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2024-05-02

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精选10篇)

篇1: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为改变目前我村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村支“两委”队伍中。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村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各级党代会精神。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等途径,加快村文化阵地建设。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村支“两委”要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二是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三是努力建设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设备、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4、为了加强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占领农村市场,减少犯罪,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特制定计划。一是积极配合政府要搞好送文化下乡活动,计划组织村民群众一年看好1-2次坝坝电影。二是坚持农家房屋的开放制度,让村民多学点科技文化知识,帮助致富。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好本村文化广场,从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篇2: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为了丰富我村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村文化建设步伐,发挥文化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我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村支“两委”队伍中。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村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二是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三是努力建设体育活动的场所——篮球场、舞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四是坚持农家房屋的开放制度,让村民多学点科技文化知识,帮助致富。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好本村文化广场,从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特制定计划,具体活动安排:

(一)2月份,春节临近组织组织丰富多彩的问题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宣传党的政策

(二)3月份 开展庆“三八”妇女趣味活动;

(三)5月份 开展庆“五·

一、五·四”文体比赛活动;

(四)7月份 月初组织一场“七一”文艺晚会,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五)10月份 国庆节假日期间组织村民群众看好1-2次公益电影;

(六)11大精神。

在村组织一场文艺演出,宣传党的十九

篇3: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在乡村,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中国文化的代表从来都会为乡村文化留下重要席位, 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是中国文化不断的活水源头。只有农民, 才能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只有农村, 才能涵养出博大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反思和探讨改革开放后, 我们乡村文化的一度失调和走入困境, 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性作用。如果在文化创造上, 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 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 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 亿万农民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广袤的农村地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与情感、向往与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农村文化的复苏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强烈地呼唤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 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因此, 我们积极在农村发展群众文化, 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 就是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东风, 专门为农民朋友构建丰富多彩的, 集娱乐性、教育性、健身性为一体的精神家园, 从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通过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 讴歌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 赞颂农民群众的幸福业绩, 激发农民朋友的幸福追求, 也为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农民艺术家们创造交流学习、互促合作的机会, 共同探索彰显时代特征、继承传统特色、丰富大众文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服务体系、传播体系和传承体系建设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成果, 将把中国农民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仙居县乡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 仙居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基层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贴近群众的乡村特色文化遍布各地, 草根艺术精彩纷呈, 涌现出的乡村文艺人才也不拘一格, 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健康而多彩的精神家园。

1. 特色浓郁的地方文化, 各尽其能, 大放光彩

仙居县虽然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之一, 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艺术积淀, 尤其是一些民间节庆文化艺术, 更是独具魅力。如溪港乡的清音寺庙会, 在我县颇有名气, 已被列为台州市首批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几百年来, 原是每年的7月7日, 在那里都会举行一个成千上百人参加的庙会。整个活动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 主要有朝拜、许愿、求签、看戏和庙会等。今年大年初一, 为庆贺龙年的到来, 那里的庙会成为新年里的第一次盛宴。庙会集中了舞龙、三十六行、叠罗汉等民间艺术表演, 各种本地的传统小吃都到山上摆摊, 粽子、软糕、糖条、炸油圆、做糖人、馒头等, 乐坏了当地的老年人和孩子们。溪港乡文化站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庙会放在春节期间举行, 人气更旺, 影响力更大, 但是安全责任也相应地加大, 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重视和防范。”

龙年新春伊始, 围绕一个“龙”字, 我县各乡村做足了“龙文章”。布龙、竹龙、卷地龙、长板龙等花式多样、姿态各异的舞龙表演, 争先恐后般地亮相登场, 好似一场热闹的新春舞龙大赛。安岭布龙以布艺制作取胜, 下各竹龙以巨长龙神夺人眼球, 怀仁卷地龙以其神秘而古老的传说吸引人, 横溪镇曹店村长板龙共有二百八十多段, 盘龙舞动, 规模庞大、腾云驾雾、变化莫测、十分精彩。更有朱溪的“狮子”前来助兴, 那里的几位省级文化传承人精心准备了一年的新版“九狮挪球灯”, 终于在正月十六的晚上, 闪亮呈现在当地群众的眼前。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 自从他懂事以来, 元宵节留给他的印象不是咸酸粥, 不是汤圆, 而是热闹又好看的朱溪花灯, “新的九狮挪球灯既大气又精致, 更增添了几分灵气, 真是越做越成功了。但是做这个事的依然只有朱三福、王洪福他们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不知这件朱溪名片一样的宝贝, 以后会由谁来接手和继承……”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当代的年轻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传承至今的优秀地方文化, 使之发扬光大, 历久弥新。

