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与学作文

2024-04-25

玩与学作文(共10篇)

篇1:玩与学作文

李大钊说过:学要痛快地学,玩要痛快地玩。我视这句话为至理名言,虽说没有华丽词语,但却把玩与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玩与学的`价值阐述得明明白白。

许多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不惜牺牲子女玩的时间,让子女去学这个,学那个。俗话说“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我们也不能光学不玩,科学家证明这样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对身体有伤害,并且效率不高;心理学家也证明了这样对人有害。每年的高考是不是只要是一直读书的人才能考第一?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记者采访过一名十岁考上大学的孩子,当记者问他:“你是不是每天一直不停地看书、学习?”他却奇怪的望着记者:“不是的,我也经常和同学们玩游戏,我认为玩游戏不仅能提高智力,丰富业余生活,还能缓解人体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上届高考状元说了一句话:“学七小时玩一小时总是比学八小时效率高。”可见不能光学习。

学着玩,玩着学,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方法

篇2:玩与学作文

记得四年级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学玩互动”的体验活动,英语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爱乐奇,学英语”的密码卡片。据说,这是一个在游戏当中培养学习英语兴趣的网站。我一听,心里就叫苦连天,玩游戏还不能完全放松的玩?要知道,我每天玩的时间只有20分钟,我可不愿意让爱乐奇耽误我的时间。

回到家,到了每天可以放松的时间了,出于好奇,我打开了学校发的卡片上的网站,果然,全部都是英语标识的画面,就连平时玩游戏的“开始”按钮,也是英文的。“唉,先打开看一看,也好向老师交差。”我无奈的想到。我点开了按钮,一副鲜活的画面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不就是我平常熟悉的游戏场景吗?绿的树,红的花,各种漂亮的人物在画面中不断穿梭,我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慢慢的溶入到游戏中,和游戏中的人物一起活动,一起挑战学习的任务,一个个难懂的英文单词好像变成了快乐的字符,我的智慧值越来越高,级别也越来越高了…,我沉浸在学习和游戏场景当中,直到妈妈的呼唤我才从画面中回过神来!

篇3:“四破”作文中教与学之难

一、破作文教学起点过高, 学生望而生畏之苦

老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 有很高的期望值。总是以老师的眼光去要求一个幼小的学生。久而久之, 造成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并失去信心, 害怕写作。一方面他们对作文越来越疏远, 甚至不懂写作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老师觉得作文教学越来越没效果, 于是越来越起劲地, 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述写作方法, 从而更加严重地导致了学生的畏难心理, 厌倦和抵触情绪不断加深。老师的欲速则不达必然导致了南辕北辙, 形成恶性循环, 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策略。

1. 降低要求, 自然过度, 逐步提高

教学中, 我们要把写作作为一个系统来抓, 而且要常抓不懈。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爱上写作, 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绪, 树立自信心。

2. 科学评价, 多鼓励、少挑剔

评价学生写作时, 要求过高, 评语苛刻, 缺乏科学性。总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小孩写作, 评价学生这也不是, 那也不是。缺少童心, 缺少鼓励, 老师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 急于求成。学生仅有的一点信心给挫失了, 积极性给打掉了。照此下去他们哪有不怕作文的?

二、破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相脱离之缺点

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读书,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储备, 而课本恰恰又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手材料, 也是习作的最好范文, 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锻炼的平台, 提供了许多写作方法和写作资源。

三、破作文教学远离生活实际之“壕沟”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说明丰富的生活阅历 (经验) 是创作的源泉, 是创作之本, 创作是阅历的产物。若是离开了它, 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个“坎”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口齿伶俐, 很善于交谈, 能绘声绘色地, 滔滔不绝地叙说一些事、一些物、一些活动和场面。一旦让他们将这些内容变成书面文章就犯难了, 总觉得无从下笔。说明学生没有越过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个“坎”。

篇4:童年的玩与学

后来,季聋爷说评书吸引了我,我就不再疯玩野跑了。

季聋爷在河边种瓜。他脑瓜顶上盘曲着一条枯藤似的小辫子,耳朵聋得连雷声都听不见。两只肩膀一副挑筐,在河边浅滩上垫出二亩瓜田,每年都种西瓜、甜瓜、香瓜、面瓜,搭一座窝棚看瓜。我跟他的孙子良子是好朋友,每天中午良子挎着柳篮给爷爷送饭,我就跟良子搭伴到瓜田去。季聋爷喜欢说书,会说《三国演义》和《杨家将》,但是没有人肯听,连良子一听爷爷开口:“话说……”也捂着耳朵逃走。然而,我却听得出神入迷。季聋爷把我引为知音,越发大卖力气,说到兴奋处,抓起看瓜的红缨柳叶枪,挥舞着高声呐喊:“呔!来将通名,赵子龙枪下不死无名之鬼!”

