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2024-04-13

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精选9篇)

篇1: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法规名称】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颁布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查看

【发文字号】 鲁政办发[2004]67号

【颁布时间】 2004-08-12

【实施时间】 2004-08-12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厅拟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重大举措。各市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保证户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为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各市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于2004年10月1日前报省政府核准后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八月十二日

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山东省公安厅二00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省委工作会议确定的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更好地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服务,现就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打破城乡分割,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村人口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公安机关作为户籍管理的主管机关,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户口登记和门(楼)牌管理制度,尽快实现一体化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村(居)委会不得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户口设置任何限制或附加条件。取消设立的“人口控制办公室”等各类城镇人口迁移控制管理机构,由公安机关按照规定办理户口。坚决杜绝对办理户口人员收取城市增容费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二、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一)放宽落户条件,增强大中城市发展活力。

1.公民为城市招商引资达到一定数额或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纳税达到一定年限或数额的,招商引资、投资人及其直系亲属可在该城市落户。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企业的职工可适当放宽落户条件。

2.被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录、聘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我省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或其他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具有大专学历(含高级技工学校学历,下同)且聘用期满3年,或具有中专学历(含技工学校学历,下同)且聘用期满5年,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人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虽无一定学历但聘用期达到当地政府规定年限,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员,本人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落户条件。

3.公民通过合法方式获得住宅,并取得房产证书,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条件的,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可在购房地落户。港澳台和国外人员购买商品房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条件的,其内陆近亲属可在购房地落户。

(二)实行人才户口城乡自由流动政策。城市各类中高级科技人才和已在城市落户的大中专毕业生愿到小城镇和农村工作的,实行户口来去自由的政策,其户口既可保留在原城市,也可迁往工作地区,也可以再由工作地区迁回原居住城市。

(三)实行《山东省外来人才居住证》制度。凡属我省引进的人才,并取得《山东省外来人才聘用证》,到山东工作而不在山东落户的,发给《山东省外来人才居住证》,凭证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四)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公民在县域内(含县级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均可在住所所在地落户。虽无合法固定住所,但被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这些单位引进的人才,本人可在单位所在地落户。

(五)取消投靠人员户口迁移条件限制。属夫妻投靠的,不受年龄、婚龄的限制。属父母投靠子女的,不受身边有无子女的限制。属子女投靠父母的,未婚子女不受年龄限制。

三、积极推进配套改革,搞好相关政策之间的衔接

篇2: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为贯彻执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和《河南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豫公通[2003]244号)文件精神,使户籍管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促进城镇化进程,现根据我市实际,就进一步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度通知如下:

一、取消城镇入户限制条件,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凡在城市、城镇(县城、建制镇、乡政府驻地)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主权的单元住宅户、不含租赁房屋及门面房),长期从事非农职业、或有生活来源并实际居住生活的18周岁以上成年人,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享受当地城镇居住的同等待遇。

二、实行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的户口迁移政策。大中专毕业生、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已在城镇就业,含私营企业)的,不论时间长短均可在就业城镇入户,已结婚的,配偶子女可随迁,没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户口可入单位集体户口或入亲朋好友家中,有就业意向的大中专毕业生,根据个人意愿可先入户后就业。

符合以上条件,已就业的,由本人持国家承认的中等以上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所在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录用证明;有就业意愿的大中专毕业生凭省就业办签发的《河南省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入户介绍信》、户口迁移证、学历证书、学生本人提供的《集体户口本》或《居民户口簿》办理落户手续;科技人员凭人才交流中心出具的有关证明,向所在县公安局申请办理,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即落实就业单位的,按以往规定办理。

三、加快诚镇及近郊区无地、少地农民的转户步伐,下放农转非审批权限。城市都市村庄居民统一转为城市居民户口,的入城市统一行政管理。城镇近郊人均耕地少于0.3亩的,可在其自愿情况下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各地要根据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都市村庄”转制计划安排,协作配合及时办理转户手续,即日起,各地农转非审批权限下放自各县公安局。

以上精神,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贯彻实施意见。在具体工作中实行随时申报,随时受理,随时审批。即要简化手续方便群众,又要严格把关杜绝造假,严防借改革之机大开个人方便之门。

篇3: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当前阶段烟台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概况

