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稿《范进中举》

2024-04-17

讲学稿《范进中举》(共14篇)

篇1:讲学稿《范进中举》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课题:范进中举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时编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德育目标:

①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范进中举》,此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昨天早读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大家把自读提示默读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画起来。(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自由发言(7分钟)

谈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想,师板书。

三、师生共同讨论(3分钟)

把板书的各种感想同类组合,避免重复,使之更简明。

四、各小组选择议题(2分钟)

五、分组讨论(8分钟)

要求:①做好笔记并列出发言提纲,使之条理化。②选出组长。

六、由组长上讲台发言,其它小组可以质疑、补充。(17分钟)

七、教师补充并总结(4分钟)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八、作业布置:(1分钟)

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篇2:讲学稿《范进中举》

一、解“儒”导入

PPT显示儒

上课之前我先来考考大家,这个什么字?知道它的意思吗? 明确:读书人。

听说过《儒林外史》吗?“儒林外史”什么意思? 明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读书人阶层的故事,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清代吴敬梓。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说说读书人的故事。(ppt显示:范进中举)板书:范进中举 吴敬梓

二、理情节

《范进中举》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们一起把与范进相关的情节来理一理,好吗?(ppt显示,加黑的已出示)

终中秀才 借钱赶考 出场挨骂 卖鸡求米 闻中举人 喜极而疯 挨打清醒 获赠钱房

三、精读“喜极而疯”(感受形象地描写和范进心情由喜而疯的变化)

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到了54岁,整整考了34年,终于考中了举人。对范进来说,这是一件

事。(ppt显示)

哦,他都高兴地疯了!文章哪些语段在写范进高兴地发疯了?(第五节、第八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这些文字里没有一个“疯”字啊,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么说作者不在这里写疯,大家也是和我一样没有觉得范进之疯的是吗?)大家能告诉我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吗?

分析:噫!好了!我中了!

噫!好!我中了!要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这两句话应该怎么读?

1、噫!好了!我中了!明确:“~!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这里是哪个意思呢?

你什么时候会说“好了”?一道数学题很难,你花了半个小时终于做出来了,说一句:“哈!好了,我做出来了?”所以这里的“好了”是完成了,完善了的意思。

噫——好了!我中(读得更重)了!(感慨中满满地喜悦)........噫!好!我中了!(为什么跑到集市上去?揣摩范进的心理)所以这里的“好”表示使人满意。

噫!好!我中了——(喜悦有余,疯态已现).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范进疯的样子,还巧妙地刻画出范进由喜到疯的心情变化。

让我们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文字,再次感受文字的魅力。

四、探究为什么会发疯

A范进为什么会发疯?(ppt显示题目和学生的名字)我让范进自己来帮你们解答,那就是——“好了”。什么好了?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1、经济状况变好了。

前:每日小菜饭

不知猪油味 饿了两三天 乡试无盘缠 后:有人赠钱赠房

2、社会地位提高了。前:被骂现世宝 烂忠厚没用的人 尖嘴猴腮 癞蛤蟆 后:天上的“文曲星” 贤婿

老爷 世先生 世兄弟 穿插:胡屠户前面的话有感情的读一读 胡屠户后面的话有感情的读一读 你读完什么感受?

明确:吴敬梓真是厉害啊,一个评价的字都不出现,却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人物的缺点和可笑之处。

引导:这样的变化都是由哪些人营造出来的呀?平头百姓 亲戚 知识分子

明确:各个阶层的人对范进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看来这不是个别现象,这已然是社会的风气啊!板书:社会风气

B胡屠户变了,乡邻变了,张乡绅变了,为什么众人会有这样的变化?(ppt显示问题和学生的名字)

其他人变:趋炎附势,势利,奔着利益而去。(板书

势利)范进自己有没有变?哪里看到变了,为什么变?

但他之前为什么会这么贫穷呢?(板书:科举制度)引入资料: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出现把原来分散在豪门贵胄手中的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朝廷来了,给平民百姓、寒门子弟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但是科举制度从创建,一直在被修改,因为统治者的不同目的,它的作用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明朝以来实行八股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只从五经四书中出题,脱离实际。连统治阶级自己也说,不是不知道八股没有用,实在是因为要制约有志之士,驱使有才能的人,没有什么方法能比得上这个的。

(ppt显示: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清代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由此可见即便你在科举中高中也未见得获得真才实学,但若你在科举中不能高中,你却注定潦倒一生。

如果你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你会去参加科举考试吗? 许多知识分子都有着光宗耀祖的梦想,而这是唯一的方式。于是很多知识分子就把读书当职业,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章。他们的目的就是获得功名,享受富贵。所以当官的都是一些怎样的人啊?(让学生说)

科举制度为封建朝廷培养了一批鹰犬和爪牙,他们又反过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这么看来范进中举背后的这34年过得那是相当地的辛酸。他坚持整整34年一心想要考取功名,这是他的选择,也是谁逼他不得不做的选择。范进啊,真是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板书:毒害)

这时,我们看范进中举,这又是一件 悲

事。

五、感受讽刺的魅力

吴敬梓真是厉害啊,不在文章中直说人的势利、趋炎附势,却又处处暴露人的势利和趋炎附势,不在文章中直说科举之毒害,却又处处揭露科举之毒害。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明确:用对比、夸张、反讽等方式揭示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这种文学手法我们称为讽刺。(板书:讽刺)

吴敬梓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讽刺,有时什么修辞都不用,只是一个特写镜头,或者随意点染就能达到讽刺的效果。鲁迅曾这样称赞《儒林外史》: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由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意思是:等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来以后,才从旁观者的角度,指摘时弊,机锋指向读书人阶层,文章风格悲戚中而带有诙谐,婉约中藏有讥讽,于是小说一部(相对于经史子集而言)才开始有称得上褒贬时弊的书籍。

六、结束课堂,倡导读《儒林外史》

最后就用老师写的这幅对联来总结我们的这堂课的内容吧!上联:四书 五经 写八股

儒林醉求利和名 下联:一冷 二讽 书五味

敏轩暗揭腐与弊

吴敬梓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前辈时贤都如是说:“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是读读他的书,此言诚是。

