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话题的初中优秀

2024-05-11

以科技为话题的初中优秀(精选6篇)

篇1:以科技为话题的初中优秀

而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能够在科技上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没有其他国家敢看轻中国,都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叹而观止。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人才也是不少。所以,国家要加强教育建设,多多培养各方面人才,为科研注入新鲜血液。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传奇,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祖国的梦。我是中国人,我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管说我的梦想有点夸张,有点遥远。可谁又能怀疑我的这个梦?毕竟每个国人心中都有和我同样的中国梦,只是有的人没有明说而已。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无一不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那一串串的科技之光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熠熠发光。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开启了人类社会我有一个中国梦。

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具备强国的风范和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的中国,正在向成为一个科技强国迈进!

在古代,我们拥有着世界最多人口,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华夏民族远扬四方,成为了各国仿效的优秀民族,世界各国纷纷与中国建立经济、政治、军事及外交联系。那是的我们很自信,因为我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可是在近代,中华民族早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扰,中华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先是英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近代化大门;然后八国联军侵华洗劫了全世界瞩目的圆明园。但是华夏子孙并没有仍人宰割。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终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经过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我国的居民幸福指数仍然不高,尤其是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再加之,西方各国纷纷对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对中国敬而远之。中国虽想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却困难重重。 我没有更加伟大的目标和魄力,我的现实就是我成为了一名中国人,就应该有所担当,我的梦想很遥远却又很现实。我的中国梦就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说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就会实现。

我知道,虽然我没有天才般的智慧,没有过人的才干,但我有一颗炽热的心,有一双勤劳的手。我相信,努力了就会成功,努力了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篇2:以科技为话题的初中优秀

我在心底念叨:放弃了吧,也许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精力。一路想来,不知不觉中已走到了家门口,走进房间,放下沉重的书包,不禁又是一声声的长叹。我坐在椅子上,看着外边炙热而灿烂的阳光,一阵风吹来了,我看见了一棵美妙的树。

那是一棵老梧桐,野生的,它破烂的躯体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但是,令人震惊的是,它的顶部居然长了少许的绿叶。去年冬天,我曾以为它今年不会再苏醒,但是今天的景象却彻底否定了我的想法。

看,这棵梧桐尽管枝干早已衰老,但是它发出的叶子却是那样的生机勃勃。手掌形的叶片翠绿得似乎要流淌出汁水来,一片片,一片片重叠在一起,都在争着享受大自然的洗礼。微风拂过,它们全都友好地向我招手,尽管阳光是如此燥热。

我在这一短短的时间内忘记了自己的失落,此刻我的眼中只有这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团绿是老梧桐的梦想,为了梦想,它不断从地下汲取养分,就是在天气干旱时,它也仍然不放松。这一团绿是多么耀眼,多么绚丽!

是的,能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仍然能抱定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就一定会有那一片绿,那片耀眼的绿。

当盛夏来临时,人们在绿荫下乘凉,也许梧桐会为自己当初的努力而欣慰,曾经为梦想而付出过,尽管它的生命已经快结束。

我的眼前一亮,我还年轻呢!我有的是青春,有的是活力,为什么偏要把自己逼向死胡同呢?为什么不去拼搏呢?难道我连梧桐都不如吗?

窗外的阳光依然毒辣,这茂盛的梧桐就是留在我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篇3:以科技为话题的初中优秀

一、反映课程标准理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 重视每位学生学习科学潜能的充分发挥,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优秀试题除了对知识与技能重点考查外, 还十分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性评价;试题在考查本学科的一些核心能力的过程中, 注重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综合性, 体现自然界的整合特征;试题立足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 突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以期对初中科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1 (台州中考题) 市场上有“问题藕”出售, “问题藕”貌似白嫩, 但切开有一股难闻的酸味, 用p H试纸测试“普通藕”, p H是7, 而“问题藕”在3~4之间, 估计含有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 究竟是什么酸呢?

市场管理人员榨取了“问题藕”的液汁, 可以用______来鉴别,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评析】本题以日常生活中“问题藕”的色和味为试题情境, 主要考查硫酸和硫酸盐检验与盐酸和盐酸盐检验的基础知识。试题打破了机械记忆性的考查模式, 使试题的立意从体现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向体现教育价值。试题取材于生活实际, 为考查基础知识要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对避免死记硬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2 (金华中考题) 螺蛳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动物, 也是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味美价廉的一道菜。有一天小明在吃螺蛳的过程中, 爱探究的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有关螺蛳的问题, 你能帮他解答吗?

