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2024-04-09

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精选6篇)

篇1: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二)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社会工作行政

2.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3.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 4.领导

5.社会服务评估

参考答案:1.社会工作行政 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具体来讲,它是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策动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服务机构内部实施的计划、组织、执行与管理、评估等活动,实现机构高效运转,输出有效社会服务的过程。

2.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是在社会政策执行系统和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政策实施设计和对服务活动进行协调、监督的人员。

3.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 指的是对机构中受薪的专业人员、半专业人员及志愿者进行的招聘和挑选、任用、培训和发展、激励、考核等方面的活动。

4.领导 是领导者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人际互动实施影响,依凭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引导被领导者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5.社会服务评估 是运用社会研究方法测量、诊断和评价社会服务方案及机构绩效,以改进组织运作,提升社会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并向政府、资助机构及社会大众交代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1.“机构行政”价值的核心内容是()。

A.规范机构的规章制度 B.以案主的最佳利益为优先考虑C.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D.工作过程中诚实守信

2.某养老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令其协助机构的领导者,这属于()组织结构。A.直线式 B.跨专业 C.问题解决型 D.直线参谋式

3.某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发现有些员工对机构的发展不闻不问。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下激励措施中,机构管理者应首选()。

A.调动员工岗位 B.积极促进员工参与机构决策C.协助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D.拓展员工的工作内容

4.下列不属于社会服务机构方案策划阶段的是()。

A.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阶段 B.信息收集与整理 C.考虑服务的评估 D.方案安排阶段 5.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他们由()担任。

A.资深社会工作者 B.一线初级社会工作者 C.社会服务机构的实习学生 D.志愿者

6.社会服务机构的()是以机构愿景为基础的,但比愿景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战略目标 B.机构使命 C.机构宗旨 D.机构远景

7.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为了增进员工对工作的兴趣,方便机构未来的人力需求计划,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A.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B.鼓励员工参与机构决策C.轮换工作岗位 D.减少员工工作量 8.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不属于冲突控制方法的是()。

A.强制解决 B.回避与妥协 C.加强沟通参与 D.实地考察机构的运作活动 9.年度计划是确定机构在未来一年时间内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工作,其制定者通常是社会服务机构的()。

A.基层管理者及一线员工 B.中低层管理者C.高层和中层管理者 D.高层管理者

10.某社区的白领小江参加了某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关爱儿童”慈善晚宴。其中机构举办慈善晚宴属于哪种筹资来源()。

A.捐赠款物 B.服务收费C.政府资助 D.国际资助 参考答案:C D B B A B B D B B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年度计划是确定机构在未来一年时间内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工作,其制定者通常是社会服务机构的基层管理者及一线员工。(错,应为中低层管理者)

2、通过宣传、劝告、启发、诱导等手段,使员工理解、接受并贯彻自己的意志,是一种说服式的领导方式。(对)

3、社会工作行政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中,主要涉及社会工作行政者权力的运用的是资源分配问题。(对)

4、.社会工作者在对社会服务方案进行过程评估时最关注的是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错,最为关注的是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

5、“机构行政”价值的核心内容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

四、简答题(共20分)

1.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6分)(答案:P6和P8)。2.社会工作督导的技巧(7分)(答案:P188)。3.社会服务评估的程序(7分)(答案:P223—224)。参考答案:1.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6分)

① 强调价值观。②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③ 人际取向。2.社会工作督导的技巧。(7分)

① 督导的相互契合技巧。② 订立协议。③ 开展话题的技巧。④ 同感与分享感受的技巧。⑤要求受督导者努力工作和分享资料。⑥ 督导会谈的结束技巧。3.社会服务评估的程序。(7分)

① 确认评估的目标。② 完成评估前的准备工作。③ 确认社会服务的目标。④ 确认评估的变量。⑤ 收集与评估分析资料。⑥ 社会服务评估的结果。

五、论述题(13分题任选一题作答,共25分)

1、如何理解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福利行政的关系。(13分)

答:社会福利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所以社会福利行政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是政府对社会福利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贯彻执行的过程,是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活动,它以社会福利为对象;而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工作领域的行政活动,它以社会福利为对象,是社会工作的间接方法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行政同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是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

同时我们也看到,狭义上的社会福利行政是管理社会服务机构事务的活动,是一种实务方法,同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基本一致。

2、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13分)答:志愿者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与社会工作者的活动有相似之处,但是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1)活动方式不同。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的职业,而对志愿者来说只是其“业余”活动。志愿者只是在他愿意的时候向他人提供他愿意提供的服务,尽管这种服务是有预先承诺的。(2)专业技术能力不同。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教育和专门训练,而志愿者可以不受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地,社会工作者的资格一定要的社会服务方面的权威部门认定,而认定的基本手段就是考察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而志愿者身份一般不需要以其专业能力为前提。(3)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志愿者所从事的多是对公从和困难群体的一般性服务,这些服务一般是体力或时间的支出以及简单的物质性的帮助。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一般是会涉及政策、心理、能力等方面,复杂而深入,一般是较困难的问题。

(4)社会约束不同。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行为及效果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对志愿者的服务要求比较一般,这表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守则,而志愿者可能只有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工作者要接受行业组织有考核与监督,志愿者只要履行了服务责任即可。

3、督导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是什么?(12分)

答: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中,督导工作是一种间接服务的方法,是运用专业训练的方式来实现服务目标的方法。通过这种专业训练方法,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执行机构的行政职责,能在专业服务中正确适当地运用理论与知识,因此,督导在专业社会工作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1.促进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2.提高服务质量3.促进服务人员成长4.促进专业发展

