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表现、原因及策略

摘 要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主要在于:偏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欠缺博雅教育的涵养。该困境的原因在于片面理解教育方针,突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其破解的关键需在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可分为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和社会核心能力。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诸要素中居于首位。所谓方法核心能力,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导向作用的科学思路与逻辑判断。其与方法关键职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一致,即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1]。笔者曾于2010年在J省10所高职院校、2014年在H省5所高职院校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表现

(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偏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显性目标,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认识到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地位。

1.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细而微”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多将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能力上。2014年调研的5所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必修课就存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普通高职院校,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走大众化道路,没有形成学校的个性风格;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追逐市场潮流,突出市场需要的“短平快”,课程设置上“精雕细琢”,条分缕析,过于“对口”,缺失潜移默化的基础知识、通识教育的夯实与渗透。专业设置雷同,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样,专业口径过窄,“细而微”,虽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利于专业化上岗、就业,但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道德情感的养成,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位

偏重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其他核心能力尤其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偏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小而精”“细而微”上下足功夫,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对学生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上缺乏充分的认识,基本处于一种盲区,以致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元素缺失。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资源固定化、模式化,课程门类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及其个性化的培养。

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所理解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并未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思维方法教学在高职生三类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普遍缺少方法的意识与自觉,仅知道“怎么教”,但对于“为什么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缺乏反思。这是因为教师的方法意识较薄弱,理论知识较贫乏,概括能力不高,缺少意识且缺乏能力将经验做法阶段的隐性方法概括出来,转化成显性方法[2]。

(二)博雅教育涵养的欠缺

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通识课与选修课而开展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

1.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焦性思维的双重发展,有利于方法核心能力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虽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知识[3],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陶养,又是方法核心能力的修为。以2011年调研的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存在的问题为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压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思想方法、人文关怀的因子,但偏重思想政治教育。虽渗透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人文知识的熏陶,不足以充分培养高职学生思想自由的灵性,也难以培养其牢固的思想方法意识。

第二,“工具”技能彰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虽散发出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思想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不能充分培养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素养。

2.选修课程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选修课学分本来就不多,一般是4学分,2门选修课。除专业选修课外,多数高职院院校还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资源往往是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恋爱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类等课程,而真正能够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课程有限,个别高职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选修课。访谈表明,一些高职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课程,少数甚至仅以讲座代替选修课[4]。

高职院校举办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类的报告,尤其是企业成功人士的现场说法及经验总结类座谈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意义重大。这原本应作为高职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或必需的学术、技能培养活动,而不能简单沦为选修课。同时,若把一次听座谈、报告的心得、思想汇报算作零点几学分,就系统性而言,有零散、破碎、拼凑之嫌,不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科学整体的知识观,不利于系统的思维判断及思想方法的积淀、形成、完善。

选修课学分分配不合理,根源还在于选修课资源非常有限。以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为例。专业选修课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专业任选课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训练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

相形之下,国外一些高职通识课程设置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某高职电气工学科,其通识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必修课程主要有:国语、历史、现代社会、数学、微积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概率、统计学、保健·体育、英语、音乐或美术(任选1科);选修课程主要有:地学或生物或统计学任选1科、法学或心理学或文学Ⅰ或社会学任选1科、经济学或哲学或历史学或文学Ⅱ或交流特讲或德语Ⅰ任选1科、英语A或英语B或英语C任选1科、德语Ⅱ或法语或中国语或韩语或英语特讲任选1科[5]。

二、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方针的偏离

1.就业目标的“单向度”

教育方针这个大方向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或辅之以实训实习或顶岗实习,或以“订单式”为特征,经由各种资格证书的考级考试考核,让学生获得进入各类市场的准入证书,达到就业目标。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明确与就业目标突出,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绕开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即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就业目标上,就未免矮化了教育理想,也会单向度背离我国的教育方针,即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定位不相一致。

2.综合素养培育不足

就业目标达成所需的核心能力培养只是教育方针的维度之一。比照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来说,就业目标的达成只是接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达成的目标,只是二者不如就业目标那么具体、有效、实用,但仍然是高职院校无法绕开的教育目标。三者是有机统一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并未等同于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更不能等同于“一次性”解决。因为离开了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工作场景的变化及科技、工艺、工种、岗位的更新换代,如没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配合尤其是方法核心能力的“驾驭”与“导向”,离开了学校教育,缺失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后劲必将逐渐枯萎、衰竭。

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就业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意味着高职院校综合素养培育的不足,预示着高职院校培育目标背离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方法意识,即培养学生方法观及方法观的升华——方法论意识。方法论超出了经验范围,摆脱了具体工具思维的束缚和羁绊,完全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领域。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不是忙于运用高明的、精湛的方法和手段,沿袭固定流程,去实现已规划好的蓝图,而是要把方法所包含的静态规则转化为人的精神坚守与现实践履[6]。