(1) 螺蛳壳的主要成分是否和鸡蛋壳一样, 也是碳酸盐呢?小明可以向螺蛳壳表面滴加稀盐酸, 如能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_____的气体, 则证明其成分是碳酸盐。

(2) 螺蛳生活在水底, 一般以水中的浮游小生物为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 螺蛳应该属于_____。螺蛳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 它进入人体消化道后, 主要在_____中被消化吸收。

(3) 小明发现几个没有被剪掉“屁股”的螺蛳, 无论他如何用力, 都不能把里面的肉吸出来。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

【评析】该试题中问题的呈现采用了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增加了对话性, 如“你能帮他解答吗?”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与试卷融为一体, 体现人文性, 体现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本题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的考查, 素材选择真实, 来源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学会了科学地生活, 这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例3 (杭州中考题) 市场上有人用铝代替纯银制作戒指, 下列方法不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A.利用水、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B.浸入稀盐酸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C.浸入Cu SO4溶液中观察是否变色

D.浸入Ca Cl2溶液中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评析】该题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场景, 来考查学生对金属和酸反应的性质、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的性质及利用测物质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的知识是否掌握, 学生要解答该题, 需要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反应时实验现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些都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试题情境真实恰当

优秀的科学试题通常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过程和自然现象为背景, 设计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情境, 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但在设计联系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等新情境的试题时, 应注意使情境服从试题立意, 新情境与考查要求能够有机融合, 同时在试题的设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对复杂的实际情境进行适当简化, 做到高起点、低落点、不盲目拔高。

例4 (温州中考题) 小亮、小明二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 想探知原因。他们用一个洗净的可乐瓶盛满一瓶“蓝色水”, 带到实验室做了3个实验, 记录如下。请你将表中空白处填写完整。

【评析】本题是一道以初中生熟悉的“游泳池的水”为背景而编制的实验题, 这一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试题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紧张考试中的“温馨”。试题主要考查检测硫酸钡和硫酸铜这两种常见物质, 试题突破了以往单纯考查实验步骤和结论的框框,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通过设计小亮、小明两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想探知原因的情境, 以图表形式提供了检测的操作过程、实验的现象等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检验的方法,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帮助。

例5 (衢州中考题) 2009年8月8日, 杭州市的某同学在自家菜地劳动时, 左臂不慎被蛇咬伤, 他马上用右手抓起旁边的一块砖头, 砸死了这条蛇。他发现蛇的头呈三角形, 嘴里有两颗尖尖的牙齿。于是他边用力挤伤口的血, 边用自来水冲洗。

(1) 冲洗后, 他用绳子在左臂上紧紧缠了几圈, 缠绕的位置应位于伤口的______ (填“近心端”或“远心端”) ;

(2) 接着他寻求家人的帮助, 此时不能快跑, 如果快跑将会导致______加快, 蛇毒扩散加剧;

(3) 去医院的时候, 他还提醒家人把蛇带上。医生判断是剧毒的蝮蛇, 马上给他注射了相应的抗蛇毒血清。这种治疗方法属于_____免疫。

【评析】本题是以新闻报道中的真实事例编制而成的, 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 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去思考并解决面临的问题。试题中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初中科学中的基础知识, 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理解了这部分知识, 考试时就能应付自如。

例6 (舟山中考题) 在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发电, 以节省燃油, 在舟山渔区成为现实。舟山市将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器、蓄电池等组成, 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寿命为20年, 蓄电池约4年更换一次, 项目价格如下表:

(1) “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中的风力发电机是根据______的原理来工作的;

(2) 渔船通讯、导航及照明用电原来是通过燃烧柴油发电提供的, 如果柴油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柴油质量的84%, 且完全燃烧时全部碳元素均转化为二氧化碳, 则完全燃烧1千克柴油将释放______千克二氧化碳;

(3) “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为500瓦, 正常工作1小时可产生多少电能?如图是不同发电方式的CO2排放量, 若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则与燃油发电相比, 一天 (正常发电8小时) 至少减少CO2排放多少千克?

