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管理办法

2024-04-08

校地合作管理办法(通用8篇)

篇1:校地合作管理办法

“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 校地”人才合作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充分发挥人才在我县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校地人才合作是指采用短期合作的形式,从高校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人才柔性引进模式。

第三条 推行“校地”人才合作,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依托,形成高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地方助推高校发展的“双赢”格局,共同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四条 校地人才合作服务期为6个月以上,特殊情况由高校与我县协调确定。服务期间的管理工作由接收单位和派出高校及县人才办共同管理,以接收单位为主,派出单位主动配合,县人才办牵头抓总。

第五条 挂职研究生在任职期间,要认真履职,主动接受接收单位的管理:

(一)自觉服从工作安排。发挥专业特长,努力完成分管工作任务,同时配合抓好中心工作。在上岗后一个月之内向县人才办上报服务期工作计划,与接收单位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严格遵守请销假等管理制度。凡需请病、事假的,3天内向接收单位请假,3天以上向县人才办请假,总请假时间累计不得超过7日。因为学习需要返校的,由学校统一向人才办请假,请假总天数不得超过服务期工作日的6%。在未经批准之前,不得擅自离岗,凡未履行请假手续外出的按旷工处理。

(三)实行工作日记实制度、月工作督查制度。认真填写工作日志,每月上报接收单位工作计划进展情况和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在合同期满前,根据珙县实际情况,上报人才办1篇调研报告(或技术方面的建议或解决办法等),经校方审核后参评考核,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归属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

(四)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工作学习中发生的重大事项,个人重大事项及其它需要报告的重大事项,及时向接受单位报告。

(五)实行驻点工作制度。挂职研究生必须坚守岗位,驻点工作。要勤俭自律,不向相关单位提出政策规定待遇之外的特殊要求。在挂职期间引发的民事责任由挂职研究生本人承担。

(六)挂职期满后,挂职研究生应与接收单位做好交接工作,并对工作涉及的相关资料保密。

第六条 接收单位要认真覆行对挂职研究生的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一)制定并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人才工作责任制,围绕服务发展、破解难题,本着学用一致的原则,合理安排挂职研究生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

(二)健全完善人才关爱制度,关心挂职研究生工作、生活,加强对挂职研究生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及时解决挂职研究生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建立挂职研究生谈心谈话制度,接收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认真听取并协调解决挂职研究生反映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四)完善挂职研究生管理制度,结合工作日记实落实情况、工作计划进展情况和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建立履职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五)负责挂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每月上报县人才办日常考核情况。协助县人才办做好挂职研究生的离任考核工作,并提出考核定等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 考核采用扣分累计制,另设附加分。实行日常考核与离任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进行。日常考核由接受单位负责实施,每月月底前考核结果报送县人才办备案。离任考核由人才办统一组织实施。

第八条 日常考核重点考查遵守接收单位工作管理制度情况、工作出勤情况、工作日记实记录情况、工作计划进展情况等。挂职研究生未及时报送月考核相关资料的,每次扣0.5分;未遵守考勤制度,迟到、早退三次以上的每次扣0.5分,旷工半天以上的,每半天扣0.5分;没有做工作日记实记录或记录敷衍了事的,每次视情况扣1-2分;目标任务推进缓慢的,每月扣1分;重大事项漏报或少报的,每次扣1分;不配合用人单位开展工作或由于自身工作失误造成社会影响的,视情况每次扣3-8分;违反单位其他规章制度的,每次扣2分;违反善良风俗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每次扣3-10分。

第九条 离任考核要对挂职研究生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查,重点考核任期内做出的贡献。在挂职研究生上报个人总结、考核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结合评价的方式进行。服务期内事假、病假总天数超过7天或校方请假总天数超过服务期工作日6%的,扣1分;民主测评满意率低于90%的扣1分,民主测评满意率低于80%的扣2分,民主测评满意率低于70%的扣4分,不满意率超过30%的扣5分。调研报告评定为差的扣5分。工作目标任务未完成的扣4-8分。综合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扣10分。

第十条 在日常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被相关单位采用的加5分,解决技术难题的加5分;调研报告有重大参考应用价值的加5分,做出其他突出贡献的根据实际情况加1-3分。

第十一条 与工作业绩挂勾,全面落实挂职研究生福利待遇,评定服务期考核等次。

(一)免费为挂职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及办公室场地、住宿。

(二)每月支付挂职研究生生活补助费。根据日常考核、离任考核情况兑现绩效考核奖,对服务期低于6个月的,酌情减发。

(三)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做出特殊贡献,获省市以上成果奖的,给予特别奖励。

(四)安排挂职研究生到相关单位挂职任工作助理。

(五)根据挂职研究生在选派期间的表现和综合素质,对符合公开招考条件的,可优先选聘到珙县就业。

(六)为挂职研究生统一购买意外保险。

第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由珙县县委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从发文之日起试行。