(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导向

1.为职业而教育

专精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为职业而教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做中学”,为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但它忽视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7]。为职业而教育的结果就是突出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及获得,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放松对高职生进行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渗透,突出一技之长的培养与训练,即片面强调学生能力方面的工具性素质,忽略其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创新素质、道德品质人文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得要领[8]。最终,高职院校学生习得的只是特定工种的具体岗位技能,而不能在思维判断与思想方法上获得教育与陶冶。

2.为生计而教育

为职业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生计而教育。在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为生计而教育本无可厚非。

有学者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重视[9]。前者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显然,无论是“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思想方法与思维技巧的应对,而方法与技巧正是上述诸多能力背后的根底。

如果高职教育仅限于生计教育,而无其他软性目标的追求,诸如,方法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等等,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当然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不是仅限于“一技之长”的发展,不是仅仅停留于“生计”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寓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在培养前者的同时,突出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时代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突破

(一)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

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予以理论论证的。突出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10]。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主张综合技术教育应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认为普通教育是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普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又能促进普通教育的发展[11]。

1.学习基本技能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学习基本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指根本的或主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的基本技能涵盖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基本技能,意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技术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即制造物品或提供具体服务,也即能“做事” [12]。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用操作阶段。其二,方法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高级阶段。它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为知识的技术,含特定形态的知识,有其特有的结构和性质;二是指作为意志的技术,含目标、意图、愿望及选择等要素[13]。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深化阶段,近于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技术维度与方法维度各有侧重,二者缺一不可,但后者更能提供理论认识与方法指导。

2.把握基本原理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另一原则是把握基本原理。所谓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4]。把握基本原理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高职院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除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培养高职生多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以养成高职生一般应具有的厚积薄发、贯通古今、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实质上,基本原理就是贯通、联系、思考、交流、价值的知识。比如,要培养高职生技艺、技能的历史及相关社会意识,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须了解技艺与社会心理世界的关系,他们要能够用广博的知识参与对话,能够探讨技术正在把我们引向何方,又怎样把我们引向要去的地方[15]。

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连贯的意识,培养学生特定的宗旨、意义和相互关联的意识[16]。无论是“观点”“连贯的意识”“相互关联的意识”,还是“献身精神”“特定的宗旨”“意义”都是关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都是基本原理,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与根本的思维方法及价值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亟待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第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

第二,博雅教育。职业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赚钱,职业教育应拓宽其内涵与外延,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某一职业发展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其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等。这些内容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第三,课题探究。与其他所有专业一样,职业教育也应包括一些带有探究性质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深入探索,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17]。

2.及时跟进教师教育

除了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造外,还需要学校的校本培训、课程进修、境内外访学等各种再教育途径。这就是教师的职后教育,相对于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入门指导而言的[18]。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在。可从两方面对高职教师进行再教育:一是前沿把脉。学习与职业领域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理论修养。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教育理论,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19]。

教师再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其综合素养,拓展其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培植其方法意识,提升其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是时代潮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及时跟进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帮助他们从思维过程的角度去评估他们的长处和需要发展的领域”[20],以更好地满足学习化社会合格师资的要求,有利于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其面临的困境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的价值所在,“交流、辩证和开放的方法是教育的指导原则”[21]。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有效破解当下偏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瓶颈,践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范规定,真正落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社会呼告与时代吁求。

参 考 文 献

[1][12][1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6.40.44.

[2]张健.论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演进的逻辑路径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7):43-46.

[3]赵汀阳.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J].哲学研究,2011(1):90-93.

[4]计洁灵,汤广全.高职人文教育误区的案例分析:课程设置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6):66-68.

[5]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22-26.

[6]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19-23.

[7] [10]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643.663.668.

[8]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2-16.

[9]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5.

[15] [1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111-112.

[17][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丁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

[18]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145.

[19]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0][英]芬坦·奥里甘,等.现代特殊教育实用手册[M].郑威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37.

[21]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64-69.

The reasons for the dilemma are laying one-side understanding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vie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the key i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 method abilities; ability cultivation

Author Tang Guangqu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

作者:汤广全

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篇2: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学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复合型职业能力培养是高专院校的教学核心思想,也是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明确的价值导向。为了落实引导学生“成才”“成人”的高专教学目标,高专《大学语文》教师要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高专教育理论上“够用”、技能上“强化”的教学特质和學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分析《大学语文》在高专教育中的课程定位,以此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立足点,探索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策略。力求通过体现精准定位和创新精神的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发展中占得先机。

