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2024-04-30

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通用10篇)

篇1: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长大后,我才依稀明白,台湾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历史课本上,记载了这片原本安定静谧的土地开始动荡不安的战乱。从17世纪初,因明末腐败沦为荷兰人的殖民地,到清军入关郑成功收服台湾,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遭受整整五十年的屈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记得郑成功曾义正言辞的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是啊!那块遗失的拼图,散发着千千万万炎黄子孙读有的温热与豪迈,身体里同样流动的那一腔热血。看那层层的海波是海峡两岸不变的情谊。

可是,陈的统治阻拦了两岸同胞的来往,如此热爱祖国的台湾同胞,也只能日日夜夜遥望这片久别未阔的故土,七岁的我,也只能按捺住心头那波涛汹涌的憧憬与向往。厦门的海边,洋溢着特有的气息,却湿润了眼眶,凉爽的海风拂动着我绵延的思念,吹向台湾同胞的心。痴痴的望着,那其实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台湾。

5.12大地震在汶川人民猝不及防之时袭来,而身在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似乎也感应到了灾难袭来,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和医疗队来到四川地震重灾区,主动参与抢险救援和医疗救助。积极营救被困地震灾区的2897名民众,努力帮助四川企业迅速恢复生产,据统计,台湾同胞先后捐助14亿多元。广大台湾同胞与四川人民心手相连,共克时艰,为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给予了鼎力支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的亲情啊!在8.8克拉克风灾中,大陆人民闻讯后,通过新闻媒体,使家家户户人尽皆知,在大陆的我们欲罢不能,希望自己也能奋战在救灾一线。我们拿出积蓄,献上我们的爱心与祝福,满满的募捐箱里是沉甸甸的心意。

8月20日晚19时35分,上海东方卫视联合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深圳卫视联合举办大型赈灾晚会《“跨越海峡的爱心”——大陆同胞援助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同胞赈灾晚会》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成龙、章子怡、李连杰、周星驰等100多名华人文体明星参加。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的我,仿佛听见悦耳动听的歌声,慷慨激昂的朗诵,接连不断的电话声在这个不眠夜,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向海峡两岸延伸——延伸,那层层叠起得海波涌动着13亿人的关怀缓缓驶去。

台湾是流动着中国的血液,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安危牵动着大陆同胞。身为华夏一族的我,十分祈盼看见台湾不再是一个地区,而是一个完完整整属于中国的岛屿。就让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圆满这个不是梦的梦。请记住,海峡两岸,永远一条心!

篇2: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那我们现在就在这里一起想想,我们今天坚决反对台读,只是为了中国地图能多一块儿吗?只是为了它每年给我们大陆运几车槟榔吗? 当然不是!

大陆之所以坚持说绝对不允许台湾读立,无论从战略因素政治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是绝对要坚持的。

先从战略上来说,台湾这么临近大陆,假使真的读立出去了,那么如果别的国家想要侵略中国,台湾就会是一个很好的踏脚板,只要互相结成个联盟,攻打大陆,只一水之隔啊,这么大的心腹隐患,怎么能留在身边?这也是当年康熙帝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的原因啊。

从政治上说,台湾的领土领空绝对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是绝对不容许丢失的,有人说我们今天少了一个省的土地也不会影响我们GDP增长嘛,干嘛非得多一块?我要说,即使今天我们多了这块地GDP会下降,我们也要坚决维护我们的领土!主权!即使一平方厘米,也绝对不可能把它从中国的版图中划出去!还有人说,台湾真的是属于中国吗?如果说属于,它荷兰,葡萄牙,日本都占领过台湾,难道台湾也属于它们?

我想说,在这里争论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退一步来说,它到底属于谁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吗?我们今天必须把它收回来,根本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要说的情感因素,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这块宝岛上生活着的,是我们的炎黄子孙啊!我们说着一样的话,我们流着一样的血,我们,是亲兄弟姐妹啊!

篇3: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海峡两岸, 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虽隔海相望, 但血浓于水的同胞爱、手足情是无法切断的。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过程中, 无数的仁人志士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其中, 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闽南汉子庄金锋先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特殊岁月, 上下求索

1960年, 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庄金锋被分配到上海高等教育局工作, 后来参与了崇明岛围垦新农场的艰苦创业, 又先后到上海铜仁冶金专科学校、名校澄衷、虹口中学、虹口教育学院任教。

1980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也让庄金锋迎来了事业的发展。这一年他被调到刚创办的复旦大学分校政法系任教, 不久又被组织上派到国务院司法部举办的“第一期全国法律专业师资进修班”深造近一年。后来, 他又转到上海大学法律系从事教学工作。在从一个中学老师向大学讲台过渡的数十年中, 他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教书为重、育人为先”的原则行事, 因而备受学生和同行的尊敬, 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短短几年内, 他与同行共同完成了《法学概论》、《法学基础》、《法学基础理论教程》等五本教学用书, 他还在全国高等政法院校中第一个讲授《港澳台法制概论》新课程。并应邀在上海电视台主讲一个长达二十个课时的《法律讲座》, 反应良好。1991年, 获得上海大学颁发的从教30年的荣誉证书。

1992年,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了商机新浪潮, 庄金锋顺应时代潮流以及父亲期望, 移民到市场经济发达的香港, 开始了他的商海沉浮。在那里, 他很快得到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太平绅士杨孙西的邀请加盟该集团, 并担任杨董事长的特别助理兼法律顾问。同时, 他协助集团总公司属下的上海东京时装公司、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江苏镇江商业城等多家公司的筹建和经营管理工作。由于他积极为公司寻找商机, 协助进行商务谈判, 善于运用法律知识为公司服务, 被总公司评为“一名出色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著书立说, 心系统一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庄金锋教授还非常关注海峡两岸三地的统一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他从未间断过对港澳台回归祖国问题的研究, 并且经常保持同两岸学者、企业家的联系, 抓住各种机会参加两岸四地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收集港澳台的资料信息, 探究新情况、新问题, 每年启动一两项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 他运用自己在法律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 长期从事法律文化和城镇文化发展研究, 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最早研究港澳台法律并有所建树的著名学者之一。

庄金锋教授 (右五) 率团到台湾考察小城镇建设

早在1984年, 庄教授担任上海大学法律系主任期间, 就组织专门的团队, 探索研究关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相关学术问题。并与上海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共同编著了《香港法简论》。

1987年, 庄教授在我国最具权威的法学期刊《中国法学》上发表了《台湾投资立法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文, 这也是我国法学界研究台湾投资立法第一批研究成果之一。同年, 他在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港、台法律学术研讨会, 使其对台湾相关法律的研究更加重视。当时,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先后在上海组建起了两岸法律研究会, 上海市法学会组建港澳台法律研究会, 筹建了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等。

