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2024-05-18

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通用8篇)

篇1: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我校1994年成立数学课堂改革试验小组,经过三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几个转变

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差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2.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改革,我校教师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由“布置大量作业,机械重复训练”转向“注重检测,及时矫正”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做就是几道题,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可想而知.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练的效益,得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回报.例如,1994年以前我校在中考、县统考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10名以后,自1994年以来,中考连续三年平均分和“四高一低”评估得分均名列全县第二,初一、初二的统考成绩稳定在前五名之内.

4.由“课外作业”转向“当堂作业”

为了更好地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我们把过去那种作业留在课外,老师批阅一勾到底的做法进行彻底改革,变课外作业为当堂作业.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避免无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课课清、节节清、章章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

5.由“教书”转向“教人”

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差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学会会学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我们坚决地批判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因此,我们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教”的方法是科学的.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的规律安排教学.根据这些规律,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复习引入→出示目标→达标导学→达标练习→达标检测.

(1)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一环节不可拖泥带水,语言应生动简洁.

(2)出示目标 当新知识引出后,用小黑板及时亮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对目标作一简要说明或解释,并强调能级,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3)达标导学 重点是“导”.如何“导”?我们认为,“先学后教”让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学,然后教师提问检查,质疑问难,并让学生讨论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则启发诱导,精讲重点、难点及信息反馈中的共性问题,从而达到分层落实目标的效果.

(4)达标练习教师解难答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其中精选习题尤为重要,习题要注意紧扣目标,题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变合理,螺旋上升.而且题量安排要适中,题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师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要认真把握,及时矫正.

(5)达标检测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10分钟左右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或集体批改或课后批阅,并记下典型错题,课后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和学生班级状况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结构是知识传授结构、时间安排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等子结构的集合.只有这些关系有机衔接,和谐有序,才能产生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四、“检测”与“验收”相结合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有效地实施单元验收.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尝试,三年来,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1996至1997学年度第一学期县统考初二年级平均分达86分,居全县第一,初一、初三平均分达80分以上,四高一低评估,我校数学科得分很高.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以课堂评价为策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评价、及时矫正调控,使得教与学同步.力求课内过关,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复习、练习、巩固、测试、验收、矫正等方式,努力做到单元过关、章章过关,使98%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篇2: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朱集镇一中

课堂教学是中学课堂改革的主战场,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学期结合区教研室提出的“二五五课堂教学意见”,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在改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全体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行为。课堂改革,就是教师理念的改革,是对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理念。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也就是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他们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因此,让教师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从心底里想改,是走好课改之路的第一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摒弃了口头开会、大声吆喝的空洞做法,而是以加强理论学习为突破口,结合中心学校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统一购买了一批教学理论的书籍,达到人手一册,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学习、培训,使教师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教”是为了不“教”,树立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服务的意识。

二、健全组织抓实管理是基础

学校建立健全了实验组织,校长和业务校长亲自担任实验领导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吸收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到领导小组中来,并且分工负责、职责明晰;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实验教师队伍,让那些积极上进、乐于奉献、思想解放的教师先行一步,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的教法、学法辐射全校。今秋我校以教研评选课改先进个人为契机,先在全校教师中进行赛课,每组评选的优秀再在全校讲,最后再接受教研室领导的检验,我校的陈玉坤、黄艳昆等教师的课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好评,在庆元旦活动中,我校第一次把教师赛课拿入活动中,每组派3名教师参加,由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通过多种方式,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学校还致力于打造课改实验班工作,努力为实验班教师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包括舆论导向、政策导向、评价导向等。允许实验班教师根据实验需要调整课时结构、改变教学计划等。确保课改顺利进行。

三、评价引导健全制度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评价的主体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也由评价教师为主转为评价学生为主。主要从以下方面:

1、由评价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转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为主(是否以各种形式参与学习)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价教学环节的合理性为主(尤其是时间分配)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价每个学生是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是否真钻进去了)

4、由评价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价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要亮出学习的结果)