2. 丰富多样的文体娱乐, 全民参与, 其乐融融

正月十四日晚, 横溪镇20个文化俱乐部20支组成的村腰鼓队着装靓丽, 敲响了喜庆的鼓点, 踏起了欢快的舞步。队列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是位72岁高龄的老大娘, 虽然她的动作稍显迟缓, 似乎总比其他人慢半拍, 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近年来, 我县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创新方式, 积极为群众搭建舞台, 使群众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逐渐成为主角, 排舞、腰鼓、舞剑、太极拳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不断涌现,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排舞表演因其准入门槛低、健身效果好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 日渐成为了我县县城和乡村中老年朋友们在茶余饭后的一种新“时尚”。这些多样的文娱方式既锻炼人的体魄, 又陶冶人的情操。对营造和谐祥乐的居住环境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具体形式

1. 构建“百姓大舞台”, 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实现全村总动员

构建“百姓大舞台”的目的就在于, 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上上下下、老老小小都可以在闲余时间走上属于百姓自己的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年逾六旬的大爷、大妈演唱的红色歌曲有板有眼;年轻小媳妇表演的廉政单口相声幽默诙谐, 寓意深远;小朋友们面对摄像镜头又蹦又跳, 翩翩起舞……“百姓大舞台”的构建, 使“土明星”们的倾情表演和台下观众进行精彩互动, 能够创造一种欢快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事实证明, “乡村大舞台”不但能帮助“泥腿子”文艺队发展起来, 还能让“土明星”们有施展才艺的舞台, 不但能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还能让“唱读讲传”活动在基层遍地开花。

每月有演出, 节日有活动。近年来, 在我县的城市和农村,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除县里集中举办“三下乡”、春节联欢晚会外, 各乡镇街道也积极举办文艺演出, 组织文艺小分队走进田间地头。据统计, 仅去年, 我县组织的各类演出就达百余场次, 各镇街、乡村社区举办的各色文化演出、体育赛事等更是丰富多彩。

2. 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改正不良风气

“以前吃过夜饭时总是没事干, 除了打牌, 就是瞎逛。现在好了, 有了广场舞, 很多居民不再打麻将了, 过日子越来越快活了。”这是一位大姐在参加村里组织的广场舞后发自内心的感

浅析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吴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

在城市化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 城乡建设活动和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还会激化。我省不久前发生的2起文物违法案件正是两者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如省级文保单位泗县释迦寺因城市开发被开发商强行拆除而残毁, 虽然当地政府已决定对被毁文物实施“原址复建”, 并进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加以弥补, 但泗县释迦寺周围环境已经无法复原如初。再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宣城广教寺双塔, 当地为复建历史上已湮废的广教寺而大兴土木, 致使广教寺双塔遗址及周围整体环境遭受破坏。

究其原因可能存在诸多因素。然而,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未能正确处理城乡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未能完全纳入城市规划中, 使文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手段滞后。

长期以来, 文物保护规划的滞后, 不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的有效实施和功能发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建设发展。城乡规划编制中常常遇到文物保护规划无依据状况, 除了明确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外, 对一些文物古迹是否该保留不能够准确把握, 影响了现行的文物保护发展的需要。所以文物保护更要规划在前, 掌握主动, 绝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被动地成为城乡建设的牺牲品。

作为文物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 笔者认为, 将文物保护规划依法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的首要前提就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规划是龙头, 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 规划必须先行。文物保护规划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计划书, 是配合城乡建设发展及实施文物保护工作的必要准备, 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乡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使文物保护单位与城乡规划建设融为一体, 在科学指导下, 建立有效可行的文物保护方案, 使文物保护合理有效的进行, 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必须坚持原址保护、保护文物环境的原则。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 确定保护项目的等级和重点, 要清楚认识保护单位的文化历史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对于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 、古城遗址、古墓葬区、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以点、线、面形式, 按重要性的不同程度, 划定保护区和有效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缓冲区) , 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对于大遗址的保护, 在它的原真性上, 必须保留全貌, 保留它的历史感。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统一。统筹考虑保护区域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的关系, 使建设控制地带 (缓冲区) 的建筑与其特色相协调, 结合历史和现状条件, 从长远出发, 进行合理规划, 分期实施的原则, 使文物单位及其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规划区内居民生产生活问题, 使文物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和谐发展达到双赢。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叹。而广场舞作为乡村文娱活动的一种形式, 将村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组织到了一起, 人们不再靠打牌、闲逛消磨闲暇时间了, 而是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娱乐身心。同时, 近年来, 我县各乡镇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目标, 以村 (社区) 为载体, 组建了老年腰鼓队、舞蹈队等, 积极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真正让广大群众既锻炼了身体, 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 抓好“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建设, 进一步落实

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是统一、非对立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旨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城乡建设,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将其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信息展示给民众,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统一服务并依赖于社会发展进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要从保留的角度去考虑,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丰富、发展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这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保存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的氛围, 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环节, 做到文化内涵、功能布置和风格协调三者统一。过去我们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中, 只是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维修方案, 而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环境的保护, 也只停留在公布的建控范围和控制地带, 使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达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以致文物资源及周围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

