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体育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通过对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进行预见性的研究和分析,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氛围。同时提出建议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起用复合型人才去负责统领,凸显学院体育文化贯连,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特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海峡两岸体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峡两岸体育管理论文 篇1: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摘要:以海峡两岸相关史料、文献、文件、政策、法规和现场调研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公众的见解为参照,对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予以阶段区分、因果剖析、规律探索、特征展露等进行研究考查;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上,如何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稳妥处置的历程、发展、方式、方法、绩效予以回顾和透析。藉此勾勒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之发展轮廓,描绘海峡两岸体育曲折交往之发展轨迹,进而为海峡两岸体育乃至体育领域之外的相关社会活动领域的事务处理之思维定位、理论聚敛,政策支撑,制度建立等方面提供动态、翔实之依据。

关键词: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阶段;基本特征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ndling Sports Affairs Across Taiwan Straits

CHEN Shaoj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Education,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Fujian China)

Key words: across Taiwan Straits; sports affairs; handling; stages; characteristics

2008年5月20日,随着台湾领导层的政党更替,现行管理机构根据台湾人民的意愿较大力度地调整了台湾方面的两岸政策,海峡两岸以经济为主导的各种交流合作出现了跨越式进展,体育也不例外。海峡两岸竞技体育的“奥运模式”[1]也正在新形势下发挥着新的作用。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不是平坦的,两岸体育交流合作暨体育事务处理也是如此,即使双方建立在“九二共识”这一良好开端的基础上,其事务处理依然存在诸多影响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根本性问题。体育事务若处理不当,将不利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本文拟通过梳理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事务处理的阶段性脉络,联系并剖析相关事例,探索过程规律,提示其前瞻发展。

1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的发展阶段

为了梳理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轨迹脉络、前因后果,本文根据体育同时具备社会和自然属性的学科特点,对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和“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2]等论断以及祖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主张,对祖国和平统一发展的导向,祖国宝岛台湾源于民间的推动促使台湾管理层加快与大陆沟通力度的发展历程呈现的台湾政党轮替的施政变化,把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离以后的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分为四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纪元开始的1949年10月1日到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对台重大调整政策为第一自然发展阶段;1979年1月1日以后到台湾首次政党轮替的2000年5月20日为第二发展自然阶段;2000年5月20日到台湾二次政党轮替的2008年5月20日为第三发展自然阶段;2008年5月20日至今为第四自然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新中国代表主体确立,旧中国会盟自然消歇(1949.10.1-1979.1.1) 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至1978年期间,海峡两岸社会口岸相互封闭。对于该阶段,我们可视为,两岸没有直接的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体育交往及直接相关体育事务处理。但在这一时期,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国家代表权问题由于两岸的政治对立,军事对峙状态,一直妨碍着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体坛上的正常发展。我们很难在这一特殊时期找到海峡两岸体育的交流合作的蛛丝马迹,相反,只能从国际体坛上找到海峡两岸体育对立、对峙的一些裂痕踪迹;其主流是敌对的、排斥的,斗争是激烈的、不可调和的、针锋相对的,谈

投稿日期:2009-10-20

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TYO11)。

作者简介:陈少坚,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不上什么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合作。海峡两岸围绕国家代表权和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问题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该阶段,新中国代表主体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全面取代旧政权的席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2 第二阶段:祖国大陆倡议见成效,台湾回应调整步伐慢(1979.1.1-2000.5.20)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3]中明确提出了:“统一中国,人人有责”,“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和“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的海峡两岸具体事务处理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对于体育做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导,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台湾有关研究也认为:“因而,藉由体育遂行政治的目的,透过体育交流,达成和平统一的最终目的,未尝不是方法之一”[4]。该阶段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主要体现在祖国大陆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得到加强、规范台湾地区参预国际体育事务和创建海峡两岸体育往来事务机制,从而推进海峡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表现出如下特点:

1.2.1 借鉴“奥运模式”事务处理,开拓两岸体育境外发展空间 1989年4月6日,海峡两岸奥委会代表签署了海峡两岸自1949年分离以来的“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5],台湾地区境外的发展,两岸境外交流的瓶颈由此开始打通。台湾“行政院体委会”在2006年“两岸暨国际关系与体育”专题研究报告(“Sac-Res-095-001”)也认可“奥会模式”(台湾方面称“奥运模式”为“奥会模式”,下同)。使其“会藉及平等参加活动的权益地位更加稳固”[6]。台湾因此重新進入世界体坛来“参加未来奥运会以及其它国际奥会所承认之各项体育活动,并享有与其它国家奥会同等地位与权利。[7]”台湾学者也认为:这“为过去海峡两岸体育楚河汉界、径渭分明的零合游戏划下休止符,树立了两岸体育历史的分水岭,不可不谓重要”[8]。从此以后,“台湾因遵循此项模式并积极参加国际间运动赛事,以及与大陆的体育文化交流,藉以拓展国际间的知名度和提升台湾运动风气及实力”[9]。

1.2.2 适时推出举措,开设两岸体育交流事务法规管道 1987年祖国大陆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和台湾方面的相应法规的出台,特别1989年因体育交流而促其“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的签定,使得经历了将近十年沉默的“奥运模式”在推动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合作中崭露头角。此后,台湾方面也逐渐加快步划,台湾在十年里,颁发和改进了有关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法规达十六项,它呈现如下特点:人员资格限制从“紧”至“松”;参访团体从开始只允许民间过渡到允许政府参与的个案处理;大陆运动选手赴台逗留时间从限制(限二至六个月)到同意引进在台居留并代表台湾参加境内外比赛;从不准参加大陆单独主办的活动到同意参加并配给一定经费;从偏向于竞技项目的交流,到项目的多元化和逐漸遍及体育学术交流;大幅放宽参加国际会议或活动的限制,下放审批权限等等。由于海峡两岸事务法规管道逐渐畅通,因此海峡两岸体育交流项目、人数总体在增加,规模总体在扩大,两岸的了解在加深。

1.2.3 以体育为媒介,开发海峡两岸社会交流平台 两岸的交往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台湾方面也认为:“奥运协议签定后其影响也扩及至非体育的相关领域,政府与民间团体,包括非体育组织在内,在参加国际活动与中国(指大陆,本文注)发生名称或旗帜问题争执时,各国际组织也援用两岸奥会会籍之方法来解决两岸之间的冲突,例如:“APEC、亚洲银行等”,“并广为国际社会所采用”[10]。大陆有关研究认为,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合作对两岸体育互补、构筑交流平台,并且对开启社会沟通渠道、构建两制雏形、产生政治互动、推动两岸经贸、构建两岸和谐文化起着显著作用[11]。

1.3 第三阶段:台政党轮替前景暗淡,而民间勇跃态势不可遏(2000.5.20-2008.5.20) 2000年5月20日,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以蚕食渐进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外交、文教、军事等诸多领域竭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路线。台湾当局拒绝北京奥运圣火入台,给予两岸体育交流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因两岸在1989年“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共识基础上,商定“两岸奥会于1997年起,轮流由两岸作东,办理两岸奥会座谈会,建立沟通管道加速对话,讨论相关交流议题,寻求共识。”[12]原有机制的持续效应和两岸民间交往势不可逆,成了该阶段的最大特点——台湾社会的“民迫官”[13]效应。

“民迫官”现象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发展,是该阶段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重要力量,是今后推动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台湾民间推手。台湾学者对台湾公众调研发现,“两岸交流的发展实以民意为依归,台湾的“民意”不仅主导政府当局的政策走向,同时攸关着台湾主要要政党及其领导者人的前途,更影响着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进程”[14]。台湾是因民意的推动才得以参加北京的亚运会,这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实例。“台湾体坛个个争拔头筹,再入‘以民逼官’陷井,成促通主力”[15]。台湾是多元化社会,即使最高当权者妄图要挟台湾社会往“台独”方向拽,也难以逾越民间这一坚实的壕堑。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一直是两岸难于割舍,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从两岸的体育交往对台湾两岸政策的推动上看,无论台湾政坛有什么变化,今后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发展,台湾民间的力量、作用、绩效仍然是强大的动力所在。