5、由评价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价学生的板书、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不看教师写而看学生写)。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办法来约束和规范教师课改行为。我们先后制定的有:《课堂教学改革制度》,要求教师教学内容选择要依据课程标准,参照材料,适度扩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方法与策略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要求。《教师听评课制度》,要求教师每周必须听课达标,听课后要有对讲课教师课堂创新的建议,新《课堂评价标准》、《学生课堂活动评价标准》把教师能否用新的教学理念上课做为教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

四、加强教研是重点

通过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听、评课等集体活动的方式,促进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首先是强化备课。备课是学习、是研究,也是提高和创新的过程。集体备课改变一人主备的形式,把备课作为教研。倡导以说课形式,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反思等方面各述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是加强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中的小现象、真问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各年级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使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 和“教学案例分析”,直面教学问题。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结构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预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让教师出示本节课让学生掌握的目标,也可出示单元目标教学法;这一环节还要体现“导”和“学”,就是说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按照“目标”去预习、去学习,要把引导方法和学习方法写出来,最终达到预习的目的,可推行六人合作小组去学习。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会学”。第二环节:展示互动。根据上一环节六人小组按照目标预习情况,在教师的正确引入下,让学生相互展示目标,并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能大胆展示在预习中的收获,与他人共享收获的成果,学生的展示时间和每个学生展示机会由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一环节还要渗透“赛、评”两个因素,可分小组赛答、师生赛、生生赛,不管哪种赛,教师都要给出正确、激励的评价方式。以上这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在教案上都要反映出来。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学生由“会学”到“学会”转变的过程。

第三环节:探究提升。这一环节主要根据以上两个环节及学生“会学”到“学会”这一转变过程,在教师正确“引诱”下,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要具体可操作,并在教案上有反映,拓展、探究的知识点也要在教案上反映出来,这一环节主要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环节:归纳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反思,看哪些知识已掌握,还有哪些知识没掌握,教师就要在本节课采取补救措施,最后达到学生掌握的目的,这些方法措施及归纳总结内容要在教案上反映。

第五环节:达标测评。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练”字,教师要针对以上各个环节学生所学知识情况,精心设计好不同题型,对学生进行测评,测评后要及时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点评不到的最后再有教师进行点拨。这一环节的教学法及措施和达标测评题都要在教案上反映出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导学案的编写上还存在盲目照搬的现象。缺乏创新性,不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导学作用,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放手的力度不够,出现教师讲的过多的现象。

2、小组合作探究在一节课中表现的太过频繁,导致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却缺乏实效性。

3、课堂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难,学生的预习环节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这样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今年是我区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年,为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再上一个台阶,我们决定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入手,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效率。

1、加强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备课质量。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3、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4、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3: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1 当前军事资源配置存在的基本矛盾

军事资源是战斗力生成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必要前提, 当前军队资源配置总体良好, 无论从资源配置规模还是配置结构上看, 基本满足了军队建设的需要, 但距离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要求军事资源供给充足与现实资源供给匮乏有限存在矛盾

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是当前军队面临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准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军事训练由机械化条件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转变, 高标准完成后勤战备保障, 促进装备跨越式发展, 推进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 对军事资源需求相应增多, 从军队现实军事资源供给情况看, 尽管军费投入不断增大, 但距离成功建成强大人民军队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而这些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增加了军事资源最大程度优化配置的难度。

(二)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要求军事资源配置集中与现实资源使用零星分散存在矛盾

重点部队相对领先的战斗力、军事行动的突发性时效性决定了分配军事资源保障要注重集中配置, 以形成规模优势, 形成保障拳头, 形成整体军事效益的最大化。建设强大人民军队, 必然要求统筹资源配置, 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 突出热点, 解决难点, 保障重点。但从现实情况看, 还存在军事资源配置的大锅饭和各自为政的情况, 没有形成保障合力, 影响了加快军队整体建设的效率。