评书老有“扣子”,欲知后事如何?总不肯立刻就给分解。我心如油煎,非常难受;不久我上了学,识得不多几个字,便到庙会上买书来看。于是,我从玩中学到学中玩了。

(节选自《刘绍棠文集》 )

赏读: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着无限的乐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或激情澎湃,或心伤神往,无论怎样,童年已经逝去,留下的回忆都是美好的。在成长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这是“我”对童年的一个小结,也是对教育的一种感悟。

篇5:玩与学作文

不知不觉寒假已至,然而这个寒假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多少有些特别,既是一个难得的休息机会,也是备战中考的黄金时间。那么,对他们来说,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这个寒假呢?专家老师给我们一些在寒假学习中的指导与帮助。

初三重在家长监督

老师认为,初三的学生大多在十四五岁,普遍自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家长进行监督。家长最好能够多陪孩子度过假期,最好与孩子一起制订假期学习计划,每天布置好当天的任务并及时检查。比如,早晨8点家长出门上班前叫孩子起床,下班回家后,检查孩子学习状况,晚上可以适当放松。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让孩子独自在家不放心,就会送孩子去一些培训学校。老师建议,家长要认真衡量孩子上课的成果,至少送孩子去上课前要跟着听几堂课,感受一下课堂质量。

那么初三学生具体应该怎样复习呢?老师建议,首先应按照课程专项分类。语文可以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类,英语可以从语法、词汇入手。然后再进行综合复习。以英语为例,首先应回到课本。应先梳理一遍语法概念,然后按语法体系把课本内容分类,回到课本中再次复习语法知识。然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重点也不同。层次好的学生,应当利用假期多做些阅读训练和完型填空。学习中等的学生要牢牢把握住单词和语法。单词不能生硬地记忆,得回到课本中,真正学会运用。成绩中下的学生学习的重点还是词汇。要吃透课本,每天花5~10分钟阅读课本,从文章到单词,“每一个犄角旮旯都不放过。”然而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还有一个重任,中考的体能测试。老师说,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为体能测试,没有得到理想分数,所以,她提醒学生一定注意利用寒假锻炼好身体。清早,家长可以早起20分钟,带孩子晨跑。先练孩子的耐力,再练速度。晚上,可以陪孩子练习跳绳。此外,因为考试中还有握力这一项,老师建议家长去给孩子买一个握力器,每天锻炼。

篇6:关于小学作文微课程教与学的创新

一、作文技巧微课程,创新指导方式,缓解作文之难

记得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这样提出:“作文,从模仿开始。”因此,将一些作文的技巧,研发成一个个作文微课程,有利于大部分学生学习。例如,通过《作文开头五招》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作文的五种开头方式。久而久之,作文教学的难点,也就在这样一个个技巧中,慢慢淡化、弱化了。

二、作文欣赏微课程,创新分享方式,体验作文之乐

根据心理学原理,人是需要被认可的,并且在被认可的状态下不断成长。小学生习作更是这样。小学生的作文,能够被分享,被认可,会引发巨大的作文动力。因此,老师们都清楚分享作文的妙处之所在。课堂上请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课后将一些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墙报上,或者是将优秀作文投稿等方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分享作文更是乐此不疲。然而,在互联网+的今天,完全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优秀作文,通过信息手段,制作成录式、点评式的作文欣赏微课程,随后将这些有图有真像的视频课程再次分享到班级微信群、学生的朋友圈,传播速度之快,收获的点赞之多,都是远远地超出了传统的分享方式。

