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凤同游记散文随笔

2024-04-09

九凤同游记散文随笔(通用2篇)

篇1:九凤同游记散文随笔

一、五条同命运不同经历的小鱼

萧红选择盆中的五条小鱼作为叙述对象, 缓慢而不厌其详地叙述了这五条鱼死亡的过程。这五条小鱼最终都死了, 应和标题“同命运”之意, 这盆中五条小鱼的命运本都应该是在砧板上终结生命, 但那条在砧板上临死挣扎的小鱼, 让萧红对其它的小鱼产生怜悯和关注之情, 她的角色由从“吃鱼者”演变成了“养鱼者”, 这五条小鱼奔赴死亡的过程也有了差异:先“死”的三条小鱼, 顺理成章地被杀了, 应和了“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命运, 最终丢到垃圾桶里了。余下的两条小鱼逃脱了沦为鱼肉的命运, 但也没活多久, 一条在水中寂寞地死了, 被丢到垃圾桶里了;一条郁郁寡欢地在盆中这片小天地里孤独地活着, 几日后跳跃到地板上干涸而死, 也被丢到垃圾桶中了, 至此五条鱼的死方才完结了。萧红用其细致的观察力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小鱼临死前的生命画卷。

悉数文章中的细节描述, 我们能够感受到萧红多视角的切入和独特的语言方式。在三条小鱼被解剖入锅的过程中, 她多次提到:“鱼活啦!”看到悲惨的小鱼, 她“眼泪都跑到眼睛上来”, 从这些字眼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女性的视角对于脆弱生命的怜悯和关注。在最后一条小鱼的饲养过程中, 她详细描述了这些场景:“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 到第三天忧郁起来, 看了几次, 它都是沉到盆底。”“他敲一下盆沿, 小鱼走动两步;再敲一下, 再走动两步……不敲, 它就不走, 它就沉下去。”“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 小鱼在养病, 不要打扰它。”从这些字眼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儿童的视角, 用孩子般单纯而又啰嗦的语气, 流露出其发自内心对于小鱼生命的关怀。在彰显五条小鱼相同结局的这些语段中:“晚饭的鱼是吃的, 可是很腥, 我们吃得很少, 全部丢到垃圾箱去。”“到早晨, 用报纸把它包起来, 丢到垃圾箱去。”“就这样吧, 我送它到垃圾箱去。”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人性的角度, 在回环往复的叙述中表达出对小鱼生命的逝去难以言说的冷漠悲戚之感, 弥漫着一种荒凉残酷的意蕴。

从萧红琐碎絮叨的语言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人文角度对于脆弱生命的关注, 但她的作品能够被赵园给予“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也许萧红比别人更逼近哲学”[1]这样的高度评价, 可见她的行文深度, 她的文中寓意不仅限于此。

二、鱼的自由与人的自由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 就有意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掺杂着叙述, 使二者彼此纠缠交织着, 用动物的习性来隐喻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2]。在《同命运的小鱼》中, 鱼的生存状态和抗争命运的方式在她的解读中已升华为人的生存状态和抗争命运的方式。

面对着终极命运皆是死亡的五条小鱼, 萧红在文中痛苦地质问:“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 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 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 可是你死了!”郎华, 也就是当时和萧红生活在一起的萧军给出了答案:“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 野兽爱自由, 昆虫也爱自由。”这五条小鱼之所以遭受死亡的厄运, 是因为它们已不是自由的生活在河川中的鱼了, 它们是盆中的小鱼, 失去了自由。对于动物来说自由非常重要, 同样, 对于人来说自由也很重要, 在彼时存在典型阶级压迫的时代、主权受到侵犯的岁月里, 失去了自由的民众应该怎样面对他们的人生呢?萧红在她的文中给出了答案———失去了自由的民众应该奋起抗争。

在这死亡的五条小鱼中, 最让萧红震撼的有两条鱼, 一条是菜板上没有内脏的鱼, 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一条是从盆里挣脱出来, 在地板上微微抽动的鱼。一个是死亡前的抗争, 一个以死抗拒的挣扎。临死前的那愤然一跳, 震惊了萧红, 这条鱼终究让使它失去自由而死亡的人震悚, 犹如烈士英勇就义前的那一声呐喊。从这死亡前抗争的鱼, 萧红透过朦胧的泪眼, 看到了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那红毛鸡, 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处去哭;看到世界的冷漠、残酷、无情, 因而痛斥当时的时代:“这是凶残的世界, 失去了人性的世界, 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她发出了抗争的呐喊。除却呐喊, 萧红在实际生活中也作出了行动。在短暂的一生中, 她写下了众多作品, 明确表露出了她的反对阶级压迫, 反对侵略战争, 追求个人的解放, 追求民族的独立的思想。对此, 鲁迅、胡风对她的作品有着高度评价, 也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3]。

