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024-05-0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精选6篇)

篇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思考

5月30日下午于行政楼120室,东南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董本植教授为我院全体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做了主题为“评析《马英九执政后的两岸关系》”的报告。

报告前,董教授简要介绍了近期发生的有关“藏独”、奥运圣火传递中的一些**以及地震灾区的情况,充分肯定了80后的新一代青年在这些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种种困难。

报告中,董教授为我们分析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的改善,最后,董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他对两岸关系的前景展望。期间,董教授慷慨激昂的言辞与犀利精辟的观点引起大家思想上深刻的触动。

下面是我对于这次报告的感思以及对两岸关系的一些认识。

一、台湾问题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7世纪中叶,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1859年,清朝政府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在日本的胁迫下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1937年7月,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昭告中外,废止与日本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宣布将收复台湾和澎湖。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把台湾交还给中国。至此,台湾重入中国版图,重归于中国的主权管辖之下。

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处于暂时的分裂状态,但这并未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识,也是得到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二、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三、两岸关系新发展

由于岛内“台独”分子的破坏和一些外国势力的干扰,两岸关系一度恶化,威胁两岸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祖国的统一。

随着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就任台湾领导人,国民党再度成为台湾的“执政党”,两岸关系随之出现新的契机。5月27日开始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大陆访问,此次“胡吴会”被称为是一次“历史性会晤”,为两岸努力推进关系,促进双赢。“中华民族”是马英九520就职演说处理两岸议题的基调,他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本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而非恶性竞争、虚耗资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谈到四川震灾时,马英九也再度强调“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应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展现同胞爱,台湾将会全力以赴。”

吴伯雄28日在与胡锦涛主席会谈时表示,只要两岸彼此互相关怀,发挥善意互动,相信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是可以预期的。两岸协商恢复后,双方制度化协商与国共两党的交流平台应当同时发挥作用。

在提到四川震灾时,他表示,我们从这次灾难中,体会到发自内心、发自自然的那种血肉相连的感情。只要两岸彼此互相关怀,发挥善意互动,相信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是可以预期的。两岸之间,谁都不能保证不会再有天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保证两岸之间永远不会有战争,而是往好的、互助的、双赢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会谈中,胡锦涛主席与吴伯雄双方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包括: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交往协商,通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两岸间的有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前两岸同胞最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两党在新形势下将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党将继续交流对话,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

胡锦涛在会谈中还表示,对一些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存在误解和疑虑,我们不仅会基于同胞情怀予以理解,而且会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化解;台湾同胞期盼大陆同胞赠送的一对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尽早到台湾去,我们会积极促成;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在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上的感受,相信通过两岸协商,会找到解决办法„„

四、对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的思考 1.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

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冰封8年之后,展开高层接触,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2.面临的隐患问题

两岸关系的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但台湾问题仍然存在。

在两岸政治方面,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以及“一中各表”立场,使其坚定于长期两岸的维持现状。在其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并为未重申国民党终极统一的原本立场。马英九任命“独”派色彩鲜明的前“台联党”“立委”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

若是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泊。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林国炯(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台独”分子暗地活动不断,牵制台当局政府,阻挠和平统一的进程。美、日、欧盟等经济既得利益国家或地区国家集团也不断干预两岸关系的发展。

3.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大政方针

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更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必须实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只有实行团结、统一,拧成一股绳,积蓄最伟大的力量,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任何搞“台独”分裂活动的都是徒劳的,都会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最大的祸害,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最大的威胁。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志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里讲的“九二共识”,实际上就是讲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个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的基础。这次,双方达成广泛共识也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4.经济发展是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的关键。

5.两岸同胞加强交流与沟通,团结一致促和平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我们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明天。

作为新一代青年,尤其是党员或即将成为党员的青年,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同时要保持自己的政治敏感度,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正如董教授在报告开始前的教诲。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正是时间与经验的历练,思考问题难免流于表象,因此,我们要把握这些难得的机会,认真听取每一次报告,以提高思想的高度。

李华

东南大学人事处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苏迪科技

篇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问题则是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我国人民深切希望台湾能够回归,从而实现我国领土的完全统一。而台湾人民也是希望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能够早日回到袓**亲的怀抱。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使台湾尽早回归大陆,从而实现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

而目前两岸关系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冰封8年之后,展开高层接触,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

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台湾问题仍然存在。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两岸政治方面,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以及“一中各表”立场,使其坚定于长期两岸的维持现状。在其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并为未重申国民党终极统一的原本立场。马英九任命“独”派色彩鲜明的前“台联党”“立委”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若是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泊。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并且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 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即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一旦破裂中国决不放弃使用武力来收复台湾。众多事实说明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并且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更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必须实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只有实行团结、统一,拧成一股绳,积蓄最伟大的力量,才

