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2024-05-09

语文教案-范进中举(精选10篇)

篇1: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4)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5、问题探究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6、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7、总结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篇2: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目的要求】

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讳(huì) 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

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语段

篇3:《范进中举》教学案例分析

在《范进中举》这个片段当中, 作者塑造的范进这个典型形象让人深思。作为学生, 这样的科举制度离他们很远却又是那么有对比性。所以更应该从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个角度入手, 通过范进的疯态描写和中举前后的性格变化的分析清楚地理解主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 又感受到我们所处社会的光明和幸福。因而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摆正读书的心态, 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自主学习过程简述:

师:话说乾隆下江南时, 按照惯例, 大到官员, 小到百姓都应到场迎送, 可是当年却有一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 而是在家悠哉游哉。这会是怎样一个人呢?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狂人是谁呢?他就是吴敬梓, 他够狂, 可狂也有狂的理由呀, 他家族显赫,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 共出了六名进士, 包括一名榜眼, 一名探花。他本人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屡屡落第。之后这位旷世奇才用了他近20年时间给我们留下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说尽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各路考神!在这群考神中, 就有这么一个人, 为中秀才, 整整考了35年, 这35年来, 他历尽人间酸辛饱尝世态炎凉, 所幸的是到54岁时终于中举了!

高中以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他高中的场面。 (看发疯这一段影像资料)

师: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就是屏幕内容的再现呢?请大家马上把它找出来!

师: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这一段!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段中的这部分读一下, 从范进不看便罢读到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我们呢边听边把范进的动作语言描写划出来, 动词可以用横线语言可以用波浪线!

师:范进的动作语言描写看谁找得快, 马上说!从这些描写中, 你看到怎样一个范进?生:我看到一个神魂颠倒疯态毕露的范进形象。

师:下面重点看这两句话!来, 先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话!要重点突出“好”“中”两字, 读出他的心情!

师:为什么反复说这两句话呢?我们来看看标点都是感叹号!这里的感叹号能否换成句号省略号?

生:不能, 范进心理十分欣喜, 只有感叹号才能抒发强烈的情感!

师:再看句子, 都很简短。这么简短的语句里你读出了范进怎样的心情呢?

生:也是因为太高兴, 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里。

师:按照常理, 这两句话的顺序应该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按照常理, 这两句话的顺序应该是“我中了!好了!”“我中了!好!”这样写出中举只是途径, “好了”最要紧是目的。

师:把“好了”“好”放在前面有什么作用?

生:起强调作用。

师:“中了”“好了”, 你想想看, 范进认为什么好了呢?用一个句子补写出范进的心理。 (课件展示) 比如我再也不用—— (上街卖鸡了!) 试试看, 哪个同学讲得最快!

生1:我再也不用拼命赶考了。

生2:我再也不用看胡屠户的脸色了

……

师:中举前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生1:中举之前, 范进是个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人, 胡屠户骂他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把口水啐到他脸上也没有关系。

师: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说他是“烂忠厚没用的人”又表现在哪里?

生2:见到平头百姓还和他们拱手作揖, 和他们平起平坐,

……

师: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那么中举后范进又变成怎样一个人呢?

生1:中举后范进变成了一个虚伪圆滑的人, 明明不认识张乡绅却说“久仰”, “晚生”, “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师:范进的虚伪还表现在哪里?

生2:想要张乡绅的这些银子却假装不要, 后来又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

……

师:范进一旦中举, 他老谋深算, 伶牙俐齿, 一切应酬自如, 再也不是以前点头哈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以后从乞丐形象变成官爷形象, 中举前甘受屈辱懦弱猥琐变成中举后虚伪奸诈圆滑世故。他的人格扭曲了

师:疯了, 人格扭曲了, 归根结底是什么惹的祸?

生:科举制度

师:范进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

师:范进疯了, 如何是好?

生:报录人出了主意, 要最怕的那个人去打他。

师:为什么是报录人说的?

生:报录人见多识广, 他见怪不怪!

师:可见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师:这一个嘴巴难道只是打在范进一个人的脸上吗?

生:更打在千千万万个范进脸上。我可以想像到当时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命运。如果中举了就会受不了, 因为中举太难!而中举之后又有太多的好处。

师: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 我们能看出当时的读书人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一生只做八股文章, 让他们手无寸铁之力, 让他们百无一用, 只为中而读只为中而中!

师:这一个嘴巴难道不是更打在毒害人的科举制度上吗?

