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和水泥 教案

2024-04-14

食盐和水泥 教案(共11篇)

篇1:食盐和水泥 教案

食盐和水泥 教案

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篇2:食盐和水泥 教案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预设三方面进行介绍。

1、对教材的思考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属于实验探究活动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知道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可以把物质的变化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2、对学情的思考

经过两年科学课程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过很多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去研究过,也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没有细致的了解过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形成过程,即使看到过这种变化也不知道这种变化叫做什么名字。

3、对教学目标的预设

知识目标: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在实验过程中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成功,在于教师如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念。如何才能让学生发散性思维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呢?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通过猜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俗话说:“猜测是科学学习的前奏”,如何让这个前奏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这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在学生进行观察食盐和水泥的特点之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先来猜测食盐和水泥加水后的变化以及盐水和水泥浆除水后会发生的变化。通过猜测让学生初步预测研究的过程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食盐和水泥加水、除去盐水和水泥浆中水分会发生的`变化

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所以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猜测的基础上,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互相交流完善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动手操作的整个过程,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知识迁移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生活中很多物质都在发生着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图片的展示交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同时了解生活中可逆变化会变我们带来帮助,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学习内容,还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课后探究的欲念,为课后探究做好铺垫。

最后,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和危害,让学生继续了解有关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知识,在课后的探究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

篇3:食盐和水泥 教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猪的选择与分组

选择健康、生长发育正常、体重相近的长白×巴克夏的杂种猪20头, 根据性别、体重搭配分为2组, 每组10头。

1.2 味精与食盐

所用味精为河南省周口地区味精厂生产的莲花牌味精, 食盐为青海省生产的食用盐。

1.3 试验方法

试验期共60 d。对照组只喂基础饲料, 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每天每头猪添加味精10 g、食盐8 g。试验期每日清理饲槽, 登记剩余饲料量, 计算采食量, 试验期始末逐头空腹称重。计算各组增重、料重比等。

1.4 饲养管理与日粮组成

供试猪均在简易的半封闭式塑料棚圈内饲养, 每组2圈, 日喂2次湿拌料 (料水比2∶0.5) ,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饲料是青海省江河源饲料公司生产的混合料, 成分:麸皮50%、大豆15%、菜籽饼10%、青稞20%、蚕豆5%。

2 试验结果

2.1 增重情况

供试猪增重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 试验组猪增重比对照组猪平均提高7.73 kg。

2.2 采食量和料重比

从观察和称量剩余饲料情况看出, 试验组比对照组猪对基础饲料的采食速度加快, 采食量每天增加293 g/头, 提高81.7%。每千克增重所需日粮比对照组减少0.23 kg。见表2。

2.3 经济效益

试验猪全期平均饲料费比对照组多支出38.85元, 但多增重7.73 kg, 按当地市场价活重11.00元/kg计算, 每头猪多盈利46.18元, 见表3。

注:基础饲料1.50元/kg, 味精20.00元/kg, 食盐1.00元/kg, 猪活重11.00元/kg。

3 结论

篇4:玻璃、陶瓷和水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主要成分及反应原理;

2、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玻璃的性能与用途;

3、掌握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玻璃、陶瓷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新信息的加工、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太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有进一步认识。

二、教学重点

1、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产原理;

2、陶瓷主要制备原料及制备过程;

3、以玻璃和陶瓷为例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反应条件对性能和用途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产原理;

2、陶瓷主要制备原料及制备过程

四、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 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一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常用化学仪器,我们来说说有哪些仪器?(烧杯、试管、量筒、酒精灯、坩埚、蒸发皿等等)。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些仪器的成分以及它们的制备。【板书】3 玻璃、陶瓷和水泥

【思考与讨论】

1、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2、玻璃窖中主要发生了哪些反应?

3、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4、玻璃为什么可以被人工吹成不同形状的制品?