如果文物保护规划能够提前介入并完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那二者的关系非常容易正确处理。如《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 充分评估文物保存和现状, 全面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以遗址保护为主线,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该规划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的制定, 充分体现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 确定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点是墓葬和祭祀区, 将再现古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状况及生活环境, 充分展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知识和文物价值。适当展示与适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将让遗址公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考察和文化休闲旅游地。

如果文物保护规划能够提前介入并完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就能保住历史根源与地域特色, 展现文化历史内涵,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和谐发展。我国古建筑在与环境的配合及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有许多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低勿近涝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而且也注重与大自然环境的协调。城乡建设既要展示现代文明的风貌, 又要突出文化品位和内涵。现代城市文化不仅仅是以现代化建筑为代表,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需要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科学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充分考虑到城乡周围的历史文化特点, 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特色作为城乡形象的基础, 文物就不再被看作城乡发展的包袱, 而是城乡建筑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 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之, 经济发展不能以毁坏传统文化为代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简单服从城乡经济建设, 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利益大局;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及其基本建设, 是在文物保护规划提前介入并被依法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宣城广教寺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擅自动工复建, 最终只能导致破坏性后果;泗县释迦寺早期如能及时编制保护规划, 可能就不会遭到灾难性开发。不能让文物保护在城乡发展中留下永久的遗憾。

“电影下乡”“文化下乡”等惠民举措, 拓宽先进文化、科普知识向农村传播的渠道, 努力搭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篇4: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关键词:群众文化;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健康发展

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促进和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丰富的文化生活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深入人心

当前,沂水县紧紧抓住本地民俗文化特点,注重打造人文品牌,建立家庭人口文化工程,为宣传计划生育和人民生活幸福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人们司空见惯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经常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使群众彻底转变婚育观念。沂水县计生委通过认真调查分析,逐渐把人口文化宣传进入戏剧舞台,使“群众搭台,计生唱戏”的场面深入人心。各个乡镇也成立了舞蹈队、秧歌队,表演的节目五彩缤纷,群众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每逢春节以前,沂水县县委宣传部都对文化、人口计生等部门联合举办人口文化书画展、对联撰写比赛等活动,还邀请一些书法、国画大师进行现场表演,从而依照这些名人效应,打造出丰厚的婚育文化氛围,让计划生育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孩女孩都一样的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气氛,还使新型的婚姻文化得到认可。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许多妇女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融入这些地方戏和舞蹈歌曲中,很好的起到了宣传婚育文明新风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以人口文化大院为依托,大力发展人口计生文化建设

从2009年以来,沂水县为了使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更大提高,充分改变生育观念,使人口出生率显著降低,注重打造先进的人口计生文化,建立起村级文化大院,当作宣传计划生育的主阵地。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财政投一部分,省帮扶组织捐助一部分、国家扶持资金争取一部分的措施,筹集资金八千余万元,对村级人口文化大院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另方面是树立典型,建立人口文化大院模范村。让这些示范村结合实际,认真探索,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先进的人口计生文化经验在全国推广。第三,建设高标准的村级人口文化大院,要求每个自然村必须有人口文化书屋、健身场地、婚育大讲堂以及人口文化大舞台等。

三、丰富活动内容 ,发挥文化阵地

通过建立人口文化大院,一些农村文艺能手被充分调动起来。全县成立起秧歌队、二胡队、唢呐班、剧社近二百个,农民书画班四十八个,腰鼓队近六十个,各种演出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第一,充分发挥人口计划生育文化书屋的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农民阅读的习惯,县宣传部、计生委、文化局、县精神文明办等每年都组织全民阅读征文比赛活动,提高全民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通过调查发现,仅2014年,全县全民阅读的书籍都在十本以上。

第二,充分发挥人口文化大院的作用,不搞形式,不浮于表面,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近几年来,全县每年都举行丰富多彩的人口计生全民健身活动,如象棋、书法绘画、扑克等活动,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健身积极性,并且,沂水县县委宣传部、计生委、文化等部门每年都送戏下乡,送图书、电影等到农村人口文化大院,有力的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四、“软实力”带来的“硬效应”

建设人口计生文化大院,使全民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更使全民生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具体表现在:群众已经对计划生育政策有了透彻的了解,也能够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偷生、跑出去生的现象没有了。沂水县一个孩或两个孩所持有出生证的比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还多,保持出生率低生育水平。另方面,人们重男轻女的现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生男孩是名声,生女孩是福气”的说法也深得人心,一些人宁可不要名声而生男孩而受拖累,因此,基本杜绝了违法终止妊娠的情况,使男女性别比例逐渐趋于平衡,沂水县也被评为全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比别偏高问题先进单位。第三,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提升逐渐加强,相互之间更注重的是经济收入、文化生活和温馨亲情。

五、抓住机遇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只有建立和谐温馨、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生活,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所以,要结合实际,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下,在借鉴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建立和谐、健康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让新型的生育观和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加大优质服务力度,生育文化建设才能卓见成效。

参考文献:

[1] 何绍辉.《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一项经验探讨––以成都平原马村调查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1(04).

