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

2024-05-10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精选6篇)

篇1: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

http://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探究作业的系统性、层次性、兴趣性、探索性、延展性、评价等,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

作业现状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设计

中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忽视对作业练习的系统筹划。有的在布置和完成作业的时机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课后作业,忽视课前和课中的作业设计;有的作业内涵和知识点不够系统,片面注重大题量和高难度的练习,忽视基本知识的巩固;有的作业内容设计不科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视“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作业练习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练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安排作业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致使作业练习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学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对作业练习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形如抄袭、重复写、应付完成数量、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等情形,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题海战术而对作业练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部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形成严重学习障碍,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这一课题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有效作业设计研究 1.作业设计原则

1.1作业设计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http:// 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2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1.3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与课中例题相仿,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案例

《苏科版九下6.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的第4课时,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题(课本习题6.2)

http://

题5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写出它们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2)y3(x3)2

4题7

通过配方,把下列函数化为ya(xm)2k 的形式,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y2x25x7(4)y52x23x

2选做题

(徐州市2008年中考题----综合题),4)为顶点,且过点B(2,-5).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以A((1)求该函数的关系式;

(2)求该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3)将该函数图象向右平移,当图象经过原点时,A、B两点随图象移至A、B,求△OAB的面积.

1.4兴趣性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数学学习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作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开发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其中调查内容包含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这份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建议。

http:// 1.5探索性原则

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多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索作业,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变式就是把题目形式换一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展现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看到题目后去猜一猜问题是什么,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案例 《苏科版9上教材阅读材料“折纸与证明”》课后作业(泰州市2008年中考题)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再以AB的中点O为顶点把平角∠AOB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铺平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

()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

本题属于操作性试题,能够较好的来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题目的解答不难,特别是动手做一做即可。

如果教学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注重动手实践,那么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就是说,本题也可以不操作而直接解答,当然节约解答时间。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

http:// 的----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1.6作业设计的延展性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设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从封闭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与其它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2.作业设计 2.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2.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

http:// 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3.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在课外,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其中10--15分钟的课前预习作业时间,10--15分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果对数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将由自己调控支配。由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做作业将不再感觉枯燥,从而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4.作业目标

4.1 课前作业----“预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

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作出简单的体现,同时,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一般地课本上直接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会。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2课中作业----互动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课堂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作业本中自主进行反思小结,谈收获谈疑惑等,归纳提高。另外配以当堂小检测(小试卷的设计仅是当堂课的简单运用,量少而直观),师生都能看到本节课掌握的收获和差距。普遍发现学生喜欢发挥班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不同反应能激发各自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一个“导”字----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

http://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课中作业本的内容,看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表现,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调整和纠正。4.3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的目的。

课后作业的内容呈多样化,有课本习题原题及变式,有其它辅助材料的综合性题,有针对以往作业中的错例而设计的改错题等。特别是在复习课中,设计一部分改错题从而进一步厘清思路,巩固知识。

案例 复习“幂的运算”时,课后作业是摘录了以前部分学生的错题示例:

(1)(ab)ab

(2)(2xyz)2xyz

(3)(3abc)3abc

(4)(3ab2c3)39a6b6c9

(5)(3x)(3x)3x

(6)(x)x(7)[(m)]m***3241282242x10

m10

(8)

(9)(3ab2c3)

3(x2)3x43(3a2)3(b3)3c33abc69

(x)6x4(x)x22

(10)

(11)

1314()7911314()7314[()2]7931197()7

314()14

93117(3)14311(12)

(13)7

http:// 1n22nn222004()2004(x)(x)xx212004x2nx2nx2n [22()]

2n2n22xx2004(2)xn2

(14)

(15)(2a)3(a)(3a)22a3a122aaa3

… … … … … … … … 33(3mn2)3(n5)3

33m3n6n15

27m3n6n15以上错误主要包含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号的处理不正确,二是对于积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个因式)漏了乘方运算,三是对于合并同类项法则遗忘,四是运算混乱。作业中让学生找错纠错,同时针对以上错题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1)(x)x

(2)(b)(b)b(3)(a)(a)

(4)a(a)(a)

3120

(5)[()](2)

(6)[28(1)]()7 ***33321

2从而学生在辩错纠错中复习了幂的运算法则,提高了运算技能。5.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

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业本上一种无声的交流有时作用远远大于与学生的一次面谈。同时,每次作业的评价等第,也是对学生作业劳动的一种肯定,学生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意向和内驱力。6.实验研究结果

实施作业设计改革后的几次成绩表 _ 8

http://

考试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的指标体现,其它指标不好量化,但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明显优于对照班,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争先恐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7.研究反思

