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

2024-04-15

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通用7篇)

篇1: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

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

2013年10月26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承办的2013中国老年住区项目交流会暨第二届亚太养老论坛在宜兴。凯宾斯基大酒店(3楼大宴会厅)举行,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中房协老年住区委员会专家乌丹星,就“养老住区服务体系构建、人才结构及培训体系”做了精彩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养老产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无数人问:“做养老真的赚钱吗?”。我相信到今天为止,有80%的人说:“NO,做养老是不会赚钱的。”还有人认为做养老产业在国外赚钱,在中国是不能赚钱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外市场成熟了,国内还不成熟。

很多人说做住宅地产可以赚钱,做养老为什么不能赚钱?因为地产是刚性需求,住房是每个家庭必须的。那么养老是不是刚性需求?我认为养老一定是刚性需求,所以研究来研究去,得出来的结论是:这个市场不是政府决定的,是需求决定的。但是,中国养老市场在哪里?什么是刚需?活力老人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是活力老人的刚需?有人说活力老人不会买单,你给他做什么活动都可以,但是你不能收费,你一收费他就不要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不解决商业模式,“持续发展”是空话,不解决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是空话,不解决人才问题,服务体系是空话。

作为一个养老产业的研究者,我认为,从工作的角度来讲,未来有两条主线是中国养老产业必须解决的。其中,一条主线就是项目实践必须去做,像很多项目的策划、咨询,一线的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等必须去做。

—、中国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

关于中国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问题,首先,我们从传统的商业模式说起,提到传统的商业模式,我们通常会想到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和营销模式。但是广义上,尤其是在养老产业上,我们必须继续增加它的内容,即项目的运作模式,运营的模式,客户模式,收费模式,复制模式,最终它的品牌模式。加起来这10个模式就是养老产业人才培养最核心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项目的发展思路就清楚。

从产品模式来讲,现在有四大类最重要的产品模式:1.郊区化大型的养老住区。2.城市中小型以活力老人或持续照料为主的。3.酒店式的老年公寓。4.城市中的小型护理院。美国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是从活力老人55岁-65岁独立居住然后到辅助社区一直到护理院或者到CCRC持续照料,美国是按照老人生理功能衰退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模式。那么,中国的老人大家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中国的老人和美国老人是不一样的,美国老人的文化特征和养老理念是不觉得孤独,不怕孤独和享受孤独。美国老人更多的选择自由,而中国的老人更多选择的依赖。对于美国传统的模式CCRC,我们认为中国应该把中间那个Retirement改成Family。

对于中国的郊区化的大盘,我们看到的模式有三种。1.纯粹的持续照料。比如:泰康的社区,CCRC,2.CCFC,3.养老综合题。这三个模式在社区模式和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上是有区别的,在此,不再展开细说。

接下来,谈下运作模式。一个养老项目,我们现在情况就是地产公司自己出资拿钱盖房子,然后卖房子资金回笼。最后剩一部分出租,老人交费,然后把运营公司和物业公司统一为一体,进行后期的服务。这是中国养老项目的一个运作模式。对于这样一个模式,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养老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都没有很好的思考。好比说,我有一块地,我想做养老,我直接找规划设计公司,规划设计公司给我图纸,然后我就按照图纸建造,至于这个项目定位对还是不对?至于这个产品形态对还是不对?运营模式成不成立?我不知道。服务体系够不构?我也不知道。那么就形成了很多的上万亩、上万户、上千户的超级航母大盘,地有多大就做多大,能做多大就做多大,越大越好,比谁更大,好地块盖房子,差地块做养老。这就是中国养老目前所处一个阶段,运营和硬件设计倒着做,先做硬件后做运营,结果空间不对,使用不对,后边运营团队没有办法做。最后的结果:空城一座,一座空城。美国养老地产的运作项目有两种模式:普通模式和REIFS,都是非常成熟的。对比国内外的模式,我们发现,中国是一种商业行为,国内是一种个人行为;国外是基金投资,中国是个人投资;国外是团队作战,中国是一个老板作战;国外是风险分散,中国是风险集中;国外是市场成熟,中国是市场欠缺。

这就是我国养老地产项目不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养老项目的操作流程应该由运营商、开发商、投资方共同来论证和决策,美国在这个流程里面大概有30多个细节,而我们基本上是“拍脑袋”工程,所以这就决定了它非常大的风险。

盈利模式方面,中国的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是地产销售+保证金。70%销售,30%自己持有,自己持有的这部分从老人手里收一部分保证金,然后再收一个月费,这是中国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但是真正的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除了我们中国这一种开发和卖房子之外,它有5种。还包括管理公司、物业增值和一般的社区。在这5种盈利模式当中,中国现在4种都有,唯一没有的是“管理公司”。也就是说“管理公司”靠管理输出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这个模式还没有形成。在商业模式上,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离开卖房子,养老企业能不能活?养老产业生存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释,我只希望给大家一个答案——美国经过70年的发展,30家上市公司一多半都不是做房地产的,一定是投资方、运营方、开发商结合起来做的,所以结论很明确:“这个产业的基础不是靠房地产。”这个结论已经非常明确。

复制模式方面。现在很多企业就是“复制、复制、复制”,复制什么呢?复制一个地,复制一个房子,复制一个社区。但是你可以复制一个团队,复制一个体系吗?对于“复制”来讲,有三个先决条件:1.模式一定是成熟的,一定是经得起推敲的。2.团队一定是坚强、强大的。我们现在很多养老项目、很多养老企业,除了老板一个人,第二个人都派不出去,这还是可复制吗?3.对当地资源的融合。在上海做,在北京做,靠关系都能拿到很好的条件,但是,能保证到四川、到长沙、到海南还拿到同样的条件吗?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情,地域文

化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不要轻易谈复制,复制是有先决条件的。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不可复制他的团队,不具备团队能力,所以不具备复制的能力,所以这个产业还是需要慢慢来的。