三、作文点评微课程,创新点评方式,强化作文训练点

说起作文的点评,其实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眉批、总批,用红色的笔在作文本上圈圈画画,写了很多很多,可往往很多的孩子关注到的只是最后的评分等级ABC,而老师评价的过程往往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意义,老师大量的批改工作就成了徒劳。通过录屏软件,来制作作文点评微课程,那么,情形就会彻底改观。首先,老师利用微课程将点评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全体的学生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仿佛面对面地聆听了老师的点评一般;同时,教师在制作点评微课程时,还会就每篇作文的某个训练点,进行规律的提升与指导,这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有一次点评一个学生的作文《致我的闺密》,文中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写出了作者与闺密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原本感觉还不错,可细细一读,却发现文中最遗憾的是缺乏人物语言的描写。因此,“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成了点评作文之后的一个规律提升,小作者瞬间明白并且清晰记住了作文中一个重要的改进方面,其他的孩子们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句话,并且尝试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之中。作文点评微课程,要求一课一得,一个点评微课程,只关注一个训练点,如“联系生活谈感受”、“让文中的语言像水果一样新鲜”等。牢记作文训练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烙下深刻的痕迹,才会成为下一次作文的一个指导。作文点评微课程,创新了点评的方式,使得点评的过程可视化,点评的结果规律化,点评的对象大众化。不经意间,也体现出教学相长的规律。

四、作文活动微课程,创新活动方式,激发作文之趣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何将“玩”与作文结合?活动作文已成为最有趣的案例。全国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擅长活动作文的研究,一次吹鸡毛、一次吃西瓜,都可以引导学生演绎出一篇篇生动精彩的文章。那么,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开发一些短小精悍的作文活动微课程,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学习习作呢?这也是对作文微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将活动与作文的指导有效融合,这样的作文活动微课程,既关注到学生“玩”的体验,又有高度浓缩的指导,使得作文成为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事情。

五、作文策略微课程,创新教研方式,固化研究之果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更是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以往的科组教研过程中,更多的是主题研讨、案例展示、中心发言、交流互动等。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必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有时是现场很激动,但回到教学本身却无任何成果。而微课程的出现,可以将这些智慧的火花予以“固化”下来,梳理教研的策略,回顾研讨的成果,使得老师的隐性经验显性化,显性经验标准化。例如,科组内关于“如何轻松评作文”的主题研讨,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交流,具体的策略层出不穷,于是利用微课程来梳理策略、固化研究的结果。“四色笔评价”、“趣味互评”、“学生作文评价公约”、“学生点评法”等一系列的“轻松评作文”系列微课程,成为主题研讨成果的一个载体,便于更好地学习与传播。而这对于研发微课程的教师本身来说,是一种再梳理再思考的过程。

关于教师个人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案例研究,也是作文策略微课程的重要素材。资深教师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年轻教师创意的作文教学点子,都可以梳理成一个个作文策略微课程。

篇7:美术课堂中的玩与学

关键词:美术;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34-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美术教材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注重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积极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玩,是孩子的天性。快乐美术就是遵从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找寻美术的乐趣,在乐趣中升华对美的感悟。美术课原本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课程。在美术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他们的各种能力也能在动手参与中取得培养和提高。

一、激发兴趣,培养动手参与意识

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适合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理想做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普遍具有猎奇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不同的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手操作欲望。在上五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册第12课《橙色的画》一课时,我是这样来操作的:讲授完色彩王国的老祖宗—三原色后,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发现三间色的:“同学们,无数种色彩都可以由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两两混合调配出来,你们相不相信啊?”孩子们顿时眼睛中有了好奇的光芒,我抓住机会继续引导学生:下面老师先来做个实验。我把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调和在一起,这时我注意到孩子们的眼睛里又有一种惊奇的光:好神奇啊!居然成了橙色了。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光时,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他们:“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帮老师继续完成这个实验,看看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于小学生来讲,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因而这堂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很快他们就发现: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当我看到孩子们的实验结果,我兴奋地告诉孩子们:“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来的橙色、绿色、紫色这三种颜色,就是我们今天要教的新内容——三间色,不用老师讲你们就能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得出结论,你们真棒!”学生们对这节课有极大的兴趣,且课堂氛围也非常好。由此可见,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参与意识。

一、“玩”中学,学会探索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美术的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玩”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有趣”的了。怎样让学生有目的地玩、探索地玩?这就要靠老师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玩”。倘若活动之前对学生布置许多任务,这样学生玩起来一定不轻松。所以,我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我的热情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和探索中去。

