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教学设计

2024-05-08

海峡两岸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海峡两岸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汪辜会谈、九二共 识、江泽民八项主张等基本知识。

②??? 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 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课件。③网站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发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本的第一个框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然后各组互相交流学到的成果。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回答: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提问: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回答:(见学生演示课件1)总结为一首诗──《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2.台湾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 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教师总结并提问: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下面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 学生填表并总结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 ? 毛泽东 ?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 改革开放 以后 ? 邓小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 胡锦涛 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资料,找出史实证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教师提示学生:从四个方面找史实,一是两岸人员的交往;二是汪辜会谈; 三是两岸的经济交往;四是热点问题──连宋大陆行 ?学生回答并演示自制课件。?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中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偌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 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巩固练习(略)布置课后探究题

知已知彼──查询“台独”言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其进行批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B.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33——34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完成[自我测评]。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64页连“练一练”,应选A(只有①②两项是文件上写明的,③④两项未见诸文字。)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图册》第18页。

4.提醒学生作好期中复习迎考的准备——补足、订正所有的作业。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复习)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展示幻灯片1)(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展示幻灯片2)

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

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二 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如今对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就是台湾问题。

有没有同学知道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同学回答,教师总结)1近代史上台湾的分离与回归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2当今台湾问题的形成:(展示幻灯片3)

(1)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离

(2)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板书 二 新授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展示幻灯片5)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展示幻灯片6,7)(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2)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重点介绍其中一点“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使海峡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势头遭到破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为此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并且高票通过,它是我们制止台独,和分裂国家的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法律依据。(展示幻灯片8)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教师过渡:

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板书)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学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展示幻灯片9,10,11)

政治交往:“汪辜会谈”,连宋大陆行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经济交往:台商投资大陆热点地区,热带水果,风味小吃

民间交往:台胞回大陆探亲

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会,还珠格格,周杰伦等 三 巩固练习本课是上一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但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和澳门,她是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有以下认识: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今天海峡两岸骨肉分离是人为造成的任何分离祖国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我们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会越来越浓,统一的道路必会越来越近,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 组织学生根据6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展示幻灯片12)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3 见课本68页练一练应选A文件上写明的 四 小结(展示幻灯片13)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3 反对台独,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日 益 密 切 的 交 往

在政治,经济,民间,文化各个方面 五 课后作业

(1)仔细阅读本单元三课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看课本69页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结合学过的知识,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示:联系七年级学过的内容)参考(展示幻灯片14)

? ? ? ? ? ?

篇2:海峡两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的朗读音频。

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台湾——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示台湾地图:

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

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3.老师通过展示表格,增强学生的印象:

历史时期

史料

三国时期

东吴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即台湾

元朝时期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

明清时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

4.史料展示: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5.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

6.引导学生回答:台湾最后与祖国分离与前两次分离以及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提示:前两次分离以及港澳的分离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

(二)对台政策

1.读课本第68页的内容。

2.提出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教师讲述:1958年到1979年的对金门炮击政策。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4.读教材,分析讨论:1979年后,两岸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979年开始,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三)两岸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看上图,图中左右角显示的是什么会?它们成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海基会和海协会。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引导学生回答:两会在历史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提示: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4.教师讲述:之后,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化,不断取得进展。

目标导学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图片展示:《还珠格格》剧照、周杰伦、林志玲、王力宏等影视明星的照片。

2.教师讲述: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3.史料展示:

材料一:

2008年大陆赠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

材料二:2007年,两岸投资贸易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据商务部统计,全年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299项,实际利用台资17.7亿美元;全年两岸贸易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4.读材料,提问:材料列举了哪些方面的交流?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呈怎样的态势?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

提示:文化和经济。两岸经贸日益密切。“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5.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统一呢?为什么?

