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2024-05-11

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通用5篇)

篇1: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为实际教学提高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2:心里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里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少年期的特征:半成熟与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交错的矛盾,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出现了反省思维;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思维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青年期的特征:出现了辩证思维。

4:怎样培养健康人格:自我统合,自我与社会统合,自我实践活动的统合。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5:怎样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构建自我意识的措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6:认知差异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教学手段。

7: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8:联结学习理论的分类: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分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9: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操作方式有普雷马克原理,也称“祖母规则”;行为塑造也称连续接近法,强化的及时性很重要;)、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

10: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具有适当的观念、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发现学习的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

12:学习动机的培养: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置合理的目标,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表扬,合适的反馈)。

13:怎样进行归因训练:第一,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教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2但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1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大考大耍,小考小耍):○3过分强烈的学习支机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中,这它们要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样反而使其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而影响到学习的效

4学习效果还与学习任务难度和学生的个性有关。率和效果;○

15:迁移的作用: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和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16: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类化说(贾德、产生迁移的关键是两种活动具有共同原理)、关系转化说(格式塔,主要在于顿悟)。现代迁移理论的分类:认知结构迁移论,产生式论、情境性理论。

17: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 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定势(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为心向,定势消极作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功能固着)。

18:怎样实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19:怎样提高知识直观?: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

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20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运用正反例证(正例又称肯定例证[包括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传递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科学的比较、自觉概括。

21:促进错误观念的转变教学:诊断错误观念,认知冲突,理解新观念,应用新观念,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22: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23:技能的作用:调节和控制动作;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24: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25:动作技能的培训: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根据练习途径不同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6:高原现象的原因:采用新的结构和方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激起学生兴趣;打好知识基础。

27:怎样培养心智技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28: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内化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

感。

29: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总结、提问、析疑、预测、成绩差的学生)、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30: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与表征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途径有算法式和启发式)、检验假设。

31:影响学生表征问题的因素:找不出相关信息,忽略细节、专业知识不强、动机太强。

32:启发式最常用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3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问题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34: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学生运用策略;提高多种练习的机会与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5:怎样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6:怎样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提供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37:高创造性者具有的特点: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38:创造性的培养:创设适宜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1保护好奇心;○2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精神;○3注重个性的塑造(在教学中怎样从个性入手来塑造学生创造性:○

4接受学生的想法,5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提供榜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头

脑风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自我设计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9: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简述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特点/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表现: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4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41:改变态度与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提供证据,改变态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进行说服时要考虑原有的态度);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42: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里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4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44: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45: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具有的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46: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

47:教学策略的种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它多用在以学习成绩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突出主动学习)(常用的策略有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和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48:课堂管理的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4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参与式、监督式)、班集体的特点、学生的责任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50: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标志)、群体规范、课堂气氛(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51:教师怎样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移情就是换位)、教师的焦虑水平影响课堂气氛。

52:怎样搞好课堂管理:明确有效的课堂管理目标;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目标;协调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培养积极的课堂气氛;处理好课堂的人际关系。

5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学校鉴定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依据;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54: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55:专家型教师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及主要表现: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教学技能程序化、自动化;教学监控能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妥当应对纪律。

56:简述专家型教师旭具备的主要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的教育学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

5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主要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校本培训;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参与研究。

58:怎样进行反思: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59:布鲁巴奇提出对自己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60:反思教学的类型: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篇2: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1.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包括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非线性、网络化的设计思想,从而符合人类的学习特征。

(2)情境化教学,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各种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重视社会性互动,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利于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和学习的迁移。

2.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内容:

戴尔把学习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包括:(1)做的经验,如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

(2)观察的经验,如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视和电影,静态图像、录音和广播。(3)抽象的经验,如视觉和言语符号。观点:

(1)“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但并不意味着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

(2)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3)教育不能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的经验,而必须想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3.简述常用的视听媒体及其教学应用方式。

常用的视听媒体有电视系统和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和DVD等。教学应用方式如下:

(1)主体式教学:在主体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管理者,主要完成组织、辅导答疑、实验指导及批改作业等工作,这种形式的视听媒体教学,要求配有高质量的视听媒体教材和认真负责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能收到低投资、高效率的效果。