篇2:校地合作管理办法

2013—2014年,图书馆在校地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以徽州特色馆藏作为与地方合作、交流的载体

1、徽州文书博物馆接待来访与参观

徽州文书博物馆作为我校我馆的对外窗口,承担着对外展示和宣传学校特色建设的功能。每年均接待来自黄山市各个方面的嘉宾的参观与考察。2013年累计接待外宾近200人次,2014年接待近150人次。主要接待了台湾海基会、台湾高校师生代表团和省人大、省档案系统、省社科联等部门的嘉宾,还有市发改委、绩溪县、行知中学等单位的来宾。

2、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馆特藏部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藏有大量徽州特色文献,主要包括约8万件徽州文书和500余种徽州古籍图书、400余册徽州各类方志及300余部徽州宗谱。丰富的地方特色馆藏,成为我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013年累计接待校外人士查询地方资料、寻根问祖十几批次,2014年接待十余批次。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主动与校外单位个人进行资料交流。2013年为绩溪县一村镇复制宗谱资料一部;积极参加省市学术交流活动,2013年特藏部工作人员参加了《徽商大典》编撰工作; 2014年参加“戴震诞辰290周年纪念暨戴震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安徽卷)等著作撰写工作。

二、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实现与地方知识共享

作为所在地方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一方面办学历史较长,另一方面办学规模也日益扩大。经过多年的积淀,图书馆已建立起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藏书体系。一直以来,我馆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前来查阅资料的本地市民,让他们共享图书馆的文献资源。2014年9月,根据教育厅文件精神和学校要求,我馆及时制定了《黄山学院图书馆资源开放办法》,为进一步推进资源对外开放作出安排。

三、支持黄山市图书馆建设

篇3:校地合作管理办法

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即通过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合作, 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 促进地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教育的社会职能与责任、提高我国英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以江苏某高校外国语学院TESOL (Teaching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团队通过地方教育局开展的一项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为个案, 分析教师教育模式中“关键人物”培养的重要意义, 并介绍个案研究中“关键人物”培养的具体途径与实施原则。

二、教师教育中的“关键人物”

早在2007年, 王洁、顾泠沅就提出了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中的“关键人物”概念——“‘关键人物’指骨干教师、课改先行者, 在校本教研中起到引领作用, 与一般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 开展对于复杂教学问题的探讨, 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1]。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 王蔷指出, 优秀教师先行参与教改实验可以为将来有效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及教学上的支持, 优秀教师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发展也会对学校其他教师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加以借鉴与推广[2]。袁燕华为期三年的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践也证明了“一位德才双馨、在学校教师中具有一定威信的骨干教师”, 即“关键人物”对于校本教师教育中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创建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要比外来研究者对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与意识培养更有效、更具有持久性”[3]。

三、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践

1.教师教育过程简述

本研究中的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由江苏某高校外国语学院TESOL团队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开展, 多所地方初级中学参与。由于涉及面广, 而TESOL团队成员有限, 很难指导大规模的校本教师教育有效展开, 因此, “关键人物”的培养及其辐射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的“关键人物”是该市初中英语教学中心组成员, 在各校大都担任英语教研组长、教导处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等职务, 是各校在英语教学上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在教师中具有一定威信的骨干教师代表, 因此, 本研究以“关键人物”为前期英语教师教育的着力点, 利用他们的辐射作用, 在各校逐渐发展优秀教师教学研究链, 最终创建各校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由点及线到面”的校本教师教育与发展机制。

根据本次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方案, 高校TESOL团队主要负责前期对于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初稿的制定、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活动的组织、评估方案的制定等。教育局英语教研室主要负责培训与评估方案的审定, 培训活动的参与实施以及培训工作中相关的统筹、监督及与教师的联络。

整个教师教育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需求分析阶段。由TESOL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地市初中英语教师进行需求分析, 了解他们的在职教育现状, 他们在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中最感困惑, 最希望得到帮助、指导的方面以及他们所期望参与的教师培训内容与模式。第二阶段为教师教育方案制定阶段。TESOL团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师教育的具体方案, 并提交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审核、定稿, 有的放矢地组织英语教师的校本教育。第三阶段为教师教育方案实施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步骤:骨干教师培训——集中培训——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培训, 即关键人物培训, 主要针对该市初中英语教学中心组成员进行, 鼓励骨干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行动研究, 旨在提高其英语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这部分教师在各校教师中的辐射作用, 带动更多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集中培训为骨干教师推荐各校部分教师参加集中的教师培训, 让更多的教师与高校研究者交流接触, 学习英语教学理论, 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配合骨干教师在各校创建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校本培训即各校以校为单位, 通过开展定期的课堂观摩、课例分析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理论素养。校本培训过程中TESOL团队成员也定期前往各校为教师释疑解惑。第四阶段为培训效果评估阶段, 即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评估培训的效果, 从而发现不足, 以完善培训内容与方式。以下将对此次教师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关键人物”的培养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

