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2024-04-29

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通用14篇)

篇1: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爱

我们鲜活的生命犹如一片新生的嫩叶,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成长,当然也需要经过狂风骤雨,才能茁壮成长,乃至开花结果。

有许多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正是因为缺少呵护,关爱,使孩子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最终走进监狱,错过美好的青春。也有许多有钱人,把孩子抛给佣人,自己则在国外工作,有没有想到孩子心中的感受,虽然物质上拥有很多,但精神上总是不富裕的。

我们的成长,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使得我们心中有“爱”,有“善良”。当我们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健康活泼的少年,我们已经懂得了父母的给予,他们的给予不是千千万万的钱财,也不是一幢又一幢高级别墅,而是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因为有了这些,我们已经足够了。

我们的成长需要呵护,关爱,物质上的财富我们并不需要,因为精神上的财富我们已经足够,这些会使我们走向成功,登上获胜的顶峰。

我站在宇宙上,爬到顶峰上,坐在飞机上,向着浩瀚的宇宙,洁白的云彩,一望无际的天空大喊:“成长不需要财富,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甘肃省兰州市大唐连城发电厂学校六年级六年级:王静

篇2: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杨 心 兵

在我个人的成长中,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十分巨大,真所谓刻骨铭心。一位是小学的启蒙老师向老师。从我本人来看,人受教育之初一定有一个契机,或好比是一个开关,只有某种触发,才能开启心智,是谓启蒙。在此触发之前,人如动物一般愚钝,头脑一片混沌,终未开窍,是什么也学不进去的。刚上学的头三天,我一直没有开窍,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不知道怎样叫学习,也什么也没学进去,头脑中一片空白。自己也不晓得着急。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天早上上学,向老师很早就在教室门口等我们了,我刚准备进教室,向老师叫住我,在门口坐下来,细心地给我讲了几道数学题,她讲得那样细致,没有任何呵责,似乎也无别的交谈,对她来说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早晨,对老师来说那是至为平凡的一次讲解,但于我却不同寻常,我的心智之弦好像突然被拨动了一下,仿佛一下子开了窍,晓得怎么叫学习了。现在想来,如果没有这个早晨的经历,我可能一直浑浑噩噩,也有可能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可见,老师的耐心细致多么重要啊!

另一位是刚进初中时的班主任侯老师。小学毕业时,我很侥幸地考取远安一中读初中,那时全是择优录取学生,虽然当时在小学我是尖子生,但到一中后可谓人才济济,记得在班上就是三十多名。最初的班主任是一位张老师。张老师教语文,他不苟言笑,对学生非常严厉,动辄训斥。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既对城市陌生,也对初中九门功课的学习不适应。我生性胆小,懦弱、自卑,面对张老师的严历渐生恐惧,乃至连思维好像也受禁锢,十分放不开,自然也学不好。不久,班主任换成侯老师,情况大不一样,侯老师非远安本地人,教数学,年轻,充满活力,言语风趣、性格随和,常以笑脸示人。经此反差,我的身心似乎得到解放,思维和心灵好像获得自由,逐渐学会适应新的环境,从此获得较好的发展。如今想来,两位老师只是性格迥异,其实都很敬业,只是对我的成长影响太重要了。

篇3:让孩子在长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一、善于利用身边的环境

1. 家庭是与孩子交流的良好场所。

许多祖辈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教孩子念多少唐诗和儿歌、做多少算术题, 而忽视了孩子语言的培养。也有不少家长抱怨自己因为年龄、学历的关系而不会教孩子。针对现状, 我们通过不同形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语言交流的环境。如: (1) 成立了祖辈家长委员会, 了解祖辈带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根据老人的需求确定指导重点。 (2) 召开祖辈家长会, 请祖辈家长委员会成员介绍育儿经验。 (3) 发放材料。应祖辈家长的要求, 我们自编了0—3岁亲子小报, 并复印了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培养要点等材料, 定期发放给祖辈家长。 (4) 开设广播热线。我们利用新成居委和南陈居委的两个广播点, 定期向家长介绍语言培养的经验。 (5) 制订婴幼儿成长档案, 通过教师和家长共同记录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 定期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6) 咨询服务:我们利用广场活动中“咨询服务”这一版块, 由咨询组成员及时解答祖辈家长在家庭育儿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祖辈家长带养孩子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弱势, 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完成超越他们能力的教育任务, 但是他们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关, 注重运用生活中的环节与孩子积极交流, 这种做法符合祖辈家长的身分量和能力, 既不越位也不虚设。

2. 利用四周环境与孩子积极交流。

我们县城环境美丽、周边配套设施完善, 祖辈家长们很喜欢带孩子外出活动, 外出活动丰富了祖孙的生活, 扩大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又拓宽了视野, 为祖孙之间的语言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们的广场活动针对祖辈家长的年龄特点, 开设了“谈天说地”版块, 教师引导家长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 寻找与孩子交流的题材, 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将健身广场作为活动场所的初衷, 在这里, 气氛宽松自然, 话题广泛。

实际上,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取之不尽的交流题材, 花草树木、人物建筑等都是谈论的话题, 但是祖辈家长受年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限制, 他们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不善于引导、不善于发现, 通过我们指导祖辈家长积极运用身边的不同场合引导孩子观察, 为孩子创造看、听、想、说的机会, 孩子的语言能力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二、把握与孩子交流的技巧和手段