1.4 第四阶段:台政党二次轮替兑现,两岸互动基础契入新机(2008.5.20-) 2008年5月20日,台湾执政党出现二次轮替,是台湾主流民意所使然。台湾新的领导团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给予顺应潮流的推动,热烈场景比比皆是,各类交流合作都有实质性的进展,也给双方,特别是台湾方面带来了诸多的实惠。但是,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也带来了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总体形势大幅好转的同时,重大矛盾依然存在。在这里,如何防止利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来模糊“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借机制造“两个中国”的现象,是海峡两岸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必须面临的新问题。迄今,海峡两岸交往有了快速发展,已解决了先前难以解决或看似不可能解决的众多两岸的事务问题,采取了有的常态处理,有的协商解决,有的相互调整,有的搁置观望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业已进行的体育的交流合作,无疑将继续起着先行先试作用。

2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基本特征

所谓特征,即: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16]。基本特征指的是根本的、主要的、通常的、普遍的或总体上的特色点。我们可以依据以上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四个发展阶段的剖析,两岸体育事务处理的发生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双方的愿景,不难发现,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一直伴随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既是制约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瓶颈,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为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推手。台湾政坛的更叠变化随时可以改变台海的时局,对两岸的体育事务处理的政策走向可松、可紧,甚至可逆。但不管时局变幻如何,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并没有被淡化,特别是占台湾人口73%的福建藉后裔,有着血缘亲、地缘近、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独特优势。在两岸口岸开禁以来,两岸同胞的交流彰显着急切之情,热诚之心,无论团体或个人,争拔头筹场景枚不胜举,一呼百应热络现象比比皆几,为海峡两岸社会不再可逆的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这些迹象,我们可以从理性的探索与实务的视角上,进一步揭示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过程凸显了政治干预性强;时局波动性大;同源包容性深;连锁互动性高;持续拓展性广等五大基本特征。

2.1 政治干预性强 政治干预是指政府直接的干预行为。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某类社会活动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其按政府的主观意愿进行,如禁令、通令、封闭、开启、接管、征用等等。海峡两岸的政治态势直接涉及主权归属与领土完整的一系列敏感问题,由此左右着海峡两岸的体育事务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对于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合作的任何一方的发起、筹划、主办、实施及全过程,只要在“九二共识” 的框架内,只要有利于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只要没有“分裂”和“台独”的倾向,都会给予支持与推动;反之,将动用政治干预来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有目共睹的。迄今为止,海峡两岸社会分离分治现状是众所周知的,由此染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海峡两岸的体育事务,在台湾将因持有不同政治主张的政党或团体的议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同时在台湾的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结果。

2.2 时局波动性大 这里所说的时局波动性大是指对台湾的政治局势而言。近几年,台湾党派恶斗、政体纷争、社会动乱不堪,都因台湾领导层与台湾民众的矛盾冲突或民进党主政的台湾当局经常故意制造事端所至;它甚至故意踩及祖国大陆所不能容忍的“台独”倾向的“红线”而引起海峡两岸的局势骤变,而祖国大陆的时局是稳定的、一贯的,对台政策、措施也是稳步地发展。显然,时局的波动性大小与否是取决于台湾社会的时局变化,主要看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发展是否有诚意。台湾政坛这种不稳定状态,常常表现为:当局领导人经常通过一种言论、一个声明、一次会议、一份文件、一起事务、一阵过境,或其它活动,故意无风起浪,直到掀起轩然大波,破坏两岸已取得的共识,践踏两岸人民感情。台湾时局的这种不稳定状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影响总是极大负面的。另一方面,台湾执政党的轮替,后任与前任比较,对台湾整个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所采取措施的导向都会有很大反差。