如教第二册《手型的联想》时,一上课我在地上铺了一张大纸,让学生用手上颜料去按印,学生觉得有趣极了,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我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按印好不好看?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就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按印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它们也是一件作品。接着,我再引导学生:除了用手之外,还可以用什么去拓印?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观察、比较,他们发现不同的东西印纹不一样,蘸上不同的颜料效果也不一样,组成的图画当然就不一样了!于是,有的学生尝试交换工具,有的学生干脆合作拓印,完成一幅画。整节课,孩子们沉浸在拓印的游戏中,并从“玩”中获得了观察、比较、分析、合作等学习方法,体会到了拓印的乐趣,了解到了“创作”其实也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玩”中做,培养创新意识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是小学美术老师值得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

课的内容是大家都来做——树叶粘贴画,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也可以是果子),但要求在造型上有区别,有圆形的,有条形的,有扇形的,有针形的等;在色彩上有区别,有深绿色的,有浅绿的,有红色的等,这样有利于我们的制作和创作。上课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动手采集来的树叶等展示出来,我引导学生联想:究竟这片树叶(或果子)像什么?我们能够设计成什么?可以是具体的图形,也可以是抽象的几何图形。孩子们立刻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接着我指导学生在图画纸上勾画草图,再选用修剪好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果子进行组合拼摆后再粘在图画纸上。由于学生工具带的不齐,我让他们自由组合成制作小组,大家在一起分工、讨论、合作,我适当地辅导,学生慢慢懂得了运用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在“玩”中不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制作兴趣,还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创作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好作品。

三、“玩”中得,促全面发展

美术学科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更广了,内容更丰富了,它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人格健全,素质的提高,即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学,在“玩”中有所得。

篇8:我的教与学

一、要想教好书就要多读、多听、多看

历史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要想教好中学历史课, 仅仅学习大学的相关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仅仅依靠教科书和教参更是不够的, 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不断地丰富自己, 只有多读书才能教好书。为此, 我不断地读书, 学习与历史有关的各方面知识, 专业的、普及的、中外的、不同观点的都有所涉猎。为学习和查阅方便, 我自费购买了二十四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辞典、历史人物传记等书籍4000 多册, 我所收藏的专业书籍几乎比学校图书馆的还要多。我还曾长期订阅《历史教学》《环球时报》《科技日报》《奥秘》《文摘报》《报刊文摘》等报纸杂志。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不断学习提升, 追求教学严谨、精益求精, 是这些书籍和报纸杂志, 给了我知识、智慧和力量。可以说, 我为人师, 书为我师。

除了读书之外, 多听、多看, 也有助于自我提升。20 世纪80 年代, 市里曾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 如北大侯仁之、社科院阎崇年、历史博物馆齐吉祥等先生, 我是从不缺席。老一辈特级教师时宗本、丁炳炎、朱尔澄、李秉国等老师有公开课, 我也积极参加, 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也为自己找到了标杆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向老一辈教师那样, 做一名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平时有问题, 更是随时向同事们请教。在教学观念、教学技术上, 也要积极学习, 不断进取, 以适应学生不断发展的身心特点。我刚参加工作时, 学校经济条件有限, 我就自己学习用放大尺绘制教学地图, 自己刻蜡版, 学用手推印刷机和手摇印刷机印制试卷。再后来自费购买扫描仪、计算机、打印机来编辑教案和复习资料。购买多个数码相机、移动硬盘、DVD播放机、蓝光影碟机;搜集电子图书、历史有关音像资料 (今天我已经拥有24 块1.5T以上硬盘的影像资料, 近4000张光盘影视资料, 近2T的电子图书资料) , 学习使用相关的多媒体实用技术, 丰富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努力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张驰有度的课堂节奏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教学中尽量联系国际、国内现实、联系学生关心、感兴趣的东西, 联系中外风土人情, 努力做到教有特色。

二、深入研究才能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我几十年教学生涯的始终追求, 怎样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呢?我的深切体会是学习—研究—再研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 如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就大有可研究之处, 运用材料, 可以让学生分辨不同人物的观点、探究历史现象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向性、探索历史上的因果关系、比较印证不同的史料、分析现实与历史等。在教学中, 我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 有目的地选择和使用各类材料,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教学中, 对已有的材料我们不能拿来就用, 而是要尽可能地核对其出处, 并对照原文, 确保文字的准确性。我发现许多材料由于多次转载传抄, 讹误很多, 如果盲目地拿来就用, 很可能就会造成理解和运用的偏差。除了文字材料外, 数据资料对于学习历史也有很大作用, 这些资料背后往往蕴含着许多历史问题,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数字资料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在教学中把零散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讲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节时, 如果按照教科书, 讲清1979年中国政府调整对台政策, 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九二共识”、两岸三通等, 好像就完成教学任务了。但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对台政策和重要意义呢?经过研究与思考, 我根据“中国台湾网”的数据整理出了一则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陆与台湾的经贸联系

