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专营制度

2024-04-21

食盐专营制度(精选6篇)

篇1:食盐专营制度

,基于我国消除碘缺乏病的承诺,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确立现有体制。但食盐专营政策采用的“三证管理、计划管理和政府定价”方式,容易出现政企不分、产销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行业弊病,生产企业“多、小、散、弱”,普遍缺乏竞争力。因此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实现盐业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案》出台。

《方案》中明确提出:“强化食盐专业化监管,完善食盐专营制度”,其中指出“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与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鼓励国有食盐批发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基础上,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企业重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

也就是说,此次改革仍明确了定点生产和批发环节专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但不再核准新增生产、批发企业。那么如何保障社会资本进入的同时食盐的安全性呢?《方案》规定:“严格规范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资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考虑技术水平、卫生保障条件等因素,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规范条件。省级盐业主管机构要依照新的规范条件对现有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资质重新进行严格审核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并在指定网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在此基础上,《方案》还明确,明年开始,将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方案》在“推进盐业管理综合改革,完善食盐储备制度”中强调:“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

那么放开盐产品价格会否带来盐价上涨呢?《方案》中明确规定:“各级价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盐零售价格的市场监测,配合盐业主管机构采取措施,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特殊情况下可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或其他紧急措施,防止普通食盐价格异常波动。”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海仁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以后,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产业链的部分利润有望从盐业公司转移至生产企业。制盐企业允许跨区域经营后,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食盐产品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普通食盐的价格会出现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也认为,“冲击不会太大,甚至可能通过竞争,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然后盐业走规模化经营,可能还会使得价格有所降低。”

江苏盐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晏仲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则表示,“盐业体制改革后,食盐价格体系由政府定价向企业自主定价转变。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措施,防止普通食盐价格异常波动,减少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负面影响,但食盐价格也将主要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

为保障盐业改革顺利实施、盐业健康发展,《方案》还设置了过渡期分步实施改革:“自本方案印发之日起至12月31日,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食盐生产及批发企业规范条件、食盐储备、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干预等政策措施,修改完善相关制度。从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许可证和食盐批发企业许可证不再重新核发,有效期延至12月31日。从201月1日开始,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可依照新的规定申请许可,根据许可范围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

篇2:食盐专营制度

古代如何进行食盐专营

2014年4月21日,发改委宣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在中盐公司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废除食盐专营,而仅是许可证管理主体的变更。事实上,中国的食盐专营自古就有。那么,古代此类政策是怎样的呢?

<盐利成朝廷财政支柱> 中国最早的食盐专营出现在春秋时的齐国。当时,朝廷和百姓都可煮海盐,但运销、分配、进出口归朝廷管理,零售才归商人。到了汉初,朝廷仍将食盐开放民营,富商因此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汉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却不愿“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下令将食盐经营权全部收归朝廷。之后,食盐专营时兴时废。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陷入困境,食盐专营又重启,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成为朝廷财政的支柱,此后历朝均因此而加强食盐专营。<官盐价高且质量低劣> 朝廷食盐专营的弊端之一是官盐价格昂贵且质量低劣。如北宋仁宗时,有大臣上奏称,官盐运输过程中被杂以泥砂、硝石,味道苦恶不可食,刘太后则回应“御膳亦多土,不可食”。可见当时连御用食盐质量都非常不堪,但即便如此,食盐仍要价昂贵,“利有至十倍者”。

同官盐相比,私盐(违反朝廷禁令私自生产贩售的食盐)则物美价廉,如从岭南贩至江西的私盐“纯白不杂,而卖钱二十”。民众更欢迎 此类私盐,造成官盐滞销,于是朝廷便以政令强卖于民,《宋史.食货志》记“盐价既增,民不肯买,乃课民买官盐”。<惩罚过严致农民起义> 自唐宋起,为保证食盐专卖收入,食盐流通被朝廷严控,严格划分销盐区域,不同产区的盐限制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此类规定使得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民众难以吃上食盐,于是,边远地区的私盐运贩更加泛滥。

