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历史大题的步骤

2024-04-08

做历史大题的步骤(精选8篇)

篇1:做历史大题的步骤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点一点,答案分析马上出来

分析:

题设: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信息来源范围)/,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时空范围)/乡约制度的变化(问题一)/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问题二)

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问题一:变化:(对比宋和明清)

1、内容目的: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宋)——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明清)

2、组织方:民间组织(宋)——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明清)

(发现了没有,这个变化在句式上大体是一一对应的)

问题二:积极作用:(作用可以从内容呀、功能呀、目的呀这些方面入手)

1、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传统文化道德

2、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训子弟以禁非为——社会秩序、基层社会治理

3、重农桑以足衣食——促进生产

部颁答案: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部颁答案是这么随性,但是大家一定要分点分行呀!①②③标起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答案与分析

分析:

题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范围),简述清末(时期)/城镇乡地方自治(内容)/的历史背景(问题)。

材料: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背景:

1、清末+救亡→救亡图存、内忧外患

2、世界立国之基础→西方民主思想、政治的影响

3、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时空定位)清末新政、政治制度改革

部颁答案: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篇2:做历史大题的步骤

审题 、读材料、链接、答题

1、审题: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

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3、链接:

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4、答题:

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提纲。

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

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3、“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答题有四忌

1、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

2、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

3、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4、忌堆积词藻。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

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及材料出处;

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根据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2、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

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

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人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

3、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于以弥补。

4、认真组织答案:

①、按问作答,科学准确,语言精炼;

②、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

③、注意准确性,防止随意性;

④、要坚持正确立场、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

篇3:做历史大题的步骤

根据“补全对话”题的要求和特点,解题时要遵循“三原则”“四步骤”。

“三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给出的对话尽管抽出了一些词或句子,但它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所以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因此,切忌一遇见空就填词或句子,应首先通读全篇对话,弄清大意。

2. 连贯性原则

一篇对话中,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及逻辑关系。因此,应从意义到语法考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及词语的搭配。在理解整篇对话的基础上,着重看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目的性原则

语言是为实际交际服务的,所以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当我们确定对话的主题及应用环境后,我们应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语境中,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会如何进行回答。

“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清大意。通读整篇对话及选择题所给的选项,迅速推测和判断对话情境、双方身份、谈话内容及双方关系,理解通篇大意。

第二步:细读对话,初定答案。细读对话,尤其要注意对话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注意标点符号,如问号、句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所给的启示;结合对上下文的逻辑推理,通过筛选,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将有把握的答案先确定下来。

第三步:攻克难关,确定答案。通过细读原文,理解空格所在句子的意思和语气,从而解决遗留问题。

第四步:代入空格,验证答案。将所选的答案全部放入对话中,检查通篇逻辑上是否合理,措辞上是否符合英语的交际习惯和双方的谈话意图,从而验证并确定最佳答案。

当然,要做好“补全对话”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要善于积累,归纳常用句型,熟记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了解西方国家的交际习惯,常做此类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根据对话情境,用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

(A)

D: Good morning. 1 ?

W: I don’t feel very well.

D: 2 ?

W: Yes, I have. My temperature is a little high.

D: Open your mouth and say “Ah”.

W: Aahh…

D: 3 ?

W: Ever since last night.

D: Did you sleep well?

W: No. I was very tired last night.

D: Oh, I see. You’ve got a cold.

W: Can you tell me how I got a cold?

D: Maybe you overworked yourself.

W: I think so. I have too much work to do every day. Do I have to stay home?

D: Yes. You’d better stay home for two or three days.

W: 4 ?

D: No, I don’t think it’s too serious. But you really need a good rest and take this medicine.

W: 5 ?

D: Three times a day.

W: OK. Thank you.

(B)

A: Hi, 1

B: I’m playing football. 2 ?

A: Sorry, I’m busy at the moment. By the way, 3 .

B: Why not?

A: It’s too dangerous. Can’t you see there is too much traffic?You must be careful.

B: Oh, thanks. Why are you so busy? 4 ?

A: I’m going to Uncle Wang’s. He’s mending my TV set. 5 . Oh, I must go now. It’s late.

B: Be careful. You mustn’t ride too fast.

A: OK. Bye-bye.

B: Bye.