2—3岁时期的婴幼儿有着显著的“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这是该年龄阶段婴幼儿的心理特点, 祖辈家长在带养过程中常抱怨孩子“任性不听话”“对他没有办法”, 我们指导祖辈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 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1. 建立宽松、融洽的祖孙关系。

祖辈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较窄, 不轻易接受新鲜事物, 常用老观念教育孩子, 例如:老人哄孩子睡觉——“快睡觉, 大老虎来了”;老人看到孩子乱跑——“快回来, 坏人来抓你了”, 这样恐吓孩子, 使孩子精神受压抑, 不利于祖孙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在亲子指导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活小品、情景表演的形式, 让祖辈家长了解了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又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评、示范让祖辈家长获得了激发孩子积极情绪的技巧, 这一点上, 婴幼儿教育与我们从事的学前教育是有共性特点的。

2. 语言交流富有童趣, 具有游戏性。

祖辈家长的年龄、生活环境和从事的劳动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行为等具有成人化、权威性和现实性, 而小年龄孩子是布满童真的, 游戏性的语言较轻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加上亲昵的表情和姿态, 这位奶奶 (爷爷) 一定是受宝宝欢迎的。我们在指导活动中考虑到祖辈家长大多来自农村, 性格比较拘谨、扭捏, 所以在设计活动时, 充分考虑到让家长和孩子都开口、开心, 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给孩子创设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祖辈家长们带养孩子的方式延续着农村老人喜欢带着孩子外出聚集聊天的习惯, 但是老人们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是成人的日常琐事, 孩子只是爷爷奶奶的陪伴者。其实, 2—3岁的孩子, 正是社会交往能力开始形成的时候, 为他们创造与同龄伙伴交流的机会是很重要的, 所以, 对于我们来说, 要害要指导好祖辈家长, 使他们能意识到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此, 我们充分挖掘园内教育资源, 尝试开展大带小活动。组织园内3—6岁幼儿参与广场活动, 与小弟弟、小妹妹共同游戏。我们安排的活动内容有: (1) 自由游戏:在每次的广场活动开始之前, 我们总是要安排一段自由游戏的时间, 让大孩子带着小不点一起自由地交往和玩耍。 (2) 小小舞台:结合阶段主题, 我们组织大孩子表演节目, 让小孩子在旁边欣赏和模拟, 在自然的情景中培养了小年龄孩子表达的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混龄交往, 小年龄孩子的词汇逐步丰富起来, 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而大孩子在活动中也学会了自信地表达表现, 主动谦让和关心弟弟妹妹。更重要的是, 祖辈家长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到了交往对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篇4: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关键词:耳聋学生;呵护;健康成长

耳聋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社会的治安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耳聋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使聋生的情绪得到提高与发展,使他们具有认知自我情绪的能力,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强烈动机,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和共感能力,以及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耳聋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健全人的心理现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了解他们的特殊心理,有针对性地教育教学,是聋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导致聋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耳聋学生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中的大多数孩子也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着阳光心态,积极向上,乐观热情,有礼貌,爱劳动,讲卫生,孝顺,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富有爱心、同情心,充满活力等,他们身上还有一些我们健全人不及的地方,比如:专注、耐心、细心、吃苦耐劳等。

目前的现状是有些家长对聋儿疏于管理,有些过于严厉,简单粗暴,有些过于溺爱放纵。导致了聋哑儿童出现了几种明显的心理现象:疏于管理的聋儿,有些从其他孩子的身上学到了一些粗俗,行为乖张,小偷小摸,不讲卫生,无理取闹等不良习性;家长过于严厉,简单粗暴的家庭出来的聋儿,常常对周围的人有莫名的恐惧,非常自卑、孤僻、寂寞,与人交流交往有一定的困难;过于溺爱放纵的家庭出来的聋儿,无所畏惧,无法无天,不受规矩纪律的约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和事,表现得非常冷漠,不包容,霸道,不会和同学相处,不参与一些活动等。

在学校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有些聋校的教育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校只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的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滞后。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能力教学,轻心理疏导。在实际教学中,虽然用校规校纪来约束限制规范聋生的日常行为,但在学生中还存在当着老师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有些学生还有撒谎、不诚实的坏毛病。

二、目前聋生在校期间心理问题的几大表现

1.有抑郁倾向

比如,有的聋生在某一段时间,体验不到愉快,情绪抑郁,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去关注。

2.有暴力倾向

平时生活中缺少爱,因为某事自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引发脾气暴躁,易怒,打架,动作不知轻重,或故意严重损坏公物。

3.有性骚动倾向

聋生大多性早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片面,道德约束力差,加上现在电视、网络的刺激,出现早恋、早孕现象。

4.有厌学、逃学,离家离校出走倾向

由于特校封闭式管理,业余生活单调,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社会不良聋人的滋扰,时常有聋生离校离家出走。

5.还有猜疑心理、焦虑心理、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针对聋生的心理现状,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关爱聋生心理健康,让聋生在师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但是,目前有些人认为特教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这种错误的思想对我们的聋生非常不公平,作为特教工作者,需要我们走进聋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引导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1.要热爱学生,宽容学生