【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带着以上问题来阅读完玻璃这小节,阅读完请同学来归纳总结。【板书】

一、玻璃

1、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石英(SiO2)

2、反应原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主要反应: 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3、主要成分:硅酸钠(Na2SiO3)、硅酸钙(CaSiO3)、二氧化硅(SiO2)(用量大)【思考】看起来晶莹透明的玻璃是不是晶体呢?请大家思考后回答,说出判断的依据。

【讲解】 事实上,玻璃不是晶体。因为晶体的外表特征是有一定的、整齐的、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当然,构成晶体的那个最小的单元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它有固定的熔点。而玻璃是介于结晶态和无定形态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我们把它叫做玻璃态。

【板书】

4、玻璃态:没有一定的熔点而在某一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的物质。【老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本,来了解几种常见玻璃性能与用途。

5、几种常见玻璃性能与用途:

a硼硅酸盐玻璃:过量的SiO2或加入B2O3。性能:膨胀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好,更耐高温和耐化学腐蚀.用途: 高级化学仪器

b光学玻璃:加入PbO。性能:透光性能好、折光率高。用途:眼镜片、照相机、望远镜和显微镜中的透镜等光学仪器。

c有色玻璃:蓝色(Co2O3)红色(Cu2O)淡绿色(FeO)。金属氧化物均匀地分散到玻璃态物质里,使玻璃呈现特征颜色。用途: 工艺玻璃制品 d钢化玻璃:方法:普通玻璃在钢化炉里加热软化,取出后再急速冷却。性能: 机械强度大、抗震烈、不易破碎;碎块无棱角。用途: 汽车或火车车窗。【阅读】 资料卡片—变色玻璃(变色眼镜)【板书】 e变色玻璃:

【老师】玻璃的性质我们已了解了,下面来看看例题 1.下列关于玻璃的叙述正确的是(AB)A.制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石英 B.普通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 C.玻璃是几种成分熔化在一起的晶体 D.玻璃是硅酸钠盐,有一定的熔点

2.与普通玻璃具有相同组成的是(C)

A、光学玻璃 B、有色玻璃 C、钢化玻璃 D、有机玻璃

【讲述】我国早在8000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第一次学会用黏土等天然物为主要原料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造出的一种重要的人造材料。瓷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许多拉丁语系国家中,“瓷器”和“中国”都以“CHINA”这同一种字母拼音表示。【板书】

二、陶瓷

【提问】我国素有“瓷都”之称的地方在哪里?“陶都”之称的地方在哪里? 【回答】江西景德镇。浙江宜兴。

【讲述】对。景德镇所烧制的薄胎瓷器被誉为:“洁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见有多么的精致了。

【讲述】传统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Al2O3·2SiO2·2H2O)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制成的各种制品。广义上陶瓷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板书】

1、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主要成分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讲述】看图讲解制造陶瓷的过程

【板书】

2、陶瓷的制备过程:混合→成型→干燥→烧结→冷却→陶器

【讲述】一般烧制的陶瓷制品,表面比较粗糙,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渗透性。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陶瓷制品,表面光滑、不渗水,而且色彩丰富,非常漂亮。这是因为烧制前在坯体表面涂上一层彩釉的缘故。

【板书】

3、彩釉:在普通釉料中加入一些重金属离子即可制得。

【学与问】在普通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烧制时的空气用量不同,都会影响彩釉的颜色,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讲述】

1、在普通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烧制时生成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颜色不同;

2、烧制时空气用量不同,得到金属离子的氧化态不同,颜色也不同

【板书】

4、陶瓷的性能:耐高温、抗氧化、耐酸碱腐蚀、耐磨损、绝缘、易成型等 【讲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餐具、电器绝缘瓷、实验室坩埚和蒸发皿等都是陶瓷制品。一些耐高温、耐高压的新型陶瓷被用来代替钢材使用。所以陶瓷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

