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

2024-05-14

呵护孩子的(精选14篇)

篇1:呵护孩子的

呵护孩子的梦

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洗碗,她才几岁的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的回答:“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象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回来呀!”

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 阿姆斯特朗。

还有一个同样有意思的故事——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妹妹莎莉,他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他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他把室内各处都洒上了墨水,家里变得脏乱不堪。当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佻挞对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却惊喜地说:“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她的儿子。这个男孩就是本杰明 威斯特,后来成了著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对于一个未成年却充满想象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去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 就交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献身的东西,并能在造福于人类的事业中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篇2:呵护孩子的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班主任从事的是一份以心发现心,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我们的细心,周到和关爱会滋养孩子的心灵,我们对学生简单、粗暴、和无礼就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班主任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尤其是小学的班主任,他们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面对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还要应付事先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有时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那么,这种消极情绪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和学生相处的工程中,没有什么比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更能打动学生的心了。班主任要能够以健康、平和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和谐的相处,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向上、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集体的关爱之下健康成长。所以,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求班主任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更要求班主任本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能做出科学的判断,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

二、不轻易地批评学生

如果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事,老师一般都采用批评的办法,可我认为批评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表扬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时候表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主观臆断

篇3:请呵护孩子的真诚

2010年4月30日我收到的手机报中刊登一则“IN语” (意思是精选时尚流行语, 从现今流行说的out相对衍生而来) , 内容是“我小时候玩捉迷藏, 总是等别人都藏好了, 我就直接回家了”。读后真让我惊诧, 如梗在喉久之。同时也让我立即联想到50年前学的小学语文课的一篇课文, 也是说孩子们的游戏。天快黑了, 一个苏联军官发现一个男孩在公园角落哭泣, 就问他是不是找不到家了。孩子说因为他被伙伴们安排在这儿站岗, 但天快黑了却没有人告诉他可以离开。几番劝告无效, 军人灵机一动问道, 您是什么军阶?答曰中士。军人说:“那好, 我是中尉。现在我命令:中士同志, 您可以下岗了。”于是双方才放心地离去。这个故事, 用一种令人感动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孩子幼稚的真诚和对责任的执著。更重要的是, 用同样令人感动的笔调, 写出了那个苏联军官和他代表的成人社会对于这种幼稚的诚实和责任感的珍视和呵护。这故事让我和我那一代人记忆了数十年。反观我们在如此流行的媒体上刊登那则“等别人都藏好, 我却直接回家”的自白, 我真不明白这只是因为以为有趣, 还是显示“我”聪明过人, 还是宣传享受对别人欺骗的乐趣?

我们的孩子 (远不只是孩子) , 责任心已经够缺乏了, 对于一些信念和承诺 (除了金钱) 早已经几无执著可言了。难道还要正面去宣传欺骗的有趣吗?我们的态度会如何铸造孩子的明天,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 特别是各方的教育者慎重考虑。

还有一次, 听到几个孩子在我窗外的校园里高声闲聊, 说一位平时“道貌岸然”的老教授摔倒在地, 爬不起来, 真是“酷极了”。这几个孩子乐得挥手顿足, 几乎笑倒。中华民族历来有同情弱者 (这未必都好, 暂且不论) 和尊老爱幼、尊重知识的文化传统。别人摔倒, 就应当施以援手。对于老人, 何况是有较高知识的教授, 如何这样幸灾乐祸?基本道德在一些孩子们心中居然被这样的颠覆, 甚至以反叛为乐、为荣, 这将怎样影响我们明天的社会?但问题当然并不在孩子。反问自己, 我们真的像关注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和考试成绩那样, 认真关注过他们的基本道德和其他基本素质的教育吗?

近些年不断听到一些人甚至是“教育家”说, 我们批评孩子太多了, 国外孩子对父母都直呼其名, 拥有平等对话权利。这真是天大的误解。在比较有教养的家庭中, “Shut up” (闭嘴) 和“listen” (听着) 倒是常常听说 (当然后面还会带有解释) 。孩子做错了事, 比如对人不礼貌, 必须要道歉。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撒泼打滚, 至少在公共场合是见不到的。我们有时似乎忘记, 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才能平等地参与决定, 而是非观念并不是和孩子一起生下来的, 也不是随着孩子的身高就会自然成长起来的。这需要教导。这不是家长的不平等特权, 而是家长无可推卸的天职。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持续不懈地、无微不至地进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至少不做反面的宣传吧。

篇4:呵护孩子的理想

父亲立即说:“好啊!我支持。不过,当律师可不是很容易的,必须熟悉很多法律法规,许多条文都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如果磕磕巴巴,谁会请你呢?可你,现在连书都懒得背。你想当律师,从现在起,我看就要每天背一首诗,先把记忆力练好。”

