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2024-04-29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共8篇)

篇1: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篇2: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篇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4: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篇5: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教材简析

《端午日》见苏教课标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赛龙船——竞追鸭子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联想的作用。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教具准备:龙舟赛的相关图片和朗读磁带。教时安排: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

2、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五月初五)

3、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知道的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并大声说出来。(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4、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纪念屈原)交流、明确: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5、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在现场看过的,也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过的。

6、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7、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沈从文笔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展示图片。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1 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二、初读课文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出示小黑板)茶峒 擂鼓 呐喊 调理 不拘

泅水 戍军 蘸酒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适时纠正。

3、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播放课文朗诵磁带,要求学生在听朗读时思考下列问题(出示小黑板):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4、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明确:

第一问: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第三问:龙舟竞赛,竞追鸭子;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深入探究

1、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交流、明确: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持 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讨论、交流、明确: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联想。

4、其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5、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写“两岸人呐喊助威”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侧面描写。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6、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讨论、交流: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7、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交流、明确: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他们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8、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9、那他们图个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

讨论、交流、明确:图的是欢乐、热闹。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其实,在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还是拉拉队员,尽管得到的奖品值不了什么,拉拉队连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只有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10、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了,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竞追鸭子)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11、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四、拓展延伸

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观看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归纳总结: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课后学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篇6: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

2、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3、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学会补充论据。教学重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积累字词,教学过程:

一、1、导入课文(略)

建议可以从复习议论文的常识导入,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类别,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结构等等。

2、检查预习情况:

分别请同学上黑板写出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和词

教师正音正字释义: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注意积累的这些成语,这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就是积累,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成语,那叫什么? ————寸积铢累。

二、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请你用文章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鞭辟入里、探骊得珠)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注意2、4、5小节的归纳。)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探骊得珠)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本文的题目),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用心 爱心 专心

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四、总结归纳全文。(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说理透彻。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是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六、名句集锦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

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七、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学问 智慧(区别)原料 熔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篇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学生上台做动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吗?

2、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 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女生齐读。

1、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 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

(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 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 的动作。

2、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

怎样

3、那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7、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4、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 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同桌正在分角色读,评议。

1、指名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做评委。他们读得怎样?我听出韩 愈很生气,贾岛在请求宽恕。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他还说了些什么?(生读书上句子:“接 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 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3、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2、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

6、老师想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刚才的经过,谁愿意?

7、师指名上台表演,两位学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贾岛的同学居然还跪在韩愈面前说话。台下师生一片掌声。)

8、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A、我觉得用“敲”好。B、我也决定用“敲”好,因为“敲”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C、“敲”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因为在那样的夜晚,敲门声很清脆。)

9、转身问扮演韩愈的同学,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韩愈”:我认为

用“敲”字好,因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你看呢?“贾岛”:是啊,多谢大人赐教。

10、同学们,其实,你们比韩愈厉害呢,大家早就感觉到用“敲”好了。

11、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马上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12、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

韩愈解疑)师;(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绿”。(板书:“绿”字,这个字呈现绿色,同时旁边出现“到、过、入、满”这几个字)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2、对,就因为这样,他的这个推敲文章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2、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3、大家推敲后觉得用“漾”好,下课后老师会把我们的理由说给他听,他一定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的。

七、总结课文。

1、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A、我以后一定会像“苦吟诗人“贾岛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师一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是真正体会到了。C、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让好朋友也来学习贾岛的精神。)

2、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

斟酌文字 韩愈解疑 文献摘录: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 第二课时教案

刘官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过程:

一、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推敲》 二.学习课文

师:自读课文一 二小节。谁来读课文一 二小节?生读

师:课文哪个词说明了夜静?哪个词说明月色美?

师: 夜深人静,贾岛去拜访朋友李凝。

屏显: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生汇报。

师:不巧,李凝不在家,但美好的情境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贾岛就即兴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同学们,想读读这首诗吗?

屏显原诗。指名读。

师简述整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你觉得写的怎样?同座议一议。假如你是评委,你会打多少分?

