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产业发展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服装产业发展

中国服装产业之我见

一、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限额以上服装行业的批发和零售金额合计约 11,510.7亿元,其中出口部分合计约 2,747.3亿元。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季度市场运营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在生产领域,我国服装行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国际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在附加值更高的研发、设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别于发展初期的依托贴牌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 ,我国服装行业已经逐渐开始向设计生产和品牌生产转变,纱线、面料、辅料等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正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服装自主品牌认知度也有所提高。换言之,我国的服装企业目前正进入转型期,面临从以产量取胜的外延型发展向以产品质量和创意、品牌美誉度和经营管理模式取胜的重要转变。

在销售领域,从上世纪 90年代至今,我国服装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0−2000年,服装批发商时代

20 世纪 90 年代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整体呈现供小于求的状况。本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最终产品质量好、品质优即可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产能扩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成就了以雅戈尔、杉杉股份等为代表的一批从纺织制造向品牌服装成功转型的老牌服装企业。

第二阶段,2000−2010年,服装零售商时代

2000−2010 年,服装行业进入成长期,服装消费逐步升级,大批优秀品牌逐步涌现,但由于行业整体的容量较大,服装企业可以凭借个性化大规模扩张而不用过多考虑产品销路,企业间的竞争更像是一场“圈地运动” ;竞争方式主要表现在店铺资源上的竞争,渠道扩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成就了以李宁、美特斯邦威等门店遍及全国的知名品牌。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服装品牌商时代 2010年以后,服装行业进入发展的成熟期,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行业趋势具体表现为高端服装品牌逐步崛起, 差异化服务已成为服装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服装企业的渠道布局空间逐步缩减,以往单纯依靠开店扩张即可支持业绩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而行业壁垒相对较低,国内对手和国际品牌的双重压力,直营门店库存累积、加盟商压货较为严重等现象,均对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速了其优胜劣汰进程和行业战略转型。 服装行业发展至今,服装消费者除了看重产品本身外,已经越来越重视品牌的象征意义和消费时获得的购物体验, 二者正在越来越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购物倾向,能否快速、有效的响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在压力中前行的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已经渐成规模的享有一定品牌美誉度的行业领先者将在行业转型中占得先机。

鉴于我国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周期较短和目前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稳步提升的现状,如何加快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普遍共识和当务之急。自2005 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先后出台了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共同强调要给予有实力的中国服装企业以政策支持,加快品牌建设,使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便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在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之下,我国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和结构升级迎来了良好的时机,部分实力较强的中国服装企业也已经开始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和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外采购等手段,逐渐尝试战略转型和产业链地位提升,为未来诞生世界级的中国服装品牌提供了契机。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 有利因素

(1)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1−2015 年期间,我国每年的人口总量以 700 万人左右的速度上升,至 2015 年末已将近 13.8 亿人。在人口基数巨大且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作为“衣食住行”之首的服装无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亦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11 年末,消费能力相对更强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并继续增加,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高端服装市场的消费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2)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潜在的服装市场容量亦有望随之进一步向真实购买力转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 63万亿元,而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分别逼近了 30,000 元和 10,000 元。

(3)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升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一方面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性支出的绝对金额均有所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居民主要从事室内工作,衣着的档次和数量需求都相对较大,故城镇居民的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性支出占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居民的相应比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由 2010 年的 13,471.5 元上升至 2014年的 19,968.1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0.34%;农村居民年人均消 费性支出由 2010 年的 4,381.8 元上升至 2014 年的 8,382.6 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7.61%,低于相同期间农村居民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性支出 17.9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例高于农村居民2−4个百分点左右。

(4)我国女装消费升级且成长空间较大

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上看,随着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增多,她们的经济实力正在增强,消费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尤其是在城市,女性享有更大的经济独立性和消费选择,其品牌意识和忠诚度更加强烈,具体来看中国女性对女装的消费也正在升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 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改善,加之女性对时尚和美丽的持续追求,中国女性对高端女装的意愿和能力正在加强。根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预计,中国女性中独居或已婚未育的年轻妇女总购买力很可能从2005年的1,800亿美元增至 2015 年的 2,600 亿美元;而子女已经长大离家的“空巢”家庭的年长妇女的购买力预计也将从 2005 年的 1,000 亿美元增至 2015 年的 1,500 亿美元。根据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按人数比例,服装服饰自 2008-2014年连续 7 年位居中国城市女性个人最大一笔开支的榜首,2014 年所占百分比为50.8%。

