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022-08-14

第一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论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台海两岸对峙就持续至今,台湾亦经历了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几任领导人。2005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得以缓解。而在今年,两岸正式实现了三通,最近,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并举行了陈马会谈。

两岸局势暖风频吹,是否意味着和平统一大业的即将实现呢?

目前,和平统一台湾存在着多方阻碍。反观台湾名众的思潮,“不统不独”竟是主流。台湾离开大陆已达59年,两岸的交流存在严重的隔阂,台湾的教育也与大陆教育走向两个极端。台湾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灌输台湾是一个国家——中华民国的概念,而大陆的孩子,从一出生就知道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如今两岸的年轻人一旦谈到两岸关系的问题时,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百度贴吧的一位高雄网友在两岸交流帖当中,是这样说的:“我不愿意说统一不统一,因为台湾有蓝营和绿营,两个阵营争斗得非常厉害,我们不愿谈论政治问题,我希望台湾维持现状。”而在台湾ipob论坛的两岸版版主是这样说的:“我之所以建立这个版块,是因为两岸同属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希望两岸同胞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但从我个人观点出发,我不认为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是同一个民族,但却不一定要成为同一个国家,新加坡就是一个独立的华人国家。”在这些台湾网友的言论当中,我们看到台湾的年轻一代是不希望两岸统一的。而还有一些年轻人,受“台独”思潮的影响,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在原住民(即高山族)当中,这种思潮尤为突出。在台视论坛当中,一位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你们(指大陆网友)所说的炎黄子孙,我们称他们叫‘外乡人’,而我是原住民,是真正的台湾人,与你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产生这种思潮的原因,一是教育,二是台湾绿营媒体对大陆的丑化。例如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召开之时,大陆人民为中华台北队摇旗呐喊之时,台湾媒体竟无视北京奥运会取得辉煌成就,而大篇幅报道开幕式的假唱事件。我们并不反对台湾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提出质疑,但是质疑应是中肯的,而不应该只谈坏的,不谈好的。一位台湾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奖牌,而他的教练则是来自祖国大陆的,而台湾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只渲染台湾之光的闪耀,而只字未提运动员的大陆教练。台湾绿营媒体还经常扭曲事实,例如大陆发生一起矿难,在台湾竟然会描述成**。

事实上,在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之时,就提出了“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和平”的口号,为什么不讲实现两岸统一呢?正是迫于台湾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主流思潮。而在今年8月26日,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的采访时说:“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 马英九答复《太阳报》系集团董事长瓦斯盖兹有关对所谓“两个中国”的看法时表示,他基本上认为海峡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台湾领导人正在弱化台独的概念,同时又在模糊统一的概念,为的就是让台湾的政治形态维持现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台独概念的弱化,使得两岸关系得到了发展,台海两岸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更为频繁。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依旧艰辛,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近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然而访台之旅却非大陆民众希冀的那样一帆风顺。陈云林刚到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在tvbs电视台上叫嚣。蔡英文带领绿营势力发动“围城行动”,严重干扰了陈云林的台湾之行,最终还发生了流血事件,由此引来了台湾民众的一片骂声。而期间还发生了央视主持人柴璐被袭事件。11月7日蔡英文受访时竟说这是黑帮滋事,当即被现场民众骂其“黑心政客”,但台警方目前仍未发现发动流血冲突的人具有黑帮背景,马英九也适时斥责了绿营的行为,指出蔡英文应为流血事件负全责。然而陈云林的台湾之行,却是历史性的,“三通”这个出现在两岸间已有30年的名词,4日终于实现。通航、通邮、通商,这是人货及讯息的“三通”,而一切的本源皆在“第四通”:两岸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想得通”——台湾《联合报》社论。

从总体上说,两岸关系还是向前发展的,“三通”实现了,现在就要往“第四通”发展,实现思想观念的“第四通”,即让台湾民众真正跳出绿营媒体的蒙蔽,看到一个真实的大陆,让台湾民众看到统一对台湾是有利的,而非台独分子所谓的“受黑暗的共产党领导”。只有台湾民众有了中国人的意识,和平统一才不会是大陆人民的一厢情愿。

但是,如果两岸和平统一依旧不能在这两三年内实现,台湾就会在事实上越来越“独立”,当她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家时,即使我们不去承认,那么国际也会选择承认,正如韩国和朝鲜一样,那么此时,武力解放台湾是我们必须选择的道路,尽管两岸人民都不愿意看到拿起武器的那一天,但当我们无从选择时,武力将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期望统一的那一天,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尽管统一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相信,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一定能够在台湾实现。

第二篇: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

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

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

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

理解与肯定。。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 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

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增进了两岸经济上的互信、互动继续给台湾的消费经济和旅游业注入巨大的活力。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务实、灵活而有效促进两岸交流的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提供便利。大陆方面本着为台湾同胞做实实在在事情的精神,不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交流深入、持续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相对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放缓或下滑情况,台商投资项目及金额大幅增长,均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 3.两岸文教上的合作

