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2024-05-2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通用8篇)

篇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作业:

Think of a pre-story activity.What helps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How to use the story book?

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在单元的后面部分有一个[story time],一般来讲,也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个较有趣的故事,就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言,对于STORY TIME教学我们一般不采用基于故事的教学这样一种方式,这倒不是否定有些老师对教材进行改革,自己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故事教学,因为是一个故事,我们要在学习理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一些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让学生首先感知故事的梗概还是必要的,只有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组织下面的教学内容,这一点无论使用什么教材都是相同的。

我们使用的教材,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故事中出现的单词和句型,故事中出现的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新词,我认为这对学生大体了解故事内容并不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学生可能不会读这个新词,但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换句话说,这些词一般都不大影响故事的整体感知。

为了帮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学习英语知识,提高其英语技能,老师适当的设计一些问题不失为一种故事教学的好方法,学生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帮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因为学生会去读故事,通过读故事找问题的答案。

表演故事甚至是对故事进行改编,这是一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好方法,学生能不能表演故事或是复述故事,这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看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再就是要看安排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比较合适,这些都是故事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达到一种课堂教学的表面效果,在学生还没有能力表演的安排学生表演故事,学生只是对着课本读,没有什么表情,这样我认为不好,学生感觉不到表演故事给他们带来什么成功或是快乐,这种体验没有,学生对表演故事没什么兴趣,还时还会担心表演不好而紧张,导致英语的学习兴趣下降。这个时候,我想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还是比较合适的,老师降低了要求,学生兴趣高了,通过这个了活动训练以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安排学生上台表演就比较好了。

篇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摘要】 随着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了,小学英语教育不断发展,英语教学法层出不穷。英语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故事对儿童有着普遍的吸引力。故事创设的虚拟世界,为儿童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和机会。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能牢牢的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本文探讨了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进行故事教学等问题。

【关键词】 故事教学法

小学英语教学

英语

在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生本教育”的提出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以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再也不是课堂上的上帝,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气氛再也不是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叱咤风云,而学生则是洗耳恭听,鸦雀无声,跟着老师转。而今的课堂早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平等民主,安全愉悦已成为当今课堂的标志。因此,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有趣、灵活机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潜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为什么“故事教学法”适合小学英语教学呢?“故事教学法”的教学步骤是怎样的?讲故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故事教学”中应如何调控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故事教学”呢?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在本次国培学习的心得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故事教学法”适合小学英语教学

(一)、“故事教学法”完全符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六年级结束是应达到二级要求:“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故事教学法”正是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二级目标。

(二)、“故事教学法”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学习语言的特点。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般表现为:

l Learn by doing(边做边学)

l Go for meaning(意思先行)

l Pick up chunks/formulaic language.(摭拾习得)

l Creative use of language.(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l Sense of imagination.(有丰富的想象力)

l Sense of fun and playfulness.(好玩好动的天性。)

l Capacity to imitate.(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l Short attention span.(注意力短暂)

l Strong sense of curiosity.(有好奇心的天性)

l Strong desire to communicate.(强烈的交际欲望)

l Capacity to learn incidentally.(偶学偶得的能力)

正是因为儿童有以上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性,因此,“故事教学”更能使儿童学得快,掌握得牢。因为:

1、故事教学可以使儿童在“做”中学。

儿童学习的一大特性是:Learning by doing.而“故事教学”可以提供许多“做”中“学”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做”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新知识。就拿故事“Mei Lin and her new pet”来说吧,在讲到:“Oh.It’s a snake.How long it is!”时,可让孩子们伸长手臂做“long”,在“做”中学会了“long”这个新词。

2、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情境中理解新单词的意思

因为故事中有角色,有情节,能告诉孩子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们能根据故事情节去理解故事中出现的新单词,新句子。例如PEP Book Two Unit Three中,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The Big Turnip”.当孩子们听到“pull”这个新词时,也许不理解。但通过后面的句子:“Come on, my friends.Please help me.”“One, two, three, pull.”再加上教学图片、老师的表情和动作,孩子们会很快明白“pull”是“拉”的意思。

3、故事可以使孩子们对感兴趣的、简单的短语和句子记得牢固

许多故事中还会出现许多重复的句子,孩子们在听故事或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能轻易地记住一些简短的句子。故事中如果反复出现了简单、有趣、易学的句子,孩子们会在听故事或讲故事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识地复述,并能轻而易举地记下来,甚至在某些场合中不经意地运用得恰到好处。如“Meilin and her new pet.”中反复出现了“What’s in it?”和“How long it is!”当我给孩子们讲完这一个故事后,孩子们对这几句话的印象特别深,课后便常挂在嘴边。有一次,我提着一个装有水果教具的袋子走进课室时,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女同学走过来,脱口而说:“Hello, Kelly.What’s in it?” 我拿出了一个仿真苹果说:“Look, it’s an apple.”,她又是一句:“Wow!How big it is!”