1 9 7 9 年, 两岸贸易0 . 7 7 亿美元, 2008 年达到1292.17 亿美元, 其中台湾从大陆进口258.78 亿美元, 台湾在对大陆贸易中累计顺差3987.23 亿美元。到2009 年9 月底, 大陆批准的台资项目7.9万个, 累计吸引台资489.5亿美元。2002年起, 大陆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2 0 0 5 年起大陆成为台湾第三大进口市场。2012年从台湾进口1322亿美元, 出口台湾368亿美元。

学生阅读这则材料, 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1979年以来, 海峡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得益于大陆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到此就止步, 就太浅显了。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对这一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以下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的内容。

同学们知道, 我们对美国、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是顺差的。近几年我们的对外贸易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盈余, 但我们为什么对台贸易却出现这么大的逆差?难道我们有只能从台湾进口的商品吗?我们的用意何在?

我们每年从台湾主要进口电子产品、水果等农产品, 这些东西并非台湾所独有。大陆有意让台湾赚钱, 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 数万家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 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 就使台湾经济紧密地与大陆联系在一起, 失去大陆市场, 台湾经济就难以生存。如果台独势力敢“独立”, 甭说大陆人民不会答应, 就是已经离不开大陆经济的台湾人民也不会答应。由此, 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 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支持体现了国家的深谋远虑, 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相信, 海峡两岸终究会实现统一, 伟大的民族复兴一定会实现。

三、有血有肉的历史学生才会喜欢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重要前提,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努力研究的内容。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 受课程标准和课时的制约, 几乎像孔子作的《春秋》一样, 寓褒贬于字里行间, 具体情节性的东西很少, 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呢?一是尽量增加一些历史的具体情节, 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如在讲到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时, 介绍曾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 在渡江战役时是连指导员, 过江解放上海时, 带领三个战士穿插到敌军后方, 俘虏了700 多敌人, 并解决了敌人的一个师部, 获得团甲等战斗模范和华东人民英雄称号。二是介绍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书籍。如《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 韩国大学教授李元馥编著的《漫画世界》系列丛书, 以适合青少年的语言、卡通漫画的形式, 生动介绍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很值得一读。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周五百多年间列国争霸称雄的事迹, 对了解这段历史和学习许多成语典故的出处非常有帮助。台湾已故历史小说作家高阳所写的历史小说《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都形象生动, 对了解我国晚清历史有很大帮助。三是介绍一些有关历史的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中国历史课程网、中国儒学网、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 鼓励学生在网上学习更多历史知识。

四、思想教育要渗透在教学之中

我认同这样的理念:教育, 首先是做人的教育, 其次才是知识的和能力的教育。历史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认识哪些是真善美, 哪些是假恶丑。我的做法是:做班主任时, 每学期对每个学生最少进行个别谈话两次, 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志向,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家访, 每带一个班, 我都争取到学生家庭走访最少一次, 远在迁安的学生家庭, 我都去过, 这对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教育、帮助学生, 作用很大。我常常利用早自习、班会、自习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如什么是人的意志、品质、道德、修养, 怎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曾多次给不止一届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学校的一位优秀学员, 四年学习成绩优秀, 毕业论文优秀, 在毕业前一个晚上, 偷偷在操场点起一支烟, 刚吸了一口, 就被院长发现, 因违反学校纪律, 被退回原籍, 军籍没有了, 大学毕业证没有了, 一支烟断送了一个人辉煌的前程。身为历史老师, 我还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在每一节课上, 希望大家以史为鉴, 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与教育。除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外, 每一届学生在毕业前, 在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讲述最重要的内容之时, 我强调的也并非如何识记考点, 而是如何做人。我希望他们在高中毕业前, 再一次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要做些什么。要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永远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父母;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并为实现它进行持之以恒地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 永远不做有损人格和国格的事;努力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珍视友谊, 慎重交友。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了, 相聚时还会提起我说过的关于做人的那些话, 让我深感欣慰, 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先成人后成材”的教学理念。

篇9:浅谈小学体育之玩与学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玩中学 学中玩 误区分析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的最旺盛时期,这个年龄的学生,身体有以下一些特点:骨骼韧性强、肌肉力量小、耐力相对差、心跳频率较快、肺活量很小、负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疲劳,等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小学生在体育课上不适宜做大量的、高强度的、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否则将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反而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在学与玩结合的时候,让体育课堂富有弹力,确保小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和锻炼,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玩与学呢?

