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2024-05-21

巧用绘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精选9篇)

篇1:巧用绘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巧用绘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大多靠课堂教学习得语法知识,缺少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难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故事,它情境生动,故事简单易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巧妙地将英语绘本融入小学英语课程中,让英语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纷呈。

一、借助绘本教学词汇

传统词汇教学采用死记硬背的模式,知识点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老是记不住,词汇学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绘本,将词汇教学融入趣味、形象的绘本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重感官获取对词汇的认识,加速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内化,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绘本故事中有效掌握词汇。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译林新版)三年级上册Unit 6 Look at me,笔者尝试将绘本融入课堂。首先通过自由对话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接着笔者拿出玩偶――一只棕熊,告诉学生:“This is my friend,Brown bear.It lives in the beautiful forest.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it?”邀请学生一起去看看,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出示绘本,让学生看绘本,听故事。师生一起找出Brown bear的朋友们,在黑板上贴上白色的动物图片,接着带领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打开绘本读故事,给棕熊的动物朋友们涂上正确的颜色。绘本色彩鲜艳,语言简单,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很快就找出各种动物的颜色。通过连线、涂色、听指等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关于颜色词汇的学习,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在以上案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在听故事、看图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同色彩的英语词汇表达,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形象的色彩世界,让学生在绘本的故事情境中学词汇、用词汇,使词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绘本教学语音

语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英语音标教学不外乎死记硬背和机械拼读,很难激发学生对于语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谈“语音”色变,导致语音教学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若将语音和绘本相结合,能大大增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语音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元音字母a的发音时,笔者尝试将语音教学融入Fat cat on a mat的绘本故事中。上课伊始首先通过歌曲Bingo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融入课堂。接着,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fat cat和mat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What is the cat doing?”师生一起进入绘本,通过动画呈现故事。引导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含有a字母的单词,如fat、cat、bad、catch等。让学生通过认读、比较、试读等多样化的活动,学习元音字母a的多种发音,在读绘本、演绘本的过程中不断操练巩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音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紧张而快乐的氛围中有效掌握了a字母的发音,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让语音教学变得轻松活泼。

在以上案例中,笔者尝试将绘本和语音教学结合起来,增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使枯燥的语音学习生动起来,使抽象的语音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三、借助绘本教学语篇

绘本融语音、词汇、语用为一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英语教学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舞台上尽情演绎和展示,在绘本阅读空间中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A beautiful rooster是一篇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笔者将其搬进英语课堂。首先通过课前预案让学生听录音预习,借助学习工具理解生字词。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头脑风暴游戏,让学生通过教师所给的关键词猜出相应的动物,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同时,适当渗透一定的新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语篇。通过观看课文动画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理解绘本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自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细节之处解读绘本,通过连线、模仿、表演等方式,体会公鸡从注重外表美到注重心灵美的转变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指导有效阅读绘本。带领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进行绘本复述,展开有效的语言输出。最后,布置制作阅读推荐卡的任务,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绘本是英语学习的有效资源。将绘本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印象深刻,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之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让英语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篇2:巧用绘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会议内容:理论培训 主讲:何花

主题:巧用绘本 活化课堂

近年来,绘本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绘本逐渐出现在教学现场,涉及的领域逐渐由语文蔓延到数学教学,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绘本融入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特别是低段,这已成为了一种趋势。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绘本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让数学问题发生在生活中,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那么如何利用数学绘本来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内容在合适的时间、环节设计数学活动,探究让数学绘本为数学课堂服务的运用策略。

一、绘本惠于学生——数学“栩栩如生”

绘本中生活化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图文呈现,使学生不仅能产生兴趣、持续高度的专注力,并乐于探索与联系数学绘本中隐含的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它有魔力,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和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它讲的是数学。它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学习。

1.感受历史 激发兴趣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概念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点缀其中,则足以活跃概念课堂的整体氛围,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

【案例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 生:会!(大声地回答)

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本数学绘本——《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过去的人是指什么时候的人呢? 生:古时候的人。那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

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跟我们的一样吗?

