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2024-05-05

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通用9篇)

篇1: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监管的思考

一、非煤矿山外包工程概念

外包在此特指矿山企业将勘探、建设、爆破作业、运输、生产或经营转让给其他单位,由其他单位从事勘探、建设、爆破作业、运输、生产、或经营等工作,矿方并不直接参与经营方的相关工作,双方各自具有独立法人主体,通过合同形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其外包的项目叫外包工程。常见的有将新改扩建设工程、采掘作业区和爆破作业工程项目发包。若矿山企业将矿山企业某部分建设工程、或主要的生产工序、或某生产作业区域、或整个矿山企业生产经营,以合同的形式包给企业内部员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由企业法人全面负责,则叫内部承包。

二、我市非煤矿山外包工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市非煤矿山外包情况的调查,外包情况大约存五种现状:(一)新、改、扩建设工程外包给专业队伍进行基建施工。由于我市矿山企业本身都不具备矿山企业施工资质,我市39家建设矿山只能将矿山的建设工程外包。如****矿业有限公司将新建的尾矿库工程包给***县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矿山企业资源外包给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如***硫铁矿,经政府同意进行了企业改制,由***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来组织开采,采矿权属于***硫铁矿的矿产,矿山企业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由别的单位来组织开采与经营,各企业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外包的企业无采矿权人资格,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矿山企业的某些工程或生产区域外包给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如****铜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将井下无极绳人车建设工程外包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安装。

(四)矿山企业采矿爆破专项作业外包给当地县(市)民爆公司负责爆破作业。如***市民爆公司负责矿山企业爆破器材的运输、管理和放炮作业,每月放三炮,企业组织钻眼并承担爆破器材的购买,每月支付给民爆公司的服务费*万元左右;***县民爆公司负责矿山企业爆破器材的运输、管理和放炮作业,并承担爆破器材的购买、钻眼等,矿山企业支付给民爆公司的所有费用为***万元/吨。

(五)矿山企业将部分生产工序、或企业的某些生产环节或某生产区域外包给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与个人组织施工或开采,如**市石材有限公司将采场的作业区域外包给当地的村民组织开采。

具体分析,我市非煤矿山外包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资格、资质把关不严。目前在矿山承包工程的中,个别单位、个人无独立法人资格、资质而承包某工程、或某生产区域、或某生产工序;或借用其它企业的资质获得外包合同,从事外包工程,企业在外包时没有认真地审查、把关承包者的资格资质条件。

(二)“包而不管”。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是未建立安全生产约束机制,承包合同中无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未明确双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各自的权利义务,存在安全空缺。甚至有些企业出现层层转包、分包现象,从而导致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造成企业矛盾重重。尤其是一些承包单位或个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采取减少安全投入、不完善安全措施等手段,安全事故多发易发。如***市石材有限公司在**年**月**日发生的事故,就是由当地不具备相应资格的村民外包作业区、管理失控而引发的同一性质的边坡坍塌事故。

(三)“以包代管”。对于一些有资质的单位,采取以包代管,不加以管理。如爆破作业,矿山企业认为由当地民爆公司承担,这是公安部门下属的单位,又有资质,购买爆破器材方便,只要能组织开采,将 2

爆破作业全权交由其处理,多花点钱都无所谓,对其爆破作业是否制定了作业方案,是否对当地村民及矿山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是否存在爆破作业会引发事故,不闻不问,不加强管理,而是以包代管,放任民爆公司随意作业。

三、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一)依法加强资格资质管理。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在外包过程中,发包单位应当对承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向其发包。承包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要有相应的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等相关资质。发包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作业区域的生产与爆破作业等发包给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但要区分对待矿山工程的资质管理问题,由于当前我省、我市具有矿山施工资质的企业不多,而矿山企业新改扩建设项目多,尤其是矿山企业扩界频繁等原因,大量存在施工建设问题。建议:对于露天矿山的剥离施工工程,可由矿山企业自己或由大型建筑施工单位组织前期施工;对于设备安装和地下矿山井巷工程等仍严格地按照资质的管理要求执行。并就此事,向省安全监管局提出专门请示。

(二)制定外包工程合同范本。建议统一制定矿山企业外包工程合同范本,发放到各矿山企业,合同中明确双方安全生产职责,尽地做到细化和量化, 具体明确如安全生产责任、安全投入、资金保障、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事故的主要责任与连带责任、违反协议的责任等内容,将安全生产相关规定纳入强制条款管理。

(三)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非煤矿山企业应将外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当设臵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外包工程安全生产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并不得压缩外包工程设计工期,不得违章指挥。发包方应 3

严格管理外包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落实资格准入制度,对外包单位从业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并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规定。

(四)加强对外包工程安全监管。各级安监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外包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外包,对不依法进行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进行发包的,要坚决予以处罚。承包单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同样要追究发包企业的相应责任。

非煤矿山外包工程是未引起我们安全监管重视的薄弱环节,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将外包单位纳入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内,在安全管理体系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在机制与手段上不断地予以强化,才能将非煤矿山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篇2: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市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是市政府下属负责煤矿安全监管的主要部门,要抓好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必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强化监管责任。要抓好对区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层级管理工作。

二、继续做好煤矿整合工作,逐步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煤矿进一步做好煤矿的整合、改造工作,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能力。

三、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继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加快采掘机械化和支护钢铁化进度,从整体上增强煤矿防灾抗灾能力。

四、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加强煤矿安全日常监管,对违反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实施行政处罚。

五、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违法非法生产行为。

六、强化煤矿复工制度,严把开工准入关。

篇3: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当前, 宜宾正处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实现中共宜宾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在全省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 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是要落实好“宜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破除一切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由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宜宾制造向宜宾创造转变, 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

1 宜宾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宜宾”目标,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 以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市、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为契机, 以实施“六个一” (“六个一”即一基地、一园区、一联盟、一产业、一城市、一高地) 科技工程为载体, 推动宜宾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力地促进了宜宾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整体提升。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2011年被批准建设“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全省8个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之一, 2013年四川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成立。至2013年, 宜宾市连续三次蝉联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达到8个。二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在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形成了层次有序、机制协调的“三方”区域创新体系。截至目前, 全市共建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19个。其中, 创新型企业65家、企业技术中心67个、高新技术企业32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农业科技园区1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科技服务平台8个、科普基地8个。宜宾市和4个区县被确定为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活动创建市县 (区) 。三是产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以丝丽雅集团公司、普什集团公司、惊雷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通过不断科技创新, 取得飞速发展, 成为行业的排头兵。2013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1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16.59%。在科技的引领支撑下, 2013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 342.89亿元、居全省第4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3.5亿元、居全省第3位。四是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与中科院等12个高等院所建立了市校合作关系, 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合作, 建立了成果共享推动机制。面向全球引进博士155名、硕士1 235名, 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省“百人计划”6人, 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先进制造、光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领军作用。

