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2024-05-08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共9篇)

篇1: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关于做好2017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鲁教函„2017‟92号)要求,现就做好2017年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是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关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纳入义务教育招生整体工作,统一部署安排。

8月底,县教育局将召集县残联、县卫计局及县医院、特殊教育、心理等专家代表组成临朐县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对全县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进行免费入学评估。各学校要做好片区内残疾学生家访、入学动员及招生工作,依法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接受入学鉴定和评估后,要优先安排适合在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不能到校的残疾儿童少年要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全部纳入学籍管理,真正做到“全覆盖、零拒绝”。

二、做好数据核实和入学前登记

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市残联提供的《临朐县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原始数据》(见附件1),逐一排查落实,精准摸清底数,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前登记工作,填写《临朐县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统计表》(见附件2),并于8月11日前将核实修改后的附件1和附件2,发马桂凤邮箱dcjbmgf@126.com(教办汇总后报基教科),为实施“一人一案”、落实教育评估安置奠定基础。

三、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根据《临朐县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临教字„2015‟104号),残疾学生达到5人的学校需建设标准资源教室,每镇街至少建成一处标准资源教室。请双语学校提报现有资源教室及今年建设计划(见附件3)。根据入学鉴定意见,对于无法到校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要积极与其家长及其他法定监护人沟通,确定送教上门名单(格式参考附件4),积极启动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双语学校要统筹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规划建设,各校要配好专兼职资源教师,落实学校资源教师和承担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待遇,为更好开展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创造条件。

四、抓好特殊教育政策的学习宣传

各学校要大力宣传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残疾儿童少年家长送孩子入学,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要大力宣传、倡导扶残助残精神,广泛动员富有爱心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士帮扶残疾儿童少年,支持特殊教育发

展。

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及各学校在招生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填写《2017 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汇总表》(附件5),与附件3-4,一并于9月18日前报马桂凤邮箱dcjbmgf@126.com,教办汇总后报基教科。

附件:1.临朐县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原始数据

2.临朐县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统计表 3.临朐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规划表 4.随班生、送教生名单汇总上报格式

5.2017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汇总表

2017年8月7日

篇2: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一、指导思想

根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要求,为了切实保障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对个别化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特殊性的教育。

二、实施目标及要求 目标:

1、使个别化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接受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2、使个别化残疾儿童感受收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为更好地学习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发挥教育的作用,使残疾儿童受到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

要求:

1、认真做调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个别化残疾儿童的特殊情况。

2、认真做研究。与送教教师坐下来探讨、研究针对个别化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3、认真做准备。针对个别化残疾儿童的特殊性,做好送教上门的各项准备工作。

4、认真做教学。对于个别化残疾儿童的教学工作,要把握方法,了解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工作。

5、认真做总结。及时总结在对个别化残疾儿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错选优,总结出符合该残疾儿童的教学方法。

三、实施原则

1、调查性原则。

2、研究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选择性原则。

5、学习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持久性原则。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做好调查研究

由校长亲自带领送教上门教师到残疾儿童的家里实地、实际地与家长沟通,了解残疾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状况、智力水平,取得第一手资料,便于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化残疾儿童做出送教上门前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人员的选择。

第二步:个别化送教上门

1、制定计划。对个别化残疾儿童,制定符合该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2、建立信任。对个别化残疾儿童,取得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送教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与残疾儿童建立情感的纽带,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使残疾儿童树立自信。

3、选择方法。

(1)、对重度肢体残疾儿童,但智力健全的,就要采取建立自信、自强的心理辅导教育,对于教学工作可以和正常儿童的要求来完成。他的自信心、自强自立之心建立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就会有提高和进步。

(2)、对重度智障残疾儿童,首先要送教教师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恒心,从最简单的学起,他的一点点进步都是成功。

(3)、对重度心理残疾儿童,建立信任是关键。在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去的他的信任,各项教学工作就会有意外的收货。