庄金锋教授不断著书立说, 1989年, 他完成了《台湾地区法制建设大事记》的编撰, 获得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布的学术成果奖。同年, 由海峡两岸法律研究会组织编写, 庄教授任主编的《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之政策与法律》一书, 1991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村为该书题词。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李昌道教授为该书撰写序言, 认为该书至少有主线明确、兼顾双方、体系完整、取材殷实四大特色, 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两岸“双向”交流的法律问题的专著。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在沪的台资企业——钻石楼餐厅还为此书举办一个首发式。次年, 中国台湾永然文化公司出版了此书的修订版好评如潮。海峡两岸有关传媒普遍认为, 该书的公开出版将大大有利于两岸民间的交流,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1993年, 庄金锋教授为了协助香港观塘工商联合会、广东总商会和福建总商会将较松散的部分华人友好商会的交流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固定民间组织, 团结更多的华裔, 他来回奔忙于三个单位之间征求意见, 起草了《海内外华人友好商会章程》及相关文件。该商会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华人商会联合的民间组织, 其宗旨是“组织和推动各成员商会互相交流, 加强合作, 以促进本身所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994年, 友好商会成立, 庄教授任该会国际秘书处首席秘书。这使他又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联系海内外华人, 尤其是联系海峡两岸的企业家为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加强合作。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前夕, 庄金锋教授主动当起沟通两岸信息使者和“一国两制”的宣传者。为港澳回归及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一位学者应有的力量。同年10月, 他在香港出版《海峡两岸土地法律制度比较》一书。

发挥余热, 关注三农

“老牛自知夕阳晚, 不必扬鞭自奋蹄”。2001年庄金锋教授退休, 但他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 他觉得这是自己第二事业的开始。于是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上海市未来研究会中国小城镇建设专业委员会, 随后又在香港创办了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 并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该院 (处) 在完成“十五”国家规划科技攻关有关课题并出版两部专著的同时, 又举办多期城镇 (乡) 干部培训班, 组织“三农”干部赴台湾与韩国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 认真探索“节能、环保、轻巧、精美、实用新型建材”革新与推广, 还在中央党校三农研究院主办的《三农研究》、《市县领导月刊》等10多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因此, 2006年荣获了国务院有关部委授予的“中国科技创新单位”荣誉称号。

庄金锋教授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之政策与法律》首发式会上致词

庄教授还出版了两部关于城镇发展的著作, 其中, 《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发展》是在2004年9月由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和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论坛”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科研成果。原商业部部长胡平提写书名, 2005年4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中国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 (现为中共宣传部副部长) 在前言中写道:此书“观点鲜明、深入浅出, 既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介绍了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经验、困难和问题, 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建设”。论坛与专著在境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庄金锋教授在澳门向土生葡人著名人士姗桃丝女士赠送新书

庄金锋教授 (中) 率团到台湾高雄大学访问

另一部著作《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承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三个子课题之一, 由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施岳群教授和院长庄金锋教授领衔编著, 并通过国家验收专家组验收合格, 于2007年5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作序。他指出:“本书的面世, 在我国城镇化、都市圈与建设新农村的研究方面增添了丰富的一章, 为研究这类问题的学者、专家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也有所启迪。”该书建议“把推进都市圈发展纳入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具体地说, 即是在“继续着力建设三大都市圈”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 时, 建议把环渤海都市圈聚焦为京津唐都市圈;关注闽东南大都市圈培育为特大都市区。

重操旧业, 研究港澳

2007年, 因工作需要, 庄金锋教授开始研究港澳问题, 并先后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出版有关港澳台法律著作11部, 法理学著作8部。2008年, 在澳门《九鼎》月刊上发表的《博彩全球化与中国内地赌金流失及防范》一文,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海峡两岸十多家媒体均有摘要报道或评论。2009年, 他的长篇论文《“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探析》得到原港澳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著名宪法学教授、中国法学界泰斗许崇德的首肯。

2011年, 庄教授另一部代表作《“一国两制”澳门模式与博彩业依法管治》, 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许崇德教授为该书作序, 给予首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长伊迪, 专门撰写了一份近万字的书评。其中指出:“庄金锋教授是少有的长期观察、研究澳门问题的内地学者之一……在庄教授研究澳门的成果集中能读到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汲取澳门特色, 创造性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也能找到解决当前澳门现实问题的思路及答案。”2011年12月, 上海法学会港澳台法律研究会为该书的出版举行首发式和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上海社联原党组书记、执行主席施岳群教授, 上海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主任徐静琳教授, 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尤安山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庄金锋教授 (右三) 和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 (左四) 等老朋友合影留念

2014年11月, 庄教授的又一力作《十论香港基本法在实施中》完稿, 约60万字, 该书是为了纪念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17周年。2015年3月由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发行。该专著跨越时空长达22年之久, 经梳理分为“十论” (10个专题) , 并以香港基本法为主线贯穿全书, 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一个专题研究整体。香港著名法学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陈弘毅在序言中写道:“面对诸多论争, 香港市民应该如何自处?在这个意见纷纭的时代, 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可以用以安身立命的思想坐标?本书为读者提供一个这样的思想坐标。它是一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断研究港澳台法律问题的资深法律学者的心血结晶。香港在过渡时期以至回归后的很多重大政治和法律争议, 从九十年代初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以至2013年开始的特首普选论争, 都在本书中有所评析。”

在《十论》中, 庄教授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香港问题, 敢于对有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 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观点。2015年4月26日, 《十论》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沪上等地诸多院校和研究所等单位的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与会者不仅对庄教授的《十论》做出了高度评价, 还不约而同的对庄教授在香港基本法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以及他为“一国两制”的实施过程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而点赞。

精勤不倦, 再攀高峰

庄金锋教授还参与撰写《简明法学基础理论》、《跨世纪法理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辞典》、《当代中国廉政法制》等8部法理学研究方面的著作, 在境内外近20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其中有20多篇论文获国内外优秀论文奖。他还先后荣获“跨世纪国际名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中国先进文化杰出代表”、“民族之光”、“创新之星”、“当代最可爱的人形象大使”等20多种荣誉称号及相应的纪念奖章。其业绩被收入在《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突出贡献专家名典》、《华夏英杰》、《中华魂》和《时代潮头——开拓者》等20多部辞书中。

篇4: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萧万长的“两岸共同市场”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由于在政治上,台湾新当局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日趋紧张;而在经济上,台湾新当局继续实行“戒急用忍”的限制性政策,两岸经贸关系无法正常化。在此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酝酿,台湾前“行政院长” 萧万长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并于2001年3月26日成立了资金规模达1亿元新台币的“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5月8日萧万长又率基金会代表团访问大陆,呼吁中国大陆和台湾建立共同市场,促进两岸关系和两岸贸易的发展。