听父亲这么一说,孩子不做声了,心里却在想:那我还是不当律师算了。

后来,孩子看一部反映特警战士的纪录片,看到激动处很是来劲,对旁边的母亲说道:“妈妈,我以后也要当特警。”母亲说:“好啊!我赞成。不过现在你必须好好读书,因为特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跌打滚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你呀,一点苦都吃不起,体育成绩也一般。以后,每天早晨早点起床,好好去锻炼锻炼。”孩子经母亲的这一番教育,想当特警的念头一下子荡然无存了。

孩子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萌发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可贵的。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不是简单地说句好,也不是马上提出要求,并要孩子为实现理想去奋斗。支持是讲究方法的,是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的。像上面例子中的父母,从主观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理想都是热情支持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实际上都是扼杀,最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完全相反。

产生这样的结果,恐怕是父母自己始料不及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孩子在接触新事物时刚刚萌发的这种理想,是非常稚嫩的,不成熟的;是感性的,非理性的;是临时的,没有多少准备的。对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理想,做父母的立即用纯理性的、非常严格的终极标准来要求他,并希望他能马上付诸实践,这会使孩子感到措手不及,感到目标实在太遥远了,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无奈地放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树立理想的确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动辄苛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篇5:呵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而在另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发现有位学生画了个方苹果,于是就耐心地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的呢?”学生回答说:“我看见妈妈买回家的苹果放在餐桌上,一不小心滚到地上就摔坏了。我想苹果要是方的,那该多好啊!”教师立即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看了这两个案例,我思绪万千:怒斥学生的老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发挥孩子想象力鼓励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因此我要说————

呵护孩子的创新精神,怀疑精神,让他们在奇思异想的大海中,快乐遨游!

如上例中“无刺蔷薇”、“方苹果”事件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乍一听,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细想一下,异想天开的背后却往往有其合理的因素,这正是孩子们创新思维的体现,许多伟大的发明最初不也都来自一瞬间的突发奇想吗?大家都知道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他们小时候看到月亮挂在树梢的情境,就爬到树上想去摘月亮,但没摘到他们的父亲看到了,并没有因此去责怪他们的顽皮,而是对他们说:“月亮在天上,如果你们能造出一种能载人的鸟飞上天空就能摘到月亮了。”我想莱特兄弟的最后成功和他们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教师一样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那就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创新之花时时开放。

然而有的教师在听到孩子的“奇思异想”后,或用“强行压制提问法”使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如期进行,或用“标准答案”赤裸裸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这和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及个性发展方向都相去甚远。

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其过程也许并不曲折,关健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比他们的发现更为可贵,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们敢做梦,想做梦。

篇6: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李飞鸿(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硕士,长沙师范学校教师)

曾经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叫窦文慧的女孩,自幼双目失明,9岁那年,她向父母提出要学习钢琴演奏,说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家。在常人看来,窦文慧的这个梦想的确“太不着调”,因为她看不到钢琴、看不到键盘、看不到乐谱,但是妈妈尊重了女儿的选择,牵着她的手四处求学,经过无数次碰壁,终于投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一位钢琴教师门下。功夫不负苦心人,14年后的今天,取得钢琴专业十级资质的窦文慧在哈尔滨音乐厅举办了专场演奏会。当李斯特、贝多芬等音乐巨匠们的经典作品从她灵巧的指尖一曲曲被“还原”的时候,近千名听众一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窦文慧的人生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感动和鼓舞,更给了我们为人师者深沉的思索:梦想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在心中给未来世界画的一幅画。请细心呵护和浇灌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梦想!

一、要学会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成长是身心裂变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充满着困惑和疑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慢慢学会了故作深沉,学会了将心事偷偷写进日记,学会了一个人默默承受,同时,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想当科学家,有些人梦想登上月球,有些想成为出色的工程师„„孩子们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往往会神采飞扬、喜不自禁,但是他们的梦想往往离现实有着很远的距离,甚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太幼稚,对孩子的梦想不屑一顾,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作出“不可能”、“天方夜谭”的结论,给他们泼冷水。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在真诚的倾听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抚慰成长中敏感的心灵,去感知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好奇。

上个世纪,在美国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晚餐,院子里传来了蹦蹦跳跳的声音,那是她年幼的儿子在玩耍。“你在干什么?”妈妈问道。儿子回答说:“妈妈,我想跳到月亮上面去。”妈妈没有骂他玩得忘乎所以,也没有叫他回来洗手,而是冲着儿子说:“好啊,别忘了回家!”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我们可以想像,当听到“我想跳到月亮上面去”时,如果这位孩子的妈妈按照常规思维,把孩子臭骂一通或者取笑一番,那么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还会是阿姆斯特朗吗?有人说,如果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那么梦想就是天使的翅膀,总有一天能让他们自由地飞来飞去。这句话在告诉我们:梦想是孩子们成长的声音,千万别嘲笑孩子的梦想,更不要打击孩子的梦想!我们需要给予的是更多的欣赏、倾听和理解,哪怕他们是在“做白日梦”,“异想天开”。