2.教师教育中的“关键人物”培养

“关键人物”的培养是此次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在“关键人物”的培养中, 我们采用了以下四条主要途径:

1) 以项目开展为依托的集中指导

此次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以教育局英语教研室的一项在研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及使用的有效性研究”为依托, 开展“关键人物”培养。每位中心组成员均负责项目中一个子课题的研究, 教育者定期前往教育局与教师们组织集中讨论, 三方合作共同完成了从子课题确定, 相关文献的阅读, 研究方案的制定、实施, 教学案例数据的收集、分析到研究报告撰写的整个过程。而教师们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一轮完整的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的过程。2013年12月, 每位中心组成员的子课题均顺利结题, 10位老师共同完成了一份10余万字的书稿《初中英语作业有效性漫谈》。目前, TESOL成员与教师们正在结对进行书稿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2) 以竞赛活动为媒介的分散指导

在“关键人物”的培养中, TESOL团队还通过教育局英语教研室组织的市级初中英语教师说课竞赛、优质课观摩、青年教师评优课竞赛等活动对中心组成员进行了分散的指导。无论中心组成员是作为竞赛的参与者, 或是评委或是优质课的授课教师, 教育者们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了个性化的指导, 将教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升华与提炼, 提高他们的理论意识与素养, 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在各校发挥“关键人物”作用, 评估、指导普通教师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 TESOL团队还组织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前往中心组成员学校进行课堂观摩, 并邀请中心组成员为师范生开设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等, 一方面激励骨干教师们不断优化、完善他们的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也旨在帮助他们提高分享教学成果的能力, 为他们在各自学校创设教学实践共同体做好专业知识与能力上的准备。

3) 以创设支架为方式的结对指导

在很多一线教师的传统观念中, 他们与高校研究者之间存在着“先天的”分工上的不同与地位上的不平等:高校研究者是教学理论的创造者, 而他们则是教学理论的“消费者而非创造者”[4], 因此, 他们往往将高校研究者奉为权威, 并容易在相互的合作中因为对研究者的依赖和盲从而迷失自我, 无法发挥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性, 这也是在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中令研究者倍感困惑的问题。在此次“关键教师”的培养中, 研究者除了进行集中、统一指导, 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 即通过课堂观摩、深入访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中的困难, 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更具个性化的帮助与指导。在结对指导的过程中, TESOL成员不以“专家”的身份参与, 而是始终将自身定位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支架, 提供必要的外部输入, 在专业引领中努力做到“到位但不越位”, 发挥“关键人物”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4) 以互助学习为目标的组内交流

教师是社会中的成员, 他们的专业发展“需要正式或非正式的实践团体的支持, 是一个全面持久的团队发展的过程”[5]。在指导骨干教师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育者也注重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创建“关键人物”的学习实践共同体。在教育局英语教研员的组织下, 中心组的骨干教师定期集中, 讨论子项目的进展情况, 交流在项目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这样的组内交流为教师们构建了拓展知识、共享资源、交流思想、共同反思的平台, 使得他们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内化了教育教学的理念, 也帮助他们从他人成功的做法中获得了灵感, 受到了启发。这种以互助学习为目标的交流平台的创设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一位教师的潜质, 也使他们在共同的前行中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在“关键人物”的培养中, 我们始终遵循四条原则:

1) 多元互动原则

在“关键人物”的培养中, 教育者始终将“多元互动”作为培训工作的关键词, 即鼓励教师除了与高校研究者和英语教研员之间的互动, 还应与同事 (包括中心组的其他成员和学校同事) 、学生及自我进行积极的互动。教育者鼓励骨干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主动与同事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 探讨并合作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 了解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对于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深入的反思, 不断检验、修正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2) 教师自主原则

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在“关键人物”的培养中, 教育者提倡“后灌输” (p o s tˉtransmission) 的教师教育理念[6], 改变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 注重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性及其自主性的发挥, 在培训工作中不大包大揽, 而是采用平等、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资源, 创设支架。教师自主原则有利于加速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使其真正成为教师教育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和自身教学的反思性实践者, 并为其今后在各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教育方法与途径上的借鉴与启示。

3) 立足实践原则

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源于其对自身教学的深入反思与理性审视, 因此, 教师教育也只有立足学校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才具有现实意义。在“关键人物”的培养中, 教育者尽可能地避免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灌输, 而是以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为抓手, 通过集中指导、分散指导和结对指导等与教师的积极互动, 帮助他们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一原则将对外语教学理论的讲解融于教师真实、具体的教学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教育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 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也能够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实际, 通过聚焦现实问题, 直接关照教师的个性需求, 因而使高校研究者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4) 持续发展原则