六、材料分析题(15分)

2006年8月,应某社会服务机构的邀请,我们为其详细解读了其人力资源的失效之谜。该机构人力资源背景如下:

两年前,该机构还没有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的相关业务划归当时的综合办公室进行管理。随着机构业务的拓展,机构规模在两年内得到了较大增长,急需加强人力资源工作,来保障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时间仓促,该机构并没有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只是从综合办划分出部分人员,组成了人力资源部。而这些非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没有专心学习相关人力资源知识,只有办公室的改变,工作内容和实质并无任何变化。

我们经过对该机构人力资源部进行调研,发现了以下的问题,这正是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失效之迷。

第一、人力资源部不知晓机构的战略目标,更没有针对其而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

第二、面对机构大量的人才需求,没有明确有效的招聘方案。

第三、尽管机构规模壮大,但仍然沿用原来的组织结构模式,没有进行组织结构的更新,部门或部门成员间出现工作重叠现象,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由于任务不明确,权责不明晰,导致工作中相互推诿,怨声载道。

第四、无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创业初期,所有员工愿意同甘共苦,不计名利,只求机构能够壮大。机构真的壮大了,那些元老级员工不但工作跟不上节奏,而且还阻碍和影响了机构的相关工作进展。

第五、绩效考核推行不下去,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政策,几乎遭到了所有老员工的强烈抵触。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针对问题一,你认为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哪些要素? 2.外部招聘的媒介包括哪些?

3.针对问题四,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4.根据问题五,简述机构实施员工绩效考核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

1.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如下三个关键要素:

(1)预测劳动力的需求。人力资源计划的关键之一是预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与类型。(2)进行供应量分析。当一个组织缺乏内部提拔的劳动力供给时,经理们必须关注外部的劳动力供给。

(3)平衡供给与需求。人力资源计划应该保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适当平衡。

2.外部招聘的媒介包括:广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大学与学院;员工推荐;主动的申请与简历。(答出5点即可)

3.如果员工经常达不到效率目标,就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为确保培训的及时性,并注重优先顺序,人力资源主管可以通过3种不同类型的分析展开需求分析。

(1)组织分析。就是对环境、战略和组织资源进行检查,以确定培训的重点。

(2)任务分析。就是以对工作任务和义务的研究为基础,确定培训项目内容的过程。

(3)人员分析。主要用于确定哪些员工需要培训、哪些员工不需要培训。4.(1)机构应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机构应有适当的意见沟通管道;

(3)考评者与员工对具体绩效的期待应有共识,并对考核有开诚与接纳的态度;

(4)考评者应持有公正合理的态度;

(5)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培育制度。

篇2: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第二个方面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2013月1月25,26号进行的为期末考试。由于组织得力,监考认真,巡视到位,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考试考风考纪良好;第一次网上阅卷,绝大多数学科严格执行判阅标准,成绩真实可信。

第(1)八校成绩分析对比

理科应届全体:语文八校第1数学第3,英语第3,物理第2,化学第2,生物第2。均分和第2,比第二讷河的低13分.理科实验班:语文第1,数学第5,英语第4,物理第5,化学第2,生物第3。均分和第3,与第一的分差35分。

理科往届全体:语文八校第1数学第6,英语第4,物理第4,化学第3,生物第1。均分和第1.文科应届全体: 语文第1,数学第4,英语第6,政治第6,历史第3,地理第5,均分和第4,比第一的讷河低了33分。是历史最好成绩了。

文科应届实验班:语文第2,数学第3,英语6,政治第4,历史第4,地理第5,均分和第4,但是与第一的分差54分。

文科往届:语文八校第1数学第3,英语第3,政治第4,历史第3,地理第3。均分和第3,比第二讷河的低24分,八校百名情况:孙偲排名八校第5,与第一名相差8分,前10名进入2人,前百名我校进入25人.理补田崇坤名列八校第一。文科应届最好名次赵荣荣同学排名第8,与第一名差27分,前百名文科进入8人。文科补习生刘婧妍八校排名第4。本次期中考试八校估段:

往届重点540理科应届重点535分

往届本科440理科应届本科430分

文科应届重点540分往届重点540

往届本科440文科应届本科440分

我校理科应届重点 156讷河 176

讷河 9往届重点43

讷河 439我校理科应届本科以上 473

讷河 50往届本科 以上124

总计我校597讷河489我校文科应届重点12讷河 39往届重点2讷河 3讷河 97我校文科普本应届以上47往届以上18讷河 13

总计我校65讷河 110

我校文理共计 662讷河 599

主要问题文理过600分的,文理的重点段人数和讷河有一定的差距。下一阶段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争取和他们的差距缩小。

第(2)校内成绩分析

1.本次考试理科应届普通班级均分和比较(取普通班前六名)孙则军老师的三班名列排名第一,刘刚的8班级第二,丁学历老师的六班第3,顾剑锋的10班排名第四,齐明君的十一班名列第五,宫长远的12班排名第6,文科普通班王慧英老师的十四班排名第一。补习班智旭成的19班名列第一。

2.理科普通班应届学科成绩比较(取前三名)

语文学科,陈丽娟的8班名列第一,樊艳波的5班名列第2,顾建峰的10班第3;

数学学科李学平的6班名列第一,杨秀玉10班级第二,宫长远的12班第三;英语学科蔺彩卷的三班名列第一,丁雪莉的6班第二,何晓东的13班第三.物理学科刘刚的8班第1,12班第二,孙泽军的3班名列第三。