二、要做孩子人生的引导者而非设计者

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缺乏远大理想,眼里只有考试分数和重点学校。其实,这个责任不在孩子。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缺少梦想?为什么孩子的梦想,都和考试分数有关?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在不断地告诉他们现实有多残酷,他们在用分数和生存压力摧残着孩子的梦想,为了分数,孩子们不得不放弃了一切“无关的爱好和特长”。笔者曾在报上读到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新闻,题目是《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讲的是2010年全国高中生物联赛复赛浙江省赛区第一名得主沈寒,她有一个烦恼———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沈寒说,学习,她不觉得累,但她一直有件烦心事,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老师、同学的眼里,沈寒是个近乎完美的学生。中考时,她是杭州市第二名,平时考试,常考班里的第一名。她还有很多才艺,小学时练过电子琴、围棋、硬笔书法和国画、素描等,琴棋书画样样都会。高一进校时,她想跳舞,结果被老师委婉劝退,说还是学习重要。现在,她的琴棋书画全都放下了,一心一意搞学习。读到这则新闻,我们不难找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缺少梦想”的答案了。

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生长,而并非其他。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谆谆教导”——“考入重点中学,你才有出息”“学好数学,将来当个科学家”,其实这些说教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衷心期望”。诚然,梦想千里,始于足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帮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让孩子们的梦想更具有合理性、方向性和计划性。但是我们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逼迫他们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去努力、去发展。因为“同一棵树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育者应该顺应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尊重每个孩子的愿望和诉求,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合理规划和设计人生的蓝图。遗憾的是,现在的教

育者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显然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

三、要做孩子追梦路上的知心伙伴

心理学专家在总结分析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理特点后,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2)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不受拘束的想像力;(3)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4)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5)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6)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这里面提到的“好奇心”、“想像力”、“强烈的成就动机”、“坚强的毅力”,其实都来自人们从儿时起就拥有的绚丽多彩的梦想。

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梦想,是一种可贵的心灵动力,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实现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之路充满艰辛,为了帮助他们美梦成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担任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孩子追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督促他们、鼓励他们,当他们的知心伙伴,和他们携手同行,让他们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比如,当孩子的梦想游离不定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寻找梦想的偶像;当孩子只看到偶像身上的光环和鲜花时,我们要和他们一起讨论偶像的成长史、奋斗史、成就史,让他们知道成功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当孩子为实现梦想无从着力时,我们要帮助他们制订圆梦计划,给他们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支持;当孩子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告诉他们学会坚强和忍耐,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温暖的鼓励和坚持的信心„„

篇7:多重角色 ,呵护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就像透明的水晶,清澈见底,没有任何瑕癖,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孩子的话语更似三月暖和的春风拂过人的心田,让人倍感亲切、温暖与温馨,记得在一次“树叶妈妈与小树叶”的游戏中,孩子们玩得欢天喜地,胡晟宇小朋友突然说:“张老师是树叶妈妈,我们是树叶宝宝。”、“老师象妈妈。”……他的话像一股暖流一直流进我的心窝……孩子的天真与纯真总让人深深感动,使人不能不爱他们――这些世界上最美的精灵!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孩子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尊重孩子”“孩子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 ……等等无不指出了孩子需要成人的平等对待、关注和尊重,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应以多重角色去呵护孩子,不只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以阳光般的温暖去呵护孩子充满希望、充满渴望、充满幻想的童心,呵护那刚刚出土的梦想的萌芽、创造的萌芽、思维的萌芽,让他们在精彩的童年里快活地、自主的成长……

社会上赋予幼儿教师以不同的“冠名词”:“保姆”、“母亲”,也有人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只能如此说:确实我们担任着多重角色,兼具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责,不但是保姆、母亲,更是孩子的大伙伴,是孩子的赏识者、支持者,是孩子的“大朋友。”

作为保育工作的一部分,象“保姆”、“母亲”一样呵护孩子是无可厚非的,孩子是娇嫩的`花朵,是我们的上帝:“老师,我的鞋带散了”,我马上蹲下去为孩子耐心的系好鞋带;“老师,我的发夹掉了”,我又百忙之中翻棉被为孩子找;孩子生病了,若不能及时通知家长,就连忙请别的老师帮忙带班,自己送孩子去医院就诊,问长问短,让他多喝开水;活动时,让孩子及时脱衣,活动完了,又马上提醒和督促孩子穿衣;有少数几个孩子不爱穿外套,常常从偷偷把衣服脱掉,我总是充当监督官,让他们穿上;几个调皮的孩子起床时,不穿好衣服就偷玩,我总是急在心里,并及时处理,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穿衣,这是强烈的责任心所导致的真正的关心与着急……尽管由于日常生活的烦琐,难免会有“遗漏”和“不足”,但扪心自问,我尽心尽责,做好保育、教育工作,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滋润中象春日里的植物茁壮成长!

