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2024-04-09

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精选6篇)

篇1: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吴辰超

一、教学过程分析

具体教学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案及已有知识,形成共识——置疑阅读归纳、质疑探究与分析、交流与讨论——小结与升华。

1、通过上海世博会台湾馆的主题曲《台湾的心跳声》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介绍台湾风土人情的MV和学生感兴趣的明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介绍台湾的概况引向祖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就有着密切的往来,为什么会阻隔分离?从而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交流古代的两岸关系、近代的台湾历史变迁。学生讨论台湾的历史,指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及说明台湾地区的称谓、人员往来、行政管辖等情况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对另一组资料的解读说明台湾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侵略及收复台湾的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3、既然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为何现在会是如此分离的局面? 由此过渡到台湾问题的由来。通过两个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教师就此点拨台湾问题是蒋介石发动内战与大陆政治上长期对立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

4、介绍与欣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过渡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与大陆形成了政治上的对立,人为地阻断了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的往来,很多台湾同胞在无限的思亲、思乡之痛中终老在台湾。余光中的《乡愁》充分表达了广大台胞的这种思念家乡、渴望统一的感情。让我们一同欣赏《乡愁》感受一下其中的感情。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台湾同胞思念家乡、思念大陆、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感。

5、置疑阅读归纳

过渡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方针政策。如果你是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方针?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根据表格中的提示阅读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教学意图:通过针对性的阅读完成表格,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大政方针和基本方针的内容。然后教师对各个不同阶段政策的解读,结合不同时期方针下两岸关系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我们党和政府的态度。帮助学生从不同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分析政策转变的合理性,由此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愧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更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与时惧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突破本课难点。整个过程围绕表格内容展开,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大陆与台湾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缓和发展两岸关系?指导阅读归纳,并配合演示相关史实图片,加以必要的补充和说明。通过阅读了解两岸关系由隔绝到缓和及发展的过程及标志性的事件,培养提炼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过渡:但是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利的、不和谐的因素,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向正常方向发展,破坏国家统一,你知道这些不利的因素是什么吗?提示有关台独分子的图片及言论来帮助学生认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和危害。针对台毒分子的分裂言行,我们的回应是什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反分裂国家法》和胡锦涛的四点意见。

6、阶段小结

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教学意图:梳理线索,理清知识结构;认识我党的江泽民的八项主张以及胡锦涛的四点意见都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贯彻与执行,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

过渡:两岸统一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光明,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肉相连。台独行为不得人心,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过渡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表现,让学生分别从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民间交往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所了解的交往的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补充。然后PPT展示两岸的交往。

7、质疑讨论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迅速交流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密切交往的政治基础。

教学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通过介绍温家宝关于台湾问题历年答中外记者问的材料,表现出我们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推动。让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篇2: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2)通过学生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室多媒体设备、历史资料视频、自制课件、投影仪和历史挂图等辅助物品。历史资料视频和自制课件等多媒体,可以起到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投影仪和历史挂图,更加形象直观,容易从视觉上对历史情节进行深化。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学生集体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学生准备:访问搜集身边有关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以及海峡交往日益密切的有关情况。

历史课改实验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涉猎课外知识,努力把其他学科整合融入到我们的历史课堂之中来,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历史教学活动,教材“海峡两岸的统一”内容共1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应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本节历史课上,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感情地歌唱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阐释,教师进一步点拨到:“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将近三十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播放有关视频)

但“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内容。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回顾知识)

3、推进祖国统一

A,新中国成立后——解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日益密切的交往

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七、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篇3: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1]。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是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通过非政府民间渠道进行的体育交往,是典型的“强社会、弱政府”模式。社会团体在社会参与和社会动员方面作用最为显著,体育社团有助于实现广泛的社会参与。2005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式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点“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2]。海峡两岸体育社团可以把两岸同胞动员起来,参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消弭隔阂,为实现海峡两岸最终统一奠定基础。目前,两岸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台湾当局对两岸交流的阻挠,致使政府退出了两岸社会活动领域,两岸授权民间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管理沟通。因此,进一步发挥体育社团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政府和社会重视的问题。

