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2024-05-24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精选8篇)

篇1: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

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

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作家及作品,说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第二部分,语言应用,安排两个专题。讲授汉语口语表达的基础知识、说话能力实践训练。

第三部分,写作能力。联系我国语言应用的实际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应用能力。了解常用应用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及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师精讲重点篇目以指引学生进入专题,学生通过自学与泛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感情投入。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结晶。课程组教师教学中介绍有突出成就的作家时如数家珍,欣赏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如痴如醉,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时声情并茂,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用对文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感染学生。3.师生互动。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之中,有师生齐诵诗词,有课堂提问与回答,有大胆质疑与激烈辩论,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4.古今贯通。

在内容上,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之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贯通,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讲解古代作家创作的艺术手法之后,引征今人继承这一传统,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成功的例证,让古今融为一体。

5.中外对比。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作品,但适当穿插题材或体裁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视角、风格有什么不同。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觉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6.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素材,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动静相交,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声情并茂、及时沟通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声音图象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情景与氛围。7.网络教学。

学生登陆校园网络平台,可点击我校教师自己设计与制作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我校第一批采用卫星传递信息,异地同步进行网络教学的课程。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几千名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学习大学语文网络课程。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文学理论常识、汉语基本常识、写作基本知识。期中、期末占百分之八十,平时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六、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使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余姗姗、赵金存主编的《大学语文》。前者是教育部推荐高校使用的优秀教材,后者是我院十二五规划教材。

篇2: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一、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 编:赵恩龙

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 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2.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 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手段的创新性

1.充分利用声、像、媒体

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方法的多样性

1.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比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 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善于创设条件,重 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 解语文;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 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 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 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 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 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 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

到语文的价值。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只有在接触实际生活时才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有让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去搞调查报告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自然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召开运动会,举行文艺汇演或是演讲比赛时可以让学生草拟开幕词或动员报告、新闻稿、演讲稿,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和写作能力。

围绕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写各种板报、墙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还可以采取诗歌创作、绘画书法、朗诵、研讨等形式,或开展专题交流活动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以及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

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

《大学语文》的历史。

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 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

“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 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 “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 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 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中文系的汪曾棋也上

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

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

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

性和人文性。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

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

文课程。目的有四点:

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三、提升精神文明;

四、在改革开放 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 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 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

间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

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 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 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 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 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 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 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

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 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口1。同时,要保持《大学语

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 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 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 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

建国初期,“大学语文”曾是全国各高校普遍 开设的必修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理、工、农、医等类院校基本不再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 首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尔后又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 文”得以重新开课,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恢复。(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不多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 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 持,⋯⋯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 开设过这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 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

右州¨。截止1996年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

篇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创新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 从当前就业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 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要让教材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对教材的选择一般是根据评估的要求来选择的—选用教育部指定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当然也不例外。这种要求可以在“面”上保证各高职院校教材的质量, 但对各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要的针对性不强。如果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调研, 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只是机械地按照现有教材所呈现内容的先后顺序, 按部就班教学,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改革创新给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

(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多思为主线, 以教材为主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从教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 注重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注重由传统教学向创新教育转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 从研究学生入手, 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 避免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 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对学生独特见解要尊重, 不要以一个“错”字了事, 更不要一棍子打死。而要耐心诱导, 以理服人, 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 自主学习才有可能。

(二)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内在活力。兴趣往往是创造者的先导, 兴趣的激发方法多种多样, 既可以用音乐、绘画, 也可以通过竞赛、表演, 还可以采用演讲、采访等。

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如果在课堂上能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流行歌曲, 一定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愚公移山》的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 屏幕上出现一位老人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 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课堂就会很快营造出学习氛围。例如, 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放《水浒传》主题歌, 教授《赤壁赋》时可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教授《虞美人》时可放《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三) 必须切合实际、优化教材。

现阶段, 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多与普通高中的教材相差不大, 缺少反映专业生活的文章, 应用文所占的比例偏低。针对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文字水平低、理解能力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如果强迫学生去分析书本上的文章, 势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对语文的反感。鉴于此, 必须编写符合现阶段教学改革实际的教材。

高职语文教材的改革,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实用性。在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一定要选符合所学专业需要并且具有实用性的材料和文章来编教材。所选用的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方面贴近专业生活;另一方面应突出高职教育的一般特点, 要做到图文并茂、内容先进, 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简短并且感染力很强的文章。同时, 要扩大应用文在整个教材中所占的比例, 使内容更加贴近学生专业学习和岗位的要求, 注重实用性。