(2)补充式教学: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可适时插入一段视听媒体教材,以补充表现教师讲解中较难以其他形式表现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以提高教学信息传播容量和速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示范式教学:视听媒体教材可提供规范标准的行为模式,供学生观摩仿效,以避免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误导与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个别化教学:视听媒体教学手段除了适合集体教学外,还十分适合于自学方式的个别化教学,十分方便学习者自定步调、因需求学、因材选学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各种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素质优势,适合自学式继续学习。

4.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1)操作与练习,主要用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阶段的功能,是多媒体教学最常用的模式。优点有可以及时反馈相关信息;能够以多媒体方式有效的激励学生;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及时保存。

(2)个别指导,由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或技能,能较好体现计算机个别化教学特点。优点有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教学效率高。

(3)教学检测,主要用计算机实现客观性检测。优点有效率高;在线检测还能进行“适应性”测验;计算机能自动阅卷,分析测验结果。

(4)教学模拟,主要有实验模拟,管理模拟和训练模拟。优点有高效、安全;成本低;形象逼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5)问题解决,以计算机为工具,让学生自行解决与实际背景相接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点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更好的了解问题背景,寻求解决方案;效率高、便捷。

(6)教学游戏,计算机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优点有能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5.简述目录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的优点和局限性。

(1)目录检索工具优点是所收录的网络资源经过专业人员的选择和组织,可以保证质量,减少检索中的“噪声”,从而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局限在于是人工收集和整理信息,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难以跟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所涉及的信息范围有限,数据库的规模相对较小。

(2)搜索引擎优点是检索时无需判断类目、归属,使用比较方便;局限在于人工干预过少,准确性较差,检索结果中可能出现很多冗余信息。

(3)多元搜索引擎优点是可以同时获得多个独立搜素引擎的结果;局限是多元搜索引擎在信息来源和技术方面仍有缺陷,搜索结果并不理想。

6.简述微格教学及其实施的基本步骤。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微格教学实施通常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学习相关知识;(2)确定训练目标;(3)观摩与讨论;(5)编写教案;(6)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7)评价反馈;(8)修改教案。评价反馈结束后,受训者需要修改、完善教案,再次实践。

7.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1)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和良好的支撑环境。(2)在传统评价技术的基础上接着相互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等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环境和软件,不仅能进行大数据量的处理,大大减少人力劳动,而且创新和发展了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工艺学记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电子档案袋、统计软件和评价研究工具,使教学评价更加简便、科学。

8.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关系。

(1)专业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技能化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则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2)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专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等方面得到具体表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质的必需组织部分。(3)+结合实际

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各种不同学习流派学习理论的认识。(1)行为主义理论:

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c.学习成功关键依靠强化(2)认知主义理论: 顿悟说

a.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b.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认知发现说

a.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b.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c.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信息加工学习论

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3)建构主义理论

a.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b.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c.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3.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步骤。

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开发步骤如下:

(1)环境分析:多媒体课件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课件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分析等任务。(2)教学设计: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等。

(3)脚本设计:是课件设计与实现的重要依据,是课件开发过程中由面向教学策略的设计到面向计算机软件实现的过渡阶段,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

(4)软件编写: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教学设计阶段所确定的教学策略,以及脚本设计阶段所得出的制作脚本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或多媒体软件工具加以实现。

(5)课件评价和修改:存在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设计、脚本设计、软件编写的每个阶段之中。

4.谈谈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给中小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表现如下:

(1)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师学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进20年来,通过传播电视大学学院等远程教育机构解决了大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问题。近年来,通过“农远工程”、“西部远程教育计划”、“国培计划”、“省级全员培训”等远程教育计划,大大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其发展。

(2)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中小学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由于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交互方式,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发展。一方面,教育通过相关平台能对学生进行真正的个别化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相关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成为可能。

(3)促进了学生方式的转变使基于网络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可能。

(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了家校互联。家庭是影响孩子和成长的首要因素,通过家校互动平台,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构建家校互交一体化,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和发展。

5.论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前期分析。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

(2)教学目标阐明。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其方法有1)行为术语法2)表现性目标表述法3)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

(3)教学策略的制定。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如何教”的问题,即教学策略的制定。一般来说,适合我国学校教育的教学策略体系主要包括如下要素:教学过程的确定(主要指教学过程的阶段论)、学习方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4)方案编写与成果评价。