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了什么?看一看,过去的人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

教师通过书名启发学生思考绘本内容,这就是一种阅读思考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先自主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不知不觉中习得更多的数数方法。

2.品味故事 积累知识

抓住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生动的故事来向孩子呈现数学知识,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会慢慢喜欢上数学。那么在运用绘本时,教师必须先让孩子读懂绘本故事,在一年级初孩子识字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来读,等识字量增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绘本故事,在阅读完后,教师根据绘本故事适时的提问,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

下面是《时间的故事》部分图片:

3.还原经验 收获成就

数学绘本中蕴涵的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心去挖掘,对数学绘本进行分析、研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数学教育资源创设数学活动。如绘本《水果屋》,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用各种水果造房子的故事。绘本中隐含了观察、比较、归类等数学内容,其间不仅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相同水果归类造房子”,还延伸到“帮熊妈妈装果篮送朋友”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借故事载体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同一物品归类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经验再次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

二、绘本益于课堂——数学“妙趣横生”

用数学绘本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说用数学绘本取代教材,而是用相对“柔软”的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孩子传递数学的概念、思维、数学与生活的连接,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数学。

1.赏图画中感悟数学之美

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比成人更为细致和细腻,他们会观察到《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书页下方小老鼠一家的生活;他们会观察到《花格子大象艾玛》中,书页角落里小鸟身上格子的变化。也许,编者正是关注到学生在阅读绘本时的这种特质,才会仔细到要让整本故事书都展现出“规律性”;也许,编者正是通过将一些典型性的“模式”场景变得连续起来,使得“规律美”的体现地那么刻意,却又隐藏颇深。《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编者不厌其烦地、细致地将所有的“无关”场景都展现得有规律:王国里的房子和树,按规律排序;王国里的冰淇淋,按颜色的规律排序;魔女的头饰,按颜色规律排序。编者在书名中就展现出对“规律”的钟爱,所以才将“乱七八糟”一词突显出来,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有规律是美,无规律是乱”的这种深邃的思想。

2.读故事中亲历奇妙之旅

数学绘本为孩子提供了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也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发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当孩子打开心去接触、感受、探索数学时,数学就不再遥远,不再生硬。比如《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讲述的是一个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被坏魔法师控制,后来利用各种图形变化逃出魔法师城堡的故事。这本书带有很强烈的魔幻色彩孩子们很是喜欢,在学习图形内容时,用上这本书孩子们兴趣盎然。

【案例2】教师讲述故事至“猫竖起爪子扑向阿姨。” 师:你猜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学生根据图画,自由回答。师:看看大狗是用什么变成的? 生:方方正正的砖。

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方方正正的?

小结:我们身边的黑板、窗子、书、文具盒……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师:谁愿意试一试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大狗?请个别学生在白板上操作。

继续讲述故事至“魔法师的城堡竟然飘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这时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圆圆的饼干,她想变出一只会飞的大鸟”,可是,圆圆的饼干怎样才能变成小鸟呢?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小鸟的拼图。

师:魔法师知道哈哈阿姨逃走了,变成了凶恶的大灰狼追了过来,阿姨又念了咒语“圆圈、三角形、方块们,变成比大灰狼更厉害的动物吧!”这次,阿姨会变出什么厉害的动物呢,我们也来试一试吧!

学生两人一组,在白板进行创意拼图。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

从大狗身上的砖的形状联想生活中的图形,通过想象将圆圆的饼干拼成小鸟,并将圆圈、三角形、方块们拼凑成厉害的动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绘本情境中请“生活经验”帮忙,在一次又一次的拼图想象中,达到对图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玩内容中收获解题之钥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他们对于玩充满了兴趣。我们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的中的主角,来玩绘本的内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去和同桌进行讨论辨析,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解决数学问题,也让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追求不同的解决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绘本内容中一步一步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

【案例3】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绘本中提到的“手指甲大小的玉米粒”,让学生思考:豆豆还会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量呢?让学生体会:原来用我们的手、胳膊、脚,量量长、宽、高,我们的身体就是灵巧的尺子!接着让学生和同桌一起用一拃测量课桌的长,这时他们会发现同一张课桌两人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但用自己的一拃去量课桌的长和讲台桌的宽却能比较出长短,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下课,我用脚步量了教室的长,共15步,下午回家,我又用脚步量我家房子的长,共28步,我家房子比教室长,我发现原来在我生活的地方,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秘密呀!