4、听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听、说能力,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故事教学法”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就拿故事“Mei Lin and her new pet”来说吧,当我们讲到“The zoo sends a big box.What is in it?”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猜猜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Is it a fox?”“It’s a superman.”这样不仅使孩子在听故事和回答问题中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故事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天生就拥有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讲故事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保持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国的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1991:1)说过:“Stories are motivating and fun and can help develop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y can create a desire to continue learning.”

由此可见,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非常适合帮助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运用讲故事进行教学时,我们该如何进行呢?

二、“故事教学”的步骤:

(一)Warm up(准备活动)

我们可以先唱一首歌曲,或用游戏复习单词或句子,或是问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简单问题,以导入故事情节。例如:当我讲Let’s Learn English Book 3 Unit Two 的 Fun reading:“The Big Bad Tiger”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讲“The Big Bad Tiger”之前,我把“Ten Little Indians”的歌词改成了“Ten Little Fat Pigs”,先唱了一首关于小猪的歌曲。然后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我们可以说“A B C.Sit up straight.”或“A B C.Look at me.”让孩子们完全安静后,才开始讲故事。

(二)Presentation(呈现过程)

1、介绍故事名称,让学生说说有关的话题的事情,能说多少是多少 例如:当我讲“The Big Bad Tiger”时,唱完了一首关于小猪的歌曲后,我问孩子们:“Do you like pigs?”,“What do you know about pigs?”,“What about tigers?”孩子们可以用英语也可用母语回答。为了激起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我还借助一些图画和手偶教具的帮助。这样既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又可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更早进入故事情境中。

2、讲故事 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动作、不同的声音和面部表情进行讲故事,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故事书等。Andrew Wright(1995:39)提过:“ It is easier for the children if you tell the story rather than read it.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aid understanding:(讲故事会比读故事更容易让儿童明白故事内容。以下是一些讲故事时的可以用到辅助方法)

----use pictures, objects, masks and puppets(利用图片、实物、面具、手偶等讲故事)

----use mime yourself or direct the children(自己边讲边演或边讲边指导学生表演)

----use sound effects(利用声音效果)

----mix mother tongue and English(必要时,母语和英语相结合)

----translate key words as you tell the story(遇到重点词可作适当的解释)

----accept that some of the items of grammar can be learnt as vocabulary”(一些语法可当作词汇教学)

(三)Practice(操练)

1、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复述故事 例如:老师可以用图片、故事书、电脑课件、实物等帮助孩子们进行复述;或出示主要的词句,让孩子们利用词句把故事情节串起来。

2、小组练习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个角色,小组一起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孩子们(特别是害羞的孩子)演起来,会感到更自然和安全,也为下一步个人表演打下基础。

3、表演故事 让孩子们表演故事情节,孩子们就会拥有运用新语言的机会,可以训练他们流利的表达能力。余素珍老师在《小学英语的故事教学》中也提到过:“一方面,表演故事是输出语言,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重点、难点,教师可作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表演故事,也是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去完成表演的任务,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Follow-up(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可让孩子们朗读他们最喜欢的句子,或选择最重要的词句与伙伴一起朗读,或让孩子们回家讲故事,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编故事,做故事书等等。

三、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内容是吸引孩子们兴趣的重要因素,而讲故事的技巧是影响故事内容、教学效果和孩子们听故事兴趣的一大因素。正如Mary Slattery & Jane Willis(2001:97)所说:When you tell a story you(当你讲故事时,你应该:)

——speak spontaneously(说话自然)

——use natural intonation to help make the story seem real(利用自然的语调使故事更真实)

——are looking at the children and you can see if they understand(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明白)

——can use your face and body to make gestures(利用神态和肢体语言作提示)

——practice first and have some support, e.g.notes on cards(事先操练并作充分的准备。如:可以在小纸上作好笔记)

——don’t need to worry if you make mistakes(children are unlikely to notice).(当你出错时不必担心。孩子们未必注意得到。)

因此,讲故事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讲故事时,重点词句可以稍作停顿,给孩子们理解的时间 如讲“The Big Turnip” 时,讲到“I can’t pull it up.”可以稍作停顿,并做一个拔的动作。让孩子们理解了“I can’t pull it up.”后再往下讲。