②注重消费质量和品味,款式是购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高端女装的消费群体相对来说收入较宽裕,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较为舒适优雅,其消费视点聚焦于有品位、有个性、质量好的品牌服装,即愿意花钱购买实用又时尚的衣服,以修饰外在并显示自身气质,体现一定文化底蕴。平均来看,各个年龄段的中国女性在女装消费中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就是款式。

与此同时,我国女装的市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1998−2010 年我国女装人均消费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人均 43.9 美元,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离欧美发达国家 300−450美元的水平有着较大差距。

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正在日益提高,同时职业收入较高的女性人群的增加,将进一步保障女性的经济地位,促进未来女装的消费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女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差距与年龄区间基本成正比,在20−24岁区间,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性。换言之,当代女性在高收入职业中发展机会较其父母辈而言,与男性更为接近,经济上更为独立,预期也将带来未来女装消费的增长。

(5)我国高端女装行业的成长空间巨大

①高端女装行业容量可观但市场集中度低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我国高端女装的总体市场容量约为 680亿元,其中来自于高级百货商场渠道的市场容量为约500亿元。而在可观的市场容量下,高端女装的品牌集中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5 年高端女装品牌前十名市场占有率的合计为 9.50%,低于商务休闲男装、男衬衫、牛仔服、童装等其他细分服装市场,高端女装的行业领先者大有可为。

②成熟女性的人口红利促使高端女装行业进入成长期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形象购物” ,会积攒经济实力去购买一些高于自身消费层次的产品,其通过服装来展示高雅品味的愿望相对更为强烈。加上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增多,工作稳定并收入增长,其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女性享有更大的经济独立性和消费选择。而高端女装的主要消费群体正是 30−50 岁的女性,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群通常已经工作多年,事业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强调生活品质和格调,认为服装是个人品位和身份的代表和象征,品牌意识较强,故在服装的选择和购买上具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端女装的消费主力“60后”和“70后”女性占女性人口总数的比例合计约为35.82%,而即将成为高端女装的消费主力的“80后”女性占女性人口总数的比例约为 18.64%。而根据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 31-40 岁城市女性个人的服装开支平均达到 5,082.1元,位居各年龄段之首。41-50 岁女性购买一件(套)最贵的服装开支平均达到2,019.9 元。因此可以预计,随着消费倾向更强、高端服装消费更高、价格承受能力更强的 80后女性逐渐成熟, 其女装消费需求也将逐渐向高端化成熟化转型,未来若干年高端女装、成熟女装的消费规模将随之扩大,我国高端女装行业相应正在沿着国外高端女装的发展路径进入成长期。

同时,成熟女性的人口红利能够保持国内高端女装行业持续向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高端女装的消费者较之少女少淑装的消费者,对于国内品牌有更多的认可度,原因在于少女少淑装的消费群体主要为 16−25 岁的年轻女性,其相对更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接触体验外国文化更多,对外资品牌的尝试和选择也相对更踊跃。因此,国内的少淑少女装市场更多被外资品牌占据分割,而国内高端女装市场国内的品牌相对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③高端女装零售额的非省会城市所占比重继续提升,未来发展趋势可观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较为不均衡,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省会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均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相应高端女装的消费更集中于这些区域和城市。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开的数据统计,2011 年的高端女装零售额中有39.95%来自于非省会级城市,该比例在2008年、2009年和2010 年分别为 12.20%、26.44%和 37.73%,这说明非省会级城市的高端女装消费能力正在逐渐提升,未来非省会级城市对高端女装的消费潜力巨大。

高端女装销售分布呈现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省会级城市竞争的愈加激烈和市场空间的日益收窄, 以及非省会级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的影响, 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甚至国际奢侈品牌在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将扩张的下一个目标投向了中国的非省会级城市,且扩张速度加快。因此非省会级城市吸引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进驻的同时,也促进了高端女装的消费渠道下沉。 (6)高端女装库存压力相对较小

从经营模式上看,相比快时尚等其他类型女装,高端女装企业最终产品的销售有效时段相对较长,推陈出新的频率相对较低,加之高端女装需要众多的营销终端来传递品牌形象和实现产品交付,因此,库存更多体现了经营业务的需要而非负担,存货带来的压力也相对较低。 2. 不利因素