2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现状

2.1 台湾来访多,大陆出访少,互访尚未形成机制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它从政策层面上打破了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僵局。为了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解决两岸交流中各个领域遇到的问题,祖国大陆采取了积极主动、灵活务实的对台政策,积极推动两岸交流持续深化。1980年,台湾当局仍在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担心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上被边缘化,于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体育竞赛等“曲线交流”上,对原有“三不政策”有所调整,既“不规避、不退让、不畏缩”[3]。面对两岸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贸文化交流,台湾当局予以粗暴阻挠,为两岸交流设置障碍,在两岸人员往来方面严格限制,特别是大陆有关方面人员赴台,企图延缓两岸民众的融合进程。以厦门和台湾体育交流为例,1987年台湾当局同意开放台湾单向赴大陆探亲之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截止2003年3月,厦门市共接待台湾来访的体育团体和著名体育人士60团次,共919人次;交流的体育项目有武术、棒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垒球、高尔夫球、网球、钓鱼、象棋、桥牌、举重、风筝等;而同期厦门赴台的体育交流团仅有7团次,仅81人,其中去台执教和出任顾问的有2人。台湾“体委会”中程(2001-2004年度)施政计划的发展目标中提及:“迄2004年度,我前往大陆体育交流人数达2万人次,大陆来台人数达1300人次”[4]。

从统计表可见,20年间台湾体育社团来访福建多达300批次,而同期大陆体育社团出访台湾仅105批次,海峡两岸互访只有43批次。综上可以看出两岸体育交流处于一种“台湾来访多,大陆出访少,没有形成对等比例,互访也尚未形成机制”的状态。

2.2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受制于两岸关系,体育交流领域发展不平衡

两岸政治关系至今仍处于高度的不稳定状态,两岸体育交流受制于两岸关系的风吹草动,更受制于两岸的政治因素限制。台湾当局不顾广大台湾同胞的强烈意愿,以“矮化主权”为由拒绝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进入台湾,充分体现了政治因素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影响。

海峡两岸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民间体育领域交流广泛、合作密切,而体育学术交流和学校体育交流几乎是一片空白,体育产业发展未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讨论。目前,海峡两岸体育交流领域集中在运动竞赛和参观访问层面上,涉及体育学术和学校体育的交流甚少,体育交流领域发展极不平衡。

2.3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深化

海峡两岸政治上由对峙到缓和,大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台湾同胞利益,密切两岸同胞往来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体育的“双向交流”。面对客观环境的变迁,面对已经事实存在的两岸往来关系,台湾当局逐渐认识到两岸关系改善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助益,因此也相应放松对两岸交往的限制,同时调整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游戏规则”[6]。台湾“体委会”中程(2001-2004年度)施政计划的发展目标:“应进一步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加强两岸体育人士交流,加强两岸体育团体及体育学术交流、人员互访;办理两岸体育院系所学术研究交流;加强两岸体育运动产业交流;建立两岸体育交流规范;建立消弭两岸障碍之体育交流沟通式;运行体育法规及相关规范,辅导体育团体、学校办理两岸体育交流活动,以及推动两岸运动科研与体育人才交流,提升运动竞技及相关科学研究水平;举办两岸体育学术研讨会;办理两岸体育院系所交流合作;邀请扩大大陆优秀运动科研人才及教练员赴台协助办理运动员培训工作;辅导两岸体育资讯交流、合作研究”[4]。

随着台湾当局政策方面的调整,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多领域多层次展开,涉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文化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大陆赴台参加各类体育交流活动的团组达到66批、712人次。两岸奥委会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两岸体育交流,促进与维护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两岸体育交流健康发展做出努力。1997年创办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是海峡两岸体育社团组织间最高层次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一座谈会原则上每年一次,在两岸轮流举办,两岸体育界人士定期举行座谈会,及时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这对于两岸体育界在加强合作,扩大共识,推动交流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是十分有益的。两岸体育交流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呈多样化趋势,形成了互访机制,两岸体育界关系更加密切。