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 因为这是那个社会提供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一根救命稻草一条独木桥。这条路是那么的艰难对他们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摧残, 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 扼杀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 而这样的科举制度竟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1400多年!

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表现出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师: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板书:痛恨箭头指科举制度)

师:是呀, 怎么不令人痛恨呢, 范进这个典型形象, 让人有太多的思考, 我们难以想象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 我们难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让我们在笑的同时感受到非常深沉的悲哀, 感谢范进感谢吴敬梓让我们了解这么多!让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习!

师:范进中举, 喜极而疯, 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请同学们课后用100字左右谈谈你的看法。下课!

反思与强化:

作为小说, 需要长文短教更需要明确目标。尤其要使一堂课具有完整性有效性必须定位准确单一,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所以我在多次磨课之后把重点定位在揭示主题上。我的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提问牵动全文

这是一篇小说, 单元要求是“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以什么为突破口去感知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主题呢?我深知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的要求的突破点, 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于是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范进认为什么好了呢?”“中举有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呢?”通过有效的巧妙的提问和挖掘, 让学生了解中举只是让他的生活地位变好了, 却使他疯了人格变扭曲了。

二.各抒己见训练能力

课堂的有效性还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尤其是我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 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 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 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问题的讨论, 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看出中举让甘受屈辱、懦弱猥琐的范进变成了虚伪奸诈、圆滑世故的范进。他的人格扭曲了。在激烈的讨论中也有效地训练了多项能力。

三.巧妙切入重点品读

巧妙的切入点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 单元同时还要求“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通过反复阅读课文, 我发现第五段就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精彩的描写丰富的内涵凝聚其中。所以在导入之后我就播放中举发疯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继而通过自由读、个读多种形式品读这一段的疯态描写, 重点赏析语言描写, 从标点、句子、顺序等角度去赏析, 发现别样的有效别样的魅力。

篇4: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关键词】范进中举;众人中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何为“中举”?即:乡试考中称为“中举”。中举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作为储备官员了,是一个由民到官的转折。

面对范进中举的好消息,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心与关注。它让我们感受到范进中举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中举,而更像是周围所有人的共同中举。

一、面对范进的中举,乡邻们很“热心、亲切”

他们“很热心”。从馈赠物品上来讲:“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了两只鸡来的。”为何把东西一一写明呢?体会作者的几个词语的妙处。鸡蛋、白酒是粮食酿造的,“背”可见分量多,两只鸡,鸡在农耕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乡邻们又搬些桌凳,请报录人吃酒,商议治疯办法。

看似如此和睦、热情,为何只有“当下”才来?为何中举前只有胡屠户来贺喜,乡邻们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却无人道贺?因为中秀才只是进学的开始,并不代表就能飞黄腾达,何况范进考了这么多年,中举就不一样了,以后就会步入仕途当官,所以感受到邻居们的热心更多的是势利的表现。

当范进的母亲央及一个邻居去寻她儿子的时候,那乡邻飞奔去寻。为何作者用这样的词汇?这两个词语表现的是乡邻内心的着急,是范进中举,为何乡邻如此着急?可能是他想第一个快速地把中举的消息传达给范进,以达到巴结讨好的目的,日后也好说,当初是我第一个把好消息告诉你的。

把中举当成自己的事情的,想巴结讨好的又何止仅仅是这一个邻居。在热闹、亲切、祥和的外衣之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的丑陋,他们把对范进的奉承写得那么心安理得、那么自然,丝毫没有任何的羞涩与难过,反而犹如自己中举一样高兴。等范进又拜谢了他们之后,他们才离开。缘何此时才离开?因为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的就是范进来谢谢他们,记住他们,这样范进以后发达了,应该会来回报他们的。即使他们没中举,但中举带来的收益,他们早就预做准备了,这也可以算是乡邻们的中举。

二、在乡邻们退出舞台之后,张乡绅急忙造访

为何作者此刻安排张乡绅出场?我们先看看出场气氛:体面的管家,大红全贴、轿子。他的打扮: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自然这样的人和普通百姓是不一样的阶层。这也是作者的暗笔,写出封建等级的差异。张乡绅的一些言语:“世先生、同在桑梓、亲切的世弟兄、弟、至亲骨肉。”他送的物品:五十两白银,三进三间的东门大街空房赠送。当范进推辞的时候,张乡绅的神情是急了。为何范进不收,他要急?他来的目的就是拉拢范进,为他所用,结党营私。范进是未来的官员,新贵人,张乡绅“适才”看见题名录就来了,一下子变成至亲骨肉,就犹如买了一只股票,潜力股,具有超级升值潜力。此时是范进即将发达的转折点—中举,把范进拉拢过来,就犹如自己是范进,中举带来的好处岂不可以和自己共同分享,又和自己中举有何区别?

