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2023-06-14

第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2课--《青花瓷》教案

《青花瓷》教案

——秦文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课题《青花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呈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个“中心对称图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纸盘上随意画出任何图案,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图形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美术内容的要求以及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本文的教学目标作简要的阐述。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瓷器及青花瓷器的特点。

3、学习用蓝色水笔画青花瓷用具。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结合本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设计为:感受瓷器及青花瓷器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设计为:设计青花瓷器花纹图案。

四、教法与学法

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且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这决定着学生有可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观察学习法,通过观察图片,与学生一起探讨青花瓷的特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创造过程中的问题。

(二)学法:

1. 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将围绕以下7个环节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解说。

(一)瓷器的历史和认识

1、说说china的中文含义,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为什么? 揭示课题:瓷器。

(二)告知课前学习结果:瓷器的悠久历史

1、瓷器被称为china

2、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被称为瓷国。

3、瓷器有哪些器型

(三)主要讲解青花瓷盘

1、观察发现青花瓷盘

(1)观察青花瓷盘的图案,从内容、结构、画法、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讲解。 (2)找找青花瓷盘上不同类型的纹样,它们分别在盘子的什么部位? 引出主纹和辅纹的知识。

2、青花瓷的图案特点:

学生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会总结和表述。

(1)有排列有序的连续纹样,有突出主题的单独纹样。 (2)画面工整精细图案疏密有致。

(3)连续性的纹样多出现在盘子的边缘部位;而单独纹样多出现在盘子的底部。通过欣赏观察,了解青花瓷的图案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设计。

(四)青花瓷图案设计

1、用文字的形式教会学生绘画青花瓷盘的步骤

点、线、块及基本形的组合;动物、植物、人的图案设计;白纸和蓝色的水笔。

2、用图画的方式展示绘画盘子的步骤

事先由我自己绘画完成好了三个青花瓷盘,并且用中国结做装饰,请同学拿着老师的作品绕教室一周做展示。

3、欣赏其他学生完成好的青花瓷盘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五)学生设计

1、请你为纸盘来设计漂亮的图案(播放青花瓷歌曲)

2、学生设计图案个别指导:

3、阶段性交流: (1)学生蓝色的笔来绘制设计青花瓷盘。

(2)阶段性的交流。注重发现学生设计中的闪光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六)作品展示

(1)作品展示:

(2)说说你设计中的亮点和你还想如何做的更好。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优点和还想改进的方法,

学习总结和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独特的审美个性。

(七)拓展

把自己做好的青花瓷盘做好装饰,然后用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六、教学评价

以上几个环节,从讲授新知,到实际运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重视知识的形成,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知识,使整堂课活跃起来,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七、板书设计

青花瓷

主纹——唯一的、完整的图画 辅纹——连续不断、重复出现的花纹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

《论美》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学习过程

1、课文简介

《说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 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 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 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 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④“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二、自我品美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读完课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论点? 美德最美

2、好的文章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下面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范读一遍。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作者围绕着中心论点是如何一步步去论述的?

提出论点(美德最美)——从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来论证美德的重要—— 从画家无法画出最高的美来论证美德胜于外在美——从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为什么“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其中的“都”字能否去掉?文中是否还有类似与这样准确用法的词语?由此可以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注意什么?

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都”不能去掉,为了确定范围,去掉就过于绝对化了,因为这只是部分人。还有“许多容颜俊秀的人……”、“有些老人”。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三、深入探究

1. 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

s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

论美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在本班挑选一名同学任“班级形象大使”,你们会选谁?

小结;从大家的评选中可看出,有的同学注重外貌,有的同学注重能力,有的同学看重性格。看来大家对于形象,都有不同的评选标准。外表的美上形象美,能力性格的可取之处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更让人心动的美。

今天,让我们走近近代试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感受他所认同的美。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2)作者在文中共写了哪几种美?可以概括为哪几类?