二、中国养老产业服务体系构建

对于服务体系来讲,就是三件事:硬件,系统和人。硬件是基础支撑,核心是技术支撑,人是技术核心的执行者。这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结构、设备、硬件会影响到系统,系统会影响到人。举个例子:1.硬件对系统和人的影响。硬件,好比你盖了一座房子,划分了区域,对服务人员和入住老人,对成本、范围、心理、内容、效率、管理、效果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系统如果做统一标准的东西,产品形态、社区业态、运营管理、投资回收资本运作等等都和硬件有直接的关系。复制的是不是统一模式?这是由硬件来决定的。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餐厅用餐的问题,在一个养老社区里有餐厅“1.2.3.4.5”,那么我们需要问设计,为什么这样布局?这样布局的道理究竟是什么?设计必须要讲的清楚。在系统设计上,我的问题是:老人的供餐和用餐方式。用包裹用餐,自助、零点等等,无论用什么都涉及到供餐方式和供餐内容,而这些直接和设计有关。2.怎么样准备和完成这个流程。怎么采购,怎么运输,怎么从中央厨房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不同的楼宇?这里面从运营和服务来讲,就要求四个动线,要做到用餐的便捷和用人成本的最低化。(1)老人行走距离。(2)送餐备餐的距离。(3)厨房的动线。(4)楼宇之间的动线。没有这个“动线”,我们的服务是没有办法做的。所以硬件设施对于养老项目的影响是很重的。我们过去讲“一碗汤的距离”,在这儿给大家讲一个“一碗面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失眠老人晚上想吃东西,结果楼层服务员没有,厨房也不开门,这个老人就黑夜里到商店买面吃,结果这个老人就滑倒了,最后老人肺部感染,终生就没有再起来了。我们既然是“家”,在家想吃是可以吃到的,那么怎么样让老人做到24小时想吃的时候都有?失能老人屋里没有厨房,这种问题怎么解决?美国解决的就很明确,失能老人的楼层里头一定要有公用厨房,楼层里的公用厨房就是给老人24小时随便煮一点的,在工作人员或者家属离开工作之后,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做不到这样的服务。这是硬件对系统和人的影响。反过来,系统对硬件和人的影响。系统在建设住区之前,系统决定了硬件怎么投资、怎么定位、怎么配置,决定了怎么用人,需要花多大的成本。在建设之后,系统又决定了硬件的使用效率和品质,决定了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系统的作用是要把软硬件,把硬件和人有机的合二为一,这就是系统要做的事情。所以要非常认真的来构建这个系统,考虑怎么让它合二为一。那么,一般的系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在建设之前,一个社区规划500张床活力老人高端服务,然后1:5配,需要100人提供高端的服务,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目标。建设之后算了一下,床均成本,每个床达到100万以上,投资超过5个亿,开发商要求5年回本,那么运营成本和收费模式大家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在做系统、盈利模式和收费模式的时候,在建设前和建设后提出这样的设想,对后期运营的人产生的效果是什么?1.逼着运营团队必须高收费,前期不收80万、100万不行。2.人员配置尽量少用、不用。3.专业人员尽量少用、不用。为什么?因为达不到投资回收的目标。一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没有办法合二为一,这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人对硬件和系统影响,对于硬件的认知,对于系统的设计,对于人的使用,老板的想法是大投硬件,高端豪华,硬件最理想,然后要求大笔回收,快速回报,急功近利。而运营团队被迫强行收费,任意抬价,不顾老人的感受,压缩开支,服务缩水,人才缩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养老产业做不下去。很多人经常说 “我们就缺人才培养。”但是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看到许多的项目,挖的人才也不少,培养的也不少,但是没有做成。为什么?是因为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整个构思和老板,以及团队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再高的人才也留不下,也会走。

三、关于养老产业人才体系构建的问题

中国养老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认为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是什么?是由董事会聘任,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及管理才能,能够承担养老项目规划设计、商业运作、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及养老战略发展规划等重要职责的专业人才,像养老规划师,养老机构院长,评估师。规划师要做的绝不是概念上的硬件规划,而是整体规划,评估师是要对所有的项目进行评估,院长是必须做负责人。职业经理人是全面的综合的对一个人的要求。

•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专业的老年医生,专业的养老护士,专业的护士,专业的护士助理等一线实操人员。还包括:老龄社工师、老龄康复治疗师、老龄康复技师,老龄康复助理,老龄咨询师等。

•养老人才教育

学历教育在中国是非常欠缺的,本科只有老年学。大专只有一个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营养、心理康复本科、硕士、博士都没有。在职培训目前从课程体系设置、定位、内容、收费等等都有非常大的欠缺。基础条件差,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大型情景化教学基地,缺乏形象的教材,实习实训的场地完全缺乏。而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层面都需要这些方面的支持和技能。我们刚开始做中国养老产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必须从全方位的认知,从所有的模块一个一个去认知这个产业到底怎么回事。

此外,我们还缺乏职业资格准入,也就是说做酒店的、做教育的、做人文的转行做养老,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而我们的职业资格体系也是缺乏的,这是从顶层设计上要解决的。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一直没有解决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到底怎么做,他们的岗位职责划分与区别,岗位交叉和合作机制,如何制定共同职业规划,如何体现合理薪酬水平等等。养老护理员是不是一定比医生的工资低?NO。

四、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展望

中国养老产业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但是路还很远很长很艰难,没有办法快速实现大跃进。中国养老产业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有三个要素——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产业内涵,这三个缺一不可。

从市场需求来讲,中国老人收入水平还很低,旧的习惯和观念还很旧,包括很多年轻人还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一种不孝、没有面子。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照护资源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法律还写着“子女要有赡养义务”。国家对制度的安排和家庭的责任到底应该怎么样划分呢?国外之所以养老产业发展这样好,是因为个人一生当中从没有出生一直到人老都有完整的制度建设,而中国在这方面是缺陷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市场需求也没有从潜在需求变成真正的刚需,养老观念还需要转变。对于养老,很多人还是希望依赖政府,而对于购买服务,市场还没有形成习惯。

对市场的判断,有老人就一定有机构养老的需求吗?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吗?有市场就一定会赚到钱吗?有钱赚就一定能复制吗?能复制就一定能够上市吗?市场规律不是这样的。我们面对的现实也是很多政策是没有办法落实,甚至对产业政策有一些误判,认为政府做不了了,就一定交给市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养老100%的市场化”,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市场一定会失利,中国养老市场一定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只要市场化就等于开放了,开放了就等于只要做养老政府就支持,只要政府支持养老就一定能够成功,市场是真道理。