范进只是《儒林外史》中众多儒生中的其中一个,他是贫苦儒生的代表,是晚年中举的典型。在那时的社会里若是一个家境殷实的读书人去考功名又会如何呢?已经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像范进一样热衷功名呢?若想解开更多地疑问,同学们一定要去读读《儒林外史》。

五、作业

篇3:《范进中举》教学案例分析

在《范进中举》这个片段当中, 作者塑造的范进这个典型形象让人深思。作为学生, 这样的科举制度离他们很远却又是那么有对比性。所以更应该从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个角度入手, 通过范进的疯态描写和中举前后的性格变化的分析清楚地理解主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 又感受到我们所处社会的光明和幸福。因而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摆正读书的心态, 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自主学习过程简述:

师:话说乾隆下江南时, 按照惯例, 大到官员, 小到百姓都应到场迎送, 可是当年却有一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 而是在家悠哉游哉。这会是怎样一个人呢?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狂人是谁呢?他就是吴敬梓, 他够狂, 可狂也有狂的理由呀, 他家族显赫,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 共出了六名进士, 包括一名榜眼, 一名探花。他本人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屡屡落第。之后这位旷世奇才用了他近20年时间给我们留下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说尽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各路考神!在这群考神中, 就有这么一个人, 为中秀才, 整整考了35年, 这35年来, 他历尽人间酸辛饱尝世态炎凉, 所幸的是到54岁时终于中举了!

高中以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他高中的场面。 (看发疯这一段影像资料)

师: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就是屏幕内容的再现呢?请大家马上把它找出来!

师: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这一段!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段中的这部分读一下, 从范进不看便罢读到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我们呢边听边把范进的动作语言描写划出来, 动词可以用横线语言可以用波浪线!

师:范进的动作语言描写看谁找得快, 马上说!从这些描写中, 你看到怎样一个范进?生:我看到一个神魂颠倒疯态毕露的范进形象。

师:下面重点看这两句话!来, 先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话!要重点突出“好”“中”两字, 读出他的心情!

师:为什么反复说这两句话呢?我们来看看标点都是感叹号!这里的感叹号能否换成句号省略号?

生:不能, 范进心理十分欣喜, 只有感叹号才能抒发强烈的情感!

师:再看句子, 都很简短。这么简短的语句里你读出了范进怎样的心情呢?

生:也是因为太高兴, 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里。

师:按照常理, 这两句话的顺序应该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按照常理, 这两句话的顺序应该是“我中了!好了!”“我中了!好!”这样写出中举只是途径, “好了”最要紧是目的。

师:把“好了”“好”放在前面有什么作用?

生:起强调作用。

师:“中了”“好了”, 你想想看, 范进认为什么好了呢?用一个句子补写出范进的心理。 (课件展示) 比如我再也不用—— (上街卖鸡了!) 试试看, 哪个同学讲得最快!

生1:我再也不用拼命赶考了。

生2:我再也不用看胡屠户的脸色了

……

师:中举前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生1:中举之前, 范进是个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人, 胡屠户骂他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把口水啐到他脸上也没有关系。

师: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说他是“烂忠厚没用的人”又表现在哪里?

生2:见到平头百姓还和他们拱手作揖, 和他们平起平坐,

……

师: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那么中举后范进又变成怎样一个人呢?

生1:中举后范进变成了一个虚伪圆滑的人, 明明不认识张乡绅却说“久仰”, “晚生”, “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师:范进的虚伪还表现在哪里?

生2:想要张乡绅的这些银子却假装不要, 后来又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

……

师:范进一旦中举, 他老谋深算, 伶牙俐齿, 一切应酬自如, 再也不是以前点头哈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以后从乞丐形象变成官爷形象, 中举前甘受屈辱懦弱猥琐变成中举后虚伪奸诈圆滑世故。他的人格扭曲了

师:疯了, 人格扭曲了, 归根结底是什么惹的祸?

生:科举制度

师:范进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

师:范进疯了, 如何是好?

生:报录人出了主意, 要最怕的那个人去打他。

师:为什么是报录人说的?

生:报录人见多识广, 他见怪不怪!

师:可见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师:这一个嘴巴难道只是打在范进一个人的脸上吗?

生:更打在千千万万个范进脸上。我可以想像到当时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命运。如果中举了就会受不了, 因为中举太难!而中举之后又有太多的好处。

师: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 我们能看出当时的读书人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一生只做八股文章, 让他们手无寸铁之力, 让他们百无一用, 只为中而读只为中而中!

师:这一个嘴巴难道不是更打在毒害人的科举制度上吗?

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 因为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一根救命稻草一条独木桥。这条路是那么的艰难对他们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摧残, 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 扼杀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 而这样的科举制度竟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1400多年!

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表现出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师: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板书:痛恨箭头指科举制度)

师:是呀, 怎么不令人痛恨呢, 范进这个典型形象, 让人有太多的思考, 我们难以想象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 我们难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让我们在笑的同时感受到非常深沉的悲哀, 感谢范进感谢吴敬梓让我们了解这么多!让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习!

师:范进中举, 喜极而疯, 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请同学们课后用100字左右谈谈你的看法。下课!