化学学科唐柳10班,3班和9班第1.2.3

生物学科徐桂云老师的7班级第一,赵红波老师的6班和5班分别名列第二,第三。

理科补习普通班取一名,语文:杨德静的20班名列第一,数学:方和民的19班第一,英语张爽的21班第一,物理田丽萍的19班第一,化学孙红旭的19班第一,生物,智旭成的19班第一.本学期工作设想:

第一个方面:坚持狠抓常规管理不动摇,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高考护航

1.以校庆60年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我们学年的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团结一致,勤奋工作,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着力营造人人要以优异成绩向校庆献礼的氛围和环境.2、抓好学生的常规管理,杜绝恶性事件发生,确保有序备考。

3.班主任老师要抓住白天冲刺教育的契机协同科任教师认真做好各类学生成绩和思想的分析工作,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奋斗目标。督促他们珍惜学习时间,增强自觉性,树立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注重学生心理疏导,高三学生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疲劳、焦虑、烦躁、自卑、过度兴奋和过度紧张等心理,全体高三教师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指导,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辅导。

4.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和监督,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加大对高三学年备课组的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督促备课组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与单元检测等常规工作。

5.加强对实验班教学的管理,挖掘实验班学生在在2013高考中对冲刺清华北大的贡献和高分段的贡献潜力。抓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并要始终作为学年管理,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期初和文理实验班老师一起重新确定尖子生,学

年也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教学能力最强的教师进行定期辅导,希望各位老师认真对待此项工作,高质量完成辅导工作,为我们2013年高考的机遇和挑战.6.强化教师队伍管理,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做班做度。各位老师要做到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时间出勤,不迟到早退,有事情请假,严禁工作时间在办公室上网聊天、打游戏和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高三学年实行戒酒令,对于有课、有自习因喝酒不能工作、或者喝酒进入班级的每人次将罚款200元。以上要求学年将加大常规检查力度,加大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如实计入班级考核和老师们的平时考核中,为复习备考保驾护航。备课组为单位的办公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环境,备品摆放要合理,并注意安全,水电,电脑,门。近期学校将予以检查,请备课组做好准备。

7、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求各位班主任老师继续发扬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要把工作做细做实,重点时段特别是早课、第九节自习、晚自习第三节等时段要加强监控。严格控制学生出勤,对于无故缺席者,一定要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对于班级出现的特殊情况,比较严重的问题,除了要及时处理,还要及时上报。重点关注尖子生、差生、贫困生、学困生,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加强工作力度,又要注意工作方法,坚决杜绝体罚。大学不倒,年年考,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失当,出现意外,我们没有办法承担起严重的后果,也会让自己的良心一生不安。预防学生辍学、预防差生纠集、预防学生压力大致使易怒冲动,打架斗殴,男女交往过密抬头;

8.加大对青年教师和未成熟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督促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尽快入门并缩短走向成熟的路程.希望青年教师更加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早日胜任我校循环教学,也希望备课组同仁不吝指教,给他们的成长创造给为有利的条件。学年将更为严格的检查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作业批改情况,高考试题研究情况,学生反馈情况。

第二个方面:教学方面:

1.,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各备课组要制定详细而可行的复习计划,规划好全年的复习进度,并及时针对教学状况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搞好各科复习工作。

2.全面分析期末考试成绩,查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各个班级高考的准目标,每一个教师都要参与研究班级的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做工作,多想对策,聚集体智慧、把我们班级的教学工作做实做好。以完成、超越目标为荣,以不能完成目标为耻。

3、加强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要讲实效,实实在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年领导、班主任、备课组长要以身作则。各位教师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防止单打独斗。对于教学成绩较差的老师,备课组长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学年也将加大管理力度。

4各位老师要始终坚持加强复习备考科学研究和高考工作的研究,各备课组长要督促组内成员把认真研究高考大纲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经常化,一方面,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重难点,题型的设计、命题规律,把握命题的趋势。以增强我们复习备考的针对性。而且我希望这项工作大家能去实实在在的去做,及是对学生负责,也有助于坚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高考辅导能力.5重视各类考试和强化训练。通过考试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强化文科文综合和理科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求各备课组进行实行循环滚动式复习,以考代练,实验班每两周要进行一次理综合、文综合考试,平行班也要实时的进行考试,通过考、评、讲,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聚焦课堂,决战课堂,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下,大气力研究课堂教学。备课中坚决杜绝不扎实,不充分,对教材研究不深

不透的现象;上课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课堂效益;辅导要真正的深入到学生中,耐心细致;我们要杜绝随意丢课现象,喝酒进班,上课进出接打电话灯现象。

8.学年要加强备课组内学科的协调工作,做好各学科间教学上的协调,提高整体效益。倡导团队精神,各学科要统一考试、统一作业量,避免过度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作业的布置要具有连续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到及时登记。

总之,2013届高三学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全体老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鼓足干劲,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谱出高考新华章。让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向我们的学校60年华诞献礼!