三、范进中举,胡屠户变化宛若两人

如果说外人想巴结、拉拢范进,想依附范进的中举给自己带来实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胡屠户的态度就更发人深省了。

在胡屠户身上伴随着一系列变化,如: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二汉提着东西。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有我这个贤婿,还怕后半辈子靠不着他怎的?

林林总总的表现,把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趋炎附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巴结好了范进,又和自己中举又何区别?还倒省了自己求学的辛苦。

四、范进中举,妻母俱各欢喜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母亲、妻子为何都各自高兴,恐怕结合前后文也能略知一二吧。老太太见报子来了,吓得没敢出来,只待听见“中了”,才伸出头,告诉他们“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俨然已经不是一个农村太太的话语了,已经明显摆起了举人娘亲的那个架子了。当范进疯了后,老太太急的哭了,既有母亲对儿子的爱的体现,有些话语也是值得人去咀嚼的。“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感叹号中有种强烈的意味,“这一疯,几时才得好?”可见母亲希望儿子好,既是出于本性的母爱,也有一种跟着享福的想法吧。而《儒林外史》原文中,范进的妻子也注重了着装,摆起了架子。第四回何美之浑家说:“范进媳妇,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跻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你说,那里看人去!”可见,范进中举了,给自己也同样带来了中举的利益,亦不是自己在体验“中举”带来的实惠吗?

作者就是用这些次要人物,再衬托出主旨,着力表现科举不仅毒害了读书人,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人心。正是社会上这些读书人以及社会人的林林总总的表现,才构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的精髓,耐人回味,发人深省。

篇5:范进中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醺、腆着、嗑、商酌、叙功、唯唯连声”等词。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行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深刻体会科举制度的危害及当时社会世态的炎凉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分析体会科举制度的危害及当时社会世态的炎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欣赏视频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关科举制度的短片,相信大家对科举制度已有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和科举制度有关的小说《范进中举》,通过小说进一步去认识科举制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去认识。(出示幻灯片,生齐读内容)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三)字词积累

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文中有些字词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我们一起来读横着读每个词读两遍。(出示幻灯片)

作揖(yī)

带挈(qiè)

醉醺醺(xūn)

腆着(tiǎn)

啐(cuì)

嗑西北风(hē)

嗑瓜子(kē)

拴(shuān)

掼(guàn)

讳(huì)

星宿(xiù)

绾(wǎn)

桑梓(zǐ)

攥(zuàn)

揣在腰里(chuāi)

揣摩(chuǎi)

商酌(zhuó)

轩敞(chǎng)

不省人事(xǐng)

唯唯连声(wéi)

(四)感知课文

通过同学的预习对于文本已经很熟悉了,关于这篇小说的情节我们再来看一个小短片。对照短片与文本文本上还有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训话;张乡绅赠房、赠银。这两个情节。

(五)人物赏析,1、在刚才的短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范进,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及短片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个怎样的人?在书本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范进:①唯唯诺诺,甘受屈辱

②热衷功名

范进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年年进考场,直到45岁才中秀才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了秀才之后什么反应?(疯了)老师觉得范进发疯这段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1)齐读第5段

(2)小说是如何描写范进的病态的?

动作:把两手拍了一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 往门外飞地

夸张 讽刺 表情:笑

大笑

语言:噫!

好了!我中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中举前的动作与语言

通过对比我们还可以看出范进自己也是爱慕虚荣的,讽刺意味极强。

2、至于范进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去参加科考呢?发疯这个问题肯定是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那这个问题我们放在最后再来解决。在他发疯的时候有个人治好了他的疯病,这个人是谁(胡屠户)我们来看看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把描写胡屠户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①嗜财如命

②嫌贫爱富、势利

夸张、对比。③前倨后恭

3、除了上面这些人,文中还写到了乡邻和张乡绅,大家说说这些人是怎样的人呢?