【总结】回忆这节课所学的内:要掌握制造普通玻璃的原料、成分及原理,还有几种常见玻璃性能与用途;要掌握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和制备过程及陶瓷的性能。

六、板书设计 玻璃、陶瓷和水泥教案

一、玻璃

1、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石英(SiO2)

2、反应原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主要反应: 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3、主要成分:硅酸钠(Na2SiO3)、硅酸钙(CaSiO3)、二氧化硅(SiO2)(用量大)

4、玻璃太物质概念 :没有一定的熔点而在某一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的物质。

5、几种常见玻璃性能与用途:有色玻璃、钢化玻璃、变色玻璃 陶瓷

1、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主要成分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

2、陶瓷的制备过程:混合→成型→干燥→烧结→冷却→陶器

3、彩釉:在普通釉料中加入一些重金属离子即可制得。

4、陶瓷的性能:耐高温、抗氧化、耐酸碱腐蚀、硬度大、耐磨损、绝缘、易成型等

七、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Na2CO3·10H2O B.水泥

C.纯净的盐酸

D.普通玻璃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酸均不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B.玻璃、陶瓷、水泥容器都不能贮存氢氟酸 C.石灰抹墙、水泥砌墙过程的硬化原理相同 D.石灰窑、玻璃熔炉出来的气体主要成分相同 3.与普通玻璃相比具有相同组成的是

A.钢化玻璃

B.光学仪器玻璃

C.石英玻璃 D.有色玻璃 4.下列物质有固定熔点的是

A.水泥

B.玻璃

C.Na2O·SiO2

D.水玻璃 5.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A.石英坩埚

B.生铁坩埚

C.普通玻璃坩埚

D.陶瓷坩埚 参考答案:

1、A

2、BD

3、C

4、C

5、B

八、作业布置

篇5:食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第二课,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一个药匙、实验记录单、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清水。

青龙镇拉马沟丰益小学 杨丽芬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大家真聪明,可见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

2、问题:既然提到了盐,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个和盐有关的动 1

画片:《驮盐的驴》(课件2)思考:河水真的有魔力么?盐袋掉进水里后为什么变轻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18、盐到哪里去了。

二、预测现象,指导实验

1、鼓励大胆猜想,做好小组记录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白糖会化在水里!

生:盐也会化在水里!生:沙子不会化!

生:沙子还会使水浑了!生:铁粉不会化!

生: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

生:放糖的水会变甜!生:放盐的水会变咸!

师:这些只是他们几个人的猜想,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把你们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并由记录员记录在表内。(学生交流、记录)

2、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探究能力

师: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

生:实验!

师:那好.请同学们自己看书67页中间这幅图,谁能说说图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

生:一个人负责倒物品,一个人负责用玻璃棒搅拌,另一个人负责记录。

师:那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课件3)找同学读注意事项。

(请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与烧杯壁碰得乱响。大家也可以到附近的其他小组参观!)

(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课件音乐)师:同学们实验做得非常好!我发现这两个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把实验物品重又摆放整齐,实验桌上的水迹也擦干了。这样做多好啊!3、小组争先汇报,依据标准分类

师:哪组愿意第一个站起来汇报你们小组的实验现象? 生:我们小组的实验现象是:白糖放进水中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很清;食盐也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也很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铁粉没化,水有点浑;锯末放进水中也没化,水很清;沙子放进水中没化,水比较浑。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白糖水和食盐水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它们实际上也有变化了。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它们分别变甜了、变咸了。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们观察思考得真全面!

生:我们补充一点:铁粉、沙子与水混合后都是沉在水底的,而锯末是浮在水面上的。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食盐和白糖是一点点地慢慢地化在水里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刚才老师也把实验现象制成一个表并记录下来(课件4)

师:现在请各小组比较一下,你们的猜想与实际结果一致吗? 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哪组能勇敢的站起来谈一谈!