虽然宜宾市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而言宜宾的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国内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分析, 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环境创新能力。) 依然不强, 一些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科技总体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4%, 反映出创新投入机制、社会创新动力的问题仍较突出。二是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宜宾高校数量少, 仅有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正规大学, 科研院所也少, 尤其缺乏大院大所、名牌学校,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少, 高端科技型人力资源缺乏, 支撑创新发展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三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科技资源宏观统筹不力, 尤其是管理多头、重复建设、条块分割、低效利用问题突出, 造成创新资源分散和浪费, 配置难以优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不到位, 存在改革推进措施不衔接、不配套现象。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还未形成。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宜宾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围绕“建设创新型宜宾”目标,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 以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 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 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动员全社会力量, 建设创新型社会, 推动宜宾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2 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的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以高新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 突出集中集群优势, 发挥优先发展区域和领域的带动作用和优势技术的辐射作用, 建设能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化基地, 延伸优势产业链, 形成能产生重大集群效应的新型产业带。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 努力改造传统产业。

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原则。强化企业发展依靠科技的自觉性, 切实发挥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的作用, 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经济化、效益化。

三是突出自主创新原则。努力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应用创新为重点, 大力加强宜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开发和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主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四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 着力解决制约宜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和循环经济中的科技问题, 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 到2017年, 全面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 10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 科技经费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5% (区县达到1.2%) ;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20%。培育国、省、市创新型企业100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0个, 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30%;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 授权专利年均增长20%以上,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自主开发创新产品200个, 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0项, 国、省驰名商标10件;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1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5%。到2020年, 全市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前列, 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 成为全省科技强市和创新四川的重要支撑点,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深化宜宾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宜宾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是营造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 逐步建立各行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服务帮助力度, 充分发挥投资、消费、政府采购等经济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 建立科技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体系, 确立科技政策在宜宾市公共政策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双重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落实管理、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试点工作。综合运用分配杠杆、产权分割、社会价值和人才评价等方式。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 形成激励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在推荐市 (县、区) 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时, 要有企业科技领军人才、有重大科技贡献的企业负责人人选, 把企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贡献作为人选产生的重要依据。在各级政府组成人选中配备科技管理型干部。

三是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科技规划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宏观统筹, 强化对自主创新 (研发) 、技术引进、成果推广 (技术转移) 的顶层设计, 科学确定年度科技投入方向和重点, 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建设科技项目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科学的项目储备制度和立项机制, 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法人责任制, 加强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和审计方式。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风险投入为支撑, 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利用外资并举”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整合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 明确或调整有关部门和市、县 (区) 科技投入用于R&D的比例, 增加R&D支出比重。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驱动、人才引进等专项资金规模。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机制。加大协调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向重点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额度的力度,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 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融资项目进行贷款贴息等探索。优化宜宾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工作环境, 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产品和服务。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科技型企业。

五是大力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 以实施“六个一科技工程”为载体, 发挥综合效能, 进一步夯实区域创新体系基础,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增强全民科技素质,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全面推动宜宾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3.2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 将企业科技战略融入经营战略, 健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和新型研发组织开展科研。

二是鼓励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研究制定政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 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给与资助奖励。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联合研究开发, 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三是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支持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实现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依托临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 引导市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

四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中小微企业发展相关扶持资金, 对技术新、成长快、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优化完善小型微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鼓励机制和发展环境,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重点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支持企业通过参股并购、联合开发、转让、独占许可、交叉许可等形式, 开展专利商业转化, 提升科技成果经济效益。鼓励支持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等入股创办企业。

3.3 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以临港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 充分发挥其对周边的引领辐射作用。大力推动五粮液产业园区、罗龙产业园区等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建设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建设宜宾国家、省级、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提升和发展茶叶、林竹、酿酒专用粮、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鼓励支持科技创新要素流动, 促进科技成果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部署创新链, 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在新材料领域, 发挥金属复合材料优势, 打造四川惊雷科技新材料产业园;依托金川电子, 发展高性能铁氧体永磁材料、高性能铁氧体软磁材料等磁性材料及器件产业;依托中核建中, 打造四川最大、西部领先的锂材料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天原集团, 重点发展高分子PVC化学新材料产品。在新能源领域, 培育和发展包括核电燃料元件、核技术应用等相关产业在内的主营产业体系, 建设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依托三江机械, 打造航空管路标准件和通用件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发挥普什集团、惊雷科技、岷江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 发展石油天然气采输装备、页岩气勘探设备、页岩气钻井成套设备、海洋工程配套装备, 数控机床、汽车关键零部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依托环球集团、马尔斯公司, 推进光电传感器、发光二极管 (LED) 芯片等光电产品技术研发;依托盈泰光电、普什集团, 加快建设3D包装、新型显示器生产中心。在生物产业领域, 以五粮液制药等企业为依托, 重点培植特色基因药物, 积极应用基因信息技术、重组DNA技术、微生物发酵和现代化提纯工艺等先进技术, 加快推进生物药研制。在节能环保领域, 依托五粮液集团, 推广包装洗瓶水循环利用、液态酿酒清液、PET瓶包装等酒类产品环保技术应用与装备制造, 重点研发LED等节能产品;依托惊雷压力容器公司, 重点发展三维肋管等节能环保产品。

三是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 加快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名优白酒、化工轻纺建材、综合能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运用现代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作用。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结合宜宾农业自然条件的特点, 培育性状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特色农业新品种, 持续开发现代农业新技术,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托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突出培育科技高地、生态洼地、产业文化展示地效应, 为产业发展提供与科技和市场连接的大平台, 提升宜宾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进程。大力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 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 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是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军工企业驻军代表联席会制度, 完善支持军工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市域内军工企业的科技优势, 整合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和民用工业领域的创新资源, 推动应用领域和基础领域合作, 从科技领域、人才培养的融合向合作开发、合作推广、合作应用、合作生产等方面延伸。将国防科技创新规划纳入宜宾市科技创新整体规划, 鼓励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

3.4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技术创新创业中心 (孵化器) 、产业园区、技术市场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宜宾分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川南分中心, 发挥好宜宾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作用, 按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建立“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服务体系, 搭建信息、孵化、投融资、工程化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临港、罗龙、阳春、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集聚、设施完善的优势, 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园区服务中心。建立完善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研检测等共享平台。建立科技资源共享补贴机制, 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实验室。

二是积极创建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发展。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 推动白酒产业、茶产业、机械、模具、装备、电子、新材料、化工化纤、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 打造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积极推动市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加快市属部门科研院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推进科研院所跨区域、跨行业调整整合。进一步深化宜宾市农科院、林科院、农机所等改革, 鼓励科研院所领办创办创新联盟或企业集团, 分类开展相关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等工作。

3.5 加强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 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的对外引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对各项人才计划和工程的统筹, 加快实施“科技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依托高等院校、企业车间、科研院所等多个平台, 培育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等领域掌握国际国内关键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机制, 完善招才引智的相关配套政策, 给予高端科技人才全方位支持。

二是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支持, 促进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建立岗位绩效与薪酬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权属和转化收益分配制度, 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三是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强化科协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促进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公开普及。加强科技学会能力建设, 支持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进修深造、学术活动。推进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建设, 构建市、县 (区) 、乡、村四级科普阵地。加大科普资源开发, 推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

4 深化宜宾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宜宾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衔接配合, 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要主动参与、主动支持各项行动,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社会协同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大格局。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联系会议机制, 定期研究重大问题, 制定落实政策措施,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 密切分工协作, 形成创新合力。坚持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应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强化责任担当,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加强协调联动, 推动重点科研任务的落实。

3) 明确工作责任, 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科技创新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细化、量化考核标准, 加强对区县、部门和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考核, 实行科技创新工作定期通报制度。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奖惩逗硬。

4)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宣传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先进经验。在全社会树立创新理念, 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 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夯实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5) 突出重点, 分步推进。积极培育和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县 (区) 和企业, 支持各县 (区) 在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民生科技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 推动示范区县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从而带动和促进全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Z].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Z].