提示1:能实现统一,因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收复台湾提供了坚实后盾。

提示2: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的指导;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

6.教师总结:作为青少年不仅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心系天下。下面请你们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提示:学生自拟。

三、课堂总结

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60多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政治性很强,台湾问题又是我国当今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的也很多,所以学习本课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来龙去脉学生不易理顺,在备课中从台湾在历史上与大陆的分分合合梳理起,再到两岸之间的恩恩怨怨的发生,再到为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陆实行了哪些对台政策,最后到两岸之间走向缓和,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最后使学生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充满信心。

篇3:海峡两岸教学设计

2014年12月, 笔者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民国经典阅读”同课异构活动。教材是精品, 第一篇为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第二篇为夏丏尊为丰子恺先生做的序言, 由台湾编者改名《生活的序言》, 文章主要写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乱世中的从容言行。前文由台湾政治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杨晓菁老师与效实中学张悦老师执教, 后文由台北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国文科易理玉老师与鄞州高级中学张全民老师执教。华夏一脉的海峡两岸语文人, 隔着60年的时光, 对着同一个民国文本会有怎样的教学碰撞?

二、教学对比

1. 求同:

心有灵犀一点通。华夏一脉的海峡两岸语文人, 隔着六十年的时光, 却有诸多如出一辙的碰撞。比如关注学情的把握, 实现师生的对话, 指点文本的写法, 洋溢人文的情怀等。课堂的导入是一种打开, 或者是学生的兴趣, 或者是文本的关联。张悦老师一开始用幻灯片打出花样美男韩星金秀贤、中国一线影视明星暖男黄磊以及冷面先生日本影星高仓健的照片, 问男生, 你长大了想成为其中的哪一位?然后她又请女生说说你觉得你未来想跟谁在一起?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青春期爱追星喜展望的学情, 兼顾男女生, 对三位男星不同风格的欣赏又契合关注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 这个导入果然如期为课堂的展开作了有效的热身。在四位老师的课堂里, 我没有看到老师很强势地把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的现象。对文本来说, 形式往往决定着内容, 老师们都关注写作手法以及语言的风格。纵然时隔多日, 我依然会记得台湾教师易理玉张口就来的国学素养以及如笛声般流淌在张全民老师课堂里的民国经师的醇厚绵长的风范。

2. 存异:

横看成岭侧成峰。两岸老师课堂教学, 也是呈现了各自鲜明的风采。台湾的老师课堂图文并茂与时俱进, 能运用拓展引导学生跨界思维, 会酿造民主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大陆的教师扎实地进行文本的细读, 能针对文本提出提纲挈领的主问题, 致力于引领学生潜心文本领略思维的深度空间。杨晓菁老师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跨界思维, 采用了不同人看广告的视频拓展。如果说杨老师的课堂纵横捭阖, 那么易理玉老师的课堂就呈现了雀跃轻松的灵动之美。对于大陆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 张全民老师执教的《生活的艺术》可作为代表, 他从“游方僧、云水堂”等词语让学生叩开文本细读之门, 用“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心灵”以及体会文本的写作手法这两个主问题, 从内容到形式引领学生进入了弘一法师的从容、睿智、淡泊、豁达的深度的精神世界。

三、理念溯源

1. 台湾:

平视经典, 寓教于乐, 讲究实用。台湾教师易理玉为什么能在繁华落尽处见真淳, 用平视的角度切入教学呢?看了她的备课资料才明白, 原来是台湾政治大学张堂锜教授博士论文中的寥寥数语让她豁然开朗:“他们安静地思索、耕耘、蓄积, 以清醒的姿态向时代发声, 与喧哗对话, 企图在远离喧嚣的位置, 以清音稀释时代的喧哗, 以踏实取代人心的浮躁, 以宁静削减人世的不安。”