此次教师教育项目的“关键人物”培养中, 教育者始终努力恪守“授人以渔”, 而非“授人以鱼”的理念, 即在教师教育中不进行简单的一次性的知识、理论的灌输, 而是在与教师的持续互动中实现其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专业发展意识的提高, 为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上的不竭动力, 努力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与研究中获得成就感, 得到自我的提升。为此, 教育者更注重方法的指导, 帮助教师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包括研究方案的制定、实施, 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帮助其学会在与其他教师的思想交流中受到启发, 学会利用他人 (教育者、同事、学生) 对于自己教学的反馈来进行教育理念、行为与方法的修正和调整, 学会灵活运用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升华并提炼理论,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教师教育项目结束之后仍然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 是骨干教师能够在校本教师教育中起到榜样、辐射作用的重要保证。

四、结语

“关键人物”的培养是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人物”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校本教师教育中健康学校文化的营造和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的创建。因此, 开展有效的“关键人物”的培养, 在各地各校播撒健康的种子, 树立优秀的榜样, 对于校地合作英语教师校本教育的顺利展开和我国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洁, 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94.

[2]Wang, Q.Primary EFL in China:Teachers’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with Regard to Learnerˉcenteredness[D].England: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7.

[3]袁燕华.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4]Freeman, D.Doing Teacherˉresearch:From Inquiry to Understand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5]袁燕华.校际合作、准确定位——我国外语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5) :20-23.

篇4:校地合作管理办法

关键词:科技镇长团  校企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196-01

渠道不畅、效率不高、难以持久,是高校和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面临的三大难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就要探索并解决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重障碍:产学研之间的沟通桥梁如何搭建?转化所需的高额资金谁来出?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如何分担、利益如何共享?[1-2]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列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相关省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

1 科技镇长团选派的目的、形式和意义

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科技镇长团:从高校中选派年富力强的教授、博士到基层乡镇挂职,拉开了科技镇长团服务地方产学研的序幕。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催生这一新制度的直接动因。“教授书记”、“博士镇长”的到来,不仅壮大了县镇干部队伍,提升了知识层次,更拓展了科学发展理念,厘清了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增强了以创新谋发展的主动性。截止2014年8月江苏省已派出共7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奔赴江苏省约100个县市区,为地方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把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成果带到地方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2 高校产学研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學校的三大职能。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类研究所的大量专利技术和实验室样品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中小企业急需科技支撑[3]。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尴尬现实,不仅导致巨大资金投入和研究人员辛劳付出的惊人浪费,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前高校在产学研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高校的研究课题没有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高校的应用型科研成果与现行企业的技术需求有所脱节,不利于在相关企业进行转换。

(2)高校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变更,所以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及新品预研中很难找到对口的专家及相关的人才为其服务。

(3)很多高校在申报政府产学研的项目中,很多都是重申报,轻过程,导致高校在地方、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很多流于形式,无法正常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4)学校缺乏相应的科研成果平台,使得教师拥有的的许多科研成果,很难找到相应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3 校企校地合作的新模式

加快创兴型国家建设,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推进这一决策,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科技创新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高校和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应积极制定各种人才引进的办法,通过资金奖励、政策扶持、创建平台和优化环境等措施,积极借助各级各类人才项目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人才,使人才与项目“联姻”。同时应注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使企业与高校“联姻”,创造各种条件,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技术平台,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关的激励政策吸引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在地方实现成果转化。为了使产学研的合作落到实处,校企校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式开展产学研活动。

(1)地方或园区提供办公场所、提供必要的运营资金,高校提供科研人员,在园区的相关产业领域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为在园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平台,同时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在园区进行转化。

(2)当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达到一定数量时,地方、园区提供办公场所、提供相应运营资金,高校提供科研和管理人员,在园区成立高校的研究院,吸引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园区内创办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高校在地方的研发机构流于形式无法正常运行的难题。

(3)政府、园区、高校共同出资建立公司。充分发挥政府、园区和高校的各自优势,着重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型企业,为地方的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4)各地政府应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积极寻找相关行业高校,成立高校知识产权流转分中心,解决了企业寻找技术支持的难题,加快了产品的市场化。

(5)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考核,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应等同于相应级别的论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同等对待,充分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

4 结语

国家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江苏省通过科技镇长团这种新的形势,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许多科技成果通过这一方式在地方企业得到了转化,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也从企业中获得了研究课题,使得研究成果得以快速实现市场化,达到了高校、企业、地方等多方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国胜.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2).

