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2024-04-21

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通用8篇)

篇1: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文学类

1、三国演义

2、红楼梦

3、西游记

4、水浒传

5、三十六计

6、绿野仙踪

7、爱的教育

8、格列佛游记

9、木偶奇遇记

10、鲁宾逊漂流记

11、汤姆索亚历险记

12、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13、名人传

14、昆虫记

15、森林报

16、小王子

17、海底两万里

18、八十天环球航行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1、福尔摩斯探案集

22、老人与海

23、希腊神话

24、绿山墙的安妮

25、汤姆叔叔的小屋

26、朝花夕拾

27、名人成才故事(中国卷)

28、名人成才故事(外国卷)

29、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古典类

30、中华成语故事

31、中华上下五千年

32、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科普类

33、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34、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35、十万个为什么(A卷)

36、十万个为什么(B卷)

37、中国未解之谜

38、宇宙太空大百科

39、世界之最 40、世界未解之谜

41、恐龙世界大百科

42、动物世界大百科

43、兵器世界大百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 编写 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 选编 成语故事——李新武 编写 论语通译——徐志刚 译注 孟子选注——李炳英 选注 庄子选译——陆永品 译注 西厢记——王实甫 骆驼祥子——老舍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 谈美书简——朱光潜 边城——沈从文 茶馆——老舍 尘埃落定——阿来 繁星·春水——冰心 芙蓉镇——古华 鲁迅杂文精选 呐喊——鲁迅 女神——郭沫若 家——巴金 雷雨——曹禺 子夜——茅盾

伊索寓言精选——(古希腊)伊索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俄)克雷洛夫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匹克威克外传——(印)泰戈尔 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童年——(苏联)高尔基

篇2: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标准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较大改动,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6年6月在03年版“语文新课程必读丛书”(50种)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订,并冠名为“语文新课程必读丛书”(修定版)。丛书的书目均为“新课标”所推荐,总计60种,一次性同时推出。

推荐书目的初中部分为:繁星·春水,西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芙蓉镇,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二十世纪外国散文精选,初中生必读古诗文50篇,文学名著导读,计16种。

部分书目在苏科版语文教材各册推荐阅读安排如下:繁星·春水(七上),西游记(七下),童年(七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上),水浒传(八下),格列佛游记(九上),骆驼祥子(九上),朝花夕拾(九下)。

初中生必读古诗文50篇在苏科版语文教材各册安排如下:

七上:

1.孔子语录《论语 》2.三峡(郦道元)3.次北固山下(王湾)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6.赤壁(杜牧)7.水调歌头(苏轼)

七下:

1.爱莲说(周敦颐)2.使至塞上(王维)3.观刈麦(白居易)4.破阵子(辛弃疾)

八上:

1.小石潭记(柳宗元)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4.望岳(杜甫)

5.春望(杜甫)6.钱塘湖春行(白居易)7.雁门太守行(李贺)8.泊秦淮(杜牧)

9.登飞来峰(王安石)10.过零丁洋(文天祥)11.己亥杂诗(龚自珍)

八下:

1.马说(韩愈)2.陋室铭(刘禹锡)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5.夜雨寄北(李商隐)6.无题(李商隐)7.渔家傲(范仲淹)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九上:

1.桃花源记(陶渊明)2.岳阳楼记(范仲淹)3.醉翁亭记(欧阳修)

4.关雎《诗经》 5.蒹葭《诗经》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7.相见欢(李煜)

8.浣溪沙(晏殊)

九下:

1.鱼我所欲也《孟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3.曹刿论战《左传》

篇3:语文新课标漫议

曾记得,这两个语文新课标刚出台之时,在我国语文教育界掀起了一场特大风暴。面对一些陌生的名词术语,面对所谓全新的理念和体系,不仅广大语文教师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连那些长期研究语文教学法的专家们,也面面相觑;连那些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人也不知道语文教材该怎么编了;连那些在语文教学上得心应手并享有盛誉的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们,也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教了。于是,那些课标的制定者们,那些原在语文教育界名不见经传的、似乎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语文教育的绝对权威们,到处“解读”,到处训示,给语文教育界的芸芸众生“布道”,启蒙。由于他们控制着绝对的话语权,其神态自然是趾高气扬的,其话语自然是透着霸气的。数以百万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唯命是从的份儿了。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10多年来,这两个语文新课标究竟是指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还是无视我国语文教育实际、违背了汉语文教育的规律、把语文教育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和道路呢?究竟是提高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还是搞乱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呢?究竟是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使得我国语文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呢?实践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平心而论,语文课程标准的决策者们的初衷不能说是不好的,他们有着雄心壮志,企图拿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能在我国语文教育领域开辟出一个崭新世界的方案来。为此,他们基本拒绝了一般人认为必须参与语文课标制定的三类人(一类是研究语文教学法的专家,一类是长期编教材的人,一类是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的参与,以防止保守思想的干扰;大胆起用了一批虽然对我国语文教育不甚了解但思想上没有什么负担的新人。以为这下子可以轻装上阵了,但这也就埋下了脱离实际的隐患。加上过于急功近利,在未作充分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的情况下,匆匆忙忙拼凑出了一个所谓中西合璧的东西来;在未经慎重的点上实验的情况下,就强行向全国推行,以致造成了当前的尴尬局面。

客观地说,义教语标中不是没有好东西,恰恰相反,其中有很多好东西,值得肯定。比如“语感”。语感,即语言感悟能力,是一种内化的语文能力,它支配着听说读写等外显的语文能力,它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我国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大师们就非常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然而,在历来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却从来不提语感,唯有义教语标才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并在课标中5次提到语感,强调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比如“积累”。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然而,在历来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却从来不提积累,唯有义教语标才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课标中12次提到积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再比如“感悟”。学生学习语文,固然离不开认知,但更要靠感悟。学生就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来学习语言,提高语文能力的。“感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历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却从来不提感悟,唯有义教语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既然有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义教语标的实践效果却不佳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有问题。义教语标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法不准确,因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在一个层面上。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具有“工具性”;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人文性”。笼统地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没有突显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而在宣传上又过于强调“人文性”,还大力倡导“破除学科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以及排斥“训练”等,于是在教学上出现了以“人文”代替“语文”,以“人文活动”代替“语文训练”的做法,于是发生了“泛语文”的弊端。

其次,有许多所谓的新理念,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见义教语标)。

这说法本身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它没有区别成人的阅读和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没有把握住中小学生课堂阅读的特性。

成人的阅读,或为了搜集处理信息,或为了研究问题,或为了消遣,或为了学习,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则不然,它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有严格规定和要求的。它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的阅读,接受性的阅读。基于语文课程所负担的独特任务,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应该是中小学生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至于“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等,固然与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有关联,但这些毕竟不是中小学生课堂阅读的直接目的和主要任务。

再说,如果一定要把中小学生课堂阅读的主要目的任务定位在“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上面的话,那么,课标中规定的一些能体现语文课独特个性的目的任务,如“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等如何落实呢?因此,将这种说法用之于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是有害的。必然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和异化。

其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见义教语标)。

所谓“对话”,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见《现代汉语词典》)。在阅读教学中,围绕着文本的解读和语言的品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的活动,是常见的,也是有必要的,把这称之为“对话”,没有错。而把学生自身的阅读,也称之为“对话”,大概是来自接受美学的“对话”理论。把这种理论简单地、生硬地套用在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上,很不妥当。首先,接受美学中的对话理论,只适用于文艺作品的阅读,中小学语文课本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只能部分采用文艺作品,大量的是非文艺作品,阅读这些文字,如何“对话”?其次,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有它特定的目标任务,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这点,前文已谈到)。我认为,中小学生阅读文本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自然地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一般情况下,其方式是单向的,不大可能出现读者(中小学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双向交流。一般只存在学生对文本把握是否准确的问题,不大可能出现学生(包括高中生)创造性的赋予文本新的意义的现象。脱离了这个实际,奢谈“多重对话”,特别是过分强调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和“独特体验”,不仅无益,还十分有害,会导致阅读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

其三,“文本的意义不是先在的,确立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见某些解读课标的文章)。

这种说法太玄乎了。照这么说,作者写出的文章(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其意义是在读者阅读中生成的,是读者赋予它的。读者生成的意义是黑,它就是黑;读者生成的意义是白,它就是白;读者生成的意义又黑又白,那它就是又黑又白。这岂不荒唐?应该说,任何人写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有先在的确立的意义,不过,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形象大于思想,确实会出现作品的客观意义与作者的初衷并不一致的情况,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作品有“先在的、确立的”意义。而这些作品的“后在”意义,也不是读者任意赋予的,而是专家们共同研究的结晶。当然,还有“一千个读者头脑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这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只是有些差别而已。如果某个读者头脑里的哈姆雷特变成了贾宝玉,那他就是没有准确把握住哈姆雷特的形象,这与接受美学所描述的完全是两码事。当然,据说现在确有非常朦胧的连作者都不知所云的“作品”,那大概是没有“先在的、确立的”意义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是不宜拿给中小学生学习的,相信它也不可能混进语文课本吧!