[3]纳尔逊, 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胡世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白春礼.把握科技发展新态势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N].中国青年报, 2013-01-04.

[5]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中国战略机遇[J].决策与信息, 2012 (6) .

篇4: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一、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1、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沿革。从1949年到1998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内设司局负责抓安全生产,国家劳动部或劳动人事部负责全国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1998年到2003年,由国家经贸委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其间,组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管局),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1年,建立了19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及68个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后改为监察分局),形成了国家、省、地区三级煤矿安全垂直监察体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下设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至此,形成了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

2、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近年来,全国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国家管理煤炭行业的职能部门撤消,煤炭企业下放各省后,国家对煤炭行业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有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来承担。在全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组建过程中,许多省一级的煤矿安全监察局(简称煤监局)都加挂了煤炭工业管理局(简称煤管局)的牌子,但运行不久,有的甚至刚刚加挂,就已不适应新体制并按上级要求分开。各省又将煤管局改为经贸委管理下的煤炭工业管理办公室或煤炭工业管理处(简称煤管办或煤管处)。目前,有的省除了煤监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局)以外,还设有煤管局,各市、县的机构设置也与此类似。这些机构都与煤矿安全管理有关,但又没有明确赋予其煤矿安全管理的职能,所以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大大削弱了。

二、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职能没有理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基本统揽了应该是各级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如对煤矿的行政处罚权、安全许可权、各类死亡事故处理权等。煤矿安全工作如果离开了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仅仅靠2800人的监察队伍想把全国煤矿的安全搞好是不可能的。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无法做到关口前移。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煤矿安全监察局编制,全国总共才2800人,各监察分局一般为20人左右,去掉必要的内勤人员,平均每名煤矿安全监察员所面对的煤矿数量至少达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并且还要承当其它一些繁重的行业管理任务,除去法定节假日、休假日、病事假日(实际上许多监察员很少能正常休假),每个矿井每月接受执法检查的平均时间只能以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在新疆、甘肃等边远省份或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突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还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事故处理上,这就使得大量煤矿不能接受真正的日常检查,与当初制度设计"关口"前移的初衷背道而驰。

3、煤矿安全监管责任不落实。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落实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地方政府要严格履行煤矿安全监管职责,重点是日常性的安全监管。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哪一级政府主管的煤矿,就由哪一级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煤矿安全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级政府领导的责任。由于煤矿安全监管责任重大,一些省、市相关职能机构或部门相互推脱,不愿意承担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目前全国有相当一部分省(区)、市没有明确承担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机构,这种情况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县、乡政府机构中,在这些地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地方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与中央机构调整不能同步进行。在安全生产监管任务最为繁重的市、县两级,一部分地区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尚未组建。已建立的机构其管理形式、独立程度和内部机构设置也有很大差别。很多县一级的安监、煤管部门,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行政机构,也有事业单位;有直属机构,也有二级机构。全国相当一部分省(区),大部分市、县两级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还比同级政府的部门或单位低半格,很多还是政府部门管理的二级机构。更为突出的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中有相当多的根本不懂煤矿安全管理,从而根本无法对煤矿安全工作实施监督。

5、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不能有效协调。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采取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模式。在目前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下,除负责履行国家监察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外,省、市、县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也对煤矿安全管理负有职责。

从制度设计层面来讲,制定此政策的初衷是在煤矿安全生产及管理已经下放到地方政府负责的条件下,安全监察由国家垂直设立的煤监局负责,这样,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可以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抓好安全生产。但中国的事,最怕的就是协调,协调就意味着可以不听,就意味着扯皮。想法是好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成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出现意见分歧时无法统一协调。

6、行业管理弱化,管理体制不顺。现在,一个煤矿实际上是几个部门同时在管,特别是地方政府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有关的部门有好几个,同时这些部门都没有足够的权力,都不能真正地管起来,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这主要是因为从中央就没有一个管理煤炭行业的部门,从而使行业管理的责任不能落实到一个确定的部门。

三、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落实"以人为本",做到安全发展,尽量减少和消除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遏止煤矿事故多发的势头。笔者认为,在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效率上首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1、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政府监管的职能理顺。在省一级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合并,或按国家总局现行体制,在省安监局下设煤监局,由安监局统管,煤监机构全面实施对煤矿的专项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实行原来的垂直管理,由省煤监局直接领导,除了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监察外,还要按照国办发【2004】79号文的要求,对市、县级煤矿安监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在市、县级设立相应的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并与安监部门合署办公,履行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职责,业务上接受省煤监局和监察分局的检查和指导,消除煤矿安全监管空档。

2、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地方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明确地方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监管职责,键全地方煤矿监管机构并充实人员。各市、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安全工作实施日常检查,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求煤矿企业进行整改的问题进行跟踪复查,在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领导,并要接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检查和指导。目前现有的安全监管部门、煤矿监管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缺乏权威性和技术力量,特别是专业人员奇缺,无法对煤矿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监管责任难以到位。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实践证明,离开了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煤矿安全监管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明确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及其职责。自从国家煤矿管理体制变改以来,煤炭行业没有了真正的行业管理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既是监察部门又是管理部门,实行了监与管一体,这既不利于煤炭行业的管理,也不利于煤矿安全的监督。因此,国家应当设立煤炭行业的管理部门,各省、市、县也要设立与之相应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行使行业管理的职能。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通过行业规划、行业技术政策、行业内部指导协调等途径和手段,加强对煤矿安全工作的管理,自觉接受煤矿监察机构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

4、对煤矿有关证照、特殊工种培训等进行统一协调。国家安监总局应与有关部门协商,统一协调煤矿办证、换证工作,统一证件时限。建议对一个煤矿合法开工要办的多个证件,成立一个由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办证中心,将所有办证手续集中到一个部门内就能完成,既方便了企业办证,又便于各个证件的时限统一。另外如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发证等工作进行统一协调,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发证,避免重复培训,重复发证,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煤矿安全监管的规律性,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一定会从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监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在促进煤矿安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5: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

