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文言文练习

2022-08-02

第一篇:部编七下文言文练习

七下文言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狼》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 (2)恐前后受其敌( ) (3)其一犬坐于前( ) (4)一狼洞其中(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 、 。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7.阐述本文主旨。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 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口技》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 ,字 ,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 、 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 ,都是为了突出 。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2)既而儿醒( ) (3)一时齐发( )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 、 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 。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 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 ) (4)两股战战( ) 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 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 、 ;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家、 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木兰诗》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⑸著我旧时裳(著: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伤仲永》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第二篇:部编版七下 孙权劝学 教案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2.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 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4. 领悟读书有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见课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 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译读:根据书下注释自译全文,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最后接龙翻译。

3、议读: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如何朗读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④吕蒙是如何应答的?应怎样朗读?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⑤“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4、比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探究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议论”,“就学” “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鲁肃的惊叹,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积累】

1.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 关于读书、学习的诗句和格言: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第三篇:部编七下《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的停住脚步。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2. 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2.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和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观察紫藤萝。了解文革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同学们,如果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体悟,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往往会引发人们对生活的一些感悟。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女作家宗璞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 (二)紫藤介绍:

紫藤:豆科,别名葛花、藤萝树、招豆藤。花序大而下垂,花色清丽淡雅,藤条长而自然弯曲,易造型。花为蓝紫色或淡紫色,树皮纤维可供织物,种子炒熟放入酒中,可让酒不致腐败,根和种子可杀虫,果实入药治疗食物中毒。

紫藤图片欣赏

(三)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出示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2. 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二、 (一)纠正读音 出示目标:给下列词语注音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 嚷( rǎng ) 穗( suì ) 舱( cāng ) 绽( zhàn ) 凑( còu ) 酿( niàng ) 迸( bèng )溅 挑( tiǎo )逗 伫( zhù )立 伶仃( líng dīng ) 盘虬( qiú )卧龙 忍俊不禁( jīn ) 解释下列词语 发端:开始,起头。 终极:最终,最后。 迸溅:向外溅出。 挑逗:逗引,招惹。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稀零:稀落,凋零。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盘虬:盘绕着的虬龙。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禁,忍住。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仙露琼浆:喻美酒。

蜂围蝶阵:这里形容数量的多。 (二)作者介绍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红豆》等 ,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三)背景介绍

1966-1976年是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时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

1、找出表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紫藤萝是一直都这样盛开吗?它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3、这篇文章仅仅是在描写紫藤萝瀑布吗?如果不是,试找出能够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反馈指导 行踪 感情变化

赏花 停住脚步 繁花似锦,内心愉悦 忆花 伫立花前 回忆往事,遗憾悲痛 悟花 加快脚步 感悟生命,振奋精神 (二)问题探究

1.出示任务: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按照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1) 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的原因是什么?独句成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2) 反馈指导:“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

“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引出下文。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出示任务: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反馈指导: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

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 读第3-7自然段。

出示任务: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 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反馈指导: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 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

(4)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紫藤花时所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 出示任务:在相关的文字下划线;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反馈指导:“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隐含生命的绵延长远,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拟人,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静景动态, 显得生趣盎然。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5)读第8-9自然段。

出示任务: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6)阅读10—11自然段。

出示任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 “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

小结讲解: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

一、把握情感

出示任务:通观全文,看看作者对紫藤萝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试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反馈指导: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藤萝萝花了。 4.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出示任务: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反馈指导: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出示任务: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反馈指导:记叙和描写

二、探究题目

出示任务:作者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反馈指导: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隐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

出示任务: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紫藤萝的变迁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流向人的心底。 反馈指导:作者通过花的由衰而盛,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况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随花而起伏涌动。尽管家庭、人生乃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三、写作启示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内容不仅仅是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紫藤萝,深受启示,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家庭遭受的不幸以及小弟病症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托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五、联想迁移

观察下面四图显示的形象,选择其中的一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咏物 抒怀的文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六、板书设计

第四篇:最新2018部编版七下语文理解性默写汇总

(一)《竹里馆》(王维)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 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 《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晚春(韩愈)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 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五)《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两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

7 、《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1、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3、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14、《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5、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9.《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0.《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六)《陋室铭》刘禹锡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七)《爱莲说》周敦颐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九)《望岳》(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十)《登飞来峰》(王安石)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十一)《游山西村》(陆游)

1.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十二)《己亥杂诗》(龚自珍)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 、《己亥杂诗》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己亥杂诗》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十三)《泊秦淮》(杜牧)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四)《贾生》李商隐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十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 句子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3.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十六)《约客》(赵师秀)

1.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五篇:部编七下 道德与法制 《单音与和声》导学案

《单音与和声》导学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集体生活中有单音,也有和声;

了解集体生活中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知道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掌握处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矛盾,提高对个人意愿和集体公共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

当个人需要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调整个人需要,服从集体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

怎样才能让和声更美。

难点:

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发生冲突时要有大局意识。

【导入新课】

一、【多媒体呈现】——交响乐《红旗颂》演奏录像(插入解说)

要求:学生感受乐曲《红旗颂》的优美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宏伟气势,感受乐曲中每一种乐器的作用。想一想:从乐器的角度来说,一部好听的经典名曲需要哪些条件?

