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2-11-18

1 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机制中, 城市类似于海绵, 能在下雨时实现有效吸水, 并且在干旱时进行放水操作, 建立自主调整城市干湿度的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城市雨涝管理, 从而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能在城市变化的基础上, 建构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在海绵城市理论分析机制建立过程中, 不仅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 防止城市病, 实现全面水资源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践行海绵城市和生态管理的平衡化发展。另外, 在海绵城市理念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结合管理机制进行集中处理, 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从而保证自然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之间的稳定性。传统城市模式中, 雨水收集往往是流入城市下水管道, 是水资源的浪费。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 只有积极建设更加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也就是说, 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是针对热岛效应建立的新型管理机制, 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涝问题, 从而减轻城市污染, 为城市化进程增速提高实效性。

2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2.1 相关法规欠缺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 低影响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 各设计部门对六大雨水处理工程不熟悉, 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 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 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另外, 国家近期发行的文件不具备强制性, 想要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必须出台具有强制效力的法规,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运行机制, 采取强硬手段使低影响开发规范化。还可引进一定的奖励政策和投融资模式, 要建设海绵城市就必将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投入, 如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引进了 (PPP) 合作模式, 拓宽了投资渠道, 但这并非代表政府可以转移权责, 反而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 肩负起更重的责任去引领整个社会的海绵化建设, 做好成本核算、投资规划、工程监管、评估验收等各项工作。

2.2 设计规划困难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牵涉部门多, 有市政、水利、园林等, 影响范围广, 所以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应当协调运作, 加强讨论, 共同出谋划策。既然海绵城市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出现, 那么其设计规划也必然是系统性的, 设计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 并且该理念支配下的新型城镇规划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远远高于传统城市规划, 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个部门的专业知识, 需要多规合一, 这也迫切的要求我们打破各部门之间有限交集、被动配合的局面。若是条件允许, 各地方政府甚至可以专门成立一个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部门, 这样既能提高规划精度也大大增强了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的机动性。

2.3 施工管理难度大

施工是海绵城市建设最后也是从理论到实践最重要的一步, 这个过程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体会不到施工图的内在含义, 加之海绵体的修建难度不大, 在施工时容易掉以轻心, 所以施工质量相当马虎, 也就必然导致最后的建设成果与设计者的初衷有所出入。一些不负责任的包工头, 为降低成本牟取个人私利, 甚至偷换重要的海绵材料构件, 如此一来, 这些所谓的海绵体工程也就徒有其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分散控制、源头治理, 那么在一个低冲击开发区域内必将零星的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海绵工程, 其管理难度大, 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 那么将难以发挥各海绵体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3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3.1 结合自身实际,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 需要相关法规政策来保驾护航。每个城市应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 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

3.2 地方政府统筹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责任,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实绩列入部门效益评价中, 明确权属职责, 强化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3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加快科研创新力度。

海绵城市这一理念, 国际上被称为低影响开发系统,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案例。海绵城市的推广, 需要政府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进行科研创新,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 尽快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3.4 掌握一手数据,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各地应在对第一手水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排水设施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坚持规划先行, 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 系统地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增加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5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 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 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 发挥整体效益。进一步完善PPP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 , 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明确权利义务, 确保合作顺利完成, 并取得预期收益。

3.6 进行宣传与引导。

采用贴近现实, 贴近群众的方式, 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可利用有奖竞赛、趣味科普展等形式, 有效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 使海绵城市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并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摘要: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降水时, 利用一些绿化植物的保水功能和蓄水池等收集雨水, 实现放内涝及蓄水抗旱等功能。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 并助力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 相比于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海绵城市建设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了一大突破, 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等相结合, “净增成本”减少。倘若海绵城市概念能够得以广泛实施, 必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生态革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毅, 李俊奇, 王文亮.海绵城市建设的几大困惑与对策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 2016, 12:7-11.

[2] 周建国.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6.

上一篇:地质勘察单位的财务管理探究下一篇:建筑工程投标文件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