生:我们组认为铁粉会慢慢地沉到水底,没想到它会迅速沉下去。生:我们组认为铁粉会化在水里,可是实验后的现象却相反。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想,如果我们不亲自实验,你们能发现这些有趣的知识吗? 生:不能!

师:科学探究永无止境,世界上有许多新奇的事物等待你们去发现、去研究呢!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白糖、食盐、锯末、铁粉、沙子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及水的变化情况,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这些现象给这五种物体分类,看那组的分类方法多且独特合理。小组讨论后,把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分别填写在68页上表中,表中记不下就写在表外空白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记录,教师深入个别小组聆听并适当指点)

师:哪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分类情况?

生:我们小组的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在水中“化与不化”分类,化的有食盐和白糖,不化的有铁粉、沙子、泡末;(课件5)生:还有一个是按沉浮分类,浮的有泡末,沉的有铁粉、沙子。生:我们小组除了这两种分法以外,还有一种按“水是清是浑”分的类,水清的有白糖、食盐、泡末,水浑的有沙子、铁粉。生:我们小组还有一类是按“看见看不见”分的类,盐、糖化在水中看不见,铁粉、泡末、沙子看得见。生:我们还可以按下沉的快慢分。4、水到渠成,理解“溶解”内涵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分类方法,老师真得向你们学习呀!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盐粒、糖粒化在水里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化在水里了呢?

生:如果我们拿去化验一下,水里肯定有糖分和盐分了。

生:如果我们像海水晒盐那样,可能会把糖和盐再晒出来。师: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知道它们是化在水里而不是跑到水外了,什么方法呢?

生:尝一尝!

师:对了,真聪明!可是我们实验室的物品没有经过消毒是不允许随便尝的。那么,为什么化在水里就看不见了呢? 生:我想他们肯定是化得非常非常小了,所以看不见了。

师:同意他们看法的请举手!

师:大家都同意,老师也同意!糖粒、盐粒在水中化得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都看不见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教师板书:极小的微粒)同学们再想:我们喝糖水时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

生:是呀!

师:这说明极小的微粒是怎么分布在水中的呢? 生:平均分布。

生:到处分布,到处都有。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师:(课件溶解6)

我们把像白糖、食盐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5、学以致用,转化技能(1)、生活中溶于水的物体。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生:我们冲奶粉时,奶粉就溶解在水中。

生:炒菜时放的味精也能溶解在水中。生:我还知道炒菜时放的五香面也能溶解在水中。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五香面根本不能在水中溶解。因为它没有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我在吃菜的时候还能看见五香面的小颗粒呢!(生显得很自信的样子)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谁还有不同意见可以回家后亲自实验一下。生:我们在生病时吃的药也能溶解在水中。

师:对呀!药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人体吸收,才能治好病啊!生:冰块在阳光下也能溶解。

师:是吗?

生:我认为冰块在阳光下化成水不叫溶解,应该叫融化。师:为什么?

生:因为溶解必须是在水中,而冰块是在阳光下晒化的,叫融化才合适。

生:如果是化在水中的就能叫溶解了。

(师生一致鼓掌。)

(2)、分类:老师在超市买来一些物品请同学帮帮忙,帮老师分分类:(课件7.8.)

三、总结质疑

1、同学谈体会

2、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食盐等五种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知道了白糖、食盐在水中能溶解,沙子、铁粉、锯末在水中不能溶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溶解在水中的物体我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生:能!(跃跃欲试)

师:那么,已经在水中溶解的物体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生疑惑了)

师: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生兴奋起来)

师:现在老师可不告诉你,你们自己去查资料吧!下节课向大家汇报,看那个人或那个组知道的方法最多,好不好?

生:好!