3 体育社团在两岸体育交流中的作用

3.1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岸体育交流

体育社团组织的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可以起到淡化政治色彩的作用。体育交流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可以作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在特定情况下还能发挥官方交流无法达到的缓冲和过渡作用,其效力可胜过纯官方的国家形象塑造和宣传活动。海峡两岸体育社团都具有民间性,而大陆的体育社团又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两岸全方位交流。

体育的互动性和包容性高,参与者心理抵触性低,非常容易建立起感情沟通平台,没有什么比体育更能把两岸同胞连接在一起。两岸体育交流先行于其他领域的互动往来,即使在两岸隔绝期间,依然保持着多渠道的间接接触,特别是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两岸体育界广泛地进行接触与交流,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社团开展的体育项目带有较强的民间性和普遍性,采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竞赛规则和运作秩序,在交流和理解中很少存在障碍,能够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体育社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政府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两岸体育交流。

3.2 扩大两岸体育交流的内涵,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海峡两岸体育社团都具有多样性,涉及整个体育领域,包括竞技体育类社团、社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科研学术类社团以及健身休闲娱乐类社团。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交流合作,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物,也是文化的承载者。体育社团所构筑的桥梁和纽带,把不同行业、阶层、年龄和性格的人相互融合在一起,多元化的人员结构,致使海峡两岸体育交流过程中伴随发生文化交流,扩大了体育交流的内涵。

最初两岸体育交流局限于竞技体育的交流,现在发展为涉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学术、体育产业以及休闲娱乐健身的体育交流。台湾企业在体育市场的方方面面都与大陆有业务联系,出现了更多台商投资的高尔夫俱乐部。截止2001 年,约70%的台湾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大陆投资,生产了国际市场上65%的体育用品[7]。体育交流带动人流、人气、物流、商机,促使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范围、规模逐步扩大,领域逐渐拓宽,层次不断提升。

3.3 整合体育资源,缩小两岸体育发展差距,营造和谐的两岸体育文化氛围

两岸体育交流的发展,还在于双方互有所长、互有所需、互相吸引[8]。大陆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竞技体育、体育科研方面的综合实力强于台湾,而台湾在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健身休闲运动、学校体育方面优于大陆。体育社团有效整合两岸体育资源,实现两岸体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台湾借助于大陆丰富的体育资源可以逐步缩小两岸体育发展差距,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对扩大两岸民间往来具有积极作用,大陆也可借助台湾的优势提升体育综合实力;体育社团有效地整合两岸体育资源,实现海峡两岸体育科学规范与合作共荣,为制定两岸体育交流法规、政策、条例及具体操作措施提供对策与建议,有利于和谐两岸关系,营造和谐两岸体育文化氛围。

3.4 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促进文化认同,遏制台湾“本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是大陆和台湾赖以生存的土壤,是维系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两岸体育界人士的精神纽带,是促进两岸体育交流的原动力。体育社团中的制度、宗旨、概念等,使体育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的传递过程有了共同语言,并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体育社团中执行的章程、规则使体育文化知识传递规范化。体育社团的组织性以及开展的活动,是提高体育文化知识传递的层次和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根同祖,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类似,在接触交流中会有很深的认同感、亲切感,这对于我们反对台湾当局企图利用“本土文化教育”,宣传台湾文化的自主性、独立性,人为地割断台湾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撕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传统纽带,是非常有效的。体育是最能激发民族主义情感的活动之一,应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发掘和弘扬中华体育文化,建立共同的体育文化市场,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促进两岸文化认同,推动两岸同胞交流,消弭隔阂、增进互信、扩大共识,增强一个中国的认同感,为实现海峡两岸最终统一奠定基础。

4 建议

1.当前,两岸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官方冷,民间热;政治冷,经贸热”的特点。体育社团的上位概念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在现代社会与政府(第一种力量)、市场(第二种力量)并驾齐驱的第三种力量[9]。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参与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作用最为明显[10]。因此,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过程中,应加强体育社团自身建设,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引导体育社团参与海峡两岸交流,突出体育社团的对台优势,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等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目前,两岸尚无专门负责体育交流的协调中介机构,无法建立起长效沟通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海峡两岸应各自授权一个体育社团,负责沟通、协调两岸体育交流事宜,制订两岸体育交流原则、计划和方案,提供两岸体育交流信息,促进两岸体育交流。