2.3 同源包容性深 诚如古人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祖国大陆,特别是处于海峡西岸前列的福建省,天然的地缘,加之于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史缘、血缘、文缘、语缘、神缘、俗缘和商缘,紧紧地将福建与台湾——堪称东海之滨的璀璨宝岛联系在一起。从历史到现实,福建与台湾的交往,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写照,是兩岸同胞培育、发展共同利益的明证。在台湾,多数居民是闽南人的后代,近73%的民众讲闽南话,沿袭着闽南习俗。闽南文化随着台湾同胞世代繁衍,在台湾绵延不断。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7年底两岸口岸双向开启后,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从此,八缘之亲成就了台湾同胞将福建作为主要的进出口岸之一,西进祖国大陆其它地方,探亲、谒祖、旅游、交流、考察和投资。 闽台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铁证,更是两岸同胞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的基础。闽台体育文化作为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同根同源性的直接承继关系,这一关系奠定了海峡两岸良好的互动基础,回顾海峡两岸自1979年以来的体育交流路程,都是在这一互动基础上双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同源包容性深成为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一个显著特征。

2.4 连锁互动性高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永远是两岸连锁互动的基础。祖国大陆自1979年倡导将两岸“三通”、“四流”、“国共会谈”作为和平统一的前导以来,得到了台湾境内外“以商攻政”、“以经促统”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促使台湾在1987年11月开放探亲,与解严、解除报禁与党禁为回应,“形成沛然难阻的‘大陆热’”[17]。在海峡两岸接壤的海域,连锁互动业已颇具常态化,例如:每年同一天举办的厦门马拉松与金门马拉松赛事;每年的“厦门——金门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与“金门抢滩料罗湾长泳活动”;2009年开启的“厦金横渡”“闽台帆船横渡”活动;每年中秋节和元宵节厦门与金门隔海同时定点的燃放焰火活动等等。海峡两岸频繁的交流似滚雪球,规模、层次、效益得到迅速扩充,让人感受到双方配合密切,一呼百应。海峡两岸的互动呈现连锁状,往往是在某一点的突破牵动了整个政策面。

2.5 持续拓展性广 由于大陆有关政策的开放和主动,促使1988年初台湾也在酝酿,通过学术、体育的交往打开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进一步接触。海峡两岸体育事务若处理得当,能对海峡两岸的交往广开门道能“促进国内政治一体化”的作用,海峡两岸恢复接触之初和发展至今,人们看到由体育交流合作随之而至的物流、人潮交往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双赢;爱好和平,反对“台独”是两岸主流民意;乡情、亲情之火的重新然起和友情的加深,消弭了众多的隔阂和歧见,拉近了两岸社会的关系;两岸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华文化、开创沟通渠道、试点“一国两制”中的重大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两岸体育搭建的交流平台已不止于体育的交流,政治、经贸、文化、艺术、科技和人们的所思所想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中运作,而且可以也持续不断地在运作。所谓“持续拓展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即:第一,海峡两岸的体育交往已拓展到不受项目、人数、方式、方法、时间、地点、途径等的限制,体育交流合作日趋常态化;第二,曾在打开海峡两岸社会交往之门中起着“桥梁”、“纽带”和“润滑剂”[18]作用的两岸体育,仍是现阶段两岸社会各领域活动对口接触的、持续交流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之一。

3 小 结

综上所述,体育事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体育事务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可调控的社会活动”。(下转第14页)第33卷 第12期

作者:陈少坚

海峡两岸体育管理论文 篇2:

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对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进行预见性的研究和分析,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氛围。同时提出建议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起用复合型人才去负责统领,凸显学院体育文化贯连,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特色。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与企业和体育“特色专业”紧密结合。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在“传统文化和科研创新”方面提高其综合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体育文化;特色内涵