自唐中期起,朝廷对越界卖私盐者会处以死刑。比如唐朝大和四年,朝廷对卖二石以上私盐者处以死刑;五代十国后汉时全面禁止私产、私卖、私买,违者“虽丝豪滴,尽处死刑”,堪称中国盐禁最严酷时期。由于食盐专营致盐价飞涨,加上惩罚严厉,私盐贩为反抗朝廷,开始组织武装自卫,甚至发展成农民起义。

篇3:食盐专营制度

一、政企不分的食盐专营制度导致食盐储备机制畸形

(一) 食盐专营政企不分的制度性缺陷。

自1996年我国实行食盐专营制度以来, 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减轻地方财政的行政支出负担, 同时也为了增加食盐专营公司的部门利益, 通过“以近补远”的经营机制, 实现普及合格碘盐和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目标, 纷纷将盐业公司与盐务局合并为政企不分的畸形机构, 即所谓“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各地方盐务局执掌盐业的行政执法权力, 打击“私盐”的生产、包装、运输和销售等非法活动, 净化合格碘盐的运营市场, 以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各地方盐业公司独享食盐的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经营权利, 垄断辖区内的销售市场, 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其他盐业公司和制盐企业无权在该市场上销售食盐, 否则, 该地方盐务局就会将其作为“私盐”查处, 轻则罚款, 重则追究刑事责任[1]。总之, 各地方盐务局和盐业公司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竭力维护和强化食盐专营制度, 以保障碘盐供给安全和实施食盐战略储备。这种“政企不分”的食盐专营制度, 虽然取得过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成就,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日益暴露出其制度性缺陷, 食盐专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失衡: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运作机制下, 盐业公司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倾斜于食盐的经营活动, 而减少食盐的行政执法的资源配置, 在盐业公司制造部门经济繁荣的同时, “私盐”泛滥越来越猖獗, 不但导致海南、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偏远地区的碘盐食用率极低, 还造成北京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碘盐食用率下滑[2]。种种迹象表明, 现行的食盐专营制度与保障合格碘盐安全供给的宗旨已相背离。

(二) 食盐专营制度造成食盐储备制度背离自身宗旨。

其实, 带有“政企不分”先天缺陷的食盐专营制度, 不仅违背普及合格碘盐的初衷, 而且也有悖于保障食盐战略储备安全的根本宗旨。首先, 我国目前食盐储备基本按计划经济时代的相关法规来管理。原轻工业部等4部委于1991年颁布《国家储备食盐管理办法》, 我国食盐储备的管理实行“统一管理, 分级负责”的原则, 原轻工业部负责全国食盐储备计划的编制、调拨和分配, (后来由国家发改委负责) , 在省、市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各地方盐务局逐级负责管理食盐储备。中国盐业总公司负责储备盐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各地盐业公司承担计划储备盐的存储工作[3]。也就是说, 各地方盐务局负责食盐储备的资金管理和行政管理, 各地方盐业公司利用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负责国家储备食盐的具体存储。其次, 随着1996年以后食盐专营制度的实施, 各地方盐务局与盐业公司的合并, 致使在我国老的食盐储备制度中, 也出现“政企不分”的制度性缺陷。各地方盐业公司既是理性的“经济人”, 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又是行政“监管者”, 确保食盐战略储备安全, 强调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因此, 在这种“政企合一”的运作机制下, 盐务局这个管理机构形同虚设。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 各地方盐业公司很难兼顾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往往片面追求集团利益, 忽视国家和社会利益, 难以完全按照相关规定, 将所提取储备盐库的折旧费和大修基金用于储备设施的更新和改造, 更难以用公司经营盐来摊销国家储备盐的保管损耗[3]。因而, 十几年来, 我国食盐战略储备的库房简陋狭小, 远未达到基本的通风采光标准, 部分储备盐只能露天码堆, 致使不少储备食盐污染变质, 造成极大的浪费;食盐分装和传送的机械化程度低, 严重依赖人工操作和人力搬运;仓库管理方式原始粗放, 重经营盐仓储轻储备盐保管, 到期或变质食盐轮换滞后, 合格碘盐实际储存量不太清楚[4]。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 如此陈旧老化的仓储设施和落后的管理, 很难保证合格碘盐的及时足量供给。