4、经验总结。

经常性地烦死、小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错选优,把最适合个别化残疾儿童的教学方法、策略总结交流,并经常性地做好补充,逐步完善对个别化残疾儿童教学方案。

第三步:总结检查、归档建设

1、及时总结在送教上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互相学习,使个别化教育方案完备、详实符合实际。

2、检查个别化残疾儿童的学习情况,评估个别化残疾儿童的进步程度,为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对教师的送教上门工作作出鼓励和表扬。

3、建立个别化残疾儿童少年的个人档案,建立教学方案档案,有力地促进送教上门工作的展开。

篇3: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当前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水平较低, 这为残疾儿童未来融入社会、消除社会对残疾人排斥、完善残疾儿童人格埋下了障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障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它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 深入剖析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寻对策。

二、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受地域、经济、历史等诸多因素制约,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残疾儿童受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受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 残疾儿童文盲比例也远高于普通儿童, 据调查统计发现西部地区有近百分之三十的残疾儿童未接受基础教育。从残疾儿童残疾类型分析, 身体残疾儿童与智残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能力上相比, 身体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能力相对较强, 接受基础教育的情况要好于智残儿童, 所以身体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状况较好, 文盲比例也较低。生理与教育上的双重缺陷使残疾儿童在弱势群体中陷得更深。

2. 残疾儿童在基础教育中处于不公平地位。

“我国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使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都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 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受到空前挑战, 名校与重点班发起教育资源争夺之战, 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儿童, 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基础教育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 与正常儿童相比, 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状况呈滑坡趋势, 为我们敲响了公平教育的警钟。

三、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1. 多渠道筹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专项经费。

当前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为了保证残疾儿童教育基础教育经费, 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进行统筹规划, 确保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实施所需经费, 要优先考虑特教基本建设与教学设备所需经费;同时, 我们要特别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经费, 贯彻执行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关政策, 加强对农村贫困残疾儿童的生活补助;各县市要专门设立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 将经费投放到特教学校建设、设施改善等;要建立专项经费增长机制, 增长标准要不低于义务教育经费;要积极拓宽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政府在残疾儿童基础教育资金筹集上要发挥主导作用, 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残疾儿童基础教育;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残疾儿童资助机制, 学习并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 为贫困残疾儿童办理低保, 并根据贫困情况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补贴, 确保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2. 提高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率。

保证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率是发展特教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提升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首先, 要统筹规划, 积极稳妥地推进特教布局结构调整。我们要根据残疾儿童分布情况, 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点, 做好地区教学点整体布局规划, 优化特教教育资源;其次, 要不断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体系建设, 要根据儿童残疾情况安排轻度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创造有利条件, 最大可能满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的要求;要保护残疾儿童的人格尊严, 可以为残疾儿童建立特殊的资源教室, 提供专门师资与教学设施, 努力提升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

3. 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

特教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 他们是一群残疾儿童, 与普通教育相比, 特教教师要具有更高的素质:要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 为儿童营造健康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针对残疾儿童特殊情况与能力差异制定学习计划, 确定学习内容, 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

(1) 强化残疾儿童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选择特教教师时, 要注意选择多面手教师, 他们既要是文化知识专家, 还要有厚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理论知识功底;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技术, 还要能够胜任康复训练与个别化教学等;要不断优化特教教师结构, “特殊教育教师结构决定其队伍的整体功效”;要不断提升特教教师福利待遇。特教教师教育对象是一群残疾儿童, 与普通基础教育教师相比, 他们的工作能力要求较高, 付出的劳动与艰辛也要比一般教师多, 我们要切实提升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 在人员编制的落实、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 做到以福利留人、以事业留人;要不断加强特教教师继续培训。我们要完善特教教师定期进修机制, 保证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提升学历水平与教学专业技能, 确保特教队伍业务素质过硬。