近年来, 烟台积极顺应城镇化发展需求, 深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先后开展三轮户籍制度改革。2002年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提出了户口迁移政策:“凡购买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或购房款15万以上的, 生活有保障的公民及直系亲属就可申请迁入户口。长期居住在市区从事非农产业三年以上、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的, 也可改登为城镇居民户口。并规定对承包土地, 可以保留其承包期内的承包权。”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决定》文件中出台《关于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打破城乡分割, 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 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打破了原有的城乡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在《关于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公民购买商品房 (包括二手房、房改房、自建房) , 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获得的住宅, 建筑面积以45平方米为基数, 并取得合法房产证书和土地证书的, 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可允许3人在购房地落户。”该意见进一步放宽了落户限制。2013年4月, 烟台又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与2004年相比, 这次政策的落实主要集中在落户城镇条件的年限上进一步放宽, 另一方面强调对进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 例如, 签订劳动合同满3年变为2年, 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变为1年, 并且取消了房屋面积和性质的限定, 取消了兴办实业落户的投资和缴税数额设定, 增加了租住公管房 (包括政府公租房、廉租房) 3年以上的, 可以申请落户。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烟台落户的门槛日渐降低, 这不仅为农民工转移人口市民化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更为烟台的城镇化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支持。2014年, 全市户籍人口653万人, 常住人口700万人, 户籍城镇化率、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1.9%和58.55%;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2亿元, 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亿元。相对于2013年, 全市户籍人口增加2万人, 户籍城镇化率提高了1.8%, 城镇化质量系数由2013年的0.88提升至0.89, 高于全国、山东省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山东省相对较高。

烟台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笔者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A市 (烟台市所属县级市) 作为调研对象, 发放26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60份, 在认真分析整理之后, 剖析问题并提出烟台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 城乡政策待遇差别仍然存在, 但已不是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原动力

虽然公安部门取消了农村户籍与非农户籍的区分,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相当多的部门对居民实行农业与非农户籍身份的区分。例如, 法院和保险行业等在人身损害赔偿上规定, 城乡居民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分别依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计算, 造成了城乡居民的同命不同价。民政部门烈属定期抚恤金、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城镇户籍也比农村户籍标准高50%以上。在教育方面, 烟台实行户籍地就近入学原则, 外来务工人员依据居住年限、社保缴费年限确定, 学校选择范围较小, 户籍管理仍然与子女入学挂钩。住房保障方面,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主要保障对象是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 农业转移人口无权申请。此外, 城乡低保、医保报销、养老福利等方面也与户籍制度挂钩, 城镇公共服务产品常住人口全覆盖仍未实现。虽然城乡的政策待遇目前还有差距, 但根据调查, 上述的城乡差别已不是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原动力。城乡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待遇目前已差别不大, 甚至部分政策待遇方面农村要比城市优惠。A市在对260名农村人口是否愿意进城入户进行调查中显示有31%的农村人员为方便子女上学及提高生活质量愿意选择进城落户。由此看来, 子女教育及稳定的就业才是目前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原动力。户口迁移政策的调整, 只是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是否愿意进城还取决于城市的吸引力, 即城市能否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 农村户籍背后逐渐显现的巨大红利, 使农民对农村有了更多牵挂

A市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 分别对1-18周岁、18-35周岁、35-60周岁、60周岁以上4个年龄段的260名农村人口是否愿意进城入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农村人员不愿意进城落户。不愿进城落户的原因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 现实的经济利益让农民不愿放弃农村户籍。作为经济理性人, 农民是否迁出户口, 是基于考量户口背后的利益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当前, 烟台市农村户口所附加的现实利益包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集体经济收益权等权益和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种粮大户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多项政策补贴。这些权益和政策的叠加, 使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缺乏积极性。

第二, 潜在的长远利益让农民不敢迁出户口。随着12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出台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开展和推进, 农民看到了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日益重视, 看到了农村未来的发展能够给他们带来潜在的长远利益, 例如土地补偿收益、房屋征收补偿收益、土地的快速增值等, 都将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的成倍增长。但受政策的稳定性和落实难影响, 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担心放弃农村户籍后将随之失去长远利益。

第三, 改户的机会成本较大让农民不能迁出户口。由于国家、省、市对保护农民落户城镇的前后权益不变, 尚没有明文法律规定, 造成农村人口担心进城落户后, 不仅可能失去原有农村待遇, 而且还可能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和市民待遇, 形成“两头空”局面。此外, 现代化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多数农民因不具备专业技术特长, 在城市就业难度较大, 即便就业, 也多是从事二、三产业内对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 且工作稳定性差。在经济收入没有保障的同时, 进城农民面临高房价、高生活开销, 有进城意愿的农村老百姓往往是“望城兴叹”。