目前,我们对产业内涵的理解还很低层次,认为养老不就是建医院吗?不就是吃点,喝点,加配套吗?不就是对老人好点吗?不就是增加几个护工吗?所以,对中国养老产业,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真正的启动。表面上的热闹,也是刚刚开始。真正的市场刚需并没有形成,内在发展动力还有非常多的不足,也就是说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引擎到底是哪一块,因为靠地产是挣不了钱的,也持续不了,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床位数,是为了政绩。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四个阶段——起步,成熟,平稳,衰落。中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对于起步的一个产业,它最重要的产业特征是看到市场前景纷纷进入,政策不明、监管不明市场机会最大,浑水摸鱼最好赚钱,赚一把是一把,机会主义。但是养老是你投进来,你出不去,你跑不掉,存在你会把你自己圈在里面的问题,所以应该非常清晰的跟着市场节奏走。真正到一个产业成熟,会出现核心价值的服务体系,客户跟随的市场口碑,强大的团队形成复制能力和产业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们说:中国养老产业只有先行者,实践者,没有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它不可复制。中国养老产业20年的进程预测,是从十二五开始发烧期跑马圈地大兴土木十;十三五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和运营管理;十四五发展期,品牌运营黑马杀出到十五五产业有序稳步成熟。

20年的发展期,是一定要的。中国养老产业和其它产业发展是一样的,先粗犷后精细;先城市后农村;先高端后普及;先数量后品质;先政府后民间;先鼓励后打压;最终我们会形成有品质的中国养老产业的代表人物和航母。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企业来讲,参与养老是一种责任。同时养老对于企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避险的方法。通过研究美国30家上市公司,尤其在08年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们发现养老产业是最稳定的,因为老人总是要花钱。所以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讲,高速发展的30年总会走向低潮;快钱、热钱之后,稳定现金流为王。

做养老需要有四个视野——全球视野,中国视野,企业视野,百姓视野。四个“视野”缺一不可,缺一个就不可能做成领军人物和品牌。对于任何一个老板,投资养老有三个宏观问题——定位,运作模式,盈利模式。一个项目向上决定了你的发展战略定位,向下决定了你项目是否能成功。向上是大的商业模式和以它为母版的复制,向下是盈利模式、服务体系以及人才团队。这个发展战略是非常清楚的。

中国养老产业不应该走中国电影的老路,李安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但是我们中国这么多奖,却得不了奖。奥斯卡评委对中国导演的评价是“一场视觉盛宴。”没有故事。养老不是一场视觉盛宴,是平凡人的平凡事,是咱爸、咱妈,咱家那点事儿。中国的老人,我们的父辈活着,他们这一辈子没有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服务,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悲哀。但是我们现在做,就要想到,我们研究今天的老人就是研究明天的自己,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当我们老了不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我们能够有尊严的优雅老去。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光明,市场够大,精准定位,目标明确,小盘试错,控制风险,重视人才,大舍大得。

有没有外援,中国养老产业都将大踏步向前发展。信任自己、信任市场、信任国家。重视机遇,重视研发,重视人才,让我们这个社会,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养老产业,为千千万万的老人,也为我们自己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

一、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1. 中国日益老龄化和养老服务市场供不应求。

2006年全国老龄办预测, 到2020年老龄人口达17.17%, 2051年达到峰值31%左右。中国的老龄化在加快, 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子女的养老负担很重, 他们平时工作忙或在外地无暇照顾老人。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照顾他们, 催生一个达4万亿元的养老服务市场, 目前的服务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而且专业的护工也严重短缺。物联网养老的智能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供求矛盾。

2.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独家庭增多。

独居的老人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他们的健康安全和生活不便。年龄大了, 行动不便, 无专人照管, 或多或少有些疾病,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遇到紧急情况能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外出走失怎么办等。这些都是子女离家在外的顾虑, 也是居家养老的短板。利用物联网技术, 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的具体形式

物联网应用于养老就是利用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据传输等信息技术, 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实时监控, 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方便老人的生活。物联网养老的特征就是:节省人力, 一个人在服务中心可以同时监护多位老人;信息共享, 物联网可以实现信息在用户、医院、养老机构、子女之间的共享;快捷高效, 老人只要一键呼叫, 护理人员就可以上门服务;便民亲民、个性化、人性化,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的老人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首先, 方便日常生活。在家具、家用电器或室内地板安装嵌入式的电子芯片, 就能实现智能化。如果老人忘了锁门就会提醒, 没关煤气灶就发出警报, 热水器自动调节到比较舒适的温度, 老人如摔倒在地就立即发出求援信号……可以想象这将给老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和便利。

其次, 健康护理。为每一位老人建一个电子健康档案, 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信息, 方便随时查询。利用简易的家庭医疗传感器, 将监测到的老人身体数据随即传输到医院, 医生如发现异常就能提前预防。如突发意外情况, 医生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 第一时间赶往施救。

最后, 人身安全监护。让老人随身携带无线移动信号发收器, 这样不管老人到哪里活动, 都会被实时定位, 监控中心可以提醒老人注意路况、导航, 他们就不会轻易走失;需要帮助时也能及时求助。监控中心接受到求助信息, 准确定位老人的位置, 然后前往提供帮助。子女们也能使用手机之类的移动终端设备实时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 免除后顾之忧。

三、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的发展瓶颈

1. 缺乏统一的标准。

现在的产学研机构各自为政, 没有通行标准, 不能互联互通, 难以组网, 不能大规模集成推广。现有的只是传感器网络层面出台了安全、术语、接口等6个国家标准, 而传输层、应用层尚欠缺, 远远不够。

2. 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实时监控可能侵犯老人的个人隐私, 泄露一些个人的敏感信息。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双眼睛盯着让老人很不适应。另外, 在感知层和传输层基本使用的是无线传输技术, 它最大的弊端是信息容易被窃取, 这就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3.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中国高端传感器无自主知识产权, 还可靠、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依赖进口, 为国外厂家垄断。如一套RFID系统动辄上百万, 这样传感器的成本就会很高, 不易推广。传感器是物联网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只有靠自主创新。

4. 成本问题。

目前, 中国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只限于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少数几个发达城市的局部地区, 还处于发展应用的初期, 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成本居高不下,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物联网是要实现整个物理世界的联通, 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旦得到大规模应用就能突破物联网发展的价格瓶颈。

5. 线下医疗资源短缺。

物联网养老不只是个技术问题, 我们即使有先进的传感网、移动终端、云计算技术, 如果线下的医疗资源不足, 物联网就只是个没用的科技垃圾。中国目前全科医生匮乏, 远程医疗服务不足, 病人往往喜欢跑到大医院治疗, 社区医院生存现状堪忧, 其实, 危机情况下能及时去救治是社区医院的医生。这极大限制了物联网的规模普及。