(三) 食盐专营制度引致食盐储备机构政企不分。

虽然中盐总公司和盐务总局长期以来就是“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的政企混合机构, 但是, 1987年, 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政企分开”的精神, 原轻工业部进行机构改革, 撤销盐务总局, 成立中国盐业协会, 将盐务总局的行政职能分别移交给原轻工业部和中国盐业协会, 中盐总公司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1990年5月, 为了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原轻工业部又将盐业行政管理权划归中盐总公司, 因而, 中盐总公司又变成“政企不分”的畸形机构。不难看出, 正是由于出台和维护食盐专营制度的需要, 原轻工业部才将包括食盐储备管理在内的盐业行政职权集中于中盐总公司[5]。中盐总公司“政企不分”的运作机制一直沿用到现在。2004年, 国务院领导要求建立新的食盐储备制度。在新的食盐储备制度筹建过程中, 中盐总公司受国家发改委之托, 既负责国家食盐储备的行政管理工作, 又承担国家食盐储备的存储任务, 继续实行“政企不分”的运作机制。有人认为, 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直接干预工具, 是政府职能的延伸部门, 部分政府职能可以委托国有企业来履行。依笔者看来, 这是一个政府悖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时期, 虽然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某些政策目标, 比启动市场机制更为直接和更为有效,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国有企业的职责范围, 人为地将本应由政府机构承担的职责“划拨”给国有性质的经济主体, 应该由政府进行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来进行, 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能和承担责任时, 不能越位, 更不该缺位。中国盐业总公司作为中央直属企业, 在盐业组织结构优化和盐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上, 发挥着私人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决不应该既承担国家食盐储备的存储任务, 又负责国家食盐储备的行政管理工作。依据委托-代理理论, 中国盐业总公司仅仅是国有资本运作的代理人, 无论从事一般私人产品的经营活动, 还是承担食盐储备这种公共产品的储存工作, 都应该由其委托人即相关政府机构实施有效管理, 因为国有企业会因软预算约束、多重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产生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同时有效实行自我运营和自我约束机制。只有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有企业运营项目的行政管理部门, 才能有效地约束和管理国有企业, 实现运营项目的预期目标[6]。因此, 若要创新食盐储备制度, 必须避免“政企不分”的制度性缺陷[7]。首先, 改革食盐专营制度, 实行“政企分开”的合理机制, 取消各地方盐务局,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相关行政部门以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卫生部门负责碘盐普及的监测与相关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发布;食品药品管理部门负责碘盐的卫生和安全等;中国盐业协会负责制定碘盐技术标准, 实行行业自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碘盐的质量和技术鉴定;公安和工商部门负责打击碘盐的制假、售假等违法活动。其次, 立足于相关法律法规, 理顺食盐储备机构体系。在现有国家发改委国家物资储备局的基础上, 组建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物资储备局[8]。新的国家物资储备局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会商, 共同颁布国家战略物资法规, 扩大国家物资储备局的职责范围, 将原来专司重要生产资料储备的监管职能, 扩充为包括食盐等重要生活资料在内的所有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管理职能。在国家战略物资法规体系中, 明确国家食盐储备相关机构及其权责:国家物资储备局拥有国家储备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调控权, 负责国家储备盐的行政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中国盐业总公司负责国家储备盐的存储, 并清理和整合各地方盐业公司库存国家储备盐;国资委负责国家储备盐的监督;财政部负责储备专项资金的供给;国家审计署负责储备专项资金的监督[9]。