(三) “非转农”现象一定范围存在, 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以A市2013年户口迁移变动为例。2013年度, 该市范围内各镇街之间迁移变动共有4320人。其中, 农转非的仅有522人, 占总数的12%, 从中可以看出, 农村人员将户口迁移至城镇的积极性不高。迁移原因大多为购房、子女上学、投靠亲属等。而非迁农的已有987人, 占总数的23%。即由城镇迁往农村的人数多于由农村迁往城镇的人数。而根据日常工作所受理业务的不完全统计, 有意愿将户口由城镇迁移农村的人数远高于987人。此外, 烟台市的其他县市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少群众提出将户口迁移回农村的要求, 但由于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 必须符合在城镇无业、无房产、无医疗、无养老保险等条件, 所以户籍迁回农村的人员数量才得到控制。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后期随着大城市病驱动下的资源逆向流动, 呈现出的“逆城市化”趋势不同, 当前烟台出现的“非转农”现象, 并非真的“逆城市化”, 而是“二元户籍制度演化过程中的特殊产物”, 其背后隐藏着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深刻影响, 其矛盾冲突制约了户籍的自由转换, 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烟台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 细化落实现有户籍改革政策

户籍制度改革能否持续深入并且取得切实的成效, 关键是要将政策细化、责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县域城镇落户限制, 简化程序, 让落户人口享受到更快捷便利的服务。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形成户籍和居住证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落户程序, 设立社区集体户, 对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个体私营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 可按集体户管理。

(二) 制定完善户籍改革配套措施

户籍制度是阻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主要制度性障碍,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应针对当前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点和重点, 加快完善相关领域配套措施的调整和改革。制定实施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继承和流转等制度, 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动力。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可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护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 5年内可继续执行原户籍地生育政策。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村有站点、乡镇有中心、县市有市场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推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进而带动生活方式转变。

(三) 逐步消除依附在户口上的差别待遇

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合二为一变为居民户口, 更为重要的是要消除依附在户口上的差别待遇, 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而这无疑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艰难路程。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城乡差异性政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取消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及义务兵优扶金发放、退伍安置补偿、城乡低保等方面存在的城乡政策差异, 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政策。

(四) 加快城中村居民市民化进程

推进城中村居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尽快融入城市是烟台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有效路径。按照整体改造、资产改制、村改居、居民市民化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实施统筹规划, 连片开发, 配套建设生活、生产及公共服务设施, 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稳妥推进集体资产改制, 依法将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实现集体资产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相分离。对完成集体资产改制的城中村, 配套跟进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 实施村改居, 纳入城区统一管理, 变村民为市民。

(五)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户籍制度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核心, 改变过去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面向户籍人口的局面, 根据转移人口的需求和空间布局分布, 统筹卫生、教育、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布局,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对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实施《烟台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保障转移人口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全覆盖, 鼓励灵活就业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打通城乡之间社会保险制度障碍, 逐步实现城乡之间、职工与居民之间的有效衔接转换, 保证城乡各类人群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顺畅进行。实施“三房合一、租补分离”的住房保障模式, 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1年以上, 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以此,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摘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任务。烟台积极顺应城镇化发展需求, 深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中烟台面临诸多挑战, 为此应从细化落实现有户籍改革政策、制定完善户籍改革配套措施、逐步消除依附在户口上的差别待遇、加快城中村居民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等方面着手,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7/30/content_8944.htm.

篇4:深化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效

铜陵市在户籍改革的新突破和对中央要求的超前谋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下面。

首先,注重统筹,以户改强化基础工作,全力推进平安铜陵建设。铜陵市将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与公安机关开展的“三访三评”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在县区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广大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城市农村,逐户、逐人走访调查,着力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全面掌握人、房、车、业、证等关联信息,大力强化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管控和重点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

其次,及时兑现政策,确保户籍制度改革利民惠民。户籍制度改革后,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原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人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原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人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可选择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其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之前已参加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续转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缴费差额予以社会保险费补贴,由市、县区财政分担;推进城乡创业、就业和培训工作,将原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人员纳入城镇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统一,全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55元,为安徽全省最高,实现了城乡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首次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2012年全市共有32户享受该政策;同时每年专门从保障性住房中安排20%作为新就业无房人员和来铜陵市务工人员居住房,2012年全市共有103人申请享受。