[2] 何国华.《建立阳光计生机制 确保权力透明运行》[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07).

[3] 孙勇,姜雪菲.《大力实施人口文化建设工程》[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3(08).

篇5: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

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关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

在常路镇西下庄村有一支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人李万成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皇山艺术团”,每年的庙会和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四处为农民演出。所排节目有舞狮子、豫剧、小品、相声、唱歌等,深受农民欢迎。但是最令老李发愁的是排练没有活动场所,演出服装道具缺乏,演员报酬几乎没有。老李很想找赞助单位,但是苦于没有门路。艺术团已经成立四五年了,演出50多场次。2010年,老李四处化缘,好歹搭起了一处演出戏台。但是排练时仍然只能在寺庙里,乐器只能东拼西凑,服装五花八门。如今,在农村看惯了电视节目的农民认为太假,不如实实在在的农民自己的演出看着过瘾,往往一切准备就绪,场所成为难题,政府文化建设投入仍然少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鼓励农民自己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与政府投入相结合,采取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可以以承包、租赁、买断等形式建设活动场所。

二是政府牵头农民文化团体与企业文化结合,形成企业养文化,经济促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政府提供场所,联系演出,帮助农民文化团体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闲臵场所可以免费提供给农民演出排练。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县招商引资呈现可喜的局面,各个企业陆续落地。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也相继蓬勃发展。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另有很多企业正在消亡破产或者日渐没落。究其原因,除了制度问题、财务问题、观念问题等等以外,企业缺少文化精神支撑是企业丧失活力和动力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得好“三流的企业用制度留人,二流的企业用工资留人,一流的企业用文化留人”。企业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方式,它是共同认可价值观的体现,它本身并不产生企业利润,但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它能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为企业注入活力,提升企业业绩。

从蒙阴县的各个企业来看,很少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例子。最近几年,银麦啤酒、蒙山酒厂和县人民医院等少数几个企业正在逐步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做的远远不够。分析原因,我们的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只是浅尝辄止,被动的、无序的、盲目的在建设企业文化。对于如何加快蒙阴县企业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诊断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企业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听到理念后,把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第二步:搜集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案例。第三步,对以上内容进行研究、加工,提炼成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把这种精神用简练、隽永的词语组织起来,形成企业灵魂性文字。

三、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1、晨会、夕会、总结会。就是在每天的上班前和下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总结会是月度、季度、部门和全公司的例会,这些会议应该固定下来,成为公司的制度及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思想小结。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臵。

4、树先进典型。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网站建设。网站上进行及时的方针、思想、文化宣传,寻找专业的跟企业文化相关的网站建设公司进行合作沟通,使之更符合、更贴近公司的企业文化。

6、权威宣讲.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7、外出参观学习。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8、故事。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9、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陈列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物品。

10、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1、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2、开展互评活动。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3、领导人的榜样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4、创办企业报刊。企业报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报刊更是向企业内部及外部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公众和顾客宣传企业的窗口。

关于振兴乡村文化的建议

现阶段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发生着显著地变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经济上去了,而文化需求却显得很贫乏,甚至文化需求向颓废、淫秽、反动方向发展。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综合乡村所见所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切实利用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和科普活动室等场所开展活动。

二是经常性的开展最基层的农民培训。充分发挥农村三老协会、妇代会、计生学校、农民夜校的作用,开展好党政政策、法律制度、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下乡活动。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到基层农村,切实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坚决改变农民“被文化”。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变“送给你什么”为“你需要什么”。

四是发挥乡村创作人才作用,写出农民自己的故事,真正触动农民的心弦,引起农民共鸣,切不可曲高和寡。

五是保护农民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老百姓感到被尊重,被认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农民参与到保护中和创作中。

六是鼓励农民文化团体发展,给他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必要时可以给他们联系业务,刺激他们壮大。

七是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传播奖,表彰那些对乡村文化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刺激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播中。

临沂五哥霍在峰(272327683)12:26:25 关于拯救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总起来说就是那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风俗、传统以及由此引伸出来的文艺形式总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时候不是只看你科技如何进步,还要看你的民俗文化传承久远的程度。在历史上,很多民族民俗文化消亡的同时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怎样赋予民俗文化以新内容,怎样把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结合蒙阴县实际,就传承民俗文化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搜集整理当地民俗传统、习惯技艺等,加以编纂成册,选取具有时代特色、启示意义的民俗,赋予他们新的形式和内容。

二是选取当地独有的民俗形式,去粗存精,整理成段子,用歌曲、戏剧、曲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在群众中传承,使之形成当地地域文化标记。