Keys:

(A)1. What’s your trouble

2. Have you taken your temperature

3. 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

4. Is it serious

5. How often do I take it

(B)1. What are you doing

2.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3. You mustn’t play football on the street

4. Where are you going

5. I want to get it back/ I’ll go and see if he has finished mending it

解题点拨

(A)本组对话主要考查与看病有关的会话用语,无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暗示写出所缺的句子,解这类题时,除日常会话习语外,还应特别注意语境、标点符号及空白处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1题表示询问病情;2题由“Yes, I have. My temperature…”可知要填一般疑问句,问是否量了体温;3题由“Ever since last night”可知要填特殊疑问句,询问得病多长时间;4题由上下文可知此句应填询问自己病情的语句;5题需要通过上文“… take this medicine”和下文“Three times a day ”确定此句为“每天服几次药?”

篇4:做历史大题的步骤

1、回答要用专用术语

对于生物大题特别是那些步骤题和实验题,答题不能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很不严谨,而是要用课本里的专用术语,力求准确、全面。

2、定位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

确定题目考查什么知识点是答题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这样我们就能在高中生物中定位到答案的大致范围了,排除掉一些无用的知识,但是你要注意了,一道大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所以还需要你自己去分析判断。

3、逆向思维推理

篇5: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

我们要从材料中,获得重要的信息,材料当中,会有很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参考的,甚至有些题,可能我们会在原材料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理解材料中,讲的是什么内容,需要我们怎么去理解,把材料当中最关键性的词语找到,有了关键词性的词语,我们就能够想到书本当中的信息了,知道信息,我们就能够把这道历史大题答上了。

我们在平时训练的的时候,有些类似的题型,答题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些题型是固定的文字表达方式的,平时学习做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文字表达方式记下来,这样遇到同种类型的题,我们就知道怎么答了,知道怎么答题才是最快的,所以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

不同类型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的,你拿到这个材料题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大题是什么类型的,如果是观点或者是认识类型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解题思路一般都是你要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肯定或者是否定,然后在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辩证。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1.评价型大题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

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

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概述型大题

答题时注意: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合理利用阶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5.综合型大题

篇6:问答历史大题该怎么做

家长:还剩几个月就高考了,怎么复习成绩,能够进步更快?

朱建坤老师:时间紧任务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夯实基础知识的根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2.专题复习,也就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纵向归纳并深层次分析。3.突破习惯思维的定势,教材并非“绝对权威”,需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4.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力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

学生:朱老师,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类似古希腊政治史我不太会,请问该怎么学?

朱建坤老师: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包括四大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政治史主要掌握基本线索:民主政治确立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

学生:我是艺术生,回校时没有赶上一轮复习,我以后该怎么复习?

朱建坤老师:文综考试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高考试题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和人类所面临与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许多题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或取课本之外的材料。但不管怎么样,教科书仍是复习的主要资料,是同学们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考出题和制订答案的主要依据。作为艺术生,时间紧迫,还是要将抓紧时间,回归教材为首要任务!

学生:老师你好,请问高二文科生怎样为高考做一些准备呢?

朱建坤老师:历史复习要多层次,不要一下就把所有东西都弄完。作为高二文科生可以紧跟老师的必修教学和复习走,要重点夯实基础知识,逐步培养文科综合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随时为高考做准备。

学生:老师好,我想问问历史的大题应该怎么组织语言才能得分高?

朱建坤老师: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读题是要做到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读懂、读透材料,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细读,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这个答案既要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学生:现在对于考生来讲,已经进入高考倒计时了,考生的复习资料也多,考试也多,这时应该怎么办?

朱建坤老师:首先要系统整理重点、考点;其次,建议考生要选择一套最重要的教辅,对你自己来讲,你也熟悉,也顺手的。现在市场上教辅资料很多,同样两个编得很好的教辅,会因为编题人的思路不一样,体例不相同。如果考生同时做这两套题,会造成一个误解,你认为应该这么思考,但是他告诉你那么思考,容易把思路打乱,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把它吃透。再有一个要做适合你的题,不要做那些挑战性太强,难度太大的题,这样浪费时间。

另外,复习要学会取舍,只做有效的复习。

历史记忆方法:对比记忆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相关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其异同,以增强记忆。

如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①从斗争形式来看:二者都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②从组织手段来看:二者都是利用宗教迷信动员、组织群众进行斗争的。

③从性质来看:二者都具有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性质。

④从作用来看:二者都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⑤从失败原因来看:二者都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压。

不同点:

①从兴起背景来看:前者主要是反对封建统治;后者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从斗争纲领来看:前者有较明确的反封建纲领;后者提出的口号笼统排外,结果被清政府利用。

③从政权建设来看:前者建立了政权,并有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后者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斗争也较分散。

④从势力发展来看:前者势力发展到十八省,主要在南方;后者遍于于华北、东北八个省区。

篇7: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解题注意:

☆解答本问只用看材料一,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限制性条件: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需要把材料的层次理清,如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还要注意句号等标点。

☆按题目要求,先把材料中的信息提取完,尤其要注意要点的全面,并转化为历史学科语言,再把材料语言转化为历史学科语言。

☆本题中的“特点”可从材料中直接找出,但“原因”的分析需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可联系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原因、唐朝以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等知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解题注意:

☆表格式材料首先看表头、出处,如本题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共分四个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年。

☆看表格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表中数据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年份的,一般要求找发展趋势或发展特点;如果数据是属于同一时间或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般要求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某方面的异同。可概括为:数字看变化、项目分类别;纵向看趋势,横向看特点。如纵向看表格中的农业税占实产量数字变化,不难发现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一五”时期、“二五”时期略微出现反复。

☆联系所学知识。联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特点,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解题注意:

☆解答本题就需要找出这组材料的主线。本题三则材料:先概述中国古代的赋税演变,然后是建国初期农业税的变化趋势,最后是温家宝总理关于取消农业税的讲话。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农业税的变化情况的。那么,本题的主线就是:我国农业税的历史变迁。

☆解答本题还需要考生关注现实,对党的大政方针有所关注(工业反哺农业等),需联系部分政治知识(关注民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等)。这既体现了当今高考综合的方向,又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

下面归纳一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首先,审读设问。一审问题与材料的关系。一般一个问题对应一则材料,因此不要急于读材料,可以先去看一个小问,再读材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审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哲学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性条件,答案的内容就不会明确。在审读设问时,就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三审答案来源b在材料解析题中,答案来源常有三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中以后两种居多。

其次,审读相关材料。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浏览标题和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2)粗读材料。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命题者所选材料是为了考查某一个或几个热点问题或事件,因此我们在粗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审出命题人的意图,多则材料必有一条主线贯穿。

(3)详读材料。在阅读时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还要注意省略号(省略号前后往往有很重要的信息)。

再次,联系教材。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及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最后,从容作答。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但答案的组织也将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

(2)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一般情况下一点2分较常见,一般可多一至两点答案。

(3)用语要规范、恰当。要多用历史学科语言,论从史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

篇8:高中历史做题的有效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做题能力 有效策略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方向更趋于“以能力为立意”,使得老师在不断探究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做题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高考中做到如鱼得水,应试自如。下面就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高考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探究做题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历史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够仔细。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并且做题思路单一,甚至没审清题意就开始做题,导致学生考试失分过多,不利于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因此,不管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都务必要求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中的时间、限定条件、求答项,特别关键词方面不能犯低级的错误,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一般来说,材料内容比较多,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题时容易注意力分散,没有抓住材料题中反映的主题和要点,以至于审错题意,从而做出错误分析,甚至忽略题目中的重要提示,答题过程中漏答要点的现象较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例如,高考全国卷选做题第一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般考查课外改革,而学生往往对题目所给材料审题不清造成失分。这时老师务必让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不放过题目中的各个提示点,划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以便后续作答。另外,还需要对题目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信息进行提炼,理清题目中的各个要点,并且将其带入问题,明确出题者的用意。

2.答题缺乏规范性。

由于过去教学模式下,老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答题规范问题,也没有加大力度管理学生的答题形式和答题格式,使得学生在历史答题中杂乱无章,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去重要的得分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务必强调答题规范的问题,让学生在平时答题中从细节做起,从一题一问做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具体来说,老师要根据不同题型教授学生不同的答题格式要求,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答题格式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规范自己,完善答题方式。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会经常强调“答案是从材料中来的”,然而学生却直接从材料中抄答案,有的甚至一字不漏地抄用,导致后果十分严重。而且不少学生存在堆积答案的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没有考虑将答案进行分点分类作答,并没有条理,影响老师对学生答题结果的评审,因此老师务必在平时教学中强调答题的规范性。从上面例子里,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每则材料中提取要点,并且总结出各个得分点,这是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强调答题的条理性,最好通过列点表述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措施,使得老师评分时一目了然,不会出现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情况,真正提高学生的做题质量。