铜陵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对照中央最新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尽管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和已经取得的成效不仅与中央要求一致,而且有新的突破,为推进铜陵市民生发展、加快“四个之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在户籍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财政困难、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缺少深度和广度等问题,为迅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化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针对当前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课题组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设立专项资金。从省级层面设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市县区也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创新财税制度改革和扩大金融产品服务范围,加大对县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资源市场化配置,盘活农村存量资源。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做好户籍改革后续政策的衔接工作。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与异地户籍接转相衔接统一的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物权、担保等有关法规,加大国有银行支持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力度,以利于加快户籍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更多地区、更大范围的实施推进,努力拓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领域,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异地户籍接转相衔接统一的政策,铜陵市已经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在实际中已经出现“地方粮票”如何才能在“全国流通”的问题;建议从省级或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计划生育超生入户执行办法,目前铜陵市在开展这项工作中遇到了实际操作困难局面,此项工作暂停了,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觉得要妥善解决计划生育超生入户和保持我国现有计划生育政策一致,不仅铜陵市计划生育部门要主动创新管理手段,还是需要从省级,最好是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计划生育超生入户执行办法;建议从省级或国家层面出台对意外事故死亡赔偿城乡统一标准,铜陵市已经实现了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16项权益的“同城同等待遇”解决了“同城不同命”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同命不同价”的问题,虽然铜陵市政府和推进办、公安局以及法院多位主要领导已经和铜陵市多家保险公司多轮协商,但至目前都没有进展。

加大宣传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选择进城还是继续留在农村,是有自己考量的,这就是市民化成本和市民化收益的比较,不要认为农民是不理性的、不会计算的。课题组曾做过调查,2012年,被调查农民中28.8%的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和找工作困难等原因不愿意转为铜陵市城市居民。所以,在户改过程中,要尊重农民和农民工的意愿,让农民自愿进城。

对于愿意进城和愿意留守的两个群体都要有后续的、配套的政策跟进。对愿意进城的农民或农民工要考虑怎样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完全市民化不仅包括身份市民化、权利市民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市民化。

篇5: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关于贯彻执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

知》的通知

青岛市公安局文件

青公发〔2007〕48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执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青政发

[2007]13号,以下简称《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和方便我市各类专业人才、投靠人员、投资创业人员及其他符合进市落户条件的外来人员办理落户手续,经有关部门协商,并报市政府同意,现将全市实行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和有关落户条件的政策界定、掌握标准及办理落户的具体程序以及其他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关于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问题

根据《通知》规定,我市将从2007年9月1日起,凡常住户口所在地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取消其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各类涉及户口性质变更的户口审批即日停止。

(一)从2007年9月1日起,在填写、签发、出具的户籍证件、法律文书中不再标注户口性质,“户别”栏视情填写“家庭户”或“集体户”。以前签发的户籍证件、法律文书中的户口性质标注暂不统一取消。居民自愿申请变更的,公安派出所应及时予以办理。

(二)2007年8月31日以前,市公安局的人口信息数据和公安派出所的《常住人口登记表》户口性质标注保持不变。

(三)鉴于全国大部分省市还未取消户口性质划分,凡省外迁入人员,应在《常住人口登记表》“记事”栏中标注其迁入前的户口性质;迁出省外人员,可在迁移证件“备注”栏内标注原户口性质。

二、关于落户条件的政策界定和掌握标准

(一)关于年龄和未成年子女、病残或成年未婚子女的界定

1、《通知》“专业人员落户条件”中的年龄确定,自市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受理材料之日算起,年龄50岁、45岁、40岁及20岁以下,均为周岁。

2、未成年子女系指未满18周岁的子女;成年未婚子女系指18周岁以上未婚且在当地无职业子女,不包括离婚或丧偶的成年子女;病残成年未婚子女系指未婚、在当地无职业且患有严重残、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扶助照顾的成年子女。上述子女以下简称“可迁子女”。

(二)关于几种落户条件的界定

1、《通知》“专业人员落户条件”中规定具有本科或大专学历系指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专科毕业;中专系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不受学位和聘用年限的限制;具有大专学历者(含高级技工学历),须在现单位聘用期满三年。

2、《通知》“投靠人员落户条件”中,属夫妻投靠、一方具有市区户口、另一方在外地有正式工作的,须通过市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办理调动手续,由公安机关凭上述部门的《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属人事部门的为《青岛市调动(安置)人员落户情况登记表》,下同)及户籍证明等办理户口准迁手续,“可迁子女”可随同落户(夫妻双方工作已调入市区但户口尚未迁入的,参照本条款办理)。

夫妻一方具有市区户口、另一方户口在外地但工作已经通过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调入市区或已在市区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其外地一方及“可迁子女”申请办理落户,可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审批。