根据萧万长本人的说明,其“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包括内涵、基础及具体做法三部分,主要观点如下:

(一) 内涵。

(1)效法欧洲联盟的精神。以欧洲各国由经济整合走向政治统合的模式与精神作为重要参考,从降低贸易障碍开始,扩及到商品、人员、资金、服务等生产要素移动的自由化,进而发展到经济政策协调乃至政治的联盟。

(2)要适应两岸的特殊状况作合理的调整。其一,强调开放式的经济整合。要在亚洲以及太平洋区域经济整合的架构下推动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即在两岸形成共同市场的过程中,两岸也要对其他国家同步开放市场,参与两岸以外的区域分工与国际合作。其二,强调市场共享的经济合作。在两岸经济整合过程中若过分强调经济资源无限制的移动,会冲击台湾经济。“因此,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应该特别强调市场共享经济合作,让台湾与大陆可以截长补短,开发繁荣双方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市场。”

(3)两岸从经济合作、经济主权的共享扩大到政治主权的共享。两岸通过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这样经济事务的协商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缜密的互动机制,降低“一个中国”的政治争议,使一个中国问题在经济上的一个大中华形成后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二) 基础。

发展“两岸共同市场”是一条长远之路,而这个理想要逐步实现,两岸必须有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两岸回到1992年“双方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淡化政治分歧,强化经济合作。

(三) 具体做法。

要循序渐进地推动“两岸共同市场”,以建构两岸制度化、常态化的经济统合,第一阶段应先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两岸当局应尽快建立定期、官方性质的协商机制;第二阶段则推动两岸经济制度调和,进一步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及各种标准化的事宜,减少双方经济体制的差异性,并商签《两岸共同市场协议》;第三阶段则是全方位的经济统合工作,包括关税同盟、货币同盟等,以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目标。

由于陈水扁政府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因此,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这一理念提出后,得到台湾当局的消极应对。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黄天麟曾针锋相对指出,两岸共同市场进展速度应放慢,否则经济重心将转移至大陆。而戒急用忍是基于经济安全,以根留台湾为主、大陆投资为从的政策,“戒急用忍必须坚持下去”。而萧万长2001年5月份来大陆访问时,就向大陆方面提出了这一理念,当时官方也没有人同意,在学界只有林毅夫觉得有新意,持谨慎的肯定态度。

虽然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这一构想在当时没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其作为一种新的解决两岸问题的思路,仍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架构下

进行两岸经贸合作——台湾的主张

一直以来,台湾当局就积极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极力主张在WTO构架下与中国大陆建立对等、互惠的经贸关系。2001年10月陈水扁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记者专访时就表示“今后(两岸)将在WTO框架下进行对话与接触”。台湾“陆委会”负责人也曾多次主张要将两岸关系“引导”到WTO架构下,把两岸问题从“内部”“提升”到“国际层次”,以避免被“一中原则”“窄化”。

台湾当局的这一主张掺杂了许多非经济因素,其政治动机远大于经济动机:

首先,台湾当局有意借助WTO谋求台湾地位的“国际化”。台湾欲求在WTO平台下让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主权国家”,以达到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台湾在国际上的生存与活动空间”的目的。

其次,台湾当局为了达到在国际社会上的宣传效果,可能会故意挑起两岸经贸争端,并将争端闹大,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并最终诉诸于或者逼迫大陆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这样,两岸经贸争端就成为用国际仲裁解决的“国际问题”,使台湾当局达到将两岸问题国际化的目的。

另外,台湾“总统”陈水扁和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官员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在世贸组织的架构下,运用该组织的争端协商机制,就两岸“三通”问题与大陆进行平等谈判,从而回避了中国大陆坚持台湾行政当局必须以承认“一个中国”为原则作为两岸谈判前提的压力,也有助其缓和岛内民众要求当局开放“三通”的压力。

虽然大陆与台湾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两岸经贸关系仍属中国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贸关系,仍要坚持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进行两岸经贸合作;在双方处理WTO事务时也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两岸经贸谈判中要强化经济合作,淡化政治分歧。而对于陈水扁政府想借助WTO实现其分裂国家的政治图谋,大陆政府是坚决不会让其得逞的。

两岸看CEPA构架下的经济合作

CEPA的签署,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在WTO规则下进行的一次制度创新。它标志着三地经贸从民间自发、市场推动的松散架构,走向了一个政府主导,并通过制度性安排去规范和推动经济整合的新阶段。随着CEPA的实施,中国大陆对港澳地区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了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合作水平。而且CEPA做为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建设中国大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2003年中国商务部官员也曾提出希望祖国大陆和台湾能签署类似“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协议,2004年国台办也明确表示,大陆方面愿意就两岸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听取岛内各界的意见。这一表示在台湾岛内引发了激烈的反应。持欢迎态度的国民党强调,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成立两岸共同市场是国亲联盟的重要经贸议题。但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却对CEPA持否定态度,“陆委会”声称,CEPA是“一国两制”的产物,不适用于两岸关系。台“经济部长”林义夫亦表示不愿循港澳模式与大陆协商CEPA,而只愿与大陆洽签自由贸易协议。

CEPA协议涉及两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投资的便利化,是典型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是,由于CEPA已成为“港澳模式的具体化”,涉及有关“统一”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而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国两制”模式,最担心的就是台湾被“港澳化”,即被所谓“矮化”。因此,虽然台湾的行政当局愿意与中国大陆签定自由贸易协议,但却不能接受“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一名称。根据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自由贸易区指的是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各成员国间相互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定,实行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但各成员国仍保留独立的对其它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及保持其内外经济政策的独立性。由于其意涵“两国”之意,与中国政府坚决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相违背,因此难以为中国政府所接受的。

“两岸共同市场”是两岸经济整合的最佳形式

在两岸经贸合作陷入僵局之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明确提到了“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而其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又在《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中提出“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这一系列表示为两岸经贸的全面合作开辟了新的局面。

由于在两份新闻公报中都明确强调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平等谈判”。这就说明无论是与中国国民党谈的“两岸共同市场”,还是与亲民党谈的“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都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创新,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灵活性与渐进性。

首先,“两岸共同市场”的名称较为模糊,容易为大陆与台湾双方所接受。由于“两岸共同市场”概念最先是由台湾提出的,而且在名称上易理解出“对等谈判”之意,故其容易为台湾当局所认可;而且“两岸共同市场”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提出的,根据中国大陆“在‘一个中国’基础上,什么都可以谈”的原则,这一概念也能为中国大陆政府所接受。