(2) 特教教师要掌握适合特教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并不意味着教学无法, 残疾儿童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群体, 他们因为自身生理或智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给特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特教教师要建立起适应残疾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当前,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 对于残儿童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我们认为适应残疾儿童发展、有利于残疾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首先, 要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特教对象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对象不同, 它面对的是一群生理、心理、智力等存在缺陷的特殊群体,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针对儿童的不同学情实施教育。我们要了解班级儿童残疾情况、思想动向、行为表现、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 包括学生的病史、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 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能力等,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 实施个别化教育。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 处理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 还存在生理上的差别, 各个残疾儿童的残疾情况不尽相同, 这需要教师针对儿童的不同残疾情况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师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个别化教育实施计划, 根据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个别化教学, 充分激发残疾儿童学习兴趣, 挖掘残疾儿童学习潜力, 切实提升残疾儿童的综合素质。

4. 不断完善特教体系。

我们要认真分析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现状, 不断加强探索, 建立并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立足于学生书本知识教学, 忽略学生作为“人”的教育, 不能认识到残疾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也有学习、个性彰显等基本需要。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导致部分残疾儿童的家长及社会认为残疾儿童读不读书对残疾儿童未来的成长没有多大影响。新形势下, 我们要正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现状, 构建德、智、体、心理等多位一体的特教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特教体系, 构建立体的特教教育体系, 提升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佘雅蓉.对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及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

[2]孟万金, 刘玉娟, 刘在花.残疾儿童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五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03) .

篇4:残疾儿童教育点滴

本人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已站了三十六个春秋。回首过去的教学生涯,我最想总结的,还是怎样教育残疾儿童。实践告诉我:残疾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只有同心协力,科学地因材施教,才能全面提高残疾儿童的素质、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作为农村小学教语文的我,几乎每届都要教到一两个残疾儿童,教到他们是非常辛苦的,但我乐意。我是这样严格对残疾儿童进行管理的。

首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到残疾儿童家里去,跟家长了解情况。这个残疾孩子是何残疾,残疾程度怎么样,有何优势,思想品德怎样,行为习惯如何,文化基础如何,“缺陷矫正”得怎样?家长的长远目标是什么。掌握了这样一些材料我就有了制定该残疾儿童教育教学计划的大体框架。

其次,制定详细的残疾儿童的教育计划。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小学阶段总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1、小学阶段要达到的目标。2、家长的思想工作和协调细则。3、各科任教师的协作和沟通工作。4、班级同学和残疾儿童的关爱工作(包括忌讳语言)。5、我对残疾儿童的“矫正”、“补偿”、“个别辅导”、“心理疏导”、“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许多工作步骤的实施计划。

第三、教残疾儿童的班主任教师一定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辛苦,仔细观察和耐心关爱孩子,言行自律,勇于付出。

一、接手残疾儿童,先摸清他的不同心理特点,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残疾儿童都有四个性格特点

1、自尊心比其他人强。由于身体残疾,别人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重伤害他们的心。所以所有科任教师都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全班同学都应忌讳类似“瞎子”、“瘸子”、“笨蛋”、“傻瓜”等词汇,共同呵护他们愉快地成长。

2、残疾孩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他们依赖父母和他家人。在校,依赖老师和好心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这时家长和老师就要观点一致,支持鼓励残疾孩子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取得小成功,及时表扬鼓励,小事不让他依赖,一得到表扬,他的信心满满,心中蜜甜。

3、残疾孩子都缺乏自信,有的可能产生自卑。他们往往感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何把不幸留给自己,因而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多支持,自卑心理就会慢慢消除。

4、残疾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老师和家长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这有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有的放矢地规划他们的理想目标。