篇3: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关键词: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政处理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二条指出, “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 由经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面向社会公开、统一举行, 其结果作为招收学历教育学生或者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依据的测试活动。”

国家教育考试的舞弊行为是指国家教育考试的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个人在考试过程中,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采用欺瞒、弄虚作假等方法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考试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发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命题、报考、测试、阅卷、登分、公布成绩等各个环节, 违法主体包括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伙同作弊的社会上的其他人员。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根据情节轻重分别构成行政违法或刑事违法。违法者主观上出于故意, 其舞弊行为侵犯考试行政管理秩序, 威胁和损害国家鉴定公民学识水平、分配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公正, 具有社会危害性。

一、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的性质分类

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行政处理方式, 其种类颇为繁杂。按照考试流程来分, 对于各环节出现的舞弊行为, 其相应的处理方式有如下几种: (1) 取消报考资格。 (2) 取消考试资格。 (3) 宣布考试成绩无效 (取消考试成绩) 。 (4) 停考。 (5) 行政处分。 (6) 取消录取资格。 (7) 取消入学资格。 (8) 取消学籍。 (9) 开除学籍。 (10) 因学生受到处分拒绝授予学位。 (11) 宣布学历、学位证书等无效。

上述11种对于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行政处理方式, 都具有行政法律效力, 应被视为具体行政行为。但这些具体行政行为究竟是行政制裁, 还是行政许可、行政确认, 实际涉及行政行为的分类学问题。明确这些舞弊处理方式的行政行为性质, 是判断某种处理方式是否合法设立, 实施过程中应当适用何种程序, 以及应当提供何种法律救济途径等问题的前提。

按照行政法学理论, 有关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诸多行政处理方式, 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类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前者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内部行政法规范,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内部相对人给予惩戒的行政执法行为;后者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对违反教育行政法律规范,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外部相对人进行惩戒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考试工作人员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负有责任,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考生作弊或参与、协助作弊, 有关单位若给予行政处分, 属于行政制裁。

在考试舞弊的行政处理方式中, 可以归结为行政处罚的有三种: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成绩、停考。取消考试资格, 是剥夺考试过程中作弊考生的继续参加本次国家教育考试的权利;停考是从下一年起, 剥夺作弊考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权利一年到三年。这两种处理都是因为考生违反考试行政管理规范而给予的惩戒, 性质上可以确定为行政处罚。取消各科成绩是行政确认还是行政处罚, 实践中有不同看法。从《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修订内容看, 教育部将“取消考试成绩”的处理一概表述成“宣布考试成绩无效”, 显然倾向于将此类处理归结为行政确认。应当说, 取消作弊科目成绩 (宣布作弊科目成绩无效) , 可以理解为行政主体因考生在该科目考试中作弊, 导致该科成绩不真实而宣布无效, 这是对事实的一种确认, 因此定性为行政确认是合理的。但取消非作弊科目的考试成绩, 则不再是对事实的确认而是对考生的行政违法行为给予的惩罚。事实上就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言, 考生有一科成绩无效, 则本次考试的其他科目成绩也就无意义了。唯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假如考生同时报名参加数门课程的考试, 在其中某门课程考试中作弊被处理, 则取消作弊课程的考试成绩为行政确认, 而取消本次所有已考课程的成绩, 明显具有额外的惩罚意义, 因此理解为行政处罚更为合理。

2.行政许可

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处理方式中, 取消报考资格、取消录取资格、取消入学资格应当理解为行政许可的撤销或拒绝。

承办教育考试的机构审查考生的报名资格, 给考生发放准考证, 应被看做行政许可行为。《行政许可法》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第二十三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在法定授权范围内,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各类教育考试机构作为授权性行政主体 (当然有待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 可以实施行政许可。以普通高考为例, 考生报考高等学校, 县级招生委员会发给准考证, 意味着许可公民参加国家教育考试, 准考证即为许可证件, 之前的报名资格审查, 系行政许可的前置性行政确认。如此, 则“取消报考资格”应理解为行政许可的撤销。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第四款, 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 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 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考生报考高等学校, 是向该校提出入学申请, 高等学校在行政机关下达的招生计划内, 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确立的招生规则, 在国家教育考试机构的监督下, 依法审查考生的相关条件, 决定录取与否, 是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这种招生录取行为, 事关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 具有行使公权力的特征, 因而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取消录取资格, 一般是高校将拟录取的考生名册提交省级招办审核, 在此期间发现问题而作出的决定。这应当理解为许可的拒绝。

高等学校向录取新生发出的录取通知书, 是准许其入学的许可证明。在新生报到之后三个月内, 学校进行录取资格的复查, 决定其是否能够取得学籍, 若发现新生是通过考试舞弊取得入学资格, 则可以取消入学资格。这种处理决定应当理解为行政许可的撤销。

3.行政确认

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处理方式中, 宣布作弊科目考试成绩无效、取消学籍、拒绝授予学位、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 属于行政确认及行政确认的拒绝和撤销。

如前所述, 宣布作弊科目考试成绩无效是对该科目成绩不真实的确认。

高校新生 (包括研究生) 在经过三个月的复查期后取得学籍, 意味着学校对其正式学生身份的确认。此后一直到学生毕业前, 若发现学生有通过考试舞弊而入学的情节, 可以取消其学籍。由于取消学籍是对考生通过公权力分配而获得之受教育机会的处分, 因此属于行政确认的撤销。从我国的学历、学位证书管理制度看, 学历是高校对公民学习经历及完成学业情况的确认和证明;学位是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公民学术水平的确认和证明, 二者符合行政确认的法律特征, 因而是授权性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高校学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被处分, 学校拒绝授予学位, 应定性为行政确认的拒绝。学生通过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舞弊, 最终取得学历、学位证书, 颁发证书的单位宣布证书无效, 应认定为行政确认的撤销。