前言:

体育,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活动,人类得以繁衍不息,生机勃勃,从事着劳动,正常而健康地过活,体育活动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是高职院校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除了承担着主要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外,还负责各种各项大小赛事和课外活动的开展。

体育场馆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不同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设计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校园文化积淀和体育文化韵味。

一、立足苏南的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学院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之现状及未来预见性分析

登云学院体育场馆是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里面。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是一栋集体育比赛、大型演出、日常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的综合性多功能场馆。

基于此,在此背景和前提下,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多功能的使用,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多元文化的因子也随之渗透和漫溢。

去年5月,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2017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学院体育场馆内举行。来自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百余所学校的480支队伍参加了比赛。据了解,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是国内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服务机器人大赛。

今年5月,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登云学院具体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江苏)技能邀请赛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内的体育场馆里隆重举行。

迎进来和走出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得益彰的。登云体育场馆的带有多元文化因子,尤其是肩负维系两岸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沟通及交流的纽带,未来会充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特色文化效应,发挥多元合力育人的功能。

二、登云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对体育文化的推动和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以体育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也得以渗透。首先要在体育场馆的文化内涵建设上大做文章。通过体育场馆的多元文化建设,带动了更多的师生来到了场馆,参加文体科技等活动。一面完成原定的活动任务,一面能随机参与了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利用合适的体育设备和器械来进行体育锻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扩大了体育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和影响。

三、体育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载体,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体育场馆的文化内涵如果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体育馆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锻炼的空间,更是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和內容的创新,结合体育场馆的文化建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活力,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质量。此外,体育场馆作为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通过场馆文化建设,也为学生体育社团乃至影响和带动其他团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建议:

一、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起用复合型人才去负责统领,凸显学院体育文化贯连,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特色。

首先是“人”。要打造一支管理团队。尽可能地起用“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多元文化的背景和前提下,需要综合知识和素养,同时进一步提高管理组织能效,推动体育文化建设。培养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到兄弟院校观摩交流,到国内外及地区大型体育文化场馆去参观学习。

其次是“物”。从体育场馆设计,到体育场馆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标志景观,展板图片,实物展示以及网络多媒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全方位安排使用,发挥场馆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激励乃至警示等功效。

再其次是“间”。

二、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与企业和体育“特色专业”紧密结合。

首先是,作为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紧密合作的高职院校来说,学院的体育场馆文化建设,在场馆建设和布置上要加强行业特色,要不断融入职业教育的行业特点,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如在校园内的一些楼道、路面设置行业特色健身区域,让学生提前感受行业文化,同时提升体育参与意识。

其次是院校体育场馆文化建设要加强企业体育文化宣传。大型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和体育精神的融合,更有企业常年设有体育运动队伍,企业的体育文化宣传和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谋而合,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文化精神并没有涉及企业的体育文化,校企合作往往局限在技能上,所以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文化建设应加强宣传企业体育文化,“今天是我的学生,明天是你的员工”,在校期间,通过体育文化对接,学生提前感受到了企业的体育氛围,增强了员工的企业认同感。

三、学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要在“传统文化和科研创新”方面提高其综合内涵。

体育场馆所蕴藏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体育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体育文化的发源、传承以及推广普及的良好载体。而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传统体育文化,更是体育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头。

作用,同时做到历史与现代体育高科技结合,发挥出科学的进步对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共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在场馆设施建设时对文化展示既要做到符合世界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如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等,对这些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充分合理的展示,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突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并将两者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进一步推动场馆体育文化的宣传。例如北京奥运会奖牌除规定的图案以外背面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并且镶有玉璧,其设计富有艺术风格,外观典雅尊贵,通过正反内外的结合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融汇到一起,可以说奖牌的设计已经超越奖牌自身的物质价值,上升到一种社会文化层次的高度。

登云学院地处苏南,在体育场馆的文化建设上,可以结合苏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文化、传统体育项目,推广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

四、结论

应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特有的体育文化宣传优势,进一步挖掘体育文化的宣传渠道,整合体育文化资源,营造—个良好的体育赛场氛围的同时,加大场馆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功效。充分发挥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林华,等.构建大型体育场馆文化体系的意义及思路[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9-21.