易理玉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莱菔时顺口说:“哎呀, 连莱菔都可以写成诗歌, 那还有什么不能入诗歌的呢?”易老师的课堂如清风拂过水面, 他宛转成纹, 她真正被文章感动, 真心喜欢学生, 把课堂当成生命的场景。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台湾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作为用件, 运用大量的拓展, 不少还是属于跨界的, 讲究应用, 很接地气。王松木老师在讲座中从《谏逐客书》里解剖了说服艺术的思维流程, 孙剑秋教授从儒家、道家、法家角度看劝退尧的许由向农夫显摆的行为, 这样的课堂很讲究致用。我个人认为台湾的课堂可能受美国的影响大一些, 杜威的教育即是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着实在这里显现得非常鲜明, 它同时也更接近于学生常态的阅读。由于难度不大, 教学策略多样, 又与时代挂钩, 学生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堂, 自是理所当然之事。

2. 大陆:

仰望名家, 师道尊严, 遵循文本。大陆教师运用仰望名家视角切入教学。张全民老师于备课感言中陈述:弘一法师是我一生敬仰的人物, 他传奇一生中拥有做什么像什么的精神, 出世后的那种淡泊坚忍的至高境界, 隔着那么多年绵长的时光, 始终震撼着我们现世的灵魂。张悦老师在课例描述里说:“我推开现实之门, 领着学生翻墙而出, 用敬畏的态度去碰触朱光潜先生的学术作品。”

相对于台湾教师的鼓励与肯定, 大陆教师自觉承担纠错的责任以期表达的精准, 比如张悦老师回应学生:“生活从来就没有应该, 只有无法预期的精彩。”

大陆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指向文本深读。易理玉老师课堂里弘一法师的贵公子真全才的前世固然精彩, 然而张全民老师课堂上那超越物质与文艺的宗教皈依的解读更值得品味。杨晓菁老师课堂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固然需要拓展, 张悦老师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课堂里对超越实用与科学的美感人生的剖析更贴近文本的特性。在这个理性阐述的课堂, 学生好奇文本结束处激荡情怀的擦亮, 张悦老师感觉此乃文章生花之处, 于是就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褶皱处暗藏的波澜。她要求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作者认为审美态度为最高境界, 你认同吗?作者这么认为, 你能深究其原因吗?对话是积极有效的。张老师最后又追问:作者问什么对审美境界情有独钟?当时她用缓慢、平淡语调朗读了北大教授阿忆应邀为北大校庆而写的回忆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我的死生北大》的片段……课堂安静却升华着情怀:作者是用艺术化的方式看待生活的。美, 就是他隔着矮墙递过去的两朵小花。师生由此实现了精神返乡的抵达。

四、卒章补笔

没有外面, 一切都是内心印象的外射。对于名家与经典、平视与仰望观照着台湾与大陆课堂的严谨与民主的风格, 在台湾教授孙剑秋报告《多元思考与阅读教学》、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报告《面对民国经典的立场与态度》、宁波市高中语文教研员褚树荣老师报告《因体而教》中可见一斑。

台湾教师的课堂呈现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理念。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是致力于影响学生的未来吧?什么能让学生走得更远?难道不是思想吗?比如大陆教师在课堂上以遵循文体抓住文本特质深读的教学形式。

篇4:海峡两岸教学设计

[关键词] 大陆地区 本科教学评估 台湾地区 大学校务评鉴 比较分析

一、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发展历史

1. 大陆地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介绍并研究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同时,一些高校进行了初步的教育评估实践探索。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等教育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1994年初,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实施评估,并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1994年)、优秀评估(1996年)和随机性水平评估(1999年)。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教育部决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负责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评估,由教育部制订评估方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育部定期抽查各省的评估结论。同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及成立评估中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1]

2. 台湾地区

1975年,台湾地区进行了首次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当时,台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极为迅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由“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向“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过渡。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台湾的大学院校也由1965年的17所发展至1975年的101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各个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大学院校评鉴工作。[2]