一、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专院校《大学语文》学科教学把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给学科课程定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从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职业成长需要看,高专《大学语文》呈现出如下的价值内涵。(1)高专《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遴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着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阅读与欣赏、写作基础知识和审美引导等方面的基础性教育和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分析理解上的支持,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进步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2)高专《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课程。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直观、具体、形象地反映人文精神的艺术形式。《大学语文》所选编的经典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作品诞生时代的文化精华,浓缩了作者着力弘扬的人文精神。学生得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理解和接受其中的人文意蕴,从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生动真实的情节中体味其中沉积的文化现象,认识其中闪烁着的艺术价值,进而在内心深处萌发人生、人格、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积极情怀。(3)高专《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课程。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应用属性考量。《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更要引领学生掌握语言应用的技能、技巧,把语言理解、语言归纳、语言表达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突出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支撑作用,让学生逐步形成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所需的语言准确理解能力、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跨学科专业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和升华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

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基于高专《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作为教学创新的主旨追求,探索和践行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高专学生语言认知特点的《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1.以教材为本,为学生打造全面扎实的语文基础。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坚持通识教育的原则,按照文学欣赏和应用写作两大版块进行编排。其中的文学鉴赏版块以文体类别划分出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女性天空、民俗文化、书香盈袖等单元,诗词、戏曲、散文、小说兼而有之,文体齐全,内容丰富。而应用写作版块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商业合同、工作计划和总结、市场调研报告、求职信、演讲稿、法律文书等写作知识介绍给学生。教材从整体上突出了高专特点,强化了阅读理解,注重了实际应用,为学生语言文字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教材为本,在文学阅读版块,重点指导学生逐步解读教材所编篇章,以阅读提示、自主试读、正文讲解、注释分析、思考联系等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悟。在应用写作版块,兼顾课程整体性和学生个性需要两个方面,既要全面达到教学知识内容要求,又要满足不同学生在应用写作上的特殊需求。以此完善教学知识体系,为学生打造全面扎实的语文基础。

2.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动地获取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应以现代教育教学先进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从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开发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目标、推动教学创新。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心理特质及语文学习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衍化为一系列逐步递进的研究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在进行鲁迅的《伤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自读小说的基础上,给学生开列这样一组问题:(1)本文的写作背景;(2)涓生和子君的人物性格;(3)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4)结合“五四”时期同类作品,认识鲁迅《伤逝》主题思想的独特性;(5)小说的悲剧色彩带给你哪些启发。有问题做导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明确、话题集中,不仅避免了学生讨论的盲目性,还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获得“有用”的语言技能。高专教育是就业教育,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铺路搭桥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可忘却的使命。由于不同的高专专业学生有不同的就业方向,对其自然就有不同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要求。高专《大学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面对的教学对象,潜心研究不同专业学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语言技能需要,在完成《大学语文》公共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有选择地增加带有明显专业属性的语言学习内容,让学生获得“有用”的语言技能,助推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例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鉴于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大量的绘本阅读,《大学语文》就应该配合《你是人间四月天》《江南的冬景》等课文教学增加绘本阅读,让学生掌握绘本阅读的方法及指导绘本阅读的技巧。而对于语文教育专业部分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写作能力要求,结合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等科目,特别强化公文阅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技能提高与就业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4.利用現代教育信息资源,拓展学生语言学习平台。现代语文教育理念推崇大语文教学思想,通过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平台的积极拓展,构建语言文字教育的新格局。伴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资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为《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上的先决条件。高专《大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和课堂、超越教材和课堂,发挥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信息海量、更新及时、跨时空、超链接的优势,将语文学习网、中国语文论坛、语文名师在线等专业学习网站及荔枝微课、网易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助手等语文学习App推介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和个人爱好,自主地点击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网站或App,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表达突破课本与教材的局限,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远距离、开放性、多媒体、网络化”的特点,推动学习内容向课外的延伸,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在拓展学生语言学习平台、开阔学生语文视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三、结语

基于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教学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专语文教师潜心、深入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将现代教育理念、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及认知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思想、模式、方法和手段,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富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教学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9,(04).

[2]祁敏.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建议[J].文教资料,2010,(06).

[3]陈丽丽.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与教学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1,(07).

[4]王琴.从博雅视角看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5,(03).

[5]孙宗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18,(01).

[6]李晶.基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策略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2).

