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2024-05-07

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精选6篇)

篇1: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3、齐读课题。

4、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

5、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这篇课文。

6、师:老师已经把阅读提示细化了,请看阅读要求。(出示.课件)

7、生:齐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师: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主要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3、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三、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师:指名读。你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为什么喜欢这段?这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适时表扬)

……

4、师: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

5、生:……

6、师:想象一下摇桂花的情景。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有什么不同?(老师追问)

7、生:自由发言。

8、师:同学们想象得真美。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9、生:自由发言。

10、师:大家说得真好!这篇课文通过写摇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有着多么深的感情。

四、拓展训练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一定有许多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吧?

2、师:引导学生说说都有那些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

3、生:……

4、师:大家有这么多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想不想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好!小组交流交流,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5、生:小组交流。(老师巡回参与小组交流)

6、生:全班交流。

7、师:.总结发言。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一篇习作。题目:《童年趣事》

2、要求:①写清楚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有趣在什么地方。②不少于350字。

 

 

篇2: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一.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琦君()木樨()笨拙()淡雅()袅袅()

2、【补充】字音及词义: 魂牵梦萦ying:形容思念情切。袅niao袅:烟气缭绕升腾的样子。才高八斗:比喻才智很高。

沉浸jin: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笨笨拙zhuo拙:很笨,不聪明,不灵巧。诗兴:做诗的兴致。缤纷:繁多而凌乱。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琦君(1917-),台湾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是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门生。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大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曾出版小说集和儿童文学集多种,还著有文学评介集《词人之舟》。琦君以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已在台湾结集出版的有《烟愁》等近20种散文集。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选集《琦君散文》,代表作大多在内。本篇课文选自《长沟流月去无声》(云南人民出版社)。

2、相关知识:

谈琦君和她的散文

(台湾散文发展的)第二代作家,在大陆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并业已受过高等教育,到台湾以后才真正登上文坛;其散文文风基本上承接“五四”现代散文的流风余绪„„

如果拿所写的题材来说,琦君在许多主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属

于她的艺术世界。(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则认为琦君的一些名篇,如《看戏》、《一对金手镯》,即使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也无愧色。笔者赞同这个意见。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在她的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用儿童圣洁的心灵,把对童年的一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巡礼。

三、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一闻到桂花香就会引起作者的乡愁?

2、“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的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桂花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杭州的桂花香飘千里。但母亲却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院子里的金桂。”这是为什么?

【课中导学】

一、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感情

1、指导:主要读好2个地方,“摇花乐”和课文最后一句。

2、探寻文章的优美之处,圈点勾画及批注。

①以第一段做示范,如: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②学生自由寻找美点,边读边批注。

③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做批注。

批注:

④全班交流各自探寻的美点及批注,并有表情的朗读

3、同步解读

故乡是近海县,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⑴、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摇桂花”是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趣事,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是因为有趣和快乐。

B、本文为我们介绍了桂花的特点、生长情况和用途。

C、作者详写“摇桂花”不仅仅因为有趣和快乐,而且寄予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桂花的喜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在作者的心目中,杭州满觉垅的桂花是难以忘怀的。

⑵、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⑶、文章最后写到:“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课后导学】 【类文品读】

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墙,花便密密麻麻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③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⑤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⑥小院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2、第2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3、第2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感受?请具体说明。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

6、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面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7、从内容上看,本文以写

为主;从写作意图上看,本文重在。

8、读完本文后,你不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

【美文赏读】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垄,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到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那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树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协调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子,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1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

(1)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桑梓:

(2)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萦绕:

13.第一段引用两句诗的作用是

;作者写他最近做的梦的特点是

;造成这种梦境的原因是

,其不变的中心内容是。

14.本文运用了

的叙述方法,第三、四段的内容具体写了

,其心境是不好,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15.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表达对老家的深情所采取的两个举动是