1990年起推动的“私立大学中程校务发展计划”,委托民间专业学术团体办理学校评鉴。1991年,台湾颁布《私立学校法》,对私立高校办学成绩优异或绩效卓越者给予奖励。1994年,台湾《大学法》(实施细则第二条)通过相关评鉴办法。1997年,台湾举办了“大学综合评鉴试办计划”评鉴。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学院校评鉴活动始于2004年7月1日,于2005年8月17日落下帷幕。这次评鉴活动被称为“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旨在提升各大学的办学绩效、促成各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学府。这次评鉴工作专门制定了《大学校务评鉴规与实施计划评鉴手册》,由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执行。此次评鉴活动历时15个月,评估对象是台湾的76 所公立和私立大学,专科和职业技术院校没有列入评估的范围,在整体上与大陆地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仿。

二、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要素比较

1. 评估目的基本一致

大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等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3]

台灣地区“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希望凭借本次评鉴,达成下列目的:第一,建立评鉴共识,奠定未来评鉴基础;第二,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强化大学竞争力;第三,了解大学办学现况,协助各校自我定位,确立发展方向;第四,鼓励大学及其学类发展特色;第五,协助各大学提出整体校务及其学类之改进计划,并促进自我改进;第六,促进各大学办学经验交流,以期达到相互观摩与学习的效果。[4]

由此可见,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都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举办者和管理者的教育价值观。他们都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经费投入,希望各大高校借此机会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2. 评估主体略有不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由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主体是教育部和教育部所代表的国家[5]。由政府作为评估主体,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观,较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和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意图与各项政策,能引导评估客体按照国家的要求办学,从而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政府作为评估主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学校有较强的约束力,不仅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评估结论,而且可以较好地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但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社会基本上不参与评估,也较少直接从社会获得信息,因此难以反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评价。

2004年台湾地区的大学评估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斥资4 900万新台币并最终委托台湾评鉴协会承办,旨在改变由政府举办评估的状况,提高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以保证评估的公正和公平。作为相对独立的大学评估机构,台湾评鉴协会的宗旨是:推广评鉴知识与技术;促进评鉴技术之发展;从事评鉴技术之研究;提供评鉴服务;接受评鉴委托;提供评鉴咨询服务及办理评鉴事务;举办有关评鉴之学术及研讨会议;办理相关评鉴执行辅导事项等[6]。相对独立的大学评估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台湾地区已经在现代教育评估方面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海峡两岸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转型,因此,建立一个以第三方身份出现的评估中介机构非常必要,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政治干预和外行评估内行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让大学及大学校长、社会各界都接受,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 评估专家数量和国际化程度不一

目前,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已经组建了一个由1 369人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而在各个高校进行实际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一般为9~13人,专家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人,秘书1~2人。专家组组长应对高等教育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能较好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熟悉本科教学工作,对评估工作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专家组成员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有一定的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有良好的敬业和合作精神;秘书应熟悉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专家组组长受教育部委托,主持专家组在校考察期间的全面工作。[7]

相比之下,2004年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的专家队伍要略胜一筹。台湾地区各大高校的师资、教学、科研的评估共分为六大专业类组,专家队伍人数庞大,聘请评估专家有364名之多。台湾评估协会在实地考察前,特地举办了10多场专家培训讲习会,以确保每一位专家都能全程参与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评估指标的内涵,克服评估过程中可能因先入为主、从众心理、情绪波动、厚此薄彼、光环效应等所导致的偏差[8]。为弥补岛内专家力量的不足,借鉴海外评估经验,提升整体评估水准,此次评鉴活动还特地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海外名校聘请了10余名有丰富评估经验的评估专家,颇有与国际接轨的架势。

4. 评估内容基本相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1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9]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以“校务”为主,但鉴于以往校务评鉴并未考虑学科的特殊性及差异性,此次评鉴特将各校性质相近学科之系所整合成“六大专业领域”,对其“师资、教学、研究”进行评鉴。每校评鉴结果共计12项,包含6个专业领域以及6个校务项目的表现。6个校务评鉴项目分别为教学资源、国际化程度、推广服务、训辅(学生事务)、通识教育、行政支持;6个专业领域根据系所专业性质划分,分别为人文艺术与运动领域、社会科学(含教育)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工程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农学领域。