3、《通知》“投靠人员落户条件”中,属父母投靠子女的,父母双方均须达到规定的年龄条件;规定中父母身边无子女系指父母户口所在地县级范围内无其子女户口。

4、《通知》“投靠人员落户条件”中,涉及在读大、中专院校学生(含研究生、博士生)、出国人员以及服刑人员,不能申请办理投靠落户事宜。

5、《通知》“投资创业人员落户条件”中第2条关于外地来青注册的企业为业务骨干办理落户,仅限一次性办理,涉及的纳税额和招用城镇失业人员若成倍增加,其迁入人数同比例增加。

6、《通知》“购房人员落户条件”中,购买单套新建商品住宅,必须是购房人与房屋开发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并实际支付全额房款,不包括“二手房”等商品住宅。若购房人员在户口所在地有正式工作的,须按照“专业人员落户条件”等规定办理。

三、关于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一)关于专业人员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1、符合《通知》“专业人员落户条件”第1条中(1)、(2)、(3)、(4)款和第2条的,由市(或三区)人事、教育、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审批。落户人应持上述部门出具的《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户籍证明,其“可迁子女”系成年未婚子女的,须提供未婚、无业证明,到公安分局开具《户口准迁证》。

2、符合《通知》“专业人员落户条件”第1条第(5)款的,由市体育局受理后,持联系函、全国、省级正式比赛获得名次荣誉证书及复印件或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及复印件等材料,报市公安局审批。

3、对符合《通知》“专业人员落户条件”的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进市落户前,须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复核。其中,对符合“专业人员落户条件”的高级技工,由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按公布引进的工种范围,并送市公安局备案。

4、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应先到市人事局、属师范类的到市教育局办理报到落户手续,然后持人事、教育部门出具的《入市落户通知书》、《户口迁移证》(户籍证明)到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属本市(含三区、五市)院校的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网上户口迁移。

原系本市户口,在外地上学毕业后回生源地的,到市人事、教育部门办理《入市落户通知书》后,到生源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

(二)关于投靠人员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1、符合《通知》“投靠人员落户条件”第1、2、3条的,由公安分(市)局审批;符合第4、5条的,由市公安局审批。上述申请材料由公安派出所按照规定受理,依据权限逐级报批。

2、符合《通知》“投靠人员落户条件”第6条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凭省政府或省公安厅的批准件及复印件,台胞凭省公安厅或公安部的《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台湾居民定居证》及复印件直接到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3、符合《通知》“投靠人员落户条件”第7条的,(1)退学人员,凭退学证明、《户口迁移证》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2)留学回国人员(含因公(私)出国(境)回国(境)人员)原系本

市户口的,持护照及复印件和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注销户口证明,到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恢复户口手续;跨市、县安置的,凭教育部或市人事局有关证明、护照及复印件等,到公安分局签章后,再到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恢复户口手续;外地留学回国人员凡未在原户口所在地注销户口的,公安分局凭上述部门的相关证明及户籍证明为其办理户口准迁手续。(3)刑释人员,持释放证明、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注销户口证明,到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三)关于投资创业人员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1、符合《通知》“投资创业人员落户条件”第1条的,由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受理,填写《投资纳税迁入人员情况审批表》,报市公安局审批;三区的(高新区除外)由公安分局受理,报市公安局审批。所需证明材料:①投资创业人员或单位申请;②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及复印件;③拟落户地房地产权证及复印件;④完税(国税、地税)凭证及复印件,或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证明(已招用城镇失业人员人数、劳动合同和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证明);⑤迁入人员的户籍证明(须证明随迁人员家庭关系);⑥配偶接收单位证明;随迁子女系成年未婚子女,需出具未婚、无业等相关证明。

2、符合《通知》“投资创业人员落户条件”第2条的,办理程序及所需证明材料同第1条,另需出具单位聘书或任命书、劳动合同(招用人员备案登记表)、拟落户地房地产权证及复印件或集体户证明、缴纳养老保险费证明。

3、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按照“投资创业人员落户条件”第2条办理,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或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按前款程序及手续受理,报市公安局审批。

4、属于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的,还需人事部门出具其身份证明。

(四)关于组织调动、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1、符合《通知》“组织调动、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进市落户条件”第1、2、3条的,落户人员应持市(或三区)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户籍证明等到公安分局开具《户口准迁证》。

2、符合《通知》“组织调动、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落户条件”第4条的,原系本市户口,从本市入伍的退伍军人,持市安置办出具的《入户介绍信》及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到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对异地入伍退伍军人安置本市落户的,由市安置办将材料报市公安局批准,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军队转业、复员干部以及转业士官落户的,持市军转办或市安置办出具的《入户介绍信》到公安分局审核签章,然后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