二、产销脱节的食盐专营制度导致储备网点布局不合理

按《国家储备食盐管理办法》规定, “储备盐的布局, 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 有重点地存于交通枢纽、符合食盐合理流向、有仓储条件、储存安全、便于管理和机动调度应急的地点。”[3]从全国食盐储备仓库的实际布局上, 食盐储备几乎集中于销量大的销售地区, 而在食盐生产地区却很少布点。

同时, 《国家储备食盐管理办法》还规定, 中国盐业总公司负责食盐储备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各地盐业公司负责食盐的具体储存。但是, 由于各地盐业公司只受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 与中国盐业总公司之间并不存在垂直的约束关系, 也没有先天的资本纽带关系, 所以, 中国盐业总公司对食盐储备计划的落实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然而, 根据《食盐专营管理办法》, 制盐企业仅拥有食盐的定点生产权, 按盐业公司下达的计划指标生产定量的碘盐, 而无权储备食盐和运销食盐, 因而国家食盐储备仓库不可能布点于食盐产区。与此相反, 各地盐业公司依据食盐专营制度, 各自垄断行政辖区的运销市场, 导致全国食盐销售市场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的格局。同时, 按食盐储备“平战结合”原则, 鉴于加碘食盐有一定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在储存过程中要不断地“推陈储新”, 即把临近到期和变质的“储备盐”转换为“经营盐”, 作为非食用盐推向市场销售, 而用新鲜加碘食盐来补足“储备盐”, 以确保食盐储备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安全。在这种产销脱节的食盐专营制度和储备轮换机制下, 只有各地盐业公司才有权依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需求量, 上报申请食盐储备动用和轮换计划, 以平衡本辖区内食盐的经营性供给和战略性储备, 从而导致国家食盐储备仓库集中于食盐销区, 而食盐产区无储备网点的不合理布局。

在这种情况下, 要使国家食盐储备调拨配送中心形成合理的布局, 构筑完善的国家食盐储备网络体系, 就必须突破现存的制度性束缚, 逐步改革食盐专营制度, 取消盐业公司的食盐包装、运输和销售垄断权, 给予大型制盐企业以平等的经营权。只有这样, 才能依托综合优势资源, 在食盐产销区均衡布局储备调拨配送中心, 有效构建起覆盖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的食盐储备网络体系, 通过这些网点之间的有机互动运营, 真正实现以产补销、以丰补歉和以储应急的综合目标。也就是说, 在这个均衡布局的储备网络支撑下, 国家物资储备局不但能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动有序调拨的应急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 保障食盐的战略性供给, 而且也能在常规状态下, 发挥经营性配送的市场作用, 平衡食盐供求关系, 稳定市场价格, 保证合格碘盐的安全供应, 切实提高合格碘盐的食用率。

三、市场垄断的食盐专营制度制约食盐储备制度的重建

2004年, 中国盐业总公司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发布中国盐业总公司的供应链规划蓝图:于2006年底前, 在主要食盐产区, 建设18个国家级食盐调拨配送中心。但是, 截止2007年底, 中盐总公司只建立了12个国家级食盐调拨配送中心。这是因为, 各地方盐业公司为了独自享受辖区内的超额垄断利润, 不愿与中盐总公司分享垄断市场利益所致。

按国务院领导关于食盐储备的相关批示, 国家级食盐储备中心的储备规模应达到100万吨, 而实际上, 每个储备中心目前的储备规模仅为5~20万吨。例如, 2007年11月, 中盐总公司与青岛市盐务局经销处组建的中盐青岛盐业公司正式成立, 青岛国家级大型食盐配送中心项目完工并投入运营, 预计年储备和配送能力为20万吨, 由于山东省盐业公司并未参与项目, 所以该中心目前只能在青岛市行政区域内配送, 实际年运营规模仅5, 000吨[10]。由此可见, 12个国家级食盐储备中心的储备能力远未达标的根本原因是, 在食盐专营制度下催生出的国家级食盐储备中心, 其业务半径延伸受到限制。