这条“理念”,完全否定了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把阅读文本说成是纯主观纯个性化的行为,那么,文本阅读的教学意义就不存在了。于是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都是多余的,教师的指导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阅读教学也可以取消了。这哪里是什么新理念,简直是胡言乱语,它对语文教学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见义教语标)。

“维”,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叫做一维。教学是过程(“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见《现代汉语词典》),是一种线性运动,不以空间形式存在,哪有什么“维度”?再说,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分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是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在教学中,它们不能构成完全对应的关系,而是包含在“过程”之中的。因此,“三个维度”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其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见义教语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包含教和学两种活动。在“学的”范畴,学生是主体;在“教”的范畴,教师是主体。这两个主体统一在“教学”范畴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学生这个主体,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督导;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为此,有人主张用“双主体”来表述,但“双主体”没有反映出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特殊关系。我认为,还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表述好,既有“双主体”的内涵,又表明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既通俗,又准确。

我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体”不等于“自主”。教学活动,受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教材内容等一系列的制约,严格地说,它既不允许教师自主,也不允许学生自主。当然,在操作层面,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如果剥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就会抹杀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师生关系失衡,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把“自主”改为“主动”,比较合适。至于“合作、探究”,固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只能适当运用,不能绝对化。因为,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个人的感悟,不能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学生个体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实践证明,正是这些“新理念”,把语文教学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同时排挤和湮灭了课标中的一些正确主张。

义教语标虽然问题很多,但毕竟还是一个课标;高中语标则完全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东西。

高中语标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高中教育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并非专业教育。而高中语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新闻与传记”“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选读”“社会、思维与语文”及“语文综合应用”等专门领域,都要有相当的造诣。

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小说和戏剧”这个模块,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能进行辩证的分析,分辨精华和糟粕,做出科学的评价”,“学写文学评论,能力求表达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叙事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戏剧作品”,要组织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小说、戏剧进行专门研究”,还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写作小说戏剧作品”。这就是说,学生既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研究者,还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创作者。其它选修模块都有类似的要求(恕不一一摘引)。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是对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呢?显然,高中语标完全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以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强加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不应当承担的。

高中语标也严重脱离了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实际。高中语文只是高中开设的十几门课程中的一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高一每周5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计算,总共只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高中语标规定的每个模块,只能分配到36课时,而每个模块提出的要求则是惊人的。从选修课“唐诗鉴赏”提出的六项要求可见一斑:

1.“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

2.“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

4.“运用诗词格律知识鉴赏唐诗作品”;

5.“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6.“围绕所读的唐诗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

这几乎是对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要求。要在36课时之内完成这样的要求,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别说36课时,即使把整个高中学段各学科共用的三千多课时都拿来学语文,也绝对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面对这样一个“课标”,不禁使我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亩产几十万斤粮食”的“大跃进”的神话,惨痛的历史教训还记忆犹新。没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今天,这个堂皇问世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课程标准,竟然如此“离谱”。我又不禁要问,这样一个课标是怎么样制定出来的,又是怎么样被审查通过并付诸实施的?我想,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稍微有点实事求是的作风,稍微做点调查研究,也不会“离谱”到如此程度吧?

篇4:语文新课标 教学新策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新策略呢?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改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因为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如本人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时,不是一句一句地进行支离破碎去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背诵、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画面美,再体会诗中别致的构思,不落俗套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思想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淡化教师讲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在教学中激起了千层浪。从此,学生们的周记中摘抄了许多小诗,不少学生还模仿写短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二、语文教学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