三是对重要的影响大的民俗,如:敬天仪式、成人礼仪式、宗族祭祀仪式等进行保护。必要时可以发展成当地旅游文化项目。

四是把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民俗游,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五是政府参与指导,不能左右民俗文化发展方向。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让民俗文化发展成为产业。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和管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营,造成了以假乱真,穷于应付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见解,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付诸行动。农村文化建设搞的好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树立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办法,穷有穷办法,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更穷的观念。在行动上,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目标纳入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提高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加大投入,打牢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需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加大对文化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乡村文化设施,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还应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三是明确职能,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机构;建章立制,切实加强长效管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的管理。既要集中力量加以重点突破,又要常抓不懈、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导、鼓励、扶持,加强管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四是以城代乡,强化队伍。以人为本,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发挥县城文艺人才优势,城乡联动,为乡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艺人才。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是发展产业,繁荣市场。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注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农村伴着落后的经济现状,文化产业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要抓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机遇,用以文化养文化的思路,把文化建设和民族风情、旅游结合起来,加速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六是尊重创造,积极引导。“一个带头人、一间文化屋、一块示范园、一批联系户。”为文化大院的主要特色。在创建和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特长,尊重群众意愿,鼓励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增强文化大院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通过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协调配合、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力求将文化大院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位,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规模发展,从而形成覆盖乡村的文化大院网络,有效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关于搞活基层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建议

基层思想工作是基层得以稳定发展的意识基础,基层宣传工作是基层得以创新发展的动力,基层文化工作是基层得以永葆青春的智力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三者往往出现脱节,甚至产生冲突。在基层政权,思想工作好像是组织的事,除了说教就是传声筒;宣传工作好象只是媒体的事,除了歌功颂德就是媒体警察;文化工作好象只是文化部门的事,除了曲高和寡被文化就是粗制滥造猪下水。于是组织、宣传、文化三个部门分不清主次,不是组织被凌驾到无可踏跃的地步就是文化被抛弃到山旮旯中,三者永远难以融合。结合当前状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站,由组织、宣传委员一人分管,下设思想研究室、宣传办公室和群众文化站,思想研究室负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研究,科技文化政策的细化分解和制定相关的宣传方案;宣传办负责先进典型、党政典型的传播以及思想研究室研究成果的传播;群众文化站负责搭起与群众的文化联谊桥梁,把群众的积极的文化需求当作自己工作的准则。

二是整合宣传阵地,把纸质类媒体、音画媒体、教育阵地等整合为一体,不能互相拆台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三是让有思想的人群管思想,懂宣传的人群做宣传,会文化的人群搞文化。

关于改变农村文化现状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收入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

通过在基层多年的工作经历,据我了解,农村文化具有的独特性,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所以与城里文化生活也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种类季节性明显。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农民还是生活在农村以种地为主。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随着农作物成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播种或收割季节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娱乐的需求会少一些,最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聊聊天。农闲季节,农民则对娱乐的需求多一些。因为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对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方面。尤其在春节前后,进城务工农民也基本都已回乡,对娱乐的需求会更强烈。

二、农村文化处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外来观念的冲击,农民对农村传统娱乐形式的兴趣逐渐消失,但由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追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新的文化娱乐体系还未形成,因此他们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物”,成了文化荒漠中的“无家可归之人”。现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农村文化整体上处在最薄弱的过渡时期,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会盛行。

三、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明显。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体现在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和活动开展等各方面。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以家庭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私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农村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草根儿文化”,如自编自演的戏班、春节前后的在农村串演的秧歌队、舞狮队已不多见。受农村公共娱乐设施落后的制约,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浪。针对以上可以看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自身见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数字电视推进步伐,丰富电视娱乐资源。电视是目前农村用于休闲的最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尤其是多播出关于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娱乐文化生活的电视节目。

二、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丰富农村娱乐项目。打牌、打麻将和下棋也是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但是现如今,打牌也从以前的打“空牌”转向“玩儿钱”了,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大院建设和基层文化的不断丰富,用科技图书,网上阅览超市、文体娱乐等文化活动把这些人从赌桌上拽出来,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娱乐当中来,多学一些有用的科技致富本领。

篇6:关于农村群众文化思考

林甸文化馆馆长武海军电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从我县农村看:文化大院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助力了。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何激活农村的文化活力,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扎实开展农村群众文化“123”工程农村群众文化“123”工程,是林甸县文化馆于2005年首创的一项群众文化工作品牌,它符合林甸县农村及农民群众的实际,很有操作性。受到了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在全省乡镇文化站站长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全省推广。

我县“123”工程的基本概念是:“1”——在各乡镇确立一个文化活动服务室,集中活跃和展示新型农民自娱自乐的集结场所;“2”——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培育、培养两个文化大院;“3”——在每个自我屯当中,发展培育3个文化示范户。通过这个模式,有计划地培养、发展和命名。在实践中选择文化带头人,来带领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馆将适时派、文艺辅导干部,住屯、住户进行辅导,选择各类文化人才,分门别类传教和辅导,他(她)们自编自演,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氛围,广大农民在文化活动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人好事,交流致富信息,使广大农民的感情拉近了,民心