二、了解残疾孩子,老师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并找许多人和事证明这一道理。如:孙武不聪明吗?可曾被敌方割残了他的双脚,无法行走,可孙武哪甘认命,静下心来写兵书,于是举世震惊的《孙子兵法》问世了;苏联的保尔当了团中央书记,官可不小。但命运让他病瞎了双眼,没法作贡献了吧?保尔是谁,他是钢铁炼就的铁汉子,硬是摸着写小说,于是,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成了;《星光大道》的刘赛,人漂亮歌声甜,但眼睛看不见。他的舞蹈才艺却使亿万观众为之动容,低首心折。这些例子讲了,还要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动手动脚欺负残疾孩子的学生,“你们这样做讲道德吗,你们这样欺负残疾人算是真本事吗?”前年我接手一个残疾孩子周国林,语文成绩只能考几分,走路不稳,样子难看。不久在一个课间操结束后,几个捣蛋鬼欺负他,我遇上了,几个学生被我狠狠的教训了一番,在全班作了检讨,当面向周国林赔不是,此后再没敢欺负周国林。相反,有时候还有学生帮他打饭,教他做作业。

2、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学习机会,给他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人各有所长)因为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啊!

3、对残疾孩子的呵护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古人云:“护‘脓包会成‘疖子”,让他尝点酸甜苦辣才会长本事。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受挫折时,要帮他仔细分析,耐心指导,使其坚强。切忌对他的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4、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没有一点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行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进取精神,不断追求成功。

5、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例如观看拔河、跳绳等,这样做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他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个别家长把孩子放在自己过度的保护之下,非常不好!

三、家长和老师要寻求好的教法

孩子需要你的正确教育方法,可不少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这难免出现失误,只有学习全面科学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不断学习教育方法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最佳路劲,这比什么名贵保健品都强。好的教育环境和好的教育方法是杰出孩子养成的沃土。

那么残疾孩子的教法有讲究吗?有!本人给家长们七点建议:

1、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时,给承诺:做40分钟玩半小时。玩是第一,作业其次。(学生有奔头)

2、不说孩子笨,要为他树立自信。

3、督促孩子做作业,不要盛气凌人。

4、做错题要罚做,使其不敢马虎,且不拿马虎做借口。做错题大多是不懂。(培养严谨习惯)

5、学生作业做完才检查(锻炼独立能力)。

6、辅导作业装不懂与他探讨,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有“书本上的知识,我还了不起”的心理。(培养自信消除自卑)

7、孩子面前从不自卑,坚信孩子是可以的。(孩子会增加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经教的学生,安了假肢的郑勇军,小学毕业语、数、英、都考了九十多分,进了红格中学快班。现在教的智障、孤僻的周国林,是“二级肢残”,来我班前,只能考十多分,现在,常常能考五六十分,他父亲在家长会上都高兴的说:“我儿子来红格小学进步多了!”

篇5:残疾儿童少年鉴定表

1、暂缓入学;()

2、在家进行康复训练,特校提供指导 服务。()

3、具备入学条件

1、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篇6: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4.全纳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

全纳教育与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倡导教育应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德育为导向,以创新为突

破。创新的氛围是建立在一种自由、团结、和谐、合作的基础之上的。

 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纳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

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课程应该适应儿童的需要。学校应该提供学习各种课

程的机会,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具有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

 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课程

是为了学生,而不是学生为课程而学习;课程教学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多样性和各自的差异性。

四、全纳教育环境的创设.随班就读工作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构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和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稳步扩大随班就读的规模,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各级各类随班就读学校应当积极创建尊重、宽容和友爱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其乐观面对人生,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对普通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的教育,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校风和班风。

3.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各学科教学应当结合本学科特点,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重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使其受到适合的教育和康复与训练。

4.随班就读教学原则上执行普通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校可以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作适度调整。学校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设置适合其需要的特殊课程。

5.随班就读学生以班级学习为主,学校可根据残疾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条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允许残疾学生走班、选科等。

6.教师在随班就读教学中,要处理好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关注残疾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实施针对性教学。

7.随班就读学生人数较多的普通中小学应设立资源教室,安排专职或兼职的资源教师,配备适当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为随班就读学生得到针对性辅导和训练创设必要的条件。