3、符合《通知》“组织调动、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落户条件”第5条的,仍按国家原规定执行,家属随军调动工作的,由市(或三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审批。对无职业的家属随军,由公安机关按原规定受理审批。

4、符合《通知》“组织调动、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落户条件”第6、7条的,由市安置办将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进市落户材料报市公安局批准,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若需办理随迁家属落户的,公安分局凭市公安局的批准件和随迁家属的户籍证明开具《户口准迁证》。

(五)关于购房人员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1、符合《通知》“购房人员落户条件”的,由购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照规定受理户口材料,逐级上报,由市公安局审批。所需证明材料:①购房人员申请;②本人及随迁人员户籍证明、结婚证及复印件;“可迁子女”系成年未婚子女的,须出具未婚和无业证明;③拟落户地房地产权证、购房合同和交款发票及复印件;④户口所在地无职业证明或购房所在地单位证明、营

业执照复印件及稳定的经济来源证明。

2、对于户口系市内四区及高新区的人员,在三区或五市(即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本人或整户申请迁入的,应准许落户。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受理户口材料,区(市)公安局审批。

(六)关于劳动模范等先进人员进市落户的办理程序

符合《通知》“劳动模范等先进人员落户条件”的,由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组织向市公安局提出申请,并提供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由市公安局受理、审批。

所需证明材料:①市工、青、妇组织函件、个人申请;②劳模证书或劳模光荣榜名册、省以上荣誉称号表彰决定文件及复印件等;③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籍证明;④拟落户地房地产权证及复印件或单位集体户证明。

(七)关于实行居住证制度问题

在市政府未出台新的居住证制度管理规定前,仍继续执行《青岛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青政发[2004]17号)。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关于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前的遗留问题

1、关于崂山区原办理的蓝印户口转办常住户口问题,自《通知》下达之日起,不再办理此类户口。

2、对于市政府《关于城市驻郊区单位几个问题的规定》(青政发[82]193号)的有关条款,仍继续执行。

(二)关于成建制单位进市落户条件和办理程序,仍按原规定执行,其中涉及年龄、婚龄、学历等限制条件的,以《通知》规定为准。

(三)对于国家、省有明确规定的并符合国家行政许可法规定原则的,而《通知》尚未明确的,应在向市政府、市监察局备案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七日

主题词:公安 户政管理 改革 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中央、省驻青单位,驻青部队领导机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新市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市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的意见》(镇发〔2010〕1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市镇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城乡一体化为总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加强政策配套衔接,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新机制和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建立以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迁移条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身份转换。

三、改革重点

(一)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按照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居民在现居住地居住达到一年以上的应将户口迁至现居住地。

(二)实行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

实行按居住地划分统计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并逐步实现按公民职业区分统计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以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职业状况和城市化水平。

(三)进一步放宽新市镇户口迁移政策。

1、改革新市镇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迁移条件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凡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申请人,准予其本人或整户把户口迁移至合法固定住所落户。

2、改革农村居民户口迁往新市镇的规定。对已在新市镇居住或就业的本市农村居民,凭居住房屋的相关证明,准予其本人或整户把户口迁移至实际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

本市居民因新城镇建设需要重新安置,尚未有稳定住房的,在同一辖市、区范围内亲友处寄住或租、借房居住的,可将户口迁至亲友处或租、借房所在地落户。凭房屋产权所有人入户申请、申请迁入人户口簿、身份证,在迁入地派出所办理。待有稳定住房后,凭相关证明将户口迁至稳定住房所在地。

3、在新市镇逐步实行外来人口申领暂住证向居住证过渡管理制度。新市镇外来务工人员,可根据自愿的原则,申领居住证;在新市镇有稳定职业且有固定住所,申领居住证(暂住证)满5年、缴纳社会保险满5年以上的,准予其将本人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合法固定住所。凭本人申

请、居住证(暂住证)满5年、缴纳社会保险满5年以上的证明、用工单位证明、本人身份证到相关派出所办理,报各辖市局、分局审批。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以上人员原则上不再按上述条件办理落户手续、特殊情况需办理落户的,须报市局审批。

4、新市镇范围内各类用人单位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取消落户限制,对接收高校毕业生3人以上的各类用人单位,允许其在所在地设立集体户口。

(四)进一步简化户口办理程序。

除公民出生日期、民族等项目变更、更正和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户口以及其他疑难户口迁移由市公安局审批外,公民的其他户口项目变更、更正和户口迁移由各辖市局、分局或派出所直接办理。

四、实施时间

这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的时间为2010年月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全市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公安机关的户政部门在市推进新市镇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研究制定具体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