反思与强化:

作为小说, 需要长文短教更需要明确目标。尤其要使一堂课具有完整性有效性必须定位准确单一,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所以我在多次磨课之后把重点定位在揭示主题上。我的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提问牵动全文

这是一篇小说, 单元要求是“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以什么为突破口去感知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主题呢?我深知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的要求的突破点, 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于是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范进认为什么好了呢?”“中举有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呢?”通过有效的巧妙的提问和挖掘, 让学生了解中举只是让他的生活地位变好了, 却使他疯了人格变扭曲了。

二.各抒己见训练能力

课堂的有效性还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尤其是我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 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 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 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问题的讨论, 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看出中举让甘受屈辱、懦弱猥琐的范进变成了虚伪奸诈、圆滑世故的范进。他的人格扭曲了。在激烈的讨论中也有效地训练了多项能力。

三.巧妙切入重点品读

巧妙的切入点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 单元同时还要求“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通过反复阅读课文, 我发现第五段就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精彩的描写丰富的内涵凝聚其中。所以在导入之后我就播放中举发疯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继而通过自由读、个读多种形式品读这一段的疯态描写, 重点赏析语言描写, 从标点、句子、顺序等角度去赏析, 发现别样的有效别样的魅力。

篇4:讲学稿《范进中举》

【关键词】范进中举;众人中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何为“中举”?即:乡试考中称为“中举”。中举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作为储备官员了,是一个由民到官的转折。

面对范进中举的好消息,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心与关注。它让我们感受到范进中举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中举,而更像是周围所有人的共同中举。

一、面对范进的中举,乡邻们很“热心、亲切”

他们“很热心”。从馈赠物品上来讲:“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了两只鸡来的。”为何把东西一一写明呢?体会作者的几个词语的妙处。鸡蛋、白酒是粮食酿造的,“背”可见分量多,两只鸡,鸡在农耕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乡邻们又搬些桌凳,请报录人吃酒,商议治疯办法。

看似如此和睦、热情,为何只有“当下”才来?为何中举前只有胡屠户来贺喜,乡邻们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却无人道贺?因为中秀才只是进学的开始,并不代表就能飞黄腾达,何况范进考了这么多年,中举就不一样了,以后就会步入仕途当官,所以感受到邻居们的热心更多的是势利的表现。

当范进的母亲央及一个邻居去寻她儿子的时候,那乡邻飞奔去寻。为何作者用这样的词汇?这两个词语表现的是乡邻内心的着急,是范进中举,为何乡邻如此着急?可能是他想第一个快速地把中举的消息传达给范进,以达到巴结讨好的目的,日后也好说,当初是我第一个把好消息告诉你的。

把中举当成自己的事情的,想巴结讨好的又何止仅仅是这一个邻居。在热闹、亲切、祥和的外衣之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的丑陋,他们把对范进的奉承写得那么心安理得、那么自然,丝毫没有任何的羞涩与难过,反而犹如自己中举一样高兴。等范进又拜谢了他们之后,他们才离开。缘何此时才离开?因为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的就是范进来谢谢他们,记住他们,这样范进以后发达了,应该会来回报他们的。即使他们没中举,但中举带来的收益,他们早就预做准备了,这也可以算是乡邻们的中举。

二、在乡邻们退出舞台之后,张乡绅急忙造访

为何作者此刻安排张乡绅出场?我们先看看出场气氛:体面的管家,大红全贴、轿子。他的打扮: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自然这样的人和普通百姓是不一样的阶层。这也是作者的暗笔,写出封建等级的差异。张乡绅的一些言语:“世先生、同在桑梓、亲切的世弟兄、弟、至亲骨肉。”他送的物品:五十两白银,三进三间的东门大街空房赠送。当范进推辞的时候,张乡绅的神情是急了。为何范进不收,他要急?他来的目的就是拉拢范进,为他所用,结党营私。范进是未来的官员,新贵人,张乡绅“适才”看见题名录就来了,一下子变成至亲骨肉,就犹如买了一只股票,潜力股,具有超级升值潜力。此时是范进即将发达的转折点—中举,把范进拉拢过来,就犹如自己是范进,中举带来的好处岂不可以和自己共同分享,又和自己中举有何区别?

三、范进中举,胡屠户变化宛若两人

如果说外人想巴结、拉拢范进,想依附范进的中举给自己带来实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胡屠户的态度就更发人深省了。

在胡屠户身上伴随着一系列变化,如: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二汉提着东西。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有我这个贤婿,还怕后半辈子靠不着他怎的?

林林总总的表现,把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趋炎附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巴结好了范进,又和自己中举又何区别?还倒省了自己求学的辛苦。

四、范进中举,妻母俱各欢喜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母亲、妻子为何都各自高兴,恐怕结合前后文也能略知一二吧。老太太见报子来了,吓得没敢出来,只待听见“中了”,才伸出头,告诉他们“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俨然已经不是一个农村太太的话语了,已经明显摆起了举人娘亲的那个架子了。当范进疯了后,老太太急的哭了,既有母亲对儿子的爱的体现,有些话语也是值得人去咀嚼的。“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感叹号中有种强烈的意味,“这一疯,几时才得好?”可见母亲希望儿子好,既是出于本性的母爱,也有一种跟着享福的想法吧。而《儒林外史》原文中,范进的妻子也注重了着装,摆起了架子。第四回何美之浑家说:“范进媳妇,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跻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你说,那里看人去!”可见,范进中举了,给自己也同样带来了中举的利益,亦不是自己在体验“中举”带来的实惠吗?

作者就是用这些次要人物,再衬托出主旨,着力表现科举不仅毒害了读书人,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人心。正是社会上这些读书人以及社会人的林林总总的表现,才构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的精髓,耐人回味,发人深省。

篇5:《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5、问题探究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6、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7、总结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篇6:范进中举续写作文

【正文】:

话说范进中举那日,范进站在门口,对张乡绅说:老先生,慢走,慢走。还没说完,只听一阵马蹄声由远至近而来,张乡绅的轿子还未抬起,三匹马来到了跟前,上面坐的正是原来的那三个报录员,其中一人下马喊道:哪个是范进?快出来!张乡绅一听,立马从轿子里出来,气愤的说道:你们是什么人?范老爷的名字难道也是你们敢叫的?见了范老爷还不赶快下跪!三个人见张乡绅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知道是朝廷官员。便说:老爷您有所不知道,刚才我们送错了贴,其实这个范进不曾中举,中举是另外一位青年人,因为同名同姓,所以才认错了。我们现在要收回报贴。

篇7:范进中举续写作文

这些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着,仿佛没有中断的那一天。范进沉醉在这无尽的喜悦之中。几天后,张乡绅亲自带人迎接范进及其母亲的入住。华丽而精致的轿子缓缓地落到他们的门前。范进面带微笑,庄重而小心翼翼地扶着颤巍巍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则一手拄着拐杖,慢慢地走进了轿子,一副愕然的样子。