篇7: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推进我县特殊教育的发展, 我校将本着“为了每一个残障孩子,为了残障孩子一切”的原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让每个残疾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专门成立残疾儿童班级是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㈠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残疾儿童受教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1、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将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特殊教育。通过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手拉手”等活动,弘扬人道主义,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儿童少年的新风尚。

2、学校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成立残疾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蒲会安(校长兼)副组长:高海江 组 员: 董阿娜 谭月晓 高晓叶

为加强特殊教育工作,同时建立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处、教研室、德育处、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参加的学校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㈡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保证特教班工作的实效性

1、规范鉴定程序,建立残疾生学生档案学籍

学校将严格执行原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和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四类《残疾标准》,加强对三类(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和鉴定,鉴定结论不予公开。仅由有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在学生中扩散。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为其健全教育档案。

2、依法治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学校将增强依法治校意识,不拒收区域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招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并安排适当的时间与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

3、加强个别教学,提高残疾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确保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

优质教育,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要求各科教学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生理 缺陷的矫正、补偿。教师在班级的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应当以集体教学为主,并要对个别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切实做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加强残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真正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无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将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残疾学生学习期满,学校将发给毕业证书或义务教育证书。

4、注重家长培训,家校联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学校校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残疾学生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基本的教育训练方法和辅助用具的选配、使用、保养常识,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

5、严格评估标准,切实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学校按照《残疾儿童少工作评估指标》的要求,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并在奖金发放、评优、评先、晋职等方面有所倾斜。每学期定期进行总结自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㈢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特教工作

篇8: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功能探析

一、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功能的分类

少年儿童组织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 在少年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到底已经或可能发生怎样的作用?这就是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功能的问题。从个体功能来说, 少年儿童组织在教育过程中为少年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条件, 使他们形成自我意识、价值意识和组织意识等;从社会功能来说,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是为维护社会政治制度, 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组织的存在也是为政治目的服务, 这种政治属性决定少年儿童组织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从组织认同功能来说, 组织的存在和凝聚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组织认同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意识启蒙功能来说, 少年儿童组织存在于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强调在儿童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培养萌芽状态的政治价值和信念, 所以思想意识启蒙的功能也十分重要。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 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因此, 本文主要研究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一)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 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杰克·丹尼斯于1958年正式提出, 由海曼在1959年首次系统地加以论述。我国学者李斌雄、谌启航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人的社会化中比较高的层次。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 学习和内化社会的政治文化, 从而使社会的政治文化得到维系、延续和变革的能动过程。”[1]在这个定义中, 政治社会化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个体政治的学习过程, 二是社会政治教育训练的过程, 三是历史的政治文化传递的过程。

在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核心问题是政治修习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因此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过程也是少年儿童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观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 训练政治技能和积累政治经验的过程。

(二) 政治社会化功能的依据

少年儿童组织的社会属性决定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属性是少年儿童组织的社会属性, 决定着组织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规定了它要为党培养预备队以及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实现政治社会化, 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朴素的国家、民族意识的根本任务。在教育的过程中, 解决少年儿童组织思想意识的教育问题, 开展思想意识教育活动, 使少年儿童对他们在一定政治体系中担任特定政治角色的知识、价值观念、技能和行为模式的掌握, 即达到政治角色的社会化。

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戴维·伊斯顿曾指出, ‘一个政治体系要得以维持, 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 这种能量交换在输入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这一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可和支持’。”[2]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采用教育手段对本国公民进行政治社会化, 目的是促进社会成员与其政治制度的和谐。

少年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规律使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成为可能。陆士桢博士等指出:“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化进程最为快速、最为复杂、最为丰富的一个群体, 其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 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 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3]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指少年儿童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 形成基础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儿童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为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

(三) 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表现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通过培养少年儿童成为政治人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成为“政治人”具体表现在形成政治观念、掌握政治知识、训练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

一是形成政治观念。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在于少年儿童组织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引导少年儿童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 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念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理想以及对政治本身的看法。少年儿童在与组织和社会群体的互动中, 不断受到社会中广泛传播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刺激, 逐渐构建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从而确立自己的政治方向。