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如在《项链》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本人先抓住故事的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让学生思考哪些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在哪一个情节体现,进而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了解其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才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续写的故事的结尾,在班上分小组进行朗读交流。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三、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努力提高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竞争力,而现代课堂教学竞争的关键是通过语文课堂把知识转变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讲授戏剧这一单元时,通过开展语文戏剧单元的“我编、我演、我评、我感”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就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的热情:学生自己编剧,自任导演,自聘演员,自己表演,自任评委,自我感悟。学生通过编演了《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雷雨》等剧目,就能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移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不但不会沉闷,反而会活泼生动,语文课堂的特色也就彰显出来了,学生的学习素养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从月色下的荷塘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理解全文内容,体会朱自清写景的艺术手法,所表达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课可采用寓音乐于教学之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欣赏的目的。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曲梅》等都可以采用吟唱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课,可以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如《阿Q正传》的教学,可从分析形象入手,先分析阿Q的家庭出身、姓名、经济状况,不同阶层的人对他的态度,再总结他的“精神胜利法”,进而分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因此,我们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为适应世纪发展要求而制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这一良性方向发展,立足于学生有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更加完善的思维训练,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转换好角色,采取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特情感体验、独立思维能力、独到人生见解的学生。

篇5: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1、《论语》《孟子》《庄子》

2、《三国演义》罗贯中

3、《红楼梦》曹雪芹

4、《呐喊》鲁迅

5、《女神》郭沫若

6、《子夜》茅盾

7、《家》巴金

8、《雷雨》曹禺

9、《围城》钱钟书

10、《谈美书简》朱光潜

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1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

14、《巴黎圣母院》雨果

15、《欧也尼·葛朗台》巴尔扎克

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17、《复活》列·托尔斯泰

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

19、《老人与海》海明威 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附:高中生必背之四十首诗篇

《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

《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纤云弄巧);《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

《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腾王阁序》(节选);《师说》;

《阿房宫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

高中生阅读书目推荐(100部)

(*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书目)

一、文化经典(4部)

1.《老子》/[春秋]老子: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2.*《论语》/[春秋]孔子:东方人的“圣经”,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3.*《庄子》/[战国]庄周: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惊俗骇世之论 4.*《孟子》/[战国]孟轲:睹斯人风标,养浩然之气

二、小说(30部)

5.*《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三个帝国罗曼史,成败兴亡笑谈中 6.*《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 7.*《呐喊》/[现代]鲁迅:对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洞察 8.*《家》/[现代]巴金:青春是美丽的

9.*《子夜》/[现代]茅盾: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

10.《骆驼祥子》/[现代]老舍: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11.*《边城》/[现代]沈从文:边地风情的长轴画卷 12.《围城》/[当代]钱钟书: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

13.《花季·雨季》/[当代]郁秀:为中学生写中学生的小说揭开新的一页 14.《射雕英雄传》/[当代]金庸:自此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地位 15.《尘埃落定》/[当代]阿来:傻子与智者的交汇,先进与落后的融合 16.《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7.*《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 18.《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19.《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20.*《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21.*《巴黎圣母院》/[法]维克多·雨果:善恶美丑的鲜明对比 22.《红与黑》/[法]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

23.*《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24.《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的描述 25.《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拿破仑远征埃及随身携带的书 26.*《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俄]契诃夫: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 27.*《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2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29.*《老人与海》/[美]欧内斯特·海明威: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30.*《欧·亨利短篇小说》/[美]欧·亨利:美国的莫泊桑,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31.《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那场随风而逝的战争

32.《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一本“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的书 33.*《堂·吉诃德》/[西班牙]米盖尔·台·塞万提斯:骑士风尚的飘逝

34.《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

三、诗歌(10部)

35.《诗经》/[商周]民间: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36.《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不会做诗也会吟 37.《宋词选读》 38.《元明清散曲精选》

39.*《女神》/[当代]郭沫若: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40.《繁星·春水》/[当代]冰心:微带着忧愁,微含着哲理 41.《雪莱抒情诗选》/[英]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42.《草叶集》/[美]惠特曼: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43.*《普希金诗选》/[俄]亚历山大·普希金:常读常新 44.*《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哲人绝唱,诗界丰碑

四、散文(10部)

45.《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便览古文发展的最佳范本 46.《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盛行海内,绵延不绝 47.《朝花夕拾》/[现代]鲁迅: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48.*《朱自清散文精选》/[现代]朱自清:真和美的结合 49.《梁实秋散文》/[现代]梁实秋:淡淡的氛围,自有一种韵味 50.《杨绛散文选》/[当代]杨绛:处处随心所欲,又处处颇具匠心 51.《毕淑敏散文集》/[当代]毕淑敏:养心的妙药

52.《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当代]余秋雨:借山水风物,探寻中国文化 53.《纪伯伦散文诗选》/[黎巴嫩]纪伯伦: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54.《莱茵河》/[法]雨果:一部极为出色的游记,巴尔扎克称它“是一部杰作”