[2] 华小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篇5:校地合作协议书样本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将作为乙方的培训基地,在乙方需要的时候,为乙方优先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供乙方选拔和录用。

二、乙方可作为甲方的就业(实习)基地,在有用工需求时,如甲方学生符合招聘条件,乙方可优先录用甲方学生。

三、乙方应确保本单位招聘及用工和法性

四、甲方学生应严格遵守乙方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甲方有义务协同乙方管理,如乙方因故辞退学生应及时通知甲方。

五、其它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协商解决。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

甲方:

乙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物流系

经甲、乙双方协商,就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有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甲方为乙方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甲方指派专人作为乙方学生的指导人员,负责对乙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劳动安全、工作流程及工作规范、专业技能、仪表仪态礼貌用语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遵纪守法的教育。

2、乙方学生实习期间,违反甲方规章制度或因其它理由不合适实习岗位,甲方人事部门有权通知乙方,将有关学生退回。对乙方学生在甲方岗位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及时通知乙方,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甲方为乙方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的工作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实习工作量由乙方按照《劳动法》核定安排,实习生因个人原因终止学习,甲方不予出具实习鉴定。

4、实习期间,甲方为乙方学生提供以下待遇:

(1)工作餐:甲方按正式员工标准免费提供班中餐;如无,提供每日 元工作餐费补贴。

(2)实习津贴:甲方按每人每月 元的标准核定乙方学生实习津贴,实习津贴统一由甲方实习管理部门根据出勤情况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评后按期交给乙方由乙方实习管理部门统一发放。

(3)加班费:入甲方需要乙方实习学生加班,应按标准发放加班费。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在甲方提供的顶岗实习工作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实习实训基地;并结合甲方工作实际,组织教师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2、乙方为甲方提供定期的员工培训,并负责把员工培训课程开发成企业培训教材,提供给企业员工培训专用。

3、根据甲方要求,派遣品行良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以班、组为单位)人到甲方实习,并按照甲方用人需求组织学生进行“订单班”培养。(名单附后)

4、学生实习期间,乙方指派专人协助甲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及时处理实习中的有关问题。

5、乙方负责统一提供实习课程要求。

6、所有岗位的学生实习期内发生责任事故,当事人拒不承担责任时,由乙方协助甲方追究其责任并给予严肃处理。

7、实习期间,为保证甲方对实习生培养工作的正常秩序,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擅自更换实习生。

8、实习期间,乙方要求学生返校须提前通知甲方人事部门,经甲方人事部门同意后统一安排实习生返校。

9、实习生因各种原因离开实习岗位时,应在岗位后的三日内办理完毕离岗手续,乙方应协助甲方督促其办理。

二、本协议一式二份,经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并盖章后生效,如有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协商后订补充协议。

甲方: 乙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物流系

(盖章)(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篇6:校地合作讲话稿精选

刚才,工业港、科技局、团县委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谈话。 同志总结了我县20xx年的校地工作任务,对本年的校地工作作了布置,请大家仔细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要深化认识,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从我县校地工作的探究和理论可以看到,校地两边在资本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开展等方面,有着深化工作的实际根底和美妙前景。可以说, 县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县域内堆积了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21所高校、1万余名专任教员、2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年均构成科研效果超越1000项,具有规划数目大、品牌高校多、学科门类齐、科研实力强的特点。这些高校,应该说是我县科技立异和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我县立异效果、立异人才集聚的高地。丰厚的人才和智力资本,使 县在同环区(市)县中,具有不成比较的优势,是企业提档晋级、县域转型开展的主要资本。

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假如这些大学不克不及与 县交融开展,不克不及在校地工作中获得实践效果,我们就会糜费资本,错掉时机。在上一年《 县七问》的帖子中,个中第“五问”,就问到怎样采摘身边“大学城”的这枚果实?这也是给我们在座列位提的一个课题。其实,不断以来,我们的“校地”工作也在逐渐走向深化。经过树立一系列的校地联席会议准则,建立了一些“产学研”工作平台;经过举行“大学城·大学生开学节”、成立“扬雄研讨会”和校际联盟,拓展了校地工作渠道;经过强化企业、乡村等工作开展载体,增强了财产对接,完成了必然水平的校地双赢。

跟着城乡统筹开展和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措施的加速, 县也将成为极具开展潜力、极具立异生机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主要区域。人才、科技是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最根底的计谋性资本,是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开展的基本动力地点。我们在看清校地工作优势和时机的还,也要看到:进一步深化“校地”工作,是我县打造“一城两带三基地”、建立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区的需求,是我县树立现代财产系统、推进经济转型晋级的需求,是加速推进人才强县、科教兴县的需求。

校地工作作为县委、当局的一项主要任务,自动权在我们手中,但愿各镇、各部分要一致思维,进步看法,自动增强与高校的对接和联络,对分化下达的目的义务,多寻求高校意见,并连系部分实践,细化分化抓落实,力争在工作范畴、工作深度、工作实效上获得新打破。

二、要突出重点,找准任务突破口

方才, 同志把本年的校地工作重点归纳综合为:以“四抓”、“四对接”促进“四化”,讲得很详细,也有操作性,要害在抓落实。在这里我只重点讲一下,校地工作应重点在哪些方面获得进行打破。

