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2022-12-16

第一篇: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导学案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自学课本P66-----71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导学案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的意识(重点)

2、了解网络里是一把双忍剑( 难点)

3、激情投入、认真倾听

一、【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点】

1、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超越辈分、年龄、职业、地位、相貌、肤色,提供了

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台。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

2、网络突破了现实交往中的角色限制,可自由选择________________,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3、网络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它有利有弊。

4、网络交往的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________________

5、青少年要正确对待网络的利与弊,做到________________,成为网络的主人。

6、总结归纳怎样利用网络的优势?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材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在网上收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互联网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自身素质,但要科学的安排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网上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中学生要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7、材料说明了什么?

8、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9、你上过网吗?你上网主要干什么?并分析有些同学上网有瘾的原因。

10、请你谈谈网络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师生交往导学案学生

6.2师生交往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交往中存在的分歧。 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与老师交往。 难点: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的分歧。 【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大了我就成了你》导入新课。 【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教与学是师生 、 、 的过程。

2.面对老师的 , , 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3.学会 老师的 ,是我们 。

4.学生 ,老师 ,师生之间 、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5. ,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6.尊重老师,不仅体现我们 ,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 中。

7.在 、 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教学相长 探究一:教材P65运用你的经验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回想你与老师交往的场景,在那些场景中,老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请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见教材P66表格) 。

探究二:教材P66下面阅读感悟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 。 答案: 探究三:教材P67探究与分享

(1)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 (2)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答案:(1) 。 (2) 。 知识模块二亦师亦友 探究四:教材P68探究与分享 (1)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2)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答案提示:(1) 。 (2) 。 探究五:教材P69相关链接及方法与技能

(1)从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和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讲话内容,你共同体会到了什么?

(2)当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怎么办?

答案提示:(1) 。 (2) 。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目前,在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校园到处体现着平等,洋溢着快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师生之间平时能够做到( ) A.没有矛盾B.相互帮助C.有效沟通D.距离适度

2.交往是一门艺术,沟通需要方法。在师生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到( ) A.学会角色互换B.得理不饶人 C.和老师称兄道弟D.言听计从 3.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 ) A.表扬是肯定,批评是蔑视 B.表扬是鼓励,批评是鞭策 C.表扬是爱护,批评是放弃 D.表扬是溺爱,批评是打击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老师讲课出错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合理地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B.私下里与老师交流看法 C.课后写纸条给老师指出错误 D.当面指出,使老师难堪 5.小学路上,小强由于送一位盲人到亲戚家,晚到学校近二十分钟,因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小强觉得委屈,心想做了好事还挨批评。 (1)行为选择:假如你是小强,你会怎么做?

(2)心动行动:当你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意见发生分歧时,有什么好方法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答案提示:(1) 。 (2) 。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第三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二.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与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

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教师提问: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反映了什么事件? 学生: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教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授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是因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思想,只是完成统一的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这样的统一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提问: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和平统一思想有什么发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后两岸关系的架构,使和平统一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过渡:除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政策和态度的调整外,还有哪些力量为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民间团体

4、“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在台北成立

董事长: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彰化县)人。台北帝国大学法学士,东京帝国大学财政学研究室毕业。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鲜高丽大学名誉经济博士衔。辜祖籍福建,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往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

②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1915年生,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

③两岸都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汪辜会谈”

⑤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方针: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附:江泽民于1995年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中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双方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主张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教师提问: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这些构想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是什么? 总结:中共根据国内(包括台湾)、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

展变化的方针、主张,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投资、文化交流等等

②两岸通邮、通航 、开通电话、电报、传真、移动通信等等。

教师提问: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 台湾同胞回乡扫墓

台商到大陆投资 两岸文化交流会

教师归纳: 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

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

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

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第四篇: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吴辰超

一、教学过程分析

具体教学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案及已有知识,形成共识——置疑阅读归纳、质疑探究与分析、交流与讨论——小结与升华 。

1、通过上海世博会台湾馆的主题曲《台湾的心跳声》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介绍台湾风土人情的MV和学生感兴趣的明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介绍台湾的概况引向祖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就有着密切的往来,为什么会阻隔分离?从而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交流古代的两岸关系、近代的台湾历史变迁。学生讨论台湾的历史,指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及说明台湾地区的称谓、人员往来、行政管辖等情况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对另一组资料的解读说明台湾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侵略及收复台湾的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3、既然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为何现在会是如此分离的局面? 由此过渡到台湾问题的由来。通过两个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教师就此点拨台湾问题是蒋介石发动内战与大陆政治上长期对立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

4、介绍与欣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过渡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与大陆形成了政治上的对立,人为地阻断了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的往来,很多台湾同胞在无限的思亲、思乡之痛中终老在台湾。余光中的《乡愁》充分表达了广大台胞的这种思念家乡、渴望统一的感情。让我们一同欣赏《乡愁》感受一下其中的感情。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台湾同胞思念家乡、思念大陆、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感。