十 项 要 求

一、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生产要靠企业来保证,要严格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凡在我市有两处及以上煤矿的主体企业必须在临汾设立分公司,起到宏观决策和安全监管作用,并实现“五到位”;煤矿企业要建立以煤矿为基础、以矿长为核心的生产建设和安全管理体制及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安全发展的经营机制,并达到“十要求”。煤矿企业要落实矿级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带班在一线,指挥在一线,隐患处理在一线。煤矿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将自主保安和业务保安相结合,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区队、每个班组、每个人头。

二、突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

在全力防治煤矿五大自然灾害的基础上,突出治理瓦斯和防治水两个重点,贯彻落实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十条禁令”和煤矿防治水工作“十条规定”。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要结合矿井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强化煤矿安全规范执法 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法制观念,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认真开展行政执法。要按照“严标准、依程序、重细节、求闭合”的原则,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化、程序化的执法工作制度,明确监管执法工作流程,规定案件办理各环节的运行时限、办理要求和责任人,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科学执法、廉洁执法,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水平和效能。

四、落实煤矿安全县级监管

煤矿县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落实领导干部包片、五人小组包矿责任制,督促煤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管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应当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要下达停产整顿指令,明确整改内容和期限,依法实施经济处罚;煤矿整改完成后,由煤矿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组织验收。验收不合格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关闭。

五、强化建设矿井监督管理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各主体企业要加强对建设矿井的监督检查,落实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责任,建设矿井开工后,立即安装人员定位系统,揭露煤层后立即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矿井进入联合试运转,应立即安装产量监控系统,并确保正常运行。

六、强化联合执法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与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国土资源、工商、公安、供电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执法合力,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

七、强化责任追究

对迟报、漏报、谎报或瞒报事故、隐患排查不认真、未按规定报告、整改措施不落实、违法违规组织生产、拒不执行监管指令的煤矿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严肃查处。对发现煤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依法查处的安全监管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煤矿停产整顿期间,因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检查不力,致使煤矿整改不认真而继续生产的,要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企业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强化现场管理,定期组织、深入排查治理煤矿各生产系统、各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坚决停止生产,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并按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

九、落实安全监管指令 煤矿企业接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停产整顿指令后,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煤矿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整改方案,报有关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整改结束后,申请有关煤矿安全监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恢复生产。

十、落实有序退出机制

篇6: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2013年,在安监局党组、行政和煤管局的大力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煤管局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我区煤矿安全监管围绕今年煤矿安全中心工作,按照年初制定的监管执法计划,以“规范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增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塑造和维护良好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形象”为指导思想,以“打非治违”和宣贯总局《七条规定》为工作主线,以“零安全事故”为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监管手段,有力打击了辖区内煤矿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违规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成绩

(一)计划监管,有的放矢。

年初,围绕我区2013煤矿安全生产中心工作,针对辖区内煤炭企业具体实际,结合现有监管力量,制定了监管计划,获区政府批准,并报重庆煤监局备案,每个月还根据煤监部门及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有关文件要求,编制了煤矿安全监管月度计划。做到了监管执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实施。

(二)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水平

1.积极推行煤矿安全监管执法“十步流程”

为规法煤矿安全监管执法行为,健全完善闭合执法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切实提升监管执法 1的宽度和深度,严格按照渝煤监办〔2013〕68号的要求,做到“严标准,依程序,重细节,求闭合”的执法原则和“定方案、抓细节、查路径、严处理”的执法方法。基本做到了监管执法“十步流程”。

2.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活动。

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区煤矿安全工作实际,今年以来,我们围绕“打非治违”、宣贯总局“七条规定”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开展了依系列的专项检查活动。我们开展了春节复工复产验收;以“一通三防”及瓦斯治理为主题的专项检查;机电设备专项检查; “雨季三防”为主题的专项检查;建设项目“三同时”专项检查;开展了“领导带班下井”、“六大系统”等专项检查活动。专项检查针对性强,专业性强,使隐患查处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全方位整治了事故隐患。

3.推行矿井矿级领导约谈制度。

但凡发生事故的矿井,除“四不放过”外,我们还推行了矿级领导查找隐患和约谈制度。事故矿井在停产整顿期间,与监管人员一道到其它煤矿进行隐患查处,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其它矿井的管理经验,提高事故矿井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警示被检查矿井高度重视安全,吸取事故教训,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隐患查找结束后,对事故矿井的矿井领导和业主进行约谈,分析总结事故教训,查找问题根源,明确目标,增添措施,加大投入,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对日常检查发现安全管理混乱的煤矿,我们也推行了矿井领导约谈制度。帮助其发现问题,查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及时扭转安全管理被动局面。

(三)严查事故隐患,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

我们始终保持“严管重罚”高压态势,坚决贯彻落实渝煤监办〔2013〕176、179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对煤矿企业的检查和处罚力度,1-12月,计划检查298矿次,实际检查352矿次,超出检查计划30%左右,共查处事故隐患条,共立案调查例,处罚款 万元,其中处 元以上的案件7起,定期对检查处罚情况在全区煤炭行业进行通报,做到了公正公开执法,透明处罚,在全区煤炭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另外,还加强了对煤矿企业的明查暗访,防止煤矿突击生产、违章冒险蛮干等行为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监管仍处于被动局面。

我们的监管水平还没有提升到对辖区煤矿事故处于可控的高度,安全管理仍然处于“见子打子”的被动局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二)煤矿企业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现象依然严重。从日常检查查出的事故隐患原因分析,煤矿企业现场管理不力,从业人员习惯性违章、冒险蛮干等行为依然突出。

(三)部分镇街监管不力

部分镇街对煤矿安全监管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办法

不多,监管乏力,长期处于被动监管局面。

(四)煤炭市场疲软,业主的技术改造和推新推先积极性受挫。

今年以来,煤炭市场行情持续走弱,煤炭行业已经进入了寒冬,大部分煤矿企业出现亏损现象,对煤矿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对提高辖区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带来了不小的阻力,这将是今后几年我们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困难。

三、明年工作打算

篇7:深化宜宾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2014,国瑞神华煤矿监管工作站将按照职责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精神,围绕安全工作中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工作措施,加强煤矿安全日常监管,以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为工作重点,促进煤炭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制定2014年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为核心,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深化依法监管,紧密结合煤矿工作安排,确定监管重点,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管行为,督促煤矿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控制指标体系,深化责任制的落实

1、加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考核力度,要采取坚决措施,确保安全事故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实现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责任制。

3、完善奖惩考核机制,加大管理力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工作创新,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生产管理

1基础,把握事故发生规律,提高事故的预控能力。

1、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逐级分解,具体到人,落实到生产过程中。

2、加强现场检查,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整改事故隐患,提高

煤矿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

3、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查找安全生产监管

工作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积极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并牢牢把握规律,对季节性、专业性的规律提出预警、预控的方案和对策,并针对性的落实监管措施。

4、做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要求煤矿建立辅助救护队,配备相应救护设备、仪器,认真组织应急救援方面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广大职工防范事故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5、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努力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形成安全生产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6、推进标准化监管站建设,通过监管和执法,杜绝各类煤矿

事故的发生。

三、时间安排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具体要求,对煤矿

企业安全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管。坚持参加煤矿安全生产会议,每天有监管人员在煤矿监控室值守,每周下井检查次数不少于3次。