其次,“两岸共同市场”这一概念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就两岸经贸领域的问题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商谈,而对于分歧较大的问题,可以暂时不谈。正如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上海举行和平之旅记者会时所说,“经济合作的架构可以说是各种形式、各种名称不一而足。而每一种形式、每一种名称都有特定和非特定的内涵”,“我们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所谓‘共同市场’,其内涵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基于双方面的统一就可以调整。”在其后接受台湾远见杂志采访时,连战主席又提到“要签FTA(自由贸易协定),是国与国的关系,大陆有顾虑;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一国两制,台湾内部意见也有分歧,现在弄一个共同市场,它可以‘装’所有应该要的东西在里面,也可以不‘装’彼此不要的东西。”

最后,“两岸共同市场”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它可以包括经济合作的各个阶段。由于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仍未正常化,若要立即实现“共同市场”这一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不太实际。因此,“两岸共同市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岸关系正常化,建立定期的官方合作机制;第二阶段,两岸商谈实行贸易自由化的有关政策,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投资的便利化;第三阶段,两岸对外统一关税,进行经济政策的协调与统一,实现“关税同盟”;第四阶段,实现资金、技术以及人员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建成“两岸共同市场”;第五阶段,在经济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政治整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篇5:演讲稿:关于两岸关系

那我们现在就在这里一起想想,我们今天坚决反对台独,只是为了中国地图能多一块儿吗?只是为了它每年给我们大陆运几车槟榔吗? 当然不是!

大陆之所以坚持说绝对不允许台湾独立,无论从战略因素政治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是绝对要坚持的。

先从战略上来说,台湾这么临近大陆,假使真的独立出去了,那么如果别的国家想要侵略中国,台湾就会是一个很好的踏脚板,只要互相结成个联盟,攻打大陆,只一水之隔啊,这么大的心腹隐患,怎么能留在身边?这也是当年康熙帝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的原因啊。

从政治上说,台湾的领土领空绝对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是绝对不容许丢失的,有人说我们今天少了一个省的土地也不会影响我们GDP增长嘛,干嘛非得多一块?我要说,即使今天我们多了这块地GDP会下降,我们也要坚决维护我们的领土!主权!即使一平方厘米,也绝对不可能把它从中国的版图中划出去!还有人说,台湾真的是属于中国吗?如果说属于,它荷兰,葡萄牙,日本都占领过台湾,难道台湾也属于它们?

我想说,在这里争论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退一步来说,它到底属于谁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吗?我们今天必须把它收回来,根本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要说的情感因素,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这块宝岛上生活着的,是我们的炎黄子孙啊!我们说着一样的话,我们流着一样的血,我们,是亲兄弟姐妹啊!

篇6: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一)中华百年

百年来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中,毁灭与重生之中。这段百年历史有国家命运的颠簸起伏,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建,经济的停滞与飞腾,文化的践踏与再生。廿世纪的上半叶大陆与台湾分别陷入军阀割据与日本殖民统治。

西方人对大陆的印象是赛珍珠在1930年代所形容的:农民贫困,地主贪婪,遍地灾害,不断出现水患与瘟疫。西方人对日本占领台湾的了解是:台湾做为日本侵略别国的基地,提供日本本土所需要的资源,殖民政治下,当地人民是次等公民。可惜,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又因内战形成两岸分治。

所幸此刻的中国大陆主要因为硬实力的存在受到国际重视,台湾则因软实力的应用,得到国际支持。当前两岸最重要的良性发展,可以说是2005年的连胡五项和平发展愿景开路在前,马英九2008年当选之后,在“宪法”架构下,以“不统、不独、不武”、“互利双赢”、以及“对等协商”的政策继之在后,这三年多来,两岸关系不断地的突破与往前推进—从直航到ECFA的签订—让两岸人民与国际社会对和平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台湾海峡终于渐渐远离了烽火。美国情报总监布莱尔公开说:“美国看到两岸近年来最正面的发展。”两岸之间有一件事绝不能再发生:那就是和平与战争的循环轮替。两岸只存在一条“和平”的单行道与不归路。台海没有和平,两岸失去一切。因此生活在台湾,没有一件事比追求两岸的和平更迫切。两岸同胞要尽一切力量创造台湾海峡持久和平的条件;让两岸烽火与战争阴影永远不再出现在台湾上空。

冷战末期,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和平红利”(peace Dividend)时指出:一旦获得和平,政府就可以减少军备支出,转而增加人民福利的支出。我在台北创办了“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就是相信并推广及扩大“和平红利”的构思,诱发出更多的实质效果;在台湾的现状下,当战争的恐惧减少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

安身立命的信心就会加强。跨国企业与国人投资就会增加。台湾的国际联结就会扩大。大陆游客及回台定居就会增加。两岸的多项交流就变成可能。疏离的“友邦”就乐意与我们交往。与其他国家签订类似ECFA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了。台湾的竞争力成长、所得不断上升。近三年代表马英九参加ApEC领袖年会,就能深刻感受到台湾有了更多“友邦”的支持。

(二)两项努力改变两岸关系

十年前(2001)恐怖份子对纽约世贸大楼的攻击,撼动了美国的超强地位。三年前(2008)纽约华尔街掀起的金融海啸,折损了美国经济实力。这是21世纪的二件大事,在地缘政治上,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的历史本来就充满了强国的兴起与衰落。称霸一世纪的美国国力在相对减弱时(relative decline),哪那些国家相对兴起?近几年来的观察:不是十年前曾经充满愿景的欧盟;不是三十年前曾经被认为“第一”的日本;而是泛称的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之中,尤其中国大陆领先群雄。在2007年到2010年间,全球平均经济成长1.8%,同期亚洲经济平均增长7.6%,为全球4.2倍,其中大陆经济贡献度最大。

对大陆经济的快速成长,台湾一点也不陌生;在它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台商”、“台资”、“台湾经验”一直扮演着推动与催化的角色。让我坦率地指出:六年来发生的二件大事让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产生质变,从对立与紧张,走向交流与善意。第一项努力是六年前(2005年4月),我以国民党主席身份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总书记共同发表了“连胡五项和平愿景”,并且随后列入了国民党的政纲。

第二项努力是三年后(2008)马英九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在“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以及“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求同存异,互不否认”的前提下,迅速地展开了六十年来两岸关系最良性的发展。今天两岸人民受到实惠的直航,从台北到上海,只要八十分钟,即是一例。

(三)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关系

近年来在国际间已形成共识,全球的问题以及争议,如气候变迁,能源节约,经济复苏,没有中国大陆的积极参与,就难以解决。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指出:中国是国际社会重要的领导者,不是具有威胁性的敌人,读后感《连战演讲全文:两岸合力拓百年愿景》。换言之,大陆以其经济规模之大,成长之快,消耗能源之多,军事支出之增加,他本身既是许多问题的答案,也同时是许多问题的本身。他可以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者,或者扮演事不关己的冷漠者,亦或者新发展模式的催生者。这不只是中国大陆的挑战,也是全球关切的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傅格森(Niall Ferguson)即指出:“当前的问题是面对危机,“中美”(Chimerica(China plus America)是同心协力还是分道扬镳。如果合作,危机可以渡过;如果分歧,全球化将瓦解。”