(1)高端女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受国际品牌制约

服装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客户认知过程,国际一二线品牌一般都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 他们注重品牌文化沉淀, 形成各自独特文化内涵。我国高端女装品牌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生命周期较为短暂, 最多二十余年历史,每年均有众多品牌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品牌影响力和国际一二线品牌相比有较大差距,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内品牌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女装品牌大都源于速成, 倾向于利用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通过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而缺失夯实沉淀品牌的基础,缺乏品牌文化的积累,因此存续期较短。目前国内奢侈品市场被国际一二线品牌垄断,品牌集中度高,且销售渠道开始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的 30%以上。国人消费观念上崇尚国际品牌,甚至部分高端商场对国内品牌入驻设置高门槛, 高端女装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受到国际品牌的制约。

(2)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是我国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软肋,虽然较以前更加受到重视, 但多数品牌特色风格不明显, 缺乏个性、 独创性和相对独立的特色风格,模仿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产品定位趋同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互补性和辨识度均不高。

尽管加强了与国外先进设计文化的交流,但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整体设计水准与国际水平尚存差距,国内服装设计师的输送培养机制也有待改进。我国服装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跟风模仿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制约了我国服装品牌的设计水平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3)渠道资源稀缺,市场占有率存在天花板效应 由于全国的一二线城市及其可容纳的中高端商场的数量有限,国内中高端商场资源相对稀缺,制约了高端服装单一品牌的门店数量。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 2009年至今, 高端女装单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未超过4%,当门店开到一定规模后,将遇到瓶颈,从而导致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存在天花板效应,高端女装企业需要借助多品牌策略来突破。

(4)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服装行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员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高。

近年来,国民名义收入增长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以公司所在地深圳市为例,最近三年当地社保局公布的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为 5,218 元、6,054 元和 6,753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76%。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关系及其影响

上游行业是面辅料行业,面辅料的价格、质量工艺、功能与服装行业的衔接与融合日益紧密。价格方面,面辅料中的羊毛、化纤、棉花、丝绸等价格的上涨,使纺织行业的成本持续上升,逐渐传导到服装行业后,其中的品牌企业可通过涨价转嫁成本压力,保证盈利;质量工艺方面,面辅料的质地、等级、裁剪、缝制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的款式和风格,特别是高端服装品牌企业往往更多的选择高档进口面料;功能方面,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对衣服简约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种要求很大程度上由各种新型纤维、抗菌、免烫抗皱、防静电等高科技面料所满足,进而提高了服装的附加值和档次。

下游面对的主要是女性消费者。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受到较多因素影响, 包括宏观经济景气程度、 居民可支配收入、 时尚潮流、媒体风向等外在因素,以及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品味等内在因素。同时,服装的款式、价格、面料、品牌、时尚、购物环境等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服装的重要因素。女性消费者具有多层次性和感性的特点,其消费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造成女装消费具有短周期、多变性的特点,这也相应的对涉足产业链各环节的女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篇:中国服装产业国际采购策略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中国服装产业国际采购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国际采购对制造业的影响,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和纺织品服装零售的特点入手,提出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采购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采购;纺织服务业;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加速,跨国集团相继以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大型连锁集团在把中国视为巨大销售市场的同时,也将中国列为全球直接采购的重要基地。纺织服装行业以日趋突出的质优价廉的比较竞争优势,成为跨国零售集团重点关注的行业。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商来中国进行纺织品服装的采购。同时,像沃尔玛和家乐福等零售商,其零售的纺织品服装主要集中在中低档领域,而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中低档领域具有比较成熟的竞争力,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极有可能成为其首选,据了解,跨国零售商的采购范围涉及男女正装、休闲装、羽绒服,童装、内衣,服饰、鞋帽等众多品类。此外,跨国零售商以种种形式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其在中国的采购有利于降低成本,据不完全统计,跨国零售商在中国采购的商品中有大约80%仍然在中国国内进行销售。

一、纺织品服装的零售模式

相比其它消费品,纺织品服装市场具有品种多、变化快、流行多样性、流行信息传播快等特点。而服装行业则因为产业链长,产业部门关系复杂,一定阶段的规模不经济等原因,使处于中间的零售商很难做到“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价格,将适当的产品卖给消费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远见的服装制造商和零售商开始运用这一技术,通过建立新的行业关系和信息网络解决恶性循环,从此发展新型的零售模式——敏捷零售模式。

敏捷零售模式有四大要素:条形码与同一的商品代码;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和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现代的配货中心;产业间各企业的规范和标准化。