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任何搞“台独”分裂活动的都是徒劳的,都会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最大的祸害,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最大的威胁。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志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在台湾方面,陈水扁和台湾当局的种种分裂行径,台湾各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多次数万人规模的集会游行等进行谴责。许多有识之士和民众纷纷指出:拒认一中原则、拒认“九二共识”、甚至拒认自己是中国人,实为倒行逆施、“数典忘祖”;提出“统合论”是为暗行“两国论”;强推“本土教育”是为暗行“文化台独”;向美大量军购即谋“以武拒统”;“出国”大拼“外交”,即谋“挟洋自重”;以“总量管控”取代“戒急用忍”,可谓“换汤不换药”;以“小三通”搪塞“大三通”,“大路不走走小路”乃“别有所图”;以“分类、设卡”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实际“开而不放、松而再绑”,可谓“杯弓蛇影”、“开倒车”,等等。

与此同时,台湾各界通过撰文、演讲、开会、上万言书等,明确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重开两岸商谈,实现全面“三通”,完全废除“戒急用忍”,真正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等等。经过年底选举后,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仍然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种主流民意无可置疑地会制约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径,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

其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我们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明天。

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台湾注定是要回到袓**亲的怀抱。中国必定会实现全中国的和平统一,成为世界的强国,从而挺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台湾民众认同二元性的现状

1、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概念的界定

关于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概念,国内外有许多不同观点。我比较认同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的观点:“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这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所谓文化认同,是指特定的个体和群体对其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人文底蕴,在认识上有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亲和与凝聚。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它可以超越于社会政治、经济、地域空间层面,因而在维系民族成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是不可能绝对分离的,二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一方面,政治认同所需的道义合法性依据必须由文化系统中得到认同的价值原则来判别提供;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共同体之民族的发展目标有必要通过搭建政治结构来完成。然而,当考察台湾民众的认同现状时我们发现,在现实中其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不仅没有高度互渗,反而呈现相互分离的特点,这种现象被部分学者称为“认同的二元性”,也有学者将之表述为台湾的“认同危机”。

2、台湾民众认同二元性的具体表现

(1)认同中华文化,但在“国家认同”上出现较大分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台湾自古以来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虽后来被迫与大陆分离,但其文化的根源和主体是中华文化。学者们对台湾民众进行考察时发现,传统的中华精神和民俗习惯至今仍然沿用并相当完善,台湾民众在文化上是认同中华的。台湾文化根植于大陆,台湾人是中国人,是中华民众的一部分,这不论是在血缘关系还是从文缘关系上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两岸长期分离,民众之间缺乏交流与了解,加上外部因素的干预与阻挠,台湾同胞对中华的认同没有上升到关乎政治的国家层面,而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即血缘、亲缘、文缘层面。台湾岛内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有两种:一是,国民党及其蓝营的支持者拥护并认同“中华民国”,认为“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合法代表。二是,民进党及其绿营的支持者反对国民党“中华民国”的认同,主张成立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陷入混乱。

(2)认同“中国人”,但不认同“中国”

根据国立政治大学研究中心的数据,在台湾民众当中,“认为同时是台湾人和中国人”的比例在1992年占45.4%、1998年40.3%、2004年48.3%、2009年44.5%,可见其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并且一直占有近一半的比例。而认同是中国人的比例在1992年占26.2%,到2009年只有6.5%,下降幅度较大。认同是台湾人的比例在1992年是17.3%,2009年是43.7%,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如果我们把“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数据与“认为同时是台湾人和中国人”的数据进行合并,就会发现“认同中国人”的比例占有主导的位置,而这仅能表明台湾民众在中华文化上达成较多共识,并不能说明绝大部分台湾同胞在政治上认同“中国”这个符号。“中国人”和“中国”这两个概念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尤其是在当前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概念是属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是文化认同的一个典型代表符号。而“中国”在台湾地区来说更多的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和单位,这与大陆所理解的包含有政治、文化、经济等的综合性概念是有显著差别的。也就表明了目前台湾民众中出现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化分离的现象,岛内部分民众甚至试图以台湾民族替代中华民族而排斥对中国人的民族认同。