3.答题思维过于局限。

实际上学生在做题中觉得吃力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迁移知识,看到一个历史题目时,难以迅速、准确地联系书本知识,也不会利用历史书本中的语言表述答案,从而使答题不得分,因此老师务必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只为答题而答题,并没有深入认识出题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和要求,以至于答题的思维局限于问题,难以得到发散,甚至无法全面地把握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显得不知所措,难以确定问题关联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理解错题意,云里雾里,最后随意答题。为了改变这种答题状况,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适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联想到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先解剖题目,认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要求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在脑海中过滤该时期的有关内容,并且提炼出所有欧洲宗教改革的共同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每一个宗教改革面临的历史背景,并且对这些背景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得题目的答案更完整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做题技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4.答题技巧比较单一。

很多学生解答历史问题时,只是简单地按照平时单一的思维解决,使得答题的方向或者思路出现错误,导致学生思维变得狭隘,影响学生做题水平发挥。因此,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入一些技巧教学,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技巧,使得答题更加顺畅和准确。很多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很难快速、准确地运用背诵记忆的知识,甚至会出现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以至于学生的做题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务必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找出解题重点,也就是先从材料中总结出各种现象,并且结合课本知识,提炼出现象要反映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题干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做题准确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不再单一地从问题到答案,而是从答案中倒推出问题,不断训练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避免漫天撒网的情况。对于一些革命运动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改革运动一般都是有从改革原因、改革背景、改革本质与内容、改革结果与影响等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便会对每一个改革运动都有一个系统化认识,更具体、全面地掌握改革运动的知识要点,从而抓住参照项思考历史问题。还有对于不同问法,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对于一些历史改革相关的材料题,则要求所选答案全面、正确,并且符合材料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等,使得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时有相应的答题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二、具体的做题策略分析

1.认真审题,抓住主题。

由于选择题设计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要求学生更踏实、全面地理解所学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不断提高自身概括、分析能力,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重要条件。可以采取立体式审题方式,通过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理解题目用意,并且辅之一定的做题技巧。要知道每一则材料都是立足于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做材料分析题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各则材料,并且抓住材料中的主题,从而准确、全面地调动所学知识,使得学生做题的方向更明确,更好地集中做题思维。如复习高考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细读两则材料,明确这道题就是关于王安石变法主题的题目,这时学生通过审题能够快速定位内容,并且脑海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相对应的位置,更准确地作答。

2.细读材料,准确解读“命题用语”。

在掌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关键字词,从而了解出题者想要问的是什么。带着材料中的问题,细读材料,确保每一段材料的意思都能够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和研究每一句话,不可随意放过材料中的每一部分,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学生需要确定题目的结构,抓出题干中的要素,并且认真推敲题干,明确题目中各种限定条件、时间空间的范围等。其次就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特殊要求,切不可掉入出题者的“陷阱”中。另外还需要重点区别一些固定的用语,由于高考历史更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历史题目中“是什么”方面的考核有所减少,相反的,对于历史运动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视,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中,而且出现在选择题中。仍然以上述的高考材料为例,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这就需要学生细读两则材料,不仅考查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根据材料总结答案,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是由于该变法损害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阻挠;而材料二中,原因则在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损害百姓利益,所以被废除。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将课本上涉及的知识照抄照搬到材料分析题中,而要细读材料,立足于材料,从材料中找问题。

3.提炼信息,加工整理。

实际上很多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来源于材料的,因此学生可以依据材料阅读后的思路,从材料问题出发,把有关知识进行提取,并且写在草稿纸上备用。紧接着对这些知识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重复的信息,将所需知识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审查提纲是否正确,最后进行流畅、有条理的表述。具体来说,首先学生要保证文字的准确和条理的清晰,表述答案时需要简练,避免写一些与题意无关的内容,提高自身概括能力;其次确保答案详略得当,要点具体全面,将题目中各个要素和要点进行繁中求简,要点简明扼要;再次是论证要有力,明确题目考查的侧重点,对问题的分析、评论和叙述要有序,保证言之有理;最后是认真检查,即使改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认真的检查,看看审题是否有错误,要点是否全面等,并且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修改,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做题能力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需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抓住高中历史做题的总体策略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做题策略,使得学生做题更具有针对性,在做题中运用不同方法,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做题效率,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做题思维和做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惠.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5,19:84.

[2]张倩倩.九年级中考历史有效复习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千层饼作文下一篇:初中历史的教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