第1页共5页

敏捷零售模式通过其四大要素,建立了从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的敏捷的双向信息流通道。又在制造商、零售商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关系下,建立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敏捷的物流通道。

二、跨国零售商的全球采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了更广泛的跨地域经营的全新趋势。大型公司开始在新的国家或者地区参与市场和原材料的竞争。这些企业的采购常常在全球范围内的进行。

(一)、全球采购的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数据

为了实现采购协作,必须收集相关的数据。从实施采购行为的每个采购办公室或地点应收集以下数据:目前的需求、需求预测、当前的供应商、潜在的供应商、特性、交易货币及汇率、前协议的时间长度、总配送成本。在评价潜在的供应商时,各个零售商的有其自身的标准。如家乐福的标准是:有出口权的直接生产厂商和出口公司、有价格优势、有欧盟纺织品配额和良好质量信誉保证的企业。有适应大批量生产和供货能力,能准时快捷供货的公司。而沃尔玛评价的条件可谓一丝不苟:有出口权的直接生产厂商和出口公司;有价格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准时快捷供货的,了解沃尔玛“天天平价”原则的公司。

第二阶段:确定商品价格

1、数据分析。为确定商品当前的价值,并提出基准价格。必须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酬劳和折扣的差异分析、按照当前汇率的价格转换和对潜力很大的材料进行详细的成本分析。

2、目标成本分析。在进行目标成本分析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最小离岸价分析,成本变动分析。最小离岸价分析比较了供应商每个供应地点的离岸价格包括送货过程的价格,成本变动分析需要先建立一个成本模型,然后比较离岸价格和成本模型。其中成本变动被看做是离岸价格的一个百分比。

第三阶段:制定和执行采购战略

1、制定战略。确定了基准和目标之后,应制定一个实现目标的采购战略。这一战略应该包括以下步骤:消除LEW和MOM分析中价格的差异,通过在现有供应商中重新分配订购数量,使规模的影响最大化,减少供应商数量,置新安排订购

规模。

2、战略监督与谈判。确定了目标,制定了战略之后,就可以着手为实现目标而谈判了。在谈判的组织、内容和程序上都必须谨慎,以便实现最大利益。在服装采购里,采购人员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分析上一季的销售情况,包括:款式、颜色、质地等;通过销售数据分析,分析欲采购的服装在流行周期内所处的阶段,并以此为参考,决定所须采购的量;评价外界因素,包括媒体、电视秀、电影等,消费者是否会模仿穿着影视明星的最新时装。虽然全球采购在降低成本等方面为企业带来了利益,但是也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全球采购提高了库存水平;全球采购必须面对包括汇率变动在内的一些风险。随着全球采购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在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全球采购的内在风险。很多企业运用采购来控制他们的由于国际采购而增加的一些额外库存。从服装市场具有品种多、变化快、流行多样性、流行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来看,准时采购策略适合零售商从服装生产商处对服装的采购。

JIT(Just In Time)采购也叫准时采购法,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是一种管理哲学。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是从准时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它和传统的采购方法在质量控制、供需关系,供应商的数目、交货期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其中关于供应商的选择、质量控制是其核心内容。

准时采购包括供应商的支持和合作以及制造过程、货物运输系统等一系列的内客。准时化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提前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

三、我国服装业应的国际采购对策

(一)、政府促成绿色通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如何为跨国零售商采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协助国内生产厂商把产品直接打入全球采购系统,应该成为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新课题。天津和南京的国际采购会议,都是由政府出面牵头组织的,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目前,上海和天津为全球采购中心搭建了大平台,上海市今年还专门成立了跨国采购促进中心,这个中心将为跨国公司驻上海的全球采购分支机构建立和运营提供支持、协调和服务,帮助跨国采

购商在上海的信息搜索、物流分拨、单证处理等。天津市投资了3亿元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国际商品进出口采购中心。同时,在重庆、西安、大连、青岛等,也正在规划构建为全球采购中心服务的平台或窗口,政府在促成这一“绿色通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建立服装企业的供应链。服装企业如何将自身的产品纳入国际零售商的全球零售体系,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将提到服装企业的议事日程上。于是,实现快速反应,建立“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价格合理”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已经成为服装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服装CAD/CAM 、POS、EDI、MIS等高技术在服装业中的渗透及应用,使得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成为可能。而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包括从纺织纤维厂、成衣制造厂到零售商的供应链系统,是实现快速反应系统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的实施并不等于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实施。要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首先必须改善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流程自动化。对于服装企业而言,应该首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然后将条码、扫描技、POS系统、EDI等技术集成起来,在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供应链集成系统,以确保产品能在供应链上不间断地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