(3)认同两岸关系发展,但不认同两岸尽快统一

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心态可以分为:统派,独派,维持现状派三大类。统派认为,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理应统一。统派的组织以中国统一联盟为代表,他们向往社会主义,认同红色中国。独派相反,他们主张台湾主权独立。台联党是独派中“基本教义派”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仅不认同中国,其中有些人甚至极端仇视中国。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属于维持现状派,他们要求“安定”,在是“统”还是“独”的问题上没有明确而坚定的立场,他们审时度势,依情势而定。大多数政党也是如此,倾向于维持现状,比如说民进党。虽然党内有“台独党纲”,但在其执政的八年中没有宣布“台独”,且党内成员与激进的“台独”分子显然不同。他们希望两岸保持不统不独的现状,希望两岸关系缓和并有所发展,但是不认同两岸尽快统一。

二、导致台湾民众认同二元性的原因分析

台湾民众在认同上出现了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离的特点,既由历史原因所导致,也存在一定的现实因素。总的来说,归为如下几点:

1、特殊的历史境遇使得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离状态

纵观中国近代史,台湾地区由于长期遭受外来侵略与干涉而被迫与祖国大陆相分离。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开始了对台湾地区的占领和统治,两岸处于敌对与隔离状态。历史上的被侵略、被占领以及随之而来的被统治、被压迫给台湾民众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同时滋生了他们盼着早日出头,独立自主的想法和要求,对于祖国的认同以及向心力渐行渐远。两岸长达几十年的隔离与敌对,彼此缺乏交流与了解,骨肉同胞亲情日趋疏远淡漠。

2、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使台湾民众产生自我优越感

就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台湾民众存在着两方面的自我优越感:一是在经济方面,台湾同胞认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经济发展突飞猛进,GDP远远领先于大陆;二是在政治方面认为台湾已经实现了“民主化”,其民主程度大大高于大陆。因此,在两岸统一的问题上台湾民众的心态也变得十分复杂。不少台湾民众不主张两岸统一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一方面,担心两岸统一后台湾遭到大陆的打压得不到支援,并且经济以及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受到拖累;另一方面,台湾想脱离大陆独自发展,因而想处处“超过”大陆,甚至“压倒”大陆。

3、岛内“台独”势力膨胀,误导和扭曲了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

长期以来,岛内一直存在“台独”势力,并一度膨胀。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冲击和误导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台独”分子抓“除旧”,即抓住了民众对历史的悲怆、对定位的困惑、对现状的无助和对前途的迷茫心理,极力鼓吹台湾历史上所遭受的苦难主要源于中国。因此,台湾应该远离中国而独立自主,在民族和文化等其他方面,割断与祖国的联系。另一方面,“台独”分子抓“立新”,对民众强行灌输“台湾意识”以达到构建“台湾民族”的集体认同的目的。对下一代实施“教育台独”战略,宣扬“台独”思想,扭曲其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扩大“台湾”与“中国”的对立,以形成全社会民族认同的迷失。

4、美、日对台湾问题的干预,助长了一些民众的偏安、侥幸心理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美、日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慌,而台湾问题长久以来悬而未决正给美、日以契机来制造不稳定、不和平因素以打压中国。美、日为了增强自身在台湾的影响力,维护本国战略利益,长期以来,支持并纵容“台独”分子的肆意妄为并以此来打压岛内统一势力,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美国坚持对台军售政策,日本则企图“以华制华”。美、日对台湾的干预,助长了“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误导了部分台湾民众产生了依强图存、偏安一隅的心态,台湾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棘手。

三、解决台湾民众间民族认同危机的有效途径

民族认同危机的发展,严重的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须处理好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系,解决台湾民众的认同危机问题。而就台湾民众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离这个问题的解决来说,也是要重在治本。在这里,我认为“根”是指文化认同,而“本”则是指政治认同。有根才有本,本固根才深,根深才能叶。要从根本上促进此问题的有效解决,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把“根”留住,夯实两岸交流的基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同样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可见,从两岸文化上着手,就是抓住了解决岛内民众认同危机的呃“根”。第一,优先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推动两岸政治交往;第二,抓住两岸共同的特色地域文化,重点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品牌;第三,增强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开拓创新两岸文化交流的模式。

2、求同寻异,构建两岸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所谓“求同”是寻求两岸文化的相同点、共通之处,主要是为了让两岸交流变得可能。海峡两岸进行文化交流就是基于其文化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而所谓“寻异”则是要找寻两岸文化的差异,允许这个差异的存在并加以正确引导。其目的是使两岸文化交流变得多元化以及丰富多彩,也体现了我们对于文化的包容与理解,从而更有利于构建两岸统一的文化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要敢于正视差异;二是,要充分尊重差异;三是,要善于引导差异。