乡邻:趋炎附势 张乡绅:趋炎附势

可见,你中了举人就如一个香饽饽所有的人都会来恭维你,名利双收,所以说范进考了三十几年的科考是科举取士的价值引导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所决定的。可见封建科举制度不仅对知识分子毒害之深,对整个社会的戕害也是可怕的,他扭曲了社会这些人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本文中在笑的同时我们也要引起我们的沉思。这就是讽刺小说。

(六)、拓展延伸:

在众人都对范进刮目相看的时候,报录人又来到了范进家里,原来是弄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发挥你的想象,这时候胡屠户、相邻人,及范进又会怎样呢?写不少于200字的小片段。

(七)、作业布置

写一篇《范进中举》读后感。

篇6:《范进中举》教案

1.学会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资料助读】

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对比手法通常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的作用主要有:表达鲜明的爱憎情感,突出艺术形象的特点,揭露矛盾冲突,进行辛辣讽刺.

【温故知新】

1.给加点字注音。

带挈( )唯唯连声( )桑梓( )解元( ) 拙病( )星宿(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作yī( ) 腼tiǎn( )忌huì( )商zhuó( )chuāi( )着 zuàn( )紧

3.课文节选自长 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作者是 (朝代)小说家 。

4.小说情节发展的一般过程是: 、 、 、 。本文的高潮部分是: 。

【自学提纲】

1.本文的主人公范进是个怎样的形象?速读课文,概括范进的性格特点。要求用“我读到了一个 的范进,从文中他 (具体表现)可知。”的句子来回答。

(学法指导:阅读小说应学会结合人物的相关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学会抓住最能表现人性格的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又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学会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及时的用旁批等形式记录下来,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何变化?结合对胡屠户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征。

要求用“我读到了一个 的胡屠户,从文中他 (具体表现)可知。”的句子来回答。

3.探究: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讨论引导:反复朗读第五自然段对范进发疯丑态的描写,感受其癫狂的形象;范进中秀才为什么没有疯?“噫!好了!我中了!”折射了范进怎样的内心世界?)

【当堂检测】

换装

①姜总工程师难得见到地穿上了一套笔挺的咖啡色毛料西装。

②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他们钢铁公司花了一个多亿从国外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轧机设备,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今天终于jùn工投产了。部里、省里的众多头头脑脑们,今天都要赶来参加投产仪式呢。

③姜总穿着这套挺括的西装,在工地上走着,精神头儿格外zhèn奋。两年里,没日没夜地泡在这施工现场,上班下班,都是那套皱皱巴巴硬得象牛皮似的土黄色工作服,哪里有机会穿件像样的.衣服——谁让他是这工程的总工程师呢!

④姜总工程师一会儿登上轧机平台,一会儿钻进配电室,一会儿又攀到天车上,心情和20多年前在产房前等待儿子的第一声啼哭时一个样。

⑤转悠了个把小时,他确实觉得一切都万无一失,这才活动活动酸酸的腰腿,从主厂房钻出来。

⑥迎面碰上了公司的许副经理,姜总工程师一愣,平时,老是挺挺括括穿着他那套藏青色西装,系着深红色领带的老许,今天竟然换穿上了那平时从不见他上身的土黄色工作服!

⑦姜总工程师和老许打过招呼,才发现,不远处的会场主席台前,还聚着公司的一帮头头们。这会儿,清一色每人都穿着那皱巴巴牛皮一样硬的土黄色工作服。平时,可很少见他们穿。姜总工程师下意识地瞅瞅自己一身笔挺的毛料西装,感到浑身不自在起来……

1.填字 jùn工( )zhèn奋( )

2.文中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平日里老是穿西装打领带的许副经理,今天反而换上土黄色的工作服?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课下作业】

1.必做题:《课时作业本》“自我检测部分”

2.选做题:联系课文有关情节,根据材料续写:

范进判案

话说范进中举后不久,即补缺做了高要县县令。上任第一天就接到一张状纸,一平民状告张静斋巧取豪夺,强占民宅。只见范进铁青着脸,用力将惊堂木向下一拍……

篇7: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吴敬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感知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过程与方法:

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课件出示)

这一天,农历十二月,一个广东省两县童生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新任的广东学政周进。此人,一生在科场考了数十次,却连个秀才也没捞着,受尽了困顿和屈辱,后来在一群商人的资助下,侥幸地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广东学政”。当他主持秀才考试那天,见考场上有一个“面黄饥瘦,胡子花白,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的老童生,十二月天气,“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此人便是范进。不禁勾起了自己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并面嘱他一定要去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