(4) 某同学想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若该装置平均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 目前电费价格约为0.54元/千瓦时, 请你帮他通过计算决定是否安装这套装置。

【评析】本题以2010年5月新闻报道中提到的“舟山市已把‘风光互补发电’工作列入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 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小型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目前,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在300艘渔船上安装”这一真实事例作为试题背景, 给学生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来应对日益紧缺的能源需求的价值导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化学、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涉及到的计算内容虽不复杂, 但需要考生搞清楚其中的基本科学原理。

三、学科综合自然合理

对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连接,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途径进行。优秀试题不仅能较好地融通学科间知识内容, 而且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自然, 改变了过去机械拼凑现象。优秀试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综合, 同时在问题的设问上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他们看得懂、易上手, 使学生的聪明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例7 (宁波中考题) 目前, 我国自主研发的“7千米载人潜水器”已下水深潜, 从事科学研究。

(1) 若该潜水器从5千米下潜到7千米, 所受海水压强将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 潜水器装有氧气供给系统, 请在下列两种氧气供给方式中选择一个合适的, 并说明理由。

(3) 如果要继续研发“8千米载人潜水器”, 你认为要解决哪些技术难题? (只要求提出一项)

【评析】真实的问题本来都是综合的, 需要用多方面的知识去解决。本题以“载人潜水器”为载体, 从压强和氧气供给等角度, 考查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本题涉及到的是技术中的科学原理, 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学生探讨继续研发“8千米载人潜水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学生可以从材料的抗压性、材料的抗腐蚀性 (不同深度的海水成分不同) 、在更大的压力环境下动力机器的性能和通信等多个角度提出问题, 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8 (杭州中考题) 氢气可被用作清洁能源, 但它的制取、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 有望解决这几大问题。以这项技术为基础, 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糖类, 如淀粉, 其化学式是 (C6H10O5) n。科学家使用由多种特殊的酶组成的混合物, 将淀粉和水转变成CO2和H2的混合气体, 将CO2除去后, H2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 驱动汽车前进。燃料箱容量为55升的汽车可携带约27千克淀粉和21千克的水, 完全转变, 可以产生4千克氢气, 其余为CO2。根据以上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l) 利用该项技术, 汽车运动时的机械能最终由下列哪种能量转化而来_____;

A.化学能B.太阳能C.电能D.热能

(2) 混合物中的酶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______性;

(3)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若一辆氢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 功率是70千瓦, 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 在阻力不变和不考虑其他能量损耗时, 要使该车能正常行驶, 汽车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___千克;

(5) 这种技术的实用化, 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在汽车中怎样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就是问题之一。有人提出了下列方案: (1) 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2) 将混合气体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 (3) 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 使之液化分离 (在20℃时, 将CO2加压到5.73×106Pa, 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 加高压也不会液化) 。从实用的角度考虑, 理论上你认为哪种方案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_____ (填序号) 。

【评析】本题以“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为载体, 具有材料新、信息量大的特点, 且将功率、热值、能量转化、酶的特性、化学方程式配平等知识有机综合, 主要考查学生初中科学中的多个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 能有效引导科学教学关注综合理科的重要特征———综合性。解答这类综合性问题应围绕试题情境读懂题意, 审题要紧扣关键字词, 理清题设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再逐一加以分析解答。

四、蕴涵学科思想方法

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为指导的, 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现象、事实、原理都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想和方法, 如运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的思想、守恒的方法、变换的方法、适应的原理等, 对身边发生的事物的价值判断等, 而学生未必知道其中包含的这些观点、思想和方法。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和研讨学科中所蕴涵的这些观点和思想方法、价值取向, 许多优秀试题都能在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给学生以思想方法的启迪和引导。

例9 (嘉兴中考题)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 它是以饮用水为基质, 加压充入氧气制得。节目中对“富氧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富氧水”富含氧分子, 活性强、易吸收。喝水后氧气通过胃肠绒毛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 能有效补充体内的氧, 在细胞内分解各种营养物质产生能量。

观点二:“观点一”违背科学常识, 是概念炒作, 在“忽悠”消费者。

(1) 石田教授曾对富氧水的效果进行研究。他以10名学生为对象, 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分别饮用350毫升普通水和富氧水, 但不告诉学生喝的是哪一种水。学生喝完水后被要求运动15分钟, 然后由研究人员测试并比较他们心率和耐力等生理指标, 结果无明显差异。石田教授研究的主要方法属于:_____ (填“查阅资料”“建立模型”或“对比实验”) 。

(2) 人应该是由_____系统吸收氧气。下表是人在呼吸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平静状态下, 如果一个人每次吸入与呼出时的气体都是500毫升, 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 根据表中信息, 可求得呼吸1次人体可吸收氧气______毫克。因此呼吸1分钟 (16次) , 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毫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3) 依据 (1) (2) 的分析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 你支持哪种观点?_____。