哲人说: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它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诗人说,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不想以“铺路作石子,护花作春泥”的辉煌的诗句来比喻自己,但我希望以自己真挚的心、强烈的责任感去对待我的孩子们。

大班的孩子已有较强的独立能力,个性也逐渐明显起来,已经有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学会比较自己和别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认可和呵护。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了解孩子与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关心爱护孩子的心灵体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被尊重的个体,是孩子健康的心要的催化剂。“健康”不只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充分体验师生是平等的,老师不但是“师长”,更是“伙伴”,是“大朋友”,甚至有时也是“孩子”。于是我和孩子一起游戏,我可以当“大灰狼”去抓孩子们,也可以当“小羊”让孩子们来抓我,在共同游戏

中体验伙伴的快乐;我和许多孩子以平等的身份相互借碟片,体现我们友好的朋友关系,有些孩子主动向我借物品,是那么大胆与活跃,使我们相互都体验到了“朋友间”的快乐与友谊;我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低头与他们说话,时而摸措他们的头,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让阳光照耀他们的心扉;我赏识每一个孩子,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在自信中成长,在享受自我成功的感受中快乐成长……有些孩子还常大胆的和我开玩笑,体验一起聊天的乐趣……

篇8:呵护孩子的易感心灵

我总是羡慕那一个个生女儿的同辈朋友;家长会上, 总是跟班上那对双胞胎女孩的母亲说许多赞美之词;走在路上, 总会将目光流连在路过的小女孩身上;对叛逆期的儿子心生厌腻;甚至在班上习惯性表扬那些乖巧的女生, 批评那些做作业马虎课且上课多动的男生。于是, 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上午, 我又在课堂上连续批评了表现不好的男孩子们;下午的时候, 突然有几个男生找到我, 用发现新大陆般的语气对我说:“哈哈, 老师, 你总是夸女生多么好, 今天终于让我们找到她们不好的证据了, 快看看!”他们把一团皱巴巴、早被撕成两半的纸递过来, 迫切地要我打开。我开始不以为意, 打开看时, 却发现是平时器重的两个女生写的对我的不敬之词, 想想在刚刚结束的班务会上, 我跟她们的班主任竭尽溢美之词地表扬她们, 一丝失落感掠过心头。抬起头来, 突然发现, 几乎班里所有的女生都赶来围在了我的身边, 其中一个当事人反复嗫嚅着:“纯属虚构, 反正纯属虚构!”于是, 我故作无意地边拿起耳机听歌边跟学生说, 老师知道这件事情了, 你们先回去上课。说实话, 当时我也想到这样的处理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 我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出什么好对策来, 也生怕一旦处理不慎, 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就索性先往后拖延, 等自己冷静一段时间, 想好了再处理。哪里知道, 接着上另外一个班级的课时, 我发现走廊里不断有人经过, 下课时就被堵在了门口, 两个当事人一个哭得呼天抢地, 一个双手捧着几乎是全班同学写的厚厚一沓的道歉信, 呈献在我面前。连挑起事端的那几个男生都一脸“老师, 你打我们一顿吧”的表情。不难想象, 刚才的一堂自由活动课上, 这些孩子是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煎熬, 对我的处理有着怎样的臆测;为了获取我的谅解, 他们有过怎样的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斟酌!想到这里, 我连忙表现出万分的诚意, 对他们拥抱拍肩, 安慰平息他们的心情, 甚至也真诚地一封封读他们的来信, 直至下班的铃声响了, 才跟他们抱歉告别……

下班的路上, 一个陌生的号码打来, 接通后就听到一阵号哭:“……老师, 你是不是不原谅我啦……”我听出是那两个当事的女生之一, 连忙给予否定的回答。可是小女生还是不肯相信, 大声哭喊道:“那你为什么不上线?我发了那么多信息你都不回?”原来孩子真的没有从心里面放下这件事情, 不仅如此, 说不定还有什么不妥的想法。这是一个患轻微小儿麻痹症的女生, 左手永远萎缩蜷曲着, 捧东西时, 也只有拇指跟食指这两根手指能搭上点力, 正因为如此, 我才对她格外照顾得多一点, 她的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所以, 我相信这个事情发生后, 她承受的压力最重, 因为学生们肯定都指责她。我怎么忽视了这一点呢?自责之余, 我赶快在第一时间用手机联网, 上线后就看到十几条道歉信息。我连忙进行回复, 对她的疑问和不安一一予以解释和安抚, 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她心灵的创伤。可是因为要买菜、烧饭、辅导自己儿子的作业, 我回复了她之后, 便没有再关注QQ信息。等到第二天上班的路上, 我打开手机, 才发现几十个学生发来的一条条恳求信息:“老师, 你不会不来给我们上课了吧?你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啊!”“老师, 昨天看见你假装无意戴上耳机时, 脸上掠过的那一抹失落, 我的心都碎了!”“老师, 真的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明天的语文课!”“老师, 你就原谅她们吧, 她们真的是闹着玩的!”“老师,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从这些信息中, 我也终于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 我在课上批评那个不做作业还捣乱的调皮男生时, 曾诉苦说:“老师以前一直在外地, 教的都是大孩子, 才不让我这么操心呢!再不听话, 老师还是回去算了!”这个调皮的男生跟当事的女生是发小, 小女生觉得他挨了我的骂, 所以就跟另外一个女生写字条说:“走就走呗, 谁稀罕……”本来想传给这个男生安慰他的, 哪里知道这个男生根本不领情, 反而认为我那么器重她, 她还说我坏话;加上男生们平时就一直认为我“重男轻女”, 老是夸女生如何如何好, 这下正好有了证据,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后来的一切。