(三)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要求军事资源筹集多元与现实资源来源渠道单一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技术条件下, 军事经济与国民经济日益融合, 利用现实和潜在的资源来加快强大人民军队的建设, 不仅是可能的, 更是必要的。信息化条件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需要组织多方资源, 整合各种力量, 使之形成有机整体, 为加快军队建设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现实情况看, 当前军事资源来源单一, 大部分部队的军事资源主要依靠上级拨付, 困扰军队资源保障的问题还在各级不同程度的存在, 影响了强大人民军队的建设步伐。

2 对军事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主客观情况, 深挖根源, 对症下药。军事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就是在国际国内现有物质技术条件下, 在同样战斗力要素下, 寻求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结构, 以达到军队体系战斗力的最大化。当前, 军事资源配置存在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

从客观上看, (1) 当前部队体制编制不尽合理, 尚未形成扁平化、网络化的军事编制, 这将从根本上制约军事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 (2) 军事经济体制跟不上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需求, 我国原有的军事经济体制是一种完全排斥市场作用的产品经济, 由此决定了原有经济体制下的军事经济运行时一种完全排斥军事产出品价值的运行, 军事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行政决定, 与市场发挥作用的军事产出品价值运动形式截然不同, 原有军事经济体制下的军事经济运行是以指令性计划直接推动事物运动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这呈现出低效率状态。 (3) 科学技术短缺,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能力, 最终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 (4) 受军事资源外部效应影响, 外部军事资源既包括国内军地两用资源, 又包括国外军事资源在现实中, 还可以不通过影响军事产出品价格而直接影响其他军兵种的环境和军事经济利益等, 其他军兵种再通过类似的外部效应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军事资源的配置效果。

从主观上看, (1) 军事统计的不够准确, 高层决策行为的不尽合理将直接导致部分军事资源超常规配置, 但因军事统计工作手段的相对落后、统计过程存在中虚报假报、军事经济预测不准确及决策程序的非民主、非科学化等, 导致了军事统计的低水平低质量; (2) 受困于观念上的桎梏, 军队各部队及相关机构存在着互相争夺利益, 思想固步自封, 整合意识不强, 效益意识不强地情况, 军地、与其他军兵种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 从而导致军事资源配置的不顺畅, 降低了军事资源优化配置的实际效果; (3) 限于管理水平的制约, 各级部队在规划利用、优化资源配置的实际工作中, 简单、粗放、无序和过度依赖经验管控等落后的管理方式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这加剧了合理调控资源的矛盾, 弱化了资源优化配置效果。

3 对优化军事资源配置的初步思考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必须优化军事资源配置。其基本途径是以以能打胜仗为标准, 强化军事资源整合优化意识, 总结特点规律, 探寻优化模式;关键是把强大人民军队的建设目标与实际成效有机对接、统筹运作, 体现和把握好军事经济的双重属性, 双重效益, 为形成军队能打胜仗的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一) 体制创新, 建设与使用相对分离合作

军事资源能否有效配置,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资源配置体系。根据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要求, 应适应自身国情军情, 分层次构建建设与使用相对分离且合作的资源配置体系, 强化各级综合计划、协调职能, 避免各自为政、多头分配和重复建设。 (1) 在国家立法与行政机构层面, 在中央军委、总部的统一领导下, 协调各军兵种与地方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国防动员的关系, 由军队部门提出需求, 人大和党代会进行审核监督, 国务院实施制定及执行总的资源配置计划等。 (2) 各独立军兵种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 其在资源配置的决策、执行工作问题上, 要与总部机关和兄弟军兵种多方协调, 明确自身职责、能力、建设方向。 (3) 明确军队内部涉及军事资源规划配置工作直接相关的领导和机构的职责, 对预算、计划的分析评估, 执行预算过程中的财务保障, 物资器材的研发、筹措、存储、运输、补给, 以及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均需明确相应责任人员。