4.开除学籍

开除学籍是学校对学生的最严厉的纪律处分, 学术界对这一处理方式如何定性存在很大争议。笔者以为, 学校要进行教育管理, 就必然需要一些纪律约束手段, 因此纪律处分权是学校天生就应当拥有的权力。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因学生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而作出开除学籍的决定, 属于依照规定剥夺学生受教育机会。由于该受教育机会是通过行政权力的分配而获得的, 因此对这种受教育机会的剥夺在法律效果上已超出校内管理行为的范围, 具有外部行政行为的效力。然而, 开除学籍又不能归入现行行政法学中任何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它是一种独立于其他行政行为的、独特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或许有人从剥夺权益的角度把它看成是行政处罚, 但学校行使处分权, 在公权力中又含有学术权力、教育权力的特质, 其权力行使的内容、程序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规定, 如完全适用行政处罚的法律规定则很有可能构成诸多“违法”之处, 实际上它本身就不是一种行政处罚。笔者强调学校的开除学籍处分决定是一种独特的行政行为, 并不否认这种权力的行使需要正当程序, 而是说它所适用的正当程序应当是专门规定的特别程序。

二、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的合法设定

任何具体的行政行为, 都应当依法设定。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11种行政处理方式中, 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 在《公务员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设定;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和纪律处分, 由《教育法》第二十八条、《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授权, 开除学籍作为学生纪律处分的一种, 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作为学籍管理行为, 又由《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予以具体化;《教育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学位证书制度, 第二十八条规定颁发学业证书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之一, 《高等教育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学历、学位制度, 《学位条例》则是给予学位授予的专门法律, 因此拒绝授予学位, 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等与学历、学位制度有关的处理方式, 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上述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行政处理方式, 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来设定, 其合法性没有问题。

在处理方式的合法设定上有问题的主要有两类:一是与行政许可有关的取消报考资格和取消录取资格;二是属于行政处罚的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成绩和停考。

1.取消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的依据合法性问题

取消报考资格, 涉及许可公民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行政行为;取消录取资格, 涉及教育考试机构与高校共同许可公民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行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款以及第十七条,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除国务院决定之外, 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又依照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 第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教育行政许可”,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的教育行政许可规定具体实施的程序、条件等”, 则公民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许可应当由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的决定来设定, 教育部规章仅可在上位法有此行政许可设定的前提下规定具体实施的程序、条件。而按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 须在其户口所在地省级招生委员会指定的地点报名;省级招生委员会可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中就读一定学习年限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明确所属地方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关于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职责, 根据报名条件, 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从中可以看出, 公民参加高考的许可设定, 以及实施许可的行政主体, 是由教育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这与《行政许可法》和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的精神有抵触之嫌;对于这种行政许可, 教育部的文件又授权省级招生委员会具体规定实施许可的条件, 也明显不符合教育部门规章的规定。省级招生办公室作为省级招生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 其在高校发出录取通知之前审核考生录取资格。这种行政许可行为也是在教育部历年发布的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和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定中设定的, 同样存在以行政规范性文件设立行政许可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 高考恢复后实施了30年的招生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且在不断完善, 但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这一招生管理体制必须通过立法来确立, 因此, 国家可以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有关招生的条款, 或由国务院专门制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条例》的行政法规, 将招生管理制度中稳定不变的重要规则纳入, 这已成当务之急。只有在法律或行政法规中将国家教育考试的报考许可与录取资格审核予以规定, 才能解决这两种行政许可的合法设立问题, 继而解决承办教育考试的机构作出取消报考资格、取消录取资格的依据合法性问题。

2.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成绩和停考的依据合法性问题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 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在法律、行政法规未有规定的情况下, 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仅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属于教育部门规章, 该《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 对于各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类作弊行为和扰乱考场秩序的行为, 可以作出“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以及“停考1至3年”的决定。其中除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行政法规性质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作为上位法依据, 教育部的规定可看成是对上位法的处罚设定进行具体化, 其余都有抵触《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的嫌疑。对于现实中频繁出现的考试违纪、作弊行为, 确有必要规定较为严厉的制裁措施, 但行政处罚的设定不能违反《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为此, 需要在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考试行政处罚措施。目前正在征求修改意见的《考试法》, 有望彻底解决考试处罚的罚种设定以及行政主体的授权依据问题。

三、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的相关法律救济

现有考试法规对考试违纪现象的救济偏重于对考试参加者的制裁, 而对考试组织者的违规行为或失职行为很少予以相应的惩处。要坚持惩处考试舞弊行为和保护参考者的合法权益并重[1] 。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考生或者考试工作人员对教育考试机构做出的违规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 向其上一级教育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对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 也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授权承担国家教育考试的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第二十九条规定:“申请人对复核决定或者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些条款概括规定了考生不服考试机构或承办机构的处理决定而寻求救济的途径。结合本文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方式的性质归类, 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 相应法律救济途径如下:

1.涉及行政许可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三项之规定, 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变更、中止、撤销有关许可证照、资格证书的, 可以申请复议。这里复议的实际是行政机关对已作出的许可以及许可的前置性确认的变更、中止和撤销决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相对人有关行政许可的争议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 考生对于取消报考资格、取消录取资格和入学资格的决定不服, 可以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2.涉及行政处分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申诉

考试工作人员或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考生, 因国家教育考试舞弊受到行政处分, 如果不服, 属于公务员的, 可依据《公务员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 可以向该单位的主管行政部门申诉, 其中学校教师可依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3.涉及行政处罚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一款、《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一款, 相对人不服行政处罚, 可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国家教育考试的舞弊者, 停考、取消各科成绩、取消考试资格属于行政处罚, 如果不服, 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解决争议。