生汇报。

师:我们都觉得这诗写的非常好,但是贾岛是一个以创作态度严谨而著称的苦吟诗人,他总是觉得有点不满意,他觉得哪儿不满意?生答(究竟用“推”还是“敲” ?)师 相机在推和敲下画上问号 “ ?”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4、指名答,生: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板书:斟酌文字)

6、师 : 哪句话直接写他在斟酌文字呢?

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7、生自读自演。

8、师生同做吟哦、推敲动作。

9、再指名读“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师:从这句话中,你可看出什么?(痴迷)学习4至7自然段

1、师:正是由于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所以才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屏显: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同座模仿对话。

3.师:贾岛礼貌地请求韩愈宽恕后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他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书上没有直接说,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要求:联系平时请求时的态度要诚恳。

4.同座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师:想不想当时的情景再现。(角色扮演)

5.听了贾岛的叙述后,韩愈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那我们也来开动脑筋思索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6、师: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 看看和你的想法是否相同?

屏显: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生归纳理由。

7、师: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板书:韩愈解疑)

师; 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出示《题李凝幽居》

生再响亮地读一读,体会。

四、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贾岛是个怎样的人? 生评价贾岛

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齐读课题

五、延伸拓展。

师:其实古代有许多诗人在作诗时都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你还知道那些诗人也象贾岛一样做诗推敲的?

屏显:《泊船瓜洲》

师解释绿字的由来,生议绿的好处,为什么不用“到

来”?

古人做诗都要推敲,那么我们也来推敲一下。屏显:你也来推敲 :

下面句中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生汇报

师:是啊!从你们今天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你们也从贾岛身上学到了对文章中:词句进行推敲的本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六、总结课文。

1、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推敲的来历,并为贾岛的精神感动着,假如贾岛此刻就在我们中间,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针对自己的写作,想对自己说什么? 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2、师:贾岛以创作态度严谨而著称的“苦吟诗人”,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终于在众星璀璨的诗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并留下了许多的佳作,一首《送无可上人》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出示:《送无可上人》

生练读,个别读。

师:让我们齐声,高声朗读这首诗,分享贾岛成功的快乐。

推敲

第二课时

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

闻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推敲的方法,揣摩课文用词准确性。

2、学习本文的故事,讲讲这个故事。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注:红色为修改部分

二、教学过程:

一、导“推敲”,总体感知

1、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读题

2、总体感知:推敲这个故事,写的是(贾岛)推敲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中“推”、“敲”这两个字)的故事?

一、学“推敲”,品析人物

(一)怎样推敲

1、让我们乘着时光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以前贾岛在长安街上斟酌这两个字的场景:

2、请大家自由读读3小节,找找人们看到的贾岛,在做什么? ①个别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来读读—— 点击:吟哦 ②吟哦是什么意思?

他在吟哦些什么呢?默读第3节,联系前后想想? ③谁来学学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敲门,推门的动作? 个别表演。

来,上来!在你的面前这条就是长安街,现在你就是贾岛,你来学学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做敲门,推门的动作,旁若无人地走在大街上。

你们现在可就是大街上的人们,投入一点,想想可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允许我客串一回导演吧,进入状态,开始!

④现场采访一下,围观的人们,你们刚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刚才他们在笑、在指指点点,你知道吗?

你太专注了,太投入了,这句话中哪个词是说你专注的? ①扣读:不知不觉 掌声送给这位认真,专注的贾岛!也送给自己!

②贾岛把周围的人物忘掉了,把自己也忘记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③在文章第四小节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贾岛的这种忘我? ④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比比划划”、“竟然”。⑤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刻画贾岛的这种忘我精神? 拓展读词:心不两用

目不别视

耳不旁听 一丝不苟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3、老师很疑惑,想要问问大家,依我看这推、敲二字不都可以吗,贾岛又何必要这样辛苦地反复斟酌呢?再读读这第3节,找找贾岛是怎样想的?

①个别交流读——

②我们来比较这两句话,少了三个字,意思上有差别吗?自己先读读琢磨琢磨!来说说——

“妥帖”的意思就是,找找近义词?