(二) 宏观调控, 需求与配置紧密结合

根据军队转型的形势任务与能力需求确定预算, 是规划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为使军事资源配置与国家安全及军事战略规划需求更加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提高转型中军事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可把军事资源配置分为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的过程, 其中预算与执行同步进行, 以执行加强资源规划配置效果的反馈能力, 更有效地管理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提高军事资源规划和配置效率。具体说来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规划阶段, 由远期到近期、由宏观到具体, 根据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规划, 提出能力任务要求, 确定主要的军事规划和优先发展项目, 并为后续的阶段提供指导和实质的军事资源配置; (2) 计划预算阶段, 同步展开、分别进行、有机对接、年度调整, 因为转型阶段的每个任务的完成均需要一个周期, 可采取五年工作规划的形式, 将军事资源配置的过程按照第一年为预算财年, 制定未来三年 (含预算财年) 的军事资源配置计划及预算, 这两项工作密不可分、同步展开, 通过完成对军队各部队计划的汇总、分析、审查等工作, 由军队党委宏观把握, 作出军事资源配置决策; (3) 执行阶段, 宏观调控、综合评价, 承上启下, 在军事资源的配置过程中, 可通过军队各部队对各自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评, 再由军队组成的专家组及专门机构进行详细评审, 综合打分, 对军事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通过统筹对正常与特殊情况下的军事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从而提高军事资源使用效率, 有效避免军事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问题, 并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资源配置做好准备。

(三) 人才为先, 复合与专业并重培养

在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转变过程中, 军队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事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保证。军事经济人才是我国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军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 我国在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机制等方面, 仍存在着许多的制度问题, 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数质量,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军事资源的有效配置。 (1) 首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信息化战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军队转型建设的核心因素也是人才建设, 具有复合且专业的军事经济人才是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优先考虑人才培养, 从长远的角度建立健全军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加大对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增加对高素质军事经济人才的培养投入。 (2) 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军事经济人才培养, 可完善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在经济学、商学等学科资源优势, 定期培训, 拓展我军事资源配置人员的视野和业务水平, 优化其能力机构, 使其既具有系统科学的经济学知识, 又能结合军队转型实际开展工作。 (3) 完善军事经济人才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考核机制, 军事资源有限, 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刻不容缓, 这就军队要求参与军事资源配置相关工作的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业务水平, 完善用人制度, 实现人才与岗位相匹配, 能力与要求相匹配, 为建设强大人民军队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 以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如期提高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o Eo斯蒂芬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1.

篇4: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1 信息化作战军事地理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必须深化军事地理新理论,普及地理保障新

技术、新装备的教学训练

当前,军事地理教学训练与军事地理保障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信息化条件下地理环境影响军事行动的前沿理论没有及时地融入教材、进入课堂。部队联合、机动、感知、控制等能力的提高,环境要素对智能武器装备障碍作用的削弱等,都使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现行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反映。就此问题,军事地理保障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针对信息化作战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当务之急是梳理成果,编写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使之尽快进入课堂教学。二是教学保障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与信息作战相适应的军事地理教学训练器材和装备。军事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科技工作者相继研制开发了一大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事地理、地形保障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如战区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地形战术分析系统、“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军用数字地图、环境仿真模拟系统等,有的已装备部队投入实战和训练。作为培养作战指挥人才的院校,在装备和器材配备的力度上却略显不足,这与院校教学“三个优先”的要求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极不适应。必须首先满足教学需求,在加强管理和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军事地理的纯理论性教学,组织学员运用各种装备和器材与地理环境“零距离”接触,在计算机支持的虚拟现实中进行指挥推演、地理环境分析、作战态势分析、目标空间数据查询等方面的训练,最终达到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有机结合,实现军事地理教学质的飞跃。