①方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既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总结。其形式有文本形式、文本流程图相结合的形式、文本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等等。②成果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是指教学设计的形式性评价。其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改产品,提高教学设计产品质量。

6.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教育性标准(40分)

(1)选题恰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3)以学生为主题,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4)作业和练习典型,分量适当,有创意

科学性标准(20分)

(1)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2)模拟仿真形象,举例恰当、准确、真实

(3)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

技术性标准(20分)

(1)图像、画面、声音、文字设计合理

(2)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3)声音清晰,音量适当,快慢适度(4)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艺术性标准(10分)

(1)媒体多样,选用适当,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2)画面悦耳,声音悦耳

使用性标准(10分)

(1)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灵活

(2)容错能力强,文档齐备

7.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整合。目前有效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点;要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在课程中体现整合,这是由它的基础性、工具性、高速发展性决定的。

第二层面:其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机的运用到其他课程,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技术化和形式化倾向,即在教学中应避免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应避免在教学中追求时髦,只做表面文章。

第三层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间的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间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学科整合的联系纽带和工具,使课程实施更趋合理;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课程结构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就是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字化学习这一有效的知识载体方式;课程学习活动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教与学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并且这些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应该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注重整合过程、注重综合学习、注重体验学习、提倡协作学习。

根本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8.谈谈当前国内外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动向与特点 从世界各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技术正在进行着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只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篇3: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1.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2.概述德育的任务。

3.简述班主任的主要任务。4.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5.试析班级授课制。6.简析“受教育均等”。

7.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十条)8.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9.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及其教育作用。

10.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1.美育的功能?

12.试述“教育先行”的理论依据。13.论述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关系。

14.简述美育和德育的关系。15.智育与德育的关系。16.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7.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18.教师劳动的特点。

19.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20.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2.以共产党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具体任务如下:(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3.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徳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4.(1)高尚的师德:①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②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③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2)现代人的素质(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优点是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缺点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如下:(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

6.“受教育均等”是教育民主化要求的一个具体口号。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构的均等。由仅仅强调受教育向强调积极参与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表现。7.(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7)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8)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9)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8.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二者有必然的联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9.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它有如下一些特点:(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它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10.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11.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12.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即变成了先行者。《学会生存》这个报告说:“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学会关心》这个报告也说:“过去,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各种趋势的追随者,而不是这些趋势的创造者。现在,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而不只是对变革的反映。”可见,今天,不能担当先行者而继续扮演追随者角色的教育,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13.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教育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人自身发展出发来规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由于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利益和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的,同时由于教育本身又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功能,所以教育目的取向不同就必然的。但是,二者共同弊病是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因此二者都是不科学的。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只有把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等等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才能有可能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 14.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资产阶级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5.德育与智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1,6.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17.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1)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有赖于能力的发展;(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18.(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9.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对社会各种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

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近年来,教育的社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与所在社区的部分邻近工厂企业,事业机关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及时反馈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该组织还可以互通有无,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筹集教育资金,宣传教育,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社区教育委员会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协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实现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社区对教育需求和教育服务与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变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逐步实现学校为振兴社区经济服务的目标。

20.学校咨询与辅导要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心理测评工作;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等。

中学教育学专项习题及答案(论述题)

1.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2.论述“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应采取的相应策略。5.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6.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7.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8.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9.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10.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1.论述学生的知、情、意、性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1.(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收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2.(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广泛渗透了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是时代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使得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教育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的科技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基础上,教学中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变。

3.原因在于:(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即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的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向发展。(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入认识这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制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的迁就学生的现有的发展水平。(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认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5.(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A.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B.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A.注意人才以下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B.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6.(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8.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些带来了教学实践的显著变化,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发现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2)探究一研讨法

探究一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在实质上也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应用。探究研讨法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但十分注重利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一些十分突出的特点。(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这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

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有时一张图表仅由几个信号组成,有时一张图表可以包括教科书中二三节甚至四五节课的内容。(4)暗示教学法

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5)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6)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9.(1)现存问题: A.重知识轻能力; B.片面追求分数; 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D.制约教学改革。(2)发展和教学策略:

A.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B.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C.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10.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拨、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11.(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即道德知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和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使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篇4: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三、行政法律规范的主要特征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普遍适用性

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

四、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对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试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德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试行政管理德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德补充。

五、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以韦伯为代表的近现代西方行政学者构建了以规范化、法制化、非人格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官僚政府体制,其核心价值是要实现依法行政。中国传统的德政、德治观正是建立“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认为道德教育比刑罚具有更好的效力

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依法行政主要的依赖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实现对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的约束与控制

以德行政试图运用行政道德规范来约束与调节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为

3.运行机制的不同

依法行政的基本运行机制就是一个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客观、外在的法律过程机制

以德行政是一个外在行政道德环境创造与内在的主观责任意识培养和实现过程的结合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依法行政,能够确保国家法律与人民的意志得到最低程度的遵守与实现,但也容易形成各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行政习气,不利于发掘行政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

以德行政,能够激励行政主体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是却往往难以确保行政主体实现最低层次的规范要求

六、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七、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八、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理念,是当前我国最需要的行政环境

政治体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法治政府的建立,加强对行政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为提高政府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实现依法行政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关键在于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提高各级公务员的素质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绩效管理需要立法保障

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九、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十、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和功能

地位:行政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行政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行政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行政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行政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行政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十一、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政府的活动受资金预算的限制

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受到限制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公务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必然制约着行政绩效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十二、成本收益评估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估计成本和收益:

内部和外部成本及收益;

可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成本及收益;

首要和次要成本及收益;

净收益值和再分配性收益。

2.成本和收益折现。

3.得出最后结论

十三、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

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

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

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十四、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

1.成本与投入的比率测定法

2.行政开支和业务开支的比率测定法

3.人均投入测定法

4.单位成本测定法

5.经济改进余地测定法

十五、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下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十六、内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政府始终把自身的改革同自身的生存结合起来,危机意识比较强

2.强调公共部门的民营化,以这种措施来为政府的职能和机构“瘦身”,同时政府与私人企业保持良好关系,用以发挥其管理经济的职能

3.将传统行政文化和现代文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公务员制度始终保持较轻的生命力

4.行政改革与发展大多是在一党执政下推行,有利于保持行政发展的联系性。

十七、外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是以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所以起点比较低

2.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自我手术”,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和自发性

3.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4.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性发展的极大阻碍,导致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十八、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

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是指行政发展的内在推动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

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十九、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主要特征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二十、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

功能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把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把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将部分职能归还给社会。

结构重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权力结构的调整包括行政系统内外,行政系统内部的重点是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行为变革:行政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政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和更新

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

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二十一、我国当前行政发展的阻力。

1.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

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2.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

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二十二、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基本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转变

篇5: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题总结

31.简要回答集体劳动关系的含义及其法律基石。

集体劳动关系,是雇员组织(如工会)和雇主或者雇主组织(雇主协会)之间的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石公民结社自由权利是建立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础。

32.简要回答集体协议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时间效力集体协议生效和终止的时间,即该协议存在的期限。关于集体协议生效的时间有两种做法,一是由当事人约定。二是在当事人约定的基础上。2.空间效力空间效力,即集体协议适用的地域。在欧盟处理国际劳动关系的法律手段(社会政策与法律)有两类:一是合作性立法;二是指令性立法。3.人的效力人的效力,即集体协议适用于人的范围,涉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雇员,涉及不同类型的协议,也涉及不同的行业

33.简要回答劳动合同履行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含义。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合同当事人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它发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计划的实施和企业民主管理交织在一起。法律要求劳动合同的履行遵循下列原则:(1)亲自履行。(2)完全履行。

34.根据我国《劳动法》第4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哪些情形下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规定的限制?