他认为最高境界的美受到怎样的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 讨论并归纳:

1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1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 班级交流。

预案:

1、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每个季节都有其值得肯定的美的地方,春的萌动,夏的激情,秋的激越,冬的潜力。)

2、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单指外表的美,它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从内在美的角度品析,就有不妥之处了。)

四、拓展延伸。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也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请以“我看整容”为辩题,进行一次小小辩论赛。

要求: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 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的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 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

一、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

二、 “写错别字的成因” :

(1)同音混淆:如,再、在,等。

(2)形近搞混:如,已、己等。

(3) 多笔少画:酒、洒;

(4)多竖少竖,如,候、侯;

(5)多撇少撇,如,式、柳。

(6)对字义不加 分析致错:如,象、像。

(7)由于心急,本应写前一字,心里却想着下一字,结果造成写错。

三、《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

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长期没有文 字,曾经用过“结绳记事” 、“物语”等方法,但都很不方便。

三、四两段讲传说中是仓颉创造了 汉字。他从模仿鸟的足迹 开始,进而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汉字。仓颉创造的汉字,形态多样,意思丰富,受到人们的欢迎。

阅读这个传说,我了解到:没有文字 非常不便;汉字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的汉字是从模拟事物的形状开始创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尽管在《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载,但现代多数专家认为,汉字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独创。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一个有名人物。

四、《 “册” “典” “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 “册”是竹条连缀而成的大竹片, “典”是用手捧着文册, “删”是用刀削去错字。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汉字来历的知识。从这几个字的来历中,我们还知道了“象形”和“会意” 是汉字产生初期十分重要的造字方法。

五、谐音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谐音对联:六七八九

六、造字法:

象形字:人、月、山、牛、马、

指事字:上——上加一横指上。

会意字: 休——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 采——表示手在树上摘。 下——下加一横,指下。 二三四五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横批:缺衣

(一)少食

(十)

形声字:左形右声:蚂、蚁、编、清

七、汉字的演化: 1.甲骨文 2.金文 3.篆书 4.隶书

八、不写错别字的方法: 1.每人准备一本错别字更正本,凡是发现自己写的错别字,一律登记在本子上,再订正 3 遍;每 隔一个星期再组词听写一遍。2.把自己易混易错的字进行归类,经常复习。3.进行同音字、形近 字组词造句训练。4.同桌结对,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及时订正错别字。5.建议老师在班上进行 纠正错别字比赛,评选“消灭错别字之星”。

九、课文解读:

1、 “我爱你,汉字”的阅读材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

2、《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表格,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显示几千年来汉字的演变过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甲骨文的发现》 是真实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

3、《一点值万金》是一件真实的事,讲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18万元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警示我们要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街头错别字》的照片只是一个例子,目前街头招牌、广告,电视 上的文字错别字相当多。以此为例,我们应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一点力。

4、《赞汉字》采用“千字文”形式的四言句式,赞美了汉字不同的字体“各具特长” ,其中提到的 字体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

5、《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当代诗人刘湛秋的一篇散文。本文语言生动,比喻形象,通过对汉 字的赞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

6、形声字: 左形右声:蚂、蚁、编、清 上形下声:空、暑、茅、管 外形内声:街、阁、圆、匮

7、谐音举例(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老虎拉车──谁敢(赶) 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8、字谜一组:

1.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 (磨)

2.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 (旧)

3.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 (哭)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右形左声:飘、瓢、雅、瓶 下形上声:想、裳、婆、斧 内形外声:问、辨、风、罔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 (驼)

5.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 (明)

6.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 (郭)

7.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 (也) 8.一点不出头。 (术)

9.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

(七)

10.十个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难都不怕。 (克) 11.多出一半。 (岁)

12.一只小帆船,载着一粒米,向东又向西,不知到哪里。(迷)

14.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 (仙) 13.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匹)

15.再会。(观)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教学设计 6梅花魂

6、梅花魂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2.重点段: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

(二)能力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分析重点段第2和13自然段,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讨论分段,归纳段意、中心思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解决生字、新词,通读课文。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3.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梅花图),教师指导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或背一背有关赞颂梅花的诗句?(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这篇自读课文。板书课题,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①指名读课文。 ②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③新词:训斥:训诫和斥责。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划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

(4)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过渡: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①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②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③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④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⑤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自由感情朗读,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②反复朗读并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从这些诗句,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自学重点段15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

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②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5)“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6)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

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

情。)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第2自然段从开头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得应轻快一些。从“读到”到这一段结束,读得应低缓一些。第13自然段点明了外祖父珍爱梅花的原因,在朗读时,语气要坚决。)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段,并体会它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冷艳的(梅花) (崇高)的品格

冰凉的(泪珠) (高尚)的灵魂

慈祥的(外公) (梅花)的骨气

隆冬的(天气) (梅花)的秉性

2.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就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板书设计:

上一篇:市科技局xx年工作总结下一篇:ui设计师面试自我介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