③推字不是不妥当,马马虎虎也可以的,只是感觉敲字更合适。仅仅三个字,就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贾岛?

对呀,贾岛真是一个字字斟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人!

看来贾岛成为我们的偶像了?贾岛的粉丝们,谁来读读这段话?

4、小结第3小节:

刚才我们看到了贾岛在长安街上骑着毛驴在专注地推敲,喜欢贾岛的同学,拿起书,我们完整地读读第3节。

(二)推敲结果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太投入了,竟然发生了什么事?快速地浏览4-7小节,自己练习概括地说说。同桌可以一起说说,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太投入了,竟然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并没有责怪他,得知事情后,反而与他一起很有兴致地思索。

一生交流,教师引导,简洁概括。

2、韩愈思考出结果是什么?请你先划出来,然后用序号标出他说了几个理由: ①找到韩愈推敲的结果了吗? ②说说这里谈到了哪几个理由?

③这3个理由你都记牢了吗?再读读记记。

④谁来把这3个理由复述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你觉得他说得对,你就点头。

3、抓“连连点头”,验证3个理由

(1)韩愈的这3个理由,同学们听了一直在点头,这就叫——(出示词卡:连连点头)贾岛听后也是——连连点头,此刻,贾岛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来揣摩揣摩!(2)贾岛对韩愈非常佩服,在心中琢磨着这些理由,我们随着贾岛一起来推敲推敲—— ①分别把„推‟与„敲‟送进诗中,自己读一读,感受哪个字响亮? 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②把字送进诗句,哪个字读来更响亮,来读诗句?(请多人起来读)

③英雄所见略同,的确,敲字的韵母ao,是带a音的,确实比推字的韵母ui来得响亮!这一读,我们班还真读出了许多个韩愈。了不起,韩愈可是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呀!

(3)对于韩愈所说的前面两个理由,是否有道理呢?我们情景再现,回到贾岛写这首诗的现场,找找文章前面哪句话是写当时的环境?

①交流,是哪句话? ②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读词 ③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来描述这样的环境? ④学生交流

⑤用安静好,还是用宁静好呢?为什么用宁静呢?(引:月光皎洁)

不仅仅是外界一点儿都没有声音,连自己的心也变得安宁起来,这静是那么美好,这种静就是——宁静。

⑥月夜宁静,“嘟、嘟、嘟”的敲门声响起,有声衬无声,引读——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4)贾岛夜深人静到这里来干什么?

①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②拜访能换成访问吗?为什么?

③两个字都是去探望与其谈话,所不同的是,拜访含有“敬意”,更有礼节。你看,贾岛去拜访朋友,他沿着山路——引读,才——引读,足见对朋友的敬重。

④引读——“月夜访友,齐读:——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小结:刚才我们联系情景,与贾岛一起推敲了韩愈所说的理由,韩愈不愧是唐代文坛的领头羊,他说得多好呀,怪不得贾岛听后连连点头(出示词卡:连连点头?)。

三、记“推敲”,总结故事

1、贾岛与韩愈共同——(齐读)“推敲”的故事享誉文坛,传为佳话。

贾岛因苦苦吟咏、字字斟酌——反复(齐读)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其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更为后人敬仰。

2、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齐读

3、拓展总结

仅仅写诗、作文的时候要推敲吗?还有那些诗也要推敲? 学生交流:做事等

4、今天我们不仅深入学习了推敲这个故事,更学会了联系情景、揣摩比较、吟哦文字等推敲的方法。

四、练“推敲”,斟酌字词

1、句子中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

半路上,他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五、作业

1、赛韩愈:

用()更好些。()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到、过、来 轻风()细柳

淡月失梅花。

摇、扶、吹

2、讲讲这个故事。

9、推敲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了解贾岛、韩愈两个人物。

2、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多角度分析人物,从而感受到贾岛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锲而不舍和韩愈的博学多才。

3、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意思(推敲指的就是斟酌),还知道围绕“推敲”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推敲”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贾岛、韩愈)板书

2、他们一位——贾岛是著名的诗人,一位——韩愈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在研究的时候都善于推敲、斟酌。