(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共利益的,必须及时抢修的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5.根据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职工在哪些情形下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2)离休、退休的J(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4)出境定居的;(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3(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人的规定比例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6.试述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及其发生抵触时的适用规则。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①包括如下层次:宪法、基本法、单行法、条例、行政规章、各类地方法(包括省和直辖市立法、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立法、少数民族地区立法等)、国际公约和协议、相关法律法规。(一)宪法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原则具体内容如下:(1)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2)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3)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4)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由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5)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8)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10)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二)基本法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是国家基本法,其细化了宪法提出的主要劳动法原则。(三)单行法单行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就特定劳动领域和问题制定的法律,如《矿山安全法》。(四)行政条例条例是国务院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的实施细则。(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根据国务院行政条例制定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六)地方法律法规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地方人大和政府,白治区人大和政府,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人大和政府;地方法律法规包括地方人大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办法。(七)国际公约和协议中国已经批准了23部国际劳工公约(八)相关法律法规有大量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36简述公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P31

养老保障、健康保障(含生育)/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3障和特殊群体优抚

37简述我国《劳动法》的特点?P951、它是一部综合性劳动法典。

2、它是一部过渡性劳动法典。

3、它是一部统一性劳动法典

38简述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P186

1参与主题具有三方性;2三方主体各自独立,法律地位平等;3协商内容都是社会政策和劳动权益问题;4协商宗旨为促进三方合作,以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9简述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主要内容?P266

1.覆盖范围;2筹集资金和缴费办法;3.记账方法;4.待遇支付;5.基金管理;6.医药目录;7.定点和合同管理;8.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在失业保险立法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P289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失业保险基金30%以上用于就业促进,包括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款建立各类专项促进就业基金。

32.劳动法有哪些特征?P44 劳动法不同于民法和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如下:(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合法的、有偿的、具有职业性的劳动。

(3)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工具具有不完善和潜在性特点,因此变更和解除环节相对活跃。

33.公正裁员的三个法律要素有哪些具体内容?P23

公正裁员由三个法律要素和诉讼保护构成。三个法律要素即正当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1)正当理由裁员。实施经济性裁员的正当理由包括两个方面:需要裁员的经济原因和具体理由;被裁员工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缺陷。(2)合法程序裁员。公正裁员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即提前通知与协商。(3)合理裁员补偿。被裁的员工有权得到适当经济补偿,即裁员补偿。

34.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对集体协商代表的法律保护是如何规定的?P176

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统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单位人员代理。用人单位协商代表与职工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35.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应具有哪些条件?P287

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满12个月;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

36.论工资给付的原则。P204-205

薪酬给付是保障员工劳动报酬权利的第二个环节。工资给付必须坚持如下原则:(1)平等给付。(2)紧急支付。(3)当期工资支付保障。(4)直接支付。(5)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6)延期支付。(7)特别支付。(8)税/费处理。延期支付的法律特征如下:(1)雇主在当期仅作出支付承诺,没有实际支付,对员工来说仅是一种既定受益权。(2)接受承诺的员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员工首先得到的既定权益需要法律保护,一是对可约定条件加以限制;二是保证延期支付得以兑现。对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三三制补贴是一种短期安排。

31.什么是职业伤害?它具有哪些特点? P293

指因职业原因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包括因突发性生产事故导致的工伤和因工作环境原因侵害个人健康的造成的职业病。特点:1 职业伤害是大工业的产物 2,职业伤害包括个体伤害和集体伤害,日常伤害和意外伤害多种形式。3,职业伤害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健康。包括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

32.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P49

劳动关系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下列特征:(1)经济性,即以劳动力的让渡使用和经济补偿(就业)为目的。(2)平等性。(3)依附性。(4)合法性。(5)契约性。(6)有偿性。(7)职业性。(8)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交叉性。(9)对立统一性。

33.社会保障法有哪些基本原则?P59

(一)公民权利保障(二)国家责任和政府角色(三)社会伙伴参与(四)公平与效率结合(五)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六)国际协调发展

34.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协商代表应履行哪些职责?P176

职责:参加集体协商,接受本方人员质询;及时向本方人员公布协商情况并征求意见;提供与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代表本方参加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监督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35.按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哪些情形下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P311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3)拒绝治疗的;(4)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

36.论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法律效力。P212

(一)定义的基本原则工资集体协商坚持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和陈述权的基本原则。(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工资协议的期限;(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3)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5)工资支付办法;(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协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2)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3)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4)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6)国有资产保值增值;(7)上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8)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三)工资协议的法律效力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31.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概念及确认违约责任的条件是什么?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劳动合同规定义务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确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发生违约事实;(2)违约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过错和过失过错;(3)具有损害事实;(4)违约事实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2.简述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的不同之处。