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共领导人面对国际上的称赞,并不自满,而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本身仍然有各种问题包括贫穷的问题。在很多国际会议中,中国领导人会不断宣称:中国不走霸强道路。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今年四月的博鳌论坛中,总书记胡锦涛再度宣称: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战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立场,尤其要与亚洲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迎各种挑战。

大陆这三十年来的变化,是基于生产力的解放,而生产力的解放,来自于观念的解放。我们由以下一些相关数字可以看出这个惊人的变化:

⑴自2010年后,大陆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⑵过去三十年中,大陆是全球经济成长率最高的地区。⑶大陆是全球最大输出国,第二大输入国。⑷大陆是全球最大输出国,第二大输入国。⑸2011年变成全球最大制造业,超越美国。⑹但是大陆的每人所得,以购买力指标,只有7518美元,名列世界第93位,不及美国六分之一。

如果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比较中美的经济规模,根据西方学者如Angus Maddison,大陆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是美国的1800倍,1870时仍为193倍。从二十世纪1913年始,中国已不到美国GDp的一半,1973年(大陆文革期)则仅为美国五分之一。但1978年大陆经济开放改革后,情势改变,到1998年大陆的GDp已达美国一半。哈佛经济学者赛克斯(Jeffery Sachs)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成功的故事。”

接下来很多人在问:中国大陆何时将再度超越美国?不同机构有不同的答案。Global insight说五年2015就是一个例子,但连战认为,我们不能只把焦点放在GDp的规模与成长率上。如果经济发展这个成功故事的背后是贫富的扩大,是贪腐的加深,是环境的牺牲,是劳工的悲惨,那这个故事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大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应该共同思考,也应该可以有所贡献。

(四)资源整合创造双赢

在庆祝“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之际,在两岸关系的发展道路上,台湾只有一项理性的选择:就是朝野同心合力追求“软实力”与“和平红利”;并且透过两岸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的各种交流,扩大“整合利得”(Gains from Integration),所谓一加一大于

二、两岸双赢之讲法,已非理论,具体实例愈来愈多。在国际权力的赛局中,不论政治光谱上的蓝绿,当能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新加坡一直羡慕相对于中国大陆,台湾所拥有的中华文化与地理位置。何况我们和大陆不只是近邻,而是两岸中华民族如何共同面对新世纪挑战的问题。

在这次第九届华人企业领袖论坛上,我特别呼吁盼望两岸共同扩大资源整合的利益。概括地说,这些共同的利益来自六方面:

⑴比较利益法则带来了互利。⑵生产因素互补增加了生产力。⑶产业规模扩大减少了成本。⑷产业链的配合,增加了竞争力。⑸微笑曲线两端的追求,增加了利润。⑹彼此互动的增加,减少了战争风险。

这些“利得”就是让参与整合的企业与组织共赚世界的钱;唯有在世界竞赛居于领先的地位,才可能赢得世界的尊敬。在人类300年的历史中,“分工”带来经济繁荣,“整合”则带来战争的减少与人类和谐的增加。进一步说,人才与资源的整合过程,即是在相互尊严、相互磨合、相互学习之中,凝聚共识,减少对立,变成“命运共同体”。让我们以这种视野与格局,共同开拓下个百年的中华愿景。

篇7: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以下是马云演讲主要内容:

大家都说给我一点时间,但现在已经到了12点钟,所以机会要自己把握,因为机会很重要,所以大家可能要晚点吃午饭,因为我要把握这个演讲的机会。

很荣幸可以参加两岸企业家峰会,本来要我去参加下午文创论坛,我就想要讲儒释道文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后来把我邀请到这个主题演讲,害我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觉,因为现在讲话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我是草根企业家,讲什么都没关系,现在连讲错话都变成新闻标题。

今天在许多前辈企业家面前,这些企业家前辈我都是在书上看过,倍感亲切。

我在15年以前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从来没有想过今天可以和这么多大企业家进行交流,能够走到今天,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国家给我们机会、社会给我们机会、同事给我们机会。

2010年6月就来过台湾,参加创新论坛,当时主持人跟我说,你看我们台湾多了不起,年纪这么大的企业家都在谈创新,这让我倍感焦虑。我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尽管有几个老企业家干得不错,但总体来说应该年轻人干得更好。

我跟金庸讨论过,我说他小说里面,年纪越大的人武功越高,这是违背规律的。我们应该把机会给年轻人,如果你相信未来,就应该相信年轻人,如果你相信年轻人,才能真正的说,未来是美好的。

过去15年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出现很多15年以前没见过的人、没听说过的企业,最重要的,这些都是年轻人创办的年轻企业,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中更多。但很遗憾台湾这15年来,新的企业和新的企业家不多。

大家说我是年轻人,但我也不年轻,今年也50岁了,到我这个年龄,担心的事情变多了。以前我从来不担心讲话,但现在担心自己讲话内容,就证明自己年纪大了。

我在19年前在北京参加互联网的专家论坛,那时后中国说已经有互联网有专家,虽然任何产业都有专家,但我不相信那个时后中国互联网有专家,今天互联网也没有专家。那时后专家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觉得互联网要进行管制,不然有一天会对社会带来大麻烦。19年过去了,我发现他们担心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发生,不担心的事情倒是发生很多。

我父亲也一直担心我的观点,他说我要是早生10年,早就被抓进监狱了,我觉得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觉得我今天比他干的,稍微好一点点。

今天有机会和台湾年轻人交流,我们总是在学会在说,别人在干嘛,但任何一个机会都是自己争取的。但是这些机会,只有透过不断的完善,才有可能变成你自己的机会。

今天年轻人很多很仿徨,总觉得机会不够多,其实我也迷惘过,我也仿徨过。很多人在网路上看过我去应征的故事,我确实应征过30几个工作,没有一个被录取的,其中有一份是肯德基,我们25个人去应征,24个人被录取了,只有我一个人没录取,而且那个老板还是台湾人。

为什么让我走到今天,很多成功人士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失败者则是一直在评价别人,我的教育并不好,但我深为我的母校感动,全世界最好的学校是杭州师范大学。

台湾、香港、大陆的年轻人,现在受到的教育,远远超过20年前,我跟我同事讲,如果我这些人现在去阿里巴巴应征,基本上会被拒绝,因为我们的文凭都不够。但是教育,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练、生活的挫折,才能变成自己真正的知识。如果我没有30几次的挫折、这么多年的仿徨,就不可能有今天。年轻人仿徨很正常,但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反而更重要。