师:最后 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课件9)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食盐

变成极小的微粒

白糖

均匀的分散

篇6:《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1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出现了一杯底部有少量食盐的浓盐水,给液面做个记号,然后 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恰好全部溶解,接着又让杯中的水蒸发,析出盐,最后,把浓盐水倒进烧杯中进行加热,直至析出晶体。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深入的探究活动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科学技能:学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浓盐水倒进烧杯中进行加热,使食盐析出来。

【教学难点】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饱和食盐水、玻璃棒、水、食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实验用:饱和食盐水、玻璃棒、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回去之后也配了一杯浓盐水,但是一不小心和一杯清水放在了一起(出示一杯浓盐水和一杯清水),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区分开来吗?

生:尝一下!师:为什么? 生:浓盐水是咸的。师:还有方法吗?

生:可以闻一下,清水没有味道,盐水有味道。

师:你闻一下,有没有味道?注意闻的时候要扇闻,不能直接去闻。(教师让该生扇闻)闻到味道了吗?(生摇头)看来这个判断是错的,闻的方法不行,你们还有什么方法吗?还有什么办法是运用我们以前的知识来判断的!

生:继续加盐。

师:这必须是饱和食盐水才能判断,还有办法吗?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办法,看看能不能分别加热清水和盐水来区分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

生:能!盐水加热会留下盐!

二、正确使用酒精灯

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板书: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说到加热,你们想到了要使用哪些工具呢?

生:煤气、打火机、火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酒精灯”。(板书:酒精灯)师: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位新朋友?请大家翻到书本P37页对照书本的第一幅图看看酒精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板书:构造)

生阅读书本。

师:现在老师考一下大家,这是——(师指着灯帽提问)生:灯帽。师:灯帽里面是—— 生:灯芯,还有酒精在里面。

师:那你们知道酒精灯点燃的时候能分几层吗?从外到内有几层? 生:外焰、内焰、焰心。

师:那我们平时通常用外焰来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位新朋友那你们会使用酒精灯吗?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请大家看到书本P37页。

生看书本。

师:看好了吗?要想点燃酒精灯要怎么办? 生:把灯帽拿出来。

师:我们用火柴轻轻地点燃,从酒精灯的一侧点燃酒精灯,再在旁边甩一下火柴。如果要点燃另一盏酒精灯能不能直接拿酒精灯去点燃?

生:不能。

师:对,要再用火柴去点燃,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去引燃。那熄灭酒精灯要怎么办? 生:用灯帽。师:盖一次行吗? 生:不行。

师:对,我们盖的时候一手扶住酒精灯,一手从旁边将灯帽盖到酒精灯上,要盖两次,这样有助于我们下次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轻松地打开灯帽。

(教师一边示范盖酒精灯的方法一边讲解,板书:用火柴点燃,灯帽灭,盖两次)师:酒精灯是很容易燃烧的,里面的酒精也是易挥发的液体,我们在使用中要是不小心弄翻了酒精灯,洒出来了怎么办?

生:用抹布。生:用沙土埋。

师:老师在你们每组都准备了湿抹布,如果发生意外了可以用湿抹布来灭火。师:你觉得你会使用酒精灯了吗?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名学生上台演示酒精灯的操作方法。师:他们做的对不对?

生:不对,她只盖了一次酒精灯的灯帽,还用嘴去吹火柴了。

师:老师发现这样点燃酒精灯容易碰到火,我们要从旁边去点燃,再用手扶住酒精灯另一只手盖灯帽。

三、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师:要加热蒸发浓盐水,除了酒精灯还要什么材料? 生:三角架。师:还有呢? 生:石棉网。

师:给大家看一下石棉网,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生:分散火。

师: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我们的火都集中在一起,用上石棉网就可以均匀加热。师:三角架有什么作用? 生:支撑作用。师:还要有什么材料? 生:盐、蒸发皿。

师:蒸发皿直接放在石棉网上吗? 生:加一点点浓盐水。

师:浓盐水加的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生:少一点。师:为什么?