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不同:(1)主体不同。集体协议的主体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2)内容不同。集体协议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劳动合同的内容多是关于劳动条件的规定。(3)效力不同。集体协议适用于全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集体协议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有规范作用;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协议的约定。(4)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协议产 生于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它不依单个劳动者参加劳动为前提;而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参加劳动前,是以劳动者就业为前提,是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33.中国三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合法原则。(2)平等原则。(3)合作原则。(4)利益兼顾原则。(5)维护稳定的原则。

34.女职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禁止女职工从事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工作;(2)女职工生理机能变化期的特殊保护;(3)对女职工特殊保护设施的规定。

36.试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责任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

法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即依据法律规定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的法律后果。

类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构成要素:责任人——指因实施了潍坊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包括侵权或违约,有两种行为状态即作为和不作为。

损害后果——是由于责任人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损害后果

因果关系——责任人的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主观过错——责任是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无过错规定——无过错规定是一种特殊情况,针对损害后果由法律规定责任人和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与上述要素不关联。

31.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法定条款有哪些?

(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岗位、任务和考核(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五)劳动纪律(六)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32.简述集体协议的定义和特征。

集体协议,又称团体协约等,指工会或雇员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依法签订的以协调劳动关系和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集体协议是集体谈判/协商的有效结果,具有如下特征:(1)集体协议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2)集体协议不同于个体劳动合同,它不产生具体的劳动关系。

33.简述三方协商机制的定义和特征。

三方协商即政府、雇主和雇员组织三方代表,根据一定议事规则和程序,通过特定形式进行对话和协商,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共同参与决定的制度,也称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该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参与主体具有三方性;(2)三方主体各自独立,法律地位平等;(3)协商内容是社会政策和劳动权益问题;(4)协商宗旨为促进三方合作,以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4.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低就业年龄规定2,未成年工禁忌从事的工作岗位3,未成年工体检制度4,使用未成年工登记制度

35.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对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有何限制?

确定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1,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2,最该支付限额关注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6.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并举例说明。P66

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特定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形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即改变原当事人之间既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即在原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的条件下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修改和补充。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劳动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解除是提前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或在法定条件出现后由单方提出提前消灭该劳动法律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31.简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由三部分构成:主体、内容和客体。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包括:(1)保障人。(2)参保人。(3)受益人。(4)社会保障基金的受托人。

32.简述劳动安全与卫生法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即规范工作地安全与卫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包括如下内容:(1)劳动安全技术规程;(2)劳动卫生规程;(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33.简述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和形式。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2.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形式包括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

34.简述集体协商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集体谈判/协商,即雇员组织和雇主以平等地位,就与雇员利益相关的劳动关系问题进行对话,以期达成协议的行为。(二)集体谈判/协商的内容集体谈判/协商的主要内容:(1)规定劳动条件;

(2)确立员工权益;(3)协调雇主或雇主组织同一个或数个雇员组织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6.论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P134

1.用人单位权利用人单位有权提出岗位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适用期,制定薪酬计划,实施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向员工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员工董事制度等。

1.用人单位义务(1)用人单位有提供工作岗位的义务,有按照薪酬计划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这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由劳动合同的性质所决定。劳动报酬的支付标准、支付办法和地点等皆在合同中规定,但不得违背国家有关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

(2)提供劳动保护的义务。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挥、管理下进行劳动,用人单位就应该负责提供各种劳动条件和保护措施,包括提供生产和工作条件,提供劳动保护设备;提供保险福利带鱼;提供休假等

(3)保障权利义务。用人单位应该保障劳动者作为公民享有的各种权利,用人单位应该为其提供时间和物质的保证,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31.简述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类型。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包括如下类型:1.赔偿责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32.根据《集体合同规定》,有哪些情形时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33.劳动保护法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在工作地的劳动者;(2)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卫生规则和管理制度;(3)劳动保护法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良好的工作秩序

34.简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称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民基本生活标准。最低牛活保障标准的法律特征:(1)坚持“公民有权分享社会进步成果”和“与物价挂钩”的基本原则;(2)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作相应调整的变量;(3)由政府依法制定的,并具有法律效力。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社会保障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并举例说明。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引起一个具有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变更即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改变,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如转移个人账户。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如参保人因出国定居而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解除保障与被保障关系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31.简要回答劳动关系的分类方法。2-50