那在盆中苟活的鱼儿, 经过了一天又一天忧郁孤独的思考, 终究选择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自由徜徉于宽松的环境之中, 选择了以死抗争, 就如同萧红《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一样, 终于还是没有选择迁就现状, 为了心中的爱情, 选择在抑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德格尔曾经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的存在。”在自由面前, 是苟活还是毁灭?萧红花大量笔墨描写这两条鱼, 表明了她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需要自由, 有如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曲》的最后一句:“不自由, 毋宁死!”

在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都是自由的”泄露了这位备受命运簸荡颠踬、深感身不由己的成年萧红的心境[4], 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萧红一生深受难以求学的约束, 包办婚姻的约束, 家庭的约束, 社会的约束, 一生都在抗争, 都在追求自由, 逃脱父权社会的钳制, 逃离男权社会的樊篱, 逸出主流创作话语权力的制约, 尽显其叛逆精神[5], 但她也在抗争中被家庭、爱情、社会所放逐, 身心俱受摧残, 孤独地终结了此生。纵然如此, 萧红也断然不愿做那个寂寞地死去的鱼儿, 也不赞同这鱼儿的生存方式, 这鱼儿就如同她小说《生死场》里的那些“心甘情愿听任自然与主子摆布, 因而从根本上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6]的人物一样, 就这样自生自灭, 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是萧红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萧红的笔下, 小鱼命运的解读升华成人生命运的探索。在其自然、平凡、不加修饰的陈述背后隐藏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体现了“见微知著”的辩证效果, 使文章呈现出了特殊的魅力。

三、鱼的悲哀和人的局限性

李渔在《芙蕖》中谈及种植荷花失败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萧红养鱼与其如出一辙。萧红担忧小鱼会被冻死, 因此并未将小鱼放归河川, 而是置于盆中, 殊不知对小鱼来说, 冰冻的河江胜过于温暖的水盆, 这条鱼终究是死了。这条小鱼为了追求自由而进行抗争时, 若是能够做到像影片《海底总动员》中那条鱼缸里的尼莫小鱼从下水道回归大海重获自由, 那么它不会死, 可惜的是它抗争的结果是从水盆里跳到了地板上, 制约的环境从根本上没有改变, 这条鱼死了, 这是它的悲哀。若说那条默默死去的小鱼的悲哀在于没有抗争, 那么在地板上衰竭而亡的小鱼, 它的悲哀在于其抗争的不彻底性。生活不是童话, 现实环境的制约使它无法独立完成从水盆到河川的跨越, 这是它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纵观萧红一生, 为了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她不断地与父权、男权抗争, 而每一次的抗争都不能够彻底:她抵触父母包办婚姻, 却又与婚约之人同居;她不能忍受萧军的大男子主义, 愤而出走, 却又祈求着回去。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以男性为主流的文化并未真正肯定女性的自我解放, 女性在经济上难以取得独立;二是萧红在情感上缺乏一定的独立意识, 她害怕寂寞, 内心深处对于父爱、情爱这些情感有着强大的依赖性, 她的爱情不是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的感情。鲁迅先生指出, 没有获得经济独立的“娜拉”出走, 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 要么回来。而情感上缺乏独立性, 纵然经济上独立也难免限于苦难之中, 譬如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 “明珠美玉, 投于盲人, 以致恩变为仇, 万种恩情, 化为流水, 深可惜也”。这是女性在寻求独立过程中的漩涡。萧红屡次抗争不果的历程, 寂寞又孤独的内心, 使她发出了“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7]这样的哀叹。她在作品中大多表现出了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无奈与绝望, 亦如文中萧红在面对地板上轻微抽动的小鱼, 涌上心头的是沉重的悲哀。这是时代环境所造就的无法越过的局限性, 这也使得文中隐约现出些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 交织着四种视角:其一是孩童心态的萧红, 她似乎忘却了现实的自我, 以那充满童真和热爱的眼光注视着小鱼的成长, 展现其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其二是女性心态的萧红, 那敏感而脆弱又极富同情心的内心, 表现了她对于温暖与爱的追求;其三是战斗心态的萧红, 立足于写作的当下, 用犀利而冷静的目光审视着人生;其四是悲观心态的萧红, 在寻求自我解放和环境束缚的多重因素影响下, 而体现出的一种悲凉和绝望。四种视角相互交织, 相互叠加, 融合一体, 彰显了萧红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 使得她的散文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让我们发出对人生的省思, 对生命的感悟, 对自由的珍重。

参考文献

[1][2]张芝秀.人与非人——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生死场》题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3]奚晓红.萧红研究综述[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4]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J].文学评论, 2009, (1) .