7.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7.2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最根本的素质,不在于能讲授数学知识,而是极好的调控班级氛围,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教师主要承担着指点、激活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7.3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社会的财富,促进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是数学教育的天职之一。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有效的作业还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针对容易出错和不太理解的知识来调控和设计。

篇2: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

1.1作业设计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2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1.3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与课中例题相仿,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1.4兴趣性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数学学习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作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开发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其中调查内容包含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这份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建议。

1.5探索性原则

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多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索作业,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变式就是把题目形式换一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展现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看到题目后去猜一猜问题是什么,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1.6作业设计的延展性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设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从封闭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与其它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

2.作业设计

2.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2.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在课外,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其中10--15分钟的课前预习作业时间,10--15分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果对数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将由自己调控支配。由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做作业将不再感觉枯燥,从而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

4.作业目标

4.1课前作业----“预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作出简单的体现,同时,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一般地课本上直接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会。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2课中作业----互动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课堂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作业本中自主进行反思小结,谈收获谈疑惑等,归纳提高。另外配以当堂小检测(小试卷的设计仅是当堂课的简单运用,量少而直观),师生都能看到本节课掌握的收获和差距。普遍发现学生喜欢发挥班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不同反应能激发各自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一个“导”字----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课中作业本的内容,看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表现,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调整和纠正。

4.3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的目的。

课后作业的内容呈多样化,有课本习题原题及变式,有其它辅助材料的综合性题,有针对以往作业中的错例而设计的改错题等。特别是在复习课中,设计一部分改错题从而进一步厘清思路,巩固知识。

案例复习“幂的运算”时,课后作业是摘录了以前部分学生的错题示例:

以上错误主要包含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号的处理不正确,二是对于积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个因式)漏了乘方运算,三是对于合并同类项法则遗忘,四是运算混乱。作业中让学生找错纠错,同时针对以上错题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从而学生在辩错纠错中复习了幂的运算法则,提高了运算技能。

5.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_,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

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业本上一种无声的交流有时作用远远大于与学生的一次面谈。同时,每次作业的评价等第,也是对学生作业劳动的一种肯定,学生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意向和内驱力。

6.实验研究结果

实施作业设计改革后的几次成绩表

6月徐州市期末统考(实验前)数学成绩对比

考试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的指标体现,其它指标不好量化,但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明显优于对照班,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争先恐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

7.研究反思

7.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

7.2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最根本的素质,不在于能讲授数学知识,而是极好的调控班级氛围,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教师主要承担着指点、激活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7.3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篇3: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有效性

数学课后作业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设计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时,我们要考虑对各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与反馈,着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精选精练的原则,使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得到最优化.具体来说,我们要确保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在设计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整合综合性习题,着力巩固知识体系

在设计数学课后作业时,要将各章节知识准确地进行归类,形成整体知识体系,并针对各组、各类不同知识精选综合性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来理解、巩固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掌握解题基本技能.综合性习题指的是能全面涵括教材知识点的练习题,“基础、容易、全面、重要”是这类练习题的特点.掌握好这类习题,能有效引导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同时也为突破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启发性习题,明确体现思维训练

启发性习题是指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学生容易感兴趣或容易引发思维的话题作为情境进行设计的一类题目.“综合、灵活、开放”是这类习题的特点.在启发性习题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核心知识的变式运用,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学会融会贯通,避免思维固化.

例如,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在其中设置“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启发性习题,先让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从“对应角”和“对应边”两个角度设计证明题,然后再从“在三角形中添加辅助线”的角度设计证明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常用方法.这样,相似三角形的核心知识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又如,学生在学完二次函数后,我们可利用营销情境,从“建立函数模型”“利用配方法求最值”“根据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求最值”等角度设计一道极具启发性的二次函数综合运用题,将二次函数的核心知识尽数涵括其中.通过这种启发性习题的练习,既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又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得到充分启发,并且使学生学会了对数学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习题就会感到非常熟悉,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精选适应性习题,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我们设计课后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选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适应性习题,让优等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各项数学公式和定理,中等生在练习中能够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学困生在练习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对适应性习题的训练,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适应性习题的核心是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与学困生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应是一些基础性习题,与中等生相适应的应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习题,与优等生相适应的应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习题.因此,一份优秀的数学课后作业应具备能够代表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中体现的代表性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完成作业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