3、凝聚人心,以大胸襟大智慧推进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大陆和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要以文化交流带动、促进政治交往,从而促进两岸民众在政治认同上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站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凝聚广大台湾同胞的人心,不断扩大团结面,推动和深化两岸各层面的交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注意方法的有效性。

四、结语

篇4: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定和平协定,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大陆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只要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可以务实协商作出合情理的安排;祖国大陆将继续为广大台胞在海外提供各种帮助等主张,无一不表明大陆的极大善意、诚意和宽容,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为维护台海和平,为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化解两岸敌对状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宽广胸怀和良苦用心。

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携手共同求和平,谋发展,那么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过去上百年间,中华民族总是被动挨打、受人欺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走向富强进步,巨大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在当前金融海啸冲击下,大陆经济相对稳健,大家都对前景充满信心。这充分说明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世界上享有尊严,并感受到国家富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

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政治经济不能分离,要相互促进。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两岸关系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胡锦涛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按照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两岸同胞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共同努力,一起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中国人就一定能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并且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宣告自当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吁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统一的主要政策。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1月说: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根据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实践,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宣告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随着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次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八项主张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在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新主张。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面对两岸复杂情势,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这两个对两岸人民负有重大责任的政党行动起来,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逆转了被“台独”分裂势力恶化的气氛。2005年春,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大陆。胡锦涛分别与他们举行会谈,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重要共识,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彼此分歧,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在两岸同胞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3月后,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吴伯雄举行两党领导人会谈。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复谈,融解9年的坚冰。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两岸周末包机启动。8月,奥运一圆百年梦,两岸儿女同荣耀。11月,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北举行会谈,两会制度化协商迈出重要一步。12月,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成功抵台,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

这些年来,大陆方面克服种种阻碍,始终如一地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祖国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以来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自1987年台湾影视制片人率先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来祖国大陆拍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御。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五千多项、五万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已在两岸民众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不时遭遇逆流。在种种复杂因素和艰难险阻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代表人民意志和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当政20年间,台湾当局的一系列“台独”挑衅,特别是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及“法理台独”图谋,一次次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一次次挫败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陈水扁当局在以“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失败后,处心积虑推动所谓“入联公投”。2008年3月22日,“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的阴险图谋招致失败。

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支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一再重申,反对企图改变台海现状的“台独”冒险活动,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篇5: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形势

摘要: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和发展两岸经济交往,让两岸同胞真正实现亲如一家。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对立只能够互相伤害,合作才能够实现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两岸人民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获取更大的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字:九二共识和平发展一个中国 正文:

一、回顾过去的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是中国历史的遗留问题,从新中国建国后直到今天,两岸也一直没能实现统一。在李登辉和陈水扁任职期间,“九二共识”遭到“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破坏,两岸关系一直动荡不安。直到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才逐渐缓和升温。2015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同胞真正实现亲如一家。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湾战略的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的沟通管道,使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实现首次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总书记在2015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朱会”。在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二是“习连会”。9月 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总书记的热情接见。三是“习马会”。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因此在过去的八年里,两岸三通变成了可能,两岸双向交流成为现实。同时两岸的经济关系也实现正常化,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二、展望现在的两岸形势

“习马会”为两岸未来商谈实现和平统一开拓了一条可行的渠道,但蔡英文却公然声称“习马会”“驳离台湾现状,看不见‘中华民国’的存在”,质疑其“不是稳固的桥”、没有做到“透明、征询人民意见的过程”,是“黑箱作业”,并声言这场会谈的“唯一效果”,是“在国际舞台用政治框架框限未来在两岸关系上台湾人民的选择”。很久之前蔡英文拒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三通”设置重重障 碍。在2000年7月20日,蔡英文表示“‘台独’是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的选项之一”,公然为“台独”主张张目。她曾为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造势,公然鼓吹要“彰显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存在事实”,还屡次表示希望美国作为“第三者”插手两岸事务。由此可以想到若她执政,两岸关系势必紧张化,和平发展不会容易。

果不其然,在她赢得2016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后,6月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虽然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现在蔡英文、民进党对两岸关系持“不挑衅、无意外”的态度,以谋求大陆没有理由对蔡英文当局出重手,但是,蔡英文拒绝沿用“九二共识”,尤其拒绝对“一中原则”采取积极表述,也拒绝确认,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毁弃了两岸本已存在的政治基础,就必然对双方的和平发展构成重大冲击。而且在9月13日,蔡英文会见“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时声称美国是“台湾最重要战略伙伴”,同时感谢了美国持续的“对台军售”。9月29日,蔡英文在公开信《给民进党党员的信》中公开叫嚣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两岸关系友好交往的,如果蔡英文借执政之机大搞“台独”,那么两岸关系将再次陷入动荡不安。

