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呵护孩子的心灵

2023-01-06

第一篇:教育要呵护孩子的心灵

呵护孩子的心灵

——爸爸妈妈妈妈,请多陪陪我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明白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明确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2、建议父母亲和孩子多交流,一块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让家长明确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建议父母亲和孩子多交流,一块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对象:三年级家长学员

教学方法:故事感染、情景再现、谈话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先让咱们家长听一则故事。[故事《二十美金的价值》] 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在座的家长有什么感想?

1、先请几位爸爸妈妈结合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历来谈谈感想。

2、再请几位家长来谈谈自己在平时是怎么做的?你们对自己的哪些做法是满意的,哪些做法是不满意的?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爸爸妈妈妈妈,多陪陪孩子!

授课过程:

一、分析形式,找出问题

缺乏父爱或母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单亲家家庭的孩

子,但时下父母亲在外挣钱支撑家庭,爷爷奶奶全力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新型生活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父母亲忙于工作而很少参与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从而导致孩子依恋爷爷奶奶,对父母亲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做父母亲的开始忽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而孩子的心目中,也形成了“爸爸妈妈妈妈忙”“爸爸妈妈妈妈不会”“爸爸妈妈妈妈不好”等片面印象,更无从接受父母亲正面的有益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缺乏父爱,随之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以至于孩子的内心深处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爸爸妈妈,多爱我一点。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情景对话”) 我想大体统计一下,咱们家长在家遇到类似这种情形的家长请举手。

1、爸爸妈妈经常出差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家庭。

2、爸爸妈妈虽然在家,但照顾孩子的责任主要是在妈妈的身上的家庭。

其实这段情景对话和上面的教育故事都表明了同一种现现象,那就是父爱缺失。现代的父母亲平均一天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与孩子相处?据一份调查显示,约有70%的父母亲只有休息日才陪孩子一起玩。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父母亲这个角色都处在“离岗”状态。

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工作忙碌:A加班B应酬

工作忙碌是造成这种状态的一大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作为承担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父母亲自然更加辛苦。为

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幸福,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或出差或加班而无暇陪伴妻子和孩子,对大多数男人来说,事业的成功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志。所以许多男人都把事业摆在人生的第一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自然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就少多了。另外,有的男人应酬很多,常常不在家吃晚饭。有时酒场结束后,接着又去喝茶、泡脚,等回到家时,孩子早已在梦乡之中了。

2、不正确的观念:教育、照顾、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母亲只需赚钱养家。

除了工作忙,应酬多,大多数男人还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那就是“教育、照顾、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母亲只需赚钱养家”。在这种思想下,他们即便有时间也不愿意陪伴孩子,而更愿意看电视、看报纸、玩游戏、打扑克等,殊不知,父爱绝不是简单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上,其更深广的内涵是给孩子精神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关怀。

三、父母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父母亲带大的孩子更大方,更聪明,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关人员回顾了100项不同的研究后发现,父母亲给孩子的爱越多,孩子的情感世界发展就越完善。这些孩子大多慷慨大方,有良好的社交技巧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另有几项研究表明,积极的父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避免某些不良行为,如乱发脾气、毁坏物品、欺负同学等。近年来,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父母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较之于大多数母亲来说,父母亲与社会的接触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全面,社会阅历更丰富,性格更坚强,做事更果断。因此,父母亲能够给孩子传递更多的信息,更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在智力方面,还涉及体格、情感、个性等方面。一般来说,与父母亲接触少的孩子,其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于同龄的孩子,这些孩子还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抑郁、孤独、任性、多动、依赖的心理倾向。

父母亲大多数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其坚毅、深沉、果断、独立等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令孩子在身体、智能、性格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孩子更容易具备勇敢、开朗、灵活、宽容,热情和幽默的个性。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会比较突出,更容易进行创造和发明。

2、父母亲的角色让孩子更容易把握性别特点,有效避免了“男孩女性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亲这一角色能让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点准确把握,尤其在避免“男孩女性化”上作用更为突出。父母亲经常陪伴孩子,男孩会更好地从父母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言语和行为,逐步树立起坚毅、果断、独立、进取等男子汉气概;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母亲那里习得温柔和细腻,并在父母亲表现出的冒险、进取、独立等气质中形成对“男子汉”的正确认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亲的参与,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容易产生性别混淆。

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具有目的性和远瞻性,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全面和理性。他们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几个

小问题上烦恼不已,而是理性地帮孩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地启发并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给孩子以自信和力量。

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梅志罡老师就父母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谈了三点看法。