得知这些之后, 我一路上都在想事情的前因后果, 经过一番冷静思考, 我终于悟出:原来教师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 便会在学生间引起轩然大波,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 都会影响他们脆弱的心灵!孩子的心灵若瓷器一样, 虽然美好, 但不免脆弱易碎。那么, 我到底该怎样呵护这些心灵呢?

上课前, 我提早到班上, 看见那个红肿着眼睛的女生, 对她说, 是老师不好, 这一阵子跟她沟通少了。她听了开心起来, 调皮地说:“以后, 老师的QQ空间要不设密码, 对我开放!”然后拿出一袋说不出名字的零食, 说:“老师, 怪味爆米花, 敢不敢来一口?”看看上课还早, 我就张开嘴, 她送上一小捧, 我“啊呜”一大口吞下, 她欢呼雀跃!

篇9:呵护孩子的心灵

后来,我反复琢磨儿子的话,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发觉自己的确有不对的地方,并且大大伤害了儿子幼小的心灵。儿子毕竟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正处于好玩、无忧无虑的年龄段,而我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孩子,以大人的思想来限制孩子,要求他去做我们大人认为该做的一切,这对孩子而言,真的是多么残酷,多么无情!而孩子面对我们大人,无法宣泄自己的不满,总是盼望着长大,将来也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怒气转嫁到他的下一代身上,理由是“奶奶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伤害了儿子,还会伤害儿子的儿子,如果儿子的儿子还会继续下去,我真的不敢想像了……

是啊,孩子是大人的希望,是大人生命的延续,是大人精神的寄托。但是我们大人把一切自己未曾做到、未曾实现的愿望都让孩子来实现,那孩子是否能够承载?我们自己所谓的爱心、好心却不经意地伤害了孩子。大人啊,我们真的该反省反省自己了!

不仅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这样伤害孩子的现象,在我们学校基础教育中,我们为人师表者是否也伤害过孩子的心灵呢?今年暑期过后,儿子转入一个新的学校。开学一个月后,我到儿子学校了解儿子转学后的情况。以下是我和儿子班主任的一段对话:

家长:我家刘伟岸表现怎样?

老师:刘伟岸是哪一个?我还不太清楚。

家长:那个胖胖的高个男孩就是。(我隔着教室窗户,指给老师)

老师:那不怎样!是个差生!(老师说得很干脆)

我愕然……

家长:孩子其实不错,成绩也很好。只是字差些,听课状态不是太好。(我欲辩解)

老师:不是差些,而是很差!你还是个老师,怎么就不教育呢?

我无语……

想想我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沮丧,自己的儿子被老师界定为“差生”,那是何等的滋味。如果老师也曾对儿子当面说过,甚至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过“你是个差生”这样的话,那对儿子的伤害是何等程度!我真的无法体味孩子的痛苦。

想想儿子小小年纪竟然经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那么多不经意的伤害,我真的有些心疼儿子了。但在儿子的日记和作文中,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忘不了她》,写的是他上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晨老师。儿子在文章中写到:“老师从不大声训斥我们,更不打骂我们,她总是笑咪咪地说出我们的优点,经常用她温柔的手抚摸着我们,夸赞着我们,和老师在一起我每天都很快乐。如果妈妈和其他的老师也这样对待我们,那该多好啊!”看吧,孩子需要呵护,孩子需要关爱!“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表者伤害了孩子心理,那是最大的伤害!孩子只有心理健康,一路欢歌,才能奋发向上!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需要多从小事、多从细节、多从正面,对孩子加以正面引导,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感受。懂得了许多道理,我知道了该怎样对待儿子。如今,儿子上五年级了,我不再对他大声训斥,更不再随意打骂。我常常抚摸着孩子,欣赏着孩子,竟然发现孩子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儿子喜爱看书,喜欢搞些科技小制作,孩子领悟能力很高,许多东西看过一遍,就知道来龙去脉……儿子有很多很多的优点,这在以往都是我所忽视的。现在,在我的赞美和鼓励下,儿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这不,刚刚进行的期中测试,没有我的辅导,也没有我的唠叨,儿子竟然取得班级第二名,年级第十二名的好成绩。看到儿子的高兴劲儿,我也高兴。但愿我带给儿子的是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段幸福的记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儿子面对他的儿子时能幸福地说:“当年,你奶奶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不仅我对儿子的教育改变了态度,如今,面对我的学生,我也学会了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了理解学生,用心去关爱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篇10:执拗的孩子更需呵护