爱学生就是教师的天职,特别是我们特校的教师,教师应当把爱融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位聋生,让和蔼的微笑溢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聋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教师浓浓的爱,及时发现每个聋生细微的进步和闪光点,不要吝啬你的大拇指,及时伸出你的拇指加上你和善的目光,温馨的笑脸。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意接受讲解的道理,产生对教师道德观念的认同感。每一位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聋生会在你的赞美声中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2.要淡化“师道尊严”

我们健全人之间的相互交往都需要以平等为基础,聋生由于自身缺陷导致很强烈的自卑,他们认为我们这些健全人会歧视他们,看不起他们,不会尊重他们。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就会让聋生对你产生惧怕,就不会靠近你,更谈不上真心交流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聋生感受到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和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对聋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最有利。

在聋校,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聋生对教师有着相对明显的敬畏感,只有教师主动热情,常以微笑的面孔对学生,常以鼓励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以赞美的手势激励学生,才能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喜欢上教师,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才能真心接受你的建议、提示、批评等。

3.恰当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心理不平衡造成的不良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的宣泄,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聋生生活经历和自身活动范围的限制,常常不知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绪,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教会聋生用恰当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要告诉他们,在没有侵害他人的情况下,适当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允许的。如,悲伤愤怒时,可以哭,但不可以大吵大闹,同时告诉他们要适当,不能过度,过度会伤身体等。

保持心理健康还要学会适度控制情绪上的躁动,有的聋生在高兴时,容易兴奋过度,出现破坏行为。我们就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踢球、跳舞、画画、找朋友聊天等,恰当的表达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宣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这些方面聋生需要我们以同情、理解、包容、耐心的方式进行引导。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丰富的世界,要走进这个世界去探索他的奥秘,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对于特校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折翼的天使,更需要我们有超越父母的能力、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呵护、陪伴他们。

参考文献:

张继红.特殊教育扬起聋智障孩子成长风帆[J].新课程学习,2012(11).

篇5: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国培培训心得体会

泸高分校 王江渝

年轻的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国培学习,国培学习中,有喜有忧。喜——通过这次学习,听了专家的讲座,听了同行们的经验之谈后,我受益匪浅。忧——这学期教学的任务烦重,班主任工作杂乱,我还是坚持天天学习,认真完全每一次作业。这就是累,并快乐着。

通过就是国培学习,收获了太多,我就择其感受最深的来说说: 收获一:语文教学,落到“实”处,真实就好。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要让每一个孩子学会语文,会学语文,会用语文。语文能力就应从实践中获得,没有大量的实践,语文不可能学好,而这种实践是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丰富多样的,面向际应用的,密切结合生活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与积累词语,而且具体落到实处,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由于班上写作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方法:每天在小黑板上摘抄一个片段(与本单元主题相吻合),利用上课前3——5分钟,集体鉴赏,作批注,朗读体会,并让学生专门用一个“积累本”进行摘录,而且要求读背,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会了积累的方法,也有了积累的材料,总比漫无目的地叫学生“多看书,多读书,多积累,多运用”有效许多。这个活动,我已经坚持了两年,从上一届学生的习作情况来看,非常有效。除了在习作上加强“落实”之外,我还重在抓“字词”。坚持每天听写,并让学生当天改当天的错,狠抓字词关。这就是我简简单单教语文的一些活动。其实简单教语文就是指教学环节简明,教学方法简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也许我的教学没有独特的风格,但不代表没有实效。

收获二:语文教学就是情感的交流。

一堂语文课,当产生了师生情感碰撞的时候,也就达到了鱼水 交融的亲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善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享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乐趣。小学语文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善待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如春风般和煦的语言,精心地呵护学生的每一点感受。试想想,其实我们老师有时情绪不好时,就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好时,会影响学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何不让我们的情感与学生合为一体呢?

学完了第九模块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后,我又感慨万分:

没学习这一模块之前,我总觉得对学生的评价就是“表扬”,比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语言。或者是“批评”,比如:又写错了!太不认真了,等等。直到今天,认认真真听了讲座才知道,评价总的来说有语言评价,书面式的书面交流评价和自我总结式评价。那怎样才能反评价的作用发挥好呢?我的收获是:

一、评价要体现多元性。

一般形式的评价,大多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体现等等,但我们也可以换一换,让学生来评价,比如,让学生评价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老师完全可在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修改学生之间的作文,从而使学生写作文能力和修改作文能力一并得到提高。除了作文之外,也可让小组长修改组员的听写作业等一些简单的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评价别人的滋味,可能比老师改的效果要好很多。又比如,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老师,老师可以范读课文,让学生用老师的口吻进行赞扬或提出意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要有创造性。

评价有语言评价,这也是我们用得最多的方式,特别是在课堂中,老师大多喜欢用激励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也要注意方式与质量,不要一味地表扬或一味地批评,要不然会适得其反。评价其实还是书面式的评价,比如做练习题,考试,测验等等。评价还有自我总结式评价,比如学生总结自己的成绩,反思等。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喜欢尝试不同方式的评价,我的激励评价就有很多种,除了语言还有一个星星或笑脸或印章等等。学生在得到这些不同方式的物质评价后,会更有积极性。所以,我们的评价方式完全需要老师们不断动脑筋来“想法法儿”,才能使评价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篇6:在呵护中成长优秀作文