【评析】本题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为试题背景, 让学生围绕题设的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发生在生活周围的事例作出价值判断, 能促进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的本身, 更能从科学原理上作出具体分析, 使提高科学素养成为可能。

例10 (温州中考题) 很多自然科学现象与事实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 某些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会引起溶液性质发生改变。与稀硫酸相比, 浓硫酸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是______。

(2)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相同, 反应条件不同, 会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假如3克炭与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 至少需要氧气____克。

(3) 海波是一种晶体, 在加热过程中, 开始时温度不断升高但状态不变;当温度达到_____时继续加热, 海波开始熔化。

【评析】试题在初中学生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选择了科学知识中比较典型的现象和事实, 考查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试题立意境界较高, 但知识的落点较低, 学生只要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就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样的试题既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 又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考查学生发展潜能

初中是青少年学生众多学习阶段中的一个, 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比拥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为考生提供一个测试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平台是学业考试命题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渗透学习方法考查、提供新信息测试自学能力、编制开放性的试题等都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发展潜能。

例11 (丽水中考题) 小红同学在复习气体的性质时, 阅读到以下资料: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前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装置取决于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该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大小。制取甲、乙、丙三种气体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有关装置如下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能用发生装置A制取的气体是____ (填“甲”“乙”或“丙”) ;

(2) 收集丙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 (填字母序号) ;

(3) 实验室要制取并收集甲气体, 请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篇4:以科技为话题的初中优秀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5: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当美国的第二艘航母抵达阿曼海,还将会有多少伊朗人民陷入战火之中,世界第三石油大国也会被石油,鲜血和泪水浸染,还会有多少本应平静生活的人流离居所。

就拿伊拉克战争来说,两军争锋,使多少美国兵永远留在异国他乡,又使多少伊拉克平民合上了盈满泪水的双眼。战争爆发了,炮弹呼啸着划破了平静了十几年的夜空,大地蒙上了灰尘,冤魂在泣血哀号。

血色的河水在流淌,英雄的白骨在堆积,绝望的哭喊,苦涩的眼泪,在伊拉克人民心中越积越多。

有数百名伊拉克士兵曾架着二十多辆苏联老式坦克,试图厄守重镇祖士巴,可是,他们却一个都没回来。但他们却给予美英联军以重创。他们可以赞为英雄,但萨达姆却不能。布什可以骂作战犯,但却不可以这样说美国兵。他们原本可以与亲人团聚,但是,布什的命令却驱使他们踏入异乡,去残杀无辜的人民!

一个美军阵亡士兵的父亲拿着儿子的照片控诉:布什,死去的不是你的儿子!你只会把别人的儿子送上战场,我宁愿我的儿子是个懦夫,也不愿让他成为布什的什么英雄!

如今,这血与泪的灾难将会在伊朗重演,我们要坐视不管吗?

篇6:初中以挫折为话题的优秀获奖作文

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

每当人们面对挫折时,总要在原地怨天尤人。却忘记了,挫折其实是攀索成功的垫脚石。当你积攒得够多的话,这些挫折能使你更轻松地攀到顶峰。

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尝试了不下万次的实验,每失败一次,他就明白这个物质不能用来做灯丝。对爱迪生来说,挫折也是一种知识,一种经验。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挫折对于人来说,是两种结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即能帮你消灭敌人也能伤了自己,关键是看你如何驾驭它。

遇到挫折后,就垂头丧气,不再努力,对拼搏也失去了动力,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挫折这一把双刃剑,既然拿到手了,为什么不选择刺杀敌人,而选择弄伤了自己,这难道不是愚蠢的行为吗?

挫折是一笔财富

挫折就像一场雨,它带走了许多东西,但是它也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受挫折的过程就像经历一场雨,雨后才能有天边悬挂的彩虹。

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一段美妙的音乐,它能使你认识许许多多的事情,它是用钱也买不到的知识。只有经受挫折,才能看见成功,看见胜利的曙光。

风雨后的彩虹

经受过挫折的人才知道,也许努力千遍万遍,经受大小挫折后,成功时那种感动,那种激动,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坐享其成是不会得到成功的,一路顺坦的道路是体会不到那种欢喜的。相信我,挫折能使你认识到许多东西,挫折是成功的前兆。

上一篇:我从母爱中感受幸福的初二作文下一篇:班会策划书主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