例如,假设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变成原来的4倍,那么,它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几倍?如果面积变为原来的9倍、n倍呢?运用教材中平方根的知识,学生都能轻松掌握教材的这道基础题.但对于优等生而言,我们还可以对本题这样变式:两个边长均为2cm的正方形能否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如果能,请画出图形说明拼接方法,并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这样,学困生、中等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优等生的解题思维也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篇4: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于

[关键词] 有效性;作业设计;初中数学

为什么强调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的有效性

这里强调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究其原因,在于数学作业对初中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而初中生的数学作业并不是教师简单布置多了就好,也不是学生完成了就好,而是布置的数学作业设计得要有质量,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要不然学生麻木地做再多的数学作业也不会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作业的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适合. 所以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是学生打开数学大门的一个关键钥匙.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得有效,另一个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节约学生的时间,既学得快,又学得好,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有效性也会极大地扩展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提高其学习的素养.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表现

1. 关注个体差异,彰显人文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思维. 而作为一个教师,就更应该明确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即个体的差异,不应当把所有学生都视为一个样.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分个高低,这不包含任何对某些学生歧视的成分,只是教师应当更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孔子用于弟子身上,经历过数千年的洗礼在我国教学中扎根更深. 它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案,在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这一点也理应得到好的体现. 例如,学生在学习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就可以考虑个体的差异性,从而给不同学生布置的数学作业有所区别. 教师可以给思想特别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布置复杂一点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作业,比如这题:“爆破施工时,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 cm/s,人跑开的速度是5 m/s,为了使点火的战士在施工时能跑到100 m以外的安全地区,导火索至少需要多长?”这道题就把不等式的知识融入到了应用中,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读题理解能力. 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不等式的知识,可以布置类似“如果a>b,c<0,那么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a+c>b+c;(B)c-a>c-b;(C) ac>bc;(D)>”这类基本题目.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样,同一题目,对他们而言,在难易上也有很大差别. 如果所有学生都布置同一题目,那么不是有些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得不到提高;就是有些学生认为布置的作业太难了,根本做不来,打击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这些来看,关注个体差异,彰显人文性就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一个很好体现了.

2.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性

都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所学的一切知识也都是为了以后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课本的许多东西都是死的,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它,并能把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才算是自己的知识了,知识才算被自己活用了. 古人赵括的“纸上谈兵”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性.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就要十分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作轴对称图形》时,在给学生的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就要想到要把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它的应用性. 这次的数学作业,教师就可以放开一点,让学生回去仔细观察周边的生活,发现并找出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物品,有可能的话,把它简单画下来,下次上课时,全班学生都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或画下的轴对称物品与大家交流分享. 我们相信这样设计的数学作业一定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本章的热情,并且很好地把本章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这一方面,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好的体现.

3. 渗透策略意识,注重方法性

我们都知道,作战都讲究策略,都讲究方法. 学习好数学也有同样的道理. 同样,教师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在给他们布置的数学作业上就应当渗透策略意识,注重方法性. 方法对学习极为重要,解数学题也同样如此,不能单纯地只是把它做出来,求出一个结果,而是也要考虑解题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解题方法与策略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在为初中生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考虑到这一点,并合理运用到数学作业中来. 例如,学生在学习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就要把解题策略和方法考虑在内,作业中应当注意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题时,一要注意锐角函数向线段比的转化,二要注意可以利用等角的三角函数,由已知三角形来解未知三角形. 这会让学生对所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的认知更加全面,也会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更爱动脑子,而不是浅尝辄止. 在不同的方法中,他们也会更加有选择性,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好,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总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要有策略与方法的意识,展示它设计的科学有效,必将受到推崇.

4. 创新命题形式,体现新颖性

时间的车轮一直在不停地旋转,世界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感官也一直在感知新的事物,许多旧的事物都被淘汰,大多数人希望接受新的事物. 我们所学的知识,所做的题目也一样被我们这样希望着. 学生面对新颖的题目不仅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会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给他们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要适当创新命题的形式,出一些题型新颖的题目给学生练习. 例如,教师在教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充分考虑给他们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加入一些新颖的题目. 如像“王阿姨想在自家后院里设计一小块花圃,已知她家的后院是长18 m、宽12 m的矩形. 王阿姨想设计的花圃是一个长宽与后院的长宽等比例的矩形,她想设计的花圃为后院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那么她该如何设计小花圃的长宽呢?”这类新式题目,想必会更加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对所学的知识的运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巩固和延伸作用. 新的命题形式也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毕竟时代在不停变换,人需要接触新的东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看只是小小的初中数学作业,正所谓以小积大,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改善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创新命题形式,体现新颖性,自然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nlc202309082257

5. 融入动手实践,强化操作性

这个社会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光只会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学生要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要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强化所学的知识.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在课后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 例如,教师在教《投影与视图》这一章时,可以把课题学习中制作立体模型这一块设计成数学作业,让学生回家去完成,每个学生都利用家里所有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立体模型带到学校来. 这个数学作业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把所学的三视图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来了,巩固了这一章节所学的知识. 教师设计的这个数学作业十分具有科学性,它融入了动手实践,强化了操作性,这是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的一次大胆而有效的尝试,具有很大的突破革新意义.