五年级的一个晚上,我回到家,妈妈看这我红彤彤的脸说:“儿子,是不是有点不舒服啊?”我说:“头痛得厉害,也有点头晕。”妈妈说我是不是发烧了,拿温度计给我一量,果然不出妈妈所料,三十八度七。

妈妈赶紧让我喝药,喝了药后我就去睡觉了。妈妈守护在我床边,不停的量体温,两小时过去了,我的体温还是没降多少。妈妈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满脑子想的都是我。最后,妈妈决定用物理降温法给我降温:她先拿一个在冷水中泡过的毛巾放在我的头上,然后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放在我的肚子上,并光着我的上半身试图给我降温,接着妈妈又拿白酒擦我的身子,我才略感清爽。

这一夜我起来过很多次,每一次起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母亲,母亲每五分钟给我量一次体温,我看到母亲那疲劳的脸上,布满血丝的双眼……慢慢的我感到自己轻松起来,不再是那么冷、那么烫了,终于在天快亮时,我的体温降了下去。

篇7:在呵护中成长作文800字

早在幼儿园时,我的胆子就很小,不自信的我自以为我没有资格去参加任何选举,所以幼儿园选组长时,我根本不去报名,就因为这个缺点,常被人瞧不起,同学都叫我“胆小鬼”。朋友们看见我都会这样叫,我记得有一次见到我的幼儿园朋友,他们现在都是如此。

“嗨!胆小鬼同志。”你可是班上最胆小的人,他们朝着我笑了笑,我才不是胆小鬼,我朝他们翻了个白眼,所以我最害怕遇到幼儿园的同学了。这个毛病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才改正。是因为妈妈说那句话才让我改掉了胆小不自信的毛病。

才上小学一年级时竞选班长,我自以为我不配做班长,所以我当了一年普通的学生。到了二年级我还是如此,那时候班长也称着他是班长来命令我做任何事情,班长也欺负我经常给我起绰号,我非常不满,我把这件事给妈妈讲了。

妈妈说:“孩子,你知道吗?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你要相信自己。你要做那位想当将军的士兵,懂吗?”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我笑着点了点头,“孩子,你要记住,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你要记住众生平等。你看毛主席,你以为他生下来就聪明了。不,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造成的,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不行,一定要自信我相信你。”妈妈坚定的说道。

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有“不配”这个词了,我下定决心要做那位想当将军的士兵。终于才三年级我当上了学习委员直到现在。我还是终于当上了将军,也改掉了胆小不自信的坏毛病,所以每当我去竞选,觉得自己不配时,我会想起那句名言是他给我足够的勇气,也是给我自信的力量。

篇8: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 , 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 ,更出于生 命安全的 考虑 ,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 疑 ,经媒体报 道后 ,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材料主旨之所以备受舆论热议, 是因为公众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舆论的目光聚焦在女儿该不该大义灭亲举报父亲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说到底,这则材料反映的是情与法的关系问题。 情与法孰重孰轻? 在情与法发生冲突时又该如何抉择? 表面上看,它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两难选题,其实却是一个价值与规则拨正的问题。

毋庸置疑,法治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 “稳定器 ”,各行各业 的健康发 展都离不 开法治的“护航”。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语境下,每个人都应依法行事、尊法守法、恪守法治 红线 ,自觉维护 法制的尊 严和权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

然而,近年来 ,妻子举报 丈夫家暴 ,子女状告 父母侵权 等新闻不断见诸报端,这些都是情法相撞之下“法不容情”、 “ 情让位于法 ” 的生动诠释 , 这些都折 射出公众 法治意识 的觉醒与回归。

亲情是人类美好的感情,也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石。 质疑者和批评者担心女儿无视父女亲情、大义灭亲,破坏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认为这是教育上的缺失。 笔者以为,这种论断不免有些杞人忧天。 透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女儿先是打出“亲情牌”,极力劝说父亲遵守交通法规,在亲情失效的情况下,女儿为了避免父亲的错误行为给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才不得已亮出法治的“杀手锏 ”,有效预防 了一场可 能发生的 恶性交通 事故。 不近人情的举报, 换回的是生命的安全和家庭的完整。

没有了家人的安全与团聚,再好的亲情也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面对违规的父亲, 女儿的大义灭亲行为恰恰是为了维护家庭伦理道德和法治的威严,这是她爱父亲、爱家庭、 爱社会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理智和博大的爱,想必父亲醒悟之后,必然能理解女儿的良苦用心。 而她用法呵护亲情的勇气和智慧,没有理由得不到大众的点赞。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亲情不是特权,违法没有禁区,任何情况下亲情都不能逾越法治的底线,成为违法犯罪的“挡箭牌”和“避风港”,否则就会泛滥成灾,成为洪水猛兽,侵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现实生活中, 不乏存在情 “绑架” 法的现象, 一些人正是在亲 情的放纵 和庇护下 , 走上了一 条违法的 不归路 , 酿成了许多的家庭悲剧, 令人唏嘘不已。 亲人间的徇私枉法、 徇情枉法, 极大地破坏了法治的公正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 身处一个法治的社会, 每一个公民都应增强法治和规则意识, 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秩序, 自觉守法、 用法。 女大学生小陈,正是用自己的法治行动给公众上了一堂精彩的法制课。