答:(1)根据主体和内容进行分类,包括:狭义劳动关系、相对劳动关系和广义劳动关系;

(2)根据就业性质进行分类,包括:雇用劳动关系、聘用劳动关系、录用关系和任命关系;

(3)根据组织状态进行分类,包括:集体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

(4)根据用人单位性质进行分类,包括:政府部门劳动关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和营利组织劳动关系;

(5)根据用人单位注册地进行分类,包括:国内劳动关系、外资劳动关系和外国劳动关系;

(6)根据劳动关系合法与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分类,包括:正规劳动关系和非正规劳动关系。

32.简要回答特殊保护法的定义及主要特征。9-227

答:特殊保护法即对特殊劳动者群体实施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殊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1)特殊保护适用于特殊群体,包括女职工和未成年职工;

(2)基于生理健康的需要,被保护劳动者的部分劳动权利受到限制。

33.根据《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协商会议应当遵循哪些原则?6-174

答:(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34.简要回答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所确定的覆盖范围和资格要求。15-342

答:(1)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三无”对象,而且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只要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就有权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

(3)“三无”的城市居民,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4)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并各举一例说明。2-63

答:

一、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特定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形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即改变原当事人之间既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即在原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的条件下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修改和补充。

3、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劳动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

二、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1、法律行为是当事人有意识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申请领取养老金为合法行为;受益人死亡后他人冒领其养老金的为违法行为;

2、法律事件是在当事人意志之外发生的事情,如年老、患病和工伤。

31.根据《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协商双方代表应当如何产生?P176

集体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

集体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最少3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工会选派。未建立工会的,由本单位职工民主推荐,并经本单位半数以上职工同意。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有本单位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协商代表代理首席代表。工会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未建立工会的,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

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代为法定代表人担任或其数目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32.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参考哪些因素?P195

职工及其赡养人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33.简要回答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生活保障措施。

养老保障、健康保障(含生育)/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3障和特殊群体优抚

34.简要回答我国住房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P326

住房改革的基本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住房资源,适度满足居民需要”

主要内容:

1、加快租金制度的改革,使住房消费支出约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5%左右。

2、取消福利公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概念及其逻辑结构的构成要素。P72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规则。

在任何一个法律规范中三者均缺一不可。

假设,即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

处理,即行为规则本身,包括义务性行为规则。、授权性行为规则和禁止性行为规则。

制裁,指对违反法律规范行为的限制和惩罚,也称追究法律责任。

32.简要回答我国劳动法律制度有关集体协商代表法律保护的相关规定。

.参加集体协商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

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除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调整其工作岗位

33.简要回答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和法律效力。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法律行为。

法律效力: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4.简要回答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P62

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即依法享有权利和具有承担义务能力的人,在具体情况下称当事人,主要指用人单位和职工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现金、物和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试述现收现付式、积累式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不同特征。

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征:

1、以两代人之间的赡养关系为制度和立法基础,不需要长期基金积累;2一般通过社会统筹账户运作,适合于公共部门管理;3支付原则为预先确定待遇和人人均等待遇;4需要合适的赡养率,遇到人口老年化时将可能出现财政赤字,需要财政支持、提高缴费率或者降低养老金支付水平。

积累式养老保险费的特征:1可以通过雇主单方或雇主雇员双方缴费积累养老基金,养老基金需要进行长期的市场化运作,并必须面对基金贬值和投资风险,管理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很多国家立法要求由信托机构托管养老保险基金(相关人)2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并长期进行详细记录;3缴费确定待遇或在退休时一次性支付养老金。

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主体不同。集体协议的主体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

(2)内容不同。集体协议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劳动合同的内容多是关于劳动条件的规定。

(3)效力不同。集体协议适用于全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集体协议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有规范作用;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协议的约定。

(4)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协议产生于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它不依单个劳动者参加劳动为前提;而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参加劳动前,是以劳动者就业为前提,是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劳动保护狭义定义指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答:劳动保护法即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1)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在工作地的劳动者;

(2)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卫生规则和管理制度;

上一篇:学校职工劳动纪律条例下一篇:卫生示范小区考核评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