四、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思路

1. 推进标准化工作。

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需要以规范和统一的标准为前提。现代工业生产是以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 企业的生产成本会降低, 产品价格也会相应降低, 这就扩大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利于物联网产品的推广普及。不统一标准, 物联网产业就不能发展起来。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标准化组织、通信设备厂商、终端厂商等应密切配合, 制定物联网行业的规范统一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和运营管理标准都要有。

2. 着力攻关核心技术。

现在的经济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 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抢占较大份额, 获取超额利润。谁也不会把核心技术让与人, 只能依靠独立研发, 自主创新。政府应该对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攻关设立专项, 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重点突破。这样中国才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争取主动, 为物联网设备的批量化生产创造条件,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源头上降低推广成本。不必再向国外企业高价购买。

3.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弥补信息安全漏洞。

对于处于监控状态的老人, 他们的健康状况、日常起居等信息不能轻易泄露, 只提供给家属、医务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 注意保护老人的隐私。必要时跟老人保持沟通, 在不影响老人和健康安全的情况下不要监控。毕竟我们应用物联网技术养老是要让老人安度一个舒心方便的晚年生活。至于信息安全漏洞, 这有赖于物联网技术的升级, 并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保证信息安全。

4. 开发激活线下医疗资源。

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上要扩大全科医生的比重, 最好“一专多能”;政府要扶持社区医院, 比如把社区医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报销范围, 提高待遇, 留住人才;患者破除传统观念, 形成分级医疗制度, 小病在社区, 大病才去大医院, 分流大医院的诊疗量。远程医疗需要全科医生应对多种疾病治疗, 提供多种医疗服务;社区的综合服务平台是物联网的最基层的架构, 社区医院是第一响应者。要推广物联网的应用, 线上和线下须有效衔接。

5. 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战略高新技术, 对于中国未来的国家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政府要充分重视, 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投资、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为物联网产业链打开绿色通道。鉴于民众对物联网产品尚比较陌生, 可以由政府购买相关技术和设备在公办养老院应用, 形成示范效应, 利于物联网的普及应用。中国的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只要能够推广应用起来, 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人才自然会向物联网产业集中。开拓市场, 利用市场需求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这是核心动力。

五、结语

物联网用于养老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在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物联网产业链的整合, 牵头制定行业统一标准, 突破核心技术的限制, 培育市场, 保护信息安全。从现实看可以先在局部地区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 根据老人不同的情况, 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样逐渐刺激市场的需求, 物联网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未来可以普及到所有养老社区、养老院, 建立智能社区、智慧城市乃至智慧中国, 全面实现老人养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一个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摘要: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次革命, 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通信, 把物联网应用于养老, 可有力促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 实现养老智能化, 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 提供健康和安全护理, 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还存在着缺乏统一标准、核心技术不够、信息安全等问题, 政府可以实施政策扶持, 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迎接养老服务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物联网,养老服务,转型升级,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王秀平.物联网技术在空巢老人生活与健康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

[2]陈柳钦.物联网:国内外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 2010, (5) .

[3]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 (12) .

[4]李航, 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1) .

篇3:中国养老产业的多元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近期,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有研究认为,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层缺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法律支持,地方政府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自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纳已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企业养老保险缴纳与受益差异显著,不利于社会公平;应该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法律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管理层次,发挥政府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公共服务义务。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确保改革落到实处。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规定实行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改革原退休费计发办法,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同时,要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两个险种之间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完善工资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计发办法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养老服务研究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有五大要点,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使大量资本真正投向养老服务产业;二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三是推动上下游良性互动,实施养老服务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四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五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重点突破居家养老服务。

要破解我国“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老龄化难题,当务之急就是从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入手,深入剖析误区产生根源,全面把握由此导致的实践误区,在此基础上,纠正社会养老相关认识误区,进而探寻消除误区的优化方略与关键环节。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转变成“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为了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从政策与服务的供给侧进行变革,从老人实际需求着手,充分发挥多方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三网联通、“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整体性效果。

针对现行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完善有效治理的可行路径和制度供给,应立足于养老服务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多元服务供给主体,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有效需求。通过建立医养融合一体化供给制度,形成市场细分的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强化财政税收杠杆引导聚合作用,构建以专业化居家智慧养老为基础、一体化医养融合社区服务为依托、多元化机构养老为新主体、普惠化政府托底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服务业体系。

养老机构建设研究

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养老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床位和护理人员供需失衡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统筹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和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满足老年人的日趋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优化机构养老服务的策略,即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质量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建设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依托医疗机构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拓展养老功能),二是养老机构成立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合作内容包括养老机构设立、老人护理评级管理、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监测、绿色就医通道、医务室管理、老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护理培训等。要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就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方针,以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医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统筹力度,强化优惠政策,创造宽松条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有效合作,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民营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人力资源较少、护理人员不专业、经济实力薄弱、内部管理运营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经营理念落后等困境。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就业观念和政府政策、非营利性的角色定位、社会期望与经营动机的博弈、政府职能缺位、行业法制规范的效力不高、没能妥善处理好养老产业与其关联企业群的关系等。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寻求来自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合力支撑外,还需要对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和私利性进行合理定位。

养老金融研究

当下我国老龄化基数大、发展快,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挑战,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却总体滞后。基于这一现状,应该采取“消费信托”理念,通过“互联网+”模式创建互联网平台,推出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产品,具备养老需求的消费者线上购买金融产品,线下以配套的养老服务替代一部分利息作为产品收益,而“消费信托”的低门槛也在促进金融向普惠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政策养老到机构产业养老的转变。

同时,全方位重视养老金融发展,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好金融准备。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架构,尽快出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同时扩大第二支柱的企(职)业年金覆盖面,推动我国养老金体系均衡发展,加快培育养老金资产管理行业,实现养老金积累壮大和保值增值;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养老服务金融,通过财税政策优惠,监管政策差异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第三,通过政策性手段扶持涉老产业金融发展,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于市场机构对涉老产业的投融资活动,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激励。

