堪虞——现在我国制造业的利润几乎接近于零。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近几年每况愈下?因为原材料控制在美国华尔街手里,比如原油。而销售渠道(我们说“6+1”,人家控制

6、我们控制1)则控制在产业资本手里,所以我们的制造业利润两头受控,已经被人家压榨干了。中国年轻一代,辛苦半天,创造的人均利润为零,怎么生活,怎么养家?

所以产业升级,从做袜子到做芯片,利润是有所提高,但请问芯片的原材料由谁控制?销售又是由谁控制?如果原材料又是被金融资本控制,销售又是被产业资本控制,你的制造利润又会被人家吸干的。

不管是制造芯片还是袜子,我们应该一边把原材料夺回来,一边把销售夺回来,这样才能提高人均利润。不是一味高科技、高科技,而是应把“6+1”的那个6夺回来。

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政府便是肩负重任啊。

409071236 王超

篇6:沿海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一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累计失业人数也在一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年热过一年。特别是自经济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也越来越明显。自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现如今,这一现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涉及的行业也由低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蔓延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一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是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现象初看是完全相反的,只能在某一时段内发生一种,但现在两者同时发生,而且都愈演愈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的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建议。

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国外相关研究动态(1)刘易斯二元模型

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2)国外职业搜寻理论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2 国内的研究成果(1)结构短缺论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经济理性人”学说出发,假设农民工是经济理性人,会精确地考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只要收益大于其成本,农民工就会选择进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与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再加上雇主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些都打击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2)基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就业难

在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与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反差,因此工作搜寻对于劳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尤为明显,并且表现出多重二元性质,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业分割、行业或部门分割并存,这种状况大大提高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3)除了以上几种种主流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释“民工荒”现象。例如,黄婧、纪志耿(2010)从科斯特的“生存理论”视角分析说明“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对就业机会、全年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迁移成本的上涨压力。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及研究设想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概述,再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简单从工作搜寻的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探讨。从成本角度出发,基于拓展型的工作搜寻理论,大学毕业生的搜寻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不。而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工作搜寻是从最有希望的工作开始,同时由于搜寻中获得的工资越来越高,进一步搜寻获得更高工资的难度也越大。

三 研究假设

在经济好转背景下,部分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也反映了以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预期,与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不相适应。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四 基本观点

具体原因剖析: 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企业用人机制方面:首先,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最后部分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偏失。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4 教育制度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5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 一是,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五 研究内容结构与对应目标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基于现有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的优劣势,阐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总结已有的文献,分析现有的研究水平与进展,并提出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针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关键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与企业招工的形势,对己有研究基础进行阐释,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在对已有文献、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介绍研究的问卷工具,对问卷进行预测试,并选取合适的被试样本。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在检验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之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验证研究假设及模型,并总结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分析研究的局限及创新点,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六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初期,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找出研究的问题和初步构思。并通过文献归纳,找到需要研究的变量,确定研究拟采用的变量维度,利用SPSS13.0检测问卷的信度、效度状况;研究中期,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理工大学部分抽样学生为正式测试的被试样本而进行调查,利用SPSS13.0对所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集中统计、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后期,采用观察法和个案专访调查法,浏览校园BBS网站和专业C2C网站,观察学生的交易状况,并走访网络创业的成功人士,完善调出结论,提出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意见。(3)技术路线

七 预期七 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形式

(1)调查报告一篇: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及研究;(2)发表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篇7:用工荒的根源在于城镇化问题

春节过后,企业“用工荒”在各地出现。与往年相比,今年“用工荒”中的一个新现象是,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多以“方便子女就学”、“就近照顾老人”等为说辞,劝农民工留在本省就业。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农民工被这些“留工”理由打动,在远去他乡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

上述现象提醒我们,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农民工后顾之忧。而要破解城市企业“用工荒”,必须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问题,下决心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壁垒,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彻底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社会保障。

谈到“用工荒”,以往人们习惯于想到东部发达地区,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事实上,“用工荒”已经不是东部地区特有的现象。记者最近在甘肃省两个劳务输出大县秦安县和陇西县举行的两场劳务用工洽谈会现场看到,参加招工的企业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到3000元之间,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不比东部一些地区给农民工开出的工资低。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受到了冷遇,部分企业竟然连一个工人都没有招到。