[5]刘文菊.解读萧红的叛逆姿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

[6]程金芝, 马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J], 现代语文, 2008, (7) .

篇2:九凤同游记散文随笔

儿童舞台剧《西游记》系列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表现形式集音乐、舞蹈,功夫、台词为一体,可谓“唱念做打”俱全在舞台上创造出梦幻般奇特意境的新型神话剧,不仅适合少儿观众观看,也会让一同前去的家长大饱眼福。本次国庆演出季三部《西游记》将依次上演,购买三部连演的套票还可以享受优惠。

师徒奇遇记

《西游记》第一部是从孙悟空诞生开始,到唐僧收齐四个徒弟携手西行结尾。

东海之滨花果山上,天地精华孕育出一块猴子状的巨岩怪石。晴空霹雳电闪雷鸣间,孙悟空破石而出,自号“齐天大圣”。悟空为得到海底龙宫镇海神针,闯龙宫,戏龙王,夺得“如意金箍棒”;也因此惹恼了龙王,被告上天庭。玉帝欲收服孙悟空,派太白金星说服他,封他为弼马温。悟空不为官诱,大闹天宫。玉帝遂命哪吒率天兵天将征讨花果山,二人斗法,孙悟空施展72变最终打败哪吒和天兵天将。玉帝无奈,请如来佛收服他。如来佛施计,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唐僧西行至五行山,救出被压在此的孙悟空,同时也给他戴上紧箍,欲收他为徒。悟空先假意答应后又反悔,欲回花果山做山大王自在快活。唐僧念动紧箍咒制服悟空,并向他阐明取经大义。孙悟空终于答应做他徒弟,护卫他去西天取经。

师徒二人来到高老庄,高太爷向唐僧哭诉求救道,有猪妖精要强娶小女高翠兰。悟空变身高翠兰,设计狠狠戏耍了猪八戒,擒伏他并强逼他拜唐僧为师。狭隘记仇的猪八戒却暗怪悟空坏了其美事,欲寻机报复。

师徒三位经过流沙河,铺天盖地的黄沙暴阻断了去路,唐僧为不能实现信仰而失声痛哭。孙悟空使出火眼金睛,识破藏身流沙河里的卷帘大将沙僧。沙悟竟自愿拜唐僧为师,施法平息了沙暴。欢歌笑语中,师徒四人牵着白龙马踏上了危机四伏妖魔挡道的漫漫西行之旅……

踏平坎坷路

《西游记》第二部说的是师徒一行来到白虎岭,白骨精为了永葆青春,三番变化,想吃唐僧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责怪其滥杀无辜。孙悟空据理力争,却惹恼了唐僧。对孙悟空际恨在心的猪八戒,趁机挑唆,于是唐僧将孙悟空驱逐出取经队伍。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却发现老窝被假悟空所占,猪八戒以大师兄自居,却几乎断送唐僧生命。无奈去请孙悟空回归,不想又遇上真假美猴王的争斗。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后,真金不怕火炼的孙悟空击败妖魔,救出了师傅唐僧,四人重上西行路……

冰与火的考验

《西游记》第三部说的是唐僧师徒过通天河,闯火焰山的艰苦历程。

师徒四人一行在西行路上历经磨难,过通天河遇到红孩儿,遂以祭河神为名欲取唐僧性命,施魔法炎炎夏日竟漫天飞雪,欲将孙悟空和猪八戒冻成“冰激凌”。孙悟空好不容易战胜红孩儿,保护师父到达火焰山。火焰山烈焰八百里,连老鹰飞过都变成烤鸭,要想过火焰山除非拿到芭蕉扇。偏偏这芭蕉扇在红孩儿的父母铁扇公主和牛魔王手里,他们正要找唐僧、孙悟空报仇,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孙悟空施妙计,既拿到了芭蕉扇又从心灵上取到了“真经”,立地成佛,而唐僧也完成了取经大任。

上一篇:value价值可数吗下一篇:王超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