养老地产研究

通过运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利用政府的资金和良好的信誉,与私营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经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才能使养老地产快速健康发展。在PPP养老地产项目融资时期,政府应制定相关资金优惠政策,同时,对养老地产服务和运营效果进行监控,通过量化指标衡量项目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根据监测结论,决定政府给予项目的优惠力度。

在养老机构地产PPP项目合作伙伴选择方面,由于养老项目的多样化,政府选择合作伙伴时必须考虑各种具体因素,不能仅仅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优劣势,而是要依据项目自身和参与方的特点,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一是养老机构地产项目的特点,如养老项目市场定位、养老项目规模、养老项目复杂性等;二是政府的需求,如资金的需求、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等;三是政府的偏好,政府承担建设风险的大小、政府对经营权的控制、政府承担责任风险的大小等。

篇4:对内蒙古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

1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0%, 或大于等于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 即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2012年,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 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3亿, 2025年将突破3亿, 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 2014年, 内蒙古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450万, 占人口总数的比率接近18%, 这一比率较2013年底全国的平均比率, 高出了近5个百分点。

2 内蒙古目前养老状况及未来养老方向

2014年5月21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及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内政发[2014]57号) , 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分别开展城市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农村互助养老和牧区养老等四种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探索, 加快推进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截止2014年11月, 全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252所, 总床位数20.47万张 (较上年增长41.3%) 。其中: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养护院164所, 床位数2.67万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29所, 床位数9435张;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已建成769所, 4.25万户, 8.5万张床位;农村敬老院398所, 床位4.44万张;光荣院34所, 床位2159张;民办养老机构258家, 床位数3.7万张, 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7张 (内蒙古民政厅, 2014)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目前的主要养老还是以传统的模式为主, 但我区养老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发展迅速的, 这就为旅游养老提供了硬件接待设施。

3 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 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达1403.46亿元, 同比增长24.36%, 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高于全区GDP增速15.4百分点。据统计, 2008年至2012年, 内蒙古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26亿人次, 年均增长22.56%, 国内旅游收入3623.57亿元, 年均增长36.01%;接待入境旅游者737.38万人次, 年均增长0.90%, 入境创汇31.8亿美元, 年均增长10.19%, 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830.96亿元, 年均增长34.01%。六年来, 我区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 成为自治区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和消费增长点。足见当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 内蒙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说明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业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等一系列发展思路和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有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 将发展旅游业, 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列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五个基地之一, 发展旅游业上升到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4 关于养老旅游

李松柏认为养老旅游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 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 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周刚认为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 是老年旅游者以异地养老的形式而发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移民为目的的旅行和游览活动的总称。这两种说法都是站在旅游主体旅游者的角度来定义的, 笔者认为养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 应该在旅游的定义基础上进行定义,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非长期性生活方式, 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发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所以我认为养老旅游是指老年旅游者在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且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异地养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具体可以把养老旅游归结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度假型养老:度假型养老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养生养老为根本、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旅游地产产品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的养生养老综合体。

(2) 候鸟型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

(3) 农村型养老:农村的空气好、生态环境污染少、生活成本低。部分喜欢乡村田园生活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农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 每天养花弄草、游山嬉水, 颐养天年。

参考发达国家经验, 如果2030年我国养老旅游出游率达到5%, 养老旅游人数将超过1800万, 以每人每年消费6000元计, 市场规模将突破1080亿。数据显示无论老年人休闲时间还是经济条件都具备养老旅游的条件, 这是每个国家乃至地区都不能忽视的市场, 地处我国北疆的内蒙古更应抓住此机遇, 积极探索养老旅游模式和发展趋势, 建立适合内蒙古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

4 内蒙古发展养老旅游的优势

(1) 内蒙古气候优势

据内蒙古气象台提供的气象资料表明, 内蒙古夏季的总体气候特点是凉爽, 早晚温差大。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条件以海拉尔为例:冬季严寒漫长, 夏季温凉短促, 真正的夏季仅有不到20天, 6月平均气温为17.3摄氏度, 7月为20.0摄氏度, 8月为17.6摄氏度。中部地区气温条件以集宁为例:6月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 7月为19.5摄氏度, 8月为17.6摄氏度。西部地区气温条件以巴彦浩特为例:6月平均气温为20.9摄氏度, 7月为23摄氏度, 8月为21.2摄氏度。内蒙古早中晚3个时段平均气温情况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夏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1摄氏度, 最热的7月份早晨8时和晚上20时平均气温一般在21摄氏度左右, 午后最热时平均气温在29摄氏度左右。而在我国南方, 夏季平均气温在28度左右, 气温的日较差只有6摄氏度左右, 从早到晚都在炎热状态。应该说, 整个夏季内蒙古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 是避暑旅游的最好季节。

(2) 内蒙古资源优势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资源类型多, 景观和生物及文化的多样性, 还有与本地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性, 并且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氛围浓厚, 内蒙古区位决定了它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强的资源互补性。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1866.7万公顷, 国家森林公园20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 这些天然大氧吧, 实为静心休闲的绝好去处;还有各地的湖泊, 广阔的草原, 迷人的石林, 浩瀚的沙漠, 恢宏的文化遗产, 多彩的民俗风情, 著名的神泉……

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内蒙古旅游的一大优势, 据正北方网显示 (http://www.northnews.cn/2014/0304/1542171.shtml) ,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切实的有效措施, 全面强化污染减排工作, 共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331个;全区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级良好, 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331.6天。下一步, 自治区将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指向, 继续强化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与深受雾霾之苦的许多大城市老年人来说, 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 内蒙古发展旅游养老产业的意义

内蒙古旅游业季节性较明显, 发展旅游养老能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养老设施, 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同时也缓解部分地区养老机构季节性空房问题, 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旅游养老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养老机构的员工一般都要经过挑选和培训, 具有护理和服务知识, 老人一方面能享受质量较高的服务, 同时社会也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发展养老产业促进了本区域老人和外地老人的交流和互动, 向外界更充分的展示内蒙古的风采, 同时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利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增加了社会福利。

6 内蒙古发展旅游养老的几点建议

(1) 政府主导, 丰富市场供给

旅游养老产业是旅游业和养老业共同的结合, 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同等重要, 政府要发挥其协调功能, 在基本养老上加大投入的同时, 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 丰富旅游养老市场的供给。国外养老业通行的做法是:政府主导性的养老机构重在满足一般性的中低档大众需求上, 而民间资本承办的养老机构则以高档为主。所以政府应积极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的优惠政策, 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其资金运营的问题, 这样市场上的旅游养老产品就会丰富和多元化, 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选购产品。