(解说)开始以小号奏出《国歌》音调为素材的雄壮宏伟的引子,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一段)

主题又一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显得更加明亮辉煌,仿佛是亿万人民欢腾热烈的情景。优美深情的旋律,倾注了多少英雄儿女的热血啊!(第二段)

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富于动力;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使人们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这进行曲的节奏正是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第三段)

乐队合奏主题,又一次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音调,音乐达到了高潮,以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党。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共产主义的明天。

教师点拨:

正如一部优秀的交响乐需要有各种乐器的科学合理的分工、齐心合力的倾情表现,但每种乐器又都有着自己的演奏风格一样,在集体生活中,“我”和“你”可能有着不同的诉求,我们的小群体和集体的利益也可能不尽相同,有时难免发生碰撞,产生矛盾或冲突,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生活中的小插曲。面对这些“不和谐音”,我们如何才能奏出集体生活的和谐乐章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课时《单音与和声》。

【新知导学】

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新知先学】

一、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

1.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关系

(1)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________,集体又必须有一些______________。

(2)当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__________,并且能够保障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积极________和________。

(3)我们有时会感受到集体规则与我们的某些个性化需要之间存在_______甚至冲突。

原因:这可能基于一方有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是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不同。

2.如何面对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冲突?

(1)面对冲突,我们通常会让个人意愿________集体的共同要求。

(2)实际上,个人意愿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之间往往不是完全______的。理解集体要求的__________,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____________。

二、让和声更美

1.如何让和声更美?(如何让集体更美好?)

(1)随着集体的发展和进步,原有的某些共同要求变得不合时宜,需要适当________、________。

(2)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________上是一致的。

(3)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处理__________的各种关系。

2.如何处理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________因素,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1)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_________本质上是一致的。

(2)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________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_________。

(3)坚持集体主义,不是不关注________,而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_____下,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

4.在集体中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1)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________。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我们要慎重考虑,冷静选择________的处理方式。

(2)无论个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都应心中有集体,________、顾大局,不得因个人之间的_______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小题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  )1.对于集体的任何要求,我们都必须无条件遵从。

(  )2.集体的规则总是和每个同学的个人意愿一致。

(  )3.集体的共同需求与个人意愿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需求的满足最终也是为了满足个人意愿。

(  )4.集体要求是由老师制定的,同学们必须无条件遵从。

(  )5.集体主义是过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了。

要点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一 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

小明是某校八年级(2)班的学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好,会弹钢琴,而且还懂计算机。一天,学校要举办艺术节,这可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大好机会。多才多艺的小明自然兴奋不已,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大的计划:参加艺术节的个人钢琴比赛,表演钢琴独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艺术节上一鸣惊人。可是,没过几天,班主任老师找到他说:“小明,跟你商量个事情,咱们班很想在团体合唱中拿大奖,我不想采用录音伴奏,你来担任钢琴伴奏好不好?这样将会更有特色。”小明犹豫了。要知道,团体赛在个人赛之前,伴奏要陪同学们练习,很花费时间。这样,哪里还有时间练习自己参赛的曲目呀?如果答应了,个人赛的成绩势必受到影响……

小明此时应怎么办?请说出你的主意及理由。

误区警示

有的同学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不一定要依赖集体,只要自我奋斗就行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沃土。只有融入到团结的集体之中,才能享受快乐,只有生活在团结的集体之中,才能获得成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茁壮成长,焕发生机。集体催人奋进,激励人们不断自我完善,鼓舞人们乐观自信。所以,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融入到集体中去,单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探究二 让和声更美

材料一 随身带着发卡和小镜子,走到学校门口火速收拾一番,自然卷的还要被迫去拉直——某学校的一些女生因为头发不够短直,或者刘海有点长,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而被停课。据该校政教处主任说,这样做的理由:一是培养学生注重仪容仪表的好习惯;二是“刘海太长,低头一写字再看黑板还要往上拨”很浪费学

习的时间。这项规定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学生会代表学生向学校领导进行了反映,学校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后取消了这项规定。

材料二

(1)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分析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2)我们应如何做才能让集体的和声更美?

误区警示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从长远看,提倡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优先考虑个人利益,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是个人主义的体现。个人主义不仅伤害了集体和他人,最终会伤害到自己。因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同时尊重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

课内总结

课外拓展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酷热的天气,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

参考答案

【新知先学】

一、1.意愿 共同的规则 一致 遵守

维护

矛盾

2.服从 对立 合理性 平衡点

二、1.修改 完善 本质

与他人

2.不合理 恰当

3.集体利益 冲突 集体主义 个人利益

前提

4.关系 适当 识大体 矛盾

【小题反馈】

1.× 2.× 3.√ 4.× 5.×

【要点探究】

探究一

小明应遵从班主任老师的安排,担任班级合唱的钢琴伴奏,同时也参加个人项目的比赛。

当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不一致时,应该按照集体要求办,同时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我们有时会感受到集体规则与我们的某些个性化需要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冲突。集体需要小明做伴奏,小明想在个人赛中取得好成绩,这形成了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我们要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因而,小明应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牢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以实际行动为集体添光彩。相信小明在陪同学练习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一定能在个人赛中取得好成绩。

探究二

(1)材料一说明了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材料二说明了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

(2)①随着集体的发展和进步,原有的某些共同要求变得不合时宜,需要适当修改、完善。②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③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④无论个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都应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不得因个人之间的矛盾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上一篇:部编一年级上册教材下一篇:不成熟的男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