方法一:玩与学相结合

一般来说,小学生玩心重,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为好动、好奇心强等,如果老师一味讲理论知识,很难让他们注意力集中地领悟,所以小学体育老师首先就要注意抓住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将体育理论知识和练习时的注意事项简单说明,然后可以进行示范性动作,让学生在动作中观察,并且学习和掌握技巧,然后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体育游戏和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理解并掌握所学体育技能。

比如,小学生最喜欢的立定跳远学习,体育老师边示范动作边讲明注意事项,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此项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在持续训练中不断积累技巧,实现此阶段体育课设定的立定跳远目标。

方法二:玩与学相交替

在玩与学相交替的教学方式中,体育老师通过“玩”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体育知识,同时在“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玩”的游戏性,从而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在体育课教学中,老师在适宜的时间段准备一些有趣并且富有科学性的体育游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学生的运动神经系统。

例如,学习基本部位体操时,老师们可以分步教授,在学习两三节动作之后,选择一些相对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韵律舞蹈,一方面让学生摆脱学习基本部位体操的枯燥和记忆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原来体操还可以用舞蹈表现,很特别,相应就会加强记忆。

方法三:校内外相结合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外游戏活动中往往会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体育活动,比如,学游泳、学篮球、学乒乓球等,这些内容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看似关联不大,但实际上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快速地将校外学习和体育课堂整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来说,体育规则大致是相同的,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指点学生,在校外适当进行哪些活动或者学习。

坚持“玩”与“学”的教学方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要把握火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相应灵活的办法,坚持基本的体育锻炼原则,避免进入教学误区,那么,哪些误区是必须注意的呢?

1.重学轻玩的误区

体育课如果一味注重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忽视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运用、实践,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只要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方式做就行了,这样的方式就让学生失去积极性,久而久之,对体育课缺乏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体验不到体育课的乐趣和用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对其所爱好的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所以一定要避免这种重学轻玩的课堂。

2.重玩轻学的误区

目前教学界受“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等思想的影响,个别体育老师片面理解为,只要求小学生玩得开心就好,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体育技能还处在一个非常基础的、有限的层面,给他一个球,他就只会拍,对于相关游戏和比赛知之甚少,没有创新,长此以往,一味重复的运动导致学生兴趣下降。

3.玩与学安排不恰当的误区

有个别老师上课非常随意,认为体育课只要进行户外活动就可以了,想到哪里教到哪里,凭主观意志安排玩与学的时间、比例,这样随意教学导致体育课堂无计划、无逻辑性,拼凑学习,慢慢就会偏离体育教学的正常轨道。

4.一劳永逸的误区

大多数体育老师在教学中都懂得“玩”与“学”的互相配合,时间比例也很恰当,方式也很到位,既而,个别老师就会觉得这种教学已经非常完善,产生一劳永逸的想法,每节课做哪个游戏,学习哪个环节,让小学生在那里一一做就行了,不思创新,这样的体育课,小学生只会越来越厌倦。

篇10:教与学的思考

一、教学上客观并存着三种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并存着三种过程, 即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当这三种过程协调同步时, 教与学就进入一种理想的境界, 否则, 就会导致教与学的失效或失败。

二、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

目前, 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培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 就是以教师的逻辑思维过程代替客观存在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 具体表现是:

1. 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没有挖掘教材系统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导致不能正确地、恰当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 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是基础和思维特点, 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错位或脱节。这两种现象, 都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不同步, 形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和混乱, 使教与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怎样做到教与学协调

1.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

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稳性系统, 虽然教材中的表达“显化”了知识发展的“主干”, 但是, 新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的, 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什么, 它又是继续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有哪些用途等等, 这些情况在教材中是不可能全部反映出来的, 它的全部内涵要靠教师认真钻研才能感知其存在, 再通过教师设计的过程展现出来, 使学生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2.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步。

上一篇:十届四次全会报告下一篇:道德讲堂领导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