待母亲走进去后,范进整了整那崭新精致的服饰,他的脸上洋溢着神气,嘴角微微上扬着,用眼睛轻蔑地扫视了一下人群,昂首阔步地向另一个轿子走去。众人并不在意那轻蔑的目光,汇聚在那一处的目光复杂而贪婪,眼睛却充满了光。他们争先恐后地为他拉开帘帐,他拂袖而走了进去。锣声、鼓声响起来了,喇叭声、鞭炮声交织着,喧闹声吸引了众多的人远远地观望着。张乡绅走进了另一个轿子,他仿佛更兴奋,盯着范进的方向,一直诡秘地笑着。而范进在里面沾沾自喜、悠然自得。

范进每日都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不再想去参加会试了,曾经的夜以继日读过的书被冷落在了一旁,每天脸上都挂着笑容,挣脱了昔日的压抑,反而越发放荡起来,日渐消沉下去。

一天,故友来拜访他。范进望着衣着寒酸的朋友,心生厌恶之情,眉头皱了起来。但朋友坦然地笑着,丝毫没有自卑之意:“久别重逢,友曾记吾等否?”他诧异地看着他们,一副未曾见过面的样子,他拂袖而转过身,示意下人把他们赶走。故友远远地喊道:“士别三日,何以漠而待之?!”范进愣了一下,冷笑一声,便面无表情地独自踱步远去,朋友们愤愤地离开了。

张乡绅看到范进日渐消沉的样子,心有不悦,听到他对故友的态度时,只是淡淡一笑。于是,对范进的态度冷淡了很多。一日,张乡绅宴请一位贵人。院子里的人忙忙碌碌地,把范进冷落在了一旁。他心有不满,便躲在一旁看那位大人物的到来。突然,他屏住了呼吸,目瞪口呆——他是第一名解元。只见张乡绅用曾经对待他的态度对待解元。那张面孔是多么熟悉啊——笑容挤满了他的脸,眼睛充满了光亮。想到自己的今日,只是一名第七名的亚元,心中妒忌了起来,看到张乡绅竟然那样毕恭毕敬时,心中怒发冲冠。紧接着,他看到了器宇轩昂的解元,谈吐不凡,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自己。想到这几日众人的冷漠,张乡绅的不闻不问、趾高气扬的面孔,他仿佛明白了什么。惊讶的面孔随即而凝重起来,透露着几分轻蔑,他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张乡绅一次次回想着这几天范进的行为,十分愤怒,曾经想起范进而发亮的眼睛黯淡了,似乎还夹杂着几分怒火。他带人去了他的院子。那时,已是傍晚。张乡绅在“沙沙”的竹声里佯装镇静地走了过去。突然推门而入,正想发泄一下他的怒气,赶走范进。

刹那间,他愣住了,范进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吃了一惊,诧异地盯着张乡绅——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眉毛也上挑着,双唇紧闭着。张乡绅此时有些慌乱,因为他正看到范进在灯下苦读,文章在桌子上整齐地堆放着,而他的手中蘸着墨的笔还未来得及放下。那一秒,张乡绅的脸色变了,犀利的目光变得柔和,似乎还有几分温顺,紧接着,他有恢复了那张毕恭毕敬的面孔,嘴唇有些发颤,支吾着说:“先生……您看真抱歉……看了刚刚有什么误会……打扰您了·····”

篇8:讲学稿《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 看了一遍, 又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笑了一声, 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 往后一跤跌倒, 牙关咬紧, 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 不由分说, 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 一脚踹在塘里, 挣起来, 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笑着,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摹拟价值」

这是《范进中举》中描写范进的一个片段, 选段通

过范进看、念、拍、笑、道、跌倒、爬、拍着手大笑、飞跑、踹、挣、拍着笑着、走等一系列动词, 刻画了一个痴迷功名、因中举而疯癫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丑态, 讽刺意味十足, 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刻画人物的时候, 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给人物贴性格标签, 比如直接说“他是个爽朗的人”“她是个温和的人”, 这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写作者, 可以让动作“说话”。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动作描写, 人物的性格不言自明, 这样的文字才是耐人回味的, 鲜活生动的。

「范本分析」

这段文字, 是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特殊表现。范进是个老书生, 一辈子追求功名未果, 生活上贫困得揭不开锅, 尝尽了人情冷暖。而正当此际, 他忽然中举了, 于是就欢喜疯了。怎么表现这种疯呢?作者让范进“看了一遍”, 又“念一遍”, 写出了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的心理;“拍手”和“笑”是这段文字中范进的主打动作, 他的那种欢天喜地的内在情绪就是通过这两个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跌倒”“飞跑”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把这种疯态表现得穷形尽相。所以仿写的时候, 我们也要注意, 要给人物一个特定的情境, 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动作, 要捕捉细节, 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摹拟要求」

通过一个特定情境描写一个人物, 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家庭聚会, 大宝小宝自告奋勇要表演。音乐响起来了, 大宝小宝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大叫着蹦跳出来。他们拣了个人多的地方继续大叫, 直到所有人都注意到他俩, 才开始跳舞。不想忘记了动作, 呀呀呀地乱叫起来;又忽然像是想起来了, 于是忙乱地摆动手和脚。我正看得高兴, 两人又不知怎的打起架来。大宝骑着小宝, 小宝呜呜地哭着, 双手拍打着大宝的腰, 双脚乱蹬大宝;大宝紧紧揪着小宝的头发, 张开嘴试图咬上小宝一口。大人们连忙赶过来解围, 一场舞蹈表演变成了“情境表演”…… (蒋声)

点评小作者观察得很认真, 把两个孩子的一场“滑稽表演”描写得很生动。但在人物的刻画上, 手法还是显得稚嫩了些。

片段二摹拟指数:★★★

公交车经过一个站台。有个人在车子启动时才向站台跑来。透过车窗看, 那人一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另一只手不停地挥舞着, 大跨步地飞奔, 嘴里大吼着“等等, 等等”。他终于跑到了公交车的自动门边, 用力拍打着玻璃。司机拗不过他, 最后只得打开了车