在寻找绘本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的线索解题,在玩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理解。

三、绘本助于思维——数学“精彩创生”

运用数学绘本辅助教学后,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会阅读数学绘本。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无非就是学生做习题,教师批改讲解,缺乏思维含量,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这种新颖的事物来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作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1.绘本续写,拓展思维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让孩子根据所学的内容,对于绘本进行合理的续写。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绘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之时,便是续写之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绘本与对应的知识点结合,引导学生去联系,去发现,进而着手续写。那么,孩子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又有了新一次的认识,有利于知识的回顾与巩固,重新构建与创新。【案例4】例如,配合“认识时间”的单元,将《灰姑娘》的故事加以改编,“12点的钟声一响,美丽的公主一切都得恢复原状”;配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单元,将《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行续写,“愚公的儿子、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孙子们齐心协力把两座挡路的高山移走”;配合“分数”的单元,续写《贪小便宜》的故事:“因为不懂分数,他硬要强选十二分之一的土地,以为选到最大块的土地,没想到选的竟然是最小的一块地”;配合“1000以内的数”的单元,续写《幸福村的小强》的故事,“花朵1O枝成一捆,l0捆装一箱,懒惰的小强偷工减料,却被买家发现,坏了名声”……

2.绘本创作,灵动思维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以自己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绘本的形式画一画。首先在教学中选择优秀的绘本让学生欣赏,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创作兴趣;再让学生尝试用黑白线条、彩色铅笔来表现绘本。不求画面有多么的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的吸引人,可以让学生把学习中“悟”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用生动有趣的绘本形式创作出来,这对于具有一定数学感悟和认知的中高年段学生来说,是作为一次知识的复习,也作为一次知识的运用。学生视角下《图形赛跑》体现了他们对转化思想的感悟。

3.绘本日记,描绘思维

绘本日记是以图画为辅助,日记为主体,描绘和纪录学生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以一周内布置一篇绘本日记,让学生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用绘本当日记一点一点记下来,让学生发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首次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先示范一篇数学日记的写法,指导学生明白关键是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然后以图文日记的形式把过程描述出来。每周对学生的绘本日记进行全班评比,朗读,展示,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亲近数学,展示数学,畅玩数学,描绘数学。

篇3:巧用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学习

一、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之中学会倾听

日本最负盛名的绘本阅读推广者松居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等人都一致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良好习惯。许多教师可能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根本不会倾听, 注意力不集中, 你说什么他根本听不进去。其实并非如此。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学生并不是不会倾听, 而是对听的内容不感兴趣。记得第一次给学生讲绘本故事时使用了ppt演示文稿, 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我出示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片, 聆听着我讲述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连平时最好动的那位学生都在用心地看、用心地听。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 故事虽然只讲了一遍, 但是有许多学生就能复述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巧用绘本故事进行阅读教学, 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帮助学生集中精力, 更好地学会倾听。

二、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之中大胆想象

大多数绘本都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进行扩充、延伸。我给学生读的第一个绘本故事就是《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课堂上,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想象补编了虎斑猫的几次神奇经历, 于是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补写这只猫的神奇经历。当时我这种做法被同事们质疑, 觉得学生只凭课堂上的讲述留下的一点记忆, 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作业的。而事实证明学生做到了,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补写丝毫不逊色于原创, 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虽然不强, 但展示出来的想象力却是惊人的。我们只能发出这样的惊叹:绘本的魅力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够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就一定能提高绘本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动手绘画

信手涂鸦是低年级小学生最擅长的, 如果让他们为自己编织的故事配上插图, 我想那是学生们最快乐的事了。虽然学生们的笔法还比较稚嫩, 画出来的画有的看起来还比较笨拙, 如, 有的学生画勤劳的妈妈, 腿的长度占了整个身子的三分之二, 有的学生画小鸟长着三角形的身体、三角形的尾巴, 有的学生笔下的人物每个都只有四根头发。但我们知道, 他们还是孩子, 那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其实, 我们的学生是善于观察的, 如, 学生画的发脾气的妈妈, 眼睛是红色的, 因为妈妈特别生气;画的毛毛虫, 肚子的形状是一块蛋糕, 那是因为毛毛虫一口吞下的蛋糕还没来得及消化呢。

四、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感受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对绘本可能不是那么新鲜, 热情也会逐渐消退,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给他们加温。比如, 为孩子们的绘画举办一次展览, 在班上举办讲故事比赛等等。我采用的方法是为他们编辑班级小报《童心飞扬》。我选择学生的一些作品, 定期编辑成小报, 印发给学生。当然, 在选择学生作品编辑小报的时候, 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要努力做到让绘本阅读伴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篇4:巧用绘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一、借助绘本教学词汇