但是,八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得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人都无法把两岸分开。与此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获得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和赞赏支持,两岸同胞都渴望彼此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没有民众真正想“台独”。所以在这一重大民意的压力下,蔡英文不得不提出愿意维持两岸关系的现状。再加上美国一直奉行“以台制华”战略,维持两岸关系“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现状,以获取战略利益最大化。他一方面反对大陆对台动武,一方面又不断向台出售武器。所以美国固然不希望台湾回归我们祖国大陆,但是他并不会也不敢支持台湾真正独立。如果他帮助台湾独立,我们就可以采取武力强行解放台湾,从而遏制美国在东南亚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台湾内部还是国际上的形势对台湾领导人的压力,都使得蔡英文当局不敢真正宣布台湾独立。

蔡英文的执政理念始终是深深的伤害了两岸人民的心,由于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想要台湾独立,实行“去中国化”致使两岸好不容易拉近的距离又远离了。在经济上,大陆方面,去台湾旅游消费的人明显减少;台湾方面,蔡英文还想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的市场经济(即出口大陆)。这两方面使得台湾的经济景气持续低迷。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化。她若想长期执政,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执政理念,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两岸友好往来的基础,是不可动摇的。否则的话,没有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两岸的经济交往就不可能正常化,从而台湾的经济可能停滞不前。由于美国和日本的干涉,台湾现任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未来的两岸关系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台湾要想高速稳定发展,两岸实现真正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必然的趋势。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摸索的途中仍然是曲折崎岖。

三、促进两岸的交往,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要“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说,就算谈起来也只获得一纸协议,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的状态。台湾若是不承认这一原则,两岸关系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让任何企图分裂我们国家的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尽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阻力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趋势不可逆转,祖国完全统一是民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和最大民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形势与政策》

篇6: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

4月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前来出席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及台湾各界人士,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尤其是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得到台湾民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岛内舆论认为,胡锦涛的讲话展示了大陆“为两岸稳定所作的理性务实的思考”,符合台湾民意,赢得岛内民心。连日来,台湾股市高开高走,创下两年来的新高。岛内许多行业倍感振奋,厉兵秣马,准备在两岸各项交流合作中大展鸿图。台湾许多有识之士敦促台湾当局实事求是对待两岸经贸论坛成果,务实推动两岸交流互动。

事实说明,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邃,对于加快两岸交流合作步伐,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潮流所向,不可阻挡。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两岸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20多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大,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景进一步显现。去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打开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一年来,两岸交流交往空前活跃,民众间的了解和情感不断加深,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增多,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增强。胡总书记这次的重要讲话,顺应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潮流,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以与民同心、为民谋利为出发点,在准确、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把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符合两岸同胞愿望,也契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务实而前瞻的定位。

骨肉同胞,血浓于水。“我们将忠实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因有少数人的干扰和破坏而有任何改变。”胡总书记这一番情深意切的话语,让台湾同胞深受感动。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就是要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谋福祉,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的真挚情感。多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大陆主动推出并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台湾水果准入品种、对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一步简化了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居留手续;恢复了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设立了台湾学生奖(助)学金;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专门为大陆台资企业安排了开发性贷款;优选大陆同胞赠送给台湾同胞的一对大熊猫等等,这些措施让台湾同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刚刚闭幕的两岸经贸论坛,大陆方面又推出了15项惠及更多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亲切关怀和对台湾同胞福祉的照顾。

诚意可鉴,善意难违。胡总书记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迫切愿望,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为此,我们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两岸关系即使出现波折,我们的努力一直没有动摇。大陆方面一再表示,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两岸之间确立了这个“大同”,彼此就有了最基本的互信,就可以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大同、存小异,减少对立、消除误解,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大陆方面也一再呼吁,早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平等协商,扩大共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陆积极采取灵活务实措施,推动交流合作,推进直接通航,造福两岸同胞。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执意推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阻碍两岸合作与交流,蓄意在台湾内部和两岸之间挑起新的对抗和冲突,直至公然背信弃诺,强行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对于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和“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同胞同声谴责,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与质疑。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近些年来,两岸关系波折不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台独’分裂势力罔顾民意,竭力否定‘九二共识’,蓄意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台独”分裂势力是危害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威胁。为了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两岸同胞要进一步携起手来,共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民意难违,大势难逆。台湾当权者何去何从须慎思之。

上一篇:再也不贪玩了小学日记下一篇:节日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