1、亲子活动——家庭沟通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①父母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母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母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2、父母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 ②父母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如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孩子的母亲,或对妻子微笑等。夫妻间在孩子面前的爱慕行为,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屏幕展示:

3、沟通,引领家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

③父母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做父母亲的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谈话,通过谈话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亲,同时也使孩子通过父母亲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去教育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综上几点,做父母亲的应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大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妻子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爸爸妈妈妈妈的关爱中健康美丽快乐的成长。

今天咱们的课就到这里,我想咱们的爸爸妈妈回去后,应该好好想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并把我发下去的一张问卷作业认真读读,做

做,把对孩子的爱付诸在我们的行动上!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第二篇:用心呵护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学生有效教育策略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观察到,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不稳定、情感不健康,往往出现自卑、消极、脆弱、恐惧、悲伤,容易与教师、同学对立。经过调查、了解得知,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或是父母离异,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尤其是前者,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尽快医治单亲家庭学生心灵创伤,维护心理平衡,保证学有所得。无数次教育实践和心理研究表明: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充足的信心和高昂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应注重营造师生之间和谐互动、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用爱心唤起单亲家庭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改变他们的情感世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已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

我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 以心换心的教育策略

——就是用真心换取真心,用真心换取信任。

班里的同学李某,刚入学时特别爱哭,遇事没有主见,不合群,不自信,做作业速度太慢,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参加班上的活动,甚至连体育课也不愿意上。

有一次上活动课,在自由组合小组之前,我先不提李某的名字,而是给全班同学讲了他的不幸遭遇。班上的同学都纷纷叹息,表示

自己一定会帮助这位同学。这时,我才告诉大家:“咱们班的李某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孩子。他经历了那么多不快乐的事,可我却发现你们不怎么跟他玩,甚至有的同学还取笑他。”此时,周围的同学都争着要跟他做朋友。有的说以后要帮助他学习;有的说要跟他一起做游戏;还有的很诚恳地对他说今后再也不取笑他了。霎时间,李某似乎成了班上所有同学关爱的对象。当时他激动得脸红红的。我也趁机问他:“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想说点什么呢?”他想了想,小声说:“我想谢谢大家!”我微笑着鼓励他说:“请大声点儿。”于是,他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大声喊道:“谢谢你们!”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也被孩子们那种纯真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在课堂上是你们的老师,在课间是你们的朋友,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把自己不快乐的事儿告诉我们,我会尽量帮助你们的!”全班同学都说:“好。谢谢老师!”李某也使劲地点了点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某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

二、以情换情的教育策略

——就是用“友情”弥补“亲情”,用爱心唤醒良知。

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我班谭某,男,12岁,父母离异,跟随父亲,其父再婚,孩子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种生活轨道上生活久了,他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经常旷课,往往早晨按点从家里出来,把书包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到放学的时候,再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家。要问这段时间他在哪儿,干了什么?原来他在社会上和

一些比自己大的孩子“鬼混”。偶尔有一天来到学校,也是无组织无纪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接受,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针对这种行为表现,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对于他落下的课,我安排班干部轮流给他补上;当他有病时,我主动为他取药,并联系他的父亲说明孩子的病情,让他的父亲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有一次,我带领班里的同学去看望他,给他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谭某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和无私的爱。他抹着眼泪说:“老师,有了您的呵护,我从此不再缺少父母之爱;有了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从此不再孤独无助。我以一颗真诚的心谢谢你们!”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场面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从此,在我的班集体中,多了几份关爱,少了几份争吵;温馨的环境,和谐的校园,创造着美好幸福的人生。

三、用“爱心”抚慰“创伤”的教育策略

——就是要做单亲家庭孩子的知心人、知情人,设身处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安抚他们那颗受伤的心。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应齐抓共管。特别是班主任应经常和科任老师交流意见,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对教育孩子确有困难的家长,班主任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行为上的支持与鼓励。只有家校联谊,齐心协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时变换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我教过的六年级学生陈某,父母离异后,先判给父亲,但跟母亲生活,住在姥姥家,情绪变化无常,时好时坏,好的时候非常随

和,坏的时候对什么也不满意。看到同学们个个朝气蓬勃,阳光灿烂,自己却六神无主,不断受挫,自卑感越来越强。至于心中的烦恼,她从不愿意对别人诉说,只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的烦恼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的烦恼只能跟小狗说。”长期的内心封锁铸就了她的孤僻性格。在她孤独无助的日子里,竟然在社会上交上了异性朋友。从此,她经常迟到、旷课,还表现得爱着装,爱说话,无所顾忌。