2、讲故事时,可以让孩子们参与 例如:讲“The Big Bad Tiger”时,当讲到有人敲门时,我停下来问孩子们:“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What will happen?” 这样就留有了一定的空间让孩子们想象,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3、讲故事时,与孩子们要有眼神的交流孩子们的注意力是短暂的,除了故事情节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之外,还要注意运用眼神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例如讲“The Big Bad Tiger”时,当讲到有人敲门时,故意把声音放沉、语速放慢、争着大大的眼睛,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孩子们,轻声地问:“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What will happen?” 这样制造了一种既紧张又神秘的气氛,使孩子们更能融入故事的情节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4、讲故事时,注意角色的转变、方位的变化 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图片让孩子们注意不同角色的话语。例如用粗犷的声音扮演大老虎,用自然的声音扮演猪妈妈,用尖细的声音扮演小猪。我们还可以用方位的变化来使孩子们分清不同的角色。例如讲“The fox and the bird.”,我们把故事中——fox 和bird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当fox说话时,我们可以站在fox的图片这边;当bird说话时,我们可以站在bird的图片那边。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

四、合理安排,调控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1、要孩子们坐得舒服 “ If at all possible change the seating before the story is told.”(Andrew Wright 1995:16)。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小组围坐,也可以让孩子们围个大圈坐下,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围着老师坐在地板上。

2、创设一种轻松的教学气氛 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1991:69)说:“ When telling a story for the first time try to create a relaxed informal atmosphere which mirrors storytelling in children’s homes.” 例如讲“Mei Lin and her new pet”时,老师可以把自己的宠

物介绍给孩子们听听,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家的宠物,以建立一种轻松、友好的学习气氛。

3、讲故事前,要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故事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例如“Now, children.Sit up straight, please.I’m going to tell you the story.”

4、对待学生要公平当老师请各小组上台表演故事情节时,要让孩子们感到机会是平等的,竞争是公平的。如果条件许可,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

5、组织好两人对话或小组表演的工作 先要给孩子们定下规则。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1991:72)说:“ You may also need to spend some time talking to the children about how to work in groups if they are not used to doing so.It will probably be important to spell out certain ground rules.”给小组活动定下规则会使课堂组织得更有序,令孩子们的表演更出色,教学效果更明显。

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故事进行“故事教学”

1、选择故事时,要考虑孩子们的年龄、学英语时间的长短,单词量的多少,还要考虑故事的情境是否适合孩子们学习新的词句。

2、选择一些孩子们在母语中已经熟悉的故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雅》等,这些故事孩子们很熟悉,用英语讲给他们听,他们会更容易明白故事大意和新词句的意思。

3、选择故事时,要注意故事是否包括有趣的角色。例如小动物,大野兽等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听这些故事孩子们会特别精神,特别起劲。

4、故事中最好有多次重复的句子,“Make the most of and repetition in the story, and stop the story every so often to repeat the idea in another way”(Andrew Wright 1993)”这样可帮助孩子们在听故事或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简短的句子。

5、要考虑故事内容的长短。视学生的英语程度选择故事的长短。

6、故事内容的水平适中。故事中的词句要适合孩子们的水平,不要太难,以使孩子们有成功感。

篇3:小学英语课堂中故事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 兴趣胜过一切, 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投入精力去努力学习, 靠学生自发的学习效果胜过教师强制他们去学的效果。 因此, 培养学生兴趣就成为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事。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要想方设法地慢慢开始。 教学时, 教师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 然后再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一些方法, 如何记单词, 如何认识单词, 如何联系实际将英语应用在生活中, 慢慢地学生就能掌握这些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学生需要的, 才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讲故事的形式是小学课堂上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 因为这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 给他们带来的收获也很大。 但是, 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是, 进行故事教学时, 一定要把握度。 一个是故事的难度, 太难学生听不懂, 太容易学生觉得不值得学。 另一个是故事的选择上, 应该要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关,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环节, 教师都可以用故事来呈现, 例如, 故事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也可以是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的。 有一次, 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 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给学生讲了一段小故事:She is a little girl of yourage, she likes singing, danc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She is a new student here and she is in our class now, do you want to know her? 大部分学生都听明白了我的表述, 对于这个“新同学” 也充满了好奇, 很多学生都大声回答:“Yes, we are.” 于是我会将这位新同学介绍给大家。尽管这个故事很简单, 也很容易理解, 学生基本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是却是对学生听力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学生必须仔细听才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在讲什么, 当他们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讲解和表述中时, 就会更快地融入这种语境中, 促进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对英语词汇的认知, 对阅读的深入, 对语法的掌握。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精心选择故事, 并在课堂适当的时刻呈现给学生,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伴随着大脑的思考过程, 必须仔细听、用心想, 他们才能够明白故事在讲些什么, 才能够知道故事的内涵。 所以, 听故事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进行了很好的锻炼。 因此, 故事情节的安排一定要具有让学生不断思考的空间, 还要在故事结尾设置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和思考。 讲故事的过程不但可以“磨”学生的耳朵, 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他们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可以一边讲故事, 一边与学生进行互动, 提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觉自己不仅是故事的倾听者, 而且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有的时候, 讲到学生也比较熟悉的方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 这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让他们在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言, 这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模式。