门。 (李潇龙)

点评追公交车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被李潇龙同学关注到了。他通过对那个人腿、手、嘴等的描写, 表现了其急切的样子。不过描写还不够细。

片段三摹拟指数:★★★★

阿婆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包那种小脚粽, 小巧可爱。她戴上老花眼镜, 双眼低垂, 一只手熟练地从身旁抽出一张沾了水的粽叶, 卷一个尖尖的小卷, 再抽出一张, 卷成宽宽松松的大卷, 套在小卷上, 然后灌入一把白花花的糯米, 左拍一下, 右拍一下。她举起半成型的粽子, 转了几个角度, 确定没有瑕疵了, 才放下来。接着, 她一手托粽, 一手将一根铜色的长针从粽叶末端穿过粽身, 系好后, 把粽子摆在一旁的篮子中。包好一个后, 她马上又拿起新的粽叶, 继续包制…… (高书涵)

点评这段文字, 把阿婆包粽子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传神。阿婆动作熟练, 神情专注。更重要的是, 这段描写饱含生活的温馨感。

片段四摹拟指数:★★★★

傍晚, 外婆缓缓地扛起锄头, 迈着蹒跚的步履走上田埂, 走到那片花生地。她吃力地提起重重的锄头, 就这么一下一下地翻着土, 将花生挖出来。汗珠随着时间的推移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手巾擦了又擦。花生挖得差不多了, 她将手巾小心翼翼地折好后塞回口袋, 又把锄头横放在田坎里。她颤颤巍巍地蹲下身, 仔细地采摘着花生, 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明天他们回来, 我得好好挑些大的, 给他们带到城里吃。”过了许久, 她依旧忙个不停。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晖将外婆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杜沙芸)

篇9:“范进中举”博士版

范进在京城获得博士学位后,竟然要去私塾当老师。胡屠户闻讯,一脸阳光顿作乌云密布。暗暗思忖:我花了多少银子,才供养这女婿读书,打造成了高级人才。现在怎么如此这般行事,莫非是疯了?遂拔脚疾奔回家。

见了范进,发现并没有任何疯癫状。胡屠户一时纳闷,竟呆怔怔望着女婿发愣,好长时间才怯怯地问:“听说你要当私塾先生?”范进答“是的!如今这社会竞争太激烈,到处缺乏安全感。而这私塾属于教育界,工资连年涨,无失业一说,又可以使户口留在京城。”胡屠户说:“那你的考古专业,岂不是学而无用了吗?”范进耷拉着脑袋,低声哼了一句:“你老不明白……”谁知这话勾起了胡屠户的暴躁性情,他突然拔高嗓门吼“瞧你这点出息!我已经是养猪专业户了,虽然没文化,有的是银子!我把女儿嫁给你,根本就不考虑那点小钱的问题,就是希望你成为一代建功立业的知名专家,让小老也跟着威风威风。现在看,你真是现世没有的东西!”旁边的范母喃喃道“我真命苦,有了个博士儿子,却得了这拙病。”范妻也跟着悲凄地嘟嚷:“读书期间好好的,怎么毕业后,就这样了呢?”范进郁闷,掉头就要走出家门。那胡屠户目睹此情况,一时恼怒性起,左手上去一把揪住范进的上衣领子,右手伸开大大的巴掌,呈欲扇状!

篇10:范进中举续写作文

昨日落榜心苍凉,

今日中举变凤凰。

乡邻丈人皆来贺,

乡绅张官又赠房!

过了数日,又陆续有乡邻同窗前来庆贺,所谓米、酒、礼金不可胜数。且说今日,庭院前有两匹高头大马,下来两位宦官,头顶乌纱,脚下如踏轻风一般,直径来到范进大堂屋,传圣旨召范进入朝。范进听得大喜,又找来丈人胡屠户,大摆宴席,即日起程。

范进携了众人的盘缠和两个男仆来至京城,心中想到朝中必能受赏,便入住京城的高档客栈,次日着华丽衣冠入朝。此时入朝中一窥,朝堂下正跪着从全国各地来的二十位举人,按排名次序跪拜天子。天子仔细打量各位举人,个个都是年轻貌美的模样。但看了一圈,便打量到范进,见他虽穿着美丽,但眼神、举止、语态并不是能做官处事的料,便单叫起范进说道:“第七名,且走近些让朕看看。”范进只思受赏之事,那里听到天子之言,只是右边人用手推他:“叫你呢!”范进这才醒过神来,低着头慢慢走近天子。天子越打量他越觉反感,便皱着眉头道:“想先帝之臣,无不貌相端正,行为之雅,吾择臣之道也应如此且今日见尔,本想封官于你,但见你相貌不断,行为不雅,不能胜任朝廷之事。今你且返家,日后若有适当之职,一定于你。”范进听至一半处便觉心凉,听罢,更觉透心悲寒,但又不敢冒顶皇上,便答曰:“草民感激不尽,敬谢隆恩。”后退出朝堂,来到客栈中。

两仆人见主子归来,大喜问道:“老爷,天子可许你官职?”范进听得,本心中悲甚,进而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哭了一会,便叫仆人去查余下的盘缠。仆人曰:“今刚刚交了房费、伙食,还余几两薄银,正等着老爷受赏呢!”范进听罢,忙狂奔下楼,急急的退房,又收拾了行李,写了仆人离开。

两仆人正迷惑,又见老爷退房,更加困惑,连问了几次原因。范进耳根子通红,应曰:“有何好问的?既退了房,还有何官职赏赐?”仆人脸色大变,一路上责骂范进不止。后盘缠用尽,只好沿路讨饭回家。

篇11:范进中举续写作文

刚送走了胡屠夫,那张乡坤又来了,指着范进气冲冲地说:“范进,你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了举人还不知足,如今还想做范老爷,真是黄粱美梦,把本大人的房子和贺银还来,我真是瞎了眼!”范进连忙让妻子取出张乡坤的银两还与他,张乡坤拿着银两气愤地走了。