2、注重平衡性。语文和所有的语言学科一样, 都涵盖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 应该以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四条线索贯穿教材, 切忌厚此薄彼。

3、注重服务性。语文学科在高职学校中属于基础学科, 其主要职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专业课程出发, 思考如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知识,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水平的目的。

(四)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 “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 即使对文学精品, 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其次, 大学语文还应围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 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 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有条理地讨论自己的看法。再次, 批判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 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工作概念上的, 也就是说, 介绍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的知识是让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先行条件。

(五)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 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必须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着手。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 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而这种作风和行为习惯是在训练或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良好行为习惯靠严格的养成, 或者说靠严格训练得来。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 就是从平时认真严格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其实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或养成的过程, 是这些良好规范内化成观念, 再由意志把这些观念外化成行为, 以形成习惯和文化的过程。要使这样的训练或养成富有成效, 其过程是艰苦的, 要求是严格的。所谓“严师出高徒”, 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有许多企业推行“严爱文化”。如隆裕集团, 他们就一直坚持自己的“严爱观”。强调现代企业必须有严格的管理, 严格的管理必须辅之以关心爱护, 只有严中有爱, 爱中有严, 管理才能到位,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严与爱是辩证关系, 爱是严的基础和目的, 严是爱的体现和实现。现代素质教育观强调, 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序。我们今天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 就是对学生明天的负责,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大爱。只有那种没有爱心的学校和教师, 才会对学生不问不管, 放任自流。正因为如此, 学院的从严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家长及学生的认同。

摘要: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确定了高职语文教学课程创新的目标, 优化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思维品质、职业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杜芬.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2011.3.

[2]刘馨.浅谈如何走出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2012.3.

篇4: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目标确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府专门学习母语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国人使用母语的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学、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对于个人、集体,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却遭受了社会的冷落。查询相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杂志和百度搜索,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失语”、“失宠”、“尴尬”、“边缘”等字眼刺激人们的眼睛并充斥着国人的大脑。大学语文课程为什么会这样?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被定位为基础性公共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到足够重视,与大学英语的地位相比,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容乐观。

一、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上得不到重视

大学语文课时少,多数学校的周课时为2课时,而大学英语每周多达6个课时,部分学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甚至取消大学语文。高校教学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下降,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多而乱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间,出版和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350多种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使很多高校老师不知道从何下手。教材的内容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使用起来觉得很吃力,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学生普遍反映许多文选与高中课文重复,老师上课大多数口头讲解,极少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下降了。

目前,大学语文还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地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的“边缘化课程”。有不少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体系,必须引起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学语文的实际地位与理论上所提相悖。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可有可无,被专业课、英语课排挤。追根究底,主要是由实用性、技术性,还有市场需求量导致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变弱,学校为了能适应市场需求,把重心转移到这类专业和科目上,导致大学语文因此而受到冷落。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从21世纪以来,很多课程研究者,如杜威、泰勒、塔巴等人都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观点,得到大部分的人认同,比如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因和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接近完成但又不成熟的时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根据他们的专业、性格特征、男女的差异以及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或者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判断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适合他们。

(二)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生是社会的成员之一,即将迈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能使学生慢慢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必然要走向社会,面对现实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我们既要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要求,又要知道社会对合格大学毕业生规格的要求,惟有如此,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主体。

(三)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语文作为人类传播先进文化的工具,从牙牙学语起便形影不离,生活时时刻刻都在说语文、学习语文,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56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自身素养,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

同时,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还要紧密结合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实际。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知识结构的独特性、内容构成特殊性、发展趋势不稳定性等。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从总体上了解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的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脏,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期间,各高校开设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项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炫.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徐中玉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5(12).

[2] 肖绪才.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3] 任杏莉,李中合.谈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4] 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03).

[5] 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05).

篇5: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教授选修课《大学语文》,每个班90人,二个班共180人选了此课。每班32课时,时间是每周二的7、8与9、10节课,选材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职高专适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将本人教学情况做个小结。

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文是经典的名家名篇。从诗经、楚辞、庄子、大学、汉魏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等,以文学史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知。

二、在教学中把增长知识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中学阶段,教材大致只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一个声音说话。大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一些争鸣的意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与绝对化,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即使是文学精品,也介绍一些批评意见,让学生不迷信名家、迷信书本。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皆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的教学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如讲庄子的山木篇时,插入庄子的动画片。讲陶渊明作品时,引入南京大学教授《诗意人生五典型·陶渊明》。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诵。讲唐诗时,插播唐诗专题片《唐之韵》,让学生课后观看百家讲坛中的李白、杜甫、苏轼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少数爱学习的学生开点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的、上课空手而来的,点完名就走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今后要强化管理,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爱学的一门文化素质课。

尹乐平

篇6: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适用专业:

新都校区理工类学生。

三、考核方法

学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含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占30%。

四、教师简介

篇7:《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调查问卷

前言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促进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特开展此问卷调查,希望你用笔发表自己的心声,回答并交回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问题设计,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祝:

学业精进!