二是初步掌握政治知识。这里的政治知识包括对历史政治生活的认识和对现实政治活动和事件的了解。“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其它知识都是政治知识的重要内容。”[4]通过教育少年儿童, 他们不断形成对政治现象的认识, 培养出一定的判断是非对错的政治思维能力。

三是训练政治技能。政治技能是少年儿童参与政治生活的技术和技巧。通过培养少年儿童的民主意识加强儿童自主管理的能力。少年儿童组织干部的层级选举塑造了一个儿童政治参与的雏形, 通过直接和间接参与政治活动, 掌握常规的参与技术和技巧。

四是积累政治经验。在教育过程中, 对于政治知识和政治现象的认识, 儿童的政治经验会在内化和外化中达成统一。一方面, 积累政治经验令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获得新知, 少年儿童的政治行为得到矫正。

三、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组织认同功能

(一) 组织认同的内涵

“组织认同是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它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身份和组织相联系的程度, 这种感知能够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和统一感, 并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 形成组织独特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5]组织认同就是使少年儿童的组织身份与其自我身份融合统一, 如果二者相契合, 那就表示个体认同组织。

(二) 组织认同功能的依据

组织认同的功能由组织的性质决定。少年儿童组织的群众性和儿童性决定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具有组织认同的功能。其群众性体现在少年儿童加入组织的自愿性、全体性和多样化。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是指少年儿童对于自己所在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 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在自愿性的前提下, 少年儿童更容易用组织身份来定义自我身份。

少年儿童组织的组织管理、组织活动、组织符号和组织资源是少年儿童组织认同的物质保障。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做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 在组织管理者的设计和统筹下, 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时的组织目标、正确的组织决策和系统化、层级化的组织设计都会对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组织的口号、仪式、旗帜、标语等象征符号能使一个组织保有一种独特的组织身份特征, 使少年儿童容易产生归属感, 从而实现组织认同。少年儿童组织是自主性的组织, 在组织资源上应该是在成人的指导下自主支配, 组织内的所有成员要遵循统一的组织原则, 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 从容形成和谐的组织氛围。

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个体能力、个体满意度和个体需求是组织认同实现的客观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同伴交往的心理特征能影响少年儿童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少年儿童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自制力、参与力和创造力, 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提高其参与组织建设的能力。无数这样的少年儿童组成一个整体就会形成一股集体力, 这种能力是高于个体能力的总和, 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每个个体的能力和集体的能力。儿童对组织的需求主要有自主、交往、求知、娱乐、安全、合群、荣誉、审美和创造等, 儿童需要的满足会推动组织的发展, 为组织提供活力, 产生凝聚力、吸引力和教育力。

(三) 组织认同功能的表现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认同功能主要是通过少年儿童表现出来。一是促使少年儿童对组织价值的认同, 即认同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则, 并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念;二是促使少年儿童对组织文化的接纳:能主动了解组织文化, 接受组织文化的熏陶, 并在生活范围内传播、丰富和自主创新组织文化;三是促使儿童对组织的责任感增强, 对组织中个人、群体投入较多的感情;四是促使组织团体的融合, 能够通过积极的沟通, 支持的态度以及勤奋负责的作风融入团队, 赢得信任, 建立团队默契。

四、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思想意识启蒙功能

(一) 思想意识的内涵

要界定思想意识, 首先需要认识“思想”和“意识”。思想“亦称‘观念’。指作为社会意识一部分的观念和观念形态, 二是指理性认识”。[6]在社会学领域中, 思想常指代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 对于个体来说, 就是对外界事物的思考和感悟之后形成的个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是人们在待人处事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观点、品质、意志、态度、情调等比较稳定的思想特性和倾向的总和, 它是人们的世界观、特别是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的直接表现。”[7]随着年龄的增长, 少年儿童对自然、社会和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进一步思考的需要, 这个过程就是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发育发展的过程。