生:加太多了要很长时间。

师:老师倒一点浓盐水到我们的蒸发皿中,能这样倒回去吗? 生:不能。

师:把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的灯帽点燃,轻轻地移到三角架下。你们还记得怎样能加快蒸发吗?

生:切碎盐。生:用玻璃棒搅拌。

师:我们用玻璃棒一边搅拌一边观察蒸发的过程中浓盐水有什么变化。加热的什么时候才停止?

生:蒸发看到盐的时候。

师:我们加热到蒸发皿中的液体基本上没有了,这时候拿出酒精灯盖灭两次。加热之后能直接用手拿蒸发皿吗?

生:很烫。不能。

师:对我们不能直接触碰它们。你们会做实验了吗? 生:会。

师:记住我们的小烧杯中是浓盐水。

生开始实验,教师板书:三角架、石棉网、玻璃棒。

师:好!第三第四组同学最快了,你们刚才在加热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1:有小盐粒。生2:有小泡泡。生3:水上漂着盐。生4:会溅出盐来。

生5:冒出白色的烟,冒出像雪花一样的东西。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细心,你们发现食盐有什么特点吗? 生:浓盐水也可以化成盐。师:这也就是说—— 生:盐也能化成浓盐水。

师:这就是说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这是可逆的过程。(师边说边板书: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可逆)师:蒸发过的盐和没有蒸发过的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用我们的放大镜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并把你们观察到的写在作业本P21的表格中。

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师:打开小包的食盐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吗? 生1:浓盐水的结晶连在一起的。生2:蒸发过的比较细。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放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搓一下,发现比较细。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蒸发过的盐颗粒比较细小,还有吗? 生:都是白色的。

师:对,颜色是白的。

生:没有蒸发的盐颗粒比较大。

生:没有蒸发过的盐颗粒是方的、圆的,蒸发过的盐基本上是方的。

师:看来大家都很仔细,蒸发过的我们称为食盐的结晶。那它还能溶解于水吗?我们把结晶放在大一点盛水的烧杯中看看能否溶解?

生溶解食盐结晶。师:食盐晶体能溶解吗? 生:能!

师:食盐能够溶解于水中,又能通过蒸发从水里分离出来得到盐的晶体,结晶体放入清水又能溶解于水。人们根据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学生看海水晒盐的图片。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啊? 生:盐水可以析出盐,盐水的盐能结晶。生:我知道了怎么分辨水和浓盐水。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生: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再加热。师:还有学到什么吗?

看黑板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这些都是我们加热的器材。

篇7:食盐和水泥 教案

一、认真履职

各地盐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做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审批项目下放的承接工作, 确保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审批项目下放工作平稳过渡。

二、审批原则

鉴于目前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较多, 企业生产能力远大于食盐需求量, 各地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以下原则审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 并在审批完成后15日内将新审批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情况报我部。

(一) 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审批

对目前已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省 (区、市) , 应保持现有企业总数不增;对于目前没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省 (区、市) , 在有盐资源且确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每个省 (区、市) 可以新审批1户食盐定点生产企业。

(二) 多品种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审批

从丰富食盐市场品种, 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出发,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审批。多品种盐企业的原料盐必须从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以保证多品种盐质量安全。

三、换证要求

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许可证有效期为2013年初到2015年底。有效期内, 许可证应继续有效。许可证有效期结束时, 各地应规范有序更换许可证。

(一) 各地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审查。

要组织专家组按照国家标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按照标准对企业产品进行检测, 全部符合要求的予以换证。

(二) 食盐定点生产证书上只标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

企业标准产品仅作为备案管理。

四、证书变更

对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临时变更证书项目的审批, 应按照以下要求办理:

(一) 企业变更法人、单位名称、地址

1.企业提出变更法人、单位名称的事项申请后, 由省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符合要求的办理变更手续。

2.企业提出变更生产地址的事项申请后, 由于地址发生迁移, 为保证食盐生产质量安全, 省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请专家组按照《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对新的生产厂址进行现场检查, 同时对新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检测, 全部符合要求的予以办理变更手续。