当讲到季节的时候, 我突发奇想, 让学生来讲讲自己对季节的认识和自己喜欢的季节。 首先, 我先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一些季节的图片, 有生机盎然的春天, 有烈日灼灼的夏天, 有硕果累累的秋天, 有白雪皑皑的冬天。 图片中季节的特点都非常明显, 但景色都是相同的美。 这帮学生回忆出自己最爱的季节, 然后组织语言, 自己描述为什么最爱这个季节, 也就是让学生自己编小故事。 学生的表述如下: “It is hot in summer, the sun is shining. Trees are very green. I love summer very much because I could go to swim. ” 另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 “I like spring very much, because there are lots of flowers, and it ’s beautiful.”学生都说得特别好。 其实我的这个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 还是很高的, 他们毕竟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 就要练习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 需要动用自己的思维和词汇储备和通顺语言的能力。 可喜的是, 学生都说得很好, 所以教师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不会, 或者说不出来, 只要给学生机会, 学生就能还教师一个惊喜, 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学生, 创造机会, 让他们表达自我。

三、拓展学生的已有知识面

故事一般都情节丰富, 信息量大, 既有学生没见过的新的词汇及句型, 又会有一些学生没听过的新鲜事, 这些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他们有兴趣并且期待知道下面的故事是什么。 因此, 在利用故事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甄选故事时多下工夫, 选择既有故事性, 又有知识性的, 并且还能涵盖更广的知识面。

在教学 “Halloween”时, 我为了使学生对这个节日不陌生, 就帮他们多了解一些, 于是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搜集了大量的知识和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预先给学生讲了几个小故事, 关于节日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以及相关风俗等。 在讲故事时, 我会尽量都用一些简单的, 学生大都能听懂的英语词汇, 一旦遇到有生僻词汇或者没见过的概念, 我会暂停, 然后给学生解释, 然后再继续讲故事。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比较少, 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能力都较有限。 所以, 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多的收获。

众多事实证明, 故事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日益增加, 并且英语素质也逐渐被培养而成。 综上所述,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了解兴趣的重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 另外, 经过听、读、说大量的故事, 可以传递给学生大量有效信息, 促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 可以促进他们的知识基础不断牢固。

摘要:故事是年龄小的学生都很喜爱的形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时, 在一些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故事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对于英语学习来说, 兴趣胜过一切, 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投入精力去努力学习, 靠学生自发的学习效果胜过教师强制他们去学的效果。笔者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青, 王佳琪.让故事教学成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小学英语低年级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 (2) .

[2]李红霞.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故事教学[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3 (6) .

[3]孙红琼.故事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构建[J].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 (4) .

[4]杨洁秀.关于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4 (3) .

篇4: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故事教学

关键词:故事;用途;运用 故事——孩子们的最爱,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唤起孩子们的兴趣。

一、故事教学的重要性

1.故事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且富有表现力。具有幽默感的故事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熟知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用英语去表演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表演成功的愉快体验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揣摩故事内容,同时也会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的英语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2.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作精神

故事表演需要孩子动脑动口,耳听目视,手脚并用,穿插跳、唱、说等多种活动形式,非常符合孩子好动爱玩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英语课上他们总是喜欢保持沉默,开口说英语比让他们说中文要困难得多。而故事表演所营造出来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会缓解他们心中的紧张情绪,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相应的角色。在故事扮演中,他们可以随意地大声“喊”英语或小声说英语。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让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同学克服自卑的心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二、如何运用英语小故事进行教学

1.故事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把一些单词串联在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中,学生就会觉得单词学起来原来也那么有意思,记不住的单词通过故事形式巩固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因为故事都具有趣味性,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三年级起点三下Unit 2 In the library,共有五个词汇:run,shout,sleep,eat,drink,为能更好地呈现这五个词汇,教者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创编了以下的小故事,乌龟和兔子开始比赛赛跑时,呈现单词run,森林里的其他动物喊加油时,呈现单词shout,兔子在途中睡觉时,呈现单词sleep,兔子睡觉时还在做梦呢,梦中出现自己在吃喝,呈现单词eat和drink,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教授单词,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而会乐学、好学。

2.故事教学法在语篇中的运用

我认为,在语篇的教学中引入故事,就好比是利用语篇的结构框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例如在教授三年级起点四下Unit 8 How are you?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首先呈现杨玲和李老师打电话的两幅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猜测故事内容。为帮助学生猜测,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从图中看杨玲身体怎样?猜猜电话是谁打的?总共打了几次电话?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就能得知,杨玲生病不能上学,自己打电话给老师请假,然后李老师打电话关心杨玲,体现出师生情谊。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下学习电话用语以及疾病类的词语,也就是将英文单词、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实际生活,以理解为前提,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最后,我又创设爱心活动,编故事,假如你的同桌(朋友)感冒(发烧)了,你打电话给他/她。此活动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为他们提供了探究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