二、阅读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仔细读读3—7小节。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阅读后,可以先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出示要求: 学习要求:

自己: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画出有关语句。小组: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汇报:

小结:刚才的小组交流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畅所欲言,汇报你的心得。交流

那一组先来

1、贾岛作诗很认真,斟酌诗句非常专注、刻苦。(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读读这句话,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说说你的体会。

(“吟哦”什么意思?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哦些什么 一边„„一边„„嘴上说着,手上还比划着,很投入 长安城是什么地方?京都。学生描述一下长安城的景象 可是贾岛呢?面对如此热闹的长安城,他呢?)指读。

小结:同学们说的有道理,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细节的刻划,贾岛那苦苦吟诵的形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过渡:读着这段文字,你看到了贾岛了吗?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呀!如此喧闹的长安城,贾岛浑然不知,陶醉在斟酌诗句的忘我境界中。齐读。

(图)看贾岛正向我们走来,他骑着一头小毛驴,穿着袈裟,走进了长安城。大街上人看见了,他们——都笑话他,(出示: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你觉得好笑吗?

小结:看似好笑,其实并不好笑,读着文字,我们被他专注的精神感动着,他那推敲的动作,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指读

此时,长安城大街上的人都顾不得笑话他,因为正在京城做大官的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你们见过仪仗队吗?说说那是什么场面?(锣鼓喧天,庞大)那么贾岛他看见了吗?听见了吗?

出示: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比比划划,竟然,闯进)

闯进、竟然:贾岛在推敲诗句,不知不觉地。

小结: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贾岛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所以才会“闯进了”仪仗队,再回避已迟了。读

贾岛就是这样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他在《题诗后》一诗中写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据说,每年除夕之夜,贾岛便把自己一年创作的诗歌放在几案上,用酒肉祭拜,并焚香祷告:此吾终年苦心也。

所以,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板书

小结:是呀,一次是行人的议论声、嘲笑声,贾岛全然不知;一次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他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因为有了这些衬托,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贾岛推敲诗句的痴迷程度。

其实,贾岛冲撞仪仗队不止一次,还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走着,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便信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很久寻思不出上联。他就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大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鼓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原来是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马。此时,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是呀!冲撞仪仗队那可是大罪,这次他冲撞的是韩愈的仪仗队,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默读课文5-7小节,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并想想一会儿你们用什么形式汇报。

面对贾岛的疑问,韩愈是这样认为的。

出示韩愈的话,说说韩愈的话说了几个意思?

(一、处于礼节;

二、符合意境;

三、读起来响亮)J 韩愈不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分析得头头是道。齐读 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呢?

小结:其实,对于用“推”还是“敲”,许多文人墨客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用“推”好,有的认为用“敲”好,贾岛和韩愈共同认为用敲字比较好。

人们都说,志同道合,共同的爱好,使韩愈一个京城大官和贾岛这个出身贫寒的和尚走到了一起。我们的眼前可以出现这样的画面: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拥挤的人群,好奇猜测的眼神,窃窃的议论声„„而街道中央,韩愈侃侃而谈,贾岛洗耳恭听。

所以,才有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 出示:指读。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延伸:

△其实,古往今来,历史上关于文人墨客反复推敲、斟酌的记载还有很多。

同学们也收集了许多资料,把你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改为“过”“入’字、“满”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2、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3、“郊寒岛瘦”

孟郊也是“苦吟派”诗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称孟郊和贾岛“郊寒岛瘦”。听这个称呼,再想想“推敲”的故事,我想,我们都会为古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而感动,更在心底里涌动起对他们的敬佩。

△老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下节课,我们也来推敲、推敲。

结束语:赏析美文时,习作中善于推敲,学会斟酌,一定会受益匪浅。

9、推敲

贾岛

韩愈

(苦吟诗人)

9、推敲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了解贾岛、韩愈两个人物。

2、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多角度分析人物,从而感受到贾岛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锲而不舍和韩愈的博学多才。

3、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意思(推敲指的就是斟酌),还知道围绕“推敲”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推敲”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贾岛、韩愈)板书