2 信息化作战军事地理保障科技含量高,必须

全面提高军事地理教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军事地理教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作战军事地理研究和保障人才的问题。目前,军事地理教员大多是毕业直接留校任教,精通军事地理专业和信息化战争常识的“专家型”人才较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测绘和军事地理保障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既为军事地理学学科内容体系、保障方法手段注入新的内容,也对广大教员队伍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及时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和新装备,从整体上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一是要深入研究信息化作战的理论、战法和特点,把握信息化作战军事地理保障的规律和要求,明确保障的内容和重点,从而增强教学和研究的针对性。二是不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军事地理教学不仅依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信息战战略、战役、战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否则就很难得出切合实际的估价和分析结论。三是加强与测绘学院、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测绘学院、科研院所是专业教学、军事地理保障技术装备研发的领军单位,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雄厚,而学院在信息化战法研究上具有一定优势。加强两者交流一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可使先进保障技术、装备的研发适合我军特色,同时又对军事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3 信息化作战军事地理保障要求全面,必须扩

展学员的军事地理知识,提高应用技能

信息化作战对地理信息的要求是全面的,作为要参与未来战争的军校学员,不仅要掌握多个重要地区的地形、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地理知识,还要具备阅读军用地图的技能,以及绘制基本地理要图的技能,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战例都是大量巧妙利用地理环境,变被动为主动,出奇制胜的。《孙子兵法》里讲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五分之二说的是关于军事地理的。即使在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战争中,对于军事地理的运用也达到很高的要求。如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就充分利用了高科技手段,仔细分析海湾地区的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为各军兵种的作战行动提供全面的地理信息保障。因此,学员必须掌握全面的军事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但能识用纸质地图,而且会运用电子地图,掌握更为精确的地理信息。

篇5: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正步入一个变革的新时期。这种变革围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过程操作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体现在观念上的挑战,即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的挑战,即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了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过程操作上的挑战,即根据教材特点,寻找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学校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育改革的“三大工程”为突破口(即教师知识结构转化工程,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工程,造就多才多艺的人才工程)力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现学生活动的自主化,教育教学的民主化,课堂教学的现代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就是教育的一切。”可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成败往往决定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国际教育委员会就曾提出: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三张护照”------“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精神护照”。所以,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再也不能像蜗牛一样,背着老祖宗留下的包袱,步履艰难的前行,而应该像温度计,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升温。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教师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上狠抓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首先,每学期初都由校长亲自做教育观念转变的动员会和宣传会,教导主任也定期作业务讲座和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研讨会,带领教师从传统的思想樊篱中解放出来,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的教育理念,并能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其次,为了营造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学校下发了大量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材料,并出资购买了名人名家的教育专著,同时要求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现代教育理论专著,摘记信息卡,写下读书笔记,记录教育随笔。其三,为了使教师具备“源源活水”,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功底,过好四关,达到四会。树立两个意识,实现四个转换,提高四种能力。即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功底,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功底。过好一般基本功关,过好学科基本功关,过好现代课堂教学基本功关,过好电教媒体使用关。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风格会表现,教学模式会构建。树立超前意识,树立终身进修意识。实现从轻量结构向重量结构转换,从单一型结构向复合型转换,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从被动型向独创造型转换。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其四,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还定期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如课程标准讲座、新教材辅导、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教材处理赛、教师基本功全能赛、年组研讨课观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从建校至今,教师中有22篇论文在国、省、市各类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有338篇获国、省、市各级奖励。学校也先后出版了三本论文集,去年还出版了一套教育改革系列丛书,其中包括论文集锦教案选编、计划总结精要、学校

篇6: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35年间的7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都聚焦经济改革,使“三中全会”成为了“改革”的代名词。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它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而串起这不同领域复杂改革的主轴,就是民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

大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大会同时还提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全会关于市场、产权、司法、财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变革,必将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和促进我们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通过会议,我们了解到,改善民生是全面进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和目标,而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是改善社会民生的根本方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全力拥护党的指导方针,首要的条件就是了解方针。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表明我们的改革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民众对于改革的承受力,而是要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因为改革能否赢得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也就是说,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民干事业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干成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表明我们不是为了部分人的利益去改革,而是要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也应是改革的受益者。如果改革只是让一小部分社会成员富裕起来,而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那么,改革就必然会失去全体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失去最为基本的推动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围绕201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主要分为三部分: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

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要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加快通关便利化改革,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推动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谈判,加快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