而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和四川,春节后当地企业纷纷打出“方便子女入学”、“就近照顾老人”等“留工”口号,许多企业在车站码头堵截劝说农民工就近就业。记者在广西采访到的一些农民也正因此迟迟按兵不动,在留本地就业还是去珠三角、长三角打工之间犹豫不决。

这些现象显示,在农民工就业选择上,地区差别已经不重要,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背后,是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境遇。

应当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父辈那样单纯为了养家糊口进城打工,而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他们不愿意过“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村”的“候鸟生活”,不愿意抛却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儿女背井离乡。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现象,恰恰暴露了长期以来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的严酷现实。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尽快跟上,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现象就难以消除。

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不仅是招工企业的难题,而且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只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制度改革,才是破解“用工荒”的治本之策。(梁宇广 聂建江)

2011年2月9日,节后上班第一天,浙江义乌及来自绍兴、台州、东阳、浦江等周边县市的数千企业汇聚义乌人力资源市场举牌招工。

新华网广州2月18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王攀)今年春节过后,我国华南地区“用工荒”的声音再度出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中西部地区这次也加入了“农民工抢夺战”。

作为人口及劳动力大国,为何年年出现 “用工荒”?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近日深入珠三角等地调查发现,所谓的“用工荒”与企业用工特点密切相关。

用工时间差导致的“用工荒” 记者采访发现,每年的“用工荒”一般在春节前一星期出现一波高潮,春节长假后两三天出现另一波高潮,元宵节后逐步归于平静。农民工潮汐式迁徙、企业招工与农民工返城之间的“时间差”,恐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张宝颖认为,“用工荒”称为“节后荒”更为准确。制造业企业春节后都缺员工,广州节后招工需求15万人左右,但一个月内慢慢会补充上,恢复常态,日常实际招工需求维持在3万人左右。

许多在生产一线就业的农民工向记者表示,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一年一度春运,好不容易回到家乡,渴望享受难得的亲情乡情和闲暇时光,节后不再像过去那样急于返城求职,许多人过了元宵节才出门。而企业急于开工,遵循“三六九往外走”的民谚,春节长假一过即展开招工,自然会扑空。

第一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在佛山市三水区新明珠陶瓷集团担任销售经理的胡小燕说,以她所在的企业为例,尽管春节假期刚结束时全厂区冷冷清清,但元宵节过后工人基本都会返回岗位就业,“年年都是如此,企业早已经习惯了。集团春节前就会储备一批产品,应付春节后的销售。这已经成为惯例了。”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新的“时间差”因素出现了,这也是今年引发所谓东西部地区“农民工争夺战”的重要原因。

在劳动部门工作了近20年的佛山市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科长黄炜说,在广东南海,过去的支柱产业是五金、印染、陶瓷、建材、纺织等,而新一轮产业投资重点已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而在安徽一些县市,近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服装、玩具、机械加工和电子加工,用工需求加大,两地的用工需求出现了“错位竞争”。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说,内地同沿海的“农民工抢夺战”,有利于加快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兴产业跟传统产业“抢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抢人”,有利于产业优化,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用工歧视导致的“用工荒”

尽管一些企业高喊“用工荒”“招工难”,但是记者走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厂区,走入当地的商场食肆,那里的工人、服务人员往往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你也许会纳闷:年纪大点儿的人干啥去了?

如此使用劳动力的现象很普遍:一些城市的街头,一个十字路口4条人行横道,站着8个交通协管员。

这些原为解决“4050”人员就业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如今大量被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壮年挤占。在广州的中高档住宅小区,每栋楼楼道口24小时三班倒地站着一个青年保安,人力资源投入可谓过于充分。专家认为,所谓的“用工荒”,严格来说应该叫“青壮年员工荒”,实际上是用工“歧视”造成的。谌新民说,不少企业的劳动力消费模式,是招收二十岁左右的单身青年男女,让他们吃住在集体宿舍,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休息两天。一些企业出于管理等考虑,专门招女工,年龄、性别甚至地域歧视十分明显,严重限制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空间,加剧了所谓的“用工荒”。

广汽本田有限公司总务部部长赖博轶说:“我们许多工人就在生产线上一直干到退休。可一些企业非要18岁到25岁,招工能不难吗?”