四、检查内容

1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监督煤矿贯彻落实国办发〔2013〕99号

文件的情况。重点检查矿领导带班入井制度的执行情况;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四大系统的完成情况;煤矿“一通三防”的管理情况;春节期间的生产安排情况;矿井瓦斯抽放系统的使用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有无“三超”情况;煤矿职工的培训教育情况。

2月份重点监管工作:检查煤矿“六证”办理情况、矿级管理人员配备和持证上岗情况。抓好节后复产验收工作,加大对煤矿春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安排及节后复产验收各项措施准备情况的跟踪监督,特别是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四大系统的使用情况;救护、监控协议落实情况及开工后职工培训安排教育情况。

3月份重点监管工作:开展提升系统监察,同时积极配合上级业务部门做好煤矿节后复工复产的验收工作。监督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配备及持证上岗情况,确保煤矿配备足够的特种作业人员,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4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煤矿掘进面视频安装使用情况监察及 “一通三防”专项检查,特别是瓦斯治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落实情况和“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瓦斯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情况。

5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监督检查煤矿各类机电设备的检测、检验情况。检查井下员工的自救器、矿灯、工作服等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及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配备及持证上岗情况。

6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监督检查煤矿 “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情况、雨季“三防”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情况,配合上级业务

部门搞好上半年全面安全监察。

7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督促检查煤矿汛期防治水工作。重点检查汛期煤矿防汛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情况;防汛抢险各类物资;井下排水设施的完好情况;井下排水沟布置情况等工作的开展;防治“三超”和煤矿职工培训教育情况。

8月份重点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煤矿的瓦斯治理监管力度,严格监督煤矿合理布置巷道、采煤工作面及开采顺序,简化生产系统,杜绝一切不合理的通风,严禁“三超”。

9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督促煤矿继续深入开展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即: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情况。

10月份重点监管工作:加大对机电设备、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职业危害及劳动保护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及时更新设备,进行职工健康体检。

11月份重点监管工作:督促煤矿按照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习和演练,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监督煤矿贯彻落实国发23号文件情况,重点检查矿领导带班入井制度的执行情况、“一通三防”、防治水、机电提升、顶板管理等专项整治情况。

12月份重点监管工作:年终全面安全监察,对排查出的安全生产隐患,督促煤矿及时整改,短期内整改不到位的,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整改期间的安全生产。总结全面监管工作。

五、工作要求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监管人员一定要充分认清做好煤矿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目标上更加明确、方法上更加科学、工作上更加扎实,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2、认真执行监管计划。认真开展监管执法分析和隐患排查,根据安全生产状况的阶段性情况,提出时效性、重点性、合理性、实效性“四统一”的季度监管计划,做到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保证计划的严肃性,真正做到监管到位。

3、正确履行职责。实施监督检查任务时,严格做到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依法严厉查处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4、创新监管方式。注重现场监管,强化井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发挥执法部门的整体合力,确保重大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消除或落实整改责任。

总之,我们本着“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的工作宗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警钟长鸣、扎实工作,坚决防范遏制煤矿安全事故,促使我市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瑞神华煤矿监管工作站

篇8: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探讨

关键词:安全生产优胜劣汰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因素都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中,怎样才能将其做好,是社会中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将针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1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中,煤矿生产有了新的特点和变化,相关的部门确立了创新管理理念,实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中心思想。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高科技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将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将落后和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技术及时淘汰。将各项安全生产治本的策略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落实各项措施,将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相关的宣传咨询活动,将平安创建,安全理念,相关的安全知识深入到企业、乡村和人民意识中。可以设立曝光台和舆论监督台,邀请社会中安全工作的代表来进行评论。

2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

进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的时候,也许需要把企业主体的责任明确,利于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

2.1 煤矿企业需要把自身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把其中所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都健全,安全科必须挂牌进行办公。煤矿中都需要至少有一名通风、机电和采煤的专业人员,对领导跟班入井的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相关的数据做好记录。煤矿企业需要经常展开矿井透水事故的模拟演戏,并且邀请公安、电力、医护和矿山救护相关联的部门来一起参加,将施工人员实战的能力提高,防患于未然。

2.2 建立煤矿安全监管双委派机制。切合乡镇煤矿实际的管理技术,抓住源头进行管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在全国进行招聘高薪煤矿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考核、筛选。可以适当的制订一些规定:委派矿长如果连续两个月的绩效考核不合格,将会有相应的处罚甚至是辞退,考核出来的优秀员工给予奖励,在一年最后总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予重奖。

2.3 建立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很多地方煤矿在管理中,会出现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工作中出现你推我攘的现象,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起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队,在发现煤矿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的行为时候,都可以现在立即执行直查直办,利于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将煤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

3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措施

在意识满足,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还要加上高效的监管措施,才能使煤矿安全工作得以奏效。坚持以严教、严管、严处、严关来落实措施,将效果明显的体现出来。第一点:对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十分的重视,在每次长假之后,待员工返还工作时,要进行全员工的培训。展开面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培训中聘请煤矿行业中的专家、教授等,使用现代媒体教学,进行现场指导,施工人员相互帮助等一些教学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点:近几年中,水、火和瓦斯等一些因素都是引起煤矿发生事故的重点。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时刻的提示着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预防和消除。①根据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对水灾进行防护。煤矿按照水灾的性质和危害分类,制定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危害程度大的水害作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资,引进先进的防探水技术,使预防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②完善矿井中火灾的防治系统和队伍,配备性能良好的消防水池和多种设施。对煤矿施工人员定期进行火灾防护、治理、自救和呼救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容易引起火灾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例如:电气、电缆、放炮等环节,在煤矿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在煤矿中建立起完善的瓦斯监控中心,并且每个煤矿中的瓦斯监控都要进行联网运行。如果有一个煤矿中的作业地点瓦斯超限预警,监控中心会快速的作出防御,指示现场人员撤离该地点,与此同时,反映给相关管理者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对回采工作中的通风瓦斯管理加强,杜绝瓦斯出现集聚的现象。

4 结语

煤矿工作中排查安全隐患的方面,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出全面的方案,将责任明确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销号的原则,对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煤矿整改治理按期完成,把引发事故发生的源头完全隔离切断了事。对于有效的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遏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如果煤矿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已经超过有效期限,自行私下接通电源,进行违规整改和生产的煤矿,需要立即执行关闭处理。严厉的打击违法违规的煤矿,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业平稳运行安全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晓辉.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梅剑萱.河南煤监局郑州分局对登封市政府二季度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J].决策探索,2011(16):76-76.

[3]梅剑萱.河南煤矿安监局局长牛森营带队监督检查商丘市煤矿安全监管工作[J].决策探索,2011(12):80-80.

[4]彭朝晖.当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D].郑州大学,2009.