一是要在构建现代财产系统上增强工作。我们要对准“西部第一”和“国内一流”的目的,进一步伐整优化财产构造,鼎力开展财产高端和高端财产,奋力推进三次财产追逐型跨越式开展。在工业上,要鼎力推进led财产集群开展,加速推进工业“二次创业”。在效劳业上,要鼎力开展特征商贸教育培训 、工业设计等现代效劳业,出力打造国度级村庄旅行示范区。在农业上,要依托“两带”,鼎力开展构思农业、旅行农业、设备农业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但愿有更多的高校参加推进我县财产转型晋级任务,有更多的学科效果可以当场转化。特殊是在“198”、电子电气设备制造、川菜财产化、“两带”现代都会农业和村庄旅行、教育培训 以及文明构思、西部新城现代效劳业等财产功用区建立中,要有更多高校参加进来,经过施行科技工作项目、推进课题工作、强化专业人才培训等方法,实在增强校地两边在 县现代财产系统建立中的工作。

二是要在推进城乡现代化建立上增强工作。 县要起劲在统筹城乡开展、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中走在前列,这必定离不开更多的智力资本和科技支撑。比方,我们依照“易达性、迟滞性、民素性”要求,在优化路网构造和交通组织系统时,可以思索向西南交大借智借脑。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的根底设备建立,探究以地盘换资金、存量换增量、市场换本钱等融资方法上,也可以听取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让他们给我们“出点子”。我们在高程度推进城市片区“三大组团”和“三大板块”建立和加速推进优先开展重点镇、新市镇建立和花圃、唐昌、三道堰等镇普通场镇革新中,可以积极探究与高校共建工程技能研发中间、开拓建立一些总部楼宇和科技孵化园,促进科研效果的财产化。比方,我们前不久与西南交大就建立“国度大学科技园”签署了工作和谈。建立以“两带”和沙西新乡村示范片为重点的新乡村建立,也是校地工作一个很好的平台,特殊是在“两带”要开展“一三互动”的优质项目,打形成现代都会农业示范带、村庄旅行示范带,这都离不开科技保证和智力支撑的。

三是要在支撑和效劳企业上增强工作。企业是经济开展的根底,也是当局和高校效劳的首要对象之一。环绕企业出产运营需求,当局要出力处理企业用地、资金、动力等问题,出力进步要素保证才能。高校则应在推进企业自立立异、效劳企业技改、推进“校地企”科研一体化方面,多下功夫,实在协助企业启动一批技改项目,出力协助企业培养一批高新技能企业和名牌产物。特殊我们在培养大企业大集团的进程中,各镇各部分都要容身本身本能机能,既要鼎力支撑的效劳企业的开展,也要鼓舞和指导驻地企业积极自动与各高校睁开对接,借助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来打造企业综合竞争力、中心竞争力。

还,本年是全市、全县的“扩展开放年”,增强与高校的工作也是扩展 县的开放。我们要擅长应用高校学生很多、联络普遍、浸透力强、影响力大的特点,一起筹划和举行一些高程度的对外开放运动,不时提拔 县的对外影响力和“软实力”,真正在深度推进校地工作、区域工作开展上获得实效。

三、要真抓实干,加强任务的实效性

校地工作是一项长时间性的详细任务,目的义务曾经明白,要害是要真抓实干,务务实效。校企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市场机制发扬根底装备效果外,还需求当地党委、当局发扬主导效果。但愿各镇、各部分要自动增强与驻县高校的沟通和联络,在完美效劳上下功夫,为高校的开展供应优越的外部情况。

我们曾经建起了推进校地工作的组织机构,树立了与高校联席会议准则等任务机制。各镇、各部分要持续完美有用的联络机制,积极探究校地工作平台建立的多种方式,特殊是要在经济转型晋级、高条理人才培育、科技效劳与科研效果转化推行、教育培训财产基地建立、高校税收解缴等方面,进一步增强校地两边工作交流,更好地完成校地共赢。

县级相关部分要连系任务本能机能,在校地工作中发扬积极效果。县委统-战部要充沛发扬校地工作办的本能机能,应用联络面广、协调性强的优势,从树立任务长效机制动手,自动增强与高校、企业的沟通,真正完成校地互动开展。县委宣传部要增强对校地工作的宣传指导,起劲营建优越的言论气氛。经济、财产部分要深化研讨出台推进校地工作的政策办法,不时完美政策支撑系统和效劳系统。目督办要树立校地工作目的督查机制,对确定的任务目的,要催促相关部分按方案推进,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篇7:校地合作柔性引才调研报告

X县县委办

为深入总结我县“校地合作”柔性引才借智工作,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柔性引才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特此调研,以备参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任用不重视,无法给予人才X县归属感