4.涉及行政确认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诉讼

法律对于行政确认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未作明确规定。但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 2000]8号) 第一条第一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 依法提起诉讼的, 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按照行政法学界的理解, 这里的“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或者个人所实施的, 与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组织作出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应当被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处理形式中, 宣布作弊科目考试成绩无效、取消学籍、拒绝授予学位、宣布学历或学位证书无效, 分别属于行政确认、行政确认的拒绝和撤销, 在实践中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一般都会受理。

5.涉及开除学籍的争议, 适用行政申诉和行政诉讼

开除学籍属于学生纪律处分的一种, 依照《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款、《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三条的规定, 高校学生如果不服, 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申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学生不服开除学籍处分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但由于开除学籍系剥夺学生受教育权, 其法律效果已超出学校内部管理范围, 具有行使公共权力的性质, 因此法院也受理此类行政诉讼案件。

参考文献

篇4: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一、衢州市试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衢州市从实际出发,在2004年底进行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试点,在综合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和定位、执法范围内容、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

(一)建立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衢州系浙江省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唯一试点地市,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属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依法集中行使综合行政执法权。主要职能归纳为“十一加一”,“十一”是指主要履行行政执法的职能,即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建筑施工、房地产、城乡规划和工商行政、环境保护、公安交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和部分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监督检查权;“一”是指履行市政府交办的其他职责,主要是执行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我们理解为城市管理的职能。从编制上看,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全部是公务员编制,较好地解决了执法主体资格的问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不仅承担了行政执法的工作,而且执行着大量地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的职能。目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应由市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履行的各项执法职能正逐步集中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其次,根据衢州市的实际,确定了以市为主、一级执法的垂直管理体制,在规划控制区内按区域设立五个支队,规划控制区以外设立两个分局具体管理衢江、柯城两区的农村地域,以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行政执法渠道畅通、政令统一,并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确保公平公正。三是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实行罚没款全款上缴财政,行政执法所有经费由财政保障的办法,彻底杜绝以罚代管、以权谋利、罚款与福利待遇挂钩等不当做法。四是为有利于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由市公安局设立治安支队城市管理警察大队派驻到综合执法局,业务受综合执法局指导,主要配合综合执法局工作,防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通过体制理顺,初步建立了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完整、方法比较科学的执法框架体系,执法效率明显提高。

(二)不断完善、创新行政执法机制

一是加强了层级考核机制建设,科学制定考核方案,从队伍建设、职能履行、执法业务三方面明确考核比重和工作职责;考核结果和人员使用、评先树优、经济利益挂钩;二是加强了网格化执法运行机制建设,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网络化执法运作机制,正确处理网格化执法与专项执法治理、开展和配合重大活动、集中突击整治的关系,在人员、时间和工作任务上统筹安排;三是加强了综合行政执法社区联动机制建设,实行辖区执法支队负责人街道(乡镇)挂职工作制度,深化“阳光执法”活动,逐步完善执法密切联系社区工作机制;四是加强了公安保障机制建设,密切综合行政执法公安保障协作,建立健全公安保障执法工作办案制度、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情况反馈制度等四项机制;五是加强了综合行政执法外部协调机制建设,积极沟通市法制办、法院、建设、规划、工商、公安、环保、财政、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与有关部门的工作例会、配合协作、文件会签等制度。

(三)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自成立以来就全面推进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一是强调执法观念,促进工作思维转变。大力提倡用法律的思维考虑问题,用法律的语言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原来的城管思维向执法思维、城管行为向执法行为的转变,强化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忠于法律的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促进队伍素质提升。通过执法资格考试培训、法律业务培训、法律学历进修和业务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三是加强案件审核力度,促进案件规范办理。综合行政执法面向的范围广、权力比较集中,因此,行政执法队伍的行为规范化对有效控制执法过程的合法有效就尤为必要。通过规范执法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加强办案指导和审核,做好案件听证和专家论证等,规范了案件的办理。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促进执法监督落实。

(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运行以来一直致力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以及确定执法责任等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等制度,强化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例如,对于单位来说,综合行政法部门任何违反法定义务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的落实,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形式的处理;对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认定违法或者变更、撤销等比例较高的,追究相关领导人和承办人的责任;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依纪应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办理。

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还有欠缺

一是相比较其他政府部门序列的成熟有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至今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综合行政执法进行指导,只是原则上规定集中执法权的工作是由国务院法制办来管,建设部来牵头日常工作。这样的机制让综合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因此屡受争议。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局所执行的行政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法律责任规定畸轻,导致违法主体的违法成本极低,无法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另外,一些部门规章,基本上都是各部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制定的,部门利益化的立场非常明显;综合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相关部门利益;一种违法行为可适用多个部门法的法条,零碎散乱,规范执法队员的自由裁量权较为困难。

(二)部门配合有待加强

以综合行政执法为主导的新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关系的调整, 涉及到行政权力重新划分和组织结构重组的问题。绝大多数管理部门的传统模式是“一条龙”管理,从立法到执行,从管理、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又自己去行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原来制定的各项法律都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制定的,相互之间在立法之初就没有彼此呼应,导致实际执法过程出现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矛盾。很多部门规章尤其反映出此类问题,现在由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处罚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和相关部门争夺利益。综合执法机构设置后 ,触动了某些行政机关的部门利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必然面临如何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衔接和协调关系的问题。