有人说我很奇怪,很像外星人ET,其实我这个人除了长得像ET以外,其他和一般人都一样。我在15年前创业,在自己的公寓里和18个年轻人一起创业,那时后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要试试看,如果我们这些人能成功,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我们没有有钱的爹、有钱的舅舅,到今天为止,没有要政府的一分钱,就靠自己一点一滴的走,不断的闯,走到了今天。

但是今天年轻人说,马云,你太高了,我们追不了,事实上,15年前我跟所有的年轻人都一样。现在我们阿里巴巴的市值很高,但以前很多认为我们公司很不靠谱,大家认为这个公司不赚钱、想法很怪异。

那时候很多人说我们公司很烂,但我知道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烂。今天人家说我们那么强,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强,今天只是最危险,当别人认为你无所不能的时后,其实已经离危险很近了。

年轻人,也许你的父母看不上你、也许你的老板看不上你,但你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现在很多名牌大学的年轻人,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那些不是名牌大学的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这样的学校,或者连我这样的学校都不是的话,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

我如果跟别人不一样的话,是对世界问题的观察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和别人不一样。每个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只是是否能够把握?有的人把机会看成了灾难,也有人把灾难看成了机会,倒楣的是,把机会做成灾难的也很多。

如果一个人经常有好运气的话,他背后一定有很多东西你没有发现,一个老是走背运的话,一定也有他可恶之处。张忠谋先生有他的机会,我们这一代有互联网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他的机会,只是你怎么去看。

如果你眼睛里面老是盯着李嘉诚、比尔‧盖兹,每天微信里看的是马云的语录,你不会有机会的。我以前也是,看见台积电、郭台铭,火气就大,他们把我的机会都拿走了,我觉得什么时后才能超越李嘉诚?但我放下这些东西,看看旁边的老王、小李,他们在一点一点的完成他们的梦想,才有了我今天。

这些大人物让你们看见的东西,是他们要让你看见的东西,你们要去看到他们背后的辛酸、背后的努力、背后的代价。

我刚过50岁,讲话越来越有哲理,讲话有哲理的人,一般是吃苦吃得比较多的人。人生有三层机会,年轻人觉得自己什么机会都没有,其实这个时候什么都是机会,因为你满手是空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另外一层机会,识你刚刚有点成功的时后,你觉得到处都是机会。在一个互联网大会上,有人跟我说,马云啊,现在到处都是机会,眼睛睁开就是机会。是的,没钱的时后是你骗别人,有钱的时后是别人骗你。你自己觉得都是机会的时候,是没有想清楚,你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放弃什么的时后,真正的机会并不多。

第三层机会是,给别人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人生30岁的时候要跟别人干,40岁的时候要自己干,50岁的时候一定要给别人干,给年轻人机会。

大家都在担心的时候,机会来了,大家欣喜若狂的时候,危险来了。这时候如果能够消化掉危险,就是你自己的机会。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倒过来看问题,我喜欢听别人的抱怨,然后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如果四周都是愤怒、都是抱怨、都是不满的时候,其实机会就在这里了。如果可以解决任何一个抱怨,这就是你的机会。

另外,我对MBA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商业界的)变化才是真正的乐趣。MBA教大家怎么成功,你学太多成功故事,但我觉得你应该多学一点别人怎么失败、别人为何失败、别人如何克服失败。

多想想,自然就会成功起来。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我们很多年轻人,晚上想要干这干那,早上起来就骑车去上班了。我觉得改变从现在开始,行动是一切真正所在。

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开始,或是刚刚开始。前面20年带给社会经济政治巨大的变化,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有人会说他不懂技术,但我对技术也很头痛。说实在,张忠谋刚刚讲的我还真是听不懂。我现在能用的,也只能上网流览、看看新闻、和年轻人交流交流。

我也没学过计算机,也没学过软件,但我们这些人要花时间去思考未来,我们拥有的这些技术,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若不懂技术,可以请懂技术的来。

数字的鸿沟(数位时代的鸿沟),不在于技术,而是思想、观念的鸿沟。今天在讲转型升级,我个人认为,只有每个人脑袋升级了,经济才能转型;只有把我们的棒、我们的希望交给年轻人,年轻人自然能带给大家一个丰富的、转型的未来世界。

关于未来的技术,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DT(data technology)的转移。大家要知道,IT和DT的差异,不是技术的差异,是思想观念的差异。这个思想的差异,IT是使自己变得很强大,而DT是让别人变得强大。未来的经济和社会,一定是利他主义的、是讲究分享、透明和担当的。这个社会,所谓IT,以我为思想,强化自己、利我、并且封闭、自己掌握资源、不让别人知道,但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IT进入DT,我们有今天的主要原因,是锁定了未来的成功。你今天创业,要思考10年后会发生什么事,是问自己要为10年后的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你今天创业明天就成功,这机会一定不是属于你。凭什么你今天做明天就成功?如果你今天做,10年后会成功,那这样的机会你要多把握、多思考,这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

台湾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年轻人,我们公司就有很多。我的合伙人蔡崇信是台湾人,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15年前放弃上百万高薪,跑去杭州我家,愿意接受500元一个月的工资,跟我一起干。这就是勇气,这就是行动,这就是梦想。

任何大企业在互联网面前,待遇和小企业是同等的,小企业往往反而做得更好。

最后,我还是想讲,鼓励大家创业是容易的,但坚持创业理想、完善自己,是很艰难的。创业这条路,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但大部份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他不可能看到后天的太阳。所以你要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今天活得好活得强,才能看到后天的太阳。

篇8:看海峡两岸的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就是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不同处理。那么不同教 育制度下的课堂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堂课是由大陆名师、山西省教学能手马老师讲授杜甫的《登高》, 马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他在诵读方面的天赋, 继而就是目前流行的课改形式:讲解、小组讨论、提问、总结、主题深化。师生互动热烈,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很投入, 课堂效率非常高。

从未听过台湾老师讲课, 那位来自台湾, 拥有星级名师、博士光环的任宇文老师的课又会怎样呢?