传统词汇教学采用死记硬背的模式,知识点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老是记不住,词汇学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绘本,将词汇教学融入趣味、形象的绘本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重感官获取对词汇的认识,加速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内化,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绘本故事中有效掌握词汇。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译林新版)三年级上册Unit 6 Look at me,笔者尝试将绘本融入课堂。首先通过自由对话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接着笔者拿出玩偶——一只棕熊,告诉学生:“This is my friend, Brown bear. It lives in the beautiful forest.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it?”邀请学生一起去看看,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出示绘本,让学生看绘本,听故事。师生一起找出Brown bear的朋友们,在黑板上贴上白色的动物图片,接着带领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打开绘本读故事,给棕熊的动物朋友们涂上正确的颜色。绘本色彩鲜艳,语言简单,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很快就找出各种动物的颜色。通过连线、涂色、听指等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关于颜色词汇的学习,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在以上案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在听故事、看图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同色彩的英语词汇表达,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形象的色彩世界,让学生在绘本的故事情境中学词汇、用词汇,使词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绘本教学语音

语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英语音标教学不外乎死记硬背和机械拼读,很难激发学生对于语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谈“语音”色变,导致语音教学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若将语音和绘本相结合,能大大增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语音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元音字母a的发音时,笔者尝试将语音教学融入Fat cat on a mat的绘本故事中。上课伊始首先通过歌曲Bingo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融入课堂。接着,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fat cat和mat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What is the cat doing?”师生一起进入绘本,通过动画呈现故事。引导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含有a字母的单词,如fat、cat、bad、 catch等。让学生通过认读、比较、试读等多样化的活动,学习元音字母a的多种发音,在读绘本、演绘本的过程中不断操练巩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音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紧张而快乐的氛围中有效掌握了a字母的发音,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让语音教学变得轻松活泼。

在以上案例中,笔者尝试将绘本和语音教学结合起来,增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使枯燥的语音学习生动起来,使抽象的语音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三、借助绘本教学语篇

绘本融语音、词汇、语用为一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英语教学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舞台上尽情演绎和展示,在绘本阅读空间中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A beautiful rooster是一篇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笔者将其搬进英语课堂。首先通过课前预案让学生听录音预习,借助学习工具理解生字词。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头脑风暴游戏,让学生通过教师所给的关键词猜出相应的动物,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同时,适当渗透一定的新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语篇。通过观看课文动画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理解绘本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自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细节之处解读绘本,通过连线、模仿、表演等方式,体会公鸡从注重外表美到注重心灵美的转变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指导有效阅读绘本。带领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进行绘本复述,展开有效的语言输出。最后,布置制作阅读推荐卡的任务,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绘本是英语学习的有效资源。将绘本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印象深刻,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之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让英语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篇5:巧用绘本故事丰富单元内容

丰富单元内容

随着小学英语教材的全面更新,小学英语的教学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策略上,都悄然发生着变化。而最大的革新则是更体现了单元整体意识,因此,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更要关注整体单元意识的教学。笔者也在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有所提升。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为每个单元找到一个与单元内容相匹配的绘本故事并合理利用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82221.htm

一、为什么要选择绘本故事

之所以选择绘本故事丰富整合单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绘本本身的特点有关

绘本图文结合,短小精炼,语言简洁,正对性强,且富有童趣,其独特的魅力是单纯的语篇所无法比拟的。

2.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母语还处于习得时期。我们的母语习得习惯于听别人说话,模仿说话,而表达时多注重意思的表达,不太关注语言的结构。而外语的学习更多受母语学习的迁移。因此让学生看到正确的语言表达,听到纯正的语音,了解生活化的合理运用,绘本则是合适的选择。

3.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固定下来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

识。绘本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

现在的绘本资源很丰富,那么该如何在数量巨大的资源中选择与单元内容相匹配的资源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严扣单元主题。笔者以PEP 6 U2 My favourite season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四季,要围绕四季找到很多相关的绘本。第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的绘本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太难不愿读,太易不屑读。绝大多数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的难度正合适。

三、如何合理利用绘本

在选择了合适的绘本之后,接下去该如何利用呢?是放在课堂教授,还是课后阅读更合适呢?这两种方式笔者都有过尝试,尝试之后发现如果能有有效的课后阅读指导和检查方式,那么,绘本故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课后阅读的形式。

1.绘本呈现时机

根据不同的绘本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时机,因“本”而异。语音类的绘本自然适合在语音课之后,词汇类的绘本在词汇教授之后,综合类的适合在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呈现。笔者更偏向于在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呈现,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绘本的价值,而且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升水平。笔者以PEP 6 U2 My favourite season为例,笔者发现I am a Bunny这本绘本的内容和句型与本单元十分契合,有很高的整合性,同时兼具提升性。这与单元意识的小学英语教授方式不谋而合,非常适合放在单元结束后的课后练习。