(2) 加强对养老旅游市场的监控和服务中介建设

政府在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也要对养老旅游市场进行严密的监控。最好实行等级评定制度, 委托或建立相关机构对养老旅游单位定期从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评定考核;逐步完善医疗和保险等相关的配套服务, 逐步完善养老金发放制度。

加强养老旅游服务中介建设, 充分发挥中介的信息整合功能, 及时搜集养老旅游的需求信息并能反馈给经营者, 整合养老旅游资源, 同时, 解决老年人医疗、心理、安全、保险、膳食等各项配套服务,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

(3) 加强服务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养老产业都是服务业, 自然对服务人才素养有较高的要求。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家政陪护和老年护理等专业, 培养旅游和养老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可以和学习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 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就业, 同时还为旅游养老产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机构对从事旅游养老业人员的培训, 针对一些40、50人员再就业困难, 但其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便于和老年人沟通, 可以培训他们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 同时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培训保证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思想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殊性,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保护老年人的权益,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注意投资老年人所需的设施, 为其旅游养老提供方便。监督企业合理定价, 确保优质服务。最好, 政府之间协调处理好旅游养老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 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

(4) 整合全区旅游养老资源

政府鼓励养老机构加入全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养老网络中去, 让老年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对接起来, 为此, 当地的老龄部门要积极和旅游部门沟通, 为他们推荐具备资质的老年公寓、疗养院等。将全区的养老机构分类汇总评分划级, 以便于投放到不同的旅游养老市场上去, 同时要和国内的养老机构建立起互动网络, 打破旅游养老机构的淡旺季失衡的局面。例如, 内蒙古冬季严寒, 当地旅游养老的老人此时选择南下, 而有些南方省份老人一辈子没见过雪, 不妨组织身体条件允许、想见见雪的老人到北方一览银色世界, 以此解决养老机构季节性空房问题。此外全区可以建立异地养老中介, 由这些中介提供各个旅游、养老机构的旅游、养老信息服务、在国内养老机构建立起业务联系, 达到整合资源, 形成完善旅游养老产业网络的目的。

目前,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今天的中年人就是未来的老年人, 随着中年人的出游率的增加, 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定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养老之地, 今天的老年人也受年轻人的影响, 也在积极的努力想过高质量的生活, 收获美满的人生, 所以未来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是爆发式的增长, 我们要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 结合内蒙古的资源特色努力打造适合内蒙古的养老旅游产业。为此, 政府应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城市规划时, 注重投资老年人所需设施, 为其旅游养老提供方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增加养老负担的同时, 也带来了商机。内蒙古养老产业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共同发展, 实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协调运作, 借助内蒙古经济腾飞之际, 协调区域内各产业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7) :159-161.

[2]周刚.养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554-558

[3]穆光宗.关于"异地养老"的几点思考[J].中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0 (2) :19-24

[4]潘鸿雷.城乡统筹背景的南京乡村旅游养老产业探索[J]江苏商论, 2012 (2) :120-122

[5]石张宇.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6)

[6]李东, 吴定伟.对广西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8)

[7]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1-2012[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2

篇5:中国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由中国建投和中国老年报社联合主办的“养老产业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养老产业:时代之机·创新之变·融合之道”。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多位专家围绕“十三五”时期养老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李耀东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养老产业必将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除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带来的巨量产业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将从根本上重塑年轻社会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李耀东说。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

“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比例不断提高必将催生一些新的养老方式和投资机遇。”中国建投集团副总裁刘志红表示,养老产业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个领域。随着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完善,将推动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针对当前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指出,在普遍生育二孩政策实施后,依然要加强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适应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管理欠规范等问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曾琦表示,“十三五”期间应该从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的障碍和难题入手,着力培育好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行业监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需要强大的老龄金融支撑。在全球一体化和全球老龄化叠加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分散老龄化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以老龄金融为支撑的现代金融体系。养老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老年群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2.12亿老年人中,低龄群体庞大,其中60岁至65岁老年人达7487万人,约占老年群体的1/3。

建投享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龚先念说,新一代老年人收入更高,观念更新,有高品质养老的愿望与能力,是拉动养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可以将中国“银发经济”细分为享老经济和养老经济,享老经济是针对低龄活力老人,养老经济则针对刚性养老需求,二者统一构成了中国养老的完整模式。

篇6: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

美国的养老产业

在美国的养老产业里,最具规模特点,值得探究的是几种和基本生存、护理有关的养老方式,如“倒按揭”、老年公寓、社区养老等。

养老首先得有钱,其中“倒按揭”就是一种能给老人带来生活费又能让银行盈利的方式。这种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一家银行创立的放贷方式,分为有期和无期。62岁以上有自主住房的老人可以把住房抵押给银行,银行定期给老人一笔生活费。如果是有期的,老人到期时可以出售房屋或以其他资产还贷;如果是无期的,则银行通过机构评估房屋价值和估测老人的预期寿命,每月支付老人一定的生活费直到其故世,该公寓归银行处置。倒按揭的做法实际上还含有人寿保险的意义,对于拥有自主房产但维持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又可以得到维持生计的必需费用。在美国还有老人将其作为改变生活方式、过更积极生活的途径。这种放贷方式一经创立,就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在美国,老人一般比较独立不喜欢和儿女一起居住,或儿女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老人,所以老人一般是自己居住,选择居家养老、集中养老或旅游养老等方式安度老年。

居家养老是一种最普遍的方式,老人们住在自己家里,但是需要如烹饪食物、清扫卫生等各方面的照顾。社区里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这类家庭护理服务,费用按时或家访次数支付。甚至有专人负责上门为用户量身打造服务计划,这些规划性服务通常按小时收费,“50~150美元不等”。这种方式只需要老人支付不多的费用即可,适合于喜欢住在家里、但无人照顾的老人,是一种社区照顾功能的实现。