(三)、与跨国零售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跨国零售集团对供应商采取差别待遇政策一般将供应商按合作的紧密程度,依次分为四个等级对待,即战略供货伙伴、主要供货伙伴、一般供货商和临时供货商。后三种伙伴之间业务关系很不牢靠,当有新的供应商出现后,他们将寻找借口中断与这类供货商的业务关系。所以,企业进入跨国零售的全球采购体系后,必须在尽可能的时间内壮大业务,迅速发展成为他们的战略供货伙伴。国务委员吴仪在跨国零售集团国际采购会上曾告诫中国企业,要主动与跨国零售集团接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渠道。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是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联盟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联盟中,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对的独立性,都尽可能是同行中最好的。每一个企业必须经过调整以便有效地利用其优势,集中其核心业务。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彼此之间的良好和长远的合作关系。他们需要合作以便在市场上竞争。这意味着从设计到销售的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运作都应满足市场全球化的变化。简单而言,通

过这种联盟,业界必须成功地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给消费者提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正确的商品。对于服装业来讲,这是一个在零售业和服装业相互参与而达到互利的联盟。在互信的基础上的联合,以使我们可负担的价格提供杰出的服务,以满足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消费者的需求。与零售业结成联盟的好处有:缩短交货时间,实现快速反应;在供应链中剔除不必要的部分,降低储存成本,鼓励效率、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顾客的需要;与零售商的联合使服装生产更近地接触市场的变动。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说,跟零售业的联盟有利于按消费者的需要提升质量。在西方,零售商代表消费者,是真正的质量控制者,有一些大零售商更是质量标准的制定者。中国纺织品的质量还处在中低档的水平,和世界大零售商的联盟有利于中国提升产品的品质。联盟的形式有很多,比如互相控股,各种不同的合约,特许经营等等。所以建立与跨国零售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我国的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虹舒,吴迪,外向型加工企业国际采购成本研究,[J],决策&信息,2009,

(7).

[2] 宋威,张汝根,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国际采购研究 , [J], 商场现代化,2008,(4).

[3] 杨晓晨,现代国际采购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5,(9).

[4] 朱惠君,国际采购供应链优化方案, [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2)

第三篇: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一)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针织服装,江苏金坛的服装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绒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镇的童装、枫桥的衬衫、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福建省晋江、石狮的休闲服,广东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江西共青的羽绒服这等等。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

在先后6批133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试点地区中,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镇),其中福建省8个,江苏省8个,浙江省6个,广东省5个,山东省河北省各2个,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服装生产越来越向产业集群集中,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产业集群的发展变迁影响着产业区域和产品布局,影响着产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同时,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和加速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步伐。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有些集群是企业或手工业者在多年中逐渐密集而自发形成;一些是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而发展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这类集群内企业的更迭速度较快。 也有部分属企业领导型集群和混合型集群。这些集群通常是当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发展壮大后,带动更多企业创业而形成的。由于有占绝对领导地位的成熟企业的示范和带领,这类集群通常发展较为成熟,集群内企业较为固定、数量不甚巨大,集群内竞争合作秩序较强。

(3)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几个省。

(4)多数集群处于形成期或成长期,少数集群步入成熟期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仍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这个时期集群内企业较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多为利用一定规模的上游市场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统一专业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利用集群规模效应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集群内部竟合机制不甚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并趋于价格竞争模式。协调、稳步、持续发展是多数集群面临的现实课题。

(5)集群内大企业地位彰显 统计表明,服装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仅占产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5.37%,而工业总产值则占到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67.41%,销售收入占61.69%,利润总额占70.24%,平均职工人数占56.87%,产量占产业集群总产量的50%。仅占1/4的企业,用一半多的职工,创造出70%以上的利润,足见规模以上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产业集群平均水平,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中国服装协会)

第四篇:中国长三角服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策划方案

2009年09月16日 星期三 22:12

一.本次活动的意义:

通过举办这次活动,整合中国长三角服装产业资源,汇集高端智慧,融合各家之长,研讨新的商业模式,扶植民族品牌,提升我国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从服装大国转变成服装强国尽一份应有责任。