法治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推进依法治国。 纵观当前的法治教育,从来不缺“高大上”的教育宣言和口号,缺少的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法治行动。 一些教育者在违法上的“不拘小节”,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了负面影响,摧残了青少年的法治信仰,损害了法治的公信力。

身教胜于言教。 学校、家长、社会都要时刻坚守“咬定法治不放松”的底线,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做遵纪守法的榜样,使他们从小树立法治信念,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教育和引导他们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少年。

篇9:宝宝安全度夏 父母呵护重要

专家提醒年轻的父母,为了让您的宝宝健康地度过炎热的夏天,请您注意做好以下事项:

(1)父母要正确认识夏天,放松心情。夏季宝宝跟大人一样,胃口和体力都会稍差一些,这是自然现象,不必紧张和担心,但不可使宝宝疲劳过度。

(2)均衡宝宝膳食营养,合理安排饮食。家长应注意,夏季食物要以清淡为主,每餐不宜吃得过饱,要鼓励宝宝多吃蔬菜、水果,不宜多吃冷饮,以免引起对胃肠道功能损害。

(3)哺乳期的宝宝避免在夏天断奶。假如是母乳不够或非要在夏天断奶,最好选择含有同母乳等量核苷酸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来喂宝宝。

(4)让宝宝睡好。夏天天气炎热,会影响宝宝睡眠,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降低宝宝居室的温度,但不能用电风扇对着宝宝直吹,也不宜睡空调房间。这是因为:空调房间空气不新鲜,负氧离子数量少,阳离子过多,病原微生物容易繁殖,侵袭宝宝,使其生病;小孩呼吸道的发育尚未完善,生理功能尚未健全,极易因冷暖失调引发疾病;小孩体温调节机能不全,对冷敏感,易受凉感冒。家长应为宝宝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宝宝睡觉时,宜在腹部盖条毛巾被,防止夜间着凉发生腹泻。保持居室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

(5)宝宝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吃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勤给宝宝喂水,通常情况下,每隔两小时喂一次温开水。

(6)注意卫生,预防疾病。宝宝消化道抗病能力弱,极易患胃肠道疾病。家长在为宝宝准备食物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和餐具消毒。

(7)勤给宝宝洗澡。夏天宝宝容易患多种皮肤病,常洗澡是预防皮肤病、消暑的好办法。炎热的天气里一天可给宝宝洗3~4次澡。洗澡后擦干水,在宝宝皮肤皱褶处扑上些小儿痱子粉或抹上些小儿痱子水,也可先在洗澡水中滴几滴风油精,都可防止小儿长痱子。

篇10:在呵护中成长优秀作文

呵护是情感的流露,呵护是爱的体现。它的亲切,它的温和,它的缠绵,就像春天的暖风拂过脸颊,那么的舒适、轻柔,让你感觉到它在你周围的温暖。

雨露滋润花草是一种呵护,它呵护着生长的茁壮;袋鼠妈妈总把新生的小袋鼠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它呵护着新生命的成长;啄木鸟每天不知疲倦的从这棵大树飞到那棵,为他们治病,它呵护着它们的健康;《蚂蚁扑火》中外层的蚂蚁为了里层的不断牺牲,它们呵护着里层蚂蚁们的生命的延续…。

正是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呵护,就有了太多的美丽。一朵美丽的花朵,没有蜜蜂的呵护,最终会枯萎得不留下任何记忆。可是如果它拥有呵护,它便会成为果实,成为种子,给人们留下永久的回忆和新的期待。我们在这样的呵护中感受着爱的温暖,我们在呵护中成长,我们的成就离不开亲友们的呵护。可是,我们有时也不一定只会看到爱。小狐狸稍稍长大,老狐狸便会拼命把它们赶出家门;北极鸥把蹒跚走路的小鸟驱下悬崖,让它们一头扎进浩瀚的海洋:这些看似残忍,却包含了深深的呵护与爱。

呵护有温柔,有残忍,但它们也是爱。不论温柔与否,都是希望你能更好的将你的人生发展下去。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篇11:在呵护中成长作文记叙文

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时针转了一圈又一圈,我已度过了13个春秋。 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幅幅欢快跃动的图画在脑海中浮现……

考后呵护

月亮将一抹光亮洒向人间,不时有几阵风吹来,我望着窗外,落叶满地。尽管不忍心打破夜的宁静,可我的眼泪还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豆大的泪珠不一会儿便沾满了衣襟,门轻轻被推开,我看去,是妈妈进来了。妈妈长叹一口气,又轻抚着我的背,柔声细语的安慰着…… 在呵护中成长,我学会了要坚强。

冬日呵护

雪花一片片飘落,眼前都变成白茫茫的一片。我望着小伙伴们打闹的身影,不禁失了神。妈妈见状,笑了几声,又给我戴好手套,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才给我出去玩的权利。不过我一出去就把手套丢到旁边了,兴高采烈的去捧着雪玩。雪的冰冷感染了我,我的手变得红彤彤的。回头一看,是妈妈焦急又心疼的神情,我的心里似乎划过一道暖流。妈妈用手包住我的手,越来越多的温暖包围着我。时间仿佛被定格,妈妈拉着我的手。 在呵护中成长,我感受到了温暖。