长期以来,大陆高度重视文教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张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关键是促进两岸同胞共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马英九当局也表示,“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强调两岸加强文教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两岸双方高度重视文教交流,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开展,呈现“领域更宽、层级更高、影响深”等特点,对于两岸进一步增进同胞情感、淡化心理隔阂、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淡化“文教台独”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学金,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两岸就共同建立”两岸词汇云端资料库”的设想进行沟通。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 4.两岸军事上的探索

两岸适时的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共同采取进一步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的措施。两岸都有建立军事互信的愿望,和平和发展是两岸长期追求的目标,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目前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繁荣与稳定,促使岛内民意和政治格局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调整,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累积了有利条件。

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得两岸同胞的认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塑造新远景,并使台湾民众获得实际利益。两岸经贸关系密切,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岛内局势演变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两岸意识形态对抗、武力对抗的程度不断降低,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下降,两岸经济加速整合,两岸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两岸政治和社会互信不断增强,使得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然而积极的因素仍和复杂的变数共存,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明显增强。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大陆对

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大陆秉持“信心、诚心、耐心、创新”,从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调整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地推动两岸关系,造福两岸同胞。岛内“遏独促和”的主流民意和力量明显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岛内政局和民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成为岛内主流民意,得到越来越多岛内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争取台湾地区的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逐渐消除台湾地区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和敌意。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

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深化经济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三篇: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附件4:

目:

期:班

级:姓

名: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形势与政策》 (时事评论) 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2011级化学本科班

王兴值 学 号: 201104014025 2015年4月27日 实践论文 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摘要:台湾自古以来都和大陆同根同源。现在台湾的统一面临着重重困难,不论是国际上的还是台湾人民自身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然而其中的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的核心,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不易突破的瓶颈,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种种困难,但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成为绕不开的议题,两岸开展政治接触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台湾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温总理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台湾自古以来都和大陆同根同源。在世界地图上,中国就像一只报晓东方的雄鸡。而一个梭型的岛屿守护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交界处的粼粼波光中,它就是台湾岛。这个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一大岛屿,与中国大陆命相连、情相依,在历史上经历了被割让和被殖民的屈辱,再加上内战结束后台湾当局的拒统政策,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致使两岸至今还没有统一,从而产生了备受瞩目的台湾问题。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台湾研究所刘红主任曾经说过:“台湾问题原来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成为问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1946年6月发动的内战,他们失败了以后逃到了台湾,就出现了第二个因素,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全民插手台湾问题。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把它作为反华包围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一个是内战的继续,成为台湾问题最早的最基本的起源;一个是美国的干涉,使得台湾问复杂化,使得今天都没有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二、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2两岸关系新形势浅析]。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两岸两会恢复协商,重启制度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海峡两岸中断十多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机制将会重新启动,将成为两岸互动的最重要交流平台,两岸许多重大事务协商与解决,将由两会来承担与解决,可以说两会肩负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任。国共政党之间的互动平台仍会持续,“胡吴会”即将举行。预期未来数年内,两会的互动与协商将会十分频繁。

特别是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经贸往来受到各种限制。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大力发展经济,开放两岸经贸往来

目前两岸经贸往来发展的主要事项是将尽快启动周末包机以及未来的正常化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以及两岸金融往来等。这些政策措施的陆续施行,将极大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可能最终建立起特别的“两岸共同市场”。

三、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第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於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第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第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於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於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於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四、总结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管在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和障碍,海峡两岸同胞只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胡石青. 当前台湾经济形势分析[J]. 台湾研究, 2013 (1): 40-44. [2] 彭金发, 景云. 关于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框架的思考[J]. 2010. [3] 李家泉.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J].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 (1): 2-4. [4] 肖鑫. 2012 台湾大选结果分析及未来两岸关系展望[D].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5] 肖斌, 袁玉红. 两岸政治分歧的政治文化因素[J]. 理论参考, 2012 (8): 41-43. [6] 陈孔立. 两岸政治定位的瓶颈[J]. 理论参考, 2012 (8): 29-31. [7] 章念驰. 再论两岸关系大趋势[J]. 理论参考, 2012 (8): 16-17. [8] 孟娅建.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J]. 现代台湾研究, 2014 (4): 27-32. [9] 戈锐. 对海峡两岸互动关系的几点认识[J]. 黑河学刊, 1990 (2): 31-33.