虽然台湾地区的大学评估内容主要涉及“校务”问题,但实际上包含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因而与大陆地区的评估内容基本相同。

5. 评估方法求同存异、有待完善

(1)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强调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在重视定量评估的同时,更加重視定性评估,不仅在指标体系中有很多定性评估的指标,而且对定性指标的内涵、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在评估的培训与宣传中,也强调定性评估的重要性,要求被评学校和专家组都要认真搞好定性评估。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在量化指标之外,也特别增加质性指标,让学校可用文字叙述补充量化指标说明的不足,若评鉴单位所列举的质性评鉴指标还不足以彰显学校特色,学校更可自行增列其他相关指标及内容加以说明。

(2)台湾地区实施分类评鉴,大陆地区进行统一评估

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性及差异性,以顺应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要,2004年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注意分类评估和分类指导,尽可能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衡量不同类型的学校,特将各校性质相近的学科系所整合成六大专业领域。此外,还将76所大学院校依据学校性质区分为九大校务类组,只对同一类组内的学校进行评比,不会进行跨组评比,让评鉴结果更具公正性。但是,这次评估有一个很大缺憾: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及不同学科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不同的评估资料表格,这种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的评估标准往往有失公允,其后果可能导致大学办学的趋同化。[10]

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各具特色,差异性很大,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反映高校办学在不同体制和层面上的特殊性,很难将其纳入单一指标体系给予定级。

6. 评估结果的输出不尽相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不使用加权求和、计算总分的方法输出评估结果,而是采用等级状态方程输出;与此相适应的是,对各个被评学校,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队,而是进行分等,即把被评学校分为若干个档次,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分别给出优秀、良好、合格、暂缓通过、不合格等结果。在公布评估结论方面,大陆地区持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多年来一直只向被评学校公布评估结论,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向社会公布,且只公布结论,并未公布各项指标的评估等级。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结果,由评鉴委员对学校的量化指标统计表、质性指标、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实地访评结果等进行综合考虑后决定。评鉴结果中包含书面评鉴报告,以及各校务类组之各专业领域与校务项目“表现较佳”与“表现较弱”的学校名单,均会完整公布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http://www.edu.tw)及大学校务评鉴信息网。呈现方式如下:

第一,每一受评学校皆有一份书面评鉴报告,平均约45页;

第二,每一校务类组就六大专业领域与六大校务评鉴项目,给出每一个专业领域及校务项目“表现较佳”与“表现较弱”的学校名单,以肯定办学较佳的学校,并让办学较弱的学校有所警惕(军警组因性质特殊,并未纳入评比,艺术、体育组则分开评比);

第三,在专业领域方面,如果师资、教学、研究三项中有两项相对表现较佳,则列入表现较佳的名单;若师资、教学、研究三项均表现较弱,则列入表现较弱的名单,以凸显此次专业领域的评鉴是教学与研究并重,绝对没有偏重研究而轻视教学。

三、结语

海峡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的成功和不足,可以为大陆地区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供有益的启迪。在上述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活动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借鉴:

1. 增加问卷调查环节

为真实反映师生的教学、学习状况与对学校政策的了解程度,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特在实地访评前增加对教师、学生与行政人员的问卷调查。每所大学平均抽查访问教师30人、行政人员30人,学生则每校每个专业领域抽访50人,总计抽访教师与行政人员各2 340人、学生9 900人,作为了解办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参考[11]。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它避免了实地观察和访谈时学校可能出现的假象,也能更好地反映师生的心声,提高了被评学校的真实性。