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继续执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抓紧培育一批重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一批新型高效农业机械。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归侨侨眷,发挥侨胞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独特作用,使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篇7: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面试热点话题,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面试水平,顺利进军事业单位面试考试。

背景一:

2014年,新华网曝光湖北宜昌的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采购的军训服装不仅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且其招标采购存在种种漏洞,采购价和实际收费之差造成20万元军训费去向不明,提供“通信服务”的企业,成为了“军训服装”的供应商。除了军训服装费,在训练基地的食宿费用计算也成为谜团。

背景二:

据《大河报》报道,社会商业机构招聘的教官以退伍军人为主,其他人员也可应聘。而退伍军人只需退伍证即可参加培训,培训3天就能上岗。北京八达岭军训基地的招聘人士告诉记者,“经验年龄都不限,大部分人都能来,经验多少没关系,只要会基本的队列和口号,个人素质过硬,能吃苦就行。”

背景三:

9月7日,某大学军训期间,教官和学生因军姿站立问题起了冲突。网上视频显示,一个教官推了一男生几下后,三个教官一起脚踢男生,引来网上对军队军人的又一轮攻击。校方事后调查称,事发前学生先动的手,3名教官军训工作被暂停。据了解核实,该大学军训未经当地省军区相关部门审批,打人教官也不是现役军人。

背景四:

军委国防动员部8月中旬下发通知,明确从8月25日开始,全国学生军训建立日报告制度,每天各省军区收集汇总当日省域内学生军训情况,上报军委国防动员部。去年以来,各级军事机关与教育行政部门联手,全面展开深化学生军训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军训路子。同时,要求学生军训的承训力量以现役部队为骨干、民兵预备役为支撑,不准社会力量承训、市场化运营、商业化施训。

题目预测:

近两年,关于学生军训过程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屡见报端。有人认为,学生军训工作面临“变味走样”风险,更有人直言军训对学生没意义,应该予以取消。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军训是我们在上大学之前的第一课。对我个人而言,军训曾经给我留下过非常美好深刻的记忆,是我人生当中一笔丰厚的财富。由于种种原因在军训的过程当中会确实出现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积极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将军训真正变成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的锻炼场。

无论从何种角度,军训都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军训不仅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实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军训就已经意义非凡了。一方面,在军训期间,教官会像带新兵一样手把手教学生们整理内务,洗衣服,叠被。能够在上大学之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军训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式,能够培养和磨炼大学生果敢,顽强,自制,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这种意志不但能够有效地克服大学生里,以及以后工作生活当中的难题,更能够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奋发成才的路上勇攀高峰。

生的军训生活里面,一般都有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集体活动,在这个生活当中,大学生接受各级领导管教,接受各种纪律的约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纪律一事以及团体意识。不断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克服个人主义,不断塑造集体主义思想。

最重要的是,参加军训,在军队封闭的管理、开放的教育、软功硬做的氛围中,学生们与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的广大官兵朝夕相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国防观念在军训这一特殊氛围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但对于目前出现的种种状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军训的广泛普及、加之目前高校和高中持续扩招,参训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军训需求量大与承训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的学生军训工作出现了组织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不落实、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少数地方还出现了市场化运营、商业化施训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地方出问题、军队背黑锅”的现象,有一些学校把军训当做走过场,让学生又累又没收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引发社会不满。因此,我们一定要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避免给人民子弟兵形象抹黑。

着眼圆满完成学生军训任务和提升学生军训质量,8月25号,我国建立军训日报告制度能够真正保证军训不再是走过场。同时,在今后的军训中要求学生军训的承训力量以现役部队为骨干、民兵预备役为支撑,不准社会力量承训、市场化运营、商业化施训,也保证了学生安全。

国家现在也有政策,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落实到位,不要让政策变成一纸空文。作为学校来讲,要积极响应国家军训日报告制度,更要注意军训质量,让军训能够变为真正让学生锻炼的练兵场,尤其不能够搞商业化培训。作为国家而言,除了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也应该尽快的跟进监督。军训季时候要支持学校的军训工作,给予人力物力的配备,帮助学校搞好军训,从而使军训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篇8: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关键词:军队,军事,资源,优化配置