3.故事教学法在整节课的贯穿运用

故事教学不仅可以用在单独的一个教学内容中,而且它还可以应用于整节英语课,起到贯穿整堂课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新三年级起点四下Project 2 A party时,我设计了一个乘坐Engine 9去参加Tim生日party的故事,Engine 9小火车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专门载动物去参加party的火车,学生很喜欢这个小火车,也想乘坐小火车去参加Tim的生日派对,表现好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Tim的邀请函,可以乘坐Engine 9的VIP专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实现故事教学与英语教学完美结合。

总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进故事教学法,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的各种活动。同时,故事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故事的设计应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切忌不可为故事而故事,为表演而故事。

参考文献:

[1]包天仁.中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英语教育教学研究,2006(3).

篇5: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近年来,随着英语语言的广泛应用,我国对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存在有意注意力不持久的问题,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发现将英语知识融入到故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学习套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而且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英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就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进行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

对于认知能力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枯燥的词汇记忆往往是最难的部分。由于害怕和厌烦背单词,往往让很多学生对英语产生排斥心理。而教师则应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办法。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故事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在整个故事的大环境里学习新单词。况且儿童天生就对故事感兴趣,通过引入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故事,故事中包含着学生已掌握的或陌生的单词,学生不必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单词的记忆,而是在听故事和说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重复接触和熟悉这些单词。在讲故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保证故事内容涵盖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单词,并且针对重点生词提出问题,指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单词上。在教授新单词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对生词进行记忆,如图片展示、声音模仿、动作神态模仿等等。由于小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生词,从而影响到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用生动的语言营造故事氛围,并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如在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6 How do you feel?PartA的单词教学中,我就angry,afraid,worried,sad,happy这几个表示情绪的重点单词,用PPT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呈现故事时,教师可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如在讲到小老鼠吵醒了熟睡的狮子,使得狮子愤怒不已时,我用十分生气的表情不不断重复:“The lion is very angry,angry.”。在讲到惹怒了的狮子想一口吞了小老鼠时,又装作极其害怕的样子说:“The mouse is afraid,very afraid.”。真实的情境再加上老师夸张的配音,学生不仅表现出浓厚得兴趣,新词的学习也在一遍又一遍的故事讲述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故事教学中句型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在选择故事时,根据教学重点,应尽量选择由相同或相似语法结构构成的小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重复熟悉这些重点句型。在讲故事时,不一定一口气将故事讲完,最好在其中穿插师生的互动。例如讲到关键环节,教师可通过对话、提问等引起学生注意。在关键句型重复出现多次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跟着自己一起说出关键句型,让学生也参与到讲故事的环节之中。以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5 Where is my ruler?为例,在这一课中,主要句型是Where is it?及回答It’s on/in/under„教师可将这些句型编入小故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将学生感兴趣的猫和老鼠的引入到故事里,借助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截图,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方位细节。我首先讲述 “The cat wants to find the mouth, but where is it?” 引发学生思考,接着呈现出盒子的图片,提问 “Is it in the box?” 老师强调并加重in的读音,并且用手指向盒子里面,同时鼓励学生猜测并回答Yes, it is.或No, it isn’t.接着打开盒子,盒子空无一物。接着继续提问 “Where is the mouth? Can you help the cat? ” 呈现一张桌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提问 “Is it on the desk?” 老师回答No。接着引导学生提问 “ Where is it ?” 老师给出一张床的图片,提问 “Is it under the bed?” 着重突出under并通过手指向床下。学生无法看到床下的内容,所以会继续猜测,最后老师点击动画,老鼠从床下跑了出来,老师用夸张的语调说“ Oh!The cat finds the mouth!It’s under the bed!” 在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小故事里,由于图片和故事内容的吸引,学生始终对课堂内容保持高度注意状态,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重复重点

句型,并且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抓住了学生想知道老鼠到底在哪的急切心理,引导学生自己说出“ Where is it? ”同时在图片的配合下,学生对“It’s in/on/under„” 有了初步的概念。故事讲完后,老师拿出尺子来放在桌子上、桌子下和桌子里面来操练句型。学生掌握句型以后,老师协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猫找老鼠的小故事并表演出来。