方案和综合协调工作。

(二)精心实施。各地公安机关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要对照这次改革内容,对以前出台的相关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进行清理。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公安派出所负责人、民警进行业务培训,熟悉掌握政策规定,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三)加强协调。各地公安机关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衔接方面的相关问题,确保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篇7: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辽宁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省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公民的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第三条 凡在居住地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准予在居住地落户。

合法固定住所是指,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住宅,或者单位分配给职工长期居住未出售产权的住宅。

第四条 没有合法固定住所,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准予落户:

(1)被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人员,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2)就读于我省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或者省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在我省就业的,凭单位录用证明直接将户口迁移到就业单位所在地落户。

(3)夫妻间相互投靠,或者父母与子女间投靠的以及赡养孤寡老人的,在被投靠方或者赡养人的合法居住地落户。

(4)外商、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我省投资、兴办实业或者引进资金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安排其一定数量的国内亲属在城市落户;外埠人员来我省投资、兴办实业的,在工作所在地落户。有关具体标准,由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条 依法取消暂住证制度,在全省建立和实行《居住证》制度。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居民,应当申领《居住证》。在暂住地办理工商登记、务工就业、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房屋租赁等事项时,应当使用《居住证》。

第六条 省内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跨统筹地区(省辖市,下同)流动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同转移到就业所在地,同时转移基本养老保险金。参保人员在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基本养老保险金后,其流动前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基本养老保险金每年年终由迁入地与迁出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结算。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七条 省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从业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或者省内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跨统筹地区户口异地迁移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予以转移,在迁入地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

 第八条 跨省流动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新迁入城市的居民享有当地居民法定的权利,并履行法定义务。

篇8: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一、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人口在城乡之间是自由流动的, 国家于1951年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 1956年~1957年国务院曾先后三次发布指示或通知, 要求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这一时期, 户籍管理逐步制度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利益的驱动下涌入城市, “二元”户籍制度开始动摇, 1984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允许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的农民, 在居有住所的前提下, 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是我国户口迁移政策的一个重大改革。但在1989年~1991年治理整顿期间, 农业户口的人们又被赶回农村。1992年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十四界三中全会的相继召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大批的农民又涌入城市, 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政府试图用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相反, 由于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十四项具体制度的限制, 许多农民进城后无法溶入到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之内, 只能在体制外生存而成为流动人口, 大大延缓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这些年事实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户籍问题, 农民工可以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给这个城市做贡献, 但是没有合法身份, 这就导致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和原来僵化的户籍体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

二、现行户籍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分散居住的或者是边远的农民让他们进入城镇后, 能够给他们提供集中的社会公共服务。从经济上产生聚集效应,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扩展城镇的就业, 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受历史传统、文化观念、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 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 与此同时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的限制, 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

㈠户籍制度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包产到户以后, 农村改革以后出现了一个新问题, 不光是粮食多了, 劳动力也多余了。由于当时户口卡着, 剩余劳动力、剩余资金、剩余原材料, 都不能流动, 如果当时没有户口限制, 工业化的进程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我们搞农村工业化, 农民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但是1992年以后, 城市加大改革力度, 二三产业蓬勃发展, 城市也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样大批农民就出来打工。但农民工的工资低, 老板就不去动脑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不能升级, 所以现在深圳、东莞还是劳动力振兴产业, 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一句空话。这都是因为“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产业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 延缓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

㈡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就业发展以前, 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 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改革开放后, 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 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 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而且, 城市对进城农民从事的行业、职业、工种, 甚至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比例等作出种种限制性规定, 有的即使没有成文的政策限制, 但事实上存在着明显的就业歧视性行为。如对农民进城就业规定的种种条件, 必须办理的各种证卡, 额外收取的多种费用等, 是人为地设置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 提高了进城就业的成本, 阻碍他们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由于存在这些歧视性行为, 进城农民一般很难真正稳定进入城市正规产业, 相当比例的农民进入最脏、最累、最苦的行业和部门。就业机会的不均致使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从而大大延缓了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㈢户籍制度制约社会福利分配不公早在1951年2月, 国务院就发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城市国有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各项劳保待遇。城市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有企业的办法实施劳保。即使是在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今天, 基本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 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农民没有社会保障, 土地就成了农民唯一可作生存保障的资源, 于是国家又出台了一个农村土地延长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然而这一政策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 不可避免的阻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㈣户籍制度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均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受到种种歧视。相当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集中城郊结合部, 在不合格的或非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并且收费高昂, 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上学一般均有额外收费, 如借读费, 赞助费以及用种种借口增加的各项收费。种目繁多的收费是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道门槛, 有的家长不得不把子女送进收费低廉的学校, 有的家庭甚至让孩子辍学。即使有的农民工子女进入了市区公立学校, 仍享受不到市民子女的待遇。农民工子女大多在城市出生而又在城市生活了多年, 如不能和城市儿童平等入学、平等选择自己的学校、平等交费, 会在儿童心灵上会滋长对社会不满情绪和对抗情绪,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