二零一二年五月

问卷

1、你是哪一年级哪个专业的学生?

2、你选修《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它与你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3、考入大学以前,您喜欢上语文课吗?你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其他?

4、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待是什么?

5、你每周或每月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的时间是多少?

6、你每周或每月有用汉语言文字写作吗(包括博客、微博写作)?大约多少字?

7、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你比较喜欢哪个?为什么

8、与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相比,大学语文在本科学习中你所花的时间和金钱是多少?为什么?

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对此你有何看法?

10、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改变目前大学语文所处的不利环境?

11、您是否希望《大学语文》课程包含普通话和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12、你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建议?

13、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您急需提高的是?

14、近年来,南开大学要求本科生不论文理科必修《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对此,您的态度是:

15、您认为医药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没有必要?有什么特别的建议?

16、作为医学生,你认为《大学语文》里增设医学相关篇章,如孙思邈《大医精诚》、希波克拉底誓言,有没有必要?在相关医学专业课本里是否学过这些内容?

17、您对课堂上观看文学影片有什么想法?持什么态度?

18、您对我校《大学语文》(选修课)课程的安排(每周一次课3课时,共计12次课36课时)有么想法:

19、接受下面哪一种特色(倾向)的大学语文?a、侧重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b、侧重于文学鉴赏、写作能力的培养;c、侧重于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你接受下面哪一种内容的大学语文? a、以(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文化知识为主;b、以专题讲座为主;c、以体裁或以史带篇为主

21、你对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开展大学语文延伸式教学有何看法和建议?

22、你觉得在大学语文课上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赛,或者读书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好不好?为什么?

篇8: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近年来, 我国大学语文被定位为基础性公共课,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到足够重视, 与大学英语的地位相比,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容乐观。

一、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上得不到重视

大学语文课时少, 多数学校的周课时为2课时, 而大学英语每周多达6个课时, 部分学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甚至取消大学语文。高校教学不重视语文的学习, 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下降,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 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教材多而乱

据不完全统计, 自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间, 出版和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350多种教材,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使很多高校老师不知道从何下手。教材的内容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老师使用起来觉得很吃力, 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学生普遍反映许多文选与高中课文重复, 老师上课大多数口头讲解, 极少和学生互动交流, 没有趣味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下降了。

目前, 大学语文还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地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的“边缘化课程”。有不少学者, 从理论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体系, 必须引起重视, 但在现实中, 大学语文的实际地位与理论上所提相悖。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可有可无, 被专业课、英语课排挤。追根究底, 主要是由实用性、技术性, 还有市场需求量导致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变弱, 学校为了能适应市场需求, 把重心转移到这类专业和科目上, 导致大学语文因此而受到冷落。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 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自从21世纪以来, 很多课程研究者, 如杜威、泰勒、塔巴等人都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逐步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观点, 得到大部分的人认同, 比如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因和必要性

(一) 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接近完成但又不成熟的时期。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 根据他们的专业、性格特征、男女的差异以及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或者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判断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适合他们。

(二)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生是社会的成员之一, 即将迈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 能使学生慢慢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 必然要走向社会, 面对现实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 我们既要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要求, 又要知道社会对合格大学毕业生规格的要求, 惟有如此, 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主体。

(三) 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语文作为人类传播先进文化的工具, 从牙牙学语起便形影不离, 生活时时刻刻都在说语文、学习语文,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56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情感, 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 提高人的自身素养, 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

同时, 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还要紧密结合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实际。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知识结构的独特性、内容构成特殊性、发展趋势不稳定性等。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从总体上了解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 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的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 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脏, 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 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大学期间, 各高校开设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是一项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吴炫.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徐中玉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 2005 (12) .

[2]肖绪才.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6 (05) .

[3]任杏莉, 李中合.谈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

[4]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 2002 (03) .

上一篇:感悟人生《紫藤萝瀑布》读后感下一篇:小学生日记—一句难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