(三)在故事教学中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

语言的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而在我国,由于英语语言环境的欠缺,学生在英语课堂外很少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佳。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故事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进行英语交流。在讲故事前,教师可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测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也可通过给出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虚构一个故事并说出来,最后老师才开始讲故事。在学生听完故事以后,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图片尽可能多地复述出故事的内容,让学生在一边回想故事情节的时候,一边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后,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故事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表演。例如以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的Read and write为例,一共四组图片,教师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每张图片的内容进行想象,让学生主动将自己的猜测表达出来,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故事中的人物在干什么,并以小组为单位将故事表演出来。最后老师再带领全部同学将故事朗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对教师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来优化自己的口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分角色朗读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所扮演角色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便会加入感情色彩,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故事表演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很好地使用英语口语的情景,更以其趣味性吸引着学生,打消了一部分害怕说英语学生的顾虑,让他们在故事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篇6: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很多家长和老师其实也有用到儿童英语故事来辅助儿童英语教学,但是更多的人只是通过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儿童英语故事,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英语。但是儿童英语教育中的故事教学不仅仅只是理解。故事教学不仅可以是家长和老师给孩子讲故事,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脑筋编简单的英语小故事。

儿童时期的孩子想象力更加的丰富,他们更能创造出奇思妙想的小故事,有时学生会比老师创造出更好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开拓一个编故事的空间。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学内容无论是字母、单词还是句型,都有必要在课堂最后对整节课进行整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而这时让孩子们用无穷的智慧去创造出动人的神奇的故事就最合时了。儿童学英语时一般都以词汇和句型的积累为主。如果要组织一段话,并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故事的长度上可以不做很严格的要求,而且可以让他们着重使用一些特殊的词和短语来增强表达的连贯性。

篇7:例谈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例谈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摘要】品德教学,是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本文通过《我们互助,我们分享》等课例来分析故事教学法在品德课程中的意义。并从故事选择要适当,故事引入要及时,故事讲述要多样三个方面论述了故事教学法在品德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另一条“途径”让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行为规范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曲径”通“幽”花木深。

【关键词】 品德 故事教学法 课例 有效运用

一、拍案叫绝:一堂绘声绘色的品德课

小学阶段的品德教学肩负着向孩子传授优秀的传统德育与现代礼仪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重大任务。然而,平铺直叙的说教往往毫无说服力,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道理是他们难以消化的,更遑论实践。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的讲述,改变孩子的认知,启发他们思考,内化他们的感情,从另一条“途径”到达了“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故事引导——泛起美丽的涟漪

在偶然的一次外出听课中,一堂品德课勾起了我的兴趣,带给我许多的思考。浙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我们互助,我们分享》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学会互帮互助,乐于分享快乐。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这位老师紧扣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学情,变灌输为启发,变说教为润物无声,另辟蹊径,由故事《小花猫和小乌龟》入手,让学生听故事,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

这个故事的选择,非常符合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一天,小花猫来到小河边,准备到河对岸去。当它来到河边的时候,却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救救我!谁来救救我呀!”小花猫一看,原来是乌龟。小花猫忙走上前去,问:“小乌龟,你怎么啦?”小乌龟着急的说:“我刚才不小心栽了个跟头,现在翻不过来了,请你帮帮我好吗?”小花猫听了,爽快的说:“没问题!”说着,就来托住小乌龟的壳,使劲儿把帮它翻身,最后,终于翻了过来。小乌龟感激的说:“小花猫,真是谢谢你啊!”小花猫笑着说:“不用谢!我该走了,再见!”说完,就朝着河边走去,可是来到河边它却发现过河的小桥不见了,它说:“这可怎么办呀?”小乌龟瞧见了,说:“你是不是过不去呀?小花猫点了点头。小乌龟见了说:“那我送你过去吧!”然后小花猫坐在小乌龟背上,小乌龟驮着小花猫,它们高高兴兴的过河去了。

这个故事抓住了低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小故事,讲述了与同学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的道理。那么,是不是故事的引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是无往不利的呢?我们要如何把故事运用地恰如其分,避免出现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盲目地讲故事,从而真正让故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呢?

(二)角色转换——点燃情感的火苗

师:小朋友们,你们昨天下雨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伞和别的小朋友共用,老师不禁要为你们鼓掌,为你们自豪。现在老师要奖励你们,让你们听一个《小花猫和小乌龟》的故事,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件呈现《小花猫和小乌龟》故事,学生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师:小花猫帮助小乌龟做了什么?小乌龟帮助小花猫做了什么? 生:小花猫帮助小乌龟翻身,小乌龟帮助小花猫过河。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是小乌龟,在你栽了个跟头,翻不过来了,这时候小花猫路过了,你请求小花猫帮忙,可是小花猫当作耳旁风,不帮助你。等到小花猫要过河时,你还会帮助小花猫过河嘛?