对这种孩子的教育,我没有操之过急,而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找她促膝谈心,表扬她这段时间变得阳光和快乐,让她找到自信,感到有自尊;然后,用关爱的眼光,慈母的心肠,柔和的话语,探出她 “交友”的秘密;最后,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地开导她,教育他,指导她如何交友,与什么人交友、怎样判断朋友的真诚无私与虚情假意,防止自己上当受骗等。在这期间,老师密切关注她言谈举止的变化,并在课堂上为她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并及时表扬激励;课下多安排班干部和同学与她交往,让她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分散她的注意力,消除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帮助她一步步走向正确而又健康的交友之路。

四、用“回避”保护“自尊”的教育策略

——就是针对感情上有创伤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采取有意“回避”,保护“自尊”的方法,为他们撑起一片感情的蓝天,以安抚他们那颗受伤的心灵。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关家庭生活的文章比较多,大都是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对儿女无私之爱的。常听有的语文教师讲,

每当讲述这种浓浓的人间真情时,感情脆弱的学生总会触景伤怀,泪流满面。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可当老师提问他们时,他们却有意回避,说不知道。我班学生刘某,男,11岁,父母离异后,判给父亲,父亲经常不在家,交给爷爷奶奶管,可爷爷也管不住她。父母离婚一年后,最疼爱她的奶奶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这在幼小的刘某心灵深处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他感情上突然受挫,心灵上也蒙受沉重打击,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有时候闷头不语,有时却上课大声吵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老师的批评也不予理睬,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针对这种孩子,我采取有意回避、保护自尊的策略,通过感情上倍加照顾体贴,敏感问题和话题有意回避的方法,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感情的蓝天,抚慰了他们那颗稚嫩而又受伤的心灵。

在班级工作中,我特别重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并采取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友情”弥补“亲情”、用“回避”保护“自尊”等有效策略对他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们在老师的呵护和同学们的关爱中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

据不完全统计,担任班主任近20年来,所教班级的单亲家庭孩子共28个,其中有11个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17个分别在读小学、中学、大学。我跟踪了解了一下,这些学生大都心理健康,学习上进,孝敬长辈,表现良好,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密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行为表

现和心理需求,对症下药,有效教育,妥善管理,以心换心,以爱换爱,用特别的爱唤醒他们的良知,用春风细雨般的言行滋润他们的心田,敞开他们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学会回报。

五、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由于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生存环境极为不利,不是缺少父爱,就是缺少母爱,有的甚至长期生活在“后爸”或“后妈”身边,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有可能不跟家长一心一意,这种离心离德、背道而驰的局面,极易造成敌视、仇视、叛逆等心理疾病和随意出逃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做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先与本人和家长沟通思想,建立良好关系,然后再根据学生特点和家庭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持之以恒地开展“救援”工作,切忌单枪匹马、态度生硬、操之过急,被动应付。

由于这类孩子最缺失的是关爱和亲情,在做这类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不妨先从关爱和体贴入手,让他们从老师和同学这边迅速找到久违的爱和应有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轻松、自由、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第三篇:关爱和呵护心灵脆弱的孩子

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而这些孩子却留在家里,多数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心灵最脆弱的孩子,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目前,我镇留守儿童近1800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仅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在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42%。随着留守儿童的剧增,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关爱和呵护,将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镜头一: 2011年3月,某村发生一场火灾,火灾是因两兄弟在家中玩火引起,尽管过火面积仅有15平方米,周围群众从发现起火到扑灭仅用了十几分钟,却造成了6岁的大宝和5岁的小宝两兄弟双双死亡。大宝和小宝的父母都在温州打工,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这天上午,当两位老人到田里干农活时,两兄弟点燃了柴草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爷爷奶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可是,再大的悲痛也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

镜头二:2010年6月,某村一名孩子在池塘中溺水,落水者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端午节到姑姑家走亲戚后,与同村的另外两名男孩私自结伴到村西的池塘中戏水。谁知,这名少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就再也没上来。 这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了,负责照看孩子的外婆听到这个噩耗后,突发高血压住进了医院。村里只有与孩子的父母联系,电话中都不敢说实话,只说“孩子病得很重,让他们快点回来”,怕孩子的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镜头三:六年级(3)班的杨思同学,因为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她从小就不太喜欢和别人说话,有时候在学校一天下来都不会说到几句话,课堂上更是从来没看到她主动举过一次手,有比较严重的自悲倾向。