那,54岁才中了秀才的范进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教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走入课文了,那么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注意结合课下注释,积累理解文言化的字词,并注意古今异义。

二、字词知多少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带挈 醺 腆着 啐 星宿 拙病 兀自 绾 桑梓 侥幸 轩 敞 锭子 攥 不省人事 讳

(二)解释下列词语

•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省:醒悟。明白。• 狗血喷头:比喻把人骂得一塌糊涂。•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 之明, • 一 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 火候:原意为烧火的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你从《范进中举》的这出好戏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抓住重点字词来品味,理解)

四、介绍讽刺手法:

教师:文章让我们觉得既好笑又心酸,这就是讽刺手法的妙用。

讽刺手法:一种修辞手法,言辞或情景所表达表面意思与其本意相反。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漫画法 〈二〉对比法 〈三〉托物法 〈四〉反说法

五、分析范进发疯的意义。(为什么,如果没有这一情节会怎样)教师: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说的前三类人都是小说作者所批判的对象。范进大概可以归入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下人者”,对人低三下四之谓也,更确切地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接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范进的“下人”,确实“下”得出奇。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

1、那么,由此可看,发疯在这场闹剧当真是个“会有的实情”,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情节会这样?

2、介绍作者及作品、介绍科举制度,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呼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顺和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流,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仇世嫉俗之情。安微巡抚赵德麟荐举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作品: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科举制度: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4)介绍范进 范进:

• 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 一直考了三十四年

• 五十四岁时才中了秀才 • 随后中了举人

3、探究:范进为什么会喜极而疯? 明确:长期压抑(深层原因)

突发变故(直接原因)

科举毒害(根本原因)

六、小结:作者真可谓用心良苦,把自己对科举考试的批判之情投放到了范进身上,“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其实是打在了“科举制度”的“心上”。

七、课堂小练笔:

鲁迅先生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那么,就让我们一展身手为范进写副联吧。

八、布置作业:

运用讽刺等手法写作小作文:(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2)范进上任之后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可怜

范进 正面 可悲 侧面 胡屠户

可笑 可叹

篇8: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 看了一遍, 又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笑了一声, 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 往后一跤跌倒, 牙关咬紧, 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 不由分说, 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 一脚踹在塘里, 挣起来, 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笑着,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摹拟价值」

这是《范进中举》中描写范进的一个片段, 选段通

过范进看、念、拍、笑、道、跌倒、爬、拍着手大笑、飞跑、踹、挣、拍着笑着、走等一系列动词, 刻画了一个痴迷功名、因中举而疯癫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丑态, 讽刺意味十足, 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刻画人物的时候, 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给人物贴性格标签, 比如直接说“他是个爽朗的人”“她是个温和的人”, 这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写作者, 可以让动作“说话”。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动作描写, 人物的性格不言自明, 这样的文字才是耐人回味的, 鲜活生动的。

「范本分析」

这段文字, 是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特殊表现。范进是个老书生, 一辈子追求功名未果, 生活上贫困得揭不开锅, 尝尽了人情冷暖。而正当此际, 他忽然中举了, 于是就欢喜疯了。怎么表现这种疯呢?作者让范进“看了一遍”, 又“念一遍”, 写出了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的心理;“拍手”和“笑”是这段文字中范进的主打动作, 他的那种欢天喜地的内在情绪就是通过这两个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跌倒”“飞跑”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把这种疯态表现得穷形尽相。所以仿写的时候, 我们也要注意, 要给人物一个特定的情境, 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动作, 要捕捉细节, 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摹拟要求」

通过一个特定情境描写一个人物, 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家庭聚会, 大宝小宝自告奋勇要表演。音乐响起来了, 大宝小宝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大叫着蹦跳出来。他们拣了个人多的地方继续大叫, 直到所有人都注意到他俩, 才开始跳舞。不想忘记了动作, 呀呀呀地乱叫起来;又忽然像是想起来了, 于是忙乱地摆动手和脚。我正看得高兴, 两人又不知怎的打起架来。大宝骑着小宝, 小宝呜呜地哭着, 双手拍打着大宝的腰, 双脚乱蹬大宝;大宝紧紧揪着小宝的头发, 张开嘴试图咬上小宝一口。大人们连忙赶过来解围, 一场舞蹈表演变成了“情境表演”…… (蒋声)