6. 提供思维材料,落实探究性

要想一个学生真正有效地学好数学,教师对其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落实,所以教师必需寻求另一种有效渠道来实现它. 在初中生的数学作业设计这一块,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适当把思维性的材料落实到数学作业中去,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掘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推动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除法》中关于翻牌游戏所体现的有理数乘除法的知识时,那个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这一思考题就可以设计为学生的数学作业,让他们回家自己拿副牌翻着看看,然后思索从翻出的数字中,用有理数的乘除法去推算其中的数学规律. 学生把自己能想到的规律写下来,写得越多越好,学生自己动脑去思索其中存在的规律,并与课本上的知识相结合,极力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通过这种方式,十分合理地在数学作业中体现了思维和探究这两点,这样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无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7. 重视能力评价,突出思考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当是被教师高度重视的.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正确的评估,才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调整好方向. 对于一个学习数学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评价就更为重要了. 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这一块,教师在认真评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后,再来设计数学作业,以学生的能力作为数学作业设计的基础,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在学生课后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要评估好学生的能力,尽量设计出一些能突出思考性的题目. 如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题目:“在离地高为30米的高楼窗台处测得地面花坛中心标志物的俯角为60°,那么这一标志物离高楼的距离为2米;如果在距离某一大楼100米的地面上,测得这幢大楼顶的仰角为30°,那么这幢大楼高为多少米?”把这道题作为学生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后的练习应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完成这个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思考着把文字题目转化为更直观的图形,再思考这道题的解法,它比一般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的评价.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用脑的频率也更多. 重视能力评价,突出思考性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的一个突出表现.

8. 着眼核心目标,关注发展性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不注重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是不对的,所以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发展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数学作业的设计要对学生进一步更深入的学习数学知识有所帮助. 如教师在为“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章节设计数学作业时,就不能只局限于对二次函数图像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性质的探究上,而是要深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是核心目标,学习这个知识是为了后面两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学习. 所以,教学二次函数的知识时要把核心目标放在二次函数的运用上,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为学生设计出更具有发展性的作业. 当然,这里的发展是指作业设计的前沿性和深度性,能与学生后面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连接起来,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扩展. 一个设计有效的初中数学作业,其中必然包含了着眼核心目标,关注发展性这一点.

9. 挖掘教育功能,渗透思想性

教师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发挥自身教育的功能,指导学生的学习了. 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在课堂的教学中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充分体现作用,在为初中生设计的数学作业中,也要充分挖掘教育功能,渗透思想性. 不能随意应付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而是要细心考虑为学生预留的数学作业能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指导学生的作用;要考虑设计的数学作业的质量,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例如,教师在初中生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的数学知识后,要布置适当的数学作业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时,就要选取具有一定教育性和思想性的题目,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这道题“因式分解:(3a-b)(3a-b)-4(3a-b)(a+3b)+(a+3b)·(a+3b)”,就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因式分解的习题,它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相对来说较高,此题也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教育功能,渗透了其更多的思想,这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加强和学习解题能力的锻炼都有促进作用,这个数学作业的设计无疑也就达到了有效性这一目的.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意义

教学质量长期以来都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数学教学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业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初中数学又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所以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习学生的数学兴趣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一个设计有效的初中数学作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它对学生对教师的帮助都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会因此得到提高,对数学的认知也会因此改变,教师在教数学和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中也会收获难得的教学方法和乐趣. 就某种角度而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不容人们小觑,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后教师布置给他们的数学作业在他们的数学学习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个设计有效的初中数学作业,它对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必须受到所有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他们应当为初中生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以便给学生们创造更有益于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条件.