3.北京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提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三个理念,其中“人文奥运”理念,恰当地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位为“文化奥运”,也就是文化交流的奥运会,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会[11]。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育社团应借此平台,加强宣传力度,扩大交流深度与广度,向台湾各族同胞展示中华体育文化,促进两岸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4.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福建民间体育社团应依托“乡缘、地缘、血缘、亲缘、史缘、俗缘、神缘、文缘、语缘”等优势,尽量减少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充分利用闽台民俗传统体育,进一步扩大民俗体育方面的活动,构筑海峡两岸民族传统体育交流的平台。

5.大力开展海峡两岸高校体育社团合作,以高校竞技体育交流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合作交流项目,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逐步形成海峡两岸高校体育交流的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拓展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摘要:通过剖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现状,结合体育社团的功能、特点,分析体育社团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影响。研究认为,体育社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岸体育交流;扩大两岸体育交流内涵,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整合两岸体育资源,缩小两岸体育发展差距,营造和谐的两岸体育文化氛围;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促进文化认同,遏制台湾“本土文化教育”。

关键词:体育,社会团体,海峡两岸,交流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

[2]胡锦涛提新形式下发展两岸关系四点意见[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5-03-04.

[3]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1988:54.

[4]台湾省“体委会”中程(2001—2004年度)施政计划[R].2004-06-11.

[5]谢军,兰自力,徐学.海峡两岸体育社团比较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444.

[6]刘国深.两岸关系不稳态与制度创新[J].台湾研究集刊,2002,(2):3.

[7]兰自力,谢军,骆映,等.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296.

[8]林致诚,郭琼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及其影响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2,(2):88.

[9]王建芹.第三种力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篇4: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关键词:妈祖文化景观;海峡两岸;对策思考

一、妈祖文化景观概念文化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以妈祖信仰精神为主线的妈祖文化遍及全世界。据文献记载,妈祖本名林默,宋建隆元年诞生于莆田湄洲忠门的贤良港。因潜心将助人行善标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并向出海的人们预报天气状况,是渔民们心中顶礼膜拜的海神。在总结归纳妈祖的文化特点,并结合前人对文化景观的描述后,将妈祖文化景观定义为人类为了实现妈祖文化继承和传播的目标,借助天然素材为物质基础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妈祖信仰活动形态。

二、海峡两岸交往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维系着持久的相互排斥局面。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大陆都施行改革开放,但是,台湾领导人对大陆依旧采取不急不慢的态度,沿用“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政策。1987年后,台湾领导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重新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当地居民去大陆探亲旅游等,打破了两岸人民近三十几年的对立坚冰状态。1992年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一个中国”原则表述上尽管各有各的说法,但共同努力寻求国家一统的倾向还是存在的,两岸民间的交流似乎变得畅通起来。而后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项目的实施,对海峡两岸的交往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三、海峡两岸交往进程影响妈祖文化景观变迁

(一)妈祖宫庙

妈祖宫庙建筑,承载着妈祖文化精髓的物质表现形式,从最初的小规模和不成型模式到如今的大范围大工程投资扩建得益于海峡两岸同胞间的交往交流。在两岸妈祖信徒及妈祖旅游爱好者的影响带动下,建筑规模和风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意变化。随着海峡两岸渐入直面交流阶段,妈祖宫庙在大陆和台湾甚至全世界的总体数量持续攀升。

(二)妈祖祭典

妈祖祭典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两岸交流朝全方位方向发展阶段,妈祖祭典活动及各种艺术节目内容开始深化和丰富。凭借可考的文献史材和民俗仪祭为参照依据,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祭日在湄洲祖庙或新殿天后广场隆重举行妈祖祭典仪式,有等级不一的规格,整场演奏下来大概用时50分钟。2006年6月,妈祖祭典因其影响范围之广和文化价值之高,在多方因素的积极努力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妈祖风俗习惯