集中养老则是老人们集中居住在退休社区或入住老年公寓等。人老后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结交新朋友,搬进老年社区一起居住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依据国际经验,西方老人在养老院度过晚年的比例大约是5%。这种社区一般建于美国的阳光地带,如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等南部各州,那些地方阳光充足、气候温暖、风景迷人,十分吸引各地老人在退休后迁徙定居;或者社区兴建于大城市中离儿女近的地方。老人们可以在社区里购房定居也可以租房居住,房屋有高中低档的区别,分为无陪护型、陪护型、特护型等不同的类型,能满足不同年龄、财力层次的老人的需求。老年社区运作成功的典范就是始建于1961年,坐落在佛罗里达西海岸的“太阳城中心”。中心现有来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住户1.6万, 且一直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这个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建成的社区非常的人性化,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实现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步行道、防滑坡道, 低按键、高插座设置,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共同享用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和教堂,还有游泳池、网球场等健身和娱乐中心,还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 开设各种课程、组织各种活动。老人们无论选择哪种住宅, 都会享受到积极活跃的生活方式。居住在这样的老年社区对老人身体非常有益,据说, 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人比美国平均人口寿命高10岁。成功的商业运作使得养老产业渐成规模,据悉,在养老产业发达的佛罗里达州8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养老业。

近年来,更有甚者把养老社区搬进了大学。婴儿潮出生的一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针对这个特点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参与养老,掀起一股“返回母校度晚年”的热潮。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里就有一个名为“大学村”退休社区,招收本学校的校友,目前住户平均年龄77岁,老人们住在自己的公寓里,每天在酒水减价的时间里和年轻时代的校友们一起聊天,偶尔还去看球赛、听课。在“大学村”里生活,让老人们觉得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周围都是同龄人,没有压力,每天都是开心的欢聚。

当然,来社区养老的人们很多不是买房长期定居,而是“侯鸟型”的旅游养老的。冬天寒冷的时候,很多儿女都会把年老的父母送到来到南方温暖明媚的地方过冬,春天来了再返回原来的地方继续居住生活,每年都有很多老人以这样的方式边旅游边养老。更有爱好旅游的老人,干脆卖了房子买上一辆房车,吃喝住行全在车里,一车游遍了全国,停走自由,不用租房,非常方便。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最近5年销售新房车140多万辆,已有700万户以上的家庭拥有房车。

对于热爱旅游的美国老人来说,客栈也是必要的。美国就有生意火爆的路边老人客栈,是为自驾车的游客, 泊车或安顿行李的简易旅馆, 按小时收费,尤其欢迎来客栈休息的老年人。工作人员也均是进行了当地风土人情、车辆保养知识、心理学和基本按摩等短期业务培训的老年人。路边老人客栈自建立以来, 深受欢迎, 生意十分红火, 许多老年人专门驾车来客栈, 享受温馨的服务。其他地区也纷纷仿效成立了路边老人客栈。其中威尔逊路边老人客栈还被美国旅游交通部门评选为“美利坚老人顾客满意旅馆”。

老年人养老除了护理居住型的需求,心理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会大幅减少,这时老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增加社会交往的渠道和场所。美国有很多的老年人协会,如有名的红帽女士协会备受美国老年女士的青睐。此外精明的商家还看准了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的特点,也把网络空间也带入了老龄人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程度高的老人退休,虚拟市场将有更广泛的前景。

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老龄超市,为老龄人们提供法律、保健医疗、异地养老及旅游咨询,传播信息,老年产品的销售配送等多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行动不便、不能坐远距离车程的老人们都乐于到老年超市购物咨询,想买的想问的,一应俱全,非常方便。超市里设施也是根据老人的需要设置的,货架低、商标大、收银台还有拐杖等。超市里还设有老年咖啡屋,老人们往往在购物的同时坐在咖啡屋里聊天欢聚,交流生活和购物经验。老年超市成了老人们爱去购物和欢聚的地方,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脱颖而出,生意非常火爆。

而老人们的需求也不仅仅是以上居住护理和交往类的,凡是人们正常的需求也都是老人们正常的需求,而且老年人还有着很多特殊的需求。在商家的挖掘之下,各种高科技产品也进入了老年产品市场。随着青春逝去,老人们更加注重外形等各个方面的保养。一向以年轻人为主的化妆品产业已开始瞄准50岁以上的消费者,美国第一大化妆品公司雅诗兰黛邀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模特儿凯伦·葛汉为针对中老年市场的新面霜代言。现在,欧美市场老龄人群的护肤品、护发品、抗皱霜的销售纪录,已令许多以其他年龄结构为服务对象的产品望而生羡;老年服装市场更是火爆非常;医疗市场更是不用说了,美国的研究表明26-30%的全国总医疗费用是由6%的人在临终前最后一年花掉的。在食品饮料业,美国联合利华公司推出标榜低胆固醇、适合老年消费者的饮料,他们的广告焦点集中在一群50岁以上的快乐消费者身上,结果销量直线上升;在电子产品业,移动电话业者推出老年款手机,配备特大按钮,字母清楚易读,功能简化,备受老年人推崇;在汽车制造业,福特公司设计的汽车使老年驾驶员上下方便,安全带舒适,反光效果减少,仪表盘也变得清晰易读;铁路行业也推出了全程护送业务,服务非常贴心周到。

如此老年产品、服务产品不胜枚举,只要是老年人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养老产业的成功运营使得老人不再只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创出了活跃的新经济增长点。

美国养老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均已进入老龄社会,中国也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老年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资金的扶持,更需要发掘这个巨大的老年市场,“变老为宝”。中国老年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在老人论坛上说,目前中国老年用品消费能力达到6000亿元,到2010年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但是现在市场上提供的老年产品仅1000亿元,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缺口有待发掘。在这方面,诸如美国这样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尽早的开拓建立我国完善的养老产业,早日“变老为宝”,促进老年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儒家文化的国家,无论是老人还是儿女都喜欢老人在家养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四二一”模式家庭越来越多,儿女工作繁忙,留下老人在家形成“空巢家庭”,无人照顾。而大量的城市下岗工人和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口,一般都处于中年时期,有耐心,稍加培训就能成立专业的居家护理公司。如此一来,老人有看护,失业人口有工作,一举两得。除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或老年公寓也是值得大力发展的养老产业之一。依据国际经验,西方国家的老人在养老院度过晚年的比例大约是5%左右,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比例约在3%上下。按照这个比例,目前我国的养老院,数目和层次上都远远达不到养老的需求,市场空间非常巨大。养老社区、养老公寓适于建在有财力且老人较多的大城市,特别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郊区,最好离医疗条件良好的大医院非常近的地方,能达到老人养老、看护,儿女也方便来看望的目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收入增长,老人旅游也成为时尚。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冬天北方天寒地冻,南方的海南、云南、厦门等地却温暖如春、阳光明媚,非常适于老人居住;而到了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酷暑难耐,东北、云南等地却凉爽舒适,适合老人避暑。完全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在海南等地建立老人社区供老人过冬,在云南、东北等地建立旅游社区供老人避暑。或社区之间建起合作交流、互访的机制,邀请有财力有精力的老人们在全国各地旅游养老,过上一个舒适的晚年。