、,这样做说明了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A.本文情节变化快,段落转换多,有利于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老屋的深情。B.老支书对“我”家老屋的态度是最好拆掉,因为它影响了村里的建设和时代的发展。C.本文记事点到为止,写人虽然也很多,但着墨不多,它们都是为“我”恋家之情服务的。

D.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现在,虚写过去.使内容充实丰富,真切感人。

【练习解答】

一、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略)。“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内容因这句话而铺展开来。结构上,它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作者一闻到桂花的香味“就会引起乡愁”——(在相应的文字旁边写上体会)因为中秋节后,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独在异乡的“我”自然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此时此地闻到桂花的香味,就会联想到故乡盛开的桂花以及摇桂花、吃桂花的乐趣,并由此联想到母亲的敦厚仁慈,父亲的儒雅诗兴,联想到故乡的人情世事。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怎么能不引起乡愁呢?

二、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除了因为这是童年趣事之外,还因为“桂花飘落如雨”形成“金沙铺地”的景象,烘托出故乡“人和年丰’’的生活,表现了母亲温柔宽厚的心胸和父亲儒雅、和乐的性格。

三、本文与《故乡的芦苇》的比较:相同点:在内容上,都回忆故乡的生活以及童年的乐趣,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方法。

不同点:《故乡的芦苇》主要描写故乡儿童吹芦笛、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的乐趣。《故乡的桂花雨》主要描写自己家庭收获桂花时的乐趣。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拿、提、搬、挪均可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等。

3、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的赏心悦目的喜悦。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5、“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的,因此不能调换。

6、采用首尾照应和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大伙”写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7、景;情

8、略)

1.略 2.略

3.桂花是家乡的特产,桂花香是家乡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气息,因而桂花及其香气实际上浓缩着家乡的情思。(意近即可)

4.内容上是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5.既再现了桂花落如雨的情景,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又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

6.杭州的桂花固然名闻天下,但在母亲心目中故乡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意近即可)

9.C 10.记叙故乡桂花丰收及人和年丰的景象。

11.思念家乡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12.(1)桑梓:借指故乡。(2)萦绕:萦回,缠绕。

13.既说明作者对老家的感情深,又为下文写梦作准备;曲折变化,引人人胜;对老家思念之切;回老家

14.顺叙;两次回老家的情况;一是与女人不睦,二是“文革”导致故园荒废;拓展了文章的宽度,增加了对老屋思恋的程度。

15.给青年作家写信、给支书回信;作者对故乡的人和物的感情之深。

篇3: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 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 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 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选编这篇课文, 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 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 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交流,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 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1.谈话揭题, 了解作者

(1) 谈话:同学们, 你见过哪些雨?

(2) 揭示课题:桂花雨板书课题让学生介绍桂花雨, 教师补充。

(3) 课件出示资料, 简介作者:琦君 (1918—200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 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4) 课件出示桂花树: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

2.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

(2) 简单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因为桂花很香, 而且摇花也很快乐, 所以作者很难忘。

3.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 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很香的句子, 用 () 标出。

(2) 读悟情:桂花香。

★重点理解句子:

句子一:“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子二:“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词特别能说明桂花很香? (浸)

(2) 据词选义:A、泡, 使渗透;B、逐渐。根据第一种意思给“浸”组词:沉浸、浸泡

(3) 为什么说村子浸在香气里?

(4) 认真读句子二, 你有什么发现?

质疑:桂花只在中秋前后开放, 为什么会说“全年”很香?

(5) 句式:桂花一晒干, 妈妈____________;

当客人来到家里, 爸爸__________;

过年时, 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___________。

(6) 小结:一个“浸”字, 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 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 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 香甜了四季, 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除了桂花香, 作者还很难忘什么?———摇花乐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1) 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 想一想作者有几种心情?找出具体句子说一说。

(2) 交流:

A.焦急句子:所以, 我总是缠着母亲……

师:作者具体是怎么缠的?从早到晚……

师:作者就是这么盼着摇花!