在满怀期待中, 任老师出场了, 人很清秀, 面带微笑, 只讲了一句话, 音响就开始时断时续, 她说:“大牌明星出场都这样, 得有范儿。”话筒失声了, 她说“不用麦了 , 用我的生 命来讲课 吧”。“杜甫很忙?再忙也要和我们一起欣赏《登高》的诗趣。”几句话就 把学生逗乐了, 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和大陆马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诵不同, 她说, 瑰宝般的中国古典诗歌, 尤其是律诗, 是适宜吟唱的。于是, 她真的在课堂上唱起了《登高》, 因为用国语吟唱并不太合乎古韵律, 她又用台语声情并茂地唱了一遍。我这是第一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吟唱诗歌, 更是第一次听到四声兼有、八音分明的吟诗, 而我们的诗歌教育早已将平仄韵律抛到九霄云外了———高考不考。但在今天, 当老师将一个个汉字转化成一个个优美的吟调时, 学生先是好奇, 继而陶醉。爽朗的笑声, 真诚的笑脸, 合着节拍摇头晃脑都是学生情感自然的流露。老师在诗歌吟唱中, 将学生引入诗歌殿堂。

“回顾中国历史, 没有一个强盛的时代不重视国文教育。在世界上, 没有伟大的祖国, 只有优秀的民族。”在任老师的课上, 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贯穿于每一个环节。讲到炼字, 她又说, 汉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 是中华五千年以来一脉相承优美文化的载体;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 我们可以发出任何优美的语调, 而其他语种就不行。比如汉语的文法是动词在前, 宾语在后, 所以表达起来很流畅, 而日语要表达“我爱你”这句话时, 就只能说我、你、爱。所以“你们是幸运的, 要爱我们的文化, 爱我们的汉字”。她的话触动了沉睡在我们心底的心弦, 唤醒了学生对中华文字韵味美的感受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唤醒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的坚守。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 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献身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的核心价值。如何让学生融入诗中, 体味诗人的无限凄凉呢?任老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触摸诗歌语言, 用心灵与作者对话, 学会聆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她每讲一层凄凉, 就让学生齐声说“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 连续说出10个惨字。开始学生嘻嘻哈哈, 慢慢地表情凝重起来, 他们体味到了杜甫老人的凄楚、悲凉、孤独……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已经满身疾病, 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老人, 面对万里江天, 面对孤独的飞鸟, 既忧国、忧民又忧身的形象。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引导青少年关注生命,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欣赏生命, 成全生命, 敬畏生命, 从而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 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任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当你们感到委屈孤独悲伤时, 想想杜甫老人吧, 那你们就更要热爱自己的生命, 就没有资格自杀。

任老师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笑, 那种对学生赏识的笑, 贯穿了整个课堂。在老师善意的、真诚的笑脸中听课, 不是幸福是什么?

教育就是这样润物无声。下课了, 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课堂的留恋, 正所谓“课已尽而意无穷”。

反观这两节课, 风格迥然不同: 一堂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师生互动热烈、探究合作兼顾的高效的古诗鉴赏课;一堂是看起来比较随意的, 学生身心比较放松的古诗鉴赏课。任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语言和技巧, 没有死板的章法、程式。她引领着学生通过诗歌跟杜甫对话, 体味杜甫的心情和人生际遇。学生虽然没有在这堂课上学习什么诗歌写作方面的技巧, 也没有进行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但任老师引领他们真正领略了杜甫的精神内核, 感受到了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激荡与生命的律动,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智慧。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倾注老师真性情的课。

篇9: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一)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交流活动开始启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年。共同拍摄、共同办展和共同出书是“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的最大亮点。“三个共同”在十三年间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看似简约实则并不容易,它切实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最突出的主线就是“两岸摄影家中华文化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建立友情”。这项活动以摄影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使我们同台湾摄影文化界、政界、军界、工商界及南部乡镇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结识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政治背景的众多台湾朋友。已出版系列画册10种。

(二)紧扣文化,才能维系同胞情感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自信是我们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持续动力。十三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以传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彝族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当代世博文化”“苗族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先,通过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交流,使岛内民众不断清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不断了解大陆的建设成就和现代文明,感受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积极效应

十三年来,文化的镜头与光影伴随两岸摄影家遍布神州大地,凝结成一幅幅精彩而动人的影像。他们共同将历次活动结集出版,陆续推出的“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系列画册《凉山火把节》《古徽州·新黄山》《闽西北风情》《两岸城市巡礼》《光影世博》《台北花博》《荆楚文化行》《映像齐鲁》《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汤姆森后的福州与闽江》《多彩贵州》《川西文化行》等,都是两岸摄影家用光影共同书写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壮丽山河的崭新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摄影学会前理事长蔡登辉先生殚精竭虑地参与策划组织系列活动,频繁地往来两岸,并用十年的辛勤汗水凝结出《祖地寄情》这部大作。

(四)强化素质,才能提升交流水平

两岸文化交流,说到底是人的交流,人的素质决定了交流的质量。在对台交流过程中,人本身就是“流动的宣传品”。台湾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人民的负面印象主要为:不文明、强悍霸道、炫富、自私等,因此赴台交流人员的一言一行,更是代表着大陆人民的形象素质,也是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负面认识的有效手段。这对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和交流内容的掌握;其次就是要具备善于沟通、待人真诚的亲和力;最后就是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貌行为。

十三年来,通过持续开展“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活动,以两岸摄影家的镜头语言,向台湾民众展现了祖国大陆的建设成就、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逐步增进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和当代大陆文明的了解和认同。

篇10:海峡两岸,缘结两岸的演讲稿

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概述

2013年6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两岸两会领导人第九次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它的签署的目的是为加强海峡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并为了促进两岸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这个协议是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经平等协商,所签署达成的协议。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全篇共4章,包含24条及2项附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台湾地区承诺对大陆地区开放64项服务贸易,而大陆地区则承诺对台湾地区开放80项服务贸易内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有: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及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基本内容的涵盖率很高。可以说从大陆角度而言,这次大陆对台开放高于此前对WTO承诺的水准,涵盖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大陆已签署的类似协议中,前所未有。

二、台湾小部分民众对《服贸》的顾虑

翁之光在《“服贸”对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的影响》中指出,当最初服贸协议签署时,台湾地区尤其是绿营对服贸曾经一度不友好,认为其对台湾经济是一定的冲击。民进党的激进人士认为如果两岸签订服贸,那将会冲击台湾的就业率,造成700万的劳工失业。台联党主席认为服贸协议的签署会引发台湾很多行业的倒闭,并且因降低了大陆来台的投资拘留条件,因此会出现大批大陆移民,也会冲击台湾的服务业。那么服贸协议的签订是否对台湾经济会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就像很多民进党及台联党人士所说的那样吗?