用火不慎、溺水、交通等安全事故常有发生,悲剧一个个摆在我们面前;许多孩子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神经过敏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等学习态度问题;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行为习惯问题。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我们不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一、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由政府牵头,学校组织,居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各级妇女、共青团组织担任“代管妈妈”行动,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

二、重视“留守儿童”的帮助与指导。

“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镜头中的杨思同学,要培养她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思想,必须重视个别帮助和指导。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的接触才能真正了解她,恰当处理她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在个别帮助时,要针对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在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我们可以让她去找自己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她勇敢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

三、多与“留守儿童”家长交流与沟通。

一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感受到由于他们的不关心给孩子造成的后果,督促他们要定期与孩子交流通过电话或书信沟通,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着重强调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在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保持心灵的最近距离,深入孩子内心,鼓励孩子,人虽在外,却及时通过孩子和其爷爷奶奶等和老师多方面了解孩子,针对孩子,对症下药。二要让“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懂得如何教育这些留守学生。这并不容易,需要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需要老师的吃苦耐劳,经常家访,以诚打动人,让老迈的教育经验变成适合孩子特点的鼓励、交流等好的教育方法。

四、建立学校 “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

二是建立“爱心图书室”,开通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三是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四是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

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

第四篇:呵护心灵的宁静

世间万物变化莫测,喧嚣的成俗令人失去方向,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人得以静心于狂热声音之中。由此我想起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圣贤——苏轼。

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官场政治,限制了苏轼豪放的双翼使之无法自由飞翔。他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山清水秀带给他的宁静,向往自得其乐的自然境界,向往心灵平和的静穆之感。然而未及辞别朝廷,便遭遇贬谪之难。

运交华盖的苏轼来到黄州农村,他平生第一次学习耕作,在东坡开荒种田,享受衣食自足之乐,田园闲散之趣,忘乎所以。世俗之人皆以遭贬为耻,而他不然。不介意沦落民间,他还以此为转折点,自称“东坡居士”来记住这新的起点。

诗人犹如鱼儿,没有水无法生存。鲜活的万物生灵便是滋润诗人心田的圣水。苏轼在大自然给予的无限灵感中,尽情抒发意气,放飞自我,好不快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静穆,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安静,安然于心,静观静思。

苏轼每日穿行于“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的田间小径,过着远离世俗的清淡生活。他欣赏陶潜,敬佩陶潜的人生境界,总认为自己是其转世。如果一凡夫俗子自称前生是陶潜,定会惹来众人不屑鄙视的目光。但此话出自苏轼之口,无人不觉贴切吻合。他们都热爱田间的恬淡,在自然中静心,笑看人生起浮沧桑。

宗教宣扬渡人救世,在一定意义可以给人的灵魂以寄托。逆境之中,苏轼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禅悟理,感受生命瞬息,怜悯贫苦受难的百姓。他曾听说因穷困而将婴孩溺水致死的事情,更是痛心疾首。他决心救助这些弱小生命,于是成立“救儿会”四处奔走请富豪财主捐银献物,很多达官贵人深受感动。他的心愿是每年资助一千个贫困家庭抚育婴孩,便能使社会安定。

尘世轮回,日月穿梭。诗人苏轼的高尚灵魂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中,飘然千百年而不息。不论世界声音多嘈杂,不论物欲追求多狂热,不论周遭变化多迅猛,都要多看看多想想,拒绝诱惑力戒浮躁,不让灵魂染污,不被世俗淹没,保持自我,宁静致远。面对今天的大千世界,我们多么需要师从圣人,多么需要仔细呵护那份心灵的宁静!

第五篇:家长要善于和孩子心灵沟通

孩子想什么你清楚吗?

教育中有个普遍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家长的观点如果离孩子很远,就不容易被孩子接受。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他,能为他保密,使他有安全感和放心感时,他才能对你讲出心里话,与你沟通。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与子女心灵的沟通呢?

1、不揭孩子的疮疤。如果家长老是提起从前,孩子就会感到和家长越来越无话可说,也不敢说,不知什么时候家长又会抖搂出来,用自己的话打击自己。

2、不要把孩子的秘密随意泄露出去。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一些隐私时,你若把孩子的事当做笑料在朋友中散布出去,很可能使你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彻底丧失。

3、遇事多和孩子商量。比如,在给孩子买衣服时,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他才会容易接受孩子的决定,对父母更加孝顺,更加亲近和尊敬父母。 另外,在事未成之前,要告诉孩子为自己保密,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就有可能让他人抢先一步占据这个好位子。这也是培养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自我保护意识。

上一篇:教育是坚持智慧细致爱下一篇:节约用水国旗下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