因此, 构建完善的食盐储备制度, 就必须清除食盐专营的制度性障碍, 着力打造数个产销一体化的盐业寡头厂商, 优化盐业组织结构, 进而着手改革食盐专营制度, 取消盐业公司的食盐经营垄断权, 打破行政性市场壁垒, 整合“诸侯”割据的市场资源, 建立全国一体化的食盐流通市场体系, 为重建食盐储备制度创建良好的市场条件, 从而使每个国家级食盐储备中心都能顺利地按预期规模和标准进行食盐的储备、调拨和配送, 充分发挥其应急和经营的双重职能, 合理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真正确保合格碘盐的供给安全和食盐储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北京华经纵横经济信息中心.[M].2006中国盐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经济信息分析网, 2006, 3, 18

[2].王芳.我国盐业专营制度改革势在必行[N].中国信息报, 2005, 3, 23, 第6版

[3].原轻工业部等部委.国家储备食盐管理办法[R].觅法网, 2004, 11, 26

[4].罗晓华, 张柯.试论食盐配送中心的建设[J].盐业论坛, 2005, 3:5

[5].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管理体制50年回眸[J].盐业史研究, 2000, 1:19

[6].卫志民.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府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34

[7].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21世纪初期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J].2002, 12:12

[8].芮执多.关于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J].中国储运, 2007, 9:66

[9].国家发改委等.全国食盐计划衔接情况通报[R].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网, 2006, 12, 20

篇4:“食盐专营”被指“垄断暴利”

调整 食盐专营许可证遭废止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0号),宣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中国盐业总公司则在当天发表公告称,2008年,国家盐业管理职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到工业与信息化部,对食盐专营许可证的管理相应移交。工业与信息化部已将其食盐专营许可证的管理权相继下放省级管理。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主体已经发生变更。在此背景下,应工业与信息化部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刊发第10号令,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公告称,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的依据是《食盐专营办法》,由国务院发布,为国家法规。而《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是部门规章,废止该办法并不是废除“食盐专营”。部分媒体将此理解为“食盐专营”废止,实属误读。

中国盐业协会当天的口径则与中盐公司一致,并强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不意味着取消“食盐专营”,国务院发布的《食盐专营办法》继续有效,“食盐专营政策”目前没有变化。

“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不意味着取消食盐专营专卖,只是在审批这个环节取消了。严格来讲,只有将《盐业管理条例》以及《食盐专营办法》废止了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废止食盐专营制度。”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教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对食盐批发实行批发许可证制度。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经营食盐批发和转(代)批发业务。食盐生产许可证和食盐准运证也与此类似。

食盐业在我国一直都是实行专营制度,这项制度主要由国务院1990年发布的《盐业管理条例》及1996年发布的《食盐专营办法》进行规范与调整。按照上述文件,国家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对食盐的批发实行批发许可证制度。食盐的批发业务,则由各级盐业公司统一经营。目前,上述两个文件依然有效,中国在食盐批发领域形成了从中国盐业总公司到各省级盐业公司的垄断体制。

“实行食盐专营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食盐安全和战略储备,这一制度本身无可厚非,但在现实运行中却产生了巨大偏差,甚至出现盐业公司非正常纵向垄断食盐市场的不合理现象,使食盐业运行背离制度的应然状态。”孙晋表示,盐业公司的垄断力膨胀,突破了合法界限仍不断纵向扩张,因而产生了种种弊端。集中体现在:盐业公司垄断力突破食盐批发环节,对上游生产领域及下流零售领域也具有控制权,从具体市场的专营(合法垄断)扩张成为盐业产供销全行业的垄断。这种纵向垄断行为直接导致在确定的市场上,盐业公司作为食盐产品唯一的经销商,对专营产品具有垄断定价的权利,在欠缺制度约束下,食盐专营经销商得以压低生产商的供货价格,并凭借垄断地位尽可能地抬高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实现其垄断利润。

漩涡 中盐公司屡遭“炮轰”