2. 重视被评学校的申复

在评估报告定稿之前允许受理学校申复,这是本次台湾地区大学评估体现自我评估的一个重要措施。评估实地考察结束后,台湾评估协会将评估专家的意见汇总后函送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评估报告初稿提出申复及说明。台湾评估协会受理各学校提出的申复,交由评估专家进行讨论和议决。假如评估专家同意校方的申复意见,则对评估报告初稿进行修改;假如评估专家不同意校方的申复意见,则把评估专家及校方意见并列写在评估报告中,以表示对学校意见的尊重。这点充分发挥了被评学校的自主权,提高了它们的参与性。

3. 增加大学评估的社会开放性并广泛运用评估结果

台湾地区大学评鉴的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以增加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并通过这种开放的形式对大学形成一种压力。为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诚信基础,学校在向台湾评估协会递交评估资料表格时,必须同时将这些文件挂在校园网的首页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估的最终结果向社会公布,让民众了解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绩效水平,为学生在选择大学就学时提供参考。在大学评估透明开放的趋势下,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从维护大学的品牌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出发,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达到评估的预期绩效,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http://www.pgzx.edu.cn/zxgk/zxgk.htm.

[2] 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向[J].大学教育科学,2005,6(94):9.

[3][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政策及方法常见问题解答.http://www.pgzx.edu.cn/upload/files/zxwd/zcjff.pdf.

[4] 大学校务评鉴咨询网.http://ua.twaea.org.tw.

[5] 许茂祖. 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中国大学评价”的比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6] 台湾评鉴协会.http://www.twaea.org.tw/about2.htm.

[8] 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2004.

[9]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2/info11052.htm.

[10] 董百志.台湾的大学评估现状及特点评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5):201.

[11] 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新进展与新挑战——2004~2005年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借镜[J].大学教育科学,2006,2(96):39.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篇5: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的又一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多而散,怎样让学生把握住重点,理解我们的大政方针,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兴趣化,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完这堂课,这是关键。讲完本节课之后,我细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导课较好。我在讲新课之前,播放了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同时展示了有关台湾的风光、小吃、水果的图片,甚至有学生很喜欢的歌星周杰伦,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在结束新课时,我没有采取以往的总结知识点的做法,而是播放了张明敏的歌《我的中国心》,在这样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报销祖国,这一做法,学生的反应很强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三、在讲课过程中,对于台湾问题,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也有比较偏的看法,甚至是没有道理的,而这体现出了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对此,我并没有直接否认他们,而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他们理解,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力争祖国的统一。

四、但是也存在很多缺点,有几个问题需要学生讨论,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充分,导致结束的很匆忙,力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

篇6:海峡两岸教学设计

5月20日下午,由南京市科协、文广新局、动漫行业协会主办的以“创意与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动漫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南京站)在金陵科技学院拉开帷幕,100多块展板、700多幅海峡两岸大学生的动漫创意设计作品,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动漫设计功底和创新想象空间。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院校师生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后,市科协等单位组织举办了“宁台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讨会”,台湾大玩创意有限公司执行长、艺术总监杨东岳先生、台湾远东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赵弘章先生和南京动漫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市文广新局产业处处长王辩论先生分别作了《实现前要先现实·动画制作的流程与秘辛》、《两岸动漫产业合作与台湾优势》和《南京动漫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演讲。专家们对两岸学术和产业交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发展我市动漫产业打下良好基础。“海峡两岸大学生动漫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是为了加强海峡两岸大学生的动漫创意设计交流,促进优秀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成长,推动海峡两岸动漫创意产业的合作和发展,由南京市科协、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动漫协会与福州、杭州、宁波、南京、济南、青岛、沈阳、哈尔滨、保定等城市科协以及台湾中华创意发展协会、台湾数位媒体设计学会、中华色彩学会、中华数位内容学会、中华平面设计协会、台湾动漫协会、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大学艺文中心协会、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台湾动漫创作协会等团体合作于2008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举办一次,并由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连续第二次承办。

上一篇:古风伤感美文下一篇:微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