篇9: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汇报材料

__县煤炭工业局局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在我县集中精力,认真贯彻国院446号令、国办明电(2005)21号文件及全市煤矿整顿关闭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关键时刻,渝东监察分局召开这次大会,很关键,也很及时。下面,我就__县煤矿安全监管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__县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地质储量3.96亿吨,可开采量1.98亿吨,历史最高年产量达450万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前些年,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一度发展失控,高峰期全县各类小煤矿达3000余口,有一证或多证的达400余口。经持续的整顿和关井压产,全县有证煤矿206个,其中生产矿200个,基建矿6个,设计总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2005年,市专家组验收安全条件不合格煤矿58个,合格和基本合格的142个。县政府已作出关闭65个煤矿的决定,截止2月底,我县已经关闭煤矿23个,超额完成首期关闭任务。煤炭经营企业61家,全县煤矿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煤炭生产链约供养30万人。2005年生产原煤298万吨,创造税费9670万元。煤炭产业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二、2005年以来主要。

(一)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煤炭生产秩序得到规范。

近年来,受煤价大幅上涨因素的影响,部分煤矿业主无视法纪,擅自非法开采煤矿,全县非法小煤窑泛滥成灾,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安全事故。针对非法开采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对启封的2646口非法小煤窑进行了关闭,按期完成了打非目标任务,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高度统一思想,形成强大合力。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一打两整顿”领导小组,明确乡镇是“打非”的责任主体,明确县级部门在打非中的职责。三是做实基础。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群众,摸清非法矿的数量、位置等第一手资料,并完善了档案资料。四是加大打击力度。以煤炭工业局为“打非”主体,以乡镇为“打非”主战场,集中优势兵力,采用“打、抓、罚”强硬手段,轮翻作战,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互相联动默契配合。五是强化保障措施。县财政每月拨款12万元,专门用于全县“打非”,杜绝了“打非养非”的现象;县上公捕公判了一批涉煤案件;县督查暗访组通过督导检查,通报了有关单位,处分了5名乡镇领导干部。六是健全长效机制。建立了举报制度、24小时监控制度、部门督促协助乡镇制度、县级领导包乡制度、“打非”情况公开制度和非法开采零报告制度等,并延伸非法矿死灰复燃监管责任范围,不断巩固打非成果。

(二)开展煤矿安全整顿,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调整充实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县政府、产煤乡镇明确一名领导主抓煤炭;县煤炭工业局领导班子得到充实,组建了煤炭安全执法大队,对所属单位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在14个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安全生产办公室,并配备3至5名煤炭技术人员;白帝、汾河、竹园、大树四个乡镇设立煤炭工会组织;配备“一通三防”安全技术总工程师,公开招录4名煤炭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煤矿安全特派员制度。

二是颁发煤矿身份证。将企业法人在矿井前的照片,法人姓名、住址,矿井名称、位置、主井风井坐标、设计规模、特种作业人员、评估等级、证照及其它情况做成一张身份证,分矿建档立卡,便于有效区分煤矿企业的合法性。

三是委托重庆煤研所编制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全县13大矿区按煤层赋存条件、煤炭资源状况、地质程度等条件划分非限区、限采区和禁采区。明确提出到2010年将煤矿数量限制在100个左右,2020年限制在60个左右,年生产能力保持在450万吨左右。

四是探索市场配置资源。在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整合资源为方向,以解决矿难事故善后事宜为目的的基础上,以480万元公开拍卖了事故矿井苏龙寺煤矿,成为全市因矿难事故对煤矿进行公开拍卖的第一例,成功探索了矿权市场化配置。

五是实行风险抵押金字塔制度.县政府常委会专题研究并出台了《__县煤炭风险抵押金提取和管理办法》,根据矿井设计能力,向煤炭企业实行倒金字塔收取风险抵押金,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准入门槛。

六是深化C、D类煤矿安全专项整顿。局党组成员多次爬楼眼,穿巷道分别带队到D类矿井停产整顿进行专项督查,逐矿督促检查企业整改,并帮助企业制定整改方案。通过整顿,各煤矿全年安全投入达1500万元,全县206对有证矿中B类矿井由去年的4个升至178个,C类矿井降至18个,108个煤矿企业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七是深化煤矿瓦

斯集中整治。县煤矿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督导组的汇报,适时研究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组织力量全面排查瓦斯事故隐患,瓦斯集中治理督导组深入矿井,实行倒计时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整改煤矿“一通三防”存在的重大隐患。全县所有高瓦斯矿井安装了瓦斯监控设备,并实现了局域网的连接。

八是认真开展“五整顿、四关闭”及煤矿安全“百日会战”。按照市上“五整顿、四关闭”的要求,督促有关煤矿企业进行整改,对前进乡水码门煤矿实施了关闭。“百日会战”以乡镇为主体,涉煤部门全部参与,对全县煤矿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排查,对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进行全面整顿。

九是坚决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对196个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合法煤矿下达停产整顿执法文书,公布停产整顿矿井名单,会同相关部门暂扣有关证照。制定了四个月的停产整顿分批实施方案,市上派专家组对196个煤矿制定了一矿一策整改实施方案。落实人员驻地指导、督促整改,组织人员突击检查、巡回检查、跟踪检查,强化安全监管。

(三)稳步推进煤矿关闭。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认真开展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一是领导重视。县上成立了由县长刘渝平任组长的煤矿关闭领导小组,12名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分别联系13个乡镇,督促乡镇完成任务,召开了全县煤矿关闭会议,制定了煤矿关闭实施方案。二是宣传到位。为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顺利实施煤矿整顿关闭,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召开座谈会、印发文件汇编等各种方式,把煤矿关闭宣传到所有产煤乡镇和煤矿。三是分步实施。对65个关闭煤矿分解到乡镇分3期实施,在2月底前关闭12个,3月15日前关闭25个,3月25日前关闭28个,截止2月28日,我县已经关死23个煤矿。对证照不齐,但市专家组验收为合格的23个矿井实施停产整顿。在停产整顿期间一经发现擅自组织生产,立即关闭;同时限期在2006年5月31日前不能办齐证照的,一律关闭。对证照齐全,但市专家组验收为不合格的8个矿井实施停产整顿,限期在2006年3月25日前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条件,并经县煤炭工业局验收合格,方可恢复生产,逾期不能达到的,一律关闭;在停产整顿期间若发现擅自组织生产的,立即关闭。四是措施得力。实行部门包片负责制度,开展联合执法,树立了关闭样板,建立了煤矿关闭日报制度,落实了蹲点责任,对乡镇和部门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同时,对条件成熟的煤矿,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制定整合方案,协助完成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五是维护稳定。认真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解释,确保无到市进京上访事件发生,确保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健全执法体系,完善监督机制。2005年,因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职能的增加,我局煤炭监察执法得到逐步完善,全年开展监察执法210次,总计罚款70余万元。一是完善了各项行政执法制度,规范了各种监察执法文书。二是注重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先后选派12人参加国家和市上组织的行政执法培训,邀请市级专家对煤矿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三是健全煤炭行业行政执法体系。将1000元以下的监察执法委托给乡镇执行,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抓煤矿安全生产的积极性。2006年年初,我局对行政执法实行现场管理与行政处罚相分离,由安全科专司现场管理,执法大队专司行政处罚,并新成立了法制科负责监督现场管理和行政处罚,形成了强有力的执法监督网络,保证了执法畅通,加大了执法力度。