除了居住护理等养老产业严重不足,我国在老龄人的心理需求、社会交往方面也是一直严重忽视的。小孩、年轻人的服装店、护肤品、网站、超市等琳琅满目,但是老人产品却鲜为少见,严重短缺。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只在海南三亚、大连、厦门等少数几个城市形成了一些零星的养老产业,并没有形成完整、有规模的养老产业。面对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趋势,需要转变观念,改变老人是负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掘老年人这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满足老龄人生活、心理、健康、交往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洪国栋.美国老人首选家庭护理[J].社区.2007年6月下期

[2]谢芳.美国的退休社区与“居家援助式”养老模式[J].社会.2004年第12期

[3]全球银发市场藏金蕴银[J].市场报.2007年6月7日

[4]吴建平.海南养老产业悄然兴起[J].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2月3日

[5]黄其庄.美国老人拖着房子游遍全国[J].老友.2007年第一期

[6]曹燕文.发展银色产业解决中国养老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7]洪国栋.美国老人首选家庭护理.社区.2007年6月下期

[8]林华.外资探路中国养老产业.金融时报/2007年7月27日

[9]全球银发市场藏金蕴银.市场报.2007-06-07

[10]引自Lubitz和Prihoda, 1983;Roos等, 1987

篇7: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考

养老模式研究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影响下,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流转后农民依托于土地的长久稳定收入模式被打破,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养老保障基础;拓宽养老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养老保险资金安全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补贴;宣传养老保险知识,提高农民参保热情;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权利”等措施,才能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同时,农业耕作养老、温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养老、户外运动养老、山区避暑养老、文化创意养老等生态养老形式正在逐渐成熟,而针对不同形式的适应模式却尚处在摸索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阶层老年人的生态养老追求也不尽相同,因而生态养老的适应性必须符合老年人的真实需求。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存在“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结构性问题突出;财政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差距较大;政府职能错位,相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缺乏,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做好信息供给、制度供给、组织供给、服务供给、人才供给五大养老服务供给。以便有效、便捷、智能地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使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长安认为:要配合延迟退休政策推进养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许多地方的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供不应求。除了政府增加支持之外,还可以大量引进社会资本,大力推广PPP模式,借助民间资本力量兴建养老机构并运营。

养老机构建设管理研究

伴随着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养老问题已经发展成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只依靠政府的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养老服务发展的需要,而引入民间资本将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管理运行机制、财政补贴、价格体系、机构性质等方面,为民营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提供联动、宽松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公平对待营利与非营利性质的民办养老机构,明确责任,保护它们的产权,为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法律基础。特别是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初始阶段,不能对营利性质的民营机构进行过度的约束。其次,加大力度建立养老行业的相关协会。对国外的调查研究显示,民间组织的联合有利于引领民间组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政府适当放宽政策,比如不宜管理过多、过严,也应取消没必要的评比与检查制度,但是应该根据协会制定的标准,加强良性竞争、约束以及管理,争取实现行业自治制度。第三,打破传统的养老资源差别配制的体制,在提升公办、民办机构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其进行公平的竞争,达到促进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良性发展的目的。

以房养老政策研究

针对我国以房养老试点进展不大的现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当事人的主体定位。首先,明确借款人条件定位很重要。国家开始推行以房养老试点是出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考虑,因此,在该制度中,“养老”的色彩浓于“投资理财”,对借款人的资格也需要做出特别规定。其次,贷款机构应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保险业为补充。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金融方面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其积累的丰富经验有益于顺利开展以房养老业务。同时,基于以房养老市场的高风险性,保险行业也必须作为有效的补充,以促成风险在借、贷双方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建立市场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稳定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我国以房养老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并不稳定,政府应该进行适当调控,为以房养老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延期年金保费。对于长寿风险,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缴纳延期年金保费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后,建立征信体系。对于以房养老这种周期长、风险大的模式,建立征信体系十分必要。三是完善法律法规。首先,完善物权法“70年产权”的规定,我国目前住宅70年产权以及续期的规定给以房养老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立法机关应尽快完善物权法的规定,明确规定住房的使用期限及续期问题,包括续期的方式、费用等,以消除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机构和老年人的顾虑。其次,引进“遗产税”国外以房养老制度受到欢迎,很大缘由在于可以此规避“遗产税”。因为遗产税的税率较高,房产对子女而言反而没有太大吸引力。四是政府建立配套措施。政府部门应该参与到其中,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主体共同努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与补偿政策,降低贷款机构的运营成本,提供良好、稳定的金融环境,以激励产业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要强化监管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管以房养老的施行,设置以房养老的市场准入资格,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持续监督,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从而建立一个高效、规范、安全的市场交易体系。

居家养老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应以养老需求为导向,着力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整合力量搭建服务平台,做好4个结合。即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支持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坚持规划先行和硬件建设相结合,推进社区居家服务设施适老化。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应按要求配套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建议给予一定补贴进行支持引导。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推进照料中心实体化、微机构化运营,向社区开放就餐、日托、看护等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人才建设与监管建设相结合,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建立合理的薪酬自然增长机制及福利待遇体系。切实保障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和社会保障等权益落实,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学习培训,推进持证上岗,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动员社会各方面人员加入志愿服务者行列;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建设,积极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促进行业自我管理、服务和发展,逐步建立政府依法行政、行业规范自律、服务实体自主运营的管理格局。坚持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共享化。推动养老机构信息服务平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互联互通,实现机构、社区与居民之间养老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

智慧养老研究

建立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推进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保障。从项目实施的过程看,需要制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的规范;从项目覆盖的技术角度看,需要制订所涉及的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物联/互联技术等,做出技术性的标准和规范;从项目的层次结构上看,需要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数据资源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层标准、信息应用系统接入标准;从项目整体性上看,需要形成总体建设运营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健康服务为目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全国性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整合聚焦和深度开发,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形成集约、高效、合理的养老体系,唯此才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财务会计试用期个人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