炎夏呵护

金黄的太阳高高挂在空中,炙热地烤着大地,我蹦蹦跳跳地回家,脸上是藏不住的高兴,妈妈问我怎么了。我神秘的说:“刚才买雪糕,老板多找给我三元钱。”刹那间,妈妈脸上的温情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她那锐利的眼光,盯得我无处可逃。妈妈带我去还钱并道歉,给我上了沉重的一课。 在呵护中成长,我学会了诚信。

篇12:父母的呵护主题作文

是的,爸妈还有家。他们已陪了我啊!14年来,不论是我哭,我笑,我生气,我悲伤,我的身边总是会有他们的陪伴。是爸妈教会了我如何走路,说话,写字。是家,告诉了我什么才是温暖。

1岁,“妈……妈,”“诶!呵呵,听啊,她会说话了!”我呆呆地望着爸妈,看着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不住着也慢慢将嘴角弯起一个弧度。那是我此生第一次说出的话语,那是这世上最美好的发音。

1岁半,“慢慢来,不急啊,对!扶着墙慢慢走……”我扶着墙壁,慢慢地挪动双脚,一步!我迈出去了,那是我此生迈出的第一步啊!一激动,就听到‘啪’,‘哇!’我摔了……“哎呦,宝贝乖啊,咱不哭哦……”

……

4岁,“来,宝贝,跟我一起写:周,若,淇,”“周,若,淇……”“宝贝真棒!”我手握着笔,看着纸上自己一划,一划模仿着写出来的名字,开心的笑了。那是我此生第一次写出的属于我自己的名字。

6岁,“淇淇呀,今天你就要开始上小学啦,要开始读书咯,要乖乖的,听老师的话哦,”“嗯,我知道了。”那是我第一次迈进学习的校园,看着老师发下来的那些课本,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

13岁,“今天你就要步入初中了,初中的课业比小学重多了,你要加油,不能像以前那样玩了知道吗?”“嗯,我会努力的.。”那是我第一次迈进初中的校园,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

……

篇13:在习作教学中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象传真:

1.妈妈, 我太佩服您了!自从家里买了自动麻将桌, 您每天都能赢到很多钱, 不但不再骂我, 而且还给我不少的零花钱。———《妈妈, 我想对你说》

2.邱文杰说:“把滑板拿来!”他们怕被打, 乖乖地递过滑板, 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把滑板滑走。看着邱文杰扬长而去的样子, 真是酷毙了!———《我的小伙伴》

3.鸟儿们接二连三地撞进我们布好的网, 它们正在垂死挣扎, 我们心中暗暗高兴, 今天的战利品一定又不少。———《最快乐的一件事》

……

透视思考:

习作是儿童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 是儿童心灵的一种真实再现。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对金钱的崇拜、对文明的鄙弃、对生命的藐视等, 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 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 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 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 (朱永新语)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启发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要将习作与学生未来的人生相结合, 将习作之法与学生的为人之道相结合, 这既是对儿童本体的尊重, 也是对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人”的精神呵护。

策略探究:

习作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阅读中、习作中获得“营养”, 不断丰满学生的精神翼翅。

一、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感受美好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习作的外延就有多大。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用心体验, 学生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只有让学生感受了生活的美, 学生才能表达美, 才能热爱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 亲近自然, 做美的欣赏者。

大自然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风景旖旎的山峦, 奔流不息的江河, 荷塘里的鱼儿, 迷宫般的树林, 沙滩上的海螺和贝壳, 公园里清新的空气……大自然无以伦比的美和丰富的内涵, 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资源, 也有着学生探寻、欣赏、追求和思考的画面。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近、了解大自然, 以大自然特有的方式在学生心中种下美的种子。春天来了, 让学生去野外踏青, 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秋天来了, 让学生去果园摘果, 去田野看稻穗, 感受秋收的喜悦。在大自然中, 让学生观赏蝴蝶、蜻蜓;在地里挖红薯、种蔬菜;在水里打水仗……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 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 感受其胸襟的博大和美丽,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只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学生笔下流淌的才会是对大自然的惊叹与赞美。

2. 关注社会, 做生活的小主人。

学生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社会世界里, 生活中每天都出现着真善美、假恶丑的画面。作为一名学生, 不应该做生活的旁观者, 不能让网络、电视主宰他们的心灵。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 学会善于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中的笔写光明美好的景象, 鞭挞阴暗丑陋的行为, 不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真正做生活的小主人。如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____变了》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学生经过观察、体验写出了自己真实的生活, 充满了正能量。有的学生写过马路的人们变了, 赞美了人们遵守交通规则, 文明出行的品德;有的写奶奶变了, 感叹原来疾病不断、爱发脾气的奶奶每天和其他老人在公园唱歌跳舞, 神清气爽;有的写校园变了, 描写了干净整洁如花园般的校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学会了思考, 明辨了是非。他们从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事物、景物中, 感受到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 受到了良好社会风尚的熏陶与感染。

二、以读促写, 在阅读中净化心灵

读书是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的读物往往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 揭示人生的真谛, 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通过阅读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1. 课内阅读, 打好生命的底色。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是作家心灵的感悟, 是作者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沉淀。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 让文本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价值观引领学生,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奠定健康的生命底色。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设计了“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的话题, 引导学生读书探究, 品文析句, 朗读体会,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 把一位沉着、勇敢、智慧的艄公形象树立在自己眼前, 在“我想对黄河的主人说什么”的随文练笔中, 学生油然而生地表达出对黄河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 领悟到了“黄河主人”的机敏勇敢及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的精神。