2、他们一位——贾岛是著名的诗人,一位——韩愈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在研究的时候都善于推敲、斟酌。

二、阅读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仔细读读3—7小节。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阅读后,可以先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出示要求: 学习要求:

自己:边读边思考:贾岛、韩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画出有关语句。小组:把你的发现、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汇报:

小结:刚才的小组交流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畅所欲言,汇报你的心得。交流

那一组先来

1、贾岛作诗很认真,斟酌诗句非常专注、刻苦。(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读读这句话,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说说你的体会。

(“吟哦”什么意思?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哦些什么 一边„„一边„„嘴上说着,手上还比划着,很投入 长安城是什么地方?京都。学生描述一下长安城的景象 可是贾岛呢?面对如此热闹的长安城,他呢?)指读。

小结:同学们说的有道理,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细节的刻划,贾岛那苦苦吟诵的形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过渡:读着这段文字,你看到了贾岛了吗?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呀!如此喧闹的长安城,贾岛浑然不知,陶醉在斟酌诗句的忘我境界中。齐读。

(图)看贾岛正向我们走来,他骑着一头小毛驴,穿着袈裟,走进了长安城。大街上人看见了,他们——都笑话他,(出示: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你觉得好笑吗?

小结:看似好笑,其实并不好笑,读着文字,我们被他专注的精神感动着,他那推敲的动作,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指读

此时,长安城大街上的人都顾不得笑话他,因为正在京城做大官的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你们见过仪仗队吗?说说那是什么场面?(锣鼓喧天,庞大)那么贾岛他看见了吗?听见了吗?

出示: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比比划划,竟然,闯进)

闯进、竟然:贾岛在推敲诗句,不知不觉地。

小结: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贾岛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所以才会“闯进了”仪仗队,再回避已迟了。读

贾岛就是这样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他在《题诗后》一诗中写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据说,每年除夕之夜,贾岛便把自己一年创作的诗歌放在几案上,用酒肉祭拜,并焚香祷告:此吾终年苦心也。

所以,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板书

小结:是呀,一次是行人的议论声、嘲笑声,贾岛全然不知;一次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走过来,他也充耳未闻,视而不见,因为有了这些衬托,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贾岛推敲诗句的痴迷程度。

其实,贾岛冲撞仪仗队不止一次,还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走着,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便信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很久寻思不出上联。他就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大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鼓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原来是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马。此时,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是呀!冲撞仪仗队那可是大罪,这次他冲撞的是韩愈的仪仗队,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默读课文5-7小节,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并想想一会儿你们用什么形式汇报。

面对贾岛的疑问,韩愈是这样认为的。

出示韩愈的话,说说韩愈的话说了几个意思?

(一、处于礼节;

二、符合意境;

三、读起来响亮)J 韩愈不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分析得头头是道。齐读 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呢?

小结:其实,对于用“推”还是“敲”,许多文人墨客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用“推”好,有的认为用“敲”好,贾岛和韩愈共同认为用敲字比较好。

人们都说,志同道合,共同的爱好,使韩愈一个京城大官和贾岛这个出身贫寒的和尚走到了一起。我们的眼前可以出现这样的画面: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拥挤的人群,好奇猜测的眼神,窃窃的议论声„„而街道中央,韩愈侃侃而谈,贾岛洗耳恭听。

所以,才有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 出示:指读。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延伸:

△其实,古往今来,历史上关于文人墨客反复推敲、斟酌的记载还有很多。

同学们也收集了许多资料,把你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改为“过”“入’字、“满”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2、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3、“郊寒岛瘦” 孟郊也是“苦吟派”诗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称孟郊和贾岛“郊寒岛瘦”。听这个称呼,再想想“推敲”的故事,我想,我们都会为古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而感动,更在心底里涌动起对他们的敬佩。

△老师这儿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下节课,我们也来推敲、推敲。

结束语:赏析美文时,习作中善于推敲,学会斟酌,一定会受益匪浅。

9、推敲

贾岛

韩愈

篇8: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上一篇:马提与祖父 读后感下一篇:坦溪小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