我们班上有一个叫松松的小男孩,3岁半,模样可爱十分,但性格拗起来却是十二分,他的“拗劲”在于:挑食说不吃什么,任你老师磨破嘴皮,怎么喂你都喂不到他的嘴里,敢于和老师对抗,拗起来一天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看着你,总之拗迹多多,不胜枚举。

事例一:早读结束后,因小班的座位不固定,椅子位置有了变化,吃点心时,别的小朋友都坐在各自的座位上,牵牵和松松却在抢椅子,我生气地把那把椅子搬开,大声地让他们重新去搬,不要抢这把椅子,牵牵听话,照着我的话去做了,可松松还是站在那儿不肯动,因为他刚搬的那把是个红椅子,这时候已没有红椅子可以坐了,我对他说,松松你再去搬一把吧,他不肯去,犟在那儿不动。

游戏活动时,他还是什么游戏也不参加,问他想干什么,他也不吭声,请他跟小朋友一块玩,他也不去,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事例二:今天,松松一入园就不高兴,不肯进教室,我好说歹说把他拉到了座位上,他就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也不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原因,是今天早晨妈妈没有满足了他穿白色毛衣的要求,就给妈妈拗起来,妈妈给他穿上衣服,他就自己脱下来,就这样,反复几回,妈妈一怒之下,打了他,才算解决了矛盾,但孩子一天的情绪都不好。

三、造成松松拗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对松松小朋友的观察和跟他妈妈谈话,我了解到:

松松小朋友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他认为:只要老师和妈妈吵他,就是不喜欢他,你每次批评他,他反复重复的一句话就是:“谁要你吵我呢?你为什么不跟我好好说”,这个小家伙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只要你吵他,他就不听你的。真没想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会有这么强烈的`自尊心。

另外,松松小朋友从小和他的姥姥、姥爷一块长大,因为孩子离开父母特别远,老人自然对他是百依百顺;特别是她的妈妈,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总感觉对不起孩子,每次和孩子团聚,都给孩子买很多吃的和玩的,并且每次总得许诺下一次来还要买什么等等。和孩子在一起,只要松松提要求,他的妈妈总是满足他,哪怕是贵重玩具也是这样。因此,形成了松松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坏习惯,同时也助长了他的拗劲,如果大人不满足他,就拗起来,直到大人满足他为止。

四、解决办法:

类似的事情,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象松松这样的小朋友在我们所执教的班上也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处理?

1、教师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教育孩子,要爱护、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我内在要求的“小大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经常和他谈谈心,以大朋友的身份去帮助他,告诉他老师批评他,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让他改正缺点,坏毛病改正了,老师和妈妈自然就不批评他了,让孩子在感情上亲近老师,这样施教,他才能欣然接受。

2、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允许孩子失败和错误,一定要慎重对待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每一件事情,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而不应该让孩子为此事而感到难堪。要讲究方式方法,掌握好教育的尺度,针对性地施教。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怎样的言行大家才能接受。一件处理不当的事件,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而且会伤了孩子那极其脆弱的自尊心,同时也影响师生关系。这不正是早期社会化所遵循的教育艺术吗?

篇11:关爱牙齿呵护孩子

在第23个全国“爱牙日”来临之际,唐庄第七中心小学根据爱牙日活动主题 “健康口腔,幸福家庭呵护孩子,预防龋齿 ” 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宣传活动。

在校园内举办了爱牙日口腔健康宣传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大力宣讲口腔健康知识,并在校园内张贴有关口腔健康的图片。各班主任利用班队课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和预防龋齿的系列教育。学校的保健教师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班班通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橱窗、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爱牙、护牙、防龋齿”的健康知识教育以及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12:用心去呵护孩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去呵护孩子》。

回顾两年的班主任生涯,有过泪水,有过希望,有过坚持,有过放弃„„但是留给自己的却是最真实的感受:面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让我年轻而浮躁的心一次次的尘埃落定。和他们相处的两年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对我深有启发。