5、置疑阅读归纳

过渡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方针政策。如果你是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方针?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根据表格中的提示阅读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教学意图:通过针对性的阅读完成表格,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大政方针和基本方针的内容。然后教师对各个不同阶段政策的解读,结合不同时期方针下两岸关系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我们党和政府的态度。帮助学生从不同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分析政策转变的合理性,由此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愧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更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与时惧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突破本课难点。 整个过程围绕表格内容展开,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大陆与台湾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缓和发展两岸关系?指导阅读归纳,并配合演示相关史实图片,加以必要的补充和说明。通过阅读了解两岸关系由隔绝到缓和及发展的过程及标志性的事件,培养提炼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渡:但是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利的、不和谐的因素,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向正常方向发展,破坏国家统一,你知道这些不利的因素是什么吗?提示有关台独分子的图片及言论来帮助学生认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和危害。针对台毒分子的分裂言行,我们的回应是什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反分裂国家法》和胡锦涛的四点意见。

6、阶段小结

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教学意图:梳理线索,理清知识结构;认识我党的江泽民的八项主张以及胡锦涛的四点意见都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贯彻与执行,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

过渡:两岸统一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光明,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肉相连。台独行为不得人心,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过渡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表现,让学生分别从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民间交往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所了解的交往的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补充。然后PPT展示两岸的交往。

7、质疑讨论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迅速交流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密切交往的政治基础。

教学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通过介绍温家宝关于台湾问题历年答中外记者问的材料,表现出我们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推动。让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寿阳三中 刘丽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 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现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突破方法:通过对教材课文的研读、以时间为线索找出不同时期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与方针,及通过展示两岸加强联系的图片让学生归纳为四个方面:政治交往,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得出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认识,提升爱党情怀。

2.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突破方法:与香港、澳门对比,分析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性,使学生认识中共尊重台湾历史与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真诚和努力是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坚定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的信心。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

3.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歌曲《大中国》视频及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4.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完成学案。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探究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完成学案,梳理知识(相信你能行!) 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2. 和 的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1) 新中国成立初,明确提出要 ,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 解放台湾,

(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 ,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其中坚持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4. 两岸僵局的打破:(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妈祖,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 、 、 。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 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 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

(3)两个民间团体的成立,1990年 成立 了,1991年

成立了

,1992年两会达成 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董事长 在 举行会谈,把 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 ,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迈出了 。

5.目前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一是 ,二是

6.日益密切的交往:20多年来,在 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峡两岸经济上 、 的局面初步形成。

7.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 (

)

A.社会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20世纪90年代初,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9.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

10.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二)课堂学习研讨

1.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乡愁》,学生体会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 2.师生共同回顾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让学生明白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3.学生学习新课,引导探究

(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驳斥台独,讨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3)组织学生根据p68页动脑筋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

请同学们看地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占据了台湾南部, 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号召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发展贸易。台湾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684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于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隶属福建省。

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 “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所以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相同说明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肉相连。

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建国初期:A.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答: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D,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精神?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中央政府提倡三通 B.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对台湾的政策,从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再到江八点、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四代领导集体的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可喜的成果。1987年,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38年冻结的坚冰终于开始融化了)。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两个民间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能告诉我是哪两个组织吗?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我海峡交流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了一个著名的共识,就是媒体经常报道的九二共识,你知道是就什么原则达成的共识吗?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的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汪辜会谈”,两岸的关系从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E.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

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国政府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驳斥台独: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点讲解政治交往和经济交流,政治交往由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一行,从海峡两岸高层的会晤的增多,来说明政治交往日益密切。而中国的统一大业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需要,政治上的分裂对两岸的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很明显的,所以经济发展呼唤着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后的国家又可以促进整体经济,除此,统一还有民族认同感,民族使命感的需要等等。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三)课内巩固训练

1.(南京市2009年中考)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并同他举行会谈。双方都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 )

A.和平统一方针 B.通邮、通航、通商政策

C.互补互利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 )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的一步是在 ( )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C.汪辜会谈 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 )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5.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g)。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丘逢甲作于1896年

材料二:2003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和留学生各界代表,谈到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shāng),乡之深愁!” 请回答:(1)材料一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六.教师总结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然而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充分说明: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非和平方式的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因此,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的和平统一。我们期待着他的早日到来,我们坚信它必将到来!

七.板书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2.两岸僵局的打破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八.学生课后知识延伸拓展

1.小组讨论: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 完成导学练第13课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整合。但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把这节课的侧重点放在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情感体验上,抓住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条主线,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上一篇:篝火晚会好玩互动游戏下一篇:华为外协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