综合行政执法通过将处罚权与其他行政权进行分离,强化权力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减轻部门自利性的影响。但是,行政执法只是行政管理的一个环节,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目的,有赖于其他行政管理环节的配合与协调才能实现。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之后,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认为失去了行政管理最有力的手段,其责任压力减轻了,因而就放松了审批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导致事前管理的责任缺失,增加了事后控制(行政处罚)的压力和执法成本;现场监督、检查以及处罚权由综合执法局行使,出现问题不是追究职能部门的责任,而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三)执法保障需要完善

一是外部保障方面。主要是公安执法保障和法院执行保障。一方面,公安执法保障主要是由公安派驻城市管理警察大队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其职能主要是配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防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由于办案程序较复杂,环节多,使大队的保障功能受到限制。城市管理警察警力严重不足,造成阻碍执行公务的案件处理不及时,保障不到位。另一方面,综合行政执法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面广量多,且多数执法相对人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对综合执法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往往不主动履行,大多数案件必须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严重影响了效率。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申请执行的案件不能及时到位,既削弱了执法的威信,也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成效。

二是内部保障方面,主要是经费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专业性强和执法成本高的特点,经费保障非常重要,但衢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吃饭”财政,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目前我市相对而言财政保障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福利待遇也比较低,执法保障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政府管理的公共政策需要调整

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是城市市区日常执法中主要打交道的两个群体,但问题产生的根源——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城市管理难的根本。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和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城市中的练摊人员并非都是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失业的城市居民,他们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就靠“练摊”来补贴家用。如果管理者的政策目标定得不恰当,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最末端的行政处罚权时就会遭到暴力抗法。如为了配合政府管理工作的“创卫”、“创园”等工作,行政执法局经常疲于应付,忙于奔波,但是城市管理的很多问题却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很多公共政策的问题、政策目标的设定以及涉及城市管理的种种公共问题的解决,是属于公共管理的问题,是政策层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进一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框架内,依法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系统的一部分,其设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议地方各市政府有效整合政府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依法设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本级序列部门,实行综合行政执法。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集中权力,强化配合和监督,将分散的行政执法权力、监督、制约职能优化重组,对现有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通过整合职能、精简压缩地方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原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地方政府设立一级政府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局,直接负责综合行政执法事务,向地方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法律适用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关系的调整,涉及到权力重新划分和组织机构重组等一系列问题。法治政府要求权力和责任的对等。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提高行征效率的要求,同一级政府所属的不同部门之间要求分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所属的不同层级部门之间应当划分事权,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专属的权力,其所行使的执法权自原来的专业部门移交后,原专业部门就不再行使这些权力,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应当独自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遵循独立的活动规则,不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成立只是解决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冲突问题,但是,对于这种综合的、集中的行政权力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运作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则需要地方法规以立法的方式予以明确和规范。建议在推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模式的同时,应该以地方立法的方式设立法定、科学的、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责任制以保障综合行政政法权力的合法行使;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法律依据,为将来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法规打好基础,逐步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体制,使行政执法不断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打破传统的改革思维模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原本就是一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在现有体制下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宗旨是促使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条条管理的弊端。现在很多地方提出的要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上级部门找个所谓的“婆婆”或者“父母”之类的想法是典型的传统思维方式。事实上,不同层级的政府有不同的侧重面;只有对不同层级政府的功能进行定位,按照其不同功能特点,合理划分事权,解决好各自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把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转变为以宏观管理和调控为主的“决策型政府”,把市、县、乡政府转变为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才能有效得到解决。因此,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不仅解决长期以来的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成立综合的行政执法部门,直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可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该重新认识行政管理职能,重新改组政府组织机构,使政府的权力和行政机关的职能既有简化又相对集中,合理配置权力资源。

(四)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相关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以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带动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原则上与政府各部门协同业务相关的信息,应根据应用的需要免费交换与共享,以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部门配合。通过跨部门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体制与机制创新,带动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行政机关的前置管理环节,用信息化手段与其他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许可、审批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告知执法局,其他部门认为应该由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罚的案件(行为)及时告知执法局。前置管理环节如果有违法行政等行为,执法局不去处罚,则有行政不作为之嫌疑;综合行政执法局如果发现其他相关部门有不依法行政的行为也会函告相关部门,从而形成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格局。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理解、认识到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由于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以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经验不足,个别地方的暴力执法行为严重损害了行政执法队伍的形象。因此,应该加强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公众对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解。综合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执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有典型教育的案件,通过有关的电视或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对于一些地方的暴力执法现象不应该片面地报道,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从正面报道、宣传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工作,为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也促进全民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环境,努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篇5: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历时七年之久完成社区研究杰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是(C)。C.李景汉2.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B)。B.实证主义3.查找文献应尽可能主要采用(B)。B.检索工具查找法4.观察法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C)。C.人们的感觉器官5.在各种调查方法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是(C)。C.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正确)6.探索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BDF)。B.查阅文献D.咨询F.实地考察7.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ACE)。A.直接抽样法C.随机数表法E.抽签法8.实验法具有的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特点是(BCDEF)。B.实验主体的实践性C.实验对象的动态性D.实验目的的因果性E.实验过程的可控性F.实验方法的综合性9.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CDE}。C.分类D.汇编E.审查10.调查报告无论采取何种类型、格式,其撰写都要包括(ACDEF)。A.确定主题、形成观点C.精选素材D.拟订提纲E.起草报告F.修改定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社会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看社会的诸多方面对人口的构成和人口过程的影响。12.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即-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与具体 准备。13.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_的效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 度。14.抽样误差是用统计值---去估计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15.文献分析的正确途径和发展方向应当是_定性和定量___两种分析方法的结 合。16.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两种。17.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采取一-电话问卷和直接送发问卷的方式进 行调查,以保证问卷的回复率。18.实地观察多数是一非结构式-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19.实验调查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二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20.从形式上看,调查报告除了文字表达以外,还更多地采用了图表和数字____等 非纯文字表达形式。