用工不经济导致的“用工荒”

记者调查发现,与上述的用工歧视相比,不少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用工过程中“精打细算”,造成了农民工就业“大进大出”的现象,也是导致“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东省劳动部门统计,珠三角企业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离职。佛山市南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莫颖文说,不少企业之所以喊“用工荒”,与企业普遍遭遇的招工成功率、流失率“双高”有很大关系。“现在企业是常年有缺口、随时在招工。同一个就业岗位,一年招工两次甚至三次,这也使得用工需求被两三倍地放大。”

企业为何难以留住员工?一些企业向记者反映,这与当前全球市场态势变化有关。目前,纺织、服装、玩具、日用电子消费品等行业的订单越来越小、越来越急。面对这一状况,企业不愿承担过多养人的成本和风险,往往采用“接到订单才招工,招不到工就拒单,订单完成就炒人”的临时性用工模式,于是企业工人每年大进大出,订单一来四处“抢人”,高喊“用工荒”。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部分企业为了规避法律责任,降低用工成本,一方面拒绝与员工签订长期合同,坚持“一年一签”甚至不签合同;另一方面大喊“用工荒”“招工难”。这样一来,缺乏保障和归属感的农民工就很容易跳槽,导致了流动率大增。

黄炜指出,企业“精打细算”的用工方式,从社会用工来说是“不经济”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片面追求利润增长,而忽视就业稳定这一社会效益的倾向。

谌新民认为,很多产业特性就是就业不稳定。有订单就招工,没订单就炒人,遭遇金融危机就让农民工返乡,这种以就业不稳定性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在成熟社会是不可接受的。

篇8:温岭部分鞋企破解“用工荒”调查

1 实施人文关怀倾注亲情真心

位于城东街道的台州利客隆鞋业, 正月十二开工, 不到正月十七员工人数就已招满, 其中老员工返厂率在70%左右。教师出身的老总陈正荣信奉着一个朴素的理念:做人将心比心。你对员工好, 员工就会还你的好。陈总告诉我们:“现在企业单靠涨工资手段已难以吸引员工了。我办厂20多年来, 在保证员工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 重要的是善待员工, 用心留人。”

每年的中秋节, 利客隆鞋业不单给员工发月饼, 而且把月饼寄到了员工远方的家里。每年正月, “千里送红包”是这家企业雷打不动的活动。今年从正月初四开始, 陈正荣就一个人驾车3000多公里, 辗转江西、河南、安徽等地的一线员工家里给他们拜年, 并为他们的小孩、老人包上几百元的红包。不仅如此, 利客隆鞋业还在员工集中区域———河南民权镇办了十桌“回馈员工感恩酒”, 邀请员工的亲朋好友共同参加。一位40多岁的成型工李财修, 家里经济条件很差, 父母年迈卧病在床, 当陈正荣怀揣着红包提着两瓶五粮醇进门时, 李财修全家人感慨不已。李财修的老父亲说:“老板跑这么远的路, 亲自到员工家拜年, 我活了这么大年纪第一次看到, 陈总真是有心人啊!”利客隆鞋业的良好口碑也由此在河南民权镇流传开来。父母们都说:“把子女送到这样的企业上班, 放心!”

人文关怀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激心理, 有效地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很多员工在这家企业一干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据介绍, 目前在利客隆鞋业, 10年以上的老员工占30%以上, 5年以上的员工则有50%, 新员工的比例仅占20%左右。