自2009年以来,关于食盐“暴利”的争论始终没有平息,食盐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也极其艰难,而背后的中国盐业总公司更是经常成为舆论所指责的对象:攫取暴利和阻挠食盐管理体制改革。

来自中国盐业总公司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中国盐业总公司(原名中国盐业公司)创立于1950年,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截至2011年底,中国盐业总公司(下称:中盐)的总资产规模发展到436亿元,盐的产量1462万吨,居世界第二,食盐供应和配送覆盖国土面积37.85%。

一直以来,对于中盐以及各盐业公司“暴利”的指责始终存在。据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食用盐的零售价普遍在2600元/吨,批发价为2200元/吨,大型食品厂可以从省盐业公司以600至700元/吨的价格批发到食用盐,而小型食品厂则必须在当地盐业公司拿货,拿货价近1000元/吨。通过专营的食盐,从车间到了市场终端,价格提高了近10倍。相比而言,在已经放开专营、市场化的两碱工业盐市场,每吨为500至600元。2009年,东方公益法律援助所诉北京盐业垄断暴利,法院对此案不予受理,后来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中盐也屡次遭到“炮轰”,被指阻挠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早在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监事会监事陈国卫就公开指责中盐。他说,中国盐业专营制度改革应该加速推进,要破解国企垄断经营,但是中国盐业总公司阻挠这场改革。陈国卫曾任国家经贸委运行局副局长,分管盐业。他称,在众多垄断行业中,食盐体制的改革并不复杂,最没有风险、改革设计方案技术含量最低,但是改革的推进遇到了极大阻力。

孙晋则表示,盐业公司控制着食盐生产,其效益主要取决于食盐计划,这便等于是盐业公司掌握着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命门”,具体体现在:在制定食盐计划中,盐业公司向制盐企业索要各种补贴、回扣;在食盐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盐业公司以运费补贴、仓储补贴、回笼货款奖励、销售奖励等名目降低了被列为国家指令性价格的食盐价格。

期待 盐业“政企不分”待破除

隐藏在中国食盐流通行业“暴利”表象背后的,则是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盐业监管机关和经营者混为一体并由此带来种种问题的致命体制缺陷。

孙晋称,在国家盐业管理职能移交工信部之前,发改委为国务院授权的国家盐业行政主管部门,盐业管理办公室是具体办事机构。但在实践中,由于国家发改委盐业办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和力量配备,盐业办的行业管理和食盐分配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盐业总公司的协助,中国盐业总公司履行了相当一部分政府行政职能。而在地方层次上,绝大多数省、市、区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即盐务局和盐业公司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盐业公司参与甚至代行盐政管理和执法的政企不分、以企代政的直接后果。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春晓此前撰文称,中国盐业体制政企不分,专营权和监管权合二为一,导致许多地方专营扩大化,监管弱化。到目前为止,食盐专营没有建立与专营政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专营政策执行过程中因为利益、责任主体多元化,出现了一系列条块分割的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盐政管理和经营队伍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各地盐务局是盐业管理政策的制定者、盐政执法者、生产企业的上级主管,同时又是盐产品的经营者。

孙晋表示,食盐专营体制最终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将食盐专营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分为运营和监管两大环节,运营交给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政府做好、制定好规则和执行好规则,即加强市场监管的职责。

(摘自《经济参考报》 本文作者:吴黎华 等)

篇5:盐务局食盐专营工作自查自纠报告

按照省、市局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县盐业公司从本月初开始,进行了自查工作。在自查中,我们按照《食盐专营办法》的规定,对企业的经营现状,盐政管理及盐业硬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我们觉得,在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们盐业职工的努力,我县的食盐专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一步,有效地保证了食盐市场合格那一世小说网 http://碘盐的供应,对落实食盐专营政策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树立了我县盐业新形象,为今年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就我县的自查自纠工作具体汇报如下:

一、县情

我县属典型的渭北旱塬农业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全县现有人口169500人,辖11个乡镇。周围分别与我县彬县、甘肃四县接壤,321国道横穿中部,属经济欠发达县。

二、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性质。我县盐业公司于一九九八年底正式从糖酒公司分离出来独立经营,一九九九年三月,成立县盐务管理局,与盐业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属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

2、职工情况:

我县现有正式职工29人,其中管理人员17人,经营人员12人,男职工16人,女职工13人,20岁-30岁12人,31-40岁14人,41岁-50岁1人,50岁以上2人。

3、文化水平情况:

现有职工中大专3人,中专5人,初中以上19人,其中: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比列为3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职工总数比例为70%。

4、年经营批发数量:

我县因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极为薄弱,因此,盐品销售大部分以食用盐为主,全年盐品销售1500吨,其中,食用盐1200吨,小工业用盐300吨。企业现有固定资产48万元,其中库房424㎡,办公198㎡,职工宿舍410㎡,稽查用车一辆,通讯工具3部,以及其他办公设施。

三、食盐批发许可证使用及年检情况

我县盐业公司食盐批发许可证是2001年经省市两级盐业主管机构检查验收合格的基础上颁发的,在盐业公司独立经营以来,我公司始终按照省市两级盐业主管机构的要求,及《食盐专营办法》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坚决执行了国家计划,从未从产区购进过计划外食盐。在销售当中,严格按规定的区域销售,历年下达的食盐计划完成率和食盐市场占有率都在95%以上,并按省政府规定全省“四统一”食盐塑料复合膜小包装袋供应群众。

四、食盐价格执行及盐款结算情况

我县公司在经营中,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食盐专营这一中心,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和盐业法规、政策办事,在经营中,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食盐批发价,零售价及调拨价,从未抬价、压价,也无私自乱收费行为,维护了盐业的形象,保证了专营政策的落实。在盐款结算上,我们按照市局规定的必要的库存外,基本上及时结清了盐款,做到盐到付款,甚至先款后盐。

五、销售网络建设及售后服务情况

近年来,我们根据我县的实际,以方便群众为目的,加强了食盐销售网络建设。根据路途远近,供应人数等情况,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5个代批点,这些代批点的建立,方便了群众购盐,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同时也为群众节省了时间,从而使群众更充足地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另外,我们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192个销售点,占领市场,方便群众,对一些极为偏远地山区,我们公司组织车辆送盐上门,向群众直销,保证群众吃上合格碘盐,在售后服务上,我们也采取了承诺制,对售出的盐品发现短斤少两、不合格、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会及时派销售人员处理,真正做到了责任相同、利益相同,命运相同,建立了互相信赖,互相支持的伙伴关系,从而提升了公司的效益。

以上报告,请审阅。

**县盐务管理局

篇6:郭兴庄镇食盐安全制度

(一)组织健全。食盐安全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要高度重视食盐安全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创先争优”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有食盐安全村创建组织机构,有村委会领导负责开展创建工作的内容纪要。镇政府要与各村签订食盐安全责任书,村组要与农户签订食盐安全公约,使食盐监管措施得力,责任明确。

(二)宣传到位。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性开展碘盐专营政策、盐业法规和科学用盐、安全食盐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村委会或醒目位置设置固定的食盐安全教育宣传栏,公布涉盐违法行为举报电话,深入农户发放宣传资料,并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刷写固定宣传标语不少于1幅,确保食盐安全知识家喻户晓,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三)监督有力,食盐安全村要做到无各类涉盐违法行为发生,无制售假冒伪劣食盐窝点。村民要做到不购买、不使用劣质盐,有较强的抵制劣质盐意识,全村无食盐安全问题。

(四)指标合格。合格碘盐食用率100%。食盐加工用盐及畜牧养殖用盐购买渠道合法,村干部、学生及家庭主妇对食盐安全法规和碘缺乏危害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上一篇:陈春志同志先进事迹材下一篇:万安县实验小学第十三届秋季运动会胜利闭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