(二) 思想意识启蒙功能的依据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思想意识启蒙功能同样由组织的属性决定。少年儿童组织对社会施加影响要通过对主体进行思想的启蒙和价值观的熏陶。少年儿童组织的儿童性和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本质决定了组织的育人功能, 但教育只是其功能之一,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内容虽然与学校教育的德育相似, 但是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重视培养萌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少年儿童组织的政治性和儿童性决定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具有思想意识启蒙的功能。

从可能性来说, 少年儿童组织的儿童性主要体现在组织存在的目的、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必须遵循少年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三个方面。正是因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有规律可循, 掌握规律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进行启蒙教育, 才有可能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少年儿童时期是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施加影响的关键时期, 更能引导少年儿童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发展。

从必要性来说, 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启蒙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变迁导致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 各种传播媒介对“主流价值”传播上的艰难, 在更加强调“民主、平等、沟通”的社会格局下少年儿童与自然、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频繁出现, 网络和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 使少年儿童就像鱼儿一样随波逐流于多样化的思想价值体系中, 在这些挑战之下,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面临着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启蒙和教育的新挑战。

(三) 思想意识启蒙功能的表现

其一, 少年儿童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对其思想观念意识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量的积累, 也有质的飞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会获得相应的情感和体验, 感受不同的态度和期待, 形成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 使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另外, 少年儿童存在主体追求, 如主观的物质需求, 对同伴关系中友好交往的需求, 对父母的爱的需求, 对社会肯定和认可的需求等。在这些需求被满足和不满足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其二, 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启蒙通过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中表现出来。政治环境是指围绕着少年儿童的社会政治状况, 如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国家政权性质、政党制度等, 少年儿童会在周围的政治状况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经济环境主要是通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周围人的消费水平对少年儿童施加的影响, 如:家庭收入、家庭消费、儿童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钱、所拥有的玩具等, 这些会影响少年儿童今后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类别之一, 与物质文化相对, 主要指文化的最核心部分———意识形态, 包括思想品德、学术、科学、艺术等, 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并主要以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物质文化明显的实体特征相区别”。[8]国民素质和文化教育程度会对少年儿童的思想观念造成深远的影响。“物质文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较之与人类精神和心理的关系更为密切。”[9]少年儿童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体验, 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 虽然他们可能还不能明确地认识这些概念, 但是这已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了。

五、总结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是涉及教育学、组织学、政治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知识的综合型学科, 可想而知其理论系统之庞杂。因此, 该学科建设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李斌雄, 谌启航.如何促进当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J].人民论坛, 2011 (23) .

[2]陈炳.政治社会化视阈中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学刊, 2012 (2) .

[3]陆士桢, 王剑英.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价值追求[J].中国德育, 2012 (4) .

[4]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 1998 (2) .

[5]孙健敏, 姜凯丰.组织认同研究的评述[C].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0.

[6]冯契.哲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3.

[8]裴娣娜, 刘翔平, 万钫, 等.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6.

篇9: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现状;应对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发展,作为关乎祖国发展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重视与财政支持。而随着党十八大的圆满结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这一伟大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三农问题”中的“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山区儿童等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时,农村的另一弱势儿童群体--“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农村残疾儿童数量的占总体残疾儿童数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落后,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残疾儿童均得不到很好的救治,致使他们在“上学”这一简单的基本行为上有别有正常的适龄儿童。

1.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1.1一部分残疾儿童未能入学

由于部分家长认为残疾儿童由于其肢体或智力的残疾状况入学与不如学没什么差距,甚至觉得孩子进入学校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地方教育部门也并不能很好的重视这一部分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很多适龄残疾儿童依旧停留家中,延误了入学的时机。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仍有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约9.1万人,这足以说明残疾儿童、特别是农村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是我们当今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现实问题。

1.2大部分已入学的也只能“随班混读”