三、改革户籍制度, 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村城市化, 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 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只是停留在小孩申报户口、夫妻两地分局、老年人投靠、购房入户等问题上, 并未真正做到“人户一致”的要求。农村城市化进程速度还有待加快。所以, 应本着“人户一致”的要求,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应按照国际惯例, 取消“二元”户籍制度, 建立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尽快放松原有的户籍管理, 减少甚至取消落户费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即任何人只要在城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就可注册户口。

逐渐淡化城市偏向, 使户籍与享受社会福利待遇分离、脱钩, 逐步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进城农民特别是较长时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农民, 应该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最基本的福利待遇。

实现无差别的就业政策, 重点取消对农村人口就业的歧视性规定, 必须贯彻《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文件,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鼓励农民与城市市民平等竞争。

加强户籍法制建设, 明确规定中国户籍改革的步骤和程序, 第一步先放开县级市, 第二步放开地极市及中等城市, 第三步放开省会城市, 最后在条件成熟后放开中央直辖市, 同时, 以法律形式保障户口的自由迁移。

四、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户籍改革势在必行, 但这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必须统筹规划,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已经实行几十年, 与之相关的就业、医疗、保障, 还有升学教育等等也要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 这方面政府要做大量的工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㈠如何使13亿人都从户籍改革中立即获益这就是说, 任何户籍改革的方案都不能挖东墙补西墙, 都不能损害目前人们已经获得的基本合法利益, 不能降低目前人们已经获得的福利保障标准, 否则这种改革的方案就会受到人们的抵制, 就不具备可行性。任何户籍改革的方案, 都必须是在给予农民待遇的同时, 也相应地提高, 或者至少不损害城市居民的待遇, 而不能仅仅照顾农民的利益, 而忽略城市居民的利益。

㈡改革户籍制度的资金从何而来废除户籍制度, 需要政府每年最少再投入1.6万亿元, 可是现在政府财政已经有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 每年再增加1.6万亿元, 根本不可能。虽然中国经济最近三十年来发展迅猛, 不过政府对于纳税人征收的税费, 除了废除了农民的农业税之外并没降低, 反而在日益增加。改革户籍制度, 不能使政府再加重这种税费的征收, 而必须使政府可以进一步降低税费。否则即使消灭了户籍问题, 却可能引起比户籍制度更严重的其他问题。

㈢要废除户籍制度, 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官员想当然地拍脑袋专家学者 (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保障学家乃至媒体等等) , 应该对废除户籍制度进行非常深刻而全面的研究, 提出改革的模式及其实施步骤。也就是如何在中国立即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来取代现有的地方性社会福利保障, 取代现在的户籍制度, 使之可以与纯粹的户籍登记制度相分离, 从而达到彻底废除户籍制度的目标。

任何问题其实都具有两面性, 户籍问题也是如此。也就是说, 它一方面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但另一方面也必定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所以, 只要我们挣脱传统思维的桎梏, 冷静地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做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就一定可以在中国立即建立起一套新型全民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彻底废除户籍制度。

(见习编辑张丽娟)

摘要:农村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国的经验证明, 农村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于市场容量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我国从建国起至今, 城市化发展一直处于严重滞后状态。导致滞后的原因是现行户籍制度, 城市化的滞后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篇9: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三)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二、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五)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参照建制镇和小城市标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但对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置住房面积、金额等要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3年。

(六)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在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要适度控制落户规模和节奏,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较严格的规定,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

(七)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按照总量控制、公开透明、有序办理、公平公正的原则,达到规定分值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八)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认真落实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三、创新人口管理

(九)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十)建立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

(十一)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nlc202309041323

四、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十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十三)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十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抓紧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敢于担当,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防止急于求成、运动式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监督。公安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法制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法规,落实经费保障。公安部和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加强跟踪评估、督查指导。公安部和各地公安机关要加强户籍管理和居民身份证管理,严肃法纪,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十六)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宣传各地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保障合法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

2014年7月24日

上一篇:换卡不换号服务操作手册下一篇:致员工家属中秋国庆慰问函