2 提升企业文化丰富员工生活

台州宝利特鞋业是温岭鞋业中的龙头企业, 年用工量在3000人以上。相对其他企业叫苦连天的招工困境, 宝利特鞋业每年却能早早完成招工计划。宝利特鞋业规模扩大的最初, 引进的是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制度, 但随着员工年龄结构的不断改变, 宝利特鞋业人力资源部及时调整了管理理念, 强化了人性化管理, 以教育和引导来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他们在树立“60、70”后员工归属感的同时, 针对“80、90”后员工的个性特点, 更在营造企业文化上下功夫;1、成立工会, 推行工资协商———每上一个新产品, 公司的工资核算员就会根据工人效率及周边工厂的工价, 对每道工序进行初步定价, 然后在车间张榜公布, 工人如有异议, 可向工会反映, 并由工会派代表与公司协调确定;2、畅通投诉渠道, 了解员工心声———宝利特鞋业不仅设立了投诉信箱, 还开通了总裁投诉渠道, 员工的意见或建议如向工会或管理人员反映得不到解决, 可直接找总裁投诉;3、办好员工食堂, 改善员工生活———为了满足不同地域员工的饮食需求, 让他们吃得健康, 吃得实惠, 该公司特分设了三个食堂, 分别偏重吃辣、不吃辣和本地人口味;食堂如同小酒店, 从1元的青菜到点菜少炒, 以及西餐牛排等应有尽有;4、建立活动中心, 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在宝利特鞋业, 除了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露天活动场所外, 该公司还在员工宿舍的二楼划定了700多平方的活动中心, 里面设有网吧、乒乓桌、台球桌、阅览室、棋牌室等;公司还与温岭图书馆签订协议, 每月定期更换阅览室里的图书;网吧应员工要求由原来的30台电脑, 计划今年增加到60台。在宝利特鞋业, 员工不出厂门, 不花一分钱就能让自己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3 改善用工环境提高福利待遇

南山闸、上马、后湾工业园是城北街道的鞋业专业园区, 这里聚集着20多家发展势头良好的中生代鞋企。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交通便利的中枢要道, 外地民工出入较多, 再加上近年来街道着力打造的品牌效应的显现, 招工对这儿的企业来说不再是难事。园区内的企业招工率大都在90%以上, 开工率却达100%。很多其他区域如横峰、温峤等地的鞋业都慕名而来设摊抢人。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由于该地域鞋业用工环境和工人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人。走进工业园区的任何一家鞋企, 新厂房宽敞明亮, 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齐全。实施品牌战略以来, 企业利润提升, 城北鞋企的员工工资相对较高。去年, 平均针车工每月工资为3500元以上, 有些肯吃苦耐劳的夫妻工则高达万元以上。温岭福德隆鞋业、台州一休鞋业等一批用工环境好、工资福利高的企业, 年初时用工量就满员, 别家求贤若渴的针车工在这儿还得经他们考核满意才能进厂。

4 调整招工思路外地发包设厂

思路决定出路。针对制鞋企业鞋帮加工劳动力紧缺现状, 温岭很多规模鞋企及时调整招工思路, 在江西、安徽、仙居、三门等省、市的不同区域建立鞋帮加工点。他们采用多种模式, 用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来缓解本企业针车工不足的困境。第一种是自已设厂模式:如台州正标鞋业, 从2009年开始, 在泽国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 与仙居县横溪镇等村委签订场地租用合同, 自己购买设备, 派驻管理人员, 在当地建立鞋帮加工厂。去年正标鞋业生产量为180万双, 其中外加工占到了50%。第二种是合作加工模式:台州斯美特鞋业等10多家企业与江西、安徽等地的加工厂签订鞋帮加工合作协议, 其外加工鞋帮量占本厂总量的20%~35%。第三种是合作参股模式:利用返还家乡创业的原厂管理人员的优势, 动员他们合作参股创办鞋帮加工厂, 以包量包场的形式, 长年为本企业服务。据了解, 外地工人的工资虽然较本地招工人均便宜300元, 但加上鞋帮外发的运输费用及其他开支, 基本能与本厂用工的成本持平。当然, 由于鞋帮外包发放其循环周期较长, 生产时间不易控制, 这种模式一般只适合订单稳定的外销企业。

据了解, 今年开春以来, 温岭制鞋企业开工率大约在85%左右, 目前尚有很多企业因缺人开工不足。而企业招不到工人, 大多归咎于拖欠工资或不按月发放工资、厂区环境差、硬件设施滞后、企业文化枯燥、经营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笔者认为, 要解决企业招工难这一问题, 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 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引导, 帮助企业缓解“用工荒”——一是引导企业更新和添置自动化设备, 引进新工艺新技术, 开展科技创新, 降低成本、减少用工量, 实现更好地转型升级;二是引导企业走出去, 在外设立招工点, 实行长年招工;三是引导企业借鉴成功经验, 提倡和推广外设加工车间;四是引导企业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之路, 加强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双培训”, 帮助企业提升整体素质;五是引导企业落实劳动福利保障制度, 加速企业文化建设等“软实力”的转型升级。

上一篇:退社团检讨书下一篇:技能鉴定个人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