但是,多年以来,__县煤矿安全基础条件较差,安全隐患突出,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遗留问题多。我县煤矿开采历史较长,长期以来,一矿多主,风井出煤,串联通风等问题长期存在。二是自然条件恶劣,道路条件差,煤矿分布广,监管难度大。我县山大坡陡,沟壑纵横,206个煤矿零散分布在1800平方公里地域上。且绝大多数煤矿企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给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带来极大难度,三是煤层薄、露头浅,煤矿生产规模小,安全生产投入欠帐多。全县206个煤矿中年产3万吨以上的煤矿(包括3万吨)仅40个;3万吨以下的166个。

一年来的,我们深切的体会到:

第一,必须加强规划,走宏观调控之路。我县作为农业大县、移民大县和财政穷县,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产业都将是全县龙头支柱产业之一,对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煤炭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煤炭产业发展决定和市场管理办法,制定了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措施得力,成为煤炭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必须强化监管,走安全发展之路。煤炭采掘行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安全生产始终是头等大事。必须进一步深化煤炭安全整治,坚决打击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严防非法开采死灭复燃,巩固“打非”专项整治成果。并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安全教育和强制措施,使企业、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大”的意识。

第三,必须加强技改,走科技发展之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搞好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煤炭行业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必须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煤炭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基础上,处理好矿产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的要求,坚决制止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的行为,处理好矿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实现煤炭生产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必须整合资源,走规模发展之路。我县煤炭产业的劣势主要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水平低下。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必须扩展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走规模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动资源整合,组建一批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集团公司,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第六,必须形成合力,走联合执法之路。我局与县国土、安监、质监、工商、交通、纪检监察以及煤协建立了积极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对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进行全面整顿,对煤炭产业发展秩序进行梳理,同时,将部分行政执法权下放到乡镇,委托乡镇开展煤矿安全综合执法,促进了煤矿监管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

三、2006年安排

今年以来,在重庆煤监局渝东监察分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狠抓节日前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分片包干贯彻落实节后复工安全措施,实现了煤矿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大幅下降,为做好全年煤矿安全开了好头。2006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学习贯彻全市煤矿整顿关闭现场会议精神,夯基立柱,务实创新,努力实现原煤产量300万吨,煤矿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降低20和30,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确保全年杜绝煤矿特大事故;巩固“打非”成果,防止非法小煤窑死灰复燃。

第一,巩固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成果。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此次关闭整合,进一步落实责任,创新措施,严格监督拟定关闭矿井停产到位,严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严防非法煤矿反弹。按照“先关闭后整合,以大并小、优差兼并”的关闭原则,在全面完成关闭任务的基础上,迅速启动煤矿资源整合改造,划定煤矿资源整合范围,明确纳入整合范围且要先行关闭的矿井名单,对没有按时完成整改、提出验收申请和没有通过验收的矿井,坚决提请关闭并实施整合。对现有合格煤矿按规划逐步进行整合重组,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前进﹑岩湾、大树﹑竹园和高治矿区,要分别建立国平﹑巨能﹑东银﹑草坪和富发等五大煤炭集团,在其他资源条件较差的矿区,凡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兼并﹑联合﹑重组逐步推行股份制公司。

第二,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定期上报整改情况。对近期组织开展的煤矿安全督查中发现的各种重大隐患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按照督查后已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制定重大隐患整改方案,明确提出整改内容、期限、措施、资金和具体负责人员,进一步加强各类煤矿以“一通三防”、防治水害和顶板管理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强化综合治理,严查事故隐患,决不留死角和空档;坚决杜绝各类煤矿超能力、超负荷生产,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盲目增长;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夯实煤矿安全基础。要督促煤矿企业加快隐患整改进度,并按期上报煤矿企业执行和落实重大隐患整改方案的进展情况。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力而强行生产的煤矿企业,要进行严肃查处。

第三,严把基建矿井“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关。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对已履行了建设项目核准程序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手续的停产整顿矿井,要通过开展专项监察活动落实项目及安全设施的内容、范围和工期;规划发展科、安全生产科要监督施工单位在规定工期内使各生产系统与安全设施同时完工、按期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基建矿井,不得以“联合试运转、边生产边建设”等任何借口从事煤炭生产,擅自生产的依法予以严惩,甚至关闭。

第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煤炭系统领导干部下井制度,实行煤矿安全现场检查与监察执法相分离,进一步加强各类煤矿以“一通三防”、防治水害和顶板管理为重

点的专项整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是各乡镇要在本月组织开展一次以煤矿整顿关闭和停产检修后恢复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检查。坚决杜绝各类煤矿超能力、超负荷生产,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盲目增长;二是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督促各煤炭企业抓好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广壁式开采,搞好支护系统改革,加大矿井瓦斯抽放、通风系统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改投入,完善各项安全装备和技术措施。

第五,强化日常巡查,巩固打非成果。按照县上对打非的要求,认真搞好对非法开采的巡回检查、举报案件的查处,不断创新监管措施,完善责任考核,严防非法开采死灰复燃,坚决巩固打非成果。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2006年依然是__煤炭安全生产条件夯基年,是煤矿整顿关闭的攻坚年!我们决心乘这次会议的东风,学习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继续推进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煤矿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的深入开展,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安全事故,为全面实现全年煤炭安全目标而努力。

谢谢大家!

《县煤矿安全监管汇报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煤矿安全监管汇报材料。9qm

斯集中整治。县煤矿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督导组的汇报,适时研究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组织力量全面排查瓦斯事故隐患,瓦斯集中治理督导组深入矿井,实行倒计时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整改煤矿“一通三防”存在的重大隐患。全县所有高瓦斯矿井安装了瓦斯监控设备,并实现了局域网的连接。

八是认真开展“五整顿、四关闭”及煤矿安全“百日会战”。按照市上“五整顿、四关闭”的要求,督促有关煤矿企业进行整改,对前进乡水码门煤矿实施了关闭。“百日会战”以乡镇为主体,涉煤部门全部参与,对全县煤矿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排查,对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进行全面整顿。

九是坚决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对196个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合法煤矿下达停产整顿执法文书,公布停产整顿矿井名单,会同相关部门暂扣有关证照。制定了四个月的停产整顿分批实施方案,市上派专家组对196个煤矿制定了一矿一策整改实施方案。落实人员驻地指导、督促整改,组织人员突击检查、巡回检查、跟踪检查,强化安全监管。