[2]王跃.大型体育场馆文化展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57-59.

[3]李仪.对城市体育建筑的文化阅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6(8):44-46.

[4]由文华,等.高校体育场馆景观环境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63-65.

作者:陆文龙

海峡两岸体育管理论文 篇3:

发挥厦门区位优势促进海峡两岸体育交流

摘要:厦门与台湾体育合作交流处于“来的多,去的少;体育产业合作多,竞技体育合作少;机会多,把握少”的现状,明确厦门与台湾体育合作交流的前景是光明的,提出如何充分发挥厦门区位优势,把厦门打造成为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大力培育发展厦门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等开创厦台体育合作交流新局面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交流;区位优势;厦门;台湾

加强厦门与台湾(以下简称厦台)体育合作交流,不仅是两岸体育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其作用可能超越体育本身。为此,本文对厦台体育合作交流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海峡两岸体育合作交流的措施。

1 厦台体育合作交流现状

1)交流范围扩大,接触层次提高,但“来的多去的少”。

从1999年至今,每年正月初五在厦门环岛路椰风寨举行的“迎新春,盼统一”海峡两岸冬泳活动已成为大陆厦门、台湾金门两地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金门县代表队年年都组队参赛,金门县长还为此专门题词。

2004年3月27日,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率领的130多名台湾、金门马拉松选手,搭乘厦金班轮直航厦门,参加2004年夏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这也是岛内体育选手首次从厦金航线直航到大陆。吴经国先生在和平码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的体育合作交流10多年来日趋频繁,在厦门举办的马拉松赛非常成功,引起岛内许多选手的关注,相信将有更多的选手前来参加明年乃至后年的比赛。

2006年5月28日在厦门市集美龙舟池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龙舟赛”,共有来自海峡两岸51支龙舟代表队1500余人参加。其中有6支来自台湾,分别是台北市信义区代表队,台湾嘉义大学代表队,金门学院男子、女子代表队,金门农工高级职业学校代表队以及厦门市台商协会代表队。

厦门体育运动学校一行50人,应金门邀请于2005年7月31日,从厦门直航金门,参加金门组织的“抢滩料罗湾游泳”活动。

2006年9月2日在厦门筼筜湖举行的2006“厦门国贸杯”海峡两岸高校赛艇挑战赛暨北大一清华赛艇邀请赛,共有来自海峡两岸10支高校赛艇队伍参赛。其中有台湾海洋大学代表队。

在厦台体育交流中,互动不成比例,其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对赴台的大陆体育社团设置诸多的限制,如限制活动的时间、地点等,如1991年台湾举办世界武术邀请赛,特邀请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武术队参加,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结果没能成行;

2)体育产业合作多,竞技体育合作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厦台体育产业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以合资、独资为主,多种经济成分相结合的发展格局。现在,台商在厦门投资体育用品产业呈增长的趋势。如飞鹏运动器材有限公司1992年在厦门集美投资额为210万美元,1995年总投资达到2 000万美元,年产值达1.5亿元(人民币)。2004年9月8日,由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投资4亿元兴建的全国最大的厦门国际网球中心正式奠基。

但厦台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合作交流太少,一方面是由于双方对竞技体育交流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厦门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不高,一些拳头项目优势不再,一般项目水平提高较慢。台湾体育人士认为这种交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机会多,把握少。