《X县“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X委组〔2012〕28号)阐明,校地合作引进研究生性质为挂职锻炼,所谓挂职锻炼即:在不改变干部行政关系的前提下,委以具体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培养锻炼的一种临时性任职行为。但实际实行过程中,接收单位视其为实习,即: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诸如让引进的人才队伍从事端茶、送水、清理办公室等毫无实际意义的工作。第十一条第四点规定:“安排挂职研究生到相关单位挂职任工作助理”一项,“工作助理”与“挂职”一词产生巨大的落差,造成引进人才困惑,毫无工作积极性、毫无归属感与认同感。由于人才引进性质的不明确,致使两种现象突出:一是人才工作积极性不强;二是接收单位误解人才们恃才傲物,致使“重引进轻使用”、甚至。

2、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

《X县“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X委组〔2012〕28号)中,第六条规定:接收单位要认真覆行对挂职研究生的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其下数条办法无法有效激励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人才在单位工作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十一条第四点:安排挂职研究生到相关单位挂职任工作助理。“工作助理”一职一不能激起引进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无法充分挖掘人才自身所具备的才能。此外,接收单位并未深入了解挂职研究生的实体需求、实际需求,往往采取单纯的物质激励机制,但挂职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并非以物质奖励为前提,而是以能力锻炼为实体需求,按需分配挂职研究生具体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励他们斗志,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此为根本。

3、考评机制不统一,无法做到人才考核公平化

管理办法第八条:日常考核重点考查遵守接收单位工作管理制度情况、工作出勤情况、工作日记实记录情况、工作计划进展情况等。但各个接收单位考核机制不统一,有些单位对引进人才与在职工作人员一视同仁,如县委办,实行上班刷卡制度进行考核,但某些单位自由度非常大,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却没有任何的惩罚措施。致使人才群中考核不公平现象突出,必然导致“怨声载道”,且无法合理有效的管理。

4、人才引进不合理,无法促发人才效用最大化

某些单位人员足够,连在编人员都无事可做,根本没有必要引进人才,但却引进人才,一天无所事事,既浪费政府财政,又浪费人才资源,根本未促发人才效用最大化。某些单位引进人才并非按照人员的专业水平、专业方向,随意安插现象十分严重,致使不能各尽所用,工作需要人才,但此人才却不懂此工作现象比比皆是,人才资源极度浪费。

二、应对策略

1、人才专业任职,培育人才X县归属感

对人才引进目的作高度重视,事先了解各引进人员的专业背景,按照专业背

景分配岗位,分配任务。要注重以用为本。以用为本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揭示了人才工作的本质,反映了科学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具体运用到柔性引才实践中:一是要强意识。理念新则天地宽。要敢于突破传统、狭隘的人才观,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越是欠发达越要抓人才”的意识,牢固树立“重视本地、引进急需,注重实效、不图虚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引才观念,拓宽选才视野,谋求便捷之径,着力用活、用好和用足人才,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

建立挂职研究生一定的政治激励机制,以认同挂职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行政表彰等形式为突破口。

建立挂职研究生一定物质激励机制,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挂钩”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挂职研究生技能水平与贡献的因素,并享受规定的相应福利待遇。对挂职研究生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成果转化所得收益,要依据贡献大小,积极探索参照人员提成办法予以分配,调动人才技术、知识创新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挂职研究生津贴标准,特别对在解决生产重大技术难题、攻克技术难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挂职研究生,要给予重奖。建立挂职研究生精神激励机制。制定完善挂职研究生评选项表彰制度,对挂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培训机构以及各类挂职研究生成才典型进行表彰奖励,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挂职研究生激励体系。要积极为挂职研究生提供培训深造、技术交流科技、科技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3、统一考评机制,促使人才考核公平化

统一的考评机制是有效促进人才考核公平化的前提。只有统一的考评机制,才能避免各单位各自为战的局面,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人才进行管理、监督及奖励。

4、按岗按需引才,促进人才效用最大化

篇8:校地合作管理办法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 城市化的结果带来的必然是覆盖地域精神和民族文化, 同质化成为一种新危机。如何让云南文化在这场大变革中保留住其独特性和个性, 是环境设计重要的课题。反省云南城市“均质化”和民族特色“趋同化”, 传统民族文脉的延续与保护, 资源、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矛盾时, 环境设计不能不自省。民族特色环境设计简单地复制和装点已远远不能与时代同步, 关键是如何探索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在设计中与现代融为一体, 互为生动。如何保护民族村落、本土文化特色, 运用民族文化和元素进行景观环境再生设计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本科阶段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通过十年的“校地合作”主题创意活动, 着重从当今云南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设计的发展新趋势和新应用为出发点。“校地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 要求学生对云南各个城市的真实场地进行勘察和调研, 培养了学生的场所系统分析、总体规划、节点详细设计、实物成果制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基于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不仅强化毕业生的文化继承者的属性, 及时学习和了解设计趋势, 熟练掌握设计技能, 为新时代的社会进步, 以及弘扬民族文化同步共进。