二.活动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经济研究院

金坛市人民政府

江苏万和国际商贸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上海服装行业协会

江苏省服装协会

金坛市服装协会

金坛市经济贸易局

金坛市女企业家协会

南京常州商会

新沪商世纪论坛

环球服装网

上海优立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上海餐饮协会

上海电子竞技动动协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店杂志

媒体支持:

东方卫视,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常州电视台,金坛电视台,新华日报, 南京日报,杨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5日新闻, 江苏电视台, 生活时尚频道,瑞丽服饰,中国制衣,中国纺织报,服装时报,中国服饰报,新浪网,色彩中国,中国纺织品网,中国纺织服饰网,中国服装时尚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品牌服装网,中国服装采购网,中国童装网,中国童装品牌网,中国服装招商风,中国时尚品牌网等专业媒体将作联合推广报道

三.时间:2008年4月26日13:00---17:30

四.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五.活动形式:

1. 高峰论坛开幕典礼:

主持人: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戴自毅

贵宾讲话:金坛市领导

主题演讲: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曹泽林

2. 服装产业高峰论坛:

3. 项目洽谈

第一场论坛主题:在美国次贷危机等各种环境影响下,投资者如何做出投资决策?

主持人:第一财经资深主持人

引言人:《中国制衣》常务副社长 葛奇鹏

讨论人: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曹泽林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

环球服装网董事总经理刘信永

美特斯邦威服饰总裁周成建 (拟)

第二场论坛主题:奥特莱斯购物公园这种全新的商业业态能否经受的起市场考验以及前景如何?

主持人:第一财经资深主持人

引言人:江苏万和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江玉红

讨论人:上海服装文化节及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单国焱(拟)

上海聚恒投资集团 发展战略部部长罗志庆

上海塞莱克国际营销机构首席执行官 杨光辉博士

香港新世界百货(巴黎春天)总裁陈伟兵

正大广场总裁司徒文聪(拟)

雅戈尔总裁李如成(拟)

4、项目洽谈;

5、意向签约:设立签约接待处,负责与客商洽谈签约。

六:论坛会议进行方式

1.主持人开场白并介绍莅临指导之贵宾(5分钟)。

2.引言人发表专题报告(20分钟)。

3.讨论人根据引言报告,融合专长,加入讨论(每人10分钟)。

4.现场发问及综合讨论。

5.敬请引言人于4月18日之前,撰写三千字左右讲题摘要,电子邮寄或传真至环球服装网。

七. 活动氛围营造:

为突出现场提问及签约火热气氛,在活动前约定部分企业代表(或指定人员),在项目推广介绍提问环节踊跃发言(事先准备好所提问题)并在现场带头签约,以带动现场气氛及其他企业签约。

八.论坛客户邀请:

到场客户由新沪商世纪论坛,环球服装网,上海服装协会,南京常州商会,江苏万和商贸有限公司共同邀请。

1、目标客户:

国外知名服装品牌企业中国区代理机构(含代理商)

国内知名服装品牌企业;

国内知名品牌地区代理机构(含代理商);

2、政府及行业机构:

上海服装行业领导

国际驻外商会

全国各地驻沪办事处

全国各地驻沪商会

九. 拟邀请嘉宾部分名录:

服装企业由上海服装行业协会和环球服装网共同邀请:

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上海康培尔服装有限公司,上海高邦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地王高级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圣达菲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太空车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佳龙制衣有限公司,上海班博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依仕特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宝盛高级时装有限公司,上海良友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三枪集团,上海百灵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雅多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欧罗兰服装有限公司,上海桑莉斯制衣有限公司,上海多彩鸟服饰有限公司,上海雅时装有限公司,上海丽高级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司麦脱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艾登堡服饰公司,上海荣臣博士蛙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康派司实业总公司,上海威人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佛罗伦思服饰有限公司,迪瓦特服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宝世杰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宝鸟服饰有限公司 ,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上海爱丽丝制衣有限公司,上海达吉斯高级内衣有限公司,上海欧迪芬内衣精品有限公司,上海太阳谷服饰有限公司,上海贵升纺织品有限公司依革思儿(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上海一品制衣有限公司,上海汇士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今童王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常春藤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上海仪华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丽婴房婴童用品有限公司,上海好孩子儿童服饰有限公司,上海伊哥宝屋服装有限公司,上海帝高绒毛服饰有限公司上海金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正大羊毛衫有限公司,上海圣雪绒羊绒服饰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正杰凤凰羊