(学生讨论发言)

在孩子们滔滔不绝的发言声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个小小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与讨论。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如果是栽了跟头翻不了身的小乌龟,向路过的小花猫求助,在小花猫不帮助自己的时候,自己会怎么想?当小花猫过不了河,向自己求助时,自己还会帮助他吗?通过角色的转换,带入思考。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只有先对别人伸出援手,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你。

二、曲径通幽:故事教学法在品德课程中的意义 品德教学,是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就要从另一种“途径”去探索,要如何引导学生去接纳这些道德行为规范。自然,故事教学法成了我们很好的选择。实践证明,走这条“曲径”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让道德行为规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抵达到学生的心中。

(一)符合需求——故事促思考

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接触的实物少,经历的事情少,缺少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很多的词语,很多的道理,他们是不理解的。而我们的品德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去接受学习优秀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难以接受的,而在故事的世界是孩子最容易理解的世界,聆听故事,是孩子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能让孩子很快浸入都其中,把自己想象成里面的角色,或者主动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发现优点和榜样,也能反思不足,反省差距。

在上面课例里引用的故事《小花猫和小乌龟》,就是一个契合教学主题的好故事。学生很自然而然地走进故事中去,发现小乌龟和小花猫身上的优点,明白只有主动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反过来帮助你。

(二)活跃课堂——故事来帮忙

品德课程原本是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的课程,就如同一潭死水。引入故事,会让课堂打破沉寂,泛起美丽的涟漪。具备“情节、趣味、想象”的故事,会充分调动孩子聆听的兴趣,启发孩子的联想,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这样以来,故事的引入就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小花猫和小乌龟》这个故事经过执教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里栽了跟头翻不了身的小乌龟和过不了河的小花猫的形象逗笑了孩子,吊起孩子聆听的念头,在小脑袋里浮想这两幕有趣的情节。小花猫热心地帮助小乌龟翻身,小乌龟主动帮助小花猫过河,这两个情节,执教老师让学生上台演绎了一番,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中,充分发挥了这个故事的教育功能,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对接生活——故事引共鸣

故事是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影子。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故事筛选出来,选择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为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够让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触发他们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从而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

课例中《小花猫和小乌龟》的故事,其实就是生活中互帮互助的例子。把人物换成动物,符合了低年段儿童的心智水平。故事中小乌龟和小花猫互帮互助,互相解决了彼此遇到的困难。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情,来说说平时自己的怎么做的。因势利导,让孩子从故事中走到生活中。

三、精益求精: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既符合孩子的年纪特征,认知水平,又能对接生活,引起学生共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老师要如何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教学,让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呢?

(一)量体裁衣——故事选择要准确 1.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教师在采取故事教学法之前,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特点。结合这两点去精心挑选故事。所挑选的故事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更要针对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故事教学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文《我们互助,我们分享》一课中,教师根据“学会互帮互助,乐于分享快乐”的教学目标以及一年级孩子稚嫩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小花猫和小乌龟》故事进行教学。小花猫和小乌龟互相帮助的故事情节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小花猫和小乌龟的动物形象设定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2.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品德课程,要跟进整个时代的步伐。这是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与时代接轨,要有时代的眼光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件,讲述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件,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要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具有时代责任感的新一代的国家的接班人。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伸出爱的手》,执教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残疾人的同情,引导学生去关爱和帮助身边有残疾的人,老师讲述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李丽的事迹。

3.源于生活,知情明理

《品德与社会》有关生活准则和注意事项的板块学习中选用的故事要贴近生活,尽量要做到真实可信,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中,捡拾生活的智慧,学会生活的本领,规避生活中的误区,习得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交流、学习危险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危险。所以,执教老师选择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当火灾发生的时候》讲述了,在居民楼里发生了火灾,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后果,有的人获救,而有的人却丢掉了性命。

(二)恰逢其时——故事引入要及时

故事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固然是增色不少。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引入故事教学法。我们教师需要抓住故事引入的时机,因势利导,从而达到故事为教学服务的效果,而不能本末导致,变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引入故事。

1.要知万事开头难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同样,我们一课之际很多时候就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为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起到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的关键作用。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的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中,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讲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故事中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间接导致亡国。这个故事的讲述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借机过度到古时候的信息交流工具“烽火台”,从而导入新课,一切水到渠成。

2.万水千山只等闲

很多时候当老师面对品德教学中的重难点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去引领学生解决难点,形成理解。这时候故事的引入成了攻克难题的锦囊妙计。在故事的引领下,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原先不理解的事物。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第二课《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密切关系。由于陶器与青铜离孩子们的生活时代是很远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陶器和青铜,所以无从了解。于是执教老师引入了《神奇的紫砂壶》,引起了学生对瓷器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初步了解了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过程。

(三)多管齐下——故事讲述要多样 1.教师娓娓道来

课堂中教师讲授故事,在故事教学法中是最常见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讲好故事。讲故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故事讲述出来,而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在讲故事之前,我们老师首先要参透故事的主旨,把握故事的基调。然后用适当的语调拿捏故事的情感,做到感情真挚,对学生动之以情。

2.学生声情并茂

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品德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去准备契合主题的故事,交给一两个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故事。学生讲故事和教师讲故事,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3.多媒体动态展示

多媒体的运用,往往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多媒体呈现故事,利用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走进到故事中去。学生充分投入到故事中去,得到故事的熏陶感染,很容易引起共鸣,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另一条“途径”让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行为规范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曲径”通“幽”花木深。

参考文献:

篇8: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

一、如何选择小学英语教学用的故事

1.适用于语言学习的故事,主题必须清楚明白而且专一。主题过于模糊、过于复杂的故事不适用于语言学习。

例:《I have a little overcoat》的主题为:Be saving and change the waste into wealth.