张乡坤走后,范进倒在地上嚎啕大哭,道:“天理何在,我苦读经书几十年,好不容易中举了,却是假的!”说罢,又开始嚎啕大哭……

范进的故事从侧面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写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欺贫爱富与麻木。

篇12:范进中举续写

【范文一】

话说范进中举以后,只要跟他稍微沾点亲的,都风光了起来。有一个自称是范进阿妈的姐姐的丈夫的爷爷的儿子的岳母的姨母的儿子的人,拎了一篮鸡蛋,不远万里从地球的`另一端飞奔而来,想让范进多多关照自己,当然他从地球另一端赶来时,范进已经当了一个多月的七品县令了。

范进估计是被他这一串称呼侃晕了,竟让他留下做自己的师爷。到底是把这位远方亲戚高兴坏了,手舞足蹈起来,篮里的鸡蛋都飞上天,砸在范进的脑袋上,开了花。范进狂汗~。

一日,一民妇击鼓伸冤。虽然范进已经上任了一个多月,但开堂办案还是第1次。虽然范进没办过案,但在戏里面也见过几回。但拿起惊堂木“啪”一拍,心里也跟着跳了一下。范进装模作样地问:“堂下何人?”那位妇人答曰:“民妇张倾城,乃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老板娘。”范进接着问:“有何冤情?” 张倾城回答:“昨日,那卖肉的胡屠父来我们这儿唱卡拉OK,还吃了一桌的山珍海味,可吃完饭以后,就给那么一点点银子,还打伤我几个小兄弟,我们是小本生意也不容易啊,大人一定要为民妇做主啊~。”说完便掩面而泣。

这下范进可犯难了,这案子怎么办都不好,要是公正一点吧,就对不住老丈人,夫人那儿也不好交代;可要是偏向老丈人那儿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怎么也得整点威信出来。那……再看看。

“啪”范进一拍惊堂木:“带胡屠父上堂。”

“威武—”

“岳…不,胡屠父,你昨日砸了张倾城的场子,可有此事?”范进第一次这么跟岳丈说话,心理直发毛。

胡屠父连忙大喊:“冤枉啊,大老爷,我昨日在圆环套圆环娱乐城喝了点小酒,那老板娘竟逞我酒醉之时,盗我银两,还反过来怪我没钱付帐,我一火就骂了两句,她竟然找了几个弟兄揍了我一顿,老爷啊,你一定要替我伸冤哪~。”

张倾城又哭了起来:“大人我是被冤枉的啊。”

范进这下更糊涂了,这原告变成了被告,这下如何是好呢?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范进脑子里写满了问号。

张倾城知道范老爷是胡屠父的岳父,心知自己吃亏,忙说:“大人我有一物证。”范进好奇:“盛上来看看。”说罢,张倾城上前几步,偷偷摸摸的从袖中拿出200两银子,送给范进,说:“范老爷可要明断啊!”

范进有点眼呆了,不知是拿好还是不拿好。倒是那新师爷,一把抓过银两,道:“我们范大人心里有数。”说罢,便在范进耳边嘀咕了一阵子,范进连连点头称是。

范进一拍惊堂木,道:“现在本官判:胡屠父砸人家场子不对,赔偿张倾城损失费80两,又因为胡屠父污蔑张倾城,关押他10天,退堂。”张倾城喜滋滋地捧着从胡屠父口袋中掏出的80两银子走了。

胡屠父不服气了,大声叫骂:“你这忘恩负义的东西,中了举人就忘记了我这个老丈人……”范进慌忙说道:“岳父大人莫要生气,这120两银子是张门补偿你的损失的,还有你就在这住上10天,陪陪爱妻和我家母,她们也怪想您的,保证天天有好酒好菜招待您。”胡屠父心里这么一盘算,心知这次是范进帮他赚了,又满脸堆笑这对范进说:“哎呀,贤婿老爷,刚才是误会您了,我就知道您不会忘记我这老岳丈的,呵呵。”

此后,大街上都在传言范进大义灭亲的壮举,殊不知其中另有玄机也。

【范文二】

却说范进中举后,家里着实热闹了几分,从前如同陌生人的邻居天天都来拜访范进,乡绅也来得十分勤,向范老太太送礼,其中的缘由大家也不言自明。

范进夫妇与范老太太也住进了张乡绅送的府邸中,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范老太太要过生日了,周围的邻居纷纷来巴结范进,送上许多珍贵礼物,也有金银,也有首饰……

大寿这一天,下人正在给老太太打扮,老太太看着这些五颜六色的首饰珠宝,眼睛都冒着金光,她拿起一串项链,喃喃道:“好,好呀,这些金银财宝是我的了!”说完,人却栽倒在地上,侍女慌了,有的呼叫,有的摇着老太太的手,有的去找范进。

范进同一班乡绅正聊的正欢,突闻消息,脸都惨白了,疯了似得冲到老太太房中,不久,郎中来了,却给范进带来了晴天霹雳,“哎,令堂福薄啊,因一时见了金银,痰涌了上来,驾鹤西去了……”,范进听了,大哭不止,众人面面相觑,各自散去了……

时间仿佛悄悄流逝了,范进为老妇人办了丧礼,众邻纷纷来参加,无非狗哭耗子假慈悲。范进也渐渐平复了自己的心情,现在眼前的是四年一次会试。

胡屠夫来了,满面笑容道:“最近乡绅们又送来了许多财富,你那老娘死了,却也得了不少便宜,听说贤婿要去参加会试,我也准备了一些盘缠,你好在路上用。”“那多谢老爹了!”