2.有效的课后阅读引导

虽然作为课后阅读,但是也少不了老师运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理解绘本,避免走弯路。最有效的方式是出一些趣味性强,学生愿意完成的挑战题。出题原则有几点:

首先,出题应遵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应引导学生先通读之后对故事有

了整体的感知,这样就为其搭建好“框架”。有了框架就需要为其提供“砖头”,再入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垒好“砖头”之后需要为其提供“水泥”。最后深入文本,帮助学生去关注细节,夯实知识。

笔者以I am a Bunny为例。出题从整体到局部,“点―线―面”全面覆盖。第一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题: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

A.The bunny’s favourite season.B.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C.The bunny’s daily life.想要正确回答这一题,那么学生首先必须从头到尾完整地把绘本通读一遍。只要认真阅读这题并不难完成。本单元主题是季节,讨论的主题的喜欢的季节和理由。本题的设计既涉及了最喜欢的季节,又涉及不同季节做的不同的事情。如果不全文通读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学生就自己搭好了框架,掌握了“线”索。

第二题是这样的:

What does the bunny do in each season?

这题笔者用意需要学生再读文本,从细节入手。整个故事有很多关于本单元动词的词组,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生词词组,需要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意思。学生在再次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解决生词,拓宽了知识“点”。

第三题:

(1)I chase the butterflies,and the butterflies chase me.()

(2)I like to watch the frogs in the pond.()

(3)I keep dry under a toadstool when it rains.()

(4)I blow the dandelion seeds into the air.()

(5)I watch the animals getting ready for the winter.()

(6)I watch the snow falling from the sky.()

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之后,经过“点―线”的梳理,学生基本已经理解故事。那么第三题则需要在前两题的基础上提升难度,更加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涵盖全“面”。

其次,出题应遵从多样性、趣味性、精益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书面作业有些已经很枯燥了,不要再让课后阅读让学生有课后作业的感觉,那与课后阅读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

3.教师利用高效形式对绘本进行讲解

如果课外阅读像传统课堂教育一样,那么对绘本的讲解还需回归课堂。那就失去了课后阅读的本意,且低效。学生的掌握水平有高低,有些题型对一部分同学也许并不用讲解他们就能理解,而对另一些同学可能需要着重解释。那么怎样的手段既可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又能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呢?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手段是最好的辅助方式。微课时间短,解决特定的问题,又具有

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非常符合课外阅读讲解的需求。笔者在一些绘本故事的讲解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学生都能一看便知题意,有时虽然有中文辅助,但是教师在微课中能有对题目的梳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笔者以I am a Bunny第一题为例: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

A The bunny’s favourite season.B 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C The bunny’s daily life.笔者在微课讲解中对题目进行了细致地解读,要做好题首先就要充分理解题意。笔者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解读如下: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A The bunny’s favourite(活动)season.B 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C The bunny’s daily life.(日常生活)

尤其是对选项之间的区别之处或者重点单词加重语气进行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次解读的过程,更是一种解题技巧的教授。

(2)围绕题目的讲解尽量不断原文刺激。在题目讲解过程中,始终要以绘本为本。需要不断地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I am a Bunny第二题(如图一所示),该题是为bunny选出在不同季节所做的事情,题目所示的是绘本的部分图片,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绘本。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第一幅图片,如果单看这图片可能很难立刻选出是哪个季节。这时就需要回归到绘本,笔者是这样导读的:Look at the bunny.What is the bunny doing? Yes,the bunny is lying.The bunny like to lie in the sun and watch the birds in the summer.与学生一起读一读绘本,就不难理解这是在夏天的活动。

(3)善于抓住图片细节,帮助理

解文本意思。在I am a Bunny这个绘本中,有很多不同季节的代表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第二单元的知识,所以要巧妙指导阅读。该绘本中有一个活动是吹蒲公英。

这个文本内容有一定难度,笔者引导学生注意图片中的细节: Look at the bunny.What is the bunny doing? She is blowing.引导学生注意动作。再继续问:What is the bunny blowing? The dandelion seeds.这样又利用图片轻松解决难词。充分利用图片细节,对推进文本的解读,深入文本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热情。绘本故事的引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以故事促学习。既然是绘本故事,那么故事就需要讲出来。在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六个绘本故事,在这六个故事中随他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绘本朗诵比赛。以此可鼓励和推进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课后阅读。