2.选择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将故事情节模式分为10种。我认为比较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且较常见的故事模式有:单三段式,反复三段式,叠加三段式。

单三段式:整个故事分为三段:首段为故事开头,中段为故事的主体部分,尾段为故事的结尾。反复三段式:故事的中段重复一个相同的叙事结构。主句型比较明确,可以很容易确立语言知识目标。叠加三段式:以“首-中-尾”的简单三段式为单位,无限的叠加下去。叠加三段式的故事结构的特点: 主要任务贯穿始终。每一个“单三段”都有新的人物或事物形象。教师教学时利用这种故事结构的特点,让孩子在学习完第一段,完全掌握了本课主句型后,提取故事中变化的事物形象,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学图片的弊端。《I have a little overcoat》就属于叠加三段式故事。

反复三段式和叠加三段式的故事,主句型比较明确,可以很容易确立语言知识目标。学生在学故事的过程中,能反复应用目标语言。而其机械重复的叙事结构缺乏悬念或趣味性,则成为一大缺点,中高年级易乏味。所以,这两种模式的故事设计,教师应重点考虑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二、故事教学中,单词和句型是否作为教学重点

在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流导向的当今英语教学中, 知识教学处于从属地位。英语教学倡导的是用语言做事情。但是,这不是说要摒弃知识教学。所以,我们要摆正知识教学的位置,正确认定知识教学的功能,特别是知识教学在以“语言运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的功能。《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指出,故事教学注重故事理解。句型教学是否设定为教学重点,取决于教学目标是什么,对句型等是否有需求。

反复三段式故事和叠加三段式故事都有核心语言。教师呈现故事必须用到这核心语言。所以,把核心语言设定为本课语言知识目标,就需要作为教学重点。

而对于单三段式故事,没有反复呈现、重点突出的句型。那么,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故事的理解,并且能利用故事巩固语言知识。阅读为主,词汇为辅。如果单词在语境中占有核心地位,就要将其设定为教学目标。有时,为了不肢解文本的学习,缩短词汇处理时间,可将单词教学放在学故事之前或之后。其他生词不需要逐一处理。

三、怎样设计故事教学过程

在语言教学中,故事也可以用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故事都可以通过听与读输入到大脑中;故事信息通过说与写进行输出。故事教学与听说读写结合,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

1.研究听说的教学设计时,使用五个关键动词:Listen,Say,Look,think,do.

Say包括tell,retell,talk,speak,report等。Do又包括discuss,inquire,debate,solve the problem, make things。

2.利用故事进行读写活动,要分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读写活动在字母、词语层次上开展。小学中年级读写建立在简单的语句之上。小学高年级读写,教师可提供适当的框架供学生续写或新编等。

3.故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题。 设计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想想孩子想怎么学。不管是读故事还是做探究还是做任务,教师都应该坚持以学生行为为主,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探究、合作等:个人、小组、全体…例:《I have a little overcoat》:

(1)Before reading。Free talk + let’s chant复习主句型:I have …(2)While-reading:1)Look and say。学生观察实物加教师表演学习:I make a overcoat out of the clothes.It gets old and worn.并通过say巩固练习old and worn。2)Listen and say。学生听故事整体感知故事,并通过回答问题:Why do I remake the clothes? 巩固应用句型It gets old and worn。3)Listen and do(Finish the blanks)。学生听第一段,完成填空,学习主句型:I make …out of …,并通过同桌问答夯实本句型,为后面各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4)Read and do (Order the clothes)。教师提炼出本课故事中不断变化的衣服,学生读课文并将衣服排序。排序时,教师引领学生说出句型:I have a … I make …out of … 又巩固练习了主句型。5)let’s chant。复习本课主句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故事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序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表演故事并自主创编故事。故事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最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之一。在以后的教学之路,我要多多研究、多多实践,将我所学付诸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摘要:学习始于故事。故事是儿童教育的最佳形式之一。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故事能满足孩子的游戏心和娱乐心。孩子还能在故事阅读中经历和体验情感,满足审美欲望。

上一篇:弘扬中国精神下一篇:考研请假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