顺了、屯风正了,耍钱、打麻将的少了。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加大投入力度,又要注重管理和使用,建以致用,强建重管。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建阵地、建网络、更要重管理、重服务。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和省里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文化益民工程,加大了农村文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了一些起色,提升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水平,但与此同时,设施设备利用率较低、文化工作管理人员和文化人才较缺、文化宣传工作环节薄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基层文化发展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找准矛盾焦点和爪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层级式网络管理新格局。

从现今农村工作发展方向来看:发展农村文化大院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承上启下的主力军。在村级班子里也相应地安排抓此项目工作的领导,建立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加强这项工作。从而更加激活和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的科学管理、使之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定期活动,放映电影、规范图书管理等,积极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今后,对文化大院的带头人,在选用上要“坚持用人标准、明确任务责任、实施统一管理、严格考绩考核,”在发挥文化大院的作用

上,要以“公益自愿,自娱自乐;服务当地;奖惩结合,”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工作,推进一批较高水平的文化人儿,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

当然,队伍建设只是工作的基础,人才更为重要,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资源、人才的利用,建立起农村文化资源管理新机制,由科学的管理办法和严谨的工作制度做保障。

农村的文化人才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文化设备从“不会用”向“熟练用”转变,文艺活动从“不会做”向“做得好”转变,文艺演出从“单纯演”向“增加内涵上”转变。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水平。

三、发挥“带头人”作用,结合传统和现代,鼓励农民创作自己的文化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轰轰烈烈的文化“三下乡”,被老百姓称为“来去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为农村扎根;按照城市人的习惯特点和文化需要来建设农村文化,忽视了乡村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结果使“移植文化”成为一种“无根”的文化;重有形的物质层面建设,轻无形的精神层面建设,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避免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首先要调查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农民的文化娱乐习惯和传统,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多种需要;其次,要重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鼓励农民创造自己的文化。

这就必须以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为基础培养出新的文化。因此必须下力气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重视整理当地的乡土文化,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往的文化投资往往忽视对人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所以成为“无根文化”。

实践中我们感到:培养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将会撬动和带动一方乡土的文化建设更加健康地发展。比如:我们选择、培养的四季青镇镇直文化大院闫永民就是一个榜样的例子。

篇7: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当前,谋划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积极投入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我认为要立足工作实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

形势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的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群文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工作,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有声势、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欢乐赣州”文化广场、“迎新春”市领导写春联、送书画活动,青少年故事艺术大赛的基层上,新打造一批弘扬苏区精神,具有赣南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经常化、大众化,使群众文化成为全民交流的精神舞台,形成“白天有歌声、琴声,晚上笑声、掌声”广场喜人局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筑起坚实的精神文化高地,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为我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凝聚更大力量。

二、创新思路,实干奉献,努力探索免费开放新模式。根据国家一级馆的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文化部关于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开发与应用创新课题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使文化发展和产品供给适应群众需求、合乎群众期盼。

一是依靠组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延伸活动的触角,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依靠团体唱好主戏。采取约束规范和吸引拉动的办法把有文艺爱好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类文艺团队,通过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思想阵地,引领群众求知求乐,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依靠骨干挑起大梁。把我馆具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专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当群众文体活动的“急先锋”和“领头雁”,以此带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民工和留守孩的培训。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力,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今年,我馆把群众文化覆盖的重点放在了农民工、留守孩等特殊群体上,不仅免费开放活动场所,而且开展主动上门提供文化活动辅导服务,重点做好“四个化”。

一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以及教室、操场、屋场等。在开课时间上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和留守孩在业余时间自学。

二是培训对象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好的农民工和留守孩进行一些民族舞蹈、乐理知识、合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常识、公文写作、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辅导。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或偏下的大多数农民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但技术要领要求不太高的健身操、交谊舞、卡拉ok、笛子、实用公文等培训。

三是培训方法多元化。①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农民工和留守孩文化知识技能培训;②与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留守孩的学校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入校园。③跟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与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通过“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探讨出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四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教学培训过程中,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形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弘扬《非遗法》,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彰显“非遗”保护成果。

大力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府和市文广局对“非遗保护”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深入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市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争取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9项的基础上达到130项以上,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7项的基础上达到85项以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的基础上达到6项。

五、工作建议

1、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在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和“岗动薪变、薪随岗动”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和分配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自主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唯才是举、量才是用、淘汰冗员、提高效率的问题。

篇8: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生活;群众;意义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物质得到了很大丰富的当今社会,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对现阶段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有助于有关部门以及群众主体对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以及活动意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各尽其职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角色中来。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时代背景