绘本故事是一个好资源,如何利用这个好资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认真删选,深深挖掘,细心处理,巧妙引导。让学生走入绘本,感受故事,内化吸收,厚积薄发……

篇6:巧用绘本素材 丰富语言积淀

一、用绘本培养学生认读、拼读能力

从四下开始, 英语教材有元音字母开闭音节的语音知识出现。教材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教学语音知识, 使学生发现语音规律, 从而更好地认读和拼读单词。然而教材提供的例词有限, 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符合规律的单词让学生认读和拼读。但是如果仅仅提供相应的单词、反复机械地操练,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语音学习产生厌倦。因此,教师应把这些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放在有意义的句子中、放在有趣的语篇中,从而激发学生语音学习的兴趣。

教师如能巧用绘本中的素材,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Dr.Seuss创作的系列绘本中,就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片段。如绘本Hop on Pop就适合与PEP四下语音知识相结合。

实例1:

PEP四下Unit 1 Part C Pronunciation呈现的是字母a在单词中的发音。例词有开音节cake, snake, grapes, face,闭音节apple, bag, cat, hat。先通过认读这些不陌生的单词,使学生初步感知a在单词中的发音。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a的开闭音节发音和简单的规律。然后教师巧妙引用绘本素材,让学生尝试读出符合规律的单词,还通过图片的呈现来理解句子含义,尝试读一读有趣的句子。

媒体呈现sad, dad, bad, had及相应的中文意思,学生们快速地认读这些单词,接着呈现相应的图片与句子,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有感情地读出下列句子,从而进一步体会元音字母a在单词中的发音。

在接下来的几个单元中,教师如法炮制,继续渗透符合其他元音字母开闭音节的词句。到第6单元时,就可以把这些句子串成一个故事,那就是Dr.Seuss写的Hop on Pop。

学语音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阅读,教师选用这一绘本素材时就考虑到了不仅要教给孩子phonics的一些方法,掌握元音短音的发音,更重要的是通过几单元的渗透,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读故事,而且被有趣的画面吸引,折服于作家高超的想象力和语言的魅力。这时,教师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和他的作品。在班级里掀起读绘本的热潮,从而让学生感受语音魅力,培养学生认读、拼读的能力。

二、用绘本培养学生朗读、阅读能力

语言教学专家Krashen提出语言学习的三大要件:供给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提供真实自然的情境及低压力,儿童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所谓“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绘本显然是一个绝佳的语言学习材料,它不仅提供学习者自然、真实、有意义的语境和丰富的题材,还能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其可预测性的内容和重复的句式增强了儿童阅读的自信心。

实例2:

Something from Nothing by Phoebe Gilman不仅适合运用于四下Unit 3有关服装的话题,同样也适用于五上Unit 4 What Can You do这一话题。不同的话题,对同一绘本的选取和侧重点就要有所变化。四年级的服装话题,可以采用绘本中有关爷爷动手改造旧衣服的图片,一件件有关衣服的单词就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在故事的诵读中。

绘本中会出现通过细节的刻画来隐藏线索。以Something from Nothing为例,整个故事的主线围绕小男孩约瑟的毯子的一次次变化展开。故事的副线是爷爷裁剪下的布料,穿过地板缝隙来到老鼠家,给老鼠一家带来的变化展开。老鼠一家的故事没有文字说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画来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可以巧用此绘本与PEP五上Unit 4 What Can You Do结合,也可以与PEP五下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相结合。如:

T:Grandpa made a wonderful blanket for his grandson, Joseph.

Look, some pieces of cloth fall down to the mice’s family.What can the mice do with the cloth?

S1:Maybe they can make a blanket, too.

S2:Maybe they can make a bed...

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猜测、想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信息,更培养了学生的朗读、阅读能力。

三、用绘本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标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PEP教材中有关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介绍、文化差异等小知识,出现在Story Time或Good to know等环节。很多内容只是一点就过,没有深入地展开。然而学生往往对中外文化的异同、传统习俗和节日等话题感兴趣,教材显然不能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渴望。这时,原汁原味的绘本就可以给教学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

实例3:

圣诞节是最受欢迎的西方节日之一。PEP四上Recycle 2 Read and Act就是一篇含有圣诞元素的阅读表演课。有关圣诞的英语绘本Christmas Cheer Book by Nancy Parent系列丛书就非常适合与该课相结合。比如Santa’s Christmas Cookies,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把小诗改编如下:

Let’s make some Christmas cookies

And decorate the house.

Let’s make some Christmas cookies

And sing a song or two

Let’s make some Christmas cookies

And decorate the tree.