第四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对于两岸的现状,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1, 关于两岸政治互信

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其次,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10日至11日: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为ECFA签署后两岸进一步协商相关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关系由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对抗转向大幅缓和,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再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2010年签署了3项协议,自2008年以来共签署15项协议,达成2项共识。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重要补充。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国共两党互信、推动两会切商的推动器,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官方、半官方智库频频就两岸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为两岸高层决策提供服务。

2.两岸的经济合作互信

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步伐,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还在下半年稳步推进ECFA的后续协商、落实工作,商签包括投资保障协议等在内的“四大协议”,为ECFA1月16日正式生效,6月29日ECFA签署,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出现新的突破。 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2010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ECFA签署及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之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

两岸贸易快速增长。预计今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自台进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着两岸贸易迈上新台阶。签定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关键是协议内容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3.两岸文化教育交流

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

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以及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台“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的新纪元。同时,台湾还开放陆生以短训生方式赴台就读,“双联学位”制度亦在研讨中,有望于2011年实现。两岸校际互动持续热络,高校辩论赛、夏令营、冬令活动频繁开展。

4.两岸军事互信开展积极探索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率领由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率领退役将领参访团来大陆展开交流,为两岸各界大交流增添了新的内涵。其中,4月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是迄今来大陆访问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退役将领团。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在台举办大型聚会,也是迄今两岸规模最大的军事将领交流。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两岸双方的重要主张。我们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表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

姓名:黄明

学院:生食学院 班级:生工092 学号:5602209065

第五篇: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摘要: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由过去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两岸直接“三通”更是大大加强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实现两岸共赢。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经济发展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台湾经济兴衰日渐受制于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疏密。两岸经济融合加深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实现两岸对话,尤其在当前海峡上空“黑云密布”的时刻,两岸经贸已成为最重要的维系两岸和平往来的纽带、指标和重建互信的渠道。同时,两岸经贸也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回顾

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始于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 “三通”倡议, 但两岸经济关系真正开始由秘密走向公开,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自1987年蒋经国先生宣布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后。另一方面,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累计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岸经济关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加强两岸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海峡两岸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0.4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783.3亿美元,此2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1.9%,其中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7.9%,祖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6%。2003年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493.7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地区出口总额的24.5%,与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成为台湾地区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从2003年起,祖国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地区是祖国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到了2007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1 200亿美元,已经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30%。台商到祖国直接投资也迅猛发展。有学者作过统计,近年来台商海外投资的3/4都集中在大陆,上市上柜公司80%在大陆都有投资。

二、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相互依存性

大陆经济自建国以来虽然经历过重大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约10%,成就了“中国奇迹”。同时,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继续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岛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从 1981 年的1.1%上升到 2004 年的 6.39%,并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国。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稳定与带动作用亦是日趋明显,并已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稳定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两岸经济由于贸易总额较大,互补性明显,所以相互依存度也较高。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台湾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本来就很高,并且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又很高,因此,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

推动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979年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解冻与复兴阶段(1979~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8年)和全面合作阶段(1998~ )。1998年以来,两岸虽经历了东亚金融危机、台湾政党轮替等事件,但两岸经贸仍平稳快速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台湾对大陆地区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30.1%.1979-2007年,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 2007年,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达到950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到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投资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和投资目的地。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措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商也为大陆带来了资金、技术,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就业,两岸已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了荣枯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目前两岸投资主要是台胞到大陆投资,1987年到现在,台商投资的主要特点是:(1)投资总额大幅度上升。1987,台胞对大陆投资只有80家, 合同投资金额约1亿美元,到2009年贸易总额达1062.3亿美元。(2)投资领域较为广泛,投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台湾大财团进入大陆,投资大多在机械、电子、化工、软件、汽车、能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3)投资规模逐渐大型化。迄今为止,台湾100家大财团中,已有1/3到大陆投资或计划到大陆投资。(4)投资地点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三、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随着两岸关系“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主轴的确立,两岸经济合作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更加密切,经济融合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区域经济共同体

自2005年连宋两位主席造访大陆,并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和“两岸自由贸易区”以来,就表明了台湾有识之士在深思后对推动两岸关系已经达成了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使本国经济立于有利竞争地位,加强与巩固同本区域经济体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透过香港这个中介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促使两岸三地优势进一步相互结合,推动两岸三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形成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首先,从台湾角度来看,如两岸政治僵局在未来仍持续不前,台湾将可能被排除在整个亚洲经济之外,最终导致台湾经济进一步边缘化。其次,推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在两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大陆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将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依托大陆经济的实力,辐射海峡两岸,促使两岸携手,深化合作,谋求双赢。

(二)以“三通”为突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2008年6月,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才在暌违九年以后再次会谈,并就两岸直航等问题达成协议。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政治僵局虽有所缓和,两岸的交流与往来正逐渐步入正轨,对两岸经济合作影响巨大。据台湾《新新闻》估计,单两岸实现海运直航一项,每年不但可以省下宝贵的时间,还可省下高达约2亿新台币的运输成本。台湾的各项民调也表示,岛内约有70%的民众认为“三通”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相信经过两岸共同努力,完全意义上的“三通”将开启两岸经济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中国大陆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其中无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三通”和双向投资的启动,乃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大趋势下的新突破。这改变了过去台

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两岸产业实力。

两岸在“三通”问题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两岸应以此为契机,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直接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让中华儿女共同携手,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学年度第2期总第64期

[2] 张子凤:《加强经贸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试析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经济

合作关系》1998年第1期

[3] 盛九元.新格局,新展望——看选后两岸关系与经贸发展[J].两岸关系,2008,

[4]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上一篇:红十字学生分会章程下一篇:婚纱照哪里拍比较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