1.1现阶段我国的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情况

现阶段,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问题日益凸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式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我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然而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虽然在政策资金上有很多支持,然而面对具体的实施方式仍未探索出一套规范而行之有效措施,建设形式的持续效果较差,很多方面仍然有待丰富和提高。

1.2现阶段我国的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有所开展,但是实际的实施效果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现阶段我国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政府对于群众文化生活的组织活动宣传不到位,群众对于相关活动了解程度不足,导致群众的活动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我国群众文化生活的组织形式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多针对相关的检查评比而举办,实质作用不大。有些活动形式趣味性不强,群众无法乐在其中,对有关活动的主动响应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

2.1有助于艺术文化的良好传承

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非物质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很大损失。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关活动的进行,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广大而良好的舞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艺术在展示与传播中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让更多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达到艺术传承的效果。艺术文化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群众的反馈也可以推动艺术与时俱进,各种艺术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优化和发展,推动艺术文化的良好传承。

2.2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经济建设以及科技文化的强国战略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对于我国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公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全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幸福和快乐,享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成果,热爱生活,回馈社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2.3推动我国文化市场发展

大力开展丰富我国群众文化生活的活动,从政策和经济上支持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家庭都迈进了小康,但是仍然广泛存在着对于文化生活重视不足的情况,丰富文化生活的意识不足,有关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随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各项举措的落实,图书、艺术等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能够取得一定的发展,当群众对于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益处有了充分的体会之后,我国整体对于文化的主动需求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我国文化市场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良性的发展。

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措施

3.1加强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设施建设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场所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设施建设,为不定期的艺术演出、日常的文化活动、长期的艺术文化培训、图书阅览、运动健身等具体活动提供场地条件。[2]对于电影院、图书馆、健身房、公园、俱乐部等场所应当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能够让群众有能力、有实力参与其中,有关部门应当帮助相关项目和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和开展,让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有基础的条件依托。

3.2增加群众文化生活的趣味性

群众文化生活的趣味性是维系群众参与其中的核心因素,枯燥的活动会打击群众参与的热情,影响活动效果。有关部门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应当考虑用活动的趣味主动吸引群众的参加,不能一味强制群众参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相关活动的趣味性,让百姓能够从其中感受到快乐,是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3.3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组织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活组织工作,筛选优质正能量的活动来开展,不能传播有毒文化。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建立良好的活动联系和举办程序,公共设施要有相关的使用条例和维护管理制度,维持群众文化生活的长久开展和良好运行。可以定期举办有激励性的活动促进群众积极参与有关活动,提升群众参与热情。在举办不定期的演出等活动时,在积极准备有关活动具体内容的同时,应当做好活动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文化生活的具体形式。

4.结语

文化生活就在群众的生活之中,有关部门应当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开展状况以及阻碍进行分析,积极推进有效的丰富措施,让群众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尽量避免形式化的活动方式,及时对文化生活的丰富成果进行反馈,对不合理、效果差的活动行为要进行调整优化,力求建设群众满意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玉君.浅谈如何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金亚美.试论如何组织好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J].大众文艺,2013(05):14-15.

篇9: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四马台村“两手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四马台村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体活动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措施,搭建平台,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村和谐稳定。

抓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广泛筹措资金,扎实推进文化广场建设和市级益民书屋创建。今年在花儿港口和第4居民小区修建广场2个,占地面积达4887平方米,并配套安装了高档健身器材;完善益民书屋建设,先后购买了3000余册养殖、种植、民俗旅游等方面的科技书籍和农民致富科教片,征订了多份《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房山报》、《前线》、《求是》、《北京农业》、《北京农村经济》等报纸和杂志免费供村民阅览。

抓活动开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村里重点抓好“三〃八”、“五〃四”、元旦、春节、元宵佳节等重大节日活动的文艺汇演,邀请市、区歌舞团、河北梆子剧团创作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演出以歌舞、相声、小品、三句半等形式为主,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反映新农村建设农民新的精神风貌和农村的新变化,演出贴近群众生活,引导群众求真、求美、求知、求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篇10:农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中共青阳街道工委

青阳街道办事处

(2009年6月15日)

青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文化工作方面,始终如一的坚持宣传教育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重要原则,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各种有益于促进身心健康、弘扬文明风尚、破除封建迷信、抵制歪理邪说、培育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文化娱乐活动,更重视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文化阵地,传播党的基本理论,宣传党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技文化知识,使居民群众学到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也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先进的文化占领了思想阵地,市民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封建陋习和迷信活动得到有效制止,群众有丰富、健康、活跃的文化生活: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基层文化阵地,才能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成立8个社区市民学校,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抑制庸俗文化,不断提高市民的素质,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开展“扫黄 1