点评小作者观察得很认真, 把两个孩子的一场“滑稽表演”描写得很生动。但在人物的刻画上, 手法还是显得稚嫩了些。

片段二摹拟指数:★★★

公交车经过一个站台。有个人在车子启动时才向站台跑来。透过车窗看, 那人一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另一只手不停地挥舞着, 大跨步地飞奔, 嘴里大吼着“等等, 等等”。他终于跑到了公交车的自动门边, 用力拍打着玻璃。司机拗不过他, 最后只得打开了车

门。 (李潇龙)

点评追公交车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被李潇龙同学关注到了。他通过对那个人腿、手、嘴等的描写, 表现了其急切的样子。不过描写还不够细。

片段三摹拟指数:★★★★

阿婆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包那种小脚粽, 小巧可爱。她戴上老花眼镜, 双眼低垂, 一只手熟练地从身旁抽出一张沾了水的粽叶, 卷一个尖尖的小卷, 再抽出一张, 卷成宽宽松松的大卷, 套在小卷上, 然后灌入一把白花花的糯米, 左拍一下, 右拍一下。她举起半成型的粽子, 转了几个角度, 确定没有瑕疵了, 才放下来。接着, 她一手托粽, 一手将一根铜色的长针从粽叶末端穿过粽身, 系好后, 把粽子摆在一旁的篮子中。包好一个后, 她马上又拿起新的粽叶, 继续包制…… (高书涵)

点评这段文字, 把阿婆包粽子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传神。阿婆动作熟练, 神情专注。更重要的是, 这段描写饱含生活的温馨感。

片段四摹拟指数:★★★★

傍晚, 外婆缓缓地扛起锄头, 迈着蹒跚的步履走上田埂, 走到那片花生地。她吃力地提起重重的锄头, 就这么一下一下地翻着土, 将花生挖出来。汗珠随着时间的推移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手巾擦了又擦。花生挖得差不多了, 她将手巾小心翼翼地折好后塞回口袋, 又把锄头横放在田坎里。她颤颤巍巍地蹲下身, 仔细地采摘着花生, 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明天他们回来, 我得好好挑些大的, 给他们带到城里吃。”过了许久, 她依旧忙个不停。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晖将外婆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杜沙芸)

篇9:“范进中举”博士版

范进在京城获得博士学位后,竟然要去私塾当老师。胡屠户闻讯,一脸阳光顿作乌云密布。暗暗思忖:我花了多少银子,才供养这女婿读书,打造成了高级人才。现在怎么如此这般行事,莫非是疯了?遂拔脚疾奔回家。

见了范进,发现并没有任何疯癫状。胡屠户一时纳闷,竟呆怔怔望着女婿发愣,好长时间才怯怯地问:“听说你要当私塾先生?”范进答“是的!如今这社会竞争太激烈,到处缺乏安全感。而这私塾属于教育界,工资连年涨,无失业一说,又可以使户口留在京城。”胡屠户说:“那你的考古专业,岂不是学而无用了吗?”范进耷拉着脑袋,低声哼了一句:“你老不明白……”谁知这话勾起了胡屠户的暴躁性情,他突然拔高嗓门吼“瞧你这点出息!我已经是养猪专业户了,虽然没文化,有的是银子!我把女儿嫁给你,根本就不考虑那点小钱的问题,就是希望你成为一代建功立业的知名专家,让小老也跟着威风威风。现在看,你真是现世没有的东西!”旁边的范母喃喃道“我真命苦,有了个博士儿子,却得了这拙病。”范妻也跟着悲凄地嘟嚷:“读书期间好好的,怎么毕业后,就这样了呢?”范进郁闷,掉头就要走出家门。那胡屠户目睹此情况,一时恼怒性起,左手上去一把揪住范进的上衣领子,右手伸开大大的巴掌,呈欲扇状!

篇10:《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 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 “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 (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 ㈡解析“中举”: 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四、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⑴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预设:“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⑵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怎样治疗这种疯病呢?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这一个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⑷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①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预设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预设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⑸齐读“范进发疯”语段 ⑹(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试分析下列问题: ㈠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㈡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㈢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欲知详解,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预设: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⑵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预设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预设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过渡: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预设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预设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⑶(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预设: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预设: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⑷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预设: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虚伪、圆滑。 ⑸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预设: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⑹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⑺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三、分析本文的主题 ⑴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预设:还毒害了人民。 ⑵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四、拓展练习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假如范进不中举,他会有一番怎样的境遇?试用描述一下,字数在400字左右。

上一篇:以“一路有你”作文材料下一篇:考研高分越来越多 辅导班作用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