篇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上传: jxdnhjf 更新时间:2011-9-2 阅读: 14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江西省定南县教研室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设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教学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好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喜欢数学,应用数学。同时也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基本情况

 课题名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2、课题负责人简介

本课题组负责人黄菊芬同志,男,汉族,44岁,具有数学全日制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职称,市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八年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多次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曾两次指导青年教师获全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省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具有较高的教研水平和业务素质,课题负责人是县教研室主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时间保证。

3、主要成员及分工

黄菊芬: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 叶永新:指导课题研究 刘日成:指导课题研究

黄世浩:负责资料的发放、收集与整理

廖辉茂、钟标、龙汉泉、袁日明、陈代谢、谢海华等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制定实施计划,撰写实验报告,并承担实验教学,撰写论文。

4、工作基础

(1)本课题负责人已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八年,深入教学第一线上课、听评课、讲座等,对全体数学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和课堂教学现状有较详细的了解、掌握并有资料建档存放,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针对性强的资料信息和经验。

(2)课题组成员力量雄厚。课题组成员都是城区学校的教师,其中市骨干教师2人,县学科带头人3人,县骨干教师5人;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教一级5人,他们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教研能力,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撰写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获奖或发表,并且工作热情高,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3)2004年9月,新课程实施以来,本组已对此课题进行了初步尝试和研究,已取得了一定工作经验,教学质量在不段的提升。

(4)课题组成员都主持、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有具有扎实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本课题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标

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改革,鼓励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培养具“有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论假设

此课题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否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与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整合教材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活动的图纸,是培养具有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效之路。基本内容:

1、“新授课”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要求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如何整合与处理,设计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高,能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内容。

2、“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学生学完单元、章节之后,能够用创新的复习方法全面、系统的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升华。

3、“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试卷讲评课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双基、查缺补漏、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层次性、新颖性、鼓励性,达到良好的讲评效果。重点:

探究三种课型的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理论意义: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写教学设计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写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意义:

(1)提高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2)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能力和教学水平。(3)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原则

1、有效性原则:体现设计的有效性。

2、主体性原则: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

3、激励性原则:多鼓励、少批评,用爱心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4、创新原则:在研究中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5、实践性原则:给教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实践中求知。

五、实施步骤和措施

此课题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准备阶段(2008.3-2008.8)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

2、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3、课题组成员培训和理论学习。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启动课题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8—2009.8)

1、组织实施方案

2、对教师的“三种教学”设计进行收集和研究

3、完成“三种教学”设计中期收集和研究

4、、对教师的“三种教学”设计进行综合和研究

(三)总结阶段(2009.9—2010.8)

1、全面收集教学设计资料。

2、撰写课题总结

3、评价、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四)推广阶段(2010.9—2011.2)

1、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篇6: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在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里,自申报到现在,已经尝试研究了一个学期了。为了使该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渐渐地发生了转变。现在我们五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并不是那么可怕,体会到了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体会到了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体会到了数学原本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我们的老师在切实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切实关注

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地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爱教了、会教了、善教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正确率、有效性在逐渐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存在一些困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回顾

1、课题的提出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

2、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3、研究内容

结合小学五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层次性练习实例,进一步丰富并完善练习层次性方面的研究,使数学课堂练习层次性更加具备现实操作意义,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甚至同行的教学质效。

4、研究步骤

(1)分段研究,明确方向。(2)分工合作,共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加强了理论学习。

在“将教研提升到科研”层面的倡导下、在校教科研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每周大组教研时间掀起了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的高潮。

2、加大了培训力度。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加大了数学专业业务培训力度。通过对课改前后的教材及教学用书进行对比,在全组进行说数学活动。通过说课、说教学设计、说课堂练习设计、说解题思路等形式促使每个教师对教材编排有整体的认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对教材进行驾驭、重组,落实大教材观,大数学观,促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材的创编者。因为只有对教材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组织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更具实效性。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

学校领导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思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互动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本课题研究的发展。

(1)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的校本参与式研讨,把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来一起讨论,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想出来的点子和解决的方法也很多,促进了课题的发展。

(2)我们五六年级组全体成员多次观摩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

(3)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多次开展课题研究课。

在阶段性研究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学习,我们五六年级课题组全体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思考,课题研究活动改进了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同时也加速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学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练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教科研能力提升了。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疑难问题。

1、实际操作中,有对新课程理念和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的现象,转变观念难度较大,有时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练习活动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五、课题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课题研究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将当前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数学教育传统中的有效做法、经验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练习活动有效实践模式,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3、年级段联动研修。组织不同年级段对同一话题进行不同层面的研讨。

4、个体自主实践。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观摩学习,组内教师都能根据所执教班级的不同情况,尝试着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再实践,反思,逐步积累经验。

5、组内互动实践。我组的教师中拟继续推出“复习课”和“试卷分析课”两节组内互动实践,践行有效性。

6、个体总结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累,我们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将于下阶段进行个体总结阶段,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汇总成册,并将上传于学校网站,作为共享资源。

上一篇:成人高考报考和考试时间下一篇:春满妇女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