2“校地合作””模模式式的的选选题题

综合上述原因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我们决定了以下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围绕对象是云南各个城市, 挑战具有不同民族特色与文化的城市现状, 从当地实际出发, 大胆探索, 大胆实践,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场地, 真正的做出一些有实践意义和有地域价值的设计。民族特色环境设计不是抛弃传统, 而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历史的共同延续, 这是一种创新设计, 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是民族特色在环境中的再生。只有这样, 环境设计毕业生的设计重点才能开始从现代都市转向云南民族村落村寨, 从热闹的商业街区转向古城旧巷, 从大都会风格设计转向民族特色设计, 转向考虑当地民族文化、传统、历史的再生设计。

3“校地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过程

从接到毕业设计课题任务开始, 除了由指导教师引导设计思路和设计方向, 更应该注重以毕业生为主体, 展开发散性思维并积极创新, 完成毕业设计的全部过程。毕业设计正式展开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即本科阶段第8个学期, 前期调研及资料收集提前到第7个学期及寒假时间完成。

3.1 前期准备阶段

1) 场地考察调研与分析: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第15周~第18周。场地考察调研与分析是毕业设计前期必须经历的和重要的步骤, 目的是让毕业生深入真实现场进行勘察与必要的测量, 为后期设计收集直观的现场资料。在感性认识场地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认识过程, 对场地特色与现状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在这个阶段, 学生以设计小组的方式对民族特色 (文化、风俗、色彩、建筑) 、基地自然资源、现状条件等进行分析, 并整理各类资料及现有图纸, 并进行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只有通过这样的现场勘察及调研, 才能对基地所处的城市民族特色与自然环境有透彻的了解和掌握, 理解设计项目的特征和现状。因为场址所处地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如果不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勘察, 对于设计项目的信息和现状缺乏了解, 整个毕业设计就很难正常展开及深化。

2) 深入调研分析及案例研究:在对基地特色与现状进行资料考察调研、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 进入深入调研分析阶段, 并提出问题。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第八学期第1周~第3周。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 学生从多视角了解不同的规划设计案例在设计方案中的体现等, 大胆创新, 运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支撑, 还可以提出各种可能的后现代的设计方法。此阶段是以提出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 进行分析和对比, 这是在具体展开设计前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3) 设计目标与计划确定:在资料收集案例研究过程后, 进入设计目标、计划确定阶段, 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第4周~第6周。这一阶段主要问题包括对设计地区上层规划设计进行解读、如何确定规划设计目标和计划等。在综合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将项目地块中存在的优势、劣势、重点与难点, 通过调研分项列出来,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最终确定设计目标。

3.2 中期展开阶段

1) 规划设计: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和计划后, 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第7周~第9周。设计小组毕业生根据前期现场调研的资料与分析研究, 综合考虑项目的文化、民族、生态和艺术等因素, 开始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考虑总体空间关系和各个功能分区设置, 包括使用人群对这些规划空间和功能的感受和体验。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展示场地民族文化及元素、场地改造与现有资源的利用、旅游开发以及功能分区设置等子课题。这些子课题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 如何宏观和整体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是对于设计小组的一个挑战。规划的过程需要具备团队规划设计技巧和能力, 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每位学生的设计构思, 要逐一介绍, 进而引导设计小组内部讨论, 最后指导教师点评指出其设计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设计小组中挑选一名统筹规划能力较强的同学, 由他负责对整体项目的把握, 确定总体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 并组织协调小组中每个毕业生各自负责某一区域的规划设计工作。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到每个功能分区规划, 都经过多次反复推敲及修改, 使整个设计更趋于可行、理性, 也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具备可行性。2) 节点详细设计:这一阶段采取学生汇报、指导教师与设计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第10周~第13周。节点设计是对于各个空间的细化, 是基于对于所做项目的场地情况、设计目标和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结构等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后, 场址的具体空间形态的细化。同上个阶段需要整个团队合作能力不同的是, 在详细设计阶段中则要发挥小组中各个毕业生独立思考及设计的能力。这个教学阶段还需教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勤查资料、热烈讨论、独立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突破以往课程作业的套路与惯性思维, 使设计体现创新性。本阶段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研究、探讨设计立意在建筑、室内环境、广场、小品、配套设施的具体应用, 功能分区中具体空间形态与形式造型, 小品设计, 配套设施等问题。

4 结语

以毕业设计为契机, 实行“校地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式, 整合地方特有资源, 结合地方民族特色, 鼓励学生研究及创作出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设计作品。并对云南各个城市的独特民族特色环境开始了系统的分析和思索, 并找到最好方法加以设计、改造和再生, 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和形象, 实现城市民族与地域文化景观复兴与再生的目的。

摘要:以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对本科阶段毕业设计的“校地合作”主题创意活动进行了研究, 从当今云南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设计的发展新趋势和新应用出发, 围绕云南各个城市, 分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与文化的城市现状, 为景观环境再生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校地合作,民族环境,再生设计,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计112优秀班集体申请下一篇:意见文范文日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