The Course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WANG Yun

(Shijiazhu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000,China)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course orientation;teaching innovation

作者:王云

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作用

[摘           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作用被严重低估,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通过对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学生的调研及分析,寻求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而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学

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在畅游文学殿堂的同时,学生的精神会受到经典的洗涤,能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进一步思考人生意义,重塑灵魂。

与更加注重科研的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院校专业性、实用性课程较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主要依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实际上,大学语文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处于边缘化境地,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学生的广泛调研及数据分析,从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大学语文对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如何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方法三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述。

一、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对用人单位来说,要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但要看专业基础和技能,还要看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写作、语言理解、口语交际等人文类能力在就业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可惜的是,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持续下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行院)中文系学生小组在本校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72.12%的学生坦诚自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调查报告或求职信,只能从网上下载模板根据自身情况修改;64.43%的学生承认自己最近三年内没有在作业之外主动写过任何文章。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学生作业,可以看出网络的随意性和便捷性使得学生长期依赖电子产品,手写版作业很多字迹不工整、文面不整洁,错字、病句现象几乎每份作业中都可以找到,甚至部分作业没有主题与中心思想,更谈不上优美的文采。很多学生写个请假条也错别字连篇,文笔不通、格式不整更是司空见惯。毕业生面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写作、口头表达上的缺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都充分体现语文基础的缺乏不但可以直接导致大学生文字书写能力下降,还能导致思维能力逐渐下降和逻辑思维逐渐弱化,制约着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近年来,高职高专学院招收“3+”证书类的学生,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剧。中职院校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这部分学生进入高职之后,比高中升学的学生语文素质欠缺更多。这就要求身为高职大学语文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重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技之长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但遗憾的是,很多学院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以行院为例,在被调查学生中,所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的占47.27%,其中开设了课程但没授课的占8.18%,而没开设课程的占52.73%。跟院校的态度形成对比的是,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态度反而更加重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行院学生特别喜欢该门课程的比例占30%,比较喜欢的占37.27%。此外,开设大学语文课程,81.82%的学生认为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78.18%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身文学修养,59.09%的学生认为能发扬母语文化,38.18%的学生认为符合社会就业要求。可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又符合学生个人兴趣,在高职高专具备开设的必要意义。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在中国现阶段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过重的教育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了影响;过弱的文化陶冶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导致学生道德迷失、没有信仰,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各种行为失范、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下降,甚至团队合作意识淡薄都是人文素质缺失的恶果。因此,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祖国语言文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为精髓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文学常识,阅读书籍名篇,吸取文化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能激活其思维,提高其鉴赏水平,陶冶其高尚情操,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其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人文素质的提升。这门课程从宏观看,涉及国家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社会公民语言能力提升等问题;从微观上来看,它能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升其职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其职业发展。

据调查,52.73%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以后求职有帮助,主要体现在应用型的文体上。比如新闻类文体对文秘专业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工作、报社工作有重要帮助。再如导游词对旅游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作用等。其实,大学语文带给高职高专学生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自我内在的健康发展。在大学语文的课本里,有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描述,有对时间和空间的哲理思考,有对未来人生的畅想,有对历史的沉重回顾,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有对家庭、对爱人的情怀。

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品读爱国经典,培养浩然正气,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中知晓人生的财富,获取历史发展的经验,从容面对今后的人生。從《都江堰》中都江堰不倒,李冰精魂不死中体会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情怀;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得知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从余秋雨《听听那冷雨》中学到对故乡的眷恋热爱,进而培养家国情怀;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体会中华民族遭受挫折时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古诗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知道韶华易逝,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一位位作者的人生故事,一篇篇文学经典的反复研读,通过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

三、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唤起学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其次,要使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不流于肤浅,又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这不仅需要教学方面的创新,还需要学生坚持阅读和培养兴趣。大学语文的选文从先秦到近代,时间跨度长,形式多种多样,古诗词、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戏曲,无所不包。教师可以配合大学语文教材选文,提供可选书单,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了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人情风貌,探知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生活,更好地分析社会、人生。

再次,大学语文课程知识点烦琐,涉及面广,课程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知识的传授模式过于僵化,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整体课堂效果下降。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寻求院校的帮助,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课内外教学工作相结合。比如行院国学研究所、博雅诗社等社团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不定期召开天马园大讲坛、名家讲坛、国学研究所博雅讲坛等多项活动,邀请过很多专家学者开过讲座,这些都可以作为大学语文课堂的辅助和延伸。除利用学校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专升本”和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的训练;可以在班内甚至校内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可以鼓励学生开设公众号,定期或不定期发表文章,并掌握新媒体引流技巧;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汉服展示活动、朗诵诗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并写影评;可以把课本上具有典型性和关键性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甚至拍成微电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社会调查……

最后,为更好地考核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而非理论知识,大学语文的考核可以实行动态方式。比如用布置作业、加平时分等激励监督手段,组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也可以采取复合型的考核方式,如试卷考核和课堂表现双结合的形式,或者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作为大学语文课堂建设的重要一环。

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尊严、平等、互爱的人格,能够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的圆满。“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反之,年轻一代的人文素质提升,也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社会腾飞。因此,开设和重视大学语文课,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凸显出来,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出类拔萃的人才。

参考文献:

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N].南方周末,2007-05-24(8).

◎编辑 原琳娜

作者:王冰 黄莹娜 张计颖

上一篇:情感教育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情境教学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