台湾先后出台了有关法规,如《两岸国民体育交流计划》、《两岸体育交流备忘录》、《两岸体育交流事务处理要点草案》等。1996年台湾还专门召开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研讨会,总结合作交流经验,制定今后开展两岸体育交流的奋斗目标。1998年6月台湾“行政院”体委会又拟定《两岸体育学术、竞技交流原则规范草案》,该《草案》将竞技性交流扩大至学术领域,同步提升两岸学术和竞技运动水准。《草案》提出成立两岸体育交流咨询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两岸体育交流会议或学术研讨会。这些方案、法规尽管均为单方面所订,存在不少问题,但表达了台湾方面寻求两岸体育交流制度化、模式化的意愿。

福建省政府和体育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初在福建省人大、省政协会议上第一次将加强闽台体育合作交流作为一个重要的议程予以强调,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对台体育交流工作的重视。

近几年厦台体育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但把握住的少。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罗开明先生准备在厦门创办私立体育学校,由于有关方面对厦台体育合作交流认识不足,顾虑太多,最终都没能达成协议。厦门体育管理存在着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使台商投资困难加大,影响投资项目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两岸的体育交流。

2 推进厦台体育合作交流的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台体育合作交流基地的重要时期,将在对台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把厦门打造成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

一是策划召开厦台学生体质与健康研讨会。厦台两地就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共同拟订相关的课题展开合作研究;二是两地定期举办厦台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活动;三是互相邀请学生参加两地的中小学学生运动会。

2)大力培育厦门民问体育社团组织,举办适合两岸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除了继续办好已有的适合厦门与台湾两地民众的体育活动之外,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力争在厦门举办“横渡厦金海峡”活动,组织两岸游泳爱好者和国内外游泳明星甚至台湾游泳明星参加;二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在“筼筜”湖和集美龙舟池举办“两岸龙舟赛”;三是挖掘整理富有闽南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和扩大体育交流的内容;四是根据台胞认祖归宗、光宗耀祖的心理习惯,以及台胞在大陆的亲属大多居住在乡镇的特点,组建乡镇一级的各种体育社团的基层组织;五是选择好交流内容,尽可能与台湾民间体育社团所开展的体育项目相对接;六是广拓交流渠道,做好人、社团、宗族、同乡会的工作;七是选择好交流时机,将两地相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作为重点的活动时间。

3)打造厦台体育赛事品牌。

2003年首办的“厦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邀请了国际上一些顶尖好手参赛,台湾专门组织了人员前来参观。我们应借助“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再造声势,争取每年举办几个体育赛事,如“厦门国际高尔夫邀请赛”、“厦台妇女拔河对抗赛”、“厦门龙舟挑战赛”、“横渡厦金海峡”等。

4)完善体育法律法规,提高对台的吸引力。

一是要尽快制定出厦台体育合作、交流具体的操作规程和适合厦台体育交流合作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厦门成为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尽快成立厦台体育交流合作促进会,以切实加强对两地合作的目标、领域、步骤以及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落实。三是狠抓“海峡体育走廊”建设,使厦门地区成为一个富有闽台体育交流特色,能够承办海峡两岸大型比赛的设备齐全、功能多样的现代化体育交流平台。

5)加强体育科研信息的协作,推行体育代理制。

当前台湾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提升急需体育科研和信息的支持,以便进行科学化的训练,而大陆有丰富的体育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力量,厦门可在这方面扮演中介角色,一是引进台资,二是引进内地科技人才,在厦门建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开发成果可就地商品化,打进国内市场,也可转移到台湾,帮助台湾竞技体育界进行科学化训练。同时,积极开展体育信息、学术交流活动,尽快建立厦台(海峡)体育数据库,建立健全体育信息渠道,定期开展体育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海峡体育信息》、《海峡体育科技》等刊物。此外,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协调厦台竞技体育交流合作,是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两地也可考虑推行体育经纪(代理)制,设立办事处,开展服务或直接委托异地代理人(经纪人)在厦台两地乃至海峡两岸为双方招聘教练员、运动员和组织比赛等。

[编辑:李寿荣]

作者:刘明辉 黄 岐 刘素静 兰自力 徐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