军事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则直接影响军队履行使命和任务的能力, 在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 正确认识当前军事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可行的对策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军队军事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军事资源需求与现实供应之间存在矛盾

无论是军队训练信息化建设还是装备、设施的建设, 都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 可见当前我国军队对于军事资源的需求量正在呈现爆炸性增长, 与此同时, 虽然军费投入也逐年增长, 但距离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即对军事资源来说, 真实需求与现实供应之间存在矛盾, 而且这一矛盾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二) 军事资源统筹不力

基于军事资源整体需求量大而供给不足的现实考量, 为使军队军事效益最大化, 就应当对有限的军事资源进行整合和科学统筹, 使军队发展能够突出重点, 而现实情况却是军事资源的配置较为分散, 对于资源的使用也是各自为政, 严重影响军队整体的建设步伐。

( 三) 军事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军事资源的来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利用国民经济的成果、使各项资源为军队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可行的, 而且在军事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当前我国军事资源的渠道还较为单一, 主要还是靠上级拨付经费的传统方式, 不但无法满足军队发展对军事资源的需求, 而且还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二、我国军事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现实来看, 当前我国存在军事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军队体制编制的局限性使得军事资源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第二, 我国传统的军事经济体制在今天较为落后, 其是一种排斥市场作用的产品经济, 这就决定了军事资源的配置的行政化特色, 这也是我国军事经济效能低的关键原因所在; 第三, 缺乏军事经济方面的人才, 影响了军事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 军事资源的配置受高层决策行为的影响较大, 一方面由于军事统计手段的落后使得统计不尽准确, 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存在徇私舞弊等行为, 使得军事资源配置决策很难实现民主和公平; 第五, 军队领导思想较为落后。

三、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背景下军事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 一) 改革军事资源配置体系

军事资源配置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军事资源能否有效配置, 因此, 应当顺应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强化协调职能, 避免各部队各自为政和多头管理的情况, 具体来说,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各部队、军种以及国防工业单位关于军事资源方面的工作都应当在中央军委和总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并且要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会的审核监督作用, 减少徇私舞弊行为, 其次, 要明确各个军种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 为军事资源配置的决策提供参考。再次, 要明确军队内部关于军事资源配置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能, 明确领导和机构的职责, 在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均明确责任人, 对于徇私舞弊、尸位素餐等行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 二) 将军事资源配置与军事战略规划需求紧密结合

实际工作中, 军事资源的配置可分为规划、计划、预算、执行等步骤, 具体来说, 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军队的发展远期和近期规划, 确定军队中需要重点发展的范围, 以此作为后续军事资源配置的指导。计划和预算两项工作密不可分,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同时进行, 是根据军队中各个部队的工作计划进行汇总、分析和审查, 由军队党务委员会根据审查结果来决策军事资源配置方案。执行阶段主要是对军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通过各部队内部的自评和专门机构的评审对资源配置工作进行打分, 避免军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资源不足情况的发生, 并为下一个阶段军事资源配置得以不断优化提供经验和参考。

( 三) 加强军事经济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军事经济人才是军事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在军事经济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观念还是机制都相对落后, 为了培养合格的军事经济人才, 就应当: 第一,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将人才培养作为长期的、持续的事业,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对军事经济人才培养的力度; 第二, 完善军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和渠道, 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势, 与之展开合作, 通过定向输送人才、定期培训扥诸多方式不断提升军队军事经济人才的软实力; 第三, 健全和完善军事经济人才的任用和考评机制,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促进有限的军事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下, 对军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保障我军形成强大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加快国防现代化的步伐, 就要正视当前在我国军队中军事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出症结所在, 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军事资源在军队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苑敏, 高进胜, 傅昊.论军事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拓展[J].军事经济研究, 2010 (12) .

上一篇:xx副校长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施工企业基层团青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