范进打点好行装就带着一个驾车的仆人上路了,来到沿途一处湖边,范进向下马车休息一会,不想绊了一下,踢到了马屁股,马儿顿时失控,冲向湖中,范进和仆人一同落入水中,范进忙拖住仆人,哪知仆人在生死一刻,一用劲便把他甩开了,范进一读书人,哪识得水性,挣扎几下就沉下去了……

篇13:讲学稿《范进中举》

一、我的科考我做主

众所周知, 范进既不是官二代, 也不是富二代, 更不是星二代, 无亲爹、干爹可拼, 乃是一介不折不扣的无一实用之技的草根书生, 家境世代贫寒, 社会背景平常, 全家终年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 累得气喘吁吁, 活得朝不保夕, 过得猥琐自卑低微, 根本无钱铺路升迁做官, 从来无人赏识提携为宦, 遭尽他人白眼, 就连操刀卖猪肉的岳父对他也横挑鼻子竖挑眼睛, 更遑论街坊邻居及当地土豪绅士县太爷。

面对贫穷落后的命运, 卑微的社会地位, 吃了上顿没下餐的苦日子, 范进非但没有随波逐流, 破罐破摔, 得过且过, 反而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相信“男儿当自强”, 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下决心走国家公务员考试之路。他几十年如一日, 坚守青灯黄卷, 埋头苦读累读, 不怕他人冷嘲热讽, 不畏别人说三道四, 不惧世俗眼光, 一次次走向考场, 一次次名落孙山, 一次次用勤能补拙、大器晚成的古训鼓励自己, 一次次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激励自己, 屡考屡败, 屡败屡考,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朝着既定的科考目标踉踉跄跄前行, 在国考路上案牍劳形, 皓首穷经, 头悬梁锥刺股, 用无悔的青春、辛勤的汗水、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 倾情演绎了一曲穿越千年的“我的科考我做主”之歌, 炼成了百折不挠后人皆知的考神, 终于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祖坟冒烟, 金榜题名, 推翻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谬论, 圆了自己心中向往已久的中国梦———考取了举人 (广东省第七名) , 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在职能部门担任要职, 管理百姓和治理地方, 改变了穷困潦倒的生活, 破茧成蝶, 让人刮目相看。

从草根范进完成人生“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蜕变角度看, 他对自己的个人追求目标、自我价值及向往的生活定位非常准确, 他所经历的炼狱般的考试情结无可厚非, 值得大书特书, 他是典型的古代版的考试达人与考试明星, 与当今仍在校磨刀霍霍冲刺高考的高四、高五莘莘学子及在不惑之年才考进高等学府的孜孜求学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堪称“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光辉典范, 有值得后人借鉴学习之处。

二、科第文化耀华夏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大业三年 (607年) , 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在这条漫长的时间长河里, 历代不同的中央政府都把科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 足见科考有着可取积极的一面, 有值得后人挖掘的选拔考试内涵。

首先, 科考制度门槛低, 除了“娼、伶 (戏子) 、隶、皂 (衙役) 、罪人弟子”不许报考外, 其他人不分阶层, 不论贫富, 不限年龄, 不问出身, 不需阅历, 只要学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对行政官吏感兴趣, 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公平竞争, 广泛参与, 唯才是举, 择优录用, 用人透明, 为范进这类寒门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提供了一个“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的露脸机会, 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历代世卿世禄、察举制、征辟、九品中正制等选拔人才制度的束缚与局限, 能为中央政府发现、网罗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方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管理人才, 利国益民。

其次, 科考制度与时俱进, 不断改进反思, 在继承与发展中可操作性强, 靶向性明确, 有自己一套系统具体的操作模式, 严格通过“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步骤挑选社会管理人才, 能最大化考察考生的智商、情商;操作过程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 可谓百里挑一, 大浪淘沙, 剩下的都是耀眼的金子。经过千年历朝历代不断完善, 科考已形成了中国独特先进的考试文化———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我国现阶段无论是招收公务员还是招考特岗教师, 报考简章都明文规定报名人数要达到既定比例才能开考, 面试人数要达到既定比例才能进行面试, 否则取消或减少该岗位招收招考计划。这些科学合理的做法都有科举留下来的影子。

再者, 由于科举制度面向所有学子招生 (对草根学子来说尤其重要) , 使得各级政府、当地绅士、地主、土豪、大富人家、有识之士都纷纷筹资设立不同等级的办学机构, 如同文馆、书院、私塾等 (尤其是私塾遍布中国各地) , 大肆兴学, 有教无类, 广招学生, 期望年青一代牢记:“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 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 我有笔如刀。”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 跻身上层社会, 光宗耀祖, 荣归故里。这对提高当时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对大力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事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 著名罗志田学者在《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一文中对科举制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 上及官方之政教, 下系士人之耕读, 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流动之中。1905年建立的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 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 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一语中的, 见解独特, 非常中肯。

第四, 中国的科举制度历经千年而不衰, 生命力旺盛, 对世界文化贡献极大, 走出了亚洲, 走向了世界, 先后被邻邦日本、韩国、越南效仿推行。欧洲传教士还长篇累牍介绍科考的公平、公正, 备受英国和法国推崇青睐。英国在吸纳科举的精华的基础上, 出台了文官制度, 纷纷被欧美各国借鉴学习。有专家学者把科举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在笔者看来恰如其分, 当之无愧。

三、科举选才独树一帜

受定势思维和先入为主的影响, 人们往往一提到科举, 很多人就会以范进为反面教材, 声泪俱下控诉科举扭曲读书人灵魂, 一一罗列科举制度带来的种种不是, 总认为科举戕害读书人, 败坏社会风气, 弊大于利, 早该取缔。在笔者看来, 这种认识肤浅, 有失偏颇, 并不公允, 缘于大众读者没有深入全面了解科举制度, 没有真正透过科举表面看到其利大于弊的另一面。有资料显示, 在清朝114名状元中, 2人因受贿处罚, 其余112人为官清廉刚正。这98%的清官恰好证明了通过科举制度途径选拔出来的官吏是国之栋梁, 社会精英, 官吏楷模, 从侧面有力证明了科举制度是经得起时空考验的。

正因为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素质好、官德口碑佳, 让我们欣喜看到了一批批科举出身, 光耀华夏星空的出类拔萃人才, 如民族英雄文天祥、林则徐, 著名文学家白居易、苏轼, 著名政治家包拯、张居正,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黄炎培, 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等。这些热衷科举的人中豪杰, 社会精英, 在不同的朝代,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岗位, 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服务大众, 造福社会, 业绩显赫, 深受百姓好评, 他们为大唐盛世的延续、两宋繁华的出现、元明两代的强盛、大清王朝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科举的杰出代表, 他们彰显了科第文化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无穷魅力。