2. 课外阅读, 厚实生命的质量。

阅读是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同时又是认识、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阅读欣赏, 才能美化和提升自我, 使心灵更加纯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的具体情况,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特别要向学生推荐并指导阅读经典作品, 因为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以“走近冰心”为专题组织师生开展阅读活动, 让“冰心”这个名字伴随学生学习和生活。教师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与学生一起谈冰心, 让冰心的作品及冰心奶奶质朴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在读书成果展示会上, 有的学生动情地朗读起了读后感:冰心奶奶, 您那清新的文字如一缕缕春风, 吹醒了我幼小的心灵。您那颗金子般的童心, 如同黑暗中的小橘灯, 照亮了我和我的同学们, 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爱……

阅读的浸润滋养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得到滋养和净化的心灵, 才会有健康的思想和情感, 才能让学生的习作真实、有趣, 释放着健康的元素。

三、言为心声, 在习作中悟情明理

1. 在习作指导中悟情———爱是需要唤醒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深切的情感, 但这份情感有时需要被唤醒。学生不是没有情感, 而是情感没有被触及、被点亮。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 习作指导除了写作技巧的点拨外, 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情感。一位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写好《我爱______》的习作, 先让学生回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予了自己多少伟大而无私的爱, 让学生通过交流启发后再拿起笔写写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于是, 学生心中沉睡的情感被唤醒, 一件件感人的事,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 自然地从学生的笔端流淌出来, 爱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2. 在习作过程中悟理———美是需要发现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语) 对于学生来说, 不是缺少眼睛, 而是缺少引领。自然的美是学生显而易见的, 如颜色美、形态美、味道美、声音美等, 而隐藏在人身上、事情背后的美却是学生不易觉察到的, 这特别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认真观察, 用心灵思考, 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 从事情的表象中看到美好的事物。因此, 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写写有关自身以及自己人际关系的文章, 如写《我的优点》、《我的偶像》、《我的好邻居》等习作, 让学生发现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美”;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写司空见惯而又不同寻常的事, 如写《人间处处有真情》、《这是一种_____的美》、《我心中的______》等习作, 让学生透过事物看到人性的光辉、社会的良好风尚。如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就指导学生观察留守同学的生活, 完成系列习作:写留守孩子 (自己) 忙碌的一天, 写留守孩子 (自己) 的一个感人故事, 给某个留守同学写一封信, 替留守儿童给远方父母写一封信……通过观察与交流, 学生对留守同伴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发现, 留守儿童他“很善良”“能自己照顾自己”“其实, 他的爸妈很爱他”等闪光点被挖掘了出来;而留守儿童“我能做他们做不了的很多事”“我比他们吃过更多苦, 这也是财富”等自身的优势也凸显了出来。于是, 学生中被忽略、隐藏的美, 被学生挖掘、发现、展示, 欣赏、友爱、阳光、向上的正能量取代了歧视、孤立、自卑、消极的因素, 人性美好的东西被激发了出来,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3. 在评价过程中锄“草”———丑是需要摒弃的。

篇14:宝宝在成长,父母要“转型”

变化一: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越来越要求独立

一般宝宝在2岁前后,自我意识便渐渐萌发,有自己的想法。自我的确立是个挺长的过程,2~3岁时,他在这方面的意识是很模糊的,只是朦胧地意识到:我要声张自己了。而他所用的方式,也必然是生硬的、左突右撞的。

变化二:活动能力增长,需要更多新鲜刺激

过了2岁,宝宝活动能力的发展,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从力量感到协调性,跟以前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与此同时,他的思维能力也在飞速发展。而且妈妈们还会发现,过了2岁,宝宝的睡眠时间就减少了,几乎时刻都在活动。在这个阶段,需要有丰富的活动提供给他,得是有趣的、新鲜的。

变化三:进入社会性发展初级阶段,喜欢小伙伴

虽说2~3岁的宝宝,跟小朋友在一起时,基本上还处于“平行游戏”的状态,即“各玩各的”,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他会感受到平等的陪伴。尤其到了2岁后,宝宝会记得最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的名字,还会主动去找小朋友玩。这是宝宝社会化的“初尝试”,对3岁以后他进入初步的社会化阶段,开始与小伙伴有更多互动并且进入“协同游戏”状态,都是大有好处。

父母转型:教养方式大升级

在宝宝2岁以前,父母只要扮演好“照顾者”的角色就可以。可是宝宝2岁以后,随着他的成长,教养的目标变得复杂了,父母就要跟着“转型”,化身为更多、更丰富的角色来陪伴他。

转型一:“照料者”化身为“协助者”

很多父母都头疼,宝宝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其实宝宝并非天生就是“小懒虫”。一开始他会要求“妈妈,我自己洗碗”,可父母总说“不行,你还够不到水池”。于是他就接受了这个模式:我做不来,要家长帮忙。这就是典型的“照料者”模式。

父母这样做——

作为“照料者”的父母,是什么事都自己动手帮孩子做;而作为“协助者”的父母,却是要陪伴着孩子,让他去做能力所及的事。尤其是当他强烈要求自己来时,父母最好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他的自立愿望。此外,有时候对孩子,也是需要适当给予压力的,对于那些在他的年龄和能力范围内应该自己去做的事,就要明确提出要求。

有时候孩子说:“这太难了,爸妈,我做不到。还是你来帮我吧!”怎么办?