台湾与大陆间维持的妈祖文化交流现状对妈祖风俗的变迁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妈祖风俗习惯包括妈祖服饰民俗、妈祖饮食民俗和妈祖分灵割香活动等。比如妈祖服饰民俗中的妈祖头,将头发的外形梳理得像海上帆船,在两边对称插上波形发簪,暗喻船桨,红头绳盘在发髻里,代表船锚的银钗横着穿过发髻。岛上的女子梳此发型据说是怀揣着思念之情,祈福自己的家人出海平安而创造的。

(四)新妈祖文化景观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往进程的逐步推进,妈祖文化景观类型异彩纷呈。特别是“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之光”为主题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可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具体阐述。第一层次有用于烘托妈祖信仰气氛,针对妈祖旅游市场本身的独具特色的妈祖宴会、妈祖祖庙建筑、妈祖祭拜仪式、标志解说系统和旅游标志性代表物等;第二层次的有妈祖朝圣游、妈祖精神文化解读、妈祖购物等,主要的针对对象是热爱妈祖文化研究者、妈祖信仰者和妈祖旅游爱好者,拥有品牌产品的价值等;第三层次的旅游产品就比较大众化,主要是面向大众市场,比如关于渔夫的生活体验、海上妈祖观光巡游、海滨度假观光和现代娱乐等。三个层次的旅游产品,因其地理条件差异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影响布局方位都有所区别,为妈祖信众及海内外游客服务,弘扬妈祖精神文化。

四、促进妈祖文化景观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

随着中央鼓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迈进,精神文化产品成为人们的高需求,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事项提上了日程。而作为妈祖文化承载体的妈祖文化景观,更要努力改造,精心设计,做大做强,全面落实,进而促进两岸同胞双赢,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软实力。

(二)借助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优势条件

首先,海峡两岸间经济贸易互动,如大陆和台湾商人回乡创业、报效父老的热情和决心将有利地促进妈祖文化景观建设。其次,大陆向台湾同胞展示大陆经济建设的优秀成果,总结大陆经济建设的实战经验,台湾同胞向大陆推荐自己的运营项目等,都间接促进文化交流和两岸妈祖景观的投建。

(三)建构海峡两岸民间妈祖文化共同体

建构两岸民间妈祖文化共同体,通过两岸共同体有效地对两岸民间的文化交流进行层次方面的提升和延伸,结构层面的优化与重组,预期方向的规范兼整合。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向导召唤和引领两岸同胞实现更为广泛的对话和互动,使两岸文化交流成绩普及民间,生根发芽,逐步达成共鸣,进而创立两岸妈祖文化共同体,以保障交流的恒久与稳定。

(四)深入挖掘妈祖文化旅游资源

妈祖文化是一种精神资产,它的广泛传播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载体才得以实现。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作用始终存在,妈祖旅游资源的发展将有利地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因此,要对妈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以妈祖文化为品牌为中心,推进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进而丰富和发展相关的景观建设,使妈祖文化景观不断呈现新气象。

参考文献:

[1]唐丽钦.湄洲岛妈祖祭典乐舞的舞蹈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1)4-5.

篇5: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的又一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多而散,怎样让学生把握住重点,理解我们的大政方针,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兴趣化,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完这堂课,这是关键。讲完本节课之后,我细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导课较好。我在讲新课之前,播放了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同时展示了有关台湾的风光、小吃、水果的图片,甚至有学生很喜欢的歌星周杰伦,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在结束新课时,我没有采取以往的总结知识点的做法,而是播放了张明敏的歌《我的中国心》,在这样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报销祖国,这一做法,学生的反应很强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三、在讲课过程中,对于台湾问题,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也有比较偏的看法,甚至是没有道理的,而这体现出了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对此,我并没有直接否认他们,而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他们理解,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力争祖国的统一。

四、但是也存在很多缺点,有几个问题需要学生讨论,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充分,导致结束的很匆忙,力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

篇6: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总结

一、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上一篇:从青海湖的“眼睛”看到的作文下一篇:清晨,黄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