通过小诗的吟唱,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国家过圣诞节时要做的一些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圣诞节的这些活动与中国人过春节前的准备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四、用绘本培养学生学科整合能力

PEP六上Unit 6是围绕科学小知识展开的话题,它包括了水循环、植物的生长等内容,还首次出现了日记的形式。说到科学小知识和日记的结合,敏感的教师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著名的绘本,那就是Dairy of a Worm。在教学观察日记这篇阅读课时,就可以节选部分片段,引入课堂。

March 29

Today, I tried to teach spider how to dig.

First, all of his legs got stuck.

I think I twisted one of my ankles.

en he swallowed a bunch of dirt.

I give up.

Tomorrow he’s going to teach me how to walk upside down...

学生对英语日记的格式不熟悉,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蚯蚓日记》就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它记录了发生在蚯蚓身上的事情。有科学、亲情、友谊、师生等内容,适合高段学生阅读。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节选合适的片段,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进行了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7:巧用绘本阅读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绘本阅读英语阅读优化课堂教学

英语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绘本,无疑是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将绘本巧妙地融入英语课堂,增强孩子趣味性的同时,也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模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绘本,其实就是一本书,运用多样的构图,配上少量文字组成一个故事,图文并茂地表达一种思想或一种情感。作为儿童的英语绘本阅读,即使在不懂词汇和语法的情况下,一些图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

一、 激发兴趣,增强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喜欢有声有色的东西,而绘本正好能为语言学习创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情境,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本。所以在英语教学准备前,要充分运用绘本阅读材料,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热情,并通过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A New House 一课时,单词教学都是介词in,on,under,beside,behind 等,如果直接呈现,就比较枯燥。所以我在教学准备前,我找了个The Mouse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故事中的老鼠四处逃跑,最后还是被猫抓住。老鼠一会儿钻到桌子下面,一会儿钻到书橱里面,一会儿又藏到书包旁边,一会儿又躲到门后面,一会儿又跳到床上,最终被机灵的猫叼在嘴里。这里面涉及几个方位介词,通过有趣的绘本对方位介词进行渗透和巩固,学生在无形中理解了这些介词。我又顺水推舟,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道具:桌子、书橱、书包、椅子等,再适当地配上妙趣横生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The Mouse的介词内容,学生结合实物,通过自身表演,栩栩如生地演绎了文本,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二、 拓展想象,加深体验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是推动进步和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绘本阅读,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创造。绘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机会,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师生互动感染力增强。

例如教学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一课,在讲到Goldilocks到森林里,看到一座房子时,我并没有直接呈现是谁的房子,而是让学生通过画面猜测:森林里的房子是谁的呢?和这房子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为了拓展孩子们想象空间,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我选取了整个故事的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图片,让学生带着想象:Goldilocks 在森林里遇到什么事了,最后会害怕地逃跑了?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认为金发女孩遇到坏人了;有的认为金发女孩偷别人东西了;也有人认为金发女孩看到吓人的东西了,表情特别恐怖……这样的绘本阅读无疑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这种想象的感受,对单词的理解和掌握必定记忆深刻。

三、 内容延伸,积累知识

绘本精练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有高深的文学性。 众所周知,英语课不仅要把课内的知识交给学生,还要把知识延伸课外。充分运用绘本阅读开展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导入课堂,加大课堂知识容量,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例如在执教Cinderella一课时,由于学生之前对这个中文故事大概有了了解,所以我就邀请看过这个绘本的同学用中文给我们详细地讲了整个故事情节,再请个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重组故事摘要。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学会了新单词prince,fairy, fit, why, because等。我们的课文只是简单地呈现故事情节,所以我要求课后同学之间用英文详细讲灰姑娘的故事,并告诉我从这则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第二节课,孩子们踊跃回答,有的学了新单词docile(善良),stepmother(继母),mock(捉弄),marry(结婚);有的学了新道理:We have to help each other. We are kind and good to the others. We cant laugh at others.我想,这不正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吗?