一、童心是走进儿童世界的通行证。

刚刚担任班主任时,不知道如何与学生相处,每天总是板着脸,学生们更是离我远远的,让我很是苦恼。一次课间活动,班里的“疯丫头”李新蕊跑到我的跟前,叫道“老师”,我心想是不是又出什么事了,“老师,和我们一起跳皮筋可以吗?我们人手不够”听完后,我愣了一下,但我还是答应了,我发现我的决定是对的。学生们和我玩得很开心,没有了距离感,上课的时候更是精神得很。原来,与孩子们相处是这么简单,只要怀揣一颗童心,就能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童心让我和孩子们有了共同的语言。

二、爱是施教成功的关键。

爱是教师、孩子沟通的桥梁,爱是教育的真谛。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对你敞开心扉,甚至百依百顺,情愿按你设计的模式去发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情境。怯生生的眼神、整洁的衣着、羞涩的样子、独自一人坐在教室,丝毫没有其他同学的兴高采烈。

“你叫什么名字呀?”我俯下身子问她。“我叫李洁。”她轻轻地答道。

她的情况我倒是已经了解了一些,从一年级起每门功课都不是很好,还有一次语文考试居然得10分,我对他并不看好。但看着孩子羞涩的样子我心中咯噔一下,这只是一个正在长大的的孩子,我为何要放弃他呢。从此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她。有一次,我批改作业,翻开一个本子,一股清香迎面扑来,本子中竟然夹着几朵小花。“谁这么浪漫?”我惊奇。翻到本子封面,原来是李洁。多么有心的孩子啊,她的成绩一定会提高,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不断寻找她的每一个闪光点,在班里大力表扬她取得的点滴进步。慢慢的他的成绩提高了,开朗了,主动和同学们玩了,小脸上也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我也长舒了一口气。其实,一切都是那么平淡,甚至不值得一提,但就是在这平淡中让孩子感到了一丝丝的温暖,一些可能是她从未感受过的温暖,就可能改变她的一生。

三、耐心是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

其实,只要我们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解决许多教育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记得一次上英语课,我让同学们背诵课文,会背的有奖励。大家的热情很高。轮到李蒙上台了,因为调皮,成绩也很差。他磕磕巴巴地刚背,底下的同学就“哧哧”地笑起来。他的脸更红了,背得也更慢了。我耐心地安慰他:“不要急,慢慢背。”虽说停停背背持续了好长时间,可他居然全背对了!为了表示鼓励,我当时就发给他一张自制的奖状,我惊诧地发现,他竟然哭了!他低下头,小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学生们也都很吃惊,沉默了一会儿,就激动地鼓起掌来。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看来,调皮的孩子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无可救药,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点耐心,有时甚至只需要听他把话说完。他们一样可以变好的。

篇13:用心呵护孩子的向好愿望

孩子们的愿望也真是五花八门,有要求和我合影的,有要求同我散步的,更有要求我同他们一起吃饭、游戏的……虽然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也消耗了我许多的精力,但为了不让活动过早夭折,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果然如我所愿,孩子们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缩短了,心也贴得更近了。师生之间因为有了更多时空上的接触和或书面、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我掌握了许多以前所不了解的学生在学习、生活,甚至是家庭和心理方面的真实情况,特别有助于我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和矫正措施。

但活动也暴露出了许多的不足,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心愿多体现为一些生活方面的琐碎小事,作为心愿实现的责任主体,他们不需要为此作出任何的努力,只想坐享其成,我被孩子们的要求“绑架”了。原来有序的学校工作由此变得忙碌又应接不暇。怎么能够让活动既调动学生的热情,又充分激发大家的主体能动性,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认真思考,我对活动要求进行了一些改进:凡是需要老师帮助实现的个人愿望,自己必须已经非常努力,老师的帮助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一来,学生们果然不再单纯向老师提要求了。如果他们想让老师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作业认真”的评语,一定会去认真做作业;想让老师写“字迹清楚”的评语,他们就得把字写得清楚工整。为了满足后进学生也想过把“教师瘾”的愿望,我让他们给全班同学留作业:让最不爱完成作业的小李选内容,让作业最不认真的小王说做作业应注意的问题,让丢三落四的小龙强调第二天什么时间交作业、将作业交给谁等具体要求。如此改进,在满足孩子们愿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督促他们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和进步,达到了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目的。

就在我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努力上进心被调动起来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又有一道难题摆在了我的面前———班里那些真正需要改进,而自己又不愿意努力的问题学生不再向老师提出需要帮助实现的心愿了。

对于这些对学习早已失去信心,一点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的孩子,到底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我苦苦思考着: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显然不行———他们早已有了“破阵之法”;声色俱厉地批评?也不行———他们早就“处乱不惊”了。猛然间,我又看到 了办公桌 上的心愿盒——对!何不还从这里下手。