(二) 增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品种

企业提出新增国标、行标品种申请后, 由省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新增产品的产品检测报告进行审核, 符合要求的予以办理变更手续。

(三) 增加企业标准产品

1.企业将经省级卫生部门审核备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检测报告报省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不需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2.由省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本省区市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企标产品备案目录定期 (时间可自行确定, 但间隔最长不宜超过半年) 在地区盐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予以公布。

五、证书印制

鉴于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书审批事项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执行, 为保持全国食盐定点生产证书的一致性, 今后证书仍由我部统一印制。

篇8:食盐和水泥 教案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篇9:食盐和水泥 教案

食盐》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篇10:食盐和水泥 教案

教材简析:

《食盐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辨别常见的几种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认识溶解的几个特点,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实践“鉴别各种物体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溶解”的几个特点。

教学准备

1、 9种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质。(生活中常见的)

2.实验必备仪器。(烧杯、玻璃棒、聚气瓶、勺子、滤纸、漏斗、铁架台)

3.探究用的表格,1张。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质疑激趣

1、老师讲一个关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谈谈对溶解的认识。

(二)演示实验,学会操作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烧杯、聚气瓶、玻璃棒、勺子,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在烧杯内装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盐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第四步:做好实验记录,汇报实验情况。

(三)亲自实验,了解“溶解”

1、小组分工合作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4人,根据各自的特长,组内分好工。

2、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小组讨论汇报

各小组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所做实验是“溶解”实验还是“不溶解”实验,说说依据。

(四)分离实验,解释“溶解”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漏斗、滤纸、铁架台、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课件演示实验步骤

第一步:折滤纸:先把滤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把滤纸打开,一面三层,一面一层,跟漏斗一样的.形状;

第二步:放滤红:把滤纸小心地放入漏斗内,滤纸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点水把滤纸湿润,使滤纸与漏斗紧贴。

第三步:放漏斗在铁架台铁圈下放好一个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铁架台铁圈内,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将烧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漏斗,不能漫过滤纸。

3、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哪些物质和水混合后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五)总结实验,拓展延伸

1、解释溶解

观察实验表格,了解溶解的特点,知道溶解是指:物质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一种现象。

2、布置课外作业,

篇11:分离食盐和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上节课留下的浓盐水,为什么杯底有盐呢?

(预设学生行为:一定量的水不能限地溶解食盐,有的食盐不能完全溶解。)

设计意图:既复习上节课10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所学内容,又能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有办法让这些食盐继续溶解吗?(加水搅拌)2.预测推理

(1)烧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后贴上标记,放在窗台上,会怎样呢?(水会蒸发,食盐还会出现在杯底。)

(2)还有办法让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加热水就会蒸发得快)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前面所学知识体验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结晶析出。3.实验操作

(1)认识酒精灯的构造 幻灯片出示酒精灯构造图(2)酒精灯的规范安全使用

讲解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按要求操作:平稳取放、从容点燃、外焰加热、安全熄灭(学生对酒精灯非常有兴趣,但是点燃、熄灭酒精灯时会有个别学生会害怕,讲解细致耐心,小组同学会互相激励,互相纠正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指导到位,帮助学生削除对火的恐惧)

(3)用蒸发皿加热浓盐水

给每组学生发放盛浓盐水的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要注意观察现象,也要注意安全,不要凑得太近,避免溅出物烫伤

(加热过程中学生会比较认真地观察到水的蒸发和食盐颗粒的析出,会很兴奋)加热时的安全是要随时关注的 4.得出结论

蒸发皿里的水分消失停止加热,观察蒸发皿里的物质是什么,与食盐颗粒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蒸发皿里的物质是食盐,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加热蒸发浓盐水,我们发现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通过自行沉降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却能用蒸发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上一篇:明达小学招生自查报告下一篇:拜访恩师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