毛衫有限公司,上海汇杉服饰有限公司,上海紫澜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圣凯罗制衣有限公司,上海多彩鸟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凡雅时装有限公司。

第五篇:2011年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2011年3月25日服装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建设服装强国的起始之年。

2011年,我国服装行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产业发展环境,产业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发展压力。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内需的平稳快速增长将为服装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铺开,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将再上新台阶。

未来10年,是我国服装产业朝着国际领军地位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30年已经为行业加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意识到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实力并未削弱,在品牌创新、价值创造、市场掌控等高端软实力方面,我国服装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行业必须树立危机感、紧迫感,沿着正确的产业升级方向,牢牢把握正在到来的产业大发展机遇期,努力缩小国际差距,确立更高的国际竞争地位。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装行业要通过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集成创新,达到“产业集体提升,企业部分突围”的目标。围绕“集成创新”,2011年,服装行业将更加注重市场评价体系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产业基础建设的完善,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提高以产业链乃至产业体系为依托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国际市场保持稳定,中国产业在竞争中调整结构

2010年,国际经济处在稳定的恢复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低速平稳。国际市场实质恢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总体预期维持稳定。欧、美等市场补库需求释放将于201

1年下半年收尾,我国服装出口高速增长难以长期维持,预计2011年出口增幅将回落到20%以内,但仍将保持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出口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继续调整,但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原料价格存在较强回调预期、春节后招工预期不甚乐观等因素共同作用,短期内影响企业接单意愿和定价。“慎接单、接短单、缓下单”是2011年初期行业普遍心理。2011年春节与元旦较为临近,为春节后恢复生产留出了相对宽裕的时间,有利行业、企业根据订单、汇率、招工、原料等情况变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但总体来说,全行业仍将呈现加工资源短缺态势。

“国际大牌”率先恢复活力,部分品牌已释放出向上调价信号。国际高端优质订单向中国聚集,东南沿海加工向精品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加工较简单、附加值较低的订单开始转移,部分订单转向东南亚等新崛起的服装加工竞争国,部分订单则转向中国内陆省份。正在转移的订单尚未稳定,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外贸加工业发展提供机遇,也给沿海地区企业转型成为国际采购商创造条件。在新一轮订单争夺竞争中,将有一批内陆省份企业和集群异军突起,也将有一批掌控国际订单和采购贸易权的占据国际产业价值链较高端的贸易类企业诞生。

(二)内需平稳快速增长,“品牌战略”引领航程

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在积极的经济政策作用下,内需势必维持平稳增长。国内服装成熟市场恢复活力,新兴市场成长迅速,2011年必将是服装内需平稳快速增长的一年。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发展,大地产商加大对

三、四线城市开发力度,网络覆盖率快速提高加快传播新生活方式,都将催化都市型服装消费的纵深发展。

“品牌战略”加速推进。中国服装品牌加速国内市场布局,并进一步促进内需市场一体化进程。品牌的区域布局将带动各地区加工业发展,进而带动这些地区产业链完善以及产业集群形成。民族品牌自身发展也将在市场发展壮大的机遇下,以及与来自不断提升的品牌群体和大量涌入中国的海外品牌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完善。科技与文化的价值创造力,人与资本的发展支撑力将进一步彰显。

(三)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加速

2011年,产业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挖掘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提升资源创造价值能力迫使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科技兴业”再掀高潮。以“节能、高速、智能化、专用化、多工序集成化”为主流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全面铺开。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则以信息化全流程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特征。流程再造、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软科技的研发、应用将逐步升温。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行业为平台、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有所突破。

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内陆各地区的产业功能分工、规划逐渐清晰,服装产业加速全国范围的布局调整,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联动高效的产业区域格局将随着各地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出台,由摸索试探阶段步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理性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应新的发展机遇期,集群功能分化,催生新的产能聚集,部分原来的产能集群则向贸易、研发、信息、人才、资本集聚方向转型,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强化市场、服务和资源配置调动功能。

产品结构优化。通过专业化、精细化、快速化、服务化提升国际产品供给竞争规格,弱化劳动力成本要素在竞争中的作用,通过效率和附加值提升重塑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资产结构优化。行业继续通过国际、国内资本整合、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向集约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行业国际定位向价值链高端逐渐移动,品牌生态进一步完善。

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市场细分为商业模式、市场模式、营销模式。国家大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小市场差异化发展并进。品牌细分和品牌整合加速。

上一篇: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下一篇:职工安全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