三、筒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1.社会调查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怎

样的? 答: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指变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

非因果关系的一定联系和一定关系。(2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变化的方向来看,可以分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从变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2分)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正相关,也叫直接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负相关,也叫逆相关。(3分)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直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不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曲线相关。(3分)22.简述问卷的基本结构。答: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实际上是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短信。其作用就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 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篇幅不宜过长,以两三百字为好。(2分)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分为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

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卷中指导语则是针对某些特殊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2分)

问题及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 答。(2分)

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2分)

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2分)

23.从观察者扮演的角色的角度看,观察法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2分)

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2分)

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2分)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4分)

四、论述题及应用题(45分)

24.举例说明如何选择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20分)

答:社会调查研究课题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行性而定。

从理论方面看,课题应有助于促进当前理论和科学的发展,最好是学科核心领域的前沿性专题和公认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科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热门课题、空白课题、有争议的疑难问题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其中要特别注意能够提出创造性、启发性、独特性的新思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考虑:提出新的创造性理论;

重新验证已被证明的理论的正确性;对某一理论作补充论证;证明某一理论的新的适用性;质疑,否定或部分否定原有理论;对社会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解答,等等。(4分)从实际的需要看,调查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对社会实践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诸如制定政策、了解事物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制定规划和计划、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等,都可以作为调查研究课题。课题最好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变化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新闻热点相关,即重点考虑时代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不是现实问题,却能适应当前人们的某种迫切需求,也是有实用价值的课题。(4分)

从可行性看,一是要选择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的课题;二是要根据调查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总之,调查研究课题应根据调查研究者的现实力量、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程度、社会配合、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来确定。(4分)

篇6:社会工作行政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历时七年之久完成社区研究杰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是(C)。

A.费孝通B.陈翰笙C.李景汉D.陶孟和

2.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常用的四种变量概念中,属于定性变量的是(A)。

A.丸定类变量B.定序变量C.定比变量D.定距变量

3.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D)。

A.普遍性B.复杂性C.同质性D.异质性

4.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C)。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

5.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资料分析是(A)。

A.定量分析B.理论分析C.定性分析D.预测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正确)

6.抽样的一般步骤有(ABCDEF)。

A.界定总体B.议计稠秤万杀C.制定抽样框

D.决定抽样方法E.实际抽取样本F.评估样本

7.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ADF)。

A.文献搜集B.文献阅读C.文献筛选

D.摘录信息E.文献整理F.文献分析

8.实验法的优点主要有(ADF)。

A.控制性强B.代表性充分C.实验范围广泛

D.可重复运用E.简便易行F.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9.正式统计表的组成,一般有(ACDF)。

A.标题B.内容C.栏目D.数字E.来源F.表注

10.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ABCDF)。

A.标题B.署名C.导语D.主体E.论证F.结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 的具体对象。

12.近代以来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哲学理论基础先后有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

13.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逻辑分析、经验判断和试调查三种。

14.可信且有效的测量是优秀的测量,是社会调查研究所追求的境界。

15.当场记录是观察法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的最关键一点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的自然状态。

16.一定的提问方法与一定的行为方式是控制访谈的两个重要因素。

17.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一式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

18.实验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9.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

20.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1.查找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迄今为止,人工文献检索仍然是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即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编制的目录。后者是更为常用的检索工具。(3分)

目前,计算机检索也很流行。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机读检索工具(磁带式目录)。更重要的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文献检索。(3分)

还有一种简便的参考文献查找法,也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3分)

另外,还有综合查找法,是把几种方法交叉使用。(1分)

22.简述访谈法的类型。

答: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2分)

结构式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非结构式访谈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4分)

个别访谈是指对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是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它既可以采取结构式,也可以采取非结构式;既可以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面对面口头的直接调查,也可以是电话或网络的间接调查。集体访谈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或

集体回答问题方式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4分)

23.什么是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成它们的关键是什么?

答: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3分)

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3分)

完成非参与观察的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2分)完成参与观察的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2分)

四、问答题及应用题(共45分)

24.举例说明应当怎样选择社会调查研究课题?(20分)

答:社会调查研究课题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行性而定。

从理论方面看,课题应有助于促进当前理论和科学的发展,最好是学科核心领域的前沿性专题和公认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科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热门课题、空白课题、有争议的疑难问题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其中要特别注意能够提出创造性、启发性、独特性的新思想。

从实际的需要看,调查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对社会实践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课题最好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变化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新闻热点相关,即重点考虑时代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不是现实问题,却能适应当前人们的某种迫切需求,也是有实用价值的课题。(10分,其中举例占5分)

从可行性看,一是要选择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的课题;二是要根据调查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总之,调查研究课题应根据调查研究者的现实力量、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程度、社会配合、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来确定。(8分,其中举例占4分)

选题还应该考虑先从简单、具体开始。在选题时,最好能够有专家指导。(2分)

25.任选内容设计一份简单问卷。(要求:结构完整;问答要在15个以上。25分)答题要点:

(1)结构:题目、说明信、指导语、主体(问答)、编码均要有。(10分)

上一篇:让世界充满爱作文专题下一篇:名著阅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