(三)稳步推进煤矿关闭。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认真开展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一是领导重视。县上成立了由县长刘渝平任组长的煤矿关闭领导小组,12名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分别联系13个乡镇,督促乡镇完成任务,召开了全县煤矿关闭会议,制定了煤矿关闭实施方案。二是宣传到位。为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顺利实施煤矿整顿关闭,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召开座谈会、印发文件汇编等各种方式,把煤矿关闭宣传到所有产煤乡镇和煤矿。三是分步实施。对65个关闭煤矿分解到乡镇分3期实施,在2月底前关闭12个,3月15日前关闭25个,3月25日前关闭28个,截止2月28日,我县已经关死23个煤矿。对证照不齐,但市专家组验收为合格的23个矿井实施停产整顿。在停产整顿期间一经发现擅自组织生产,立即关闭;同时限期在2006年5月31日前不能办齐证照的,一律关闭。对证照齐全,但市专家组验收为不合格的8个矿井实施停产整顿,限期在2006年3月25日前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条件,并经县煤炭工业局验收合格,方可恢复生产,逾期不能达到的,一律关闭;在停产整顿期间若发现擅自组织生产的,立即关闭。四是措施得力。实行部门包片负责制度,开展联合执法,树立了关闭样板,建立了煤矿关闭日报制度,落实了蹲点责任,对乡镇和部门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同时,对条件成熟的煤矿,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制定整合方案,协助完成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五是维护稳定。认真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解释,确保无到市进京上访事件发生,确保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健全执法体系,完善监督机制。2005年,因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职能的增加,我局煤炭监察执法得到逐步完善,全年开展监察执法210次,总计罚款70余万元。一是完善了各项行政执法制度,规范了各种监察执法文书。二是注重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先后选派12人参加国家和市上组织的行政执法培训,邀请市级专家对煤矿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三是健全煤炭行业行政执法体系。将1000元以下的监察执法委托给乡镇执行,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抓煤矿安全生产的积极性。2006年年初,我局对行政执法实行现场管理与行政处罚相分离,由安全科专司现场管理,执法大队专司行政处罚,并新成立了法制科负责监督现场管理和行政处罚,形成了强有力的执法监督网络,保证了执法畅通,加大了执法力度。

但是,多年以来,__县煤矿安全基础条件较差,安全隐患突出,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遗留问题多。我县煤矿开采历史较长,长期以来,一矿多主,风井出煤,串联通风等问题长期存在。二是自然条件恶劣,道路条件差,煤矿分布广,监管难度大。我县山大坡陡,沟壑纵横,206个煤矿零散分布在1800平方公里地域上。且绝大多数煤矿企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给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带来极大难度,三是煤层薄、露头浅,煤矿生产规模小,安全生产投入欠帐多。全县206个煤矿中年产3万吨以上的煤矿(包括3万吨)仅40个;3万吨以下的166个。

一年来的,我们深切的体会到:

第一,必须加强规划,走宏观调控之路。我县作为农业大县、移民大县和财政穷县,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产业都将是全县龙头支柱产业之一,对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煤炭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煤炭产业发展决定和市场管理办法,制定了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措施得力,成为煤炭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必须强化监管,走安全发展之路。煤炭采掘行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安全生产始终是头等大事。必须进一步深化煤炭安全整治,坚决打击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严防非法开采死灭复燃,巩固“打非”专项整治成果。并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安全教育和强制措施,使企业、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大”的意识。

第三,必须加强技改,走科技发展之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搞好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煤炭行业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必须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煤炭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基础上,处理好矿产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的要求,坚决制止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的行为,处理好矿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实现煤炭生产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必须整合资源,走规模发展之路。我县煤炭产业的劣势主要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水平低下。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必须扩展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走规模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动资源整合,组建一批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集团公司,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第六,必须形成合力,走联合执法之路。我局与县国土、安监、质监、工商、交通、纪检监察以及煤协建立了积极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对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进行全面整顿,对煤炭产业发展秩序进行梳理,同时,将部分行政执法权下放到乡镇,委托乡镇开展煤矿安全综合执法,促进了煤矿监管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

三、2006年安排

今年以来,在重庆煤监局渝东监察分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狠抓节日前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分片包干贯彻落实节后复工安全措施,实现了煤矿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大幅下降,为做好全年煤矿安全开了好头。2006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学习贯彻全市煤矿整顿关闭现场会议精神,夯基立柱,务实创新,努力实现原煤产量300万吨,煤矿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降低20和30,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确保全年杜绝煤矿特大事故;巩固“打非”成果,防止非法小煤窑死灰复燃。

第一,巩固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成果。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此次关闭整合,进一步落实责任,创新措施,严格监督拟定关闭矿井停产到位,严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严防非法煤矿反弹。按照“先关闭后整合,以大并小、优差兼并”的关闭原则,在全面完成关闭任务的基础上,迅速启动煤矿资源整合改造,划定煤矿资源整合范围,明确纳入整合范围且要先行关闭的矿井名单,对没有按时完成整改、提出验收申请和没有通过验收的矿井,坚决提请关闭并实施整合。对现有合格煤矿按规划逐步进行整合重组,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前进﹑岩湾、大树﹑竹园和高治矿区,要分别建立国平﹑巨能﹑东银﹑草坪和富发等五大煤炭集团,在其他资源条件较差的矿区,凡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兼并﹑联合﹑重组逐步推行股份制公司。

第二,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定期上报整改情况。对近期组织开展的煤矿安全督查中发现的各种重大隐患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按照督查后已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制定重大隐患整改方案,明确提出整改内容、期限、措施、资金和具体负责人员,进一步加强各类煤矿以“一通三防”、防治水害和顶板管理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强化综合治理,严查事故隐患,决不留死角和空档;坚决杜绝各类煤矿超能力、超负荷生产,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盲目增长;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夯实煤矿安全基础。要督促煤矿企业加快隐患整改进度,并按期上报煤矿企业执行和落实重大隐患整改方案的进展情况。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力而强行生产的煤矿企业,要进行严肃查处。

第三,严把基建矿井“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关。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对已履行了建设项目核准程序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手续的停产整顿矿井,要通过开展专项监察活动落实项目及安全设施的内容、范围和工期;规划发展科、安全生产科要监督施工单位在规定工期内使各生产系统与安全设施同时完工、按期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基建矿井,不得以“联合试运转、边生产边建设”等任何借口从事煤炭生产,擅自生产的依法予以严惩,甚至关闭。

第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煤炭系统领导干部下井制度,实行煤矿安全现场检查与监察执法相分离,进一步加强各类煤矿以“一通三防”、防治水害和顶板管理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是各乡镇要在本月组织开展一次以煤矿整顿关闭和停产检修后恢复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检查。坚决杜绝各类煤矿超能力、超负荷生产,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盲目增长;二是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督促各煤炭企业抓好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广壁式开采,搞好支护系统改革,加大矿井瓦斯抽放、通风系统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改投入,完善各项安全装备和技术措施。

第五,强化日常巡查,巩固打非成果。按照县上对打非的要求,认真搞好对非法开采的巡回检查、举报案件的查处,不断创新监管措施,完善责任考核,严防非法开采死灰复燃,坚决巩固打非成果。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2006年依然是__煤炭安全生产条件夯基年,是煤矿整顿关闭的攻坚年!我们决心乘这次会议的东风,学习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继续推进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煤矿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的深入开展,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安全事故,为全面实现全年煤炭安全目标而努力。

谢谢大家!

上一篇:写作俱乐部招生启事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