班会课上,我特意把心愿盒摆在讲桌上,然后郑重其事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这个心愿盒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一段时间,你认为这个心愿盒对你有没有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它能满足我的愿望。”“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它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它让我知道,只有自己努力了,我们的愿望才会真正实现。”……全班同学纷纷赞扬心愿盒的魔力和带给自己的惊喜。看到大家激动的神情,我对他们说:“以前,这个心愿盒可以帮助大家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老师牺牲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大家的心愿。可是,老师自己也有许多心愿想要实现,大家愿不愿意也像老师帮助你们那样,全心全意地帮助我去实现心愿呢?”“愿意,我们当然愿意了!”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好,既然大家都懂得感恩,从今天开始,我们这个心愿盒就叫‘我的愿望你帮实现’心愿盒,老师也会把自己的心愿放在心愿盒里,由大家来帮我实现愿望。”我话锋一转,“不过,以前老师多是一对一地帮助大家实现愿望,我也希望由单独的同学来帮助我。希望我们一起用诚信去履行自己的诺言,帮助别人,幸福自己。”我还特别强调:“老师会在大家放入心愿条之后再将我的心愿条放到盒子里,至于由谁打开这个心愿盒,由谁来帮助我实现心愿,就要看大家的表现噢。”我还故意卖关子:“我一定会找班上最守信、最仗义的人,当然也是进步最大的人,希望你能‘中奖’哦!”

从第二天开始,我就结合个别学生需要改进的缺点,有针对性地写下自己的心愿:“明天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真希望××能全部默写正确,把奖励的小红花拿到手。”“老师的心愿是在明天的课堂上,能够听到××在全班同学面前流利地大声朗读课文。”“明天早晨,真希望看到我们聪明的××能够在我面前伸出一双洗得干净的小手,用这双干净的手把班级值日工作做好。老师期待给你点赞。”……每天,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抓奖券”,高调挑选那些我认为讲诚信,且一定能够帮我实现愿望的意中人;每天,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感谢”,大张旗鼓地感恩那些为履行诺言而付出努力,且帮助我实现愿望的有缘人。

孩子们的表现也的确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都在努力地帮助我去实现每一个愿望,从学习到纪律,甚至到生活习惯。渐渐地,我发现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律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主动了,也懂得团结帮助同学了。我趁热打铁,又在全班开展了评选“感动教师之星”活动,郑重地宣读我的感谢信,感谢他们坚守诺言的诚信品质,感谢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盒在全班师生的共同打造下变成了考验师生品质的诚信之盒,变成了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友善之盒,变成了营造班级良好氛围的和谐之盒。

“我的心愿你帮实现”班级励志活动的成功实施,坚定了我对以下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可。

其一,教师要紧紧抱住欣赏不放松。任何学生和老师都脱离不了集体而独自存在,得到别人认可甚至是取悦于别人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更好地立足于集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的能力有强弱,成绩有高低,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实现自身价值、被别人尊重和认同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迎合并满足学生的心理,开展激励性的自主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唯一的,也是永不过时的法宝。

其二,教师要适度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在服务学生需求方面要永远做无所不能的“强者”;在引导并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的能力培养方面要做惯常的“弱者”。教师适时、适度的“示弱”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高大形象,反而使得他们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同、被肯定的自豪感。正是这种自豪感和自我价值感唤醒孩子们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再度觉醒,进而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建构。

其三,教师要习惯于对教育问题的逆向思考。山不转水转,当教育遇到拐点的时候,教师不妨试着进行一下辩证的逆向思考,这样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人文,进而真正触动被教育者的神经,让他们产生并接受积极的自主改变。

篇14:呵护孩子的童心

其实,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要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缩短心理距离,真正做孩子的朋友或知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家长不仅自己要有点“童心”,而且更要体谅孩子的童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一生十分热爱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儿女也成了他作画和写文章的题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他曾经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别人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就好比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切不可在青虫身上装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应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

家长有一颗“童心”,通常表现在与孩子的游戏中,“童心”是家长爱心的流露,它可以博得孩子的亲近和喜爱,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的民主革命家、爱国诗人。他一生从事写作和革命工作,时间抓得很紧。但不管工作多忙,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5个孩子的教育。一个冬天的早上,闻先生见孩子们都在院子里堆雪,便也卷起长袍,跳到雪地里,捧起一堆雪,就势滚起来。孩子们起先是惊奇地看着,然后,大家就一起来帮忙。滚呀、推呀,雪球滚得比孩子都高。他和孩子一起为雪球装饰,一会儿,一个滑稽的雪人出现了。孩子们把妈妈找来,一起看爸爸给雪人装红鼻子,孩子们天真地说:“爸爸还有这一手呢!”闻先生开怀地笑了:“我小时候冬天也经常玩这个。看到你们在玩雪球,我也像回到了童年。”孩子们看到父亲也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自然更亲近父亲,也更乐意接受父亲的教导了。

上一篇: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下一篇:小学教师作风建设心得体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