五、戏剧(6部)

55.*《西厢记》/[元]王实甫:穿越时空的爱情经典 56.《牡丹亭》/[明]汤显祖:一出还魂续缘,衍出人间至情 57.《桃花扇》/[清]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58.*《雷雨》/[现代]曹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59.*《茶馆》/[现代]老舍: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60.*《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世界文学最辉煌的殿堂

六、名人传记(6部)

61.《名人传》/[法]罗曼·罗兰,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2.《居里夫人传》/[法]艾夫·居里,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3.《梵高传》/[美]欧文·斯通,常涛译,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64.《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梅沱等译,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65.《罗素自传》/[英]罗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6.《甘地》/[印度]莫·卡·甘地著,鲁良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七、随笔杂文(10部)

67.*《鲁迅杂文精选》/[现代]鲁迅:黑色调的文体

68.《经典常谈》/[现代]朱自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69.*《语文常谈》/[当代]吕叔湘:一部讨论汉语常识问题的文集 70.《人生哲思语编》/[当代]周国平: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 71.《蒙田随笔全集》/[法]蒙田:探索心灵与世界的距离 72.《培根散文集》/[英]培根:听一位睿智的老者谈经论道 73.《思想录》/[法]帕斯卡尔: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 74.*《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闪耀着智性的光辉

75.《瓦尔登湖》/[美]戴维·梭罗:海子自杀时身边带四本书之一 76.《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大地共同体

八、人生修养(8部)

77.《人间词话》/[清]王国维: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 78.《美的历程》/[当代]李泽厚: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

79.*《谈美书简》/[当代]朱光潜:美学老人对后辈学人语重心长的美学诤言 80.《美学散步》/[当代]宗白华: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 81.《傅雷家书》/[当代]傅雷:不仅仅是家书

82.《宽容》/[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关于自由思想的最经典最通俗的读本 8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84.《东方哲学的故事》[锡兰]L·A·贝克:简明易懂介绍亚洲思想和思想家

九、科学技术(8部)

85.《科学发现纵横谈》/[当代]王梓坤,中华书局1998年版

86.《数理化通俗演义》/[当代]梁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7.《科学与艺术》/[当代]李政道柳怀祖

88.《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从大爆炸到黑洞 89.《昆虫记》/[法]法布尔: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90.《人类征服的故事》/[美]房龙:人类的发明是社会进化中最重要的阶梯 91.《植物的欲望》/[美]迈克尔·波伦:从植物的眼中来看世界

92.《文明的溪流》/[美]H·G·威尔士:撷取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事件娓娓道来

十、人文名著(8部)

93.《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兵家韬略之首

94.《左传》/[春秋]左丘明: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 95.《史记》/[汉]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6.《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体现

97.《中国大历史》/[当代]黄仁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 98.《共产党宣言》/[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篇6: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培训体会

牛场乡中心小学

牛学富

2012年9月7日至9日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贵州鑫源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举办的历时三天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有幸参加,深有体会。主持教学、讲座的有崔峦、张学伟和李卫东老师,崔峦讲授《小学语文新课标解》,张学伟教学了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李卫东教学了三年级《盘古开天地》,还有张学伟讲座《回顾 沉思 前行——新课标下的思考》,李卫东老师的讲座《把握年段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他们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颇多,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文字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几位名师的精彩讲座,总萦绕在吾耳旁,具体表现在: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不能脱离根本。反之,就是没有目的。再次,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每一个学段的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落实,不能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各段目标,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最后,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工夫。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理解且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这样才算完成本次教与学的目标。

总言而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与名师零距离地接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特级教师,他们的特制来自于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人文素养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此次宜春之行,让我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不光是知识匮乏,更多的是惰性太重,我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最后我借屈原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得到了一些解决的途径。

1、端正的教学态度;

2、娴熟的教学技能;

3、明确的教学目标;

4、精当的教学内容;

5、优化的教学策略。

篇7: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黔西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前来主持讲座的老师有解读六年级《伯牙绝弦》的江志伟老师,解读五年级《景阳冈》的张学伟老师,解读三年级《陶罐和铁罐》的李卫东老师,还有以《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为讲座的高林生老教师。

他们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同时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专家。他们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江志伟老师解读《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主要是善于引导、多加鼓励,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的读,学生从读当中就能知道《伯牙绝弦》这篇古文的内容。