在广西贺州市富川县, 长期受科第文化辐射影响, 崇文尚学, 戮力办学,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书院及私塾遍布村寨, 师勤生勉, 人才辈出, 贤杰不尽。因此, 当地民众文化水平较高, 累计有133名科举进士, 其中该县秀水村出状元1人, 进士26人。这些先贤才俊在全国各地为官清廉, 尽责履职, 体恤民情, 鞠躬尽瘁, 受民爱戴, 成为了科举的幸运儿, 是科举的典型榜样。这显示出了科第文化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巨大作用。

四、家声科第乳燕飞

吴敬梓撰写范进中举故事目的很明确, 就是想告诉后人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位杰出的伟大的小说家的初衷及出发点是好, 但是他忘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就是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历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需要在实操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 使之日趋完善, 更加合理科学。我这样说, 还因为吴敬梓家人及其本人也都是科第出身, 地方世族, 书香门第, 在当地很有名望。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缙是顺治年间的探花, 祖父吴旦是监生, 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 生父吴雯延入丛霄道院读书, 嗣父吴霖起拔贡, 吴敬梓是秀才出身。面对如此显赫名门望族, 面对科第文化带来的物质富足及精神荣耀, 吴敬梓是心花怒放的, 他欣然挥毫写下的“家声科第乳燕飞”就是力证, 流露出了他对科第文化的由衷赞美, 表达了他对科第文化的一往情深。

在“家声科第乳燕飞”的召唤下, 吴敬梓曾数次高高兴兴跑到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北岸江南贡院参加举人考试。吴敬梓举人科考屡次失败, 详情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与他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妻的坎坷多舛命运影响考试正常发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亦或许与他对八股文欠火候有关……与吴敬梓一样也极其热爱科考的还有蜚声大清文坛的蒲松龄。蒲松龄考上童生资格后, 亦曾多次参加乡试, 希望在科考旅途中愈走愈远。我想, 如果吴蒲二人顺利考上进士、状元的话, 那么他们笔下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汩汩流淌的将会是对科第文化的赞美、向往和追求。

篇14:《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在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几个人物形象最具有讽刺的意味?

生:范进和胡屠户。

师:范进是本文所要看重点表现的一个形象,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哪个片段,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作者辛辣的讽刺?

生:喜极发疯

师:速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发疯的过程:(生介绍,师板书:昏厥→疯跑→跌倒→疯走)

师:疯得跌荡起伏、疯得劲头十足、疯得丑态百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普遍吗?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在这些夸张的描写中,你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动作“踹”,可见疯的劲头有多大。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外形,“披头散发”,鞋不知道掉在哪里,而且浑身是污泥。一个中举的举人竟是如此一副丑态,真是又可笑又可悲。可见作者对范进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吗?

生3:我觉得不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我觉得更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

师:你思考的很深刻。的确,无论是孔乙己还是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作者正是借这一些典型的人物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的科举制度!还有吗?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语言:“噢,好了,中了”并且反复出现,说明人疯心不疯,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

师问:噢,你发现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探究。人在疯狂的状态下仍然知道中举带给自己的是“好”!你们觉得文中有写到这些“好”吗?

生5:有,在文章第6段。“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酒的,还有的背了斗米来的,也有的提了两只鸡来的”。而中举前范进的家里没米没面,老母亲都饿的两眼发昏,却没有人过问。可以看出,“好”在他家的经济可以迅速改善。

生6:文章第11段,写到张乡绅一听说范进中举,马上带着钱财亲热地套近乎,“好”在地位可以快速提高,荣华富贵自动送上门来。

师:一个“好”字,却言简意赅通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心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所以说好文章需要“咬”文“嚼”字的。你看,这就是夸张的力量,在夸张的描写中,人物的丑态毕露无遗。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笑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地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

师:范进中举,冲击的何止是范进一个人!细心的我们会发现中举后,范进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所有的对比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答胡屠户)。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封建市侩的嘴脸。

师:通过寻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待同一个事物,人物前后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同。下面我们就利用对联的形式让人物原形毕露。我先示例一下:上联是“盘缠不借骂一通”,下联是“喝酒壮胆治疯病”,横批是“贫欺富惧”。注意我们在拟写时可以从称呼、态度、礼品、相貌的评价、才学的评价、嫁女的解释等等角度去考虑。好,下面请小组合作拟写,视本组的能力而定,越多越好。

生1:我的上联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下联是“方面大耳相貌堂堂”。横批是“厚颜无耻”。

生2:我的上联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下联是“文曲星下凡做大官”,横批是“前倨后恭”。

生3:我的上联是“可怜女儿没福气”,下联是“嫁个老爷真幸运”,我的横批也是“前倨后恭”。

生4:我的上联是“一副大肠一瓶酒”,下联是“数斤猪肉数斗钱”,横批是“有利可图”。

生5:我的上联是“遇见蛤蟆今生真倒霉”,下联是“有了贤婿后世有靠头”,横批是“趋炎附势”。

生6:我的上联是“边啐边骂腆肚去”,下联是“又奉又扯低头来”,横批是“媚态十足”。

师:看来,大家集体的智慧就是大,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横批概括得也是极为一针见血。

师:在夸张、对比中,我们体会了讽刺的魅力,那么结合本节课的分析,你们是否有深入的发现!请以“通过____________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社会”的句式来写出自己对文章独到的感悟。

生1:通过范进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一旦中举,便会飞黄腾达的社会。

生2:通过范进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社会。

生3:通过张乡绅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官官相护、拉帮结派的社会。

生4:通过胡屠户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社会。

生5:通过乡邻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

生6:通过胡屠户的变化,我发现这是一个对不幸者冷酷,对权势者敬畏的社会。

师:是的,通过范进中举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不仅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无情批判,而且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认清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我们才能感受到今天新社会的生活的美好,更加明智地建设我们的新生活!

上一篇:学游泳八年级作文下一篇:读书实现我的梦想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