B.快乐句子: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

指导朗读

(3) 桂花纷纷落下来, 像什么呢?

(4) 此时, 桂花落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说?

句式:我 () 地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

4.品读体会

(1) 八月桂花, 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 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 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 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 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做的食品, 喝着桂花茶。桂花, 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 是唯我的,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 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 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 “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 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 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 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 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5.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 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初捧这篇文章, 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 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 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 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 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1) 激发兴趣, 直奔主题。一开始上课, 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雨的了解, 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 而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 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内容———桂花香与摇花乐。

(2) 指导学生读出快乐。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 在这节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 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 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 学生很放得开, 喊得入情, 做得自然, 效果很好, 连我也被感染了, 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 一起读。

篇4: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关键词]小学语文 简单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1

笔者无意否定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质疑生本课堂学习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笔者推崇于永正老师提出的“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只是想摒弃课堂中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框架与桎梏,主张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凸显朗读,“简单语文”看似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书中,分析杨巧云老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仅仅围绕两点——读和写。的确,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情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学《桂花雨》一课时,笔者一改往日事无巨细地肢解课文的做法,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朗读,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遍朗读,学生们在大概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了“拙、撮、檀、卤”几个生字,还主动查字典对它们进行理解。另外,模仿课文句式,学生们还运用“飘香十里”“迷人”“尤其”等词语写句子。

朗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桌听。

读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中“浸”字的奇妙,体会作者后来从外地回家时,为什么“总是”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凸显朗读,看似非常简单,但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导入环节的情境设置、情绪调动,以及朗读过程中的及时指导、把握生成。

二、由表及里,“简单语文”不简单

对传统的语文课堂产生较大影响与冲击的,当数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教学建议与策略。韩老师主张,学生可以读教材,读儒家经典,能读得懂的读,读不懂的也要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积累素材,夯实语言与人文基础。很多人把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作为“简单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海量阅读必不可少,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指导也同样必不可少,以教材为本,课堂为基,辅以海量阅读,才能真正让“简单语文”不简单。

在《桂花雨》的课堂上,在凸显朗读的课堂基础上,笔者由表及里,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下面两点内容:

1.课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帮妈妈摇桂花的事。题目“桂花雨”的意思是说很多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

2.文章紧抓“摇桂花”这一童年趣事,重点流露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还有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眷恋。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不仅对升华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艺术、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还可以深层次地让他们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后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三毛流浪记》《万花筒》《我不是坏孩子》等读物的时候,养成了复述故事内容,思考故事主题的阅读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阅读意义深远,我为此深感欣慰。

三、一课一得,“简单语文”不简单

新课程背景下,追求高效的教学课堂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新颖的课改理念、创新教法、模式构建都是基于这一目标进行的。笔者主张,“高”并不是“多”,一课一得,围绕一个课堂重点,提纲挈领,一步一个脚印,让课堂效率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宝,也让“简单语文”不再简单。

在由表及里阅读指导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题目“桂花雨”改换成“桂花香”,并围绕“香”字展开教学,一课一得,构建了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

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桂花香不仅弥漫在作者的童年记忆里,更弥漫在整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里。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真的是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吗?显然是母亲的思乡情绪使然。

总之,“简单语文”只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的一个称谓,在当今热闹、喧哗的语文课堂下,它折射出了我们对语文课堂本质的体察与追寻。《桂花雨》这篇课文,在“简单语文”这个领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篇5: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小学语文《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篇6:语文 -第26课 *桂花雨

1、学会“箩、杭”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吗?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些什么有趣的事?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你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快速默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那些要求?

4、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展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展示自学的生字词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1、看“摇花乐”的图片,分小组读并画有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⑴“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⑵“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换成是你,你将会怎样的喊?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

⑶“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2、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再让学生美美地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以至于背诵这一段。

3、品读体会并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的7、8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①东西是自己的好;②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7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

(五)拓展练习。希望学生能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下一篇:员工持股计划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