打非”专项整治。二是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创建一流街道、打造文化中心和创建全省文化先进的总体目标,把文化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层层落实责任,按照“文化促经济,经济养文化”的思路,实行经济和文化责任书一起下达、一起考核、一起表彰的“三同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走上良性互动的轨道。三是抓好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街道文化站配备3名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管理人员,各社区都有文化协管员,注意加强对宣传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培养文化活动领头人,业余文化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在文化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杜绝无无证经营,坚决扫黄打非,不断净化文化市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认真抓好辖区内公共文化场所安全措施及责任的落实,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初步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

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街道文化活动网络

只有保证投入,文化事业才能加快发展,街道办事处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都把文化活动经费列为固定的预算项目,财政宽裕时,优先增加文化活动经费;财政紧张时,保证文化经费投入;削减预算时,不减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同时,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则形成“办事处拨、单位投、社会捐和个人献”四结合的投入方式。近三年来,青阳街道共投入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1300多万元,街道财政每年投入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万元。街道专门租用2000平方米的场地,设立青年文化活动中心。街道办事处与阳光社区合作投资500多万

元,在阳光社区建设青阳街道文化活动站,活动面积1000多平方米,设有多功能、多媒体放映厅、图书阅览室、室内健身房、文体社团活动室、综艺室等。

在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方面,要求各社区有一部(文化俱乐部)、两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三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科技活动室)。目前,街道有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处,3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场所28处,基本达到各社区都有文化活动站,街道文化活动设施网络已经形成。今年来阳光、锦青、莲屿、曾井、普照等社区都规划建设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其中普照社区文化中心现已完成地质勘探和施工图设计,即将动工。

三、唱响时代主旋律,树立社会共同理想

在群众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时代主旋律,以人为本,围绕提高人的素质,振奋人的精神,升华人的境界,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寓宣传教育内容于文化艺术之中,同时配合好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任务,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在各种节假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居民群众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获得身心愉悦,抵制封建迷信,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每年春节期间组织20多种文体活动,三年来参加活动的有8000多人,观众30000多人次。举办青年文化周(月)、企业职工文化周,成功举办了晋江市灯谜会,承办三届晋江市美食文化周。青阳街道每年在五一期间举办企业文化周活动,开展双爱双评活动,表彰一批爱企业优秀职工和一批爱职工先进企业,并组织慰问困难职工。

二是优先发展文化教育,营造校园文化。青阳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成立,资金规模达3200多万元。基金会成立以后,设立治校奖、园丁奖、志学奖等项目,为青阳文化教育的跨步发展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和经济基础。三年来街道财政投入教育设施建设和改造资金2000多万元。街道创办艺术幼儿园。街道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有序运作。许多中小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特设的校园文化,如中和小学打造以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礼仪文化、乡土文化为系列的“中正和谐”主题校园文化,受到省教育厅肯定。

三是通过开展文化下社区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引导市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和向心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向市民介绍法律政策、时事政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市民中入耳入脑入心,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三年来,街道先后组织百名演员下乡演出12场次,观众近4万人。农历七月初一是闽南普渡头普日,青阳街道每年与市科协、地震办、反邪教协会、禁毒办等部门联合在青华社区帝豪广场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在禁普的同时,宣扬积极健康的科学知识。三年来,各社区还结合各自实际组织放映电影和戏曲演出300多场次。

四是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影响日益扩大,利用网络传播文化乃大势所趋,用先进文化占领这一阵地是我们的职责。街道建成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各社区,充分发挥电教网络的点播功能,实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群众可以在各社区电教活动室随时查阅新闻,观看影视节目,点播歌舞音乐等,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四、繁荣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为广大市民群众喜闻乐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年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立普查机构,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500多条,填报普查表308多份,归纳汇总形成较有价值的普查成果128个项目。同时充分发挥青阳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正确引导,既发挥了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和凝聚民心的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们以街道艺术团为依托,组建业余文化社团10个,其中有南音社5个、高甲剧团2个、木偶剧团1个、灯谜社1个、乡曲队1队、舞狮队1队、舞龙队2队、铜管乐队4队。每年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灯谜展猜、南音会唱、迎春舞会、乡曲演唱、楹联创作、谜语创作、象棋比赛、舞狮舞龙、文艺踩街等。每年举办青阳广场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艺术节等,三年来组织较大规模演出36场次,参加演出演员5500多人,观众6万多人次。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是青阳传统文化的又一特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推动“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对群众性体育活动加以积极引导,制定了发展规划,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乒乓球、篮球、武术、象棋等单项协会,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每年都开展篮球、乒乓球、象棋、拔河、火炬接力、环

城跑、门球、登山、钓鱼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街道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市区各种文体设施,各社区还有10个标准篮球场、3个400米田径场、10 个两百米田径场,为全面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场所。篮球运动是青阳的传统体育项目,街道拥有不同年龄段的篮球队20多支,群众性篮球队几乎各社区、各学校读有。

上一篇:祝儿子生日快乐的说说下一篇: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出具的标准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