三、《服贸》解读

(一)对服务项目的解读

这次服贸协议中,大陆将对台湾开放80项服务内容,而台湾对大陆开放的数量为64项,从数量差就可以看到,大陆被开放的量少于台湾,因此,其实是大陆向台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关于台湾少数人士关心的服贸的签署会冲击台湾的很多行业。而事实上在服贸签署之前,台湾对大陆开放的64项服务和行业中就有27项已经进入到ECFA的收录中,包括观光旅游、餐饮服务、汽车租赁等,而根据之前的经营显示,这些行业并为出现像某些台湾政党担心的那样,对台湾的服务业会产生冲击。且此次服贸的签署的项目中,大多数敏感项目早已被排除在外,因此不会出现某些台湾政党所担心的那样,会对台湾服务产业产生冲击。

(二)对控股权的解读

就此次服贸协议很多项目的内容来看,大陆对台湾开放的程度及特殊优惠待遇已经超过了港资。如大陆所开放的“同省异地分行”这一政策可以使台湾的银行业更容易进入大陆。证券业允许台湾业者可以在大陆从事证券业务并可以持有51%的股权。同时也允许台湾的机构或投资人在大陆进行医院的独资投资。台湾人在大陆若设立电子商务公司最高可获55%控股权,投资连锁零售百货公司,最多可获取75%的控股权。而台湾对大陆开放的项目的控股权以营建业为例,赴台投资的大陆经营者的持股数量不可以超过非大陆股东的比例,也就是说大陆股东不可能具有控制权。因此,可以说服贸协议的签订中,大陆给了台湾商家非常宽松和优惠的政策。

(三)对就业率的解读

台湾少数政党对服贸的反对的借口之一就是服贸的签订会吸引更多大陆人“自然人的跨境移动”,因此,大陆的劳工就可以进行台湾劳工市场的抢占,从而造成大批台湾人的失业。而事实上,台湾之前就对进入台湾的大陆企业中大陆的工作人员数量的要求很高。规定若大陆商人来台湾投资,只有数额达到20万美元以上时,才可以申请2人到台湾从事该公司的经营管理。虽然目前已经有398家进入台湾的企业,但是由于对大陆管理者的要求门槛较高,使很多企业受限,并不能雇佣更多的大陆员工赴台。据统计,目前来台工作的管理人与和技术人员仅为216人。根本不会影响台湾本地的就业。而值得思考的是,这次服贸的签订也只是同意引进大陆投资,而根本没有涉及到引起大陆劳工的条款。因此可以说,关于少数党派人士关于会冲击台湾就业率的担心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此,不看看出,此次服贸的签订,大陆做出了更多的让步,而台湾的受益力度实则大于大陆。其实早在2008年民进党的台湾大选失利以来,就对当局及其不满。因此,只要有关于两岸贸易的任何协议的出台,就会大加阻挠。可以说是“逢中必反”。洪娟认为,其实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这一竞争中,台湾地区已经落后于韩国、新加坡或欧美等其他的发达经济体。可以说台湾在服务贸易这一领域,其国际竞争力已经较弱,并且通过多方的比较分析,目前大陆地区的关于服贸方面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已经有赶超台湾的趋势。因此,与其说对服贸的担心,其实是其一次政治目的的行为。通过对服贸实质的分析和解读,这是一次有益于两岸经济发展的贸易协定,尤其是台湾地区是更大的受益者。

四、《服贸》对两岸服务业的影响比较

(一)对两岸服务贸易关税的比较

通过此次服贸的签订,两岸之间服贸关税有所下调。但总体来看大陆对台湾关税的下调明显高于台湾对大陆的关税下调。如在建筑业上体现最为明显。大陆对台湾的关税中,通过服贸协议的签署,大陆征收税率从32.41%降至23.86%,下调了近10个百分点;而台湾对大陆建筑业关税的征收仅为从36.04%降至32.565,仅下调不足4个百分点。税率征收差异比较大的还有商业和仓储运输业。服贸签订后大陆对台湾的关税征收中,商业税从38.54%降至7.71%,仓储运输业从20.20%降至4.04%,分别下调21个和16个百分点。而台湾对大陆征收的关税显示,商业从45.13%下调至40.19%,仓储运输从22%下调至19.58%。其下调比例远远不如大陆。可以说,此次服贸的签订,使大陆在两岸服贸协议中的让步和优惠幅度更大,从税率的角度有利的给台湾地区拓宽了市场,让其可以更好的进入大陆发展。

(二)对赴台旅游上

自2008年7月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两岸双向旅游交流人数从2008年的470万人次,增至2014年的792万人次。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经多轮磋商,多次增加赴台自由行城市名单。截至2015年2月底,赴台个人游累计已达218.64万人次。其中2014年赴台个人游1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25.8%,占当年大陆赴台旅游总人数的37%。可以说两岸的服贸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体现在入台游上。据统计,从2009年其,大陆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赴台旅游中最大的客源地。至2014年上半年,大陆的赴台游已经累计为台湾带来3960亿新台币的旅游方面的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人赴大陆观光旅游人数虽然从2008年开始逐年增长,但速度缓慢。因此,可以说,服贸的签署,带动了两岸旅游业的交流,并给台湾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和利益。

(三)对大陆的示范效应

其实在两岸的服贸协议中,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获取,还有一些隐性影响。如就大陆而言,两岸服务贸易的签订会使台湾企业为大陆服务行业带来竞争效应,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则体现在若更多的台资服务行业进入大陆市场,则会使大陆本土的服务业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这种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极其有可能使大陆服务性行业在服务质量与内容上产生巨大的变革。去过台湾的游客,很多回来后都表示,为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就是台湾人的优质服务。无论是何种经营场所,台湾的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流程都是礼貌周到,极大的为顾客着想,服务水平远远高于大陆很多服务性企业。因此,台资的引进也势必会将这种服务理念进行引进,那么势必会引发大陆服务性行业的革命,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将会为大陆消费者创造出更质优价廉的服务,长远来看可以使大陆商家的整体竞争性都提高。而示范效应则体现在两岸在服务贸易往来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学习、充分借鉴对方发展优势,这样大陆企业就能够充分学习台资企业在管理、技术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的经验,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而对于那些想要入台经营的大陆服务业,要想在台湾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则必须要遵守台湾当地的管理与规定,并尊重和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和当地一样的良好服务态度和流程。这样才能在台湾的经营中占有有利地位。当然,这种示范性效应的学习也会有利于大陆企业在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五、《服贸》签订的意义

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已经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发展的趋势,是国家或地区想要进行经济发展就必不可少的。大陆现在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2009年第一次签订ECFA之后就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关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共识并达成了部分协议。自协议实施以来,两岸的经济合作也获得了很大的利益。随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两岸继续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又给予额开放本方市场的承诺,在部分限制性条款遵循国际贸易领域惯例的基础上,大陆地区又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可以说,在两岸当前的形势下,这种两岸间的经济交流已经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在以后的合作中,两岸还要继续达成互信和共识,为两岸的经济继续发展而努力。

[1]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3年6月21日

[2]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M].北京,商务部。2008年6月。[3]李碧珍.海峡两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合作前景[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4]丁振辉.海峡两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2(02)。[5]洪娟等.大陆与台湾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14(07)

[6]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经济影响评估报告[R].台北: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2013年7月.

[7]尹晓波钟小英.服务贸易对海峡两岸经济增长贡献度实证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13(07)。

上一篇:罚球的造句下一篇:同桌的你新版主题婚礼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