篇8:巧用绘本 启蒙英语

之后,我买了一套有关自然拼读的教材:外研社的新丽声故事会,书上全是英语,没有汉语解释。读第一本《I'm a top cat》(我是天下第一猫)书时,我还顺便教了他说I'm a top boy。第二天儿子上学时,还不忘再说I'm a top boy。

初学英语,接触到的就是26个字母。英语国家的孩子,仅学习26个字母就用1年的时间。为了让儿子了解字母背后的更多知识,每周我都会陪儿子读一本有关字母的英语绘本。第一遍读时,先看图片;第二遍读时,儿子用找一找的方式,找出每页出现的英语字母,并尝试自己读出来。尤其是斯凯瑞的《我的第一本书》,儿子很喜欢。

对孩子来说,边玩边学会容易接受。读绘本《纸飞机飞到哪里去了》,我和他一起叠纸飞机,顺便掌握了on、in、under三个方位词的用法。

当儿子学完1到10的数字后,我们阅读了《10个土豆》。每个小动物挖一个土豆,还剩几个土豆呢?我们用英语大声说出小动物的名字和数字。

学完颜色后,我们阅读了《它藏到哪里去了》,变色龙不停地变颜色,儿子边找每幅图中的变色龙在哪里,边大声用英语说出颜色。

篇9:巧用绘本,活化课堂

关键词:绘本教学;阅读教学;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绘本读物采用通俗易懂的图画书语言,不仅生动简练,而且简单易懂,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有效组织绘本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有选择地为学生推荐绘本书籍,充分发挥绘本读物的积极意义,为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激发绘本读物的生命,让阅读“活”起来。

一、绘本的概念与定义

“绘本”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始于20世纪初,英文意为“Picture Book”,指的是一种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日文中称之为“绘本”,我国有时也称作“图画书”。绘本读物集连贯性的图画、简洁的文字内容和精美的书籍设计为一体,对于儿童学知识、讲故事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20世纪70年代随着绘本读物在我国的普遍流行,越来越推崇绘本教学。

绘本教学,指的是阅读指导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组织学生阅读以拟人、夸张、对比、循环反复等手段为表现模式的图画书,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绘本读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美观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备受推崇,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绘本教学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绘本教学对小学生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1.降低阅读难度,引导学生“悦读”

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组织活动中,绘本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识字积累有限,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师在读本的选择上会受到一些限制。此阶段向学生推荐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显然不切实际。在引导学生读好“人生第一本书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绘本教学,利用通俗易懂的绘本读物,降低学生阅读难度,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绘本读物。这些初级读本不仅配图生动形象,而且色彩搭配活泼鲜明,非常契合低年级段学生的阅读趣味。同时,这些初级绘本所讲述的故事都比较简单,蕴含的道理直接鲜明,对于低段学生而言,阅读这些绘本,可以有效克服知识水平干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小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首先需要让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讲述了哪些情节。如果读本中出现大篇幅的生字,不仅会对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形象是绘本读物最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绘本,充分迎合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为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扫除了障碍。

2.留白与猜测,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绘本读物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插图受到广大儿童喜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绘本留白想象的特点,组织学生对绘本故事进行猜测遐想,可以有效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非常有益。

例如在《龟兔赛跑》寓言故事阅读活动中,教师利用绘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以及图画,推测乌龟和兔子哪个会先到达终点?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组织学生推测正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猜测的情节叙述出来,讲给班级同学听一听。教师安排学生将所推测的内容与故事原文进行比较,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乌龟反而先到达了终点,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道理?

想象是绘本读物的一大特点,学生的想象千奇百怪,包罗万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选择最富想象的片段,让学生自由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内容,比如:看了插图,猜测故实情节;读了故事开头,猜测结尾;读了上段,猜测下段。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升华语文素养。

3.挖掘阅读深度,触动学生创作灵感

阅读与写作两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齐头并进的,只“读”不“写”或者只“写”不“读”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在高年级段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绘本阅读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用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欲望。

例如,在阅读了《人鱼公主》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续写、扩写、改写原文:如果你是小美人鱼,你会怎么做?小美人鱼变成泡沫之后,王子和公主就能幸福生活在一起吗?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写下来,与同学相互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感受,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表达的世界,将静态的物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为学生习作活动铺垫美好的情感底色。随着学生年级段的增长,绘本阅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挖掘。对于高年级段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仅是出于降低阅读难度和激发兴趣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融入习作中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写作素养。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儿童的首选读物。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笑话:中国学生智力在世界排名第一,但想象力却是倒数第一;美国学生智力或许不是顶尖,但其想象能力却是一流。这种噱头感十足的研究固然有失偏颇,但反思教育社会现状,众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在于,当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仍然残留部分应试教育的痕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语文素养没有得到良好培养,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都会有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开展对绘本教学的研究,使得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充满浓厚的童真、童趣和童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达到“悦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科燕.低年级绘本阅读的误区及修正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0(11).

上一篇:五年级上unit6atalk下一篇:南宋陆游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