又如张学伟老师解读的五年级教材《景阳冈》,也是注重学生的读,从读当中让学生领悟文中主人公武松“豪爽”、“固执”、“倔强”的性格,让学生从读之中快速掌握本文内容。

还有李卫东老师讲的《陶罐和铁罐》等内容。特别是高林生老师讲的《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这篇讲座.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方式的运用。这是因为:

第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的学习,对语言的运用。而不能是试卷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典型的考试教学,也就是应试考试教学,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我们只有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对语言方式的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去学习语文的习惯。

第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不能脱离根本,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反,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第三,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每一个年级段的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落实,不能随心所欲。把每一块砖都给它垒好了,这样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各段目标,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四,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工夫。一是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还不够,教师必须要有永远不断的知识源泉;二是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小学语文的教学。三是要钻研、读懂文本,才能做好教学的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时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知识、教学技能,才能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第五,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态度决定了一位教师是不是认真搞教学。教学语言能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否接受、理解,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体验语文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目的。

第六,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要做好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完成了本次学习目标。

篇8:高中语文新课标之我见

一、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 形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 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 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不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些语文知识。在5本必修本中, 有22个专题, 均是根据某一话题的深浅编排展开的 (其实, 全国其他各版教材也呈现出如此特点) 。诚然, 新教材中的课文, 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 这些课文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 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但是, 任何教材, 说到底, 仅仅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 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对教材有真正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的是学生。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平时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自己制订背诵计划, 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收集资料, 重组信息, 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 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 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 阅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 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几乎每份报纸每周都有文学版, 每期都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 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即使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 我们也会受益良多。毛泽东曾说:“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 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 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多进阅览室, 多去图书馆, 也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并不像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 只“存在”于语文课本, 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 跳不出语文教材, 跳不出语文课堂, 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就无法获得更好的语文能力。

二、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 凸显学生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 是“儿童缺席”的文化。在传统语文教育中, 教师的身份存在着被过度尊崇、神化的倾向, 教师始终被看作是“代圣人立言”的权威, 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拥有者, 是文化的唯一传播者, 而学生则被看成是接受文化的死的容器, 对文化没有任何的解释权与发言权。因而, 本该充满生命活力与文化意蕴的教育过程被异化成一种单纯的“文化搬运”或“文化复制”的过程。在当今开放的文化语境下, 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赋予学生对文化进行学习、传播、探究与创造的权利。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意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 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 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这些表述闪耀着新的思想光芒, 它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确认, 而且从时代的特点出发, 肯定了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高中语文新课标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指出:学生不仅是文化传播者, 而且是文化建设者、文化创造者。创造是人类的本质, 是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存在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敏锐嗅觉和深切洞察力, 鼓励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作出各种文化探究和个性化诠释, 究其本质, 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 是对其文化本性的一种释放和张扬,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有利于学生价值的实现。

三、新课标实施的理论思考

1. 新课标只是一个参照标准

新课标的编写组长巢宗祺教授提出:“新课标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不同层次适用, 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参照标准。”因此, 我们没有道理对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进行盲目的断章取义的肢解。不同的地区, 如东部与西部, 教育资源、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区别, 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而具体的实施, 应该着眼于现实。

2. 关于“赋权于教师”

在教育改革中, 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权利, 就如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一样, 将使教改失去活力而僵化。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成都教育学院严先元教授认为:课程改革大致相当于教学改革, 教师是连接二者的中间环节。有人说:“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课程改革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张华把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即不同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方式。忠实取向认为, 教师这一角色的实质是, 教师即课程专家所指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相互适应取向认为, 在课程变革过程中, 实践者对课程作出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相互适应取向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三种取向都有存在价值, 有其优劣, 这里不加评说。其实, 三种取向展现了教师权力的增加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教师连第二种取向都还不能做到。教师是教学层次的课程实施者, 观念层次、社会层次、学校层次, 特别是社会和学校, 赋予教师的自主权太少, 毫无疑问, 这极大地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没有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进步, 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中, 虽然几十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但学习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个体的、封闭的, 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 除了与老师的单线联系之外, 缺少横向的、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 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 容易使同学们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其原因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欠缺外, 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随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 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品质, 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强化。这些品质在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 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 是一种隐性的东西。然而, 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 潜移默化地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总之, 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体会并实践新课标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评价新课标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摘要:在推行新课标的当下, 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把握时代脉搏,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切合教育地域特点, 发挥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突破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 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洋桃留学教你如何申请美国留学助教奖学金TA下一篇:环境保护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