把这件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让孩子去完成其中他能够做的那些,这时他就会发现:原来我还是能做不少的喔!剩下的步骤,逐一学起来,也不会有一口气要完成个大任务那样的压力和“不可能”的下意识拒绝。

所谓“协助者”,并不等同于只口头说“加油”“宝贝你一定行”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参与到事情的过程之中,热心给出建议,包括在必要时搭把手的那个人。

转型二:从“陪伴者”化身为“游戏伙伴”

有些父母陪孩子玩,真的是只是在“陪”:跟在旁边,一方面留心他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随时满足他的需求,比如喂水之类的。可是孩子最经常发出的邀请其实是“妈妈,来和我一起玩嘛”,倘若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愿望,玩着玩着,他就会觉得没劲了,可能三两下就结束一个游戏,转移到下一个,然后又没几分钟就结束了……

父母这样做——

当孩子有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时,父母充当陪伴者、旁观者也很好(当然和孩子们一起玩也很好);但如果孩子只有父亲或母亲一个人作伴呢?父母最好就能化身为与他差不多是同等投入水平的游戏参与者,有合作、有竞争,共同实现游戏目标的伙伴。

有时候对孩子的游戏,真的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会觉得很无聊。怎么办?

2~3岁孩子的游戏,的确是无论从难度还是复杂性、还是重复的次数等等方面来说,都会让成年人觉得有点无聊。有一个办法是做跟孩子差不多的事,但用比较复杂的方法来做,就是“平行游戏”,比如画画;另一个办法则是在孩子的游戏中引入新的元素,让它多些变化、变得丰富起来,就是“递进游戏”,比如玩球,孩子用滚的,那可以设定目标:滚到哪里?大家来比赛。目标可以不断地变,可以找出很奇妙的目标,游戏就在不断推进。

所谓“游戏伙伴”,不仅仅是游戏的参与者,还得对游戏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比如提出一个新玩法,把游戏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转型三:从“教导者”化身为“挑战者”

很多父母对宝宝都抱持着自由、宽松的态度,不想强迫他去做他不乐意的事,可问题是:如果他想要做的是破坏性的事呢?—— 比如大吵大闹或故意捣乱;如果他不想做那些必须要做的事呢?—— 比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及天冷了要添衣。

如果简单加以“约束”,孩子又会反抗“我偏不!”,一旦演变成“意志较量”,不仅场面容易失控,而且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变成是“爸妈逼我做某事”……他不会记住那是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记住的只有对抗情绪。

父母这样做——

“叛逆期”是个非常规时期,所以父母也要用“非常规”方式来应对,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享受与他“斗智斗勇”的乐趣:

※利用好奇心:不穿裤子?你不想试试看自己把腿伸进去是什么感觉吗?

※把问题变游戏:那好吧!你把你的腿藏在裤子里,看妈妈能不能找到它们!

※激发好胜心:你是个大力神宝宝,绝对可以把扭扭车拎进门槛,不会压到它的!

※把对峙变讨论:你非要吃小橘子?你知道小橘子是长在哪里的吗?那橘子树又是长在哪里的?还有谁喜欢吃小橘子?

有时候换了好几种方式,孩子依然“不买账”,最后陷入“对峙”僵局。怎么办?

难以避免,没错!所以在此之前,父母就要预先想明白:哪些事是必须要坚持的,比如一定不可以伤害自己和别人,这是一条底线。这时候的坚持,就是要为孩子划定明确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住情绪,不能发脾气,要不然就变成“谁嗓门大谁有理”,反而会给孩子负面影响。

所谓“挑战者”,其本质是告诉孩子:事情不止有一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换种思路、换个方式。但“挑战者”也要遵守基本底线——“叛逆”也是如此。家长的做法就是给孩子的示范。

转型四:从“给予者”化身为“接受者”

在任何关系中,单方面的付出都是无法持久的。最极致的表现就是所谓“牺牲”,“做父母就是要为孩子牺牲”这种观念,一方面是对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不劳而获”,无法习得真正的、平等的与人相处之道,还会造成依赖、任性、自私等种种问题。

父母这样做——

“互哺”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据此重塑亲子关系,改变“父母付出、孩子接受”的单向形态,逐渐过渡到“双向付出与接受”的模式。父母还可以有时候示示弱,让孩子来帮忙做些事情。尤其是,当孩子主动向父母表示好意时,比如把自己的饼干拿给父母吃,父母就接受并致以谢意,而不是说:“真是个好孩子 —— 你自己吃吧。”

父母会真心地、不自觉地为孩子做很多事,希望他一切如意。怎么才能把握好度?

第一个原则是,只要是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做的事,就要让他自己去做。第二个原则是,如果会对父母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或影响,父母就要综合评估,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和需要来做选择——哪怕选择的是照顾孩子、放弃自己的其他方面,也是基于自由意志,而非外在的“责任感”或无谓的“牺牲精神”。

所谓“接受者”,就是在与别人的关系形态中,不仅扮演付出、给予的角色,也能坦然接受对方的付出和给予——愉快地接受,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关系良性发展的方式。

编辑 刘娅

上一篇:公司维稳方案下一篇:世纪华联开业庆典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