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普通农村,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设备设施也相对落后,专业的残疾儿童学校极少甚至是不存在,因此大部分从已入学的残疾儿童都“随班混读”,由于本身的残疾条件加上普通班级的学习环境,大部分残疾儿童并不能适应老师针对于普通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思路,从而其学习成绩可能比较差,其身心处于来自于环境与自身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为其童年遮上一层难以阴揭去的阴影。

1.3极少数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入学

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或郊区建有少量的残疾学校,当地的残疾儿童可就近入学。但是,由于农村残疾儿童存在着分布不集中、各地区数量不一等情况,这些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较小,教学设备较为陈旧、教学机制也相对落后因此,这部分残疾儿童也不能享受到与城市残疾儿童一样的教育。除此之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是私人办学,学生家长所需支付的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学校的存在数量少,入学人数也相对较少。

1.4技术类院校较少,学业与工作不能很好的对接

大部分农村残疾儿童由于自身肢体或智力等的残疾,在中学完成学业后,在成绩平平并且没有一技之长的情况下很可能面临失业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技术类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自身学业与就业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而在特殊教育事业极度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这类重点培养残疾儿童技术能力的院校却是极少存在的。

2.改善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现状的措施

2.1政府应着力保证农村残疾儿童教育逐步发展

在《九年义务教育法》中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规定,但是,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残疾儿童的分布也较为零散,因此,在农村地区建立完备的特殊教育设施及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广大农村地区很少达到了这一规定的要求。但为了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党和政府不仅需要对这一群体的政策倾斜,同时也应加大对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的投入力度。

2.1.1加大对农村特殊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在残疾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为广大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的入学环境,尽可能让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本身收入较低,为孩子治病求医又花掉不少医药费,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其家庭的财政补助力度,确保孩子不能因为没钱而没学上。

2.1.2加大对特殊教育岗位师资的培养力度

农村之所以存在残疾儿童教学机构力量薄弱的问题,特殊教育岗位师资的匮乏也是抑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岗位教师,加入并壮大农村特殊教学的队伍,使农村的残疾儿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师资,从而使得他们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

2.1.3多设立一些专业技术的学校

由于残疾儿童本身状况的限制,在中学或大学毕业后仅凭一纸文凭,很难找到心仪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了增强他们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并,且能顺利地在完成学业之后找到满意的工作,“掌握一技之长”是关键,凭借在某些专业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残疾学生能顺利进入岗位,从而在根本上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排除一部分社会不稳定因素。

2.2加强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各界对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的轻视观念

2.2.1在农村的残疾儿童家长中进行关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

在农村,家长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入学状况的好坏。加强残疾儿童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其家长放弃“破罐子破摔”的消极观念,从而意识到残疾儿童教育对残疾儿童自身影响的深远性,及时将残疾儿童及时送进学校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进而使残疾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素质。

2.2.2加强在教育部门内部的宣传力度,使其重视残疾儿童教育事业

教育部门是残疾儿童进入学校的最终把关人,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残疾儿童的入学及发展,因此,加强教育部门在观念上的重视对这一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应严格执行党和政府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

2.3提高社会各类公益团体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

在当今这个逐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社会里,社会各类的公益团体在帮助弱势群体与教育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关乎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残疾儿童的成长,因此,各类公益团体应加大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助,在物质上给残疾儿童的家庭及学校设施的改善以支持,在精神等多方面给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鼓励。最终使广大农村地区早日建起特殊教育学校,并逐步完善这一地区的特殊教育制度,使广大农村的残疾儿童早日进入校园享受属于他们的真正的公平教育。

2.4吸收西方特殊教育制度中的精华,完善我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机制

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晚,并且指定与实施上也欠完善,而西方国家由于本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教育教学机制也较为完善,因此,为了弥补我国在特殊教育机制方面的不足,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吸取别国在教育机制上的精华,并结合我国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的现状予以结合吸收。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在农村特殊教